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2024-07-31

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共5篇)

篇1: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一个新提法。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新提法。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蕴含深意

第一,包括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调整,即要把内在的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且毫不放松外需;

第二,要调整分配结构,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调整需求结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归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吃和穿问题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休闲的问题、享受公平教育的需求等,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的主导需求;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

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列为“坚持科学发展”的四个“更加注重”之一,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了三个切入点。

其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对外贸易和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下降,2000年为46.44%,到2008年下降为35%,与美国当年(2008年)的70%相比,低35个百分点,与印度2007年的56%相比,低21个百分点。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水平,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

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近20年来,我国的GDP和城乡居民收入都仅仅保持了1位数的增长,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却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在20年里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19.5%,远远高于GDP的增速。这必然造成“国富民穷”,国内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造成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其二,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我国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7至2007年,政府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从10.95%上升到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目前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仅占国民净产值的25%-30%,资本份额占到70%。而欧美国家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例大体为7:3。

由此可见,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使再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劳动者倾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其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求是评论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新闻 求是评论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因此,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必然会出现差别。如企业内的劳动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和其他人员,由于分工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由于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加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其他因素,人们在收入分配方面不可能没有差距。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制比较单一的历史条件下是没有的,那时分配方式基本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基本持平,但这种分配方式严重束缚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目前表现在收入分配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实行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解决这类矛盾,只能通过持续发展经济,继续深化改革,决不能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在现阶段虽然不可避免,但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加深人民内部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邓小平同志晚年十分关注分配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分配问题,强调富裕起来以后要解决好财富分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还要困难。他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部分城市扩建以及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大型水库等的兴建,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就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许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

第二,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种调节不是“抽肥补瘦”,而是通过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理顺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分配上的关系,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一个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因分配失衡而使利益矛盾激化。

第三,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对待征地、拆迁、移民安置这一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的干部做工作时一定要有正确的姿态,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不是站在群众对立面,而是站在群众一边。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改善民生。改善民生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增加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进一步解决农村群众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使需要帮助的群众能及时得到帮助,使因重大自然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的群众能得到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等。只要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且不断有所改进,亿万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就会进一步高扬,人民内部的团结就会进一步巩固。(作者:《求是》杂志原总编辑)

张晓晶:未来五年,中国如何从容应对挑战

首先,是外部需求萎缩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是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挑战。特别是增长失衡问题非常严重。这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失衡;内外需之间的失衡,增长与分配之间的失衡等等。增长失衡问题导致未来中国增长面临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双重约束。

与此同时,社会方面的约束也在增强。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其一,中国目前基尼系数在0.46左右,已经超出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标准。其二,从统计数据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但考虑到城市隐性补贴以及社保等因素,城乡差距还要大得多。其三,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之间大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一个逐步下滑的过程。这些表明,收入分配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成为扩大内需与转变增长动力的瓶颈和障碍,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善民生、风险决策与综合改革‟是五中全会体现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民生

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二】风险

在实现民生改善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抵御风险意识的凸显,是这次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三】改革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绕口令式的话充满智慧和启迪。

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不能奏效。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综合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改革方式、改革方法都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推进新的改革,这同样需要创新。

篇2: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五个要--

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类型 第一节 综合分析能力测试

(一)小审论题(注意回答层次性,适当引用套语,表明忠诚)

1、总体概括,定性。

2、主要原因或问题。应简洁,以三条最佳。

3、主要对策。

(1)落实政策;(2)法制不健全;(3)监督不得力。(4)综合。

(二)时事政治题(一般针对社会热点事件)

(三)渤论题

1、表明态度;

2、分别阐释;

3、抽象本质;

4、阐述关系;

5、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自己报考岗位)。注明套语的使用。

(四)古语新说题

1、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古语本意;

3、与时具进,加以理解;

(1)把握关键词;(2)总体把握;(3)多角度打开思维;

4、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五)流行语评述题

1、一般具有消极意义,故应先表态;

2、力求抓住本质,指出流行语说明什么;

3、针对消极意义展开论述,说明现象或问题造成的伤害;

4、如果可能,采取对策。实在无对策,就说明相信党的政策能解决;

5、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六)哲理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并注意适当煽情)

1、阐述哲理的基本涵义;

2、思路一定要开阔,或者抓住一两点展开论述;

3、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七)多变量题

1、简要辨证分析各变量;

2、重点阐述要表达的变量;

3、如有可能,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八)社会新闻评述题

1、简要阐述其积极意义;

2、指明其消极的一面;

3、如有可能,提出对策。第二节 计划组织能力试题

(总体要求:全面、亮点、创新)

(一)一般活动类

1、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如主题、时间、地点、人员、物资、场所以及活动需要的特殊材料,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

2、在某些活动环节或方面进行创新;

3、活动结束后要注意总结和资料归档。

(二)会议类(会前精心准备,会中集思广益,会后贯彻落实)

1、确定主题或议题,准备好相关材料;

2、确定时间、地点、与会人员、邀请的领导和嘉宾;

3、安排好会议议程及讨论小组召集人;

4、经领导同意后通知或邀请函;

5、会场安排及报道处接待工作,主席台、台标、话筒、宣传标语;

6、确定主持人、报告人、发言人和记录人员;

7、安排好食宿,联系好新闻单位;

8、会后资料汇总。

(三)学习活动类

1、深入学习,领会精神;

2、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3、精心部署,形式多样;

4、一点带面,措施得力;

5、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6、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四)多事件统筹安排题

1、遵循一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2、分清轻重缓急;

3、工作优先,兼顾其他。

第三节 应变与自我控制能力测试

(一)机关内部事务类

1、保持冷静与克制;

2、采取果断而智慧的措施处理紧急情况;(1)假定多种可能的情境;(2)措施一定要有可行性。

3、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

4、自我评价或反思:

(1)若是本人问题,自我批评、深刻检讨,或请求处分,奋发努力,将功补过;(2)若是领导问题,主动沟通,委婉提出,相信领导,适可而止;(3)若是管理问题,建议领导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二)社会性突发事件类

1、组织,应注意单位对口;

2、挽回损失或影响,组织抢救等;

3、查原因,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4、新闻发布;

5、安抚受害人及其亲属;

6、整顿,拉网式大检查,对检查结果分不同情况处理,问题严重者,取缔;其余有问题者,整改;

7、归责,既问责于本案相关部门和人员;

8、建制,包括政策、体制、法律、机制、制度、规章等;

9、其他措施。

(三)上访事件类

特别注意题目所隐含的一些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1、稳定情绪,防止激化;

2、热情周到,有耐心(可设计一些人文关怀细节);

3、认真了解情况,抓紧落实处理;

(1)若在职权范围之内,立即着手解决;(2)若需领导定夺拍板,立即报告;

(3)若涉及其他部门,尽快牵头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共同解决。

4、事后尽可能帮助解决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第四节 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试题

(一)与领导相处

1、维护领导权威,服从领导安排;

2、虚心接受领导批评,若领导当众批评,千万不能当面顶撞,只能私下主动与领导沟通

3、有意见主动私下沟通,若未被采纳,仍坚决执行;

4、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汇报;

5、若领导违法或有悖原则,应严肃指出,阐明性质和后果,若领导仍不采纳,直接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

(二)与同事相处

1、要有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和合作意识;

2、多主动沟通交流;

3、多请教学习;

4、主动关心同事的工作和生活;

5、可在私人场合沟通感情,如家宴、喜庆等活动。

(三)领导与下级相处

1、遵循平等、民主、宽容原则;

2、敢于承担责任;

3、充分信任下属;

4、多与下级交流沟通,主动关心下级工作与生活;

篇3:三中全会公报九处新提法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 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 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 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民日报社论: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这一鲜明思路, 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人民日报: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 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 在摸石头过河中把握规律, 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 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 是改革的群众观。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 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 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这回讲要公平。这次如果要讲亮点的话, 它的亮点就强调在这两类的公平上。

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 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 相当于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 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 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 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 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 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

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 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 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 形成这样一种收益, 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 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篇4: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和新表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社会和谐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除了共同富裕以外,还包括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五、“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六、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2006年实现。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七、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和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八、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遏制贫富差距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十七大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九、“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十、体现时代特征“五化”纳入“信息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增加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发展信息化,通过推进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

十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篇5: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2013年11月13日 02:59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摘录】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资源配置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核心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实,原来的提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早在十四大时提出的,后来在十五大、十六大提出“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个新提法,意味着本次改革会有推动,会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不仅要突出市场的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电力、煤炭、矿产、水等资源方面,未来将更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对市场作用提法的升级,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打消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方面的疑虑,预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非公经济

混合经济可形成更大优势 【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此次三中全会一大亮点在于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上。

此次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不应当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应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竞争,在此基础上是可以实现融合的,股份制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俊: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提法,是十八大报告里面没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可能把二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确实会明显增强。

市场竞争

“纠正多年来‘国进民退’” 【解读】

国企改制重组专家、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此次在勾勒未来路线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将此前提过的、却没能完成的改革再次统一提出,纠正已经存在多年的“国进民退”,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由于对产权保护的不到位,导致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地位不对等,非公有经济无法得到与公有经济相同的地位和利益。此次全会特别强调了对产权的保护,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民资入股国企的促进和推动。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民营企业在部分国有垄断领域或垄断环节,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今年以来已经进行的行政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即是此次改革的前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 数读 今年3月6日,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一场记者会上介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4000万户,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率达90%。据《人民日报》

上一篇:先进班组发言材料下一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现场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