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2024-06-29

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共11篇)

篇1: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摘 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硕士生扩招以及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经管类研究生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日益增多。

我国在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欠缺。

因此,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梳理当前我国高校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育质量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篇2: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育目标是培育拥有坚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拥有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具备数据处理技术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可以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术和应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自工商管理学科被公布为我国学科专业以来,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快速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工商管理的硕士招生点。

据中国研究生招生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全国共有81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招生点。

自开设工商管理硕士点以来,这些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情况下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自我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以来,许多高校都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这一部分,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为例,简述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忽略方法论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国内大部分高校较为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研究方法论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全国各地区65所高校关于研究方法论开设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仅有17所高校开设了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占总数的24.6%;同时,在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校中,研究方法论多数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

这体现出很多高校对研究方法论存在忽视的`情况。

结合对各高校课程安排的总体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英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而专业课多数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前沿性的要求。

专业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开设的也相对较少,仅仅是本学科内各研究方向课程之间的交叉学习和了解,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横向拓展思维的培养,同样不利于研究方法论的培养。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

由表1我们看到,南信大的公共基础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前沿、中级计量学等工商管理专业必学的理论基础知识,选修课也大多是工商管理专业各研究方向所需的方法和理论;同时,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南信大并未开设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

由此可见,南信大的课程设置同样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忽略了研究方法论的培养。

(二)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未来要面对的是很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实践环节应当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培养项目。

我国各高校也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甚至设置了一定的学分。

由表2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对实践环节给出了学分制的要求,即使设置了学分,实践环节的学分也仅在0.5―3分之间,占总学分比重很小。

由此可见,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社会实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南信大为例,规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但是对于社会实践却没有设置学分,也没有对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规定。

说明南信大同样重理论,轻实践。

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会阻碍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对学生论文发表的要求和标准制定过高

关于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方面,包括南信大在内的各高校也都有各自的规定。

由表3我们看到,对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做出明确规定的高校,在各个地区的比重都超过60%,这些高校中有一部分高校对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很多高校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大部分是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做出硬性要求有助于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学校过分强调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研究的自主性、自愿性,从而使学生为了论文发表而发表论文。

从表4我们看到,南信大对于学生的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均做出硬性规定,要求在校期间,研究生必须在核心以上期刊至少发表1篇论文,参加6次以上并举行一次公开性的学术报告才能达到毕业的要求。

在这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下,研究生确实都很努力,但论文写作和研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期刊也有审稿周期,这样的强制要求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生追求短平快、热点、发表快,真正沉下心去做科研的很少,并且很多压力都转移到了导师身上。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条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法论的培养,启发学生多观察社会现象,并从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

在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努力培养独立的研究人员而非研究助手。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增加一些论文写作、计量软件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理论方法之后还能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

再次,制定恰当的论文发表标准和要求,既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和约束学生,又不至于让学生疲于奔命,追求短平快。

参考文献:

[1] 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10):46-49.

[2] 兰玉杰,张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1):53-56.

[3] 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1-137.

[4] 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2):1-5.

[5] 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10-12.

[6] 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33-35.

[7] 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4):157-159.

[8] 高新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92-95.

[9] 樊金萍,龚束芳.我国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研究,2011,13(11):152-155.

[10] 薛文飞,刘国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2):87-91.

[11] 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篇3: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 做好研究生入院前教育,增强临床意识

我院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接触临床时间较短;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入学前的工作资历和工作单位级别相差较大,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很小的一部分是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理论和临床功底都比较薄弱。入学生源的知识结构、临床实践水平、综合素质等都有较大的差异,针对上述情况,我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聘请有经验的相关专家和院领导(主管研究生教学的院领导、医务处主任、门诊部主任、保卫处处长等)在新生入院报到之初,就对其开展新生入院培训教育。主要涉及院规院纪、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法律责任、医疗纠纷与临床思维、病历书写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以及安全防范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强化大家的临床意识,为他们步入临床打下基础。同时管理人员向研究生布置整个3年的学习任务、临床实践要求和严谨的考试制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临床轮转并不是单纯死记硬背的临床理论,而是重在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临床阶段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强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要求临床科室要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至少3人,其中至少1名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对研究生轮转情况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研究生导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在研究生临床培训前就为其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第二学期即开始进行临床技能实践,在本专业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主要科室,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训练,累计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时间不少于15个月,轮转结束后还要在本专业三级学科训练一年,同时兼顾其它相关科室[2],并明确规定量化指标。轮转初始,我们要求各个专业首先为研究生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并分发给每个研究生《临床轮转考核手册》并要求每个研究生准备一个《临床轮转记录本》。要求他们认真填写记录每天的临床实践内容,如实记录平时工作业绩,轮转结束后进行小结。首都医科大学有10多所临床附属医院,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知名特色科室,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先进理论和诊疗技术,我们并不限制研究生仅在本单位轮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导师同意后申请到外院相关重点科室轮转,此外,我们也鼓励研究生走进社区进行实践锻炼。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依据。每个科室都安排了研究生教学秘书,负责各学科研究生的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制度,对研究生的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研究生管理人员也不定期到相应科室进行抽查。

同时我们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多向教学,如每周四我院的健康教育大课堂,聘请不同科室的主任专家开展不同类型学术专题讲座,鼓励大家参与会诊中心的病例讨论会等,还专门为研究生配备了研究生计算机资料检索教室,方便大家网上学习,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更为快捷。调动了大家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3 建立合理严谨的规范化考核制度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和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编制的《研究生工作手册》,我们天坛医院制定了自己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临床轮转考核办法。临床能力是知识结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获取信息与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天坛医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分为三部分:临床轮转出科考核、临床能力理论考核和临床能力阶段考核。考核前研究生管理部门召开导师专家考核会议,布置下达考核任务。研究生轮转完毕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按规定对其临床实践能力进行出科考核,并填写《临床轮转考核手册》,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临床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临床科室轮转。本专业二级学科范围内主要科室轮转结束后,我们要对研究生就所轮转的科室进行临床理论考核,考生除了自己本专业,还要从自己所轮转的科室中选择两个非本专业进行考核。考试内容比例:本专业占40%,非本专业各占30%。整个试卷考题由题库中抽取及相关专家出题,比例各占50%。由天坛医院教育处研究生办公室统一安排考试时间、统一安排考点、统一安排监考人员、闭卷考试,并指定相应科室专家阅卷,最后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临床能力阶段考试。临床能力阶段考核既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又是毕业考核,分为自考和统考两部分。自考即在考生本单位自行组织,针对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所轮转的所有科室对其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我们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同专业分别成立了考核专家库和考核题库,考核委员会专家由教育处管理人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至少3名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含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1~2名)的高年资医师。形式采取多站式考核,考核内容涉及医学专业英语、病历评估、病例考核及答辩以及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操作的考核。医学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对话提问的方式,首先考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病例,对病例进行简要的英文陈述,专家对病例所涉及内容进行英文提问,考生英文回答。病历评估主要是考生提交本人经治的完整病历资料5份,考核委员会从病历书写是否规范、检查是否合理、诊疗护理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病历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病例考核在医院病房中进行,考生随机抽取患者,实地进行考核,考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手术和辅助诊疗技术操作采取提前录像的方式,在考核时进行播放,播放时考生口述整个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由考核委员会专家从规范性、熟练程度及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并对该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广泛提问。统考部分是研究生参加首都医科大学统一组织的各专业考试。经过一系列培训和考核,2007年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部通过了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临床能力毕业考核。

作为多年的临床教学医院,我们在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规范化的临床能力培养与考核机制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8-9.

篇4: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考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29—02

专业硕士是与学术型硕士相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所获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自1991年中国正式开始实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专业硕士学位十九种之多。但是,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设置时间较短,在开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难以达成人们所期望的培养目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目前中国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具有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起具特色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目前所希冀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从正式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至今还只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研究生教育获得空前的发展,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关注国内研究生教育及培养模式的著作及观点

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基础,在侧重于学术性、应用性、复合性教育思想观念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煌果和王秀卿认为,对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经济管理硕士及文科型应用硕士的培养,要以结合科研或生产实际需要的教育观念主导,在学习期间注重结合实际应用,改变过去单一“学术性”为“科研—应用型”或应用型,使之毕业后不仅能从事科学研究,而且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需要[1]。刘晖和侯春山又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可聘请跨学科、 跨系的有关教师参加;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系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开拓新领域 [2]。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学术交流和广泛联系,开阔研究生的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在具体探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方面,李盛兵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1)旧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一种学徒式,即以研究为主的、导师带徒弟的高层次教育形式;之后形成了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即教学—科研型模式,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2)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学习苏联模式到文革后又形成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即“教学—科研—生产”模式,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或开发型人才。

二、关注国外研究生教育及培养模式的著作及观点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学术界翻譯了一批有思想深度的国外学者的著作,如王承绪等人翻译的12本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其中包括《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等,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特色、变革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及培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也有人开始介绍国外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发展变化,如符娟明和迟恩莲合编的《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前苏联、美国、日本、德国四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阐明了这些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主要的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历史经验与教训等内容。总之,这些著作为本论文研究国外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培养模式的形成、嬗变、现状、特色等提供丰富详实的参考资料。

三、从某一具体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出发并研究其培养模式

从专业学位设置历史演变视角出发,吴镇柔等人考察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建筑学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共六个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历史演变,文中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来自相关政策文本 [4]。较为详实地概述了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演变过程,但对中国的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较少涉及。此外,在具体讨论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方面,秦荣和张文修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建立起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调节机制,增强了培养单位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等。”[5]关于教育硕士的培养,汪昌海认为,“应该从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招收对象、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毕业论文、培养形式七个方面进行探讨。”[6]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可知,无论是从整体上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是从某一具体专业学位出发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还远没到位,大多留于宏观性解释说明的水平上。(1)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的诸多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研究,大部分研究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很少论述;(2)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仅仅作了局部、静态的描述,而没有客观科学的对培养模式中的各要素作出整体、动态分析;(3)对培养模式中各要素怎样相互影响没有深入探讨,更没有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五、建议

具体来说,目前虽然中国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步开始重视,但是,在研究内容、力度、策略、方法等方面,尤其在如何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具体的国情特征,展开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1)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关于专门论述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文章,比较少,而大部分文章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上,而国外已经对各层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了比较系统深入分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大多数研究仍基于经验性的研究,运用理论视角来分析培养模式的问题与规律的成果很少,而将培养模式研究置于社会和大学变革的背景与范围下来深入讨论的成果更少。(3)在研究策略上,集中于培养模式各要素关系的静态分析,而没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对培养模式中的各要素作出整体、动态分析。(4)在研究方法上,没有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普遍规律与典型个案相互结合。宏大叙事性研究较多,方法单一。

20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界、政府的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它们都以知识为基础,各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求。从而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内在各因素的变革。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维度为分析视角,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内在各因素作出整体、动态的剖析,以此建构符合中国教育、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煌果,王秀卿.研究生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46-48.

[2]刘晖,侯春山.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46-66.

[3]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擅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6-178.

[4]吴镇柔.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56.

[5]秦荣,张文修.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2004,(3):32.

篇5: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篇6: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Traffic and Transpor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科点是在原国家教委“运输管理工程”与“交通工程”两个硕士点合并后形成的,是1987、2001连续两届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本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与决策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运输组织现代化

研究运输组织中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运输计划编制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综合交通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现代客货运输技术、运输过程的生产组织管理等。

(2)现代物流管理

研究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销链管理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配送、现代物流设施设备、企业物流资源整合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技术及应用等。

(3)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研究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需求管理、城市交通GIS与ITS应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城市道路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4)交通运输信息技术

研究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开发,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工程,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智能交通规划、智能调度平台设计、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及智能交通有关理论与方法等。

(5)运输市场营销管理

研究运输市场调查、运输需求预测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运输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运输产品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在运输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运输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等。

(6)交通运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及模式。

其他研究方向还包括:

(1)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枢纽总图设计,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调,各种港站设计、港站作业能力。

(2)交通安全工程

主要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特性,交通系统安全管理、设计、规划和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方法等。

(3)现代货物运输技术与管理

主要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装载技术条件及加固技术,超限货物运行条件,鲜活货物运输条件及组织,危险货物运输技术与安全管理,集装箱运输技术与管理等。

(4)旅游管理

主要研究旅游交通行为理论,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旅游文化、旅游运输企业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

游经济、旅游交通组织、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交通运输集成管理系统等。

(5)智能交通系统

重点研究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各种交通系统的智能规划、智能调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智能交通安全系统、智能收费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以及与智能交通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等。

(6)电子商务

主要研究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营销技术、企业内部网络设计与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技术等。

本学科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课程体系

篇7: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所属学科门类: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所属院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和宽厚的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一定的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实践和适应能力。本专业分为管理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主要培养能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 经济活动的高级管理决策和管理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培养善于分析问题和提出基于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组织和管理问题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管理信息系统

2. 管理科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总学分必须修满36-39学分,其中跨学科学生为39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个学分,36课时;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2个学分,36课时;第一外语,3个学分,72课时;共三门课程7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理统计,每门课程3学分,51学时,共三门课程9学分。

(三)学位专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数据库设计研究、企业资源计划研究、计算机网络设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管理中的模型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决策理论与计算机方法(管理科学研究方向)、高级运筹学(管理科学研究方向),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共五门课程10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电子商务研究、供应链与物流研究、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管理沟通、信息系统研究专题、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工程、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至少选三门共6学分。

(四)任意选修课可以在全校任意专业选修3学分课程。

(五)跨专业的学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选修本专业三门本科专业课程。

五、培养方式与成绩考核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指导小组领导、硕士生导师具体负 责制度。硕士生指导小组负责监督本方向硕士学位培养质量,导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本专业成绩考核由课堂教学考试(任课教师负责考核)、课程论文(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和社会实践(应由硕士生指导小组参加学生的考核)多种考核形式。

六、论文开题报告与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文化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论文工作阶段。论文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的时间安排在答辩前3个月进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要求见《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

八、发表论文

篇8: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 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规模不断扩大, 种类不断增加, 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 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 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 占学位总数的36%, 专业性学位4353个, 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 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 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 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 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 2003年至2008年期间, 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 (专业研究生学位) 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 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 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 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一位来自学校, 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 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 10人为硕士学历, 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 (组) 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 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 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 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 (组) 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 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 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 (组) 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 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 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 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 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 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 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 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查重, 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 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审定意见表》, 经导师审定签字后, 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 修改后进行二次查重、审定, 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查重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查重后仍不满足查重要求的学位论文, 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 经过查重、审定、文答辩时, 答辩委员会首先对查重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 确认学位论文无查重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 首先对学位论文查重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 确认学位论文无查重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 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 (组) 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 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 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摘要: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与建设监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 基本上不脱离企业, 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优势。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弥补单一学校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 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 发挥各自优势, 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在培养方式、管理体制、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也已经建立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篇9: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类型的转变,以及地方院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如下问题:培养目标与地方人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研究生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和缺乏层级性、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和体系不完善、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科研训练明显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重新定位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 面向地方培养多样化人才

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地方和为地方服务的,它担负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层次动物学专业人才的责任。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地方社会迫切需要一些实践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理论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考虑地方社会的需求,以培养高层次理论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人才为主体。改变以往盲目进行攀比,一味追求高层次的培养目标的现象,这样才能在整个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获得发展。

地方社会对高层次理论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大力发展动物学的专业学位,而且在动物学专业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目前即使是学术型学位,培养的动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也都要从事实际工作,那就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都去做论文,课程硕士或者非论文硕士的培养也都应该成为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 加强招生宣传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的问题是关系到动物学专业学位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做好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只有较好的生源,才能使后续的一系列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和实施。由于地方高校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在社会上影响较小,因此一定要牢牢抓住就业市场这根主线,加强招生宣传,开拓生源,提高招生质量。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网络资源、电视、新闻、咨询会等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自己的动物学学科优势和特色,利用招生专业目录等宣传材料,详细介绍动物学专业情况、动物学专业导师情况、动物学学科建设情况等,为学生报考当好参谋。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与生源直接交流,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学校,宣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不断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提高生源质量。

三 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培养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主要力量,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动物学专业研究生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要有一支合理且稳定的学术梯队和导师组。学术梯队和导师组要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导师,这样才会有利于动物学学科发展和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根据动物学专业的发展要求,聘请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科研、行政人员及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在导师的评聘制度上,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公开评聘,做到学历与能力并重。对于动物学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和学院要注重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对于新聘任的动物学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要求,优选科研能力强且具有博士学位的动物学专业老师进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改变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不足的状况。同时优化导师的年龄结构,积极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年轻教师担任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接受动物学专业新知识、加强动物学方面科研、教学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动物学专业最新研究动态,申请高质量的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等。同时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四 加强科研训练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形式主要有,动物学方面的科学实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术沙龙、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科研创新事例展、学术论坛和读书报告。通过这些动物学专业科研训练,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动物学专业特长和个性需求,参与到最适合自己的动物学专业特色的科研训练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调查表明,地方高校在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导师课题来源不足,学生缺乏科研训练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的管理。地方高校和学院要竭尽全力申请到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学院和导师要鼓励或强制性地要求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将科研课题中的基础部分交给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做,这样既可以减轻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科研工作量,又可以为师生相互交流创造一定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导师亲自指导动物学专业硕士生的学术研究,使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增强学术研究能力,获得学术研究的经验。地方高校和学院要经常组织动物学专业的学术科研活动,并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形式单一。多样化的动物学专业学术活动要办出特色,比如每月可以组织一次由学术导师、实习导师和动物学专业所有研究生共同参加的学术交流讨论会;合作的企事业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经常到地方高校进行有关动物学专业知识的讲座,与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交流;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定期到企业参观技术员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环境。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与地方社会经济等现实需要相结合的课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地方高校、企事业和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合作,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要求阅读原版外文书籍,撰写高水平文献综述,鼓励考博及发表论文;对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的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以培养动物学专业技能为主。endprint

在动物学专业科研训练中培养实践能力,需要有稳定而有效的制度来保证。首先应将科研训练环节的内容、目标、要求、考核方式和成绩列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体现在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使科研训练环节的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制定并完善科研训练实施规则,保障科研训练的进行;再次,制定和完善科研训练考核制度,对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训练活动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和评价,形成稳定的激励机制,促使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按计划完成科研训练任务,实现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目的。

五 加大中期考核力度

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要经过一个较长阶段的动物学专业学习和动物学专业相关课题研究,时间跨度比较长,如果没有相应的中期考核措施,难以确保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无法实现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分流培养。因此,要加大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力度。通过中期考核,使那些想攻读博士的学生或希望尽快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那些学习成绩差、科研素养低和实践能力弱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重修一年或终止学习。

为了切实实现中期考核的激励和分流作用,促进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应该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保障中期考核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考核前期的宣传工作。把中期考核制度及考核标准作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入学之日起就明确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经历中期的筛选过程,中期考核不合格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这样可以使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一入学就可以根据中期考核的等级和标准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还要健全中期考核评估体系,实行定量评估。根据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目的要求、评估对象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健全定量评估体系。定量评估体系包括评估项目、评估要素、评分三个部分。评估项目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和体育健康状况。

六 优化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增加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形成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网状知识结构。同时加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文理科之间、理工科之间和基础应用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以动物学学科专业知识为内核,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外围的,多维立体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以服务于动物学研究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动物学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和国际性。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网络课程资源,是关注国际动物学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构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时,要按照动物学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相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从培养动物学学科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制定动物学学科的学位课,要“按需设课”,认真审查动物学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动物学教学理念,鼓励开设跨学科和实践性强的课程。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只有拓宽层面、夯实基础、紧跟动物学学科最新发展方向,才能使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动物学专业知识,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七 借鉴国外经验以改进课程教学和授课方式

美国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授课方式上灵活多样,硕士生导师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教授主讲方式、研究生班研讨会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日本在动物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学生报告会的形式,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到课程的研讨中,提高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应打破本科教学的弊端,改变导师一言堂的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重视和促进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激发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潜力。

八 采用多元化的学位论文评定标准

对于学术型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论文质量的评定是学位获得的重要指标。其课程论文标准是要体现所学动物学专业课程的前沿理论和研究热点,并要求至少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其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是硕士论文选题要有现实和理论意义,论文应体现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较强独立从事动物学专业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的立论要正确且有所创新,论据要确凿,数据要可靠,逻辑要强,层次要分明。这样才能表明论文作者在动物学学科领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动物学专业知识。

对于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来说,其课程论文标准是体现动物学专业实践实习中的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不要求必须公开发表论文。其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是论文选题要有现实意义并具有实用性,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工作报告等。

目前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常常过于形式化,为提高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有效性,对答辩不合格者建议不发或缓发硕士学位证,实行淘汰机制,以促进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对于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工作报告或论文仍是对其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可以组织专门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工作报告或论文的创新性和论文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定。

九 大力推进导师集体指导方式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讨论后提出,经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讨论后通过。研究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可以随时向导师组成员询问问题,接受导师组成员的指导,导师组集体开展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考核、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导师组讨论决定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否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这种指导方式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吸取每位导师的学术精髓,广开思路,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endprint

参考文献

[1]李玉兰.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内涵与标准探讨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05):44-48.

[2]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90.

[3]魏航.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2(02):158-159.

[4]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5]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

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1-4.

[6]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4-8.

[7]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12(36):35-37.

[8]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

国高教研究,2005(01):30-32.

[9]袁进,顾为望.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

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06):255-257.

[10]程翠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1(08):15-19.

[11]陈少雄,王静一,尹柳营.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

量评价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07):51-53.

[12]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52-55.

[13]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06):

116-118.

[14]裴劲松.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07(07):50-52.

[15]孙济中,龚祖文,张端品,宗良炳,元生朝.农科应用型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4(05):19-22.

[16]宋强,裴金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建设的探讨——以教育硕士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1(07):68-69.

[17]陶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继续教

育研究,2012(11):102-103.

[18]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

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08):1-4.

[19]肖凤翔,连晓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逻辑及其改革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9):36-40.

[20]袁兵.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篇10: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研究生学位设置和类型划分体现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与技术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从1991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到全国共开设20个专业学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又将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招生计划5万人,成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学领域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首先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之后逐渐开设了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和公共卫生硕士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提高临床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师,截至到有80余所院校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约6万余人。

1.2满足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

我国护理教育长期以来以中专层次教育为主,在职护理人员继续学历教育需求很大,特别是近几年,在职护理人员学历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高层次学历教育不断增加,以山东大学为例,近5年,在职护理专科年招生人数增加1.48倍,而在职护理本科年招生人数增加

3.5倍,与此同时,针对在职人员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山东大学六所附属医院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在职护理人员调查,54.7%的人员有继续学习提高的需求。而且,全日制护理本科招生也在不断扩大,20全国192所院校招生护理专业本科生2万余人,这也形成了在职护理人员研究生培养的潜在需求。目前,我院已经招生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300余人。在职护理人员研究生教育将会随着临床护理本科学历人员的增加而增加。

1.3实现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国外护理学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类型有两类,一是以护理科研为重点培养的MS( Master

【1】of Science),二是以专科护理为重点的MN (Master of Nursing)。国内护理硕士培养

类型不明确,一般仍是按照医学科学学位培养,颁发医学硕士学位,但护理人才需求表明,不仅需要科研能力强的护理研究者、教育者,也需要能够直接服务于临床、社区各领域的`实践性高层次护理人员。因此国内护理硕士教育,也应开展专业学位培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培养理论基础雄厚、把握学科发展动向,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实用性人才。

1.4提升临床护理师资水平

护理人才培养离不开临床教学,临床实践是护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2,所以,临床护理师资的水平与护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临床护理师资,尤其是临床护理研

【3】究生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显而易见,出现所带教学生学历与学位

高于临床带教老师的状况,学历与学位也成为制约临床护理导师选拔的因素。开展在职护理人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师资的学位层次,使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得到有效补充。

1.5培养专家型临床护理人才

现代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和工作范畴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需要专家型的护士,履行健

【4】康照顾者、预防保健者、健康促进者以及健康教育者的职责,有专家认为,我国护理研

究生教育应由培养护理教师、护理管理者为主,转向培养临床专科护士为主,培养立足护理临床实践,融通护理理论的护理专家,使中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美国某州的专科护士中硕士占到75.0% ,博士占16.5% ,而我国现已经取得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中,具

【5】有本科学历的只有19.1%,大专学历占52.4%。在职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

篇11: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数,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从20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招收4届。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学院实际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7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校级基础课2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技术课不少于2学分);综合环节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化学工艺学、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现代电化学、化学工程前沿讲座、经典学术专着选读、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合成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近代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化学电源、精细化学品化学、液相色谱手性分离、应用腐蚀电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工网络资源与化工软件、现代实用电镀技术、高性能树脂合成方法的应用等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科研实践、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知识产权基础与实务、工程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利用等内容。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能够主动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多,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寻求企业的帮助。企业从技术保密、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是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优秀毕业生等方式,要求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企业服务于教学,如在税收、政策上对服务教学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企业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同。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同既包括学生本身的认同,也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的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虽然到目前为止已招收四届学生,但学生对于该种学位认同感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比学术型学位低一等,第一志愿报考率很低,更多的学生是通过调剂方式才被迫选择的。另外,个别的企事业也对这类方式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设置障碍,这也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培养出创新能力突出、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向用人单位证明;同时,全社会也应该更多关注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对其实质和内涵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使其获得各方面的认同。

上一篇:有人文情怀的教师下一篇:口语交际中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