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

2024-08-26

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共6篇)

篇1: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

上述介绍和总结表明,“中国模式”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不仅仅对中国从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或经验十分重要,而且对我们从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角度认识“中国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模式”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美媒体中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其内涵和体系结构仍在发展和调整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认识或定义,更确切地说,是指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中国模式”,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少,不宜或还不足以称为“模式”,称为“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更好一些。③然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令人思考世界上的模式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或问题。有学者因此认为,既然中国现行的发展已持续了30年,发展成就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方式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称“模式”也并无不妥。因此,“中国模式”是可以成立的。④也有学者认为,更准确地说,“中国模式”是正在形成中的模式。①目前欧美媒体所评价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具有标准形式(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系统性和成熟性)和可复制性(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示范性)的发展模式。正如拉莫所说,“中国的发展和富强道路不能由任何其他国家照搬。它仍然充满矛盾、紧张和陷阱。”他强调的只是“中国崛起的许多因素引起了发展中世界的兴趣”。②尽管拉莫在《北京共识》中多次提及“中国模式”,但总体上仍然以“北京共识”来称呼,其中应当自有其考虑。詹姆斯·曼也认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全然的规模和庞大市场的诱惑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拟。”③因此,目前欧美媒体报道的“中国模式”,准确而言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与“华盛顿共识”相比照的中国改革发展道路或战略路径的基本概括,“中国模式”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是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以经济改革为先导;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模式注重渐进性、连贯性、平等性、艰苦奋斗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模式包含能够促进中国在政治稳定中发展且治理有效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发展模式。

(二)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报道是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视角出发,总结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它通过“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一兴一衰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局势,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对于“中国模式”,欧美媒体有的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有的则将其发展看成一种威胁,但无论如何,“中国模式”都是现有西方理论和话语体系无法清楚解释的,因为在西方人眼里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华盛顿共识的基础。华盛顿共识的失效,不仅说明西方经济政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也是西方意识形态相对衰落、西方各国深入反思全球化时代的自身发展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表现。其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和政治长期稳定团结的局面,中国发展的结果证明西方原先对中国发展的期待和算计是错误的。中国成功的发展战略由此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关注,开始充满疑惑地试图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这种基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和总结,客观上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道路、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比较视角和分析方法,为我们在审视西方制作的中国影像中更真实、更准确地认识自身形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其三,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评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全球化视野下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对比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们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所谓的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的失效,使得它们加倍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它告诫我们虽然中国目前无意示范自己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但必须做好将来在聚光灯照耀下的国际T型台上走步的准备,中国应该用一种其他国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发展道路或成功的经验。其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甚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评价,反映了在新时期国际秩序建设过程中大国综合国力较量所引发的对力量内涵与结构的思考。

(三)欧美媒体评价中国模式产生的国际影响,表明中国模式产生国际影响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相互影响的过程,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拉莫指出,“中国的崛起已经通过引进发展和实力的新概念而改变国际秩序„„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不对称超级大国,一个有史以来最少依赖显示实力的传统手段的国家,它以惊人的榜样力量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国影响作为显示实力的主要手段。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一方面,美国正在推行旨在保护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国际事务的许多领域调动削弱美国影响的资源,营造将使美国更难采取霸权行径的环境。”①“北京共识与此前的华盛顿共识一样,含有许多不涉及经济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对比。这个模式必定使中国及其追随者与现有的发展思想和强权需要形成对立。”②这种不同的模式之争,表明新世纪以来世界秩序的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各主要力量都在加强战略规划,打造自身力量,寻求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新秩序。

模式之争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处理好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模式”影响力的上升,“华盛顿共识”因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式微,“中国责任论”和“中国支配论”开始在美欧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竞争色彩的模式之争,在当今并非必然带来国际体系的对抗局面。这是因为国际体系因全球化正在发生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许多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使相互依存的共同命运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追求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通过自我改革来顺应变化的局势,影响世界的发展。中国积极稳健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使中国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化解矛盾,避免对抗。“中国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优良传统,而且还借鉴了西方文明中的进步成果,分享着与包括西方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许多共同的价值理念(如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本主义等),由此为塑造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超越了不同阶级和不同制度的意识形态对抗性斗争,使中国从走向世界到融入世界,开创了国际关系由对抗变为合作、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这些都表明中国与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共同利益,当前的模式之争并不具有对抗的本质。

(四)从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中看出,中国模式也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看到,中国模式中的许多做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些做法背后的一些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策略,如“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的发展思路,“要融合全球的观念必须先积极地衡量这些观念是否适应当地的需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一个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不成熟改革进程已经转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改革进程,它更多地由内部动力决定,而不是靠外国因素推动”的发展路径,“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目标并且国家应该以一种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方式积极引导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政府“以连贯的方式推动和引导人民和国家的资源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承担的责任的同时,加强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治理方针,在外交层面奉行“国家利益而非普世标准应该促进合作”、对外“援助政策建立在互不干涉、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原则,以及“以自身模式的榜样作用、自身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和对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主权体系的坚决捍卫为基础”,“缔造有史以来最大的非对称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等,可能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构成了中国模式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欧美媒体对中国软实力的探讨和分析,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经济影响力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影响,它已经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层面产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和弘扬。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国家相比,软实力仍然是中国的弱项。中国不可因为西方媒体的吹捧而沾沾自喜,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五)欧美媒体指出中国模式带来的一些国内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必须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

尽管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给予了很多积极评价,甚至有一些过高的评价,但也指出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如拉莫认为,“中国的市场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宏观方面,这些问题包括污染、社会不稳定、腐败、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失业。个人方面,除了最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外,其他人都觉得自己多少对生活的迅速变化有点迷失方向。民意调查表明,人们对中国社会抱有深切希望,但同时也始终存在忧虑。过去25年中,中国经济从一个就收入分配而言堪称世界上最公平合理的经济变成了最不公平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均衡发展的愿望可以视为中国最近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及年增长率达到10%的巅峰后的一件奢侈品。”①马克·伦纳德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领导人正尝试开放党务系统,使其更加具有精英领导的性质——邀请企业人士入党、创造更加开放的遴选程序并使党在法治之下活动,但与此同时,领导人在竭力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拒绝将党政分开的企图。”②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涉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已经造成了女婴短缺,男女人口比例失衡,这可能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③还有文章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仍不透明,或许仍不得不处理上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的一堆问题,特别是大型国有公司造成的呆账。”④概括起来,这些问题主要是官员腐败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度、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方面的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以及由于利益格局调整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核心问题是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发展的成果分配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初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处理好中国模式中存在的国内问题,寻求发展模式的转型,建设一个真正可持续的、环保的、公平正义的发展模式,是我们今后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篇2: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

我国与欧美国家内河航运的比较及思考

水运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内河航运利用天然资源不占地、投资少、成本低、能耗低、运能大、污染少、平均运距长的优势,实现干支相通,江海直达运输.对于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日趋宝贵、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状况,水运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我国水运资源丰富,内河通航总里程达到10万多公里.但是,我国内河运输总体水平与航运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作 者:尹畅安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刊 名:水运管理 英文刊名:SHIPPING MANAGEMENT 年,卷(期): “”(4) 分类号:F5 关键词: 

篇3: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

一、立法体制不同

美国的产品责任法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责任法之一。美国的产品责任法是判例法与成文法相结合的法律, 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段:1.合同责任阶段, 1842年温特伯顿诉莱特案——1916年麦克弗森诉比克汽车公司案, 其中温特伯顿诉莱特案为英国判例, 该判例所确立的无合同就无责任的原则被当时的美国所接受;2.过失侵权责任阶段, 1916年麦克弗森诉比克汽车公司案——1963年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案;3.严格责任阶段, 1963年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案至今, 并由美国法学会在1965年出版的《侵权行为重述》中确认了这一源于判例法的原则, 使其演变成成文法。由于严格责任理论对消费者的保护最充分, 目前绝大多数州已确立严格责任原则, 使其成为责任法的基本制度。为统一各州的产品责任法, 美国商务部在1979年1月提出了《同一产品责任法草案》供各州采用。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美国判例法与成文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立法体制。

欧洲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在欧共体的推动下, 各国日益重视产品责任的研究和立法。1977年1月27日, 欧洲理事会在斯特拉斯堡签订《欧洲共同体关于造成人身伤害与死亡的产品责任的欧洲公约》即《斯特拉斯堡公约》;1985年发布了《产品责任指令》。按照后者的要求, 欧共体各成员国应在3年内使其国内法符合指令的有关规定, 推动产品责任法的建立和完善。于是, 英国在1987年, 希腊、意大利在1988年, 卢森堡、丹麦、葡萄牙、德国在1989年, 荷兰在1990年, 比利时、爱尔兰在1991年分别制定了本国的产品责任法, 标志着欧洲产品责任法的成文化、专门化趋势。

二、产品定义及范围不同

美国的《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02条规定:“产品是具有真正价值的, 为进入市场而生产的, 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者作为部件、零售交付的物品, 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分除外。”欧洲国家适用的《产品责任指令》规定:“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和狩猎物以外的所有动产, 即使已被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品, 不包括经过加工的这类产品。产品也包括电。”由此可看出, 美国对产品的定义与欧洲相比更灵活、更广泛, 包括了不在欧盟产品定义范围内的初级产品和天然品。

三、权责主体不同

美国及欧洲在关于产品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规定上, 虽然大体相同, 但仍有一些细小的差异, 以下就以美国的《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和欧洲的《产品责任指令》为例进行比较。

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02条规定, 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为“因遭受损害而提出产品责任索赔的自然人或实体”。范围非常之广, 其中“自然人”不仅包括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 而且包括买方的家属、亲友、客人, 甚至还包括受害的过路行人。而在欧洲, 根据《产品责任指令》第9条的规定, 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时, 如果是人身损害, 那么任何受害人, 无论使用者或路人, 均可成为权利主体;但如果是财产损失, 则仅限于直接受害人, 而且必须是基于生活消费目的的私人消费者才可依据产品责任法请求赔偿, 权利主体的范围小于美国法律的规定。

美国产品责任法将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作为义务主体。其中制造者包括:“在产品出售给使用或消费者之前, 设计、生产、制作、组装、建造或者加工相关产品”的人, 还包括“实际不是但自称是制造者”的产品销售实体;销售者包括产品制造者、批发商、出租人、经纪人。而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则仅以生产者为义务主体, 只有当生产者无法确定时才以供应者作为义务主体。《指令》第3条规定, 生产者包括: (1) 成品、任何原料和零部件的制造者; (2) 任何将其姓名、商标或其他识别标志用于产品上以表明自己是该产品生产者的人; (3) 凡出于销售、租用、租借或任何形式的供销目的而在其经营过程中将产品引进欧洲共同体的人; (4) 在不能查明生产者的情况下, 产品的每一个提供者被视为生产者, 除非他在合理时间内将生产者或向他提供产品者的身份通知受害人。比较一下, 便可发现, 美国产品责任义务主体的范围比欧洲更为广泛, 它明确将产品设计人、经纪人等包括在内, 而在欧洲并无类似规定。

总的来说, 无论是权利主体还是义务主体, 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规定都比欧洲法律中的范围更广, 更全面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四、归责原则不同

在当代美国, 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 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 但并未完全排除过失责任原则和担保责任原则的适用, 原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来提起诉讼。在司法实践中, 美国的许多法院还鼓励原告在一起产品责任诉讼中同时采用多种诉由, 以便法院在审判时选择对消费者最为有利的一种。而欧洲则确立了单一的严格责任原则, 其《产品责任指令》第1条规定:“生产者应对其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负责, ”而且该指令第5条又规定, 若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则他们对同一损害负连带责任。该指令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宗旨出发, 明确规定生产者应对产品缺陷致损承担严格责任, 不仅免除了受害者证明加害人过失的举证义务, 而且不允许加害人以自己已尽注意义务进行抗辩。该指令公布后, 不仅欧共体各成员国, 而且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如挪威、奥地利等, 都纷纷确立了本国的严格产品责任。

五、责任损害赔偿范围不同

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规定, 产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 (1) 人身伤亡赔偿, 其中包括为补偿受害人精神痛苦和不幸遭遇的精神损害赔偿; (2) 财产损失赔偿, 一般只限于直接财产损失的补偿 (即:受损财产的必要、合理的更换或修理费用) , 但有时也含间接财产损失的补偿 (即:受损财产更换或修理期间无法使用而产生的损失) ; (3) 惩罚性赔偿, 这是对制造者、销售者粗心大意、漠不关心他人安全的一种严重惩罚, 它往往在损害赔偿总额中占很大比例。在损害赔偿的数额方面, 美国并无明确的最高或最低限制的规定。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 (1) 人身伤亡赔偿 (不包含精神损害赔偿项目, 但允许成员国在国内法上予以规定) ; (2) 财产损失赔偿, 仅限于对缺陷产品以外属于通常用于个人消费的财产损失的补偿。关于损害赔偿的数额限制, 《产品责任指令》允许成员国在立法中规定对同类产品的同样缺陷造成的人身伤亡赔偿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7000万欧洲货币单位, 同时《产品责任指令》又规定财产损失的价值不得低于500欧洲货币单位。

综上, 美国产品责任法的规定比欧洲多出了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部分, 且损害赔偿没有上下限额要求。总的来说, 美国产品责任法在产品定义、权责认定、归责原则、损害赔偿范围等方面都比欧洲产品责任法的规定更灵活、更宽泛, 由此, 美国产品责任法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产品责任法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责任法之一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伟.产品责任法相关问题比较及我国立法的完善[J].当代法学.

[2]张骐.产品责任中的损害与损害赔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

[3]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段晓娟.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完善[J].财经问题研究.

[5]秦小红.我国产品责任法的现状分析[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篇4: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

关键词:邮轮旅游 加勒比海 污染 外漏

邮轮原指海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20世纪50年代,随着民用航空的大发展,飞机成为长途客运的主力军,邮轮旅游从原来海上客运业的淡季补充业务成长为规模庞大的现代专业旅游活动。邮轮旅游带动新港口建设、老港口复苏、以港口为龙头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地域辐射能力;同时,邮轮旅游可以带动船舶制造、维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几十个行业,具有极强的行业带动能力。

一、欧美邮轮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欧洲地中海沿岸和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是邮轮旅游的发源地。加勒比海地区的牙买加在1862年就开展SPA康体旅游和邮轮旅游,并提出了发展大众旅游的战略,推动旅游人数显著增加。1978年到1988年期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加勒比海地区的牙买加和巴巴多斯岛旅游接待量逆势增长52.2%。欧洲久经海洋文明的浸染,造船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优良,挪威、芬兰、意大利、德国等造船技术世界领先,为邮轮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腊诸岛、地中海沿岸、大西洋岛屿以及北欧等以其独特的风光,成为世界邮轮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自1980年以来,世界邮轮旅游业年均增长7.6%,从1980年到2010年,超过1.91亿人次参加旅游邮轮旅游(两天以上)。其中,2000年以后参加邮轮旅游的游客占67%,近5年内参加邮轮旅游游客占39%,邮轮旅游市场日益普及。传统邮轮旅游客源地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经济发达国家。根据2010年北美邮轮协会(CLIA)和欧洲邮轮理事会(ECC)的统计显示,北美和欧洲市场占到世界邮轮旅游客源市场的88%。近十年来,邮轮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北美地区客源份额从2001年的90%下降到2010年的73%,而其他地区的国际游客市场份额从10%上升为27%,新兴市场呈现出显著的成长性,这其中包括亚洲市场的兴起。

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年度报告数据,2011年游客理想邮轮度假目的地包括加勒比海地区、阿拉斯加、巴哈马群岛、夏威夷、百慕大等地① ,其中,北美游客的邮轮旅游目的地见表1。

二、欧美邮轮旅游业的主要特征

邮轮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经济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是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港口而进行全球布局的网络节点经济,产业集中度高,少数几个大型邮轮公司垄断市场。也有学者将邮轮旅游产业的特点概括为聚集性特征、显著的规模经济、寡头垄断、区域不均衡等特征②。

(一)欧美邮轮旅游业呈现出全球化布局、分工与竞争态势

世界邮轮旅游产业布局、分工和竞争,均体现出全球化的特征。邮轮生产制造业以挪威、芬兰、意大利、德国等为主,邮轮公司管理和运营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领先的美国、英国等国家,邮轮注册多在税收优惠的巴哈马、巴拿马、利比里亚等地。邮轮旅游母港和挂靠港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的加勒比海、地中海沿岸、波罗的海、阿拉斯加等地。此外,邮轮游客和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国家,邮轮航线跨越多国,邮轮相关结算、出入境涉及多国法律和规定,同时邮轮运输和污染物排放等受相关国际公约的制约。

(二)欧美邮轮旅游呈现出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

邮轮旅游产业集中度高,邮轮旅游管理公司嘉年华邮轮、皇家加勒比和丽星邮轮三家占全球邮轮公司总收入的90%以上,在全球拥有几十家子公司,主导着世界邮轮旅游业的走向,并对上下游企业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居于邮轮旅游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这些公司具有庞大的运载能力和市场网络。此外,单体邮轮大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Seatrade报告,在过去三十年间,邮轮吨位从8000吨增至10万吨以上,从载客400多人增加至3400多人,目前最大的邮轮吨位已经超过15万吨。邮轮的大型化需要规模化的市场支撑,因此除欧洲、北美等传统市场外,人口密集,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地区成为最具潜力的邮轮旅游新兴市场。

(三)欧美邮轮母港地位是港口综合竞争力比拼的结果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是邮轮经济重镇。2010年,佛罗里达州三大港口迈阿密、卡纳维拉尔港和埃佛格莱兹港共计接待521.3万人次,占到全美邮轮游客接待量的53.8%。从世界邮轮母港选址的规律来看,邮轮母港通常自身条件优越,适宜停靠大型豪华邮轮,具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水深和航道条件良好;区位条件好,接近城市中心、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便利;邮轮业相关产业基础好、政策壁垒较低,出入关口岸管理便捷高效并与国际接轨、本地商贸、物流、旅游休闲、邮轮维修、金融等多个产业发展能够符合邮轮补给和游客消费的要求。

(四)邮轮旅游对区域内旅游便利化水平要求高

世界邮轮旅游发达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区域市场特征,文化同根同源、经济贸易联系紧密、旅游手续简便易行。例如加勒比海地区同欧洲的西班牙、法国、英国等保持着紧密的经济纽带,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文化的形成。欧洲地中海地区也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各国入境手续简化,申根签证覆盖25个国家,取消边境检查点、成员国之间境内自由流动,形成了无障碍旅游区,对于全球节点式布局的邮轮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三、潜在问题与负面影响:以加勒比海地区为例

加勒比海地区是世界著名邮轮旅游目的地,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2011年度报告,在游客最想去的十大邮轮度假目的地中,该地区名列第一。目前,加勒比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东加勒比海(从圣托马斯到安提瓜)、西加勒比海(从墨西哥到危地马拉)、南加勒比海(从多米尼加到哥斯达黎加)等邮轮旅游线路。该地区旅游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晚期,发展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邮轮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在1988年到1998年间,加勒比海地区停靠的邮轮数量从97艘增加到129艘,床位数从6.8万个增长到12.7万个,在1997年就为加勒比海地区带来约1000万的游客。以多米尼加共和国为例,从1985年到1995年,邮轮旅游者从6千多人猛增至13万人,过夜游客从2万增加到6万,多米尼加政府决定在邮轮码头兴建购物设施,发展邮轮旅游。但同时,为了平衡海上旅游发展和陆上旅游发展,也采取了优先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endprint

虽然邮轮旅游的发展为加勒比海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据国际邮轮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加勒比海和巴哈马地区邮轮游客市场份额从46.4%不断下降到2010年的40.5%,一些新兴市场开始崭露头角。

(一)邮轮旅游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

游客大量涌入超越了当地的承载力和接待能力,例如阿鲁巴岛(Aruba)只有113000当地人,每年接待72万过夜游客和23万多邮轮游客,大大超越了当地的承载力,不可避免带来废水处理、回收等问题。大众旅游带动的大规模旅游建设,对当地的居民、野生动物、大陆架、珊瑚等构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污水处理、废弃物回收设施设备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则更为严重。此外,邮轮的大型化趋势要求港口设施的扩建、排放物增加、废弃物增加,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因此,在有些地区和国家出台了针对邮轮旅游的限制性措施,以维持陆上和海上旅游的平衡,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收入漏出效应显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游就成为加勒比海地区主要外汇来源。早在1965年,旅游业就已经成为牙买加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对经济贡献巨大。该地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美属维京群岛(US Virgin Islands),旅游就业占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二。虽然旅游收入巨大,但因该地区60%以上的旅游设施都由来自北美、欧洲和南非等国外投资者投入,旅游利润漏出严重,留在当地再投资的比例不高。

(三)港口和当地在邮轮旅游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加勒比海地区虽然是著名邮轮旅游目的地,但却缺乏对邮轮产业的控制权。由于嘉年华、皇家加勒比等大型邮轮公司实力雄厚,掌控航线制定和设计关键环节,在与加勒比海地区国家谈判和博弈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可以获得有利于邮轮公司发展的政策条件,特别是当这些公司还以其雄厚的实力在该地区拥有了岛屿或者港口的经营权之后,这种垄断地位和对产业的控制能力就会更强,加勒比海地区邮轮旅游目的地面临很强的替代性和激烈的竞争风险。

(四)海上和路上旅游发展失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加勒比海地区主要旅游形式包括陆上旅游、海上的游艇旅游和邮轮旅游。同邮轮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态势不同,陆上旅游相对滞后,为了促进海陆旅游的平衡发展,发挥海上邮轮旅游的带动作用,该地区也在不断完善和开发路上设施和产品。特别是随着邮轮旅游负面效应的呈现,一些地区性组织如加勒比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加勒比旅游组织(Caribbean Tourism Organization)、西印度群岛委员会(The West Indian Commission)等提出了平衡邮轮旅游和陆上旅游,提出垃圾处理、提高能源效率、淡水资源管理、废水处理、交通、土地使用规划等措施,推动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启示

新世纪以来,国际邮轮业面临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近十年来,我国邮轮旅游业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纷纷扩建和重建港口设施,争做邮轮母港。截止2012年已经建成上海、天津、三亚、厦门等邮轮母港,大连、舟山、广州、深圳等地也提出要建设邮轮母港。国际邮轮公司歌诗达、皇家加勒比、丽星、地中海、公主邮轮等公司均在华开展业务,我国邮轮旅游业面临大发展的前景。在此,从加勒比海地区邮轮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和问题,反观目前我国邮轮旅游业发展态势,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育核心竞争力,逐渐控制邮轮旅游业核心环节,才能从竞争激烈的世界邮轮旅游产业中脱颖而出。目前国内港口城市纷纷争夺邮轮母港地位,邮轮港口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中长期才能获得回报。不应仅着眼于邮轮旅游接待,凭借邮轮停靠接待服务、旅游服务和邮轮供应服务赚取利润,而应通过邮轮业发展带动我国旅游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促进中国企业投资旅游业,向邮轮补给、修理、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高附加值的环节拓展,促进邮轮产业体系建设③。同时,积极培育邮轮也的管理团队,实现分销渠道体系、物流供应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多个关键环节的突破。这样,才能避免加勒比海国家邮轮旅游发展的老路,提升邮轮旅游竞争力。

第二,控制邮轮旅游的负面影响,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邮轮旅游发展之初就建立环境、污水、生态等监管。通过加勒比海地区邮轮旅游发展的经历来看,邮轮旅游不仅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黄金线路,同时也会向海洋排放一定的垃圾,运营船只漏油等问题也对地区海域存在负面影响,在我国邮轮旅游业发展之初,就要意识到环境代价,并做好相应的规范和监管。

注:

①数据来源于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CLIA)的2011年市场研究报告(2011 Market Profile Study)

②张言庆,马波,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③马聪玲. 我国邮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参考文献:

[1]张言庆,马波,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

[2]马聪玲.我国邮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4)

篇5: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对顶级ERP解决方案的分析和比较, 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建立对ERP理念、ERP产品的认知, 了解ERP系统能解决中型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哪些问题, 进而帮助企业循着ERP选型的整体思路, 从而选择真正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ERP解决方案。

1、ERP核心理念概述

ERP系统是用来管理企业数据的软件工具。按照德勤咨询公司的定义, 一个ERP就是一个允许公司"对其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自动化和集成化, 让公共数据和业务活动在企业内外得到共享, 以及在一个实时环境里生成和访问有关信息"的套装商业软件系统。相较于传统独立的职能信息系统和MRP系统, ERP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集成、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流程再造这三点上。

传统的ERP系统支持的是企业基础运营层面的功能, 即销售和分销、会计和财务、生产和物料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它将整个企业所有职能领域的事务处理活动和其他常规性活动都集成到了一起。随着ERP的发展, 如今ERP系统的含义正在逐步扩充, 其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沿着价值链扩展到供应商和顾客; (2) 新的商业模式的引入; (3) 事务处理和决策支持的整合。

经过扩展后的ERP系统已能高度集成企业价值链上每一环节的数据和信息, 然而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仅停留在支持企业的业务处理上。只有当这些数据和信息用来改进决策时, 它们的真实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进一步扩展的ERP系统增加了对商业智能、数据挖掘和OLAP分析的支持。商业智能及OLAP分析工具可以从价值链的每个节点中提取数据, 它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组织层次上的视角, 告知企业前进的方向。

我们可以发现, 新的商业模式 (如电子商务) , 或者是新的管理思想 (如制造业中的准时制思想, 客户关系管理思想) 都在逐步的融入ERP产品, 成为ERP产品的一部分。如果你在疑惑到底ERP系统有没有边界, 为什么连供应链管理的内容都成为了ERP的某个模块, 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如今的ERP作为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含义。扩展的ERP收集并集成企业运营过程中需要的所有资源, 它提供给企业一个可视化的平台, 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决策过程。

下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SAP和Oracle这两大ERP产品的领先者针对中型企业推出的产品各有千秋, 从SAP Business All-in-one和Oracle EBS产品的解读中可以看到它们的产品是如何体现着ERP理念并和企业的业务应用相结合的。

2、深度透视SAP Business All-in-one

SAP Business All-in-one是SAP专门针对中型企业推出的经济适用、高度集成, 贴合行业需求的完整的ERP解决方案[1,2]。正如前文所述, 中国的中型企业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企业信息化浪潮, 专注于高端市场的SAP公司也不得不"俯下身"来满足中型企业的切实需求。

2.1 SAP的优势剖析--最佳业务实践

最佳业务实践指的是最优的业务流程设计模式。SAP于1972年成立, 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立志于开发集成公司多种业务功能的软件包。30多年的用心经营, 使得SAP公司对各行业的业务流程有着清晰的了解。SAP把这种了解固化成其ERP产品中最精简最高效的业务流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业务实践。基于SAP最佳业务实践的SAP Business All-in-one解决方案不仅全面配置了成熟的行业业务流程, 而且包括各种必要功能, 集成采用mySAP?客户关系管理 (mySAP?CRM) 、mySAP?供应链管理 (mySAP?SCM) 、mySAP?业务智能 (mySAP?BI) 及mySAP?供应商关系管理 (mySAP?SRM) 等各种解决方案。SAP Business All-in-one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将各个产业的特性及其优良的解决方案标准化, 在全球20多个行业内拥有17, 500种案例方案, 可快速按需选择。第二、囊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生产与物料管理、品质管理、销售与分销等核心业务, 可实时监控各项关键决策。第三、整合从销售与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仓储管理、财务会计到人事管理等业务流程, 可掌控从公司总部、制造工厂、销售代表处到子公司的全部工作流程。第四、支持20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和33种货币、税务、资产负债表规定, 兼具国际性和本土化优势。

但是, 当我们再重新审视SAP Business All-in-one的最佳实践时, 我们会发现三个问题: (1) SAP具有最为丰富的行业最佳实践, 这是基于其悠久的历史和R/3系统的风靡全球, 但如今甲骨文公司正迎头赶上。 (2) SAP拥有的最佳实践经验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暂不说中外企业生产制造流程是否相似, 单是财务会计流程, 我们就能发现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甚大, 这样看来, SAP的最佳实践中国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 质疑最佳实践。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 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微博营销也迅速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模式。在这样的情形下, 固守旧有的最佳实践还是"最佳"的选择么。

2.2 SAP的劣势剖析

2.2.1 编程语言ABAP的局限性

SAP软件的主体部分是使用其完全私有的ABAP语言编写的, SAP软件在与外界交换数据时, 其接口程序也要求用ABAP语言来编写。ABAP语言比较复杂, 且只能在SAP软件中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掌握的人不多, IT专业人员学习它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为棘手的是, ABAP语言与Internet或网络应用Web技术不兼容。SAP的这些做法导致其ERP软件系统在同第三方软件集成上远远落后于Oracle, 同时这些做法也阻碍了其自生软件的进一步发展, 这也是SAP的ERP与CRM不能完全集成的原因之一。虽然SAP也在试图转向Java标准, 但由于其目前的系统过于复杂和庞大, 完全的转型尚未实现。

2.2.2 模块的整体性

可以说SAP Business All-in-one的模块整体性既是它的优势又是它的劣势。SAP Business All-in-one系统具有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结构, 换句话说即它所提供的各种管理业务功能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各模块输入输出相互衔接, 数据高度共享, 任何数据的修改都将会引起相关数据自动修改, 这毫无疑问体现了ERP在信息集成方面的优势。但是, 这样的系统在用户个性化方面, 似乎不大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对于一个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型企业, 企业希望先选择最需要的模块, 迅速实现投资回报, 在业务需求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时再增加其它功能。而SAP Business All-in-one模块间高度的关联性和集成程度, 使得企业只集中实现其中一个模块或组件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些业务过程仍需要访问你的核心模块之外的某些业务规则、主数据, 或是客户数据。这时你就需要设计这个SAP模块到其他系统的接口, 使SAP可与之对话。

2.2.3 作业平台开放性

SAP Business All-in-one采用开放的硬件架构平台, 可以在任何一流制造商的硬件平台上执行, 也可与使用者的内部应用程序相互整合。多元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的选择性, 可以让SAP系统与外界的沟通通畅无比。但是SAP作业平台的开放性尚有些局限:

(1) SAP作业平台的开放性建立在对多个数据库和多个数据模型的依赖性上。这种依赖性使得SAP Business All-in-one解决方案的不同组件的数据模型也不尽相同, 这样各组件之间的数据共享将变得困难或者不可能。虽然, SAP推出的Netweaver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同数据模型间数据共享的矛盾, 但2004年推出的Netweaver平台是否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 还需市场检验。

(2) SAP ERP系统为支持多种数据库, 不可能采用数据库技术去实现数据库端的功能, 只是将数据库用来储存数据。相比而言, Oracle的ERP产品充分利用了Oracle数据库的先进技术, 将有些系统功能直接放到数据库中去实现。这样的设计, 分离出Oracle ERP的辅助功能, 使得ERP产品可以专注于企业流程, 同时Oracle应用产品的升级也不影响特定的系统功能的实现, 大大降低了ERP运行和实施难度。

3、深度透视Oracle EBS

接下来, 我们将详细的评述Oracle针对中型企业推出的产品。Oracle公司针对中国的中型企业推出了两款应用产品--O-racle电子商务套件 (EBS R12.1) 和Oracle JD Edwards EnterpriseOne。由于Oracle JD Edwards EnterpriseOne是Oracle收购的原JDE公司的产品, 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充分体现出Oracle产品的特色, 所以在下文中我们主要是针对EBS R12产品做出一些探讨[3,4]。

作为世界顶级的ERP产品供应商, 甲骨文公司推出的EBS R12.1, 其模块覆盖了企业经营发展所需的所有功能, 并且针对各种不同的行业提出了特有的行业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 Oracle协助其在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向企业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

3.1 产品的优势剖析

3.1.1 系统架构

Oracle EBS是完全基于浏览器的应用, 所以只要有浏览器就可以访问Oracle EBS系统, 这种架构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客户端无需安装应用软件。可以看到, Oracle解决方案采用的是典型的三层架构--客户层、应用层、数据库层。开放的三层系统架构有助于Oracle解决方案与第三方应用软件融合, 具备强大的可扩展能力, 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总体拥有成本。EBS的开放型系统架构毫无疑问在技术和应用上超越了SAP Business All-inone的传统架构。

3.1.2 单一数据模型

随着企业应用管理领域的不断扩展, 企业应用系统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从传统的制造、财务、人力资源管理, 开始延展到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交换, 就变得非常重要。Oracle EBS整个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库, 并且共享统一的数据模型。这一关键组件, 实现了企业中所有模块对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员工的一致定义, 企业内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权限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

更为重要的是, 单一的数据模型使得全球性的数据整合变得容易。这样的数据整合不仅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就是对于集团式企业和在各地设有分支机构的中型企业, 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 Oracle EBS单一的数据模型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对于应用产品的总体拥有成本。由于EBS所有数据结构都位于一个数据库实例中, 因此应用系统可以共享基层数据, 而不必转换和复制数据。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加快数据转换成可用信息的速度。

3.1.3 可扩展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Oracle EBS产品的可扩展性包括技术上的可扩展性和功能上的可扩展性两层含义。产品的可扩展性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对于产品的总体拥有成本, 这也是Oracle EBS的核心优势之一。

技术上的可扩展性可以理解为随着中型企业的业务发展, 现有的信息系统需要升级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功能。这时候对于一个预算有限的中型企业来说, 他们首要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系统升级是否能保护企业的既有投资。Oracle EBS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ERP产品的功能可扩展性体现在产品二次开发和自定义业务流程的便利性。任何ERP软件都不可能覆盖企业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所有方面, 用户需要自己针对企业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 自定义或是修改原有业务流程, 使其更符合本公司的使用习惯。

Oracle EBS采用开放的Java语言和技术标准编写, 它的三类开发工具:基于PL/SQL语言环境的传统开发工具, 基于Java语言环境的Java开发工具, 基于Oracle数据库的快速Web开发工具能方便的进行产品二次开发。

3.2 Oracle EBS的劣势剖析

作为1993年才正式进入ERP市场的Oracle公司来说, Oracle公司的垂直化行业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最佳实践方面不如SAP积累的经验丰富。毫不夸张的说, SAP的ERP产品做的相当成熟、也相当系统, 并且有更多的实施成功的经验。而Oracle公司为了和SAP公司抢夺市场份额, 它没有像也不可能像SAP公司一样开发出绝对严谨可靠的系统后, 才把该系统推向市场, 它更多采用的是边开发边销售的产品战略。这样的产品战略虽有尽早抢占市场先机、增加销售收入的好处, 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相当于是依靠前期的客户应用来发现产品漏洞、促进产品完善, 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欠缺容易导致客户使用体验差、投诉抱怨多、市场口碑不佳等问题。

相比于SAP在ERP产品市场上的专注, Oracle公司近几年频频的并购步伐让人眼花缭乱, 为ERP产品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固然是好事, 打通从应用软件到中间件并延伸到硬件平台的公司战略也无可厚非, 但是, 有一点请记住, 产品的稳定性和相关服务的完善性才是用户对于产品的最基本要求。

结论

本文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比较了国际顶级的ERP供应商SAP公司和甲骨文公司针对中型企业推出的ERP系统--SAP Business All-in-one和Oracle EBS。着重剖析了这两种解决方案的地优势与不足, 希望能使困惑中的中型企业了 (下转第41页) 解主流ERP产品的特性功能和差异, 并对其ERP选型能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SAP.SAP All-in-One解决方案详解[R].SAP:SAP, 2007.

[2]SAP.SAP Solution in Detail-SAP Business All-in-One[R].SAP公司:SAP, 2009.

[3]Oracle.Oracle Business Brief: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R].Oracle公司:Oracle, 2008.

[4]Oracle.Oracle?Applications Concepts Release 12.1[R].Oracle公司:Or-acle, 2009.

[5]Focus Research.10 Strategies for Choosing a Midmarket ERP Solution[R].Focus Research:Focus Research, 2009.

篇6:欧美产品责任法比较及启示

【关键词】国际融资租赁;交易费用;一带一路;制度经济学

根据《国际融资租赁公约》第1条的规定,融资租赁交易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要求与供货商订立供应协议,依此协议,出租人将取得符合承租人要求的租赁物;同时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协议,依此协议,承租人以支付租金为条件,取得租赁物的使用权。

一、国际融资租赁

国际融资租赁是含有国际因素的融资租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融资租赁指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从事的跨国性融资租赁。广义的国际融资租赁是指上述跨国性融资租赁和国际性间接租赁的合称,包括一国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其海外的下属法人企业与其下属企业所在的东道国承租人之间从事的融资租赁。我国目前有关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国际融资租赁采取广义立场。

當前,站在我国经济转型关口,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金融产业,推动实体经济,促进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日益受到关注。与其他金融工具相比,国际融资租赁集国际融资和国际融物于一体,在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布局中优势明显。

二、国际融资租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新制度经济学

在科斯看来,新制度经济学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科斯指出:“交易成本依赖于一国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教育文化等诸方面的制度。制度决定着经济绩效,这正是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家所给出的重要结论。”交易费用和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在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不可能在零成本的情况下达成,这是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交易费用的存在增加了市场机制的运行成本,降低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马修斯认为交易费用不同于生产费用,可以将交易成本看作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执行合同所花费的费用,交易费用是履行合同所花费的费用。通过学习、选择或创造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交易发生。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产权学者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科斯认为:一切经济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们之间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力。界定产权,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做什么,然后通过权利的交易达到社会总产品最大化的目标。

(二)新制度经济学下的国际融资租赁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为国际融资租赁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工具:交易费用范式和产权分析。

仿照物理学的摩擦力理论,可以将交易成本分为静止成本和运动成本,其中静止成本为达成交易或者启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可以称为启动成本;运动成本为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可以称为执行成本。国际融资租赁作为国际多方参与的交易方式,在能否有效降低交易总成本上,视不同区域、时间和交易对象而定。尽管如此,在降低启动成本、促进初始交易上,国际融资租赁的效应明显。

产权具有可明确性、专有性、可操作性和可转让性等属性,这使国际融资租赁交易的发生成为可能。产权理论认为,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导致不同的收益报酬结构。在多方收益结构下,国际融资租赁交易各方被赋予不同的产权安排,从而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租赁物的使用效率,实现承租人、出租人、供货商以及其他交易方的共赢。

著名的国际融资租赁专家阿曼波提出融资租赁的四大支柱:法律法规、会计处理、税收政策、政府监管。这四大支柱构成国际融资租赁的基础制度安排。如上文分析,交易成本不仅包括启动成本,还包括执行成本,交易各方在低启动成本的吸引下,参与到国际融资租赁交易中。不过要使交易各方持续利用国际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交易,还要降低交易的执行成本。在国际融资租赁交易中,交易各方不仅包括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等,还包括转租人、保险人等交易主体,同时交易还涉及所得税、折旧、关税、汇率等,交易复杂,法律法规、会计处理、税收政策、政府监督等制度安排对执行成本高低的影响明显。

从欧美日等主要国际融资租赁国家来看,各国国际融资租赁在法律法规、会计处理、税收政策、政府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为本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保障。总体来看,欧美日等国家的国际融资租赁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三、欧美日国际融资租赁可鉴经验

在促进本国国际融资租赁业的不断发展中,欧美日等主要国际融资租赁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安排,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对于欧美日等主要国际融资租赁国家长期形成的制度安排上的可取之处,我国可以也应该“拿来”借鉴参考。

(一)法律法规

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国际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约束国际融资租赁交易各方行为、保障各方合法权益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前提。世界主要国际融资租赁国家都有完善的民法、商法、税法等体系,以此应对国际融资租赁所涉各种法律纠纷。

第一,在是否单独立法上,大陆法系的德国并未对融资租赁单独立法,融资租赁受《民法典》支配。除《民法典》以外,《信贷业法》、《环境责任法》、《破产法》等也有融资租赁的相关规定,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英美法系的美国也没有制定专门针对融资租赁的法律。与德国、美国不同,芬兰将转移所有权的租赁交易成为“租购”,并颁布《芬兰租购法案》,俄罗斯于1998年出台专门融资租赁法。

nlc202309081112

第二,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美國与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散见于个别法律中。税收政策参考《投资税负减免法》、《经济复兴税法》,会计处理适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号:租赁会计》。此外,政府部门及法院的法律与规定、解释和判例也对融资租赁业务产生影响,如《资产折旧年限法》、《经济复苏和税收法》等。

第三,在国际融资租赁法律法规统一上,《国际融资租赁公约》综合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租期届满后处置租赁物的相关规定。不过,公约回避了两个法系在最终优惠选择权上的争议。大陆法系给予承租人可以在租期届满后优惠购买租赁物的权利,但是英美法系则将该项优惠权利作为区分融资租赁与实际租赁、分期付款买卖、贷款等其他安排的依据。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有关国际公约要求各国对融资租赁合同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立法规范,但这并不是督促各国对融资租赁制定符合统一要求的管理和监督法律法规。

(二)会计处理

国际上,融资租赁会计制度呈现逐渐统一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并加入致力于统一国际会计制度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当然,一些国家仍保持“形式重于实质”的会计观念,如捷克、意大利、巴西等。

第一,在融资租赁认定上,英国1987年颁布《租赁及租购交易会计标准——21》,对融资租赁从税收及会计准则角度加以定义和规范。美国会计准则较为具体、量化,如规定:融资租赁租赁期大于或等于租赁资产使用年限的75%,最低租赁付款额大于或等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90%。

第二,在会计处理基础上,1971年和1975年,德国财政部制定了两个针对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确定按“经济所有权”归属来确定会计处理基础的规定。德国融资租赁合同分为全面摊消和部分摊消合同,在全面摊消合同中,包括资产购买、管理等费用在内的全部成本可在首次租赁期间全部摊消;在部分摊消合同中,首次租赁期内仅摊消租赁货物购买成本的一部分。

第三,在国际会计准则变化上,2010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征求意见稿——租赁》,对有关租赁的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列示项目和披露信息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其目的是确保租赁引起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能够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

第四,在国际融资租赁促进上,俄罗斯允许融资租赁企业计提准备金,并可税前扣除,计提标准比照金融机构呆账准备金。在进行跨境融资租赁时,入境租赁物以每期缴纳的租金为税基,分期缴纳租赁物进口环节的税收。同时,出租人和承租人可以协商确定租赁物记在一方的资产负债表名下,不过银行类的融资租赁公司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记账。

(三)税收政策

国际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国家的税收支持,纵观世界主要国际融资租赁国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产业发展较为普遍。

第一,投资税收减免。1962年,美国税法开始执行投资税收减免,出租人可以从应纳税的收入中抵免设备投资的部分支出。《投资税扣除法》规定,出租人对其用于租赁的设备投资可以按10%折扣税款。1970年,英国实施“第一年减税”的投资税收抵免制度,并根据形势调节投资减税税率。日本政府出台投资减税制度,针对IT设备、机器装置等不同设备实行不同的减税额度。德国规定企业使用一年期以上贷款需要缴纳长期债务利息税,但是以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资产不需要缴纳该税。

第二,加速折旧。美国税法规定,融资租赁的期限比法定折旧年限短10%~25%,并允许在租期内足额折旧,同时租赁公司对出租设备进行计提折旧时可以在直线折旧法、双倍余额折旧法与150%折旧法中进行选择。日本税法规定,租期一般为设备年限的60%~70%。俄罗斯允许融资租赁资产以低于正常折旧年限三倍的速度加速折旧。

第三,其他税收政策。一是租金税前扣除。在美国,采取“真实租赁”的承租人,可以将总成本在缴纳所得税之前扣除。在日本,承租人可将租赁合同中一般为合同额60%的金额的7%用来扣除税款;二是呆账准备金制度。在美国,出租人可以自定呆账准备金比率并自主提取,损失部分可以免税;三是对杠杆租赁的特别规定。美国税法规定贷款利息可以在税前作为财务费用列支,出租人相对减少所得税支出,可以选择通过降低租金的形式使承租人分享该优惠。

此外,在流转税上,芬兰、俄罗斯、瑞士等都有增值税抵扣政策,即以租金收入扣除租赁设备的购买成本和相关价外费用后的差额计征增值税,还可以按货物每期缴纳的租金为税基,分别缴纳进口环节的税收。

(四)政府监管

在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监管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体现在能否进行有效监管关系到行业的发展,难点体现在在监管到什么程度、遵循何种原则等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世界主要国际融资租赁国家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等基础上,选择、采取了适合本国的监管模式。

第一,市场调控模式,即不监管模式。以美国为例,融资租赁市场完全开放,基本没有政府监管,国际融资租赁交易中涉及的贸易、税收、信贷和债券发行等事项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定进行监管。英国将融资租赁视为一般交易,是委托契约的一种形式,受普通商业合同法的调整,其对融资租赁实行类似于美国的不监管模式,但英国融资租赁协会发挥一定作用。

第二,适度监管模式。适度监管介于不监管和严格监管之间,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德国政府监管部门主要通过监管融资租赁公司股东中的金融机构来实现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管,此外银行类的融资租赁公司依法接受监管,没有银行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不接受监管。日本的政府监管类似于德国,对有银行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实施严格监管,对一般融资租赁公司很少限制,不过日本有租赁事业协会,以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

第三,严格监管模式。融资租赁在法国等国家被视为信贷委托或担保贷款的金融业务,具有一定金融衍生产品的属性,融资租赁机构的设立、经营活动的开展等都受到金融法规的严格管制,此外相关部门还对融资租赁的信贷、风险等进行严格监管。

上一篇:2022我看春节晚会作文下一篇:班会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