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规范化检查

2024-07-24

用字规范化检查(共11篇)

篇1:用字规范化检查

团柏矿区学校语言文字检查情况

及改进措施

为了培养我校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及规范校园用语用字的相关制度,学校组织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成员,对校园用语用字分五个方面,即校园、教室、教师、学生、学校公文等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地检查。现将我们的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汇报如下:

一、检查中存在的情况

1.校园:从检查校园所张贴的宣传标语、宣传栏等方面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字排列格式不合规范,如段落首行要空两格的,由于考虑排版的需要,结果只空了一格,或者根本没有;缺少必要的标点符号;横竖排版没有统一,对学生认读造成困难;存在个别别字等。

2.教室:从检查各班教室所张贴的名人名句和布臵的学习栏,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标点符号不规范现象,如《小学生守则》中有“

1、”而正确为“1.”等问题;用字不规范现象,如“习惯”写成“习贯”、“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插秧”写成“播秧”等。

3.教师:从检查教师的教学用语、计划、教案、总结、论文、课件、板书、作业批改和其他材料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有少数人不用普通话;教案、论文等序号书写有少数人不规范;有个别教师存在错别字现象等。

4.学生:在检查学生的校园用语、作业(有错字要改正)、识字、书写(要按笔顺)等方面,存在以下情况:书写格式不合规范,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写字缺点少横,不够端正,笔顺不符合要求;读书、说话发音不标准,甚至存在本地音现象;习作中有用土话的现象;校园交谈个别学生不用普通话等。

5.学校公文:通过检查学校、各处室公文、计划、总结等,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如“

1、”“

2、”等,正确是“1.”“2.”;“A、”“B、”;正确是“A.”“B.”;年份中中文数字的“零”使用不当,写成“0”或者“o”,正确是“○”;序号使用不正确,如在“

一、”后,应用“

(一)”,但存在“

(一)”地前,而“一”在后等。

二、改进的主要措施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情况,学校及时召开了行政会和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整改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规范用语用字制度。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黑板报、大队部、作业展、朗读比赛和普通话征文等活动,大力宣传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提高师生使用规范字、规范话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氛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分工,在各项制度基本健全的基础上,狠抓制度的落实,切实保证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2.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身体力行,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要求做到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使用普通话,作业批改、板书设计写规范字,并以此作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条件之一。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检查和改进工作,发现问题,督促有关教师和学生及时改正。教师计划、教案、总结、论文、课件、板书、作业批改和其他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责令相关教师及时整改,努力做到文字规范,标点准确;对教师用语进行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当面提出批评;并与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挂钩,实行量化评分,记入年终考核。

3.学校公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正在使用的公文,必须修改后重发;对存档重要公文,用笔修改后,加盖学校公章;一般公文修改后再存档。

4.进一步强化学生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加大学生规范用字的力度,定期进行规范用字的检测。学生的校园用语、作业(有错字要改正)、识字、书写(要按笔顺)等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指导纠正;特别是作业中的问题,要提出来特别进行讲解;要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对不用普通话的学生要与学生操行挂钩,与班级的量化管理挂钩。并收集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不规范字、不规范语言,开展相关的纠错竞赛,以提高学生用规范字说规范话的意识和水平。

5.创设规范的语言文字校园环境。校园内设立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标语,其它内容的标语、室牌、指示牌及宣传横幅一律使用规范文字。目前,校园、教室所张贴的宣传标语、宣传栏、学习园地等存在的问题,如属于永久宣传标语的: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等,则利用假期进行整改;如属于纸质或临时性宣传标语和栏目,则马上整改,并尽可能让学生知道整改原因,以便学生受到教育。

团柏矿区学校 2013年7月3日

语言文字检查情况

及改进措施

团柏矿区学校

2013.7

篇2:用字规范化检查

及改进措施

为了培养我校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及规范校园用语用字的相关制度,学校于9月15日至10月15日组织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成员,对校园用语用字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地检查。现将我们的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汇报如下:

一、检查中存在的情况统计

从检查校园教室所张贴的宣传标语、规章制度、名人名言等方面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宣传标语破损脱落11处,如墙上钛金字名人名言等,现已整改9处。2.标点符号不规范11处,如《中小学生安全应知应会50条》《食堂五常管理法》等中有“

1、”而正确为“1.”等问题较为普遍,即阿拉伯数字后应用点号,现在已全部整改完毕。3.汉字拼音不规范4处,现在已全部整改完毕。4.乱涂乱画2处,现在已全部整改完毕。总共发现26处不规范用字,已整改24处,还有2处下一步继续整改。

二、改进的主要措施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情况,学校及时召开了行政会和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整改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规范用语用字制度。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黑板报、大队部、作业展、朗读比赛和普通话征文等活动,大力宣传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提高师生使用规范字、规范话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氛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明确

各自的分工,在各项制度基本健全的基础上,狠抓制度的落实,切实保证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2.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身体力行,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要求做到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使用普通话,作业批改、板书设计写规范字,并以此作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条件之一。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检查和改进工作,发现问题,督促有关教师和学生及时改正。

3.进一步强化学生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加大学生规范用字的力度,定期进行规范用字的检测。学生的校园用语、作业(有错字要改正)、识字、书写(要按笔顺)等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指导纠正;特别是作业中的问题,要提出来特别进行讲解;要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对不用普通话的学生要与学生操行挂钩,与班级的量化管理挂钩。并收集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不规范字、不规范语言,开展相关的纠错竞赛,以提高学生用规范字说规范话的意识和水平。

篇3:用字规范化检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1) 亲自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 (2) 把收集到的错别字进行整理、分析。 (3) 有意识地搜集社会上出现的错别字并进行归类, 作为辅助分析的材料。 (4) 进行个别访谈, 找—些经常写错别字的学生谈心, 了解其写错别字的原因。

为了更准确地调查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高一 (6) 班学生为调查对象。该班共有53位学生, 语文基础欠佳, 几乎每次作业都有人出错。笔者从该班中收集了530篇作文, 有42万字左右;周记954篇, 57万字左右。其中, 发现有1484个错别字, 人均出现28个。这样, 通过收集、整理、归类, 掌握了学生写错别字的第一手材料。下面以高一 (6) 班学生出现的错别字为例进行分析。

二、错别字状况分析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笔画、结构有错误, 不合乎规范的字。如“领袖”的“袖”写成“”, “宝贵”的“宝”写成“”;别字指字本身没有笔画、结构方面的错误, 但意义使用不当, 即该用甲字却写成了乙字。如“成绩”写成“成积”, 虽然有“积”这个字, 但用法不当。无论写错字, 还是写别字, 都与用字的规范化相悖。决定一个字是否规范, 以正字为衡量的依据。

1. 错字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 学生写错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 因改变笔形而成错字。例如, 许多学生把“练习”中的“练”写成“”。

(2) 因增加笔画而成错字: (1) 增加一横而成错字, 如“考试”的“考”字, 很多学生都写成“”。 (2) 增加一竖而成错字, 如“喉咙”的“喉”字, 写成“”字。 (3) 增加一撇而成错字, 如“武”写成“”。 (4) 多加一点而成错字, 如“步”写成“”。

(3) 因减少笔画而成错字, 如“悠”写成“”;“或”写成“”;“衬”写成“”等。

(4) 因部首安排失当而成错字, 如“默”字写成“”;“荆”写成“”。

(5) 生造字。顾名思义, 是无中生有, 捏造出来的字。如把“酒”写成“”;“餐”写成“”;“停”写成“”;“家”写成“”等。

2. 别字分析。

所谓别字, 是写了与词意不符的另一个字, 例如:把“刻苦”的“刻”写成“克”字, 把“冶炼”的“冶”字写成“治”字。根据对学生别字所进行的分析归类, 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因字形相近而误用别字。这类别字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可能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汉字中形声字最多, 而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 很多汉字形体相近, 因而很容易写别字。如把“宽恕”的“恕”写成“怒”;把“瑞雪”的“瑞”写成“端”。

(2) 因音同或音近而误用别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其字形不能明显反映字音, 每个汉字表示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但有许多字的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学生写此类别字, 就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例如, 把“汇报”的“汇”写成“会”;把“刻苦”的“刻”写成“克”, 这样的例子很多。

(3) 因字义上有某些联系而误写成别字。例如, 把“坚决”写成“坚绝”;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把“首屈一指”写成“手屈一指”;把“沧海一粟”, 写成“沧海一栗”, 等等。

三、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经常写错别字, 究其原因, 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因素。

1. 主观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不重视, 不少学生对消灭错别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没什么关系, 不想去了解汉字的特点规律, 不重视或不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认为写字是小事, 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于是, 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不想去查字典, 写完了也不检查。有的明知写错了, 也不愿加以纠正。其次,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规范汉字, 态度随便、草率, 没有下功夫把字的笔画和字的轮廓辨认清楚, 写起来就难免出错。

2. 客观方面:

(1) 汉字数量庞大, 笔画繁多。作为形音义结合体的不同汉字, 其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如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同形字, 形不同而音同义同的异体字, 形义不同而音同的同音字, 形同义同而音不同的异读字, 以及大量存在的形似字、音近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人们在书写汉字时经常容易出现错误, 再加上汉字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挑、折、钩八种, 而且由这八种笔画交互错杂而成的字多不胜数, 不少字形体或偏旁相似, 容易混淆, 如己、已、巳, 哀、衰、衷, 等等。

(2) 受社会不规范用字环境的影响。学生学汉字的渠道是很广的,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灌输、传授外, 还潜移默化地受社会的影响。现今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人们正确地认字和写字。不规范字在商店橱窗、宣传标语、报刊书籍、电视屏幕中不时出现, 尤以街道上的招牌匾额为多。这种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用字的混乱, 引起学生误解, 并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

四、纠正错别字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地写字,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面谈谈纠正写错别字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1. 要从主观上解决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多渠道宣传写错别字的危害性, 逐步提高人们对错别字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明白, 如果经常写错别字, 不仅影响自身形象, 还会影响思想交流, 影响人际交往, 甚至贻误工作, 害处多多, 使其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从而逐渐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

2. 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 指导学生针对汉字特点强加辨记。

为使学生重视正确用字, 避免写错别字, 作为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就必须在识字教学上下足功夫, 应把识字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任务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中。对新接触的生字和一些易写错的字应要求学生做到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以达到巩固的效果。针对汉字本身笔画多变, 结构繁杂, 形音义关系复杂的客观特点, 要指导学生平时学习时应认准字形, 读准字音, 辨别字义, 多查字典, 对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和近义字要认真比较, 严格区别, 坚持不懈地强加辨记, 避免写错。

3. 加大管理力度, 规范社会公众招牌广告用字, 创造良好的社会用字环境。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其第二章第十四条中规定:“公共场所设施用字, 招牌广告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然而, 社会上仍有不少公共场所和店铺的招牌广告与这一要求相悖, 用语用字不符合汉字规范, 出现不少错别字,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公众招牌广告的受众甚广, 写了错别字就容易造成文字的混乱, 尤其是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 对不符合规定的招牌广告用字, 进行强制拆除或作适当的处理。全社会各单位和店铺也应自觉行动起来, 纠正自身招牌广告的错别字, 这对整个社会的规范用字大有好处。

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这项工作, 为规范文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以观当今社会, 人们使用错别字、不规范字的情况比较常见。错别字、不规范字在商店、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 在招牌广告、报刊杂志也不时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关注这一问题。

关键词:不规范字,错别字调查,原因分析,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概论[M].上海:时代出版社, 1948.

[2]谭正璧.中国文字学新编[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 1936.

[3]朱德熙.语法丛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篇4: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综述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思想的空前解放与活跃,中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日趋频繁,语言生活特别是社会语言生活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语文学界、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一直都在在关注和思考着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本文拟就近些年来国内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状况稍做梳理,以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社会用字研究现状

(一)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

实地收集语料、记录社会用字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重要方法。有关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着手进行。费锦昌、齐闻(1985)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苏、吉林等六个省市13条街道的商店用字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就繁体字、不规范简化字、异体字及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作了分类统计,并对此不规范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陈原(1988)就北京王府井大街部分店名作了统计,发现王府井大街的牌匾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规范字与不规范字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主要是繁体字滥用、拼音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用字的问题。王维成(1991)在收集杭州八条主要街道的户外用语时,讨论了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化问题,指出了楷书的使用和繁简字问题。吴欣欣(1993)对合肥的不同街区、高校进行了社会调查,方法是拍照和抄录,对象是门牌、广告、标语等,对其中的不规范字作了统计,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陈松岑、谢俊英(1996)就北京市城区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他们的调查研究中,除现场记录之外,还采取了现场访谈和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使用繁体字的状况。缑瑞隆、李文郑(1997)对商标用字进行了抽样调查,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商标用字的不规范现象。沈祥和等(1997)则对南宁市区不规范用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包括街道、学校、工厂、报社、医院、商场等场合在内的用字情况统计,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市民使用繁体字的心理,重点对错字的种类做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归纳。齐沪扬、王敏敏(1999)针对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广告中的繁体字使用情况做了分类问卷调查,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者对待繁体字使用的态度。陈汝东(1999)通过对北京、南京、武汉、重庆四市数十条主干道的社会用字的调查,总结了当前不规范用字的特点、趋势、成因及危害,并分析了汉字规范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用字管理的策略。吕冀平(2000)选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及部分南方城市的社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也是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等不规范现象。

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让更多人关注社会用字的问题。蒋重母、邓海霞(2001)对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做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提出了繁体字使用频率高、“二简”字仍在使用、拼音字母使用混乱、多种字体混用等问题。王磊(2002)通过对牡丹江市20条街道用字的调查统计,总结了不规范字的几方面问题,即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夹用外文字母等。萧世民等(2003)对报刊杂志题名用字、商品外包装用字、公共场所用字、广播电视用字、网络用字等做了较为广泛地抽样调查,并就人们对规范汉字的认知态度、认知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池昌海(2003)对杭州主要商业街道街面上的店名、广告牌、单位名、标语等做了实地观察记录,就汉字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不同字体使用频率及外文、繁简字、异体字、错别字出现情况做了一定量的统计。邢欣(2003)在组织学生对北京、天津部分主要街道的社会用字调查中也注意到了店名用字的书法字体与商店类别的联系以及繁简、错别字、外文使用等不规范现象。罗进军(2004)在对长沙、株洲的城市店名调查中也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店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的现象分类。唐晋先(2006)对绵阳地区主要街道的用字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总结了不规范字的繁体、异体、旧字形、二简字、错别字等五种情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2006)在综述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的语言状况时也例举概述了社会用字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使用以及一些外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社会用字,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相关学者对社会用字的研究,内容逐渐深入,范围逐渐广泛,从一开始的繁体、异体、拼音、错别字问题到书法字体、外文使用等问题,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特别是社会用字发生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些问题是未能较好地解决的,如繁体字问题。

(二)社会用字规范原则

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问题,学术界的论述相对不够集中。从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论者多是就汉语规范谈论相关原则。其论述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倾向:

1.层次性原则

周一农(1990)提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具体包括言语活动主题的层次性、非规范现象的层次性以及规范措施的层次性。于根元(2003)总结了近年来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见解,这对社会用字的规范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如交际值是衡量规范的原则;规范主要是引导,规范也是服务;规范应该区分层次性;前瞻跟踪观是重要的规范观。

2.习性原则

张先亮(1993)指出,汉语规范化要体现柔性原则,即汉语规范化要具有灵活性、相对性,对语言现象不搞一刀切,承认中间状态、过渡状态,要树立层次观、发展观、辩证观。刘兴策(1999)指出,汉语规范化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刚柔相济原则以及自我调节原则。高万云(1998)提出规范的整体性原则,要区别对待语言的本体规范和道德规范、静态规范和动态规范,认真把握规范场和规范度。戴昭铭(1998)认为:“语言规范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建立,而不能由语言机构或语言学家向壁虚构。”他认为,应该树立动态规范的观念。邹韶华(2004)就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习性原则是一个上位的而且既科学又便于遵守的原则,语言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习性原则。

3.理性原则

施春宏(1999)指出,语言规范化是协调语言、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力求和谐发展;规范化是一种人文行为,语言规范化从语用本位出发,重视不规范现象的语言价值,要贯彻以语用本位为主导的规范服务观。施春宏(2000)还指出,语言规范化是对语言现象的变动趋势和语言运用的合理状态作出理性预测,语言规范化应该从理性出发。

曹德和(2006)认为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语言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规范中需要将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就语言来说,以“稳固性”“社会性”以及“语用功能”为根据;就言语来说,要以“效应原则”和“伦理原则”为依据。

以上体现了学者们对语言规范原则规范问题的理性思考。但不足的是与上文所述的讨论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论文相比,集中探讨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问题的则相对较少。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的语言规范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微观上规范理论的应用。

(三)社会用字的规范方法

关于社会用字的规范方法,学界关注的比较多。不过,不同学者由于其侧重点不同,发现的语言现象不尽相同,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规范方法也同中有异。本文不做详细总结。

三、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研究是以占有大量语料为基础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尽管人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选取的语料来源(即城市、地区)也不相同,且调查研究的历史时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但对该方面的研究,如上所述,还是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学界对社会用字的状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与改进。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社会用字研究缺乏大面积的深入调查,缺少用字状况的地区性比较。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对各地的社会用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少横向的比较,宏观的把握。此外,上述研究多数集中于大城市的社会用字状况研究,而农村及小城镇的社会用字状况则未涉及。我们认为,只有将两者(农村与城市)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宏观地把握我国社会用字的状况。二是有关于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还缺乏较为清晰集中的理论思考,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的语言规范理论的指导,更需要自身规范理论的应用。三是社会用字的具体规范方法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在方法上做出新的思考。

语言与社会的不断变化,使文字及其应用也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社会用字的状况,及时发现新的用字现象,科学地对其进行规范。然而,我国地域的辽阔和地区的差异决定了大量的语料收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只有通过有关部门、语言学术界地多方合作以及社会各界地广泛参与,人们才能对社会用字的状况及发展规律能有一个深入的把握,从而使社会用字向健康、文明、丰富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费锦昌,齐闻.商店用字调查报告[J].文字改革,1985,(5).

[2]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王维成.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语言·社会·文化[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4]吴欣欣.合肥社会用字混乱情况的调查及对策[J].江淮论坛,1993,(5).

[5]陈松岑,谢俊英.北京市城区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原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6]缑瑞隆,李文郑.商标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7]沈祥和,周本良,黎平. 南宁市不规范社会用字调查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4).

[8]齐沪扬,王敏敏.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广告中繁体字使用情况的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9]陈汝东.当前城市社会用字中的不规范现象及其成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10]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蒋重母,邓海霞.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管窥[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2]王磊.关于净化和规范社会用字的思考:从牌匾、橱窗用字谈起[J].北方论丛,2002,(5).

[13]萧世民,邱斌,陈小建.社会规范用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4]池昌海.汉语研究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5]邢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6]罗进军.我省城市中不规范店名的考察[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17]唐晋先.绵阳城区街道用字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9]周一农.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1990,(3).

[20]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1]张先亮.汉语规范化的柔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3,(9).

[22]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高万云.语言规范的整体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8,(10).

[24]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5]邹韶华.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26]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J].语文建设,1999,(1).

[27]曹德和. 规范度评价根据问题再思考: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5).

篇5:用字规范化检查

为了培养我校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对校园用语用字分五个方面,即校园、教室、教师、学生、学校公文等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地检查。现将我们的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用语用字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如:校园(校园所张贴的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栏等文字字体、颜色);教室及办公室(各班教室、办公室所张贴的名人名句和布置的学习栏);教师(教学用语、计划、教案、总结、论文、课件、板书、作业批改和其他材料)。在所检查的公文用字、公示用字和社会用字中,未发现使用异体字,符合用语用字通知的要求。

今后,继续加大语言文字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更加浓厚的工作氛围。切实增强教职工学用规范字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坚持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

尤镇中心小校

篇6:用字规范化检查

(2015-2016学年)

为了培养我校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及规范校园用语用字的相关制度,学校对学生规范字书写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地检查。现将我们的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汇报如下:

一、检查中存在的情况

在检查学生的校园用语、作业(有错字要改正)、识字、书写(要按笔顺)等方面,存在以下情况:书写格式不合规范,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写字缺点少横,不够端正,笔顺不符合要求;读书、说话发音不标准,甚至存在本地音现象;习作中有用土话的现象;校园交谈个别学生不用普通话等。

二、改进的主要措施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情况,学校及时召开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整改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黑板报、大队部、作业展、朗读比赛和普通话征文等活动,大力宣传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提高师生使用规范字、规范话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氛围。

2.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身体力行,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要求做到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使用普通话,作业批改、板书设计写规范字,并以此作为教师教

学基本功考核条件之一。学校教导处负责全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检查和改进工作,发现问题,督促有关教师和学生及时改正。教师计划、教案、总结、论文、课件、板书、作业批改和其他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责令相关教师及时整改,努力做到文字规范,标点准确;对教师用语进行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当面提出批评;并与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挂钩,实行量化评分,记入年终考核。

3.进一步强化学生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加大学生规范用字的力度,定期进行规范用字的检测。学生的校园用语、作业(有错字要改正)、识字、书写(要按笔顺)等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指导纠正;特别是作业中的问题,要提出来特别进行讲解;要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对不用普通话的学生要与学生操行挂钩,与班级的量化管理挂钩。并收集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不规范字、不规范语言,开展相关的纠错竞赛,以提高学生用规范字说规范话的意识和水平。

4.创设规范的语言文字校园环境。校园内设立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标语,其它内容的标语、室牌、指示牌及宣传横幅一律使用规范文字。

检查学生规范字情况总结

(2013-2014学年)

篇7:用字规范化检查

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 工作方案记录及改进措施

城关初中 2016年8月

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检查记录改进措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各地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促进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普通话应该也必须成为校园语言,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在推广普通话的这些年,我校一直坚持将改进学校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作为推普工作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

在有方言的社会里,儿童在家学的是方言,标准语的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在孩子眼里,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正确的,因此,教师这个行业承担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当然也承担着普及通用语言的任务。语言是教师工作的载体,普通话的培训也一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我校教师通过普通话培训、测试,多数任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均达到了二级甲等、二级乙等。另外,我校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一些未达标的教师顺利达标,促使一些已达标教师提升了自己的普通话等级。全校师生搜集了解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规

话,学生的普通话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定期检查校园内所有汉字标志的广告、标语、板报、标牌,发现不规范汉字,立即通知有关部门限期改正。

(1)学生自查作业中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小组成员之间互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将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中。

(2)小组合作找校园内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

(3)小组合作,带上字典在街道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并记录到调查表。

(4)每个小组搜集一个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故事。2.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学期初检查学校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体卫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学校发展规划,发现错别字、不规范用字,立即责成有关人员改正。

3.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批改评语,发现一例纠正一例。

4.每期板报出版之前,由具体负责人勘验,确认无误后,再张贴。

5.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定期听课,检查教师和学生使用普通话情况,情况严重的,由获得普通话一级乙等以上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进行培训。

6.由校长在全体教师学生会上讲普及普通话及使用规范汉字的意义,讲明本地区说普通话存在的问题。

7.将是否说普通话,是否使用规范汉字同教师考核、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敦促教师积极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在书写中杜绝错别字及不规范字的出现。

8.对在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工作中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

篇8:用字规范化检查

解放日报消息, 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浩日前发表了“汉字镌刻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汉字传承民族发展的智慧结晶。字音是韵律, 字形是图画, 字义是内涵”的精彩开场白。来自上海24所中学的选手代表热情回应着“悠悠五千年, 我爱汉字美”。这是近日上海教育电视台举办的沪上首档语言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我爱汉字美》 的录制现场。该节目是继《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之后, 又一档围绕汉字展开竞技的电视节目。在汉字类节目走热的当下, 如何理性解读汉字的缺失, 成了业界关注的热点。“关注汉字的准确应用比关注汉字的准确书写更重要。”语言文字研究专家、著名出版人郝铭鉴指出, 荧屏汉字类节目引发的全民听写热潮及对汉字传承、语言教育等一系列的反思, 值得肯定。“但汉字类节目不应只停留在‘书写’层面的关注。”在郝铭鉴看来, 汉字类节目容易走入一个误区, 因为过于强调书写本身, 随着比赛难度升级, 最后往往变成生僻字大战。“文字是工具学, 要全民像参赛学生一样背字典记生僻词写法, 会陷入误区。”

篇9:多措并举规范学生用语用字

一、规范教师用语用字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一种标准、典范和楷模,尤其是小学生,老师的行为举止、言语腔调往往成为影响他们思想品行形成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教师的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文字的书写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作为教师,要强化规范用语的意识,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包括每一句口头的表达,每一个手势的演示,以及每一节粉笔的板书,每一本作业的批阅,都要力求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

二、规范课堂用语用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表现为听说读写、用语用字。学生参与教学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师生言语用字规范化是有效参与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听、读、想、说、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要安装新课标要求,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听、读,从口头和书面作品中内化的知识,经过说、写的规范化训练,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运用时,外化为语文能力。

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工具所承载和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如果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形式比作“刀”,把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比作“刃”,不重视语言文字这个“刀”,“刃”也就不存在了。思想内容在一段言语、一篇文章中的地位固然是重要的,但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就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师生、生生课堂交往、合作探究时,如果使用方言土语和一些违反语法、逻辑的病句,就难免会产生言语隔膜,妨碍感情、经验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开发。而教材中的每个字音不是每个教师、学生都能念准,每个字形并非每个师生都会规范书写的。况且,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生活中每个人为表情达意组织起来的句子、语段、篇章,难免有语法或逻辑上的错误。师生、生生之间又有经验和认识水平诸方面的差异,个体言语用字不规范在群体交往、合作探究时会产生隔阂,妨碍交互沟通。课堂上经过反复训练、品味、辨析,取其精粹,丢弃糟粕,从而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规范化能力的提高。

言语用字是否合乎规范,关系到课堂教学时效的高低。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及其系统性都是从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方面来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量约为3500个,若要顺利阅读文艺作品或学术性文章须识5000字。要不念错字音,能认清字形“规规矩矩地写”,不写错写别,会理解字义不用错,必须考究和遵守语义关联和组合的手段、语汇搭配的规则等,不违反语法和逻辑。积累词语的数量至少是识字量的十倍,乃至几十倍,要靠在听说读写中潜心体会词语的性质功能、感情色彩,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正确掌握、熟练使用。

三、规范学生课外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有过调查:语文水平较高的一些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学好语文的经验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授课时间。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影、话剧等等所谓新闻媒体上的语言,孩子们喜爱看的一些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上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反之,学校里的语文授课时间再加几倍也教不好。”这些“大语文”观阐明了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突出了各种媒体“规范”、“优美”的用语用字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听到和看见的有些言语用字却不够规范。闲暇时,漫步于大街小巷,就能发现处处都是语文,但细心一看,街头的店名、标语、匾额都不太统一,有的是简体字,有的是繁体字,有的是冷僻字,有的甚至是错别字……各种各样,参差不齐。在校园里,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用语用字现象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QQ、微信等网络交流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用语用字不规范现象不断加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要通过“好书推荐”“读书沙龙”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甄别,学会有选择的阅读。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

日常生活中看到不规范的用字不要模仿,口头言语中有不合乎规范的字音要摈弃,书面作品有错别字要能识别。要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口头和笔头以及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现在的网络用语中都有违反语法或逻辑的现象,要有批评的学习。在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中,在师生日常交往和社会交往时,不规范的言语用字都有碍思想感情的交流、经验知识的传播。师生之间应平等而友善地指正,互相学习,互勉共进,以能者为师,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形成一个有意识规范用语用字环境的浓厚氛围。

用语用字力求规范化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捍卫祖国的文字规范性、纯洁性,是每一个公民在文化上享有的最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作为教师,规范用语用字,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迎积极倡导使用文明、规范的文字交流,让每个人都能在这种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优美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产生一种规范的力量,一种内聚力,一种良好的行为风尚,达到“修己善群”的和谐境界。

作者简介:

篇10: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制度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重要性更为明显。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在现阶段更应发扬光大,达到口头语言表达标准、流畅、优美,文字书写正确、规范、端正。

为此我们要求全校师生发扬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实现校园用字规范化,使语言文字工作成为我校工作的一大特色。

一、力求语言表达标准化

1.加强并改进汉语拼音教学,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方面的积极作用。

2.要求师生必须在课内课外教说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我校的校园用语。在学好母语的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生活英语口语的训练,为培养下一世纪的竞争人材打好语言基础。

3.“双推”教学要分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各科教学都要贯彻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使这项工作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中卓有成效。

4.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双推”竞争和“双语”表演,分级定期进行评比。组织好普通话课外兴趣小组。每期最少举行一次普通话朗读比赛或讲故事比赛。

二、要求文字书写规范化

1.教学板书用字和学生作业用字都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规范、行款规范。

2.低年级作业用铅笔书写,中年部逐步过渡到用钢笔书写,高年部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3.上好写字指导课,要教学生学会写钢笔字,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

4.要求学生学习写毛笔字,学会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能力。

5.教师要起示范作用,各科作业批语的字要写得规范工整。6.学校的一切标语、挂牌和所印刷的各种资料都要使用规范汉字。

7.语文科组定期组织规范文字书写比赛,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促进我校文字规范化工作。

篇11:规范起名用字

国家语委的《规范汉字表》一经推出便引发讨论,有人称这是个性的伤害,有人说这是对自由的剥夺。果然如此吗?给孩子取一个古怪的名字任他遭受小伙伴们的嘲笑,只为彰显父母的“博学”,不是自私吗?对汉字的使用进行规范就是对自由的剥夺吗? 你叫赵C?我叫牛B——个性留给自己,祝福送给孩子

当然有人认为在名字上认为是对孩子的祝福是一种存在于代沟中的思维,但在改变的中国社会中,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豪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当一个有些另类的名字在社会上出现时,初时或许是新奇,但也有可能引发歧视,这或许是当初的父母没有想到的后果吧。我们并不需要用个性化的名字记录下一代,用饱含文化底蕴的方块字给予孩子们祝福或许更能够代表父母的心情。个性留给自己,祝福送给孩子。

赵C?牛B!

规范起名用字,与“自由”无关

姓名权的确是人们最基本的人身权利之一,但这就如同人有生理、出行等自由一样,但做什么和如何做、何时做,也要考虑社会的必要规范。我们有出行的自由,但在街道上开车也要遵守交通规则是一个道理,如果各行其是的话,交通必然大乱,进而影响你的出行自由,这与否定人的起名权没有关系。应该说,《规范汉字表》是一场对新生婴儿家长文化水平的一次限时、限字数、限范围的考试。

给孩子起名,更要注意公序良俗

中国人以汉字做名字,是几千年来的约定俗成。“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这句老话,足以显示中国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个特殊的载体,是某种愿望和血缘系统的表现符号,同时承载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规范汉字表》的出炉,规定公民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公序良俗。规范起名用字 健全国人性格

学生们天天学习和使用汉字,碰到的状况是最多的,如果不规范,按照自由发展的趋势,火星文得宠,网络符号语流行,仿明星个性签名最火,省笔简笔才能装酷。使用规范汉字能降低很多工作成本,可惜我们一些人一边指责服务机关的公权力,一边却以自己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来刺激服务机关增强公权力的机会,形成可怜可叹的病态性格。

给孩子取生僻的名字 是不是一种自私?

一些父母为了显示自己博学,从康熙字典上寻找一些极度生僻的文字,作为小孩字的命名元素,结果造成小孩子屡屡在课堂上因为名字被老师喊错成为全体同学们的注目对象,实在是汗。曾经有父母给兄弟起名,一个叫中共,一个叫中央,这些很怪异的名字不但给警方登记户口造成麻烦,而且恐怕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潜在的诸多麻烦。毛泽东:扫除文盲,就是要改革难学、难认、难记的汉字

上一篇:社会诚信单项选择90题下一篇:6和7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