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2024-06-23

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通用11篇)

篇1: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刚到巴黎时,我对这些分类标准不甚清楚,一次拎着生活垃圾下楼,就近丢进了黄色垃圾桶。同行的中国朋友赶紧捂着鼻子把这袋垃圾翻出来,重新丢进绿色垃圾筒,并告诉我说,垃圾一定要丢对地方,否则法国邻居会批评你。的确,后来我注意观察,邻居们都很注意垃圾分类,我看到不大的孩子在妈妈的指导下踮着脚尖把空酒瓶子扔进它该去的地方。反观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在公共场合和住宅区,垃圾桶也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民众的环保意识依然比较淡漠,虽然垃圾桶上标注的很清楚,但很多人往往看也不看就习惯性地随手一丢,更不会因为丢错地方而受到指责,如果有人敢站出来指出这个错误,一定会得到“多管闲事”的反唇相讥。实际上,环境是大家的事,这个闲事还真得有人管。

在法国的大城市,开车并不时髦,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既不追求拥有私家车,也不以开车出行为荣。相反,大家最喜欢的出行方式是地铁或公交,环保又便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环保又健身。巴黎等大城市开辟了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道,自由租赁的自行车遍布全城;富有创造力的巴黎人还发明了很多其它出行方式,比如滑板。走在巴黎街上,时不时会有一辆滑板车“嗖”的一下从身边“驶”过,而“司机”可能是十来岁的学童,可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妪或老翁。私家车则以小排量车为主,因为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通过种种优惠措施来鼓励购买小型车并对大排量车课以重税。

久而久之,购买小型车既环保又省钱的观念便深入人心。在中国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自行车王国,骑自行车的人正日益减少,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在有些中国人眼中,拥有私家车是一大“面子”工程,钱不多就勒紧肚皮买辆便宜车,有点钱就赶紧换辆“豪华”车,车越大越有面子,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迅速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环境意识从娃娃抓起,朋友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但是他已经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对妈妈说:“老师告诉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不节约,以后我们的孩子就会没得用;要爱护地球上的蓝天绿水,如果弄脏了,以后我们的孩子就看不到了。”孩子的话虽然幼稚,但是透漏出环保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小脑袋瓜儿里。可喜的是,中国的孩子至少是大城市的孩子,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我的侄女读小学二年级,在街上看到乱丢的垃圾,她会说乱丢垃圾是不对的,会污染环境,会捡起来帮忙丢进垃圾桶。

不过另一方面,法国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我看来并不环保,比如为了美观而不允许在户外晾晒衣物,晾在自家阳台也不行,除非晒到低于阳台栏杆,保证从外面看不到。否则会被认为是破坏市容,邻居们都会站出来干预。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法国人习惯于用烘干机来烘干消毒衣物。而中国老百姓则继承了老祖宗的传统,习惯在户外的阳光下晾晒衣物,穿在身上有太阳的味道,太阳还是天然消毒剂,这样岂不是更加环保?

法国的自来水十分卫生,水龙头里的水可直接饮用,但是大多数法国人习惯喝瓶装水,一年四季都饮用,只在冲咖啡或泡茶时才用热水,这便产生了大量塑料垃圾。而中国人习惯喝白开水,即把自来水煮开了喝,特别是在冬天。瓶装水只在炎热的夏季才有市场,因此中国人均瓶装水的消耗量大大低于法国,这应该也是更加环保的习惯。

法国人喜欢大量使用清洁剂、去污剂、消毒剂,以厨房为例:有擦拭台面的,擦拭水槽的、擦拭水龙头的,分类十分仔细,种类特别齐全,让人眼花缭乱,擦拭效果也非常好,但实际上,这些高效清洁剂都含有化学成分,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中国老百姓常常使用一些民间“妙招”来代替清洁剂,比如用醋、碱面、牙膏等来去除油污,实惠、有效,还较化学清洁剂环保。

法国的生态党即绿党更是大力推动环保举措,他们的有些做法在我看来走得太远,比如废核能而使用风能。实际上,核能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危险,风能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环保:风能会产生强烈的噪音污染,对人体和建筑物带来严重损害,法国就有这么一大群生活在巨大风车附近的人,他们的房屋开裂,听力受损、头晕失眠,到处抗议。也有越来越多的风扇安装在远离人烟的大海里,但这需要长途传输,而传输的过程既费钱又消耗原料,一点都不环保。因此,我非常赞同一个法国朋友的观点,改变身边不环保的生活习惯比弄风能发电更靠谱、更实在。

尽管从整体上看,中国在环保理念和行动上暂时落后于法国,但是很多环保的生活习惯却值得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能保护好地球的环境。

篇2: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美国留学费用要做好规划去美国留学费用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都说美国留学贵,贵在哪里?其实大多学生未必有个印象。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美国留学费用,分享给各位同学,大家现在可以对号入座了。仔细规划一下留学预算吧,做到每分钱都用到点子上。

前期美国留学费用一览表

项目金额

出国留学考试培训费GRE/GMAT/SAT培训费2000-30000元;TOEFL/IELTS培训费2000-30000元

各类考试费用GRE1460元 GMAT250美金 SA 63.5美元 TOEFL 1415元 IELTS 150元学校申请费用(5-20所)2500-10000元

各项考试成绩邮寄费用(5-20所)TOEFL成绩单寄送费15美元 GMAT 20美元(可免费寄送5次)网上查询结果

申请材料邮寄费用(5-20所)700-2800元

成绩单开具费用100-300元

签证申请费用、SEVIS费、体检分别为1000人民币左右、200美金、400-1000人民币机票、其他行前杂费分别为6000元、5000-20000元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邮寄方式

快递

UPS 155(美、加)80(港澳台)165(欧洲);DHL155(美、加)168(英国和西

欧);FedEx175.5(美、加)189(英国)

不同性质美国大学学费

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以下数据仅为学费,不包括书本费、生活费、杂费。一般私立大学学费每年约为USD25,000~45,000。(合计人民币17万~30万)一般公立大学学费每年约为USD10,000~20,000。(合计人民币7万~14万)

学校性质平均学费法学院、医学院

商学院和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院 文科学院

天道教育

Http://tiandaoedu.com

私立大学$25,000~45,000/年$28,000~45,000/年$25,000~30,000/年$25,000~32,000/年

公立大学$10,000~20,000/年$13,000~20,000/年$11,000~17,000/年$9,000~14,000/年

不同阶段的美国留学费用

高中阶段美国留学费用

美国高中分为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一般来讲,中国学生只能进入美国私立高中进修。美国高中的学费一般为$10,000~40,000/年。对于留学美国私立高中全年留学费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用总和在20-40万人民币不等。

本科阶段美国留学费用

普通私立大学本科课程每年的学费约为1.7万-2.4万美元,名牌私立大学则超过3万美元。美国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每年学费约为0.9万-1.4万美元。美国留学生活费每年约合人民币8万元至10万元。

研究生阶段美国留学费用

美国公立大学硕士一年15,000-28,000美元。私立大学硕士一年25,000-45,000美元。美国研究生留学生活费用,每年约3,000-7,500美元。有的学校收取额外的住房费,有的则预收伙食费。美国研究生留学费用总合在20~25万人民币每年。

以上就是美国留学不同阶段的费用介绍,大家现在可以对号入座了。仔细规划一下留学预算吧,做到每分钱都用到点子上。

原文地址:

资料参考:美国留学费用http://us.tiandaoedu.com/

篇3: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中国教师》:近年来, 社会上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增强, 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高潇怡:留学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 现在很多的数据都在说明这一问题。什么是低龄化?我认为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毕业之后不在国内读大学以及出国留学者普遍年龄的下移。在2011年《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分析》中, 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 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 24%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 6%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这些数据体现了21世纪以来, 留学日益低龄化是中国留学的新特点之一。所以, 我认为低龄化就是年龄的下移, 以前更多的人出国读研, 现在是出国读大学, 读高中, 甚至下移到从小学到高中一体化的出国受教育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 2005年以来我国中学生去美国读书的数量增长了10倍, 这表明了低龄化出国留学现象的存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 中国家庭在客观上对教育可选择的权利和余地越来越大, 很多家庭有实力和条件让孩子出去;二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家长对目前的教育质量有不满意的地方, 有些家长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如高考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或者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学时更好地与国外的环境对接, 为更好地适应提早做准备。所以, 我认为客观上物质条件的成熟和主观上家长需求的转变, 促使他们的判断和对孩子教育的选择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就业形势的驱使。在我们的年代博士毕业可以在高校工作,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 这无疑是造成低龄儿童出国留学现象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的经济实力,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 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孩子观念的转变。很多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长在理念上对国内教育不完全认同, 他们认为国外教育有一定的优势, 所以即使经济上有一定负担, 也可能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愿意给孩子选择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也有一些家长在送孩子出国时存在着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一些家长认为大家都在送孩子出国, 自己有条件和实力, 所以也送孩子出国。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国内外教育和孩子的未来规划进行慎重的考虑, 很多家长甚至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我们先抛开出国读书的利弊之争, 孩子在没有任何经验判断和选择的情况下, 从小就出国读书, 很多是家长的主观想法甚至是功利性目标, 这种情况下送孩子出国留学可以说是缺乏判断和了解的举措。还有一些家长是盲目的攀比, 非常理想化地认为出国就是一条黄金大道, 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道路, 有的甚至在经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借钱也要让孩子出去, 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背负很重的经济负担, 出国之后压力很大。所以, 我认为这一事情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中国教师》:有人说低龄留学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还是普遍认可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出国留学现象在历史上也存在过, 如洋务运动时期就有一些幼童出国学习机械、造船等技艺。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弱势的地位, 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走向西方的, 所以留学指向教育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至于中国教育质量, 以及怎么看国内与国外的教育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说留学低龄化的一个主要背景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有问题。我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确实反射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比如评价问题, 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 从幼儿园开始, 个别教育存在机械、刻板、学生负担过重等现实, 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完满。然而这些方面的缺失有着客观的原因, 比如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 优质教育的普及和实现需要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教育的优势, 它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我的孩子在美国受过一年教育回来之后, 认为在有些知识上, 国内的知识更集中更有体系, 给自己的信息量更大, 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不错的。

在处理尊重差异、激发兴趣与系统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包括美国, 他们近年来也在探索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和累积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教育都是问题, 没有好的地方, 这不客观, 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 在进行各种改革和尝试。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国情, 比如在班额上, 很多小学班额是40~50人, 美国的班额是20多人, 这是受客观的背景和条件制约的。

从学习和交流的角度来说, 出国本身无可厚非。即使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很好了, 我们仍需要出去。某种意义上, 中国的教育好不好跟我们的孩子出去不出去之间存在着联系, 但还存在着出去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出国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享受国外好的教育, 以此来规避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我认为家长让孩子出国留学有很多的因素要考虑, 比如性价比, 中国的一些家长会投入很多钱到孩子的教育中, 但是孩子毕业后, 从长效来看, 教育投入并没有和教育产出平衡。此外, 我认为让孩子出去留学还有一个教育多元化的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考虑,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应考虑孩子自身的动机和意愿, 有的孩子不愿出去, 家长还是让他们出去, 这就违背了孩子的意愿。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低龄化, 意味着孩子很小就要和父母分离, 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挑战, 这对身心尚处于发展期的孩子来说, 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高潇怡:低龄化出国留学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挑战, 其中就包括送孩子出国是不是越小越好这一问题。从孩子自身的语言学习、价值观认同出发, 早点出去可能比较容易衔接, 但是在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每个孩子存在着个体差异, 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试压力的能力各不相同,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 这对孩子身心的适应、人身安全都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我接触过不少的留学生, 有些是小学生、中学生, 我发现这些孩子在国外的适应情况很多样, 例如有些孩子寄宿在美国的家庭中, 不适应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 文化认同、相处方式不是特别好, 就会有很大压力, 因为他们不仅要适应居住环境, 还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这时期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 面对陌生的环境, 不仅在学习上有压力, 地域上的变动和不同文化导致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还有自身被接纳的程度, 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和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感紧密联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 加上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就可能产生心理压力问题, 所以有些孩子就会出现焦虑、社交恐惧。我认为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 在出国问题上,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和想法。第二, 我们要考虑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第三, 家长要帮孩子提前做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了解、体察、关注孩子的适应状况, 并给以帮助。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在前期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前期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 进行短期体验, 以此来检验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 要让他们出国, 家长要多加注意, 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准备非常必要。此外, 语言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都应该做准备, 因为面对挑战, 准备得越好, 遇到的困难就越小。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敏锐地关注孩子面对的挑战, 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适, 这十分重要。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的低龄者们, 没有在国内接受完整的教育,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如果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 可能会出现文化断层现象, 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高潇怡:出国之后接触到的是不同于中国本土的文化, 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文字会慢慢地随着国外教育的熏陶发生改变, 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以有些人就会顾虑我们的文化传统会不会丢失,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在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方面, 我认识的一些华人朋友做得就很好, 他们的孩子虽然在美国出生, 在美国生长和接受教育, 但他们却十分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孩子在6~7岁之前语言文化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国内的孩子不存在母语的问题, 初高中出国后, 他们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 其读过的书, 在出国之前接受的文化, 都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产生影响。我认为孩子出国后, 可以让孩子同步关注国内的情况, 不放弃中国的一些东西, 比如通过读书、关注国内新闻和发展, 与国内的亲朋好友进行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创造条件, 通过中国的节日, 实现双方的同步, 达到让他们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也很重要。

文化认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出国后通过接受不同的文化, 慢慢地对文化有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进而通过比较, 形成更适宜的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 孩子会深刻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好的精华, 西方文化中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 要把这些文化的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 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单单是学习语言和接受教育, 更深层的意义是让其有机会感知不同的、多元的东西, 开阔视野, 形成适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深层的一种积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亲身经历的感受在思考问题上会更加深刻, 比如, 对美国的认识, 孩子会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知, 他们会了解到美国并不是完美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文化的接纳, 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会形成适合自身的积极的态度, 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教师》:低龄出国留学反映了国人对教育的需求,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增长。对此, 我们如何给予合理引导?

高潇怡:经济条件的许可使得家长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教育也逐渐地国际化, 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在这样的条件下, 家长可以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谨慎, 很多家长认为钱花了, 国外教育是好的, 就给了孩子好的教育了, 这其中可能忽视孩子的主观意愿。家长并没有了解孩子的需求, 并没有考虑他们是否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融入国外的文化, 能不能形成对两种文化的认同和判断, 而这些方面相对文化知识和专业学习更为重要, 也是家长要时刻密切关注的。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性格各异, 学习和适应能力不一样, 所以家长在选择时要慎重, 要基于孩子的生长情况、性格情况, 仔细地考虑出国留学时孩子的意愿, 还要考虑未来的去向、专业的兴趣、家庭经济实力, 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有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他们能很好地面对和解决冲突, 这对他们来说是机遇, 对将来他们个人的成长、素质的积淀、视野的扩展是好的。对有的孩子来说出国确实是煎熬, 如果家长不能注意到这一问题, 孩子在国外没学到什么东西, 回国后又不适应, 他们未来的发展就会面临困难。

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我们还应该思考怎样从深层次角度探讨我国教育质量这个问题。比如, 满足不同孩子的多元化需求, 开展个性化教育,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减轻孩子的外在负担, 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角度改进我们教育的模式。在长远目标的规划上, 改进教育的方法, 让孩子更喜欢学习, 更喜欢学校, 更喜欢教师。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上, 怎样着眼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构造, 怎样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本土化为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 来满足社会对多元教育的需求。我认为国内目前有这一趋势, 国内的一些国际学校, 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视野的转变, 进行的尝试, 都说明了改变在进行, 但我认为还须进一步深化。如果我们的教育改变了, 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有理性的判断, 会做出合理选择的。

《中国教师》:有人认为低龄出国留学者增加也与我国高等教育有关, 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还不够, 大学就学率依然较低, 还有待提高。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某种程度上, 国内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国内大众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这种供需矛盾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每年招收本土大学生的比例是70%, 在美国读初高中的国际学生有20%, 给其他国际学生的名额有10%,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在美国本地上高中, 上好大学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一些孩子弃考, 放弃“独木桥”, 把视野转向国外的高校也是为了在同等的条件下进入更好的大学,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还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问题, 这一矛盾也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 17~21岁适龄学生可能达到70%~80%, 一般国家也有30%, 目前我们国家与这样的数据还是有差距的。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外的大学可以说是“三角形”的结构, 宽进严出。据我所了解, 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 学习任务其实并不轻, 尤其是到了大学以后, 特别是好的大学, 压力确实很大。国外好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他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 在学习年限上有的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反观国内, 相当一部分孩子过早地耗尽了精力和对学习的热情, 他们迫于各种压力把高考作为了人生的终点, 很多家长也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好像是完成了任务。

篇4: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让孩子出国留学已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随着留学人数的井喷式增长,“留学趁早”的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2014中国留学发展报告》透露,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源国。同时,中国留学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高中生已经成为继研究生、本科生之后的第三大出国留学人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约5万中国中学生在美读书,大多分布在私立学校。

心智尚未成熟的低龄留学者,一旦脱离监护人的监管成为“脱缰者”,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一是无法实现自我保护;二是因为对国外的校规等规则的不熟悉,完全可能触及法律的底线。再加上国内外法律制度的差异,可能会让小留学生们无意识犯下大错。比如,3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因绑架并攻击另一名中国青少年,被控犯有折磨、绑架和攻击罪,最近分别获刑6至13年。

如果说上述案例因为涉及校园暴力并触犯了法律,被判刑还无话可说,那么因为与同学发生口角,仅仅是不经意间挥舞水果刀,就落得个被取消录取、遣送回国的结局,则完全暴露出在对国外规则认知上的粗浅,以及在留学准备上的不足。一个学生若是连学校的校规都不知道,无以洞悉罪与非罪的界限,并由此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很难在国外真正立足,并成为一名合格的留学生。

篇5:法国留学生活:租房要小心上当

法国租房是我们在法国留学生活中最总要的一关,法国留学在租房时专家提醒要注意三点:

一、选择正规房产中介租房,要实地察看房间并查验房东身份证原件、房产证原件,待办完租房手续后再支付房租和押金。

二、在签租房合同时,务必仔细阅读有关条款,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避免日后发生纠纷。

篇6:留学要了解哪些生活常识

对于留学生来说,在留卡就相当于在日本的身份证,是除了护照之外相当重要的证件。一般情况下,留学生入境日本时,在机场内便可以办理在留卡业务。日本法律规定,在留日本的外国人必须要携带在留卡,日本警察会不定时的进行抽查,如果没有携带,则会被带到警察署核实身份,所以一定要记住,出门带着在留卡,或者至少记住在留卡号,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办理国民健康保险

所有赴日留学生必须要办理国民健康保险,这是一项强制规定。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福利政策。办理了这个保险,今后在日本医院就医时只需要支付全部费用的30%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国民健康保险,就得全额支付,将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3、 不要因为旷课导致出勤率太低

既然是去留学学习,我们就先说一下学习方面的。很多同学觉得无所谓,旷课可以在外面报私塾,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出勤率是每天要更新到入管局的,出勤率过低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法再续签,甚至严重了会直接遣返,所以在日本第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的语言学校出勤率。

4、不要把自己的信息交待给任何人,更不能把自己的信息出售他人

比如:存折、护照等重要证件单据,万一对方是用你的信息做了坏事了,你逃不掉的责任,而且后果很严重。

5、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根据社区位置、垃圾种类的不同、日本对于垃圾丢放的时间和垃圾袋都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来说,生活垃圾分为可燃烧垃圾、塑料资源性垃圾、纸质资源性垃圾、瓶罐类可回收垃圾、不可燃垃圾等。为减少资源浪费,垃圾的再生利用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般住宅区或学校宿舍都会在显眼的位置设置“揭示版”,上面会详细排列周几扔什么类型的垃圾,请大家遵守规定丢放垃圾,不然也是会被罚款的。

6、遵守交通规则

日本的交通规则非常严格,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遵守。在日本,包括自行车在内的所有车辆都是左侧通行,并且时刻注意:车辆要礼让行人,不能随意鸣笛、闯红灯;严禁酒后驾车,严禁骑自行车带人或打伞,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拘留甚至有期徒刑。

7、打工别超时

日本法律规定,外国留学生每周的打工时长不得超过28小时(寒暑假可以适当延长),并禁止留学生在风俗行业工作。一方面,打工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学习,毕竟我们来日本是为了留学而不是捞钱的;另一方面,一旦打工超时,按照日本法律属于“不法就劳”,后果很严重,除了影响签证续签,严重的还会被遣送回国。

8、阳台的使用方法

在日本,多数集中住宅的阳台是作为紧急避难出口来使用,因此不得堵塞出口。因此,在隔壁房屋阳台的墙壁前不得丢放物品,以免避难时不便。给阳台植物浇水时,要注意不要浇到楼下正在晾晒的被褥等物品上。

在1、2楼住宅的人要注意,日本虽然是个非常安全的国家,但也要有防范意识,不在家中一定要关闭好门窗。女生在阳台上晾衣服的时候,内衣要避免放在显眼的地方。一般都是把内衣裤放在其他衣物的内侧,用大毛巾或大件衣物做为遮挡,这样是对邻居和路人的尊重。

9、避免产生生活噪音

日本的大多数住房墙壁都比较薄,为避免与邻居产生纠纷,要尽量减少生活噪音的产生。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电视、广播、音响的音量,吸尘器、洗衣机的使用时间,开关门、走路的声音,不要大声说话或者喧哗,和周围邻居和睦相处。

另外手机在公共场合,也请调节至振动模式,在公共交通设施里尽量不要接打电话,可以简短通话并说明自己是在乘座交通工具,下车之后再回电,一般日本人是都能够理解的。

10、交通工具的使用及停放

自行车必须整齐摆放在规定的地点,并交纳停放费用,可包月,不然会被贴罚单,超过允许次数会被直接拉到日本的警察局,罚款的话都可以买半辆自行车了。

篇7:新加坡留学要学会适应生活环境

去新加坡留学已成为国内不少学生的首选想法。新加坡舒适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声名远播,风俗礼仪与国内更是截然不同。出国留学新加坡的同学们,一定要对新加坡留学生活有所了解,不然很有可能会遭到罚款的。

去新加坡留学,一定要了解当地法律。在新加坡,最容易触犯的法律是乱扔rubbish,要知道在新加坡当地,这是被认为极不礼貌的`做法,最高会被处以1000新元的罚款,同时还有可能在劳动法令下受罚,这一点学子们一定要牢记,这不仅是新加坡法律的严格规定,也是个人素质有修养的直接表现。

在新加坡,metro是很常见的交通工具,但是里面的规定如果故意违反,那么受到的处罚也是相当严格的,乱按警铃或者紧急制动闸,触发金额高达5000新元以上,足够学子一个季度的生活费开支,这可不是好玩的事情。

在新加坡,对于公共环境的卫生保护,都有很严格的措施,随地吐痰、上完厕所不冲水,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小问题,都被纳入了law system中,除了经济罚款之外,也有不少会受到劳动法令下的双重出发,至于横穿马路这样的行为,同样是被禁止的。

入乡随俗是中国传统的老话。出国留学新加坡,自然要去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天道小编祝愿每一位去新加坡留学的朋友都能有一份完美的留学之旅。如果有更多新加坡留学等问题,欢迎咨询天道留学专家。

篇8: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通知出台后, 全国已有多地申报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并大力推动垃圾分类试点范围。一些业界人士认为, 长久困扰着生活垃圾分类的难题有望借这次机会“破茧”。

(一)

试点已久, 收效甚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城市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 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突破1.71亿吨。它带来的, 是许多城市垃圾处理厂超负荷运转, 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对这一难题, 业界已不乏共识, 即要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而首当其冲的, 是做好垃圾分类。实际上,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从2000年就已开始, 遗憾的是, 它至今收效甚微。

2000年6月, 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首批试点城市开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尝试。14年来, 又有许多城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社区试点, 但由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收运与处置脱节, 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分流处置困难、再生品“出路”难寻、既有利益链条难以打破等因素, 社会参与度不高,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

多部门协调推进打破僵局

为此, 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 开展了这次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活动。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 此次五部委联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 旨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技术路线, 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形成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发动, 引导市民和社会各界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

通知指出,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区) 工作, 旨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技术路线, 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形成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发动, 引导市民和社会各界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

通知明确, 示范城市 (区) 应具备4个条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建立多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已选取一定数量的居住区和企事业单位作为示范点, 已开展非工业源危险废物回收、利用与处置工作。申报城市 (区) 人民政府可向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 (市容环卫) 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由省级住房城乡建设 (市容环卫) 主管部门联合省级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商务部门商定推荐城市, 数量一般不超过3个。五部委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择优确定示范城市 (区) 并批复实施方案。

通知强调, 各地要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区) 建设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协调配合, 认真做好推荐工作, 5月31日前将推荐材料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五部委将于2015年年底组织对示范城市 (区) 建设效果进行评估总结。

(三)

需要政府主导, 更靠社会参与

据专家分析, 开展垃圾分类有了政绩上的激励, 必将进一步刺激各级部门重视此事, 有关垃圾分类的事项获得政策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就不再是问题;然而, 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评估工作定于2015年年底, 距今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若想让参加示范评估的城市在垃圾分类上有质的飞跃, 很可能会催生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 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完善却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

在申报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各市中, 广州用力不可谓不勤。今年7月, 广州举行了由1.1万名官员干部、教师学生、志愿者、房地产商等参加的垃圾分类“万人行”活动。可是, 广州很多社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经证明, 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成绩, 在财政资金“断奶”后, 几乎都被打回原形:居民不愿自掏腰包购买分类垃圾袋, 物业也缺乏动力监督垃圾分类情况, 以财政注血方式推动的垃圾分类, 在花了钱、赚了吆喝后, 可能依旧行之不远。

有人直言, 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政府色彩太浓, 缺乏全民全社会的参与。其实, 这种全民参与不仅仅是指市民被政府部门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更多的, 应该是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参与到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当中。

前几年广州等地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时, 尚不乏各类企业参与的身影, 但如今, 社区的垃圾分类似乎都成了政府一竿子插到底的活动;而去年广州市两会期间, 更有民营企业家高呼“民企一点儿垃圾都拿不到”, 称处理的垃圾要花钱向事业单位购买, 不能擅自回收处理。城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 哪怕参评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拿了奖, 垃圾分类之路仍任重道远, 造一时之声势远不如建长效之机制。

需要建立完整统一的垃圾处理链条

而且, 回收、清运、中转、焚烧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垃圾处理链条, 以焚烧为最终目标, 分类在任何环节都相当重要, 而分类应在垃圾回收处理的各环节同步进行。

从试点进行的情况看, 初期大部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热情都很高。但这种热情通常难持续很久, 原因有三点:一是缺乏明确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及相应的垃圾回收装置, 至今很多地方垃圾分类标准都不一样, 有的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有的地方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 而马路上、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垃圾回收桶大部分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这直接导致居民不知如何投放;二是很多地方垃圾清运和中转环节, 把本来已分好类的垃圾又混合在一起, 这也挫伤了许多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垃圾终端处理上, 很多城市仍采取填埋的方式, 这对垃圾分类并没要求, 也影响了源头分类。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垃圾填埋的土地瓶颈显现, 垃圾焚烧是未来的趋势, 而对焚烧来说, 垃圾分类是大前提。

就此而言, 回收、清运、中转、焚烧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垃圾处理链条, 以焚烧为最终目标, 分类在任何环节都相当重要, 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 其他几个环节的分类便意义寥寥。所以分类应在垃圾回收处理的各环节同步进行。

据专家分析, 在终端的垃圾焚烧环节, 技术已不是问题, 焚烧的效果关键看垃圾分类的情况。很多城市出现对垃圾焚烧厂项目的抵制, 根源还在于垃圾不分类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垃圾清运和中转也是个容易被忽视但相当重要的环节, 现在的混运与中转, 一方面打消了源头垃圾分类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使垃圾焚烧变得困难。因此, 在运输环节, 配备垃圾分类运输车, 在中转环节, 改造中转站, 都是紧迫的工作。

处理好终端和中端环节, 垃圾源头回收的努力将变得更有成效。首先要设立简单、易懂、易记、易操作的一般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并配置以相应的分类回收垃圾桶;其次要开展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举行各种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活动, 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和知识引进到小学课堂, 举行针对环卫工人的垃圾分类培训, 最后要加强监督, 对不按要求投放垃圾的行为可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要做好这三个环节, 并不是件轻松事, 在人力和资金上, 都要不小的投入。地方政府要打破以往大包大揽处理城市垃圾的做法, 制定好垃圾分类的标准和知识的普及, 广泛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激励引导, 同时做好监督, 而在其他环节, 则可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尤其是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上, 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说到底, 垃圾处理是项系统工程, 而解决垃圾围城, 也需要政府下决心和系统性施策。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垃圾分类已试点了较长一段时间,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先行者”, 北京、上海、杭州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对今后示范城市的建设亦有借鉴意义。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不少。一些已经向规范分类发展的社区, 又出现反复情况。在这些问题之下, 社会上有一些急躁情绪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垃圾分类的好处无需赘述, 但实现垃圾分类所要克服的难题, 需要付出的物质和时间成本, 可能还是超出了不少人的想象。全世界垃圾分类的模范国家日本, 早在1980年就开始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 经过30年才逐步形成今日井然有序的垃圾分类体系;台北实现“垃圾不落地”, 也是从2000年开始, 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初步达到效果。以此观之, 广州的垃圾分类起步较晚, 现在就要看到明显成效确实有些操之过急。要最终达成垃圾分类的目标, 需要平稳心态和科学的预期。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过程, 要保证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往一个方向努力, 决非易事。

首先, 需要持续的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分类意识, 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推广垃圾分类中的最大难点。但就目前来看, 这一工作又没有捷径可走, 唯有数十年如一日地加强宣传教育, 唯有从娃娃抓起, 才可能完成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意识转换, 这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的长期努力。

其次, 政府助推是垃圾分类走上快车道的重要力量, 各国都不例外。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不能一时冷一时热, 更不能半途而废, 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来打造制度保障。必要时甚至可以探索垃圾分类立法, 以法制刚性来保证垃圾分类的长期目标不走偏。

再次, 各地经验都说明, 推进垃圾分类, 政府和企业不可一头热一头冷。政府为垃圾分类制定规则, 具体的清运、处理、回收应当引入企业等社会力量来参与。因此, 政府应当重点扶持相关行业, 通过降低门槛、减税等方式, 对这一行业“放水养鱼”。企业家也应有长远眼光, 主动顺应垃圾分类的大趋势。

篇9:留学生生活在爱尔兰要注意什么

许多学生顺利到达国外留学后,只热衷打工,而荒废了学业,专题提醒,家长在为孩子做留学规划时,应为孩子做好出国前的指导工作,让孩子明白国外的条例与环境,加强对孩子自制力的锻炼。

针对现在愈演愈烈的留学生打工热潮,专家提醒,勤工俭学原来是作为学习经历的补充,合适的兼职经历或许可以为将来留在当地找工作增加筹码。但是留学生不能以勤工俭学为主要目标,留学的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勤工俭学的收入对于留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与金钱的收入相比,更重要的是在打工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快乐。

篇10: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如果你是在美国上大学,那就会有很多机会上自己感兴趣的课,而且这些课程大部分是针对某个专业而设立的,并且为人熟知。但是一旦跨出大学校门,很有可能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了。所以趁现在还在,抓住机会,学习一些你经历和学识之外的东西。比如说爱荷华大学提供关于度假旅游的课程,威斯康辛大学有一节课是关于肥皂剧的等等。

参加体育运动

调查表明,大学从事体育的人,毕业后比那些不沾体育的同学明显收入高。美国人从事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培养竞争的才能和领袖素质。一个大学运动队的队长到华尔街找工作,优势不可限量。

和自己的教授出去吃午饭

在学校,你跟随才华横溢的教授学习。那为什么不和你欣赏的教授共度学习之外的时光呢-不管你在课堂上如何和老师互动,一顿轻松的午餐可以很容易拉进老师和你的距离。而且在课堂之外,老师们也不会受到教纲和工作职务的限制。他们可以和你谈论一些怪异的话题和观点,也许你会发现他们对学术之外的热情呢!

积极参加校园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学会怎么理解、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别人沟通。这在美国文化中,是所谓“领袖素质”的基础。找工作时会被别人另眼相看。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生活只有校园而已。

讨论哲学或者政治问题

大学是探索新思想的地方,但是教授不是唯一可以教给你知识的`人。你会认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和信仰。他们的观点你可能闻所未闻。所以和这些人讨论几个小时之后,你的观点会受到挑战,也许还会改变你固有的看法。

加入学生社团

大学生活总是很忙碌,学生们很难在他们的日程表中加入其他事项。但是许多学生还是认为加入社团或者学生组织是大学里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不仅能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可以接触一些新事物,交朋友,甚至拓展人脉。而且,大多数学校有上百个社团,所以无论你对体育、音乐、表演、还是电玩感兴趣,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

接待一个将会来读书的学生

大学是一个转型的过程。但自己不会轻易感到大学几年究竟改变多少。如果你让一个拜访学校的学生和你同住几天,向他介绍这所学校的点点滴滴,你就可以意识到你改变了多少。另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到大学生活。

篇11:法国留学生活:环保要做好

开好民主生活会要做好“团结、批评”两篇文章

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我党历来重视民主生活会的作用,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敢于拿起这一武器,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凝聚起强大的奋进力量。但是,从现实来看,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民主生活会走了调、变了味,没有真正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应有之义,有些干部不愿批评、不敢批评,当“老好人”;有的奉行“明哲保身、不得罪人”的处世哲学,只栽花、不栽刺;有的在重大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甚至有的对待自身问题避重就轻,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对待同志问题蜻蜓点水,把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等等。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些干部有顾虑、有担心,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讲究“和为贵”,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讲团结。讲团结没有错,凝聚产生力量,团结铸就辉煌。如何一个班子不和谐、不团结,整天勾心斗角,算计他人,无事生非,那么就会一事无成。

讲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领。关键是如何讲团结,不是说不批评别人就是讲团结,相关批评就是破坏团结,而是为了一个班子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形成团结一心干工作、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才是真正的讲团结、会团结。因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按照有利工作工作的原则,出于公心、真心实意、恰如其分地开展。

出于公心。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本着对党负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摘掉有色眼镜,摒弃成见偏见,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纠缠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原则问题,既不颠倒是非黑白,也不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聚焦问题,找准症结,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悦诚服。真心实意。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坚持与人为善、真心诚意地帮助同志共同提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以诚待人,赤诚相见,诚心诚意地沟通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把关心、关怀、关爱送给同志,让人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赢得被批评者的理解和信任,决不能用“批评”抵制批评,相互打击报复,搞无原则的纷争。

恰如其分。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相互批评时,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把功夫下在会前、放在谈心交心中,对拟开展批评的问题,会前充分沟通和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在会上进行交流;要把握好批评的方式,坚持公开批评与个别提醒相结合,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既严格要求又不求全责备,既指出问题又提出改正建议,真正达到帮助同志、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效果。

上一篇:大一新生适应心理问题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期中家长会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