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辉煌,感恩企业

2024-06-07

五年辉煌,感恩企业(通用7篇)

篇1:五年辉煌,感恩企业

五年辉煌,感恩企业

--记金玉普惠有限公司五年辉煌感恩企业征文

金玉普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经历了五年风雨历程!五年拼搏发展!取得了五年的辉煌成就!一路走来,金玉普惠人满怀激情,用大气磅礴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说。为社会发展提供金融保证,坚持“企业发展,职工富裕”的第一宗旨,以成为“激励了我们持续进步,从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是2010年8月份加入金玉普惠这个“大家庭”的,曾亲身经历了金玉普惠公司的新产品革新、新装备升级和亲眼目睹金玉普惠步步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五年的发展历程里,作为创业者,在经历坎坷、曲折、收获、发展,看到公司到达成功的彼岸,会十分怀念五年中的每一个片段;五年的发展历程里,作为后来者,在收获挫折、成功、知识、经验,伴随着公司的壮大和发展,会无限留恋加入团队后的每一天。

我们赞美这五年,处处充满着朝气,这一些都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体现。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一生需感恩的事情太多,应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同事、朋友无私帮助,特别要感恩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薪资,感恩不是喊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

一、忠诚企业荣辱与共

我们都必须得工作,企业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就梦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那么,如何感恩为我们提供生活保障和工作、事业平台的企业呢?首先我们应该忠诚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

1、热爱企业,甘当主人。我们既然选择了金玉普惠公司,就应该是金玉普惠的主人,就应该把企业当作自己家一样对待,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感恩和忠诚,将身心融入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事,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

2、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形象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代表公司的形象,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以及做事时,应该时刻注意维护公司形象,不说、不做有损公司形象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要抓住一切时机为企业多做宣传,努力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荣誉度。在企业发展中遇到不利的,甚至是负面影响的时候,应该勇敢地站起来,从维护公司利益大局出发,认真细致地解决问题,正确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良影响。

二、爱岗敬业 努力工作

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理想职业的人必定是少数。对于多数人来说,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社会所需要,而自己内心不太愿意干的工作。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他的全部,而不仅是只享受他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就算是屈辱和责骂,那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篇2:五年辉煌,感恩企业

瑞平煤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经历了十年风雨历程!十年拼搏发展!取得了十年的辉煌成就!一路走来,瑞平人满怀激情,用大气磅礴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说。为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证,坚持“企业发展,职工富裕”的第一宗旨,以成为“平顶山矿区西部明星”的共同愿景不懈的追求,激励了我们持续进步,从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是2010年8月份加入瑞平这个“大家庭”的,曾亲身经历了瑞平公司的新技术革新、新装备升级和亲眼目睹瑞平步步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十年的发展历程里,作为创业者,在经历坎坷、曲折、收获、发展,看到公司到达成功的彼岸,会十分怀念十年中的每一个片段;十年的发展历程里,作为后来者,在收获挫折、成功、知识、经验,伴随着公司的壮大和发展,会无限留恋加入团队后的每一天。

我们赞美这十年,处处充满着朝气,这一些都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体现。

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一生需感恩的事情太多,应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同事、朋友无私帮助,特别要感恩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薪资,感恩不是喊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

一、忠诚企业荣辱与共

我们都必须得工作,企业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就梦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那么,如何感恩为我们提供生活保障和工作、事业平台的企业呢?首先我们应该忠诚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

1、热爱企业,甘当主人。我们既然选择了瑞平公司,就应该是瑞平的主人,就应该把企业当作自己家一样对待,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感恩和忠诚,将身心融入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事,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

2、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形象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代表公司的形象,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以及做事时,应该时刻注意维护公司形象,不说、不做有损公司形象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要抓住一切时机为企业多做宣传,努力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荣誉度。在企业发展中遇到不利的,甚至是负面影响的时候,应该勇敢地站起来,从维护公司利益大局出发,认真细致地解决问题,正确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良影响。

3、企业至上,荣辱与共。一个企业的成功是每个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在选择企业并成为他的员工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站在企业这艘船上,企业的兴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企业利益与每位员工利益骨肉相连。为此,我们必须与企业同舟共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负起责任来,与企业共患难,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以大局为重,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舍小家顾大家。再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利用工

作便利,为自己谋取利益,更不能损公肥私,挖企业的墙角。

二、爱岗敬业 努力工作

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理想职业的人必定是少数。对于多数人来说,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社会所需要,而自己内心不太愿意干的工作。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他的全部,而不仅是只享受他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就算是屈辱和责骂,那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三、努力学习适应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穷出不鲜,新技术日新月异,随着公司发展状大,对每位员工的知识层次、工作技能都提出新的要求,若不努力学习,就会在前进中落伍。每位员工除了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把敬业上升为精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业绩。

篇3:五年辉煌,感恩企业

为回顾我国建筑防水行业走过的辉煌30年历程, 追忆、感恩对建筑防水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行业先驱, 鼓励推动建筑防水行业发展进步的行业中坚, 激励来者开辟创造建筑防水事业新高,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三家单位联合在京隆重举办了“建筑防水行业辉煌30周年”庆典。

庆典活动共分为回顾历史、表彰先进和再创辉煌三个篇章, 通过特效视频、诗歌朗诵、新书首发、青年俱乐部揭牌仪式和庆生仪式等活动, 将庆典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下午2时整, 庆典在代表三家主办单位的三位老、中、青三代防水人深情感人的诗歌朗诵中拉开帷幕。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首任秘书长、现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庆祥作为老年防水人代表, 朗诵《我的八零年代》;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院长羡永彪作为中年防水人代表, 朗诵《我的防水情怀》;《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编辑丁春花作为青年防水人代表, 朗诵《我的感谢信》。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 在筹备此次建筑防水行业辉煌30周年庆典的过程中, 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 将自己带回到辉煌30年的峥嵘岁月中。朱冬青还在致辞中对30年来为行业奠基和作出重大贡献的行业先驱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并深深为他们的勇气和无畏所感动;他同时对30年来推动行业发展进步的所有建筑防水行业从业者表示衷心感谢。

在座嘉宾通过视频共同回顾了建筑防水行业30年所走过的辉煌历程。视频共分开篇、工业化进程篇、人才培养篇、质量管理篇、国际交流篇、展望篇6个部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一个个凝重的历史画面, 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配以时而温情时而激昂的解说词, 串联起一幅行业发展的历史长卷, 全景展示了辉煌30年历程。

庆典上, 还举行了三本新书首发仪式。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编纂的《防水行业辉煌30年》, 纪录了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李承刚教授的《建筑工程防水技术与应用》文集, 全面反映了李教授作为行业泰斗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出品的《“我与防水30年”主题征文集》, 收录了50多位行业人士追忆前辈、回顾历史、抒发情怀的文章。

庆典上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深圳、上海、河北、北京、天津、浙江、辽宁、寿光等8个地方防水行业协会荣获“最具影响力行业社团组织”奖;塞拉尼斯、陶氏化学、巴斯夫、拜耳科技、杰斯曼、中石化公司、瓦克化学、中石油燃料公司等8家防水材料原材料供应商荣获“最佳行业价值链供应商”奖;朗凯奇、新黑豹、森聚柯、中核北研、上海中卉、北方创信、山东思达、龙阳伟业、世纪洪雨、天津澳泰等10家企业荣获“最佳精锐企业”奖;唐山德生、胜利油田大明防水、广西金雨伞、江苏凯伦、辽宁大禹、深圳蓝盾、上海台安、四川蜀羊、中建二局安装公司、衡水中铁建等10家企业荣获“最具成长力企业”奖;东方雨虹、深圳卓宝、广东科顺、盘锦禹王、中建友、潍坊宏源、潍坊宇虹、西卡渗耐、德高建材、格雷斯、曼宁家、郑州中原等12家企业荣获“行业领军企业”奖。

张永定、杨步然、费小弟、李卫国、邹先华、陈伟忠荣获“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奖, 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防水行业两代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朱志远、韩丽莉、蔡昭昀、郭德友、瞿培华、杨胜、胡骏、张勇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奖, 他们历经二三十年的锤炼, 已成为行业科技事业的栋梁。徐勤舫、孙庆祥、牛光全、王天、田凤兰、吴明、张道真、张玉玲、朱祖熹、邓超、盛黎明、羡永彪荣获“卓越贡献奖”, 他们把青春、智慧、才干献给了钟爱的防水事业, 为建筑防水行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赵松、褚承祖、徐昭东、张树培、项桦太、颉朝华、王兵、王海林等8位已经过世的行业先驱荣获“辉煌成就奖”。他们为行业发展垒石筑基、殚精竭虑、贡献卓著, 辉煌离不开他们, 荣誉离不开他们, 行业忘不了他们!

李承刚、叶林标两位为防水事业耕耘了一辈子、功勋彪炳防水技术进步史册的行业泰斗荣获“终身成就奖”。他们的成长奋斗史, 就是行业的发展进步史, 五十余载, 他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潮头, 从容前行;三十华诞, 他们的累累硕果惠及整个行业, 见证了行业的蓬勃发展。原国家建材局局长、建材联合会会长张人为和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为两位老专家颁奖, 并送上祝贺与祝福。

庆典仪式上同时进行了“青年领军者俱乐部揭牌仪式”。山东汇源总经理程文涛、北京中建友副总经理吴飞、山东鑫达鲁鑫总经理季静静、深圳蓝盾总经理童未峰、天津禹神总经理杨建国、浙江中琼总经理林守仰、北京世纪洪雨总经理孙侃、武汉恒星总经理张帆等8位青年企业家代表共同为俱乐部揭牌, 并在背板上按上红色手印。8个红色手印组成旭日初升, 寓意着青年企业家们是行业的未来和希望, 也代表着建筑防水事业的传承。

30年来, 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组织和带领下, 行业国内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防水人的身影活跃在国内外各类建筑防水的舞台上。值此行业辉煌30周年之际, 众多国内外防水社团组织纷纷发来贺电, 对中国建筑防水行业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衷心祝贺。

庆典仪式上, 还穿插了由东方雨虹、深圳卓宝、广东科顺等企业选送的文艺节目, 烘托和活跃了庆典气氛。

篇4:创新续写五年辉煌

2008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北京奥运会让全球享受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坛盛宴”,“令全世界在震撼和感动中用崭新的目光看待北京”。为了完成这一注定将载入人类体育史册的神圣使命,北京创造了无数个第一,首先是“科技奥运”理念的提出是奥运史上首次明确地把科学技术的作用与举办奥运会相结合,还有第一次全部采用高清信号转播;第一次将奥运圣火送上严重缺氧的珠穆朗玛峰;第一次通过无线方式成功实现媒体照片拍摄;第一次在比赛现场屏幕与电视转播中同步实时显示中英文赛事信息……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使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在北京奥运建设中得到应用。这些科技成果是宝贵的奥运财富,随后不久,大量的奥运科技成果应用在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

借着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北京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过去的10年问,北京研发经费支出以年均17.6%的速度快速增长,研发投入强度全国第一,这使得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到2009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450亿元增至70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9%。

技术市场发挥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作用。“十一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由之前的不足500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1236亿元,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全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问,中关村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希望其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原创经验。五年来,一批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纷纷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十一五”期问,由中关村企业牵头主导、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达100余项,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0236件,同比增长15.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58.4%;全市专利授权量22921件,同比增长29.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占40%。

过去的五年,北京全面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对接”使200多亿元中央财政经费落地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推动龙芯CPU芯片、纳米材料绿色制版、分布式智能电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轉化,仅2006~2009年就有1107个科技合作项目,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75亿元。此外,北京还与九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电网总公司、中国北车集团等中央企业开展合作,强化多层次、多方位服务,发现、筛选、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十一五”已经过去,展望未来五年,北京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征途中,谱写科技事业的新篇章!

篇5:五年辉煌成就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人民生活、社会保障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这些取得的成绩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创造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又打开国门搞建设的人间奇迹。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会工作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运事业发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发展道路。工人阶级是我国现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那么,工会就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的主导作用。

齐心协力抓落实、凝神聚力铸辉煌,在过去的五年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喀什地区办事处紧随时代的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围绕大局、服务大众,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稳抓落实,凝聚

一切力量为喀什地区工会的发展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的成绩。

五年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喀什地区办事处受地委和自治区总工会的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领导为主。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工运方针,围绕地委和上级工会的工作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开展本地区的工会工作。依照法律和《中国工会章程》,组织和指导各级工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对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地委、行署反映职工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基层工会自身建设和改革,组织各级工会开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工会组织在各类企业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及监督保障机制。组织基层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活动。协助地委和行署做好劳动模范的推荐和评选,负责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抓好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私营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并逐步向个体工商户延伸,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会同各县、市党委和地区有关部门党组织,协商推荐县一级基层工会的主要领导人。负责工会经费的管理、审查、审计工作。承办自治区总工会和地委、行署交办的其他事项。

一、发挥职能,切实推进各项工作统筹开展。五年来,喀什地区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落

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在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稳定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组织各种形式的建功立业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开展‚当好主力军、‘十二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创建‚工人先锋号‛,‚爱岗敬业做主人,实现小康做贡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徒帮教活动,历年来,开展各类竞赛活动138 项,劳动竞赛参赛92657人次。

为全面发挥喀什地区工会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喀什地区工会进一步加强劳模评选表彰和服务管理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升劳模社会地位、发挥劳模榜样激励作用。2000年以来,推荐评选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11人,自治区劳模先进工作者6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个。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 9人;创建自治区‚工人先锋号‛7个。地区五一巾帼先进集体18个,地区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39名;命名68个班组、站、队、科室地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参与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争议调解。各级工会建立劳动法律监督机制组织达319个,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受理违法违规案件831件,调解率达91%以上。11县1市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与同级政府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在事关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企业改制涉及职工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衔接协调解决。规范工会法人资格颁证工作,对所属基层工会的财产、组织机构、工会主席进行登记审查,基层工会法人资格核准登记备案1049个。

开展职工之家活动,把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创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7个,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个;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标兵5个、模范职工之家29个、模范职工小家11个;地区级模范职工之家104个,地区级模范职工小家12个。培育和选树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2个,自治区‚职工书屋‛自建点31个,基层‚职工书屋‛自建点40个。

2013年上半年,集中开展与地区人社局联合召开喀什地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推进会,对喀什市、疏附、疏勒县域内企业发放维、汉文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提示函500多份。结合民生建设、服务职工工作,建立工会服务站258家。认真做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推荐选举产生26名代表。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总工会《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意见》精神,开展喀什地区职工队伍及素质状况调查。向各县市总工会明确提出我区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选树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重点扶持优秀示范点建设。引导职工勤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推进‚职工书屋‛建设,进一步规范‚职工书屋‛建设,注重功能发挥。

近年来,工会其他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工会信息宣传报道力度逐年加大,地税代收工会经费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召开了第一届地区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会议,组织先进女职工代表进京参观,工会和文化宫资产管理、统计、办公自动化及教育工会工作等都取得新进展,工会机关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二、稳中求进,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民生问题 稳定是福、**是祸。近年来,喀什地区工会紧紧围

绕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为核心,开展以学习《宪法》为基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四个认同‛思想教育,面对广大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和新疆‚三史‛教育,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开展系列活动5次,576家基层工会参加,覆盖职工26281人。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全区各级工会印发《自治区总工会致全区各族职工的倡仪书》,积极主动与韶关市总工会联系,为当地务工的新疆员工寄去一批反映家乡生活、工作、文化娱乐的音响制品和‚7〃5‛、‚7〃6‛事件真相及中央、自治区领导讲话的维语光碟,使在外务工人员明白真相,安心务工。2013年,根据‚4〃23‛严重暴力恐怖案件,下发《关于开展向处臵‚4〃23‛严重暴力恐怖案件英勇牺牲烈士及荣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学习活动的通知》,呼吁各族职工群众向烈士学习。积极召集86名广大职工和劳模代表召开反分裂反暴力恐怖斗争声讨会,传达中央和自治区对境内外暴力恐怖分子的态度。在全工各族职工中开展‚争做民族团结的好职工、正确教育子女的好家长、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活动。

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送温暖工程基本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健全了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开展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接待上访人员 831人,筹集送温暖资金3219万元。对10880特困职工及各失业人员进行建档,实行动态帮扶,通过建立特困职工档案,积极协助民政部门对企业低保对象进行排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三条保障线‛实现了有效衔接。2009年至2011年期间,对1092名考取大专院校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340.72万元助学金。为786

户特困职工家庭设立了实名制帮扶账户,进行常态帮扶。帮扶困难职工25580人次,职业介绍2277人次。2006年,喀什地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经过自治区总工会验收挂牌,成为全国工会系统的帮扶中心,对特困职工及失业人员进行建档,实行动态帮扶。

深入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围绕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资协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实施意见,把企业改革的难点、职工群众关心的焦点、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作为公开的重点内容。全区签订集体合同287份,集体合同覆盖职工31836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企业133家,涵盖职工11838人。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为重点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企业单位工会组织所在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590个,涵盖基层工会1067个,涵盖职工76328人。全区有390家国有、集体企业推行厂务公开。124家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截止2013年6月30日,喀什地区厂务公开建制1258家;集体合同建制企业499家;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企业486家;职代会建制1245家;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建制365家;建立职工监事制度数365家。建立基层工会1919个,职工245248人,会员225751人,女职工99571人。

2010年,依靠党委加强推进工会组建工作的有力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落实党建带工建,加强基层组织建

设,组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669家,新社会组织84家。开展地区级表彰活动,51名同志评为‚三好职工‛。组织开展‚三好‛职工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宣讲11场次,参加职工达3000多人次。为更好地推进工会工作,研究了落实《中共喀什地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工会工作意见》,建立工作机制,推进工会工作开展。与地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建目标管理体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协管工作的意见》;与地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把工会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的意见》;最终形成《喀什行署与喀什地区工会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的意见》并启动,12县(市)均建立与政府联系会议制度。

多年来,喀什地区工会不断加大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力度,仅2012年一年,共走访242家企业,慰问劳模和困难职工2743人,发放慰问金33万元;召开座谈会87场,个案访谈292人,发放宣传材料10490份,撰写调研报告17篇,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干部750人。实施生活、大病救助、送温暖资金437万元,帮扶困难职工9975人次。对750名考取大专院校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150万元。开展劳动关系矛盾隐患排查工作,共摸排企业363家,涵盖职工27906人。

三、抢抓机遇,同心共创美好中国梦

多方协调,全力以赴做好工会对口援疆工作。2009年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援疆工作正式启动,地区工会抢抓机遇为将援疆政策落到实处,立即成立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广东、山东、上海、深圳四省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12县市工会调研交流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对接

和交流互访,与援疆省市共同制定了科学援建、分步实施的中长期援建规划。制定了对口援疆7项服务措施。开展重点援疆工程竞赛活动,共有41个援疆项目参赛,促进了援疆重点工程优质、高效建设。组织6批150名工会干部到上海、广东、深圳实地学习考察。高标准援建职工书屋示范点16个。援建10个县总工会标准化职工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援增县以上公务用车9辆。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为充分发挥喀什地区工会援疆工作的优势,创新工会系统干部人才援疆工作,积极开展‚帮带提升:工作,制定‚帮带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一对一、一对多、职能业务科室相对接的‚帮带提升‛关系,明确帮带关系重点、明确绑带形式,各环节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联络的制度,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远程人才帮带提升。增强援疆工作的宗旨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帮助喀什地区工会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党委和援疆领导小组的带动下,工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巩固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建立考核工作机制,制定考核工作标准,通过一年一检查,两年一评比,从组织建设、干部培训、集体合同签订、劳动争议、劳动竞赛、民主管理、工会财务工作、送温暖工作、工会作风建设进行检查考评。历年来,评选优秀工会工会者58名,工会积极分子70名。对158个先进基层工会进行表彰,2010通过公益性岗位聘任100名大学生从事工会工作,充实到乡镇基层工会。先后组织16批76名未取得上岗资格证的工会干部在全总工运学院、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培训。对2617名工会专兼职工干部进行了轮训。助推了全区工会综合工作的开展。创新工会组建形式,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建立了工业园

区工会、社区工会、商贸市场工会、等新的工会组织形式,167个乡镇成立工会,乡镇、社区、企业工会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建会要求,把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作为工会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建立工会。

五年来,智力援疆成果显著、民生援疆惠及职工群众,文化援疆促进职工文化繁荣、设施援疆稳步推进,援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使喀什地区各族职工切实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为加快推进喀什工运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回顾过去的五年,喀什地区工会在自治区总工会和喀什地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和各地援疆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通过一个个机会,一次次验证,一例例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喀什工会的发展道路。在喀什工运事业的里程碑上留下了一段段经典。

篇6:《辉煌的五年》读后感

人类之伟大,乃是拥有无尽的建设能力!——题记

五是一个数字,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会让我们联想到红军战士帽上熠熠生辉的五角星、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凝聚起来强而有力的五根手指,但更容易让我们铁路人联想到是的过去五年铁路的高速发展。

鸟儿选择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海洋,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奔驰,那是因为它有一身矫健的身姿;铁路人选择铁路,那是因为铁路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铁路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即使如此它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蓬勃的生机,仍然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运输体系的顶梁柱。

铁路的重要性让铁路人为之而感到骄傲,特别最近五年铁路的高速发展更是让铁路人为之而感到振奋。铁路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铁路人的励精图治和不懈奋斗;铁路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离不开铁路人的勤劳智慧和拼搏实干;铁路的每一次提速都离不开铁路人的辛勤付出和无怨无悔。铁路的每一点进步,都见证了我国铁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铁的腾飞,速度的突破,这些辉煌的业绩犹如一幅气势磅礴、雄浑壮丽的画卷一般让我们铁路人感到欢欣鼓舞。

1876中国大地上才出现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它的所有权竟然还是属于英国资本集团。而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就出现在英国土地上了,整整比人家晚了51年,51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半个世纪!而且这还不是中国自主修建的铁路,这就是差距。然后截至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超过俄罗斯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其中,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近4000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中国铁路人创造的奇迹。

铁路建设一直都在进行,但是这五年铁路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五年我国大规模铁路建设有序高效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和谐铁路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青藏铁路”、“京津城际”、“和谐号动车组”、“高速客运专线”、“武广高铁”、“京沪高铁”„„一个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字眼标志着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功能最强的国家之一。现在一个崭新的征程正在等待着咱们广大铁路人去开拓进取。

高速铁路是咱们几代铁路人的梦想。那风驰电掣的速度是咱们每个铁路人魂牵梦绕的向往;那掠过神州大地撩起的风声是对咱们铁路人饱含深情的赞颂;那穿山越岭的轰鸣是对咱们铁路人奉献精神的讴歌。铁路这五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咱们每个铁路人坚持的执着,离不开咱们每个铁路人“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更是离不开咱们每个铁路人无私的奉献。咱们铁路人就如那地里的黄牛一般,拼搏而执着;又如那墙角一支腊梅一般,勇于挑战苦寒;更似那深山石缝中的野百合,在严寒酷暑中傲然绽放,在艰苦朴素中吐露芬芳。

过去的五年是辉煌的五年,是咱们铁路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五年。这五年铁路运营里程得到了巨大的延展,高度铁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能够坐上高速快捷的高铁了,人们的出行得到了极大的方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咱们铁路人的辛勤劳作,他们是可爱的人,他们拥有一颗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心,他们投身于事业之中,充满激情,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是辉煌五年的创造者。

过去五年的辉煌是一代铁路人用他们的满腔热情和无数汗水换来。是铁路人用坚持不懈的精神,踏平前进道路上的荆棘,从而迎来铁路高速发展的春风。现在这个春风还在继续,它将蔓延下去,推进铁路事业蓬勃发展。

篇7:科学谋划绘蓝图五年奋进铸辉煌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2-4-12 9:05:00 陕西省统计局

200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立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描绘出了“经过五年努力,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建成经济强、科技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的宏伟蓝图。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扣富民强省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发展,紧抓机遇、攻坚克难,成功应对了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目标提前实现,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这五年,是陕西综合实力最强、科学发展成果颇丰的五年,是陕西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好、民生改善最多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和谐陕西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

一、经济总量和投资“双万亿” 综合实力跨跃新台阶

1、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十 一次党代会”以 来,陕西成功化解了各种挑战和矛盾,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的发展之路。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不足5000亿元,2007年首次跨越5000亿元大关,之后以年均增加1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快速发展,到2010年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生产总值9000亿元的奋斗目标,并跻身全国“万亿元俱乐部”。2011年达到12391.3亿元,较2006年增加了7647.69亿元,这五年的增量是1978年到2006年28年增量的1.6倍,创历史之最,在全国的位次由20位提升到17位,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位次。

2007—2011年,陕西经济发展速度稳居全国各省第一方阵。五年来,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保持在13.6%以上,年均增长14.9%,位居全国第4,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4个百分点,是全省发展最快的阶段。首次实现了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增长较快省市之列,是全省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

2、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下,投资总量持续扩张,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33.05亿元,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后劲显著增强。这五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36万亿元,是2002-2006年投资总额的4倍,年均增长33.4%,较2002-2006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为全省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32.1%,水利、环境和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32.1%。新增电力装机1589万千瓦,西安地铁二号线通车运营,郑西高铁开通,咸阳国际机场正式跨入全国“二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全国之冠、亚洲第一的西安北客站正式投入运营,渭河综合治理全面启动等。高速公路里程继2007年在西部率先突破2000公里之后,2010年又率先突破3000公里,2011年突破38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长期制约发展的电力、水利、公共基础设施等瓶颈明显缓解,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新优势。

二、运行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经济发展踏上新征程

1、发展水平高,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全省人均GDP 2006年不足2000美元,历时3年,2009年首次突破3000美元,之后每年跨越1000美元台阶,2010年突破4000美元后,2011年又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到5131美元,为2006年的2.6倍,实现了历史性的连续跨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全省人均GDP从相当于全国的 77.8%提升到90%以上,也是历史最好水平,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开始步入了量质同步提升的新时期,意味着陕西经济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经济效益好,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五年来,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不足700亿元,相继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快速提高到2011年的2577.97亿元,五年间增加了1881.2亿元,是2002-2006年增量的4倍,年均增长29.9%,为陕西历史上最好时期。其中,2011年当年的财政总收入就相当于2002-2006年总和的1.2倍。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关口,达到1499.07亿元,为2006年的4.1倍,比2000-2006年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总量还多68.26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于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3、企业利税多,工业企业利税突破3000亿元大关。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78.16,比上年提高25.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税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143.3亿元,是2006年的3.6倍,为历史最好时期。2011年,全省共有233户企业盈利过亿元,其中17户企业盈利超过10亿,分别比2006年增加189户和13户。

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驱动” 实体经济实现新突破

1、农业现代化成效初显,粮食产量稳定在千万吨以上。一是传统种植业趋于现代化。加大对农机购置和种植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在千万吨以上,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2036.6万千瓦,比2006年增加583.96万千瓦;粮食产量1194.7万吨,创15年来最高水平。二是经济作物种植突出特色化。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工程,特色产业成效显著。2011年苹果面积934.8万亩,比2006年增加241.6万亩,产量902.9万吨,增加252.9万吨,面积、产量均为全国第一。猕猴桃、红枣、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基地逐步形成。三是畜牧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畜牧养殖摒弃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区域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建成猪、牛、羊、鸡养殖小区共2094个,建成百万头生猪大县3个。

2、工业主导经济稳步发展,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五年来,全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已占据经济近半壁江山,强力支撑和引领着全省经济稳步快速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之后,每年跨越一个1000亿元台阶,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1年突破5000亿 元,实现5459.58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727.76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44.1%提高到4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3%,提高10.9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截止2011年末,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由2006年的6户增加到19户,过十亿企业由55户增加到了171户。

3、科技创新研发力度空前,新兴产业初露锋芒。通过组建成立工业研究院,积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提升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2010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17.5亿元,为2006年的2.1倍,翻了一番多,全省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0.69万人,比2006年增长42.7%。2011年,专利授权总量11662件,其中发明专利3139件,分别为2006年的4.7倍和5.2倍。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初露锋芒。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696.92亿元,是2006年的2.4倍,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不足100亿元,到2011年突破了300亿元大关,达到374.86亿元,年均增长31.8%,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出16.9个百分点。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四、调结构和转方式“双推进”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

1、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妥善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复杂变化,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积极承接外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257.1亿元,2007-2011年年均增长15.2%,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首次过半,为50.5%,较2006年提升了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首次突破50%。

2010年,全省县域GDP总量突破5000亿元达5244.6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3%,较2006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与2006年相 比,全省全国“百强县”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已经达到2个,西部“百强县”从7个增加到12个,是西部地区“百强县”增加最快的省份。

2、三大区域错位发展,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坚持统筹安排、分类指导、一市一策,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关中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等高度聚集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2011年生产总值7723.3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1.6%,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陕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依托新成立的能源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生产总值3405.6亿元,占比由2006年的24.2%上升到27.1%。陕南依托自身优势,组建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设形成以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经济逐步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时期,2011年生产总值为1417.5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

3、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抓住建设全国低碳示范省的契机,加快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建设,不断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万元GDP能耗由2006年的1.36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129吨标准煤/万元,超额完成了“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经初步核算,2011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再下降了3.56%。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2011年,森林覆盖率为41.4%,比2006年的37.3%提高4.1个百分点,特别是世园会的成功举办,让山水秦岭、绿色陕西成为三秦大地新形象。

4、加快提升消费贡献率,发展的平衡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带动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提升消费的激励政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双轮驱动”。2011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0亿元,为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7%。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新变化,消费结构升级正逐步成为推动全省消费增长的强大动力。汽车消费和文化、休闲娱乐等居民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的支撑点。2011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519亿元,比2006年增长4倍;书报、杂志类零售额24.93亿元,增长49.6%;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32.27亿元,增长22.2%。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6.23亿美元,是2006年的2.7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3.55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数270.4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95亿美元,均为2006年的2.5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市设立了130家企业或分支机构。

五、惠民和富民“双保障” 三秦百姓生活跨入新时代

1、民生优先,财政投入力度大。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作为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注重系统设计、健全制度安排,够格推进民生建设普惠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2008年开始创造性地提出并全力组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将民生工程列入财政预算,2011年扩大到“富民强省十大民生工程”,百姓幸福生活有了制度保障,政府公共性服务职能进一步彰显。继2010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突破千亿元后,2011年兑现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的庄严承诺,民生投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346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实施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陕南、陕北避灾扶贫十年搬迁规划,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51.23万套,竣工15.92万套,位居全国前列。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2和37.16平方米,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8%和38%。积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全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由2006年的39.1%提高到了2011年的47.3%,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1.2个百分点。

2、成果共享,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快。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借助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契机,积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全国率先从一次分配角度统筹考 虑解决纺织、食品、林业等传统行业职工收入较低问题,促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居民收入增量创历史最好。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1年达到18245元,为2006年的2倍,五年增加了8977元,比1978-2006年28年增加额还多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突破2000元后,用3年时间,到2008年跨过3000元,用2年时间迈上4000元台阶,用1年时间跨越5000元,2011年达到5028元,为2006年的2.2倍,提升逐年加快,五年增加了2768元,比1978-2006年28年间增量还多642元。二是居民收入位次不断前移。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9位,与2006年比前移5位。201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第26位,位次前移2位,为近20年来最好水平。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4.1:1缩小到3.6:1。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83元,比2006年增加6230元,食品类消费支出比重增加最多,提高2.3个百分点,衣着类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4496元,比2006年增加2315元,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增加最多,提高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提高2.9个百分点。

3、以人为本,基本社会保障改善多。五年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健全制度安排,系统解决社会发展领域“短板”问题,不断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健全和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幼有所教,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全省107个县(市、区)提前一年全部实现农村养老全覆盖,参加城镇养老保险530.67万人,纳入城市低保37.69万户、83.12万人,纳入农村低保89.9万户、214万人,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79.7万人次。建立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先后出台26项新政策解决集体企业超龄人员、退役人员等不同利益群体的现实问题,大部分群众的困难都能通过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解决。二是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三统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实现全覆盖。截至2011年末,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97.1%,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0.44万人。三是大力推进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义务教育以及学前一年教育实现全面免费,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标准明显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蛋奶工程”。48座博物馆、纪念馆,1778家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室)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电“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上一篇:特殊学校听课记录下一篇:教育实践活动准备阶段村级需要准备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