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2024-07-08

农村面貌提升行动(精选8篇)

篇1: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关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走访调查

青县木门店镇前吴召村有人口1093人,267户、村两委班子健全。关于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基层的有关问题,对农村村民走访调查,了解村民对这次活动的意见如下:

一、前吴召村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活动的到来非常高兴,对于我们工作组来说也给予了欢迎和支持。从今年2月份来到前吴召村到现在有8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饮水安全方面给予解决,村里的垃圾每天都有人清理和打扫,公厕的建设、污水的清理、村里的绿化治理,都发生了很好地改变,尤其,近期的道路硬化。这些都是村民们非常高兴的事件,而且村民们对村里的变化很是欣慰和满意。

二、以上问题的解决也是新问题的出现,村民们都想长期发展村里,但资金有限无法实现。农村的收入不是很高,没有资金,希望上级给予大的帮助,可以使农村持续发展。

三、现在村民们最希望的是可以建设老年娱乐场所,可以老有所乐,更是希望上级给予帮助,还有村里的坑塘也要治理。这些都是现在村民最希望的事件,村里的发展还需要上级给予帮助,更希望领导们给予帮助。

前吴召村

篇2: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文件精神和市委《关于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决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滦平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实施方案具体部署为指导思想,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居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经济提速”六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的美丽幸福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加强引导,农民自愿。改造提升农村面貌,主体是农民。要加强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自觉的参与到行动中来,发挥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美丽。

二是结合实际,不搞花架子。根据每个村不同的情况,各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不搞一刀 切,不走形式,不搞花架子,一切从切合实际的农民利益出发。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针对实际,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实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实施求是、少花钱、多办事,重点解决农民急需的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四是科学规划,示范引领。科学制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

2013-2015年,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总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乡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观,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长效化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村容整洁、环境优雅、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雏形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布局优化、居民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等“八化”目标。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安排部署为指导,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居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经济提速”六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的美丽幸 福新农村。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做到“五个结合”,即要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一村一品相结合,实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互动互促;与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改造提升;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相结合,有效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作用;与开展扶贫攻坚相结合、统筹推动产业富民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改造提升农村面貌的素质能力。

二、主要任务、完成标准

(一)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展“五清 ”(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清养殖小区周边废弃物),加快推进“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到2013年10月底,全乡所有行政村要完成“五清四化”任务,并建立起村内卫生保洁队伍。

1、清垃圾

工作要求:彻底清理公路两侧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彻底消灭卫生死角。

工作标准:村内无暴露垃圾和积存垃;无污水塘、臭水沟,河塘水面无垃圾、杂物和漂浮物;村庄周边无乱刀乱堆现象。

2、清杂物

工作要求:清理村庄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清理村内散落粪堆、砖头瓦块等。工作标准:彻底清理村庄道路、巷道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重点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

3、清残垣断壁

工作要求:拆除村内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坍塌破房、残垣断臂,使村内从主街道到小巷整治通畅。

工作标准:

(1)对村内街道及两侧规划红线内私自建设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棚屋等违章建筑要限期全部拆除,做到房屋主体或院墙外无私搭乱建、村庄街道视野开阔。

(2)对村内街道两侧有碍观瞻的坍塌破房和残垣断墙,有修整利用价值的要限期修缮,无修整利用价值的要限期拆除并进行清运,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3)对因自然、历史及人为等因素形成的影响道路通行的各种路障、私自占用街道乱堆乱放、乱摆乱设的各种杂物要限期全部进行清理、平整、清运,达到街面平整,道路通畅的效果。

4、清庭院

工作要求:清除院落内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及时清理畜圈粪便,做到房内、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

工作标准:“五个好”。(环境卫生好、违建控制好、道路维护好、绿化美化好、厕所卫生好)

5、清养殖小区周边废弃物 工作要求:清理养殖小区周边粪便和生产废料,有效解决养殖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作标准:彻底清理清理养殖小区周边粪便和生产废料,养殖小区周边无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对周边环境无污染。

6、净化

工作要求:实现“五清”常态化、制度化,重点加强村庄出入口、主干街道、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和完善提高。

工作标准:道路路面清洁,无堆放建筑材料和垃圾;施工场地进行围栏,设置显著标识提醒;集贸市场秩序井然、整洁有序,达到净化标准。

7、绿化

工作要求: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积极开展街道、庭院、隙地、水系绿化,因地制宜种植树木和花草。

工作标准:(1)林木绿化率达到20%以上。(2)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村内及环村周围的树木人均达到3—5株以上。

(4)进村路和村内路全部绿化。五是主街道全部绿化。

8、亮化

工作要求:建设、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工作标准:(1)村内主干路。(2)村民集会场所、文化广场。

9、美化 工作要求:整治临街建筑立面,规范户外广告、公共标志,实施墙壁粉刷。

工作标准:

(1)建筑外立面。沿村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要风格统一、色调协调,窗户整洁,门窗无破损。

(2)墙体粉刷。村庄主要街道围墙样式统一,整体色调要保持一致。

(3)广告牌匾。要清理整顿现有广告牌匾,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设计、安装。

(二)民居改造工程

1、继续推进新民居建设。选择地方有积极性、村庄有条件、群众有意愿的中心村,按照“地方特色、田园风光”的要求,深入推进多样的新民居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村样板社区,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偏远山区、泄洪河道、地质灾害点、尾矿库下游不宜居住的村庄和10户以下的自然村,加快撤并搬迁,向中心村集中。

2、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格局”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要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外墙立面美化,杜绝泥墙粉刷,引导农民进行坡屋顶改造,实现冬暖夏凉,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相协调。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就地翻建住房要符合村庄建设规划,采取凸显地方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新民居设计图样,严禁规划区外新建住房。

3、加大危房改造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危房进行改造,不断扩大农村 危房改造覆盖面,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运作,提高质量,提升建设效果,提高新建项目比例,严格规范维修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让贫困家庭真正受益。

(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以改路、改水、改电、改讯、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户厨房改造、农村厕所改建为主要内容,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岗位责任,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1、改路。重点村庄和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2、改水。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村全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3、改电。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保障农村用电需求。

4、改讯。积极推进移动、联通、电信信号单项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5、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垃圾填埋场的村庄要积极协调,争取早日完工。

各村逐步实施收取卫生费,每月每户2-4元,由村委会统一收取。收取的费用用于成立清洁队,清洁队成员由村干部、五保户、低保户、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组成。同时要构建运用管理制度和台账,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营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

6、农户厨房改造。加快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推广使用先进炉具、灶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7、农村厕所改建。加快农村厕所的改造工作。

(四)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加快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鼓励支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授课点向农村延伸。

2、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推进乡文化站、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到2015年底,每个行政村都要建有文化活动场所。

加强农村体育健身点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到2015年底,体育健身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80%以上。

3、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加强镇卫生院和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配齐村医,搞好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4、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大力推广利用现有“空心房”建互助幸福院等多种养老模式,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托。

(五)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完成时限:2015年底。

1、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农村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污染企业到水源保护区、河流源头及水库库区落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综合利用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废弃物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田园(养殖区)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山坡地、废弃砖瓦窑、废弃矿点、废弃道路、闲置宅基地等整治。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田、水、路、林、村、矿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实行综合治理。积极推行殡葬改革,适时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节约保护耕地。

3、开展农村植树造林。以经济林为主,以适宜本地生长的杨柳树等绿化树种为辅,在村庄周围建设环村林带;在房前屋后、庭院、村中空地栽植适宜果树;在村里村外、田间隙地、道旁河边规划栽植速生林,实现村庄周边有林带、村中有绿树,形成村在林中、树在村中、人在绿中的良好环境。到2015年,全乡重点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4、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污水网一体化建设规划,成片连村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并逐步扩大整治范围和示范成果。

(六)农村经济提速工程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围绕肉鸡、生猪、设施菜三大主导产业和经济林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以“一寸一品、一乡一业”为目标,确定适合村情民意的产业发展路子,实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互促互动。

三、实施步骤

要本着“发展中心村,提升一般村,打造特色村”的基本思路,实现重点示范,分期分批全面改善的步骤进行,力争全乡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一)典型示范阶段。2013年,重点抓好基层建设年活动村、扶贫重点村、五清四化重点村的五清四化工作。

(二)扩面推广阶段。201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配套政策的基础上,对其他村庄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14年底全乡50%的村庄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其他村庄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好改造提升。

(三)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对剩余的村庄,全面推进改造提升工作,确保2015年底全乡所有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农村环境管护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乡党委书记马志民为组长,乡长杨桂清为常务副组长,乡纪委书记张立文、人大主席单维宽、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胡海龙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乡党委副书记胡海龙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村包村干部组成。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村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机构、人员、经费、措施。责任、奖惩到位,确保整个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各村为直接责任人。

(三)科学编制规划。要切实加强规划引导,所有进行改造提升的村庄都要编制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在规划制定和修编过程中,要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和农民意愿。

(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是保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村组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户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各村要建立健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关制度,明确成效保持责任人落实成效保持措施。

(五)明确保洁员。各村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保洁人员。保洁人员负责街道清扫、垃圾清运、杂物清理等工作。

篇3:衡水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及其守护

1 衡水市农村面貌状况

曾经在饶阳县崔口村, 污水横流、杂物乱放、乱搭乱建及垃圾围村的现象普遍比较严重, 这也只是衡水市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如今, 崔口村里的街道整洁平坦, 全村已铺设村内排污水管道11500米, 延伸到各家各户, 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干净日子。

如今, 环境优美、庭院清洁的村庄在衡水比比皆是, 这一切都得益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的开展, 为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衡水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动员大会召开后, 衡水市确定了805个村作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推进对象, 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 坚持因地因村制宜, 分类指导, 投入16.2亿元资金在全市范围内打响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饮水安全、民居改造 (含厕所改造) 、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五大战役”, 加快建设“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现代农村。

2 衡水市农村面貌提升过程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是改造人居环境, 是美化工程, 更是民生工程。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 衡水市各个地区都做出了努力。

桃城区邓庄镇北苏闸村村主任安玉兵讲出这样朴素却又带着分量的话:改造的重点就是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改什么。带着这样的愿望, 村干部每天在大喇叭里宣传方案和政策, 同时入户走访征求群众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规划, 修街道, 改厕所, 建厨房……干部群众纷纷行动起来。

武邑县坚持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置于全县“双提双优、跨越赶超”大局, 站在实施“大生态立县”战略的高度来谋划,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四大持久战略之一来推进。通过“点线面”联动, 全方位推进, 实现了全部农村面貌显著改观, 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安平县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相结合, 坚持农民自愿、示范带动、绿色发展等原则, 在全县41个重点村集中开了改造提升行动, 对标先进, 查找差距, 狠抓整改, 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新高潮。

冀州市按照“打造精品村、建设达标村, 挖掘特色村、发展中心村”的基本思路, 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 尤其是2014年要重点抓好交通沿线150个村庄的改造提升;2015年完成全部382个村庄的建设任务, 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其他各县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也体现了一定的效果。截至目前, 全市有4914个村庄完成“四清”任务并建立起长效保洁机制, 占全部村庄的98.4%。206个省级重点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硬化道路459839米, 铺设排水管道120926米, 安装路灯11503盏, 完成厕所改造2万户, 墙体立面美化156万平方米, 完成坡屋顶改造2823户, 新增村庄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

3 农村面貌提升及其守护对策及分析

3.1 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 资金不足是最大瓶颈, 但是整个衡水市、县都为此做出了各方面的努力。财政挤一点;整合筹一点;金融争一点;多方捐一点;受益对象拿一点;村企共建出一点;开发公司为中心村建设垫一点, 这些都是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 但是建设容易守护难, 后期道路的维护、排水管道的疏通、绿化的培养等需要大量的资金, 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人民的收入, 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使得村民有意识和能力守护家园。为此, 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谋划增收致富项目, 譬如武邑县清凉店镇清凉店村号召村民积极实施土地流转, 加快了生态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步伐。

3.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饶阳县崔口村的改造提升战役中, 人人身上有担子, 个个肩上有压力,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和影响下, 村民们积极参与村庄方案设计, 并主动出工出劳投身村庄改造第一线。此例充分说明发挥党员和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起到带头作用, 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众人一心就能共建美好家园。

3.3 健全管理机制

前不久, 衡水市两名乡镇干部因所管辖村庄垃圾成堆被免职。在实施农村面貌提升的过程中, 各项管理机制一定要随着建立健全, 应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督促推行, 并责成村一级具体实施, 责任到人, 增加每个负责人的责任感, 进行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还要进行质量的监督。

3.4 新技术处理农村垃圾

许多农村都在村头巷尾新建了垃圾池, 让村民将垃圾集中堆放, 要么找个大坑一倒。垃圾收得起来却不能及时处理, 引起的空气污染更厉害。农村垃圾处理应该做到家庭分类、集中投放、按时运输,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监管机制和资金投入, 另外还需要引入新的处理技术[2], 譬如就地建沼气池, 采用太阳能生活垃圾处理站等, 其中太阳能生活垃圾处理站在献县黑风张村的建成投用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可效仿采用。

3.5 加强文化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桃城区邓庄镇速流村建成了孝老爱亲文化一条街、廉政文化一条街、文明礼仪文化一条街;武强县豆村乡徐庄村也打造了道德漫画一条街、建设武强年画长廊;固安县组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乡村”主题教育活动[3]。这些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群众的文化修养, 从心里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并可用广大青少年的实际行动带动父母、带动亲朋进而带动广大农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的建设。

3.6 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

要想致富, 先修路。农村面貌提升也离不开交通的大力发展[4]。只有交通方便了, 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农村人才能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4 结束语

文章对衡水市农村原状和开展农村面貌提升活动以来的现状做了简要的描述, 再结合各地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意见。总的看来, 开展农村面貌提升活动可以较好的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 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并尽量在所有的农村内开展提升活动。

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趋势下, 河北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镇和农村面貌也需要有较大的改善, 尤其是农村更需要一个大的提升, 也需要长时间的守护。文章通过对河北省衡水市农村面貌状况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出衡水面貌提升和守护的几条对策, 具体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全管理机制、新技术处理农村垃圾、加强文化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共六个方面, 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衡水,农村面貌,提升,守护

参考文献

[1]衡水11.2亿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河北日报, 2013.

[2]农村垃圾:收集起来处理不易.http://ncgzts.hebei.com.cn 2014.

[3]固安县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乡村”主题教育活动.河北文明网, 2013.

篇4: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关键词】日本农村建设;山形县金山町;农村面貌改造

1.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示了日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相对于欧美诸国,日本有着与中国国内更为相像的地方,并表现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建设历程等方方面面,而且日本在资源贫乏基础上的经济振兴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如何借鉴日本战后50多年来的农村村镇建设经验,并探索“部分地移植、复制”到衡水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践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日本山形县金山町的农村建设进程

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这个历程并不是预先就策划好的,而是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

日本的山形县金山町是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农村村镇建设的一个典型。作为一个国内、国际发展大形势影响下的农村地区,金山町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2.1外观

坚持传统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风貌精致且讲究生活情趣的、分散居住的、功能划分的、适应防震需要的住区建筑形态。

日本全国的建筑形态高度地趋于一致,坚持传统建筑特色,较少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新时期的建筑虽然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但在外形上也基本以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为原形和基准,同旧式建筑的风貌区别不是非常明显。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是与日本工匠和农民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分不开的。由于日本的工匠在日本建筑建造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也因此在日本国内很受尊重。当然,农村居民在控制建筑风貌形态方面的积极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日本的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在旧有建筑基础上配备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丝毫没有受西方建筑标准的影响。除了配备有一个比较西式的卫生间之外,外观上“一看就知道是到了日本”。

日本山形县金山町的建筑形态更为复杂和精致,特别是在房屋内部的结构、细节处理方面,更见一功。这一方面归因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家居环境方面的思考与改进得到不断积累,根本上则同日本国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讲求生活情趣、追求精致生活的群体意识有很大关联。

分散居住的农村住区特点则同日本土地私有制和国家不主张干涉私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以砺波平原为代表的散居化地区,以大家庭为单位的、沿袭数代的农居随处可见。这些住宅往往建在私人拥有的田地中央,互不接壤,自成一体。

此外,以功能划分的住区的建筑形态也是一大特点。普通农居住家往往辟有单独的工具房、仓库,以供堆放杂物;而家居住房则单建他处,与其他功能用房有明显的距离空间,以利提高家居生活标准与美感。而防震的需要则为日本农具“低矮化”的特点写下了最好注脚。

2.2配套

市场化运作的、完备的市政公建基础设施在日本的山形县金山町,市政设施建设与配套都是市场化的,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

值得称道的则是该地区的公建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固废处置设施非常完备。这为农村的环境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切实保障。联系到中国国内,在农村地区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普遍管理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在这一领域的基建设施方面加大投入,为地区居民营造一种更适宜居住的生存环境,显得愈益紧迫。

2.3政策

土地规划的重视、严格的环境保护、农民的参与机制确立日本山形县金山町在当前阶段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上有三类现象。一是在土地放开的基调下日益加强的规划控制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推行农田整备、围海造田后的统一规划和鼓励住房集中等方面,特别是农田整备方面,这些年日本政府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并日见成效。二是严格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日本山形县金山町污水、固废处置和封山育林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与中国国内的现状有着强烈反差。三是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政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到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充分反映了日本山形县金山町居民对地区建设事业的影响力,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这可以理解为民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与政府及各类实体的态度也是须臾不可分。

3.日本的农村建设对衡水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启示

3.1要坚持农民参与的原则

日本在推进农村建设过程中,无论从政策设计,还是规划制订,不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坚持推行自下而上的原则,充分倾听农民的意见,把握他们的需求,并不断引导他们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我市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倾听农民的意见,要善于搞好分类指导,根据村情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

3.2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各项补贴举措要落实到位

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推进速度之所以快于欧美,其重要原因是建立了投入的长效机制,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推进工业和城市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即使从偿还的角度出发,国家也应当为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资金供给环境。因此,我市应当通过提供足够资金和落实各类补贴的实际行动,消除农民的疑虑,从而唤起他们踊跃参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积极性。

3.3要为农民建设具有田园景色的新农村

日本在推进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如何将农村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既保留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原则,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避免“千村一律”。在日本纯农村地区,既看不到成行成排的“别墅式”建筑,也看不到宽大马路和广场。但农村生产生活及集体活动场所相关设施一应俱全,农民逐步富裕化,生活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村落环境呈现优美化,城乡交流日常化。我市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必然将对旧村进行彻底改造。在制定建设规划时,必须有别于城市规划,要充分吸取小城镇建设中的教训,力求为农民建成既具有现代化,又保持田园景色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J].河南农业科学,2004(8).

[2]陈春英.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EB/OL].[2005-10-09]http//www.cin.gov.cn.

篇5: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编者按:随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深入推进,石家庄市鹿泉区走出了一条全域都市化、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在上演现代版“凤还巢”。对此,省委副书记赵勇同志批示:“鹿泉区的经验证明,只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位,抓在手,敢于闯,就会大见成效。要在石家庄市全域乃至全省推广鹿泉经验。”现将鹿泉区的做法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美丽乡村引“凤”还“巢”

——关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调查与思考

自1997年位于上风上水的石家庄市峡石沟垃圾填埋场运行后,西山脚下的下聂庄村,村里垃圾纷飞、臭气熏天,十几年间近1/3的村民纷纷“逃离”。2012年垃圾填埋场封场后,鹿泉区多方筹资1200万元对下聂庄村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提升,使村庄旧貌换新颜,昔日外迁村民纷纷返乡,享受着田园牧歌般的惬意生活。在鹿泉区,得益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在上演现代版“凤还巢”,走出了一条全域都市化、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

全域提升、分批推进,三年实现全覆盖

石家庄市鹿泉区的发展定位是河北省会西花园。根据特殊的区位、定位和发展阶段,鹿泉区始终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破除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将全域603平方公里作为休闲区来打造,将208个村作为景点来提升,确保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

——改造“三沿一连”重点突破。2013年,筹资2.3亿元对沿高速、沿高铁、沿国道及与省会主城区连接道路两侧的“三沿一连”区域81个村进行了改造提升,东辛庄、西良政2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南海山、东邵营、岭口、向阳4个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鹿泉市被评为全省先进市。

——抓好“三环三沿”扩点扩面。2014年,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绿廊连接、成片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环省会、环县城、环景区,沿铁路、沿高速、沿国道“三环三沿”区域31个村为重点,加上30个省级重点村和12个革命老区村(4个与省级、本级重点村重合),全力打造“30+31+8”美丽乡村集群。通过树草花组合,将“三沿一连”、“三环三沿”区域用绿廊连接起来,达到了连点成线、集线成片的效果。

——实施“集中攻坚”全域提升。2015年,在抓好剩余58个村改造提升的同时,对原有150个重点村进行回头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全域整治、务求长效,五项机制确保常态化

着眼于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鹿泉区在2012年就开展了全覆盖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90%以上的村达到了街道整洁、村容靓丽标准。为打破“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重点建立了五项机制,实现了环境整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 4

——财政资金长期投入保障机制。从2012年开始,区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资金,按照每村基数5万元+15元/人的标准拨付到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放到村,用于日常保洁。

——村庄保洁权市场化承包机制。即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村庄保洁权面向全体村民公开承包,组建专职保洁队伍,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保洁效果,确保街道清扫到位、垃圾清运彻底。

——区乡村三级挂钩考评机制。区对乡每月一拉练,结果与专项资金挂钩,后三名的分别扣减1万元、1.5万元和2万元;乡对村庄周巡查、月观摩,结果与各村庄年终考核挂钩;各村成立考评委员会,以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每周至少检查2次,结果与保洁队伍、保洁资金挂钩。

——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由乡镇将各村垃圾运输到垃圾压缩站,区城管局统一无害化处理。目前,1个压缩站已经投用,另有5个正在建设,力争年内全覆盖,解决垃圾处理难题。

——卫生厕所管护服务机制。结合改厕工作,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组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管护队伍,及时清掏处理厕所粪液,解决改厕后村民用厕的后顾之忧。

严字当头、统筹结合,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鹿泉区按照慎砍树、少占地、少拆房的原则,既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确保留住农村的“田园牧歌”风光,让农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就地城镇化。

——严控大拆大建。克服重面子、轻里子思想,明确规定除建成区和新市镇外,其它区域原则上不搞旧村改造,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幸福感上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了村民中心、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卫生室、养老幸福院、饮水安全、公共交通、治安防控以及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全覆盖。

——严格规划设计。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立足全域对208个村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各村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进行差异设计,特别是对山区村突出徽派建设风格,使田园风光与自然山水景色相融合,打造特色景观带。统筹“乡愁符号”挖掘保护规划,115个村启动了村志编纂,26个村已经完成;对391棵百年以上古树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对东西会馆等31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传承历史文脉、保留村庄记忆。

——严把工程质量。实行“五统一、三监督”施工模式,即规划设计、材料采购、施工标准、现场监理、工程验收五个统一标准,专业监理人员、有施工经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涉及民居改造农户三方监督,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点”的改造突出项目带动。把15项任务全部落实到项目上,150个重点村共实施项目445个,硬化街道69.7万平方米,改造民居屋顶1153户,清理整治建筑立面、标语广告4817处,粉刷墙壁121.2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105公里。

——“线”的整治突出增绿添彩。按照人均3棵树、户均10棵树、村均3000棵树的标准实施村庄绿化,大力推进环村林带、“田路分家”及主干道路容貌整治提升等工程,力争把每个村庄都变成一片绿洲、把每条道路都变成一条绿廊。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2.1亿元,造林4.4万亩。

/ 4

—— “面”的打造突出区域特色。从150个重点村中选出19个精品村,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打造了白鹿泉沟、石井沟、沿山大道、京赞线等多个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带,形成了青山相依、绿水环绕、粉墙黛瓦的景观长廊。

——“院”的创建突出精益求精。逐步由外部包装向内在提升转移,动员群众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共建成高标准“美丽庭院”1989户,打造五星级“精品家庭”45户。此外,区财政列支1700万元专项资金,彻底消灭了2.6万座连茅圈。

政府引导、以小带大,“八个一点”方式巧筹资

为破解资金难题,鹿泉区通过上级部门争取一点、政府财政投入一点、乡镇村里挤出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企业大户捐助一点、党员干部拿出一点、广大群众自筹一点、一事一议解决一点的“八个一点”方式,为改造提升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财政资金引导。2013年以来,区财政共列支1.1亿元专项资金,带动乡镇财政投资6000万元。上述资金全部对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待项目确定后先拨付启动资金,根据进度和质量再分期拨付剩余资金,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充分激发了村一级工作积极性。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各村共自筹资金1.5亿元用于改造提升工作。

——争取各方支持。积极谋划包装改造提升项目,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300万元,和其他涉农资金统一配置、打捆使用。同时,坚持部门帮、企业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注重发挥208个驻村工作组的优势,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办实事540件。

——群众共建共享。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各村通过统一购买施工材料、群众参与共建等方式,广泛发动村民出资出力。特别是围绕创建“美丽庭院”,以财政补贴方式强力推进改厕工作,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带来的变化,自觉出资开展了改厨、改水、改民居等工作,形成了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环境带动、产业支撑,多措并举推动大发展

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既要让农村美起来、靓起来,更要富起来、强起来。鹿泉区坚持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努力把“美丽”变成生产力和竞争力,以环境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扶持让村集体强起来。依托环境优势,今年鹿泉区共引进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23个,总投资13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82个。围绕使农村共享项目建设成果,制定了《关于加快收益性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新改建项目投产后每年给予占地村5%的税收奖励,或一次性匹配10%的土地指标,有效增加了村级财富积累、拓展了发展空间。

——创新理念让产业兴起来。引导各村结合实际发展一村一品,按照“六次产业化”理念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农家乐等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谷家峪香椿、北薛庄田仙红石榴、邓庄中华鳖、梁庄大枣、东庄卧龙岗核桃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并配套建设了农家乐、农产品加工项目。

——增加就业让农民富起来。坚持围绕增加就业抓项目,将“优先录用被占地村劳动力”作为要件写入合同,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架起项目单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接的桥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和老百姓就

/ 4

业难的“两难”问题。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两场就业洽谈会,新投产项目吸纳劳动力1.3万人。

启示和思考

如今的鹿泉区,正在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向广度和深入推进。其建设美丽乡村引“凤”还“巢”的实践和成效,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让全域变样、把乡愁留住是基本路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抓“样板”但不能止步于抓“样板”,必须坚持抓示范村“盆景”和全域创建“风景”相统一、城市文明和乡土风情相结合,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域提升,以城市基础设施延伸补齐农村短板,实现与城市互补的就地城镇化,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是破题之举。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面临诸多难题,但最大的难题是不敢于正视难题、不善于攻克难题。要始终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创新,带动整体工作的顺利推进。

——用事实说话、发动群众参与是重要方法。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好样子。只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实惠,就能充分激发他们改造提升的愿望,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就能形成全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从小事抓起、从习惯改起是关键举措。改造提升既要塑造“面子”、更要夯实“里子”,必须对千百年来农村传统落后的习俗、不合时宜的习惯进行一次彻底革命。只要循序渐进、持续用力,就一定能引起群众共鸣,取得扎实成效。

——让环境变美、使发展提速是根本目的。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绝不能将环境与发展割裂开,必须坚持环境带动、产业支撑、协调推进,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形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美丽与富裕、强村与富民的共赢。

篇6: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2014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工作台账

__________市_________县(市、区)___________乡(镇)____________村(庄)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________月

序号 十五件实事 细化任务 2013年底状况 2014年任务数 本月进展统计 累计完成数 任务完成率(%)2014年计划投入(万元)本月投入(万元)本年投入累计(万元)村民投工投劳(个)

小计 其中 小计 其中

省级以上 市本级 县本级 乡镇 本村 其它资金 省级以上 市本级 县本级 乡镇 本村 工作组支持 其它资金 本月数 累计数 1 饮水安全

打机井(眼)铺设供水管道(米)安装水表(块)安全饮水设备(台)2 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硬化

村内主干道(平米)村内巷道(平米)连村道路(平米)安全用电

改造变压器(台)新增变压器容量(千瓦)改造10千伏线路(公里)改造低压线路(公里)更换电表块数(块)亮化 安装路灯数量(个)新栽路灯线杆(个)通讯设施 通达宽带(个村)3G信号全覆盖(个村)3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清运积存垃圾(立方米)新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不含垃圾箱)(个)新设置垃圾箱(筒)(个)新购垃圾转运车辆(台)配备保洁员(人)创建美丽庭院(个)4 厕所改造 旱厕改造

双瓮式(个)三格式(个)双坑交替式(个)粪尿分集式(个)完整下水道水冲式(个)沼气式(个)改造连茅圈厕所(个)5 村庄绿化

新植环村林带(平米)新植乔木(株)新植绿地(平米)新植花草灌木(平米)6 民居改造 民居节能改造

全坡屋顶改造(户)半坡屋顶改造(户)檐口改造(户)墙体改造(平米)门窗改造(个)农村危房改造 改造数(户)新建(户)维修(户)7 污水处理

集中处理铺设管网(米)分散处理设置污水罐(个)8 土地整理

整理土地(亩)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处、个)建设生态型公墓(个)9 改厨

新建沼气池(户)推广秸秆成型燃料(户)改造厨房(个)10 环境美化

绘制农村文化墙(平米)整治临街建筑立面(平米)标语广告整治(平米)文化广场建设(平米)设立村庄标志 村口设置标志(个)设置街、路、巷、居民小区牌(个)11 村民中心建设

村民服务中心(平米)互助幸福院(平米)电影放映(场)农家书屋图书(册)体育设施(处)12 教育设施建设

校舍改造(平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台、件)购置课桌凳(套)购置图书(册)13 传统文化保护

建立传统建筑目录(处)保护修缮古建筑(处)14 产业支撑

规模化种植业(户)规模化养植业(户)家庭手工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处)文化旅游村建设

新建旅游厕所等设施(个)步游路(平米)旅游标识牌(个)15 基层组织建设

篇7: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省近5万个行政村配套改造、整体提升(以下简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

对农村实施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能否巩固和加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

要。我省是农业大省,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必须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零乱、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二)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

需要。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全省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体制弊端,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对广大农村历史欠账较多,农村面貌与城市发差尤显突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农村面貌改造和提升,尽快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

(三)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迫切需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性、保障性工程。改善“两个环境”,农村是基础,也是短板。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脏乱差,而且呈现出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并存、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新特征。改造提升农村面貌,促进现代村落与田园风光,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四)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生活设施落后、生活品质低,是多年来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改变传统落后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必须急农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五)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立足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一方面还可以拉动我省钢铁、建材、建筑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总体要求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为指导,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

——坚持党政主导,农民自愿。各级党委、政府是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责任主体,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自己干,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要充分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功能性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注重农村文化传承,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健康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村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种模式推进。不搞“一刀切”,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不破坏生态环境。坚持少花钱、多办事,重点解决饮水安全、民居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厕所改建、厨房改造等突出问题,除了城郊一些村庄,其他农村重在整理改造,一般不要大拆大建。——坚持标本兼治,量力而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实施村庄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既要注重整治脏乱差,又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既要开展集中整治,又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切实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严禁向农民强行摊派,严禁过度负债搞建设。

——坚持改革驱动,市场运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改革创新贯穿于行动的全过程,着力破解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的瓶颈制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形成全社会、多元化支持和参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要求,把改善农村面貌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节能、环保、低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一村一品相结合,实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互动互促;与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改造提升;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相结合,有效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作用;与开展扶贪攻坚相结合,统筹推动产业富民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改造提升农村面貌的素质能力。

三、主要任务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不是简单搞环境卫生,而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开展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1、全面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彻底清理国、省、县、乡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清理村庄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清理村内散落粪堆、砖头瓦块等。拆除村内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设施,清理、修整坍塌破房、残墙断壁,使村内从主街道到小街小巷整洁通畅。清除院落内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及时清理畜圈粪便,做到房内、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2013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要完成“四清”任务,并建立起村内卫生保洁员队伍。

2、加快推进“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重点加强村庄出入口、主干街道、集贸市场、公共活动场所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和完善提升,保持净化。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积极开展街道、庭院绿化,因地制宜种植树木和花草,有条件的村要打造绿化景观街道。建设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推广使用路灯太阳能供电。整治临街建筑立面,绘制文化墙,规范户外广告、公共标志,注重色调协调。2013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要完成“四化”任务。

(二)实施民居改造工程。

1、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要完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村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地方有积极性、村庄有条件、群众有意愿的中心村,按照“燕赵特色、田园风光”的要求,开展类型多样的新民居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村样板社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新民居示范工程,以已有500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为重点,抓配套、抓提升、抓拓展,增强对周边村庄的带动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对偏远山区、泄洪河道、地质灾害区、尾矿库下游等不宜居住的村庄,加快撤并搬迁,向中心村集中。

2、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要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外墙立面美化,引导农民进行坡屋顶改造,实现冬暖夏凉、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相协调。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就地翻建住房要符含村庄建设规划,采用凸显地方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新民居设计图样,严禁规划区外新建住房。

3、加大危房改造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危房进行改造,不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覆盖面,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强农村危房工作管理和指导,规范运作,提高质量,提升建设效果。提高新建项目比例,严格规范维修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补助资金标准,让贫困家庭真正受益。到2015年底,全省完成40万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4、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村落建设。深入推进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保护工程,逐步完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申报、认定、公布省、市级传统村落目录,建立保护和开发机制,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到2015年底,省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部完成修缮改造任务。

(三)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1、推进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连村道路建设、村内街道硬化和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出行。村街道路要体现乡村特色。可建石板路、红砖路等,不宜水泥平铺。到2015年底,全省重点区域和重点村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的思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让农民喝上达标水。到2015年。己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村全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保障农村用电需求。积极推动移动、联通。电信信号单项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2、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源头削减,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中心村、行政村为主,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可采取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管网等方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村落,可采取沼气净化池等适宜方式,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电池等危险废弃物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随意丢弃、堆放、填埋。有条件的村庄要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建设无机垃圾填埋处理、有机垃圾堆肥处理等设施和场地,实行“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送、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到2015年50%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和污水有效处理。

3、推进农户厨房改造。加快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秸秆生物碳生产技术示范点,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推广使用先进炉具、灶具,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到2015年底。新增沼气用户21万户、秸秆压块炊事采暖30万户。

4.推进农村厕所改建。编印农村厕所改建技术规程,加快改造农村露天户外厕所,加大技术创新新产品SMC高密度复合材料沼气油的示范推广,大力推广使用双瓮式、三格化粪池式、三联通沼气油式厕所。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到2015年全省重点区域内村庄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村内公共活动场所,要逐步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

(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科学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教学点撤并要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每个教学点要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加快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扶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按照布点规划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授课点要向村内延伸。加强农村校车配备与管理,保障中小学生上学安全。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重点改造和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到2015年底,每个行政村都要建有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60%以上。

3、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每个行政村原则上建设一个不低于60平方米,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的标准化卫生室,改善农民就医看病条件。2013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

4、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大力推广利用现有“空心房”建互助幸福院等多种养老摸式,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托。到2015年,全省农村互助幸福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中供养能力达到70%。

(五)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农村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污染企业到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区及水库库区落户,集中治理乡村小焦化厂、小水泥厂、小炼铁厂、小储煤厂等污染企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综合利用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田园(养殖区)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太力开展农村山坡地、废弃砖瓦窑、闲置宅基地整治。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田、水、路、林、村、矿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实行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农村公墓和骨灰堂建设,移风易俗,节约保护耕地。

3、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生长 的树种和花草,在村庄周围建设环村林带,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田间隙地、道旁河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努力实现每个村庄村中有绿地、周边有林带,形成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良好环境。注重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对村域范围内的沟渠、坑塘、河道等,采取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实施全绿化。到2015 年,全省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

4、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

治项目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污水网一体化建设规划,成片连村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并逐步扩大整治范围,不断扩大示范成果。纳入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计划的村庄,确保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大于70%。到2015年底建成国家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l00个以上。

四、实施步骤

要以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为遵循,本着“发展中心村、提升一般村、打造特色村”的基本思路。按照面上整体推进,沿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沿城、沿海、沿景区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的工作路径,分期分批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力争全省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一)2013年,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在县(市、区)、乡(镇)指导下,各村制定三年改造提升目标任务,年内全省所有村庄,要全面完成“四清”和“四化”任务。要从交通沿线和条件好的地方抓起,示范带动、逐步推开,2013年全省重点抓好8000 个村庄的改造提升工作,其中包括今年5000个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和沿高铁、高速、景区周边、首都周围及经济条件好、班子力量强的3000个重点村庄。每个市要选择一个县、每个县要选择一个乡镇、每个乡镇要选择乡镇政府所在地,进行连片集中打造。力争形成一批精品示范点、示范线、示范区。没有列入2013年改造提升重点的村庄,也要逐村搞好规划,引导农民按规划建房。

(二)2014年,扩点扩面、明显见效。总结先进经验、完善配套政策,巩固和扩大“四清”、“四化”成果,并着力对重点区域村庄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确保2014 年基本完成15000 个村庄的改造提升任务。其他村要从实际出发,做好重点方面的改造提升。

(三)2015年,全面提升、实现目标。对剩余的村庄,全面推进改造提升工作,确保2015 年底全省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管护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成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省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负责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谋划部署和组织推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综合协调、新闻宣传、规划编制、资金整合、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科技支持、督导考核等11个工作组。各市、县(市、区)都要成立领导小组,特别是县(市、区)都要成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构,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省级重点抓试点、抓机制、抓政策、抓考核,市级抓组织、抓协调、抓推动,县级抓项目、抓整合、抓落实,乡村抓实施、抓管理、抓维护,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目标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承担主要责任,副书记、分管副县(市、区)长直接抓。各市、县(市、区)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量化三年工作目标和推进目标,细化“五大工程”,实化推进举措。市级实施方案和任务目标由省级审核认定,县级实施方案和任务目标由市级审核认定,各级实施方案和任务目标作为本级党委政府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公开承诺,向社会进行公示,并作为上级督导考该评价的主要依据。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抓紧制定包括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实施步骤和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明确力量,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工作指导,推动工作落实。(三)科学编制规划。要切实加强规划引导,所有进行改造提升的村庄都要编制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对民居、道路、上下水、垃圾处理、厨房改造、厕所改建、村民中心、村庄绿化等统筹安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每个乡镇要成立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要做好规划的审核把关,在规划制定和修编过程中,要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确保规划符合当她实际和农民意愿。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道路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厨房厕所改造、村庄绿化等方面技术导则,确保改造提升有章可循、按规实施。

(四)加大投入力度。省、市、县(市、区)三级都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以奖代补,对积极性高、干得好的村庄实行重点奖补。整合涉农资源,统筹“一事一议”奖补、新民居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扶贫移民等有关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关建设。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增减挂钩指标收益的80%要用于置换出建设用地的村庄改造提升,土地出让收益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资助农村改造提升行动,对工商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可按规定享受税前列支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

(五)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有条件的县(市)可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承担农村改造提升工程的项目谋划、资金运作,组织好项目实施。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动农村资源要素可抵押、可流转、可交易,增强改造提升行动的内在动力。研究制定农村环境建设、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六)强化科技支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要体现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成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推进小型民生科技攻关,开发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型能源利用的水平。组织专家筛选适合农村特点的民居类型、先进技术和产品设备,发布新民居实用图集、设备设施产品名录,推广实用技术,为改造提升行动提供技术文持。要落实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结合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深入农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服务。

(七)开展帮扶帮建。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和部门帮扶制度,省、市级领导联系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街,做到每个村都有党政干部联系、有部门帮扶、有干部驻村指导。有条件的村要配备“三个一”,即从后备干部或退居二线的干部中选配一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派一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科技特派员,形成持续帮扶帮建机制。要采用专业建设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各级都要动员安排专业建设机构参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帮扶帮建。鼓励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在外公职人员返乡帮建。积极推进村企对接,通过企业命名认建、品牌捐赠助建、合作开发共建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八)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册、文明纸、民约墙、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提高素养,形成讲文明、爱卫生、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要通过制定村民公约、签订卫生责任状等形式,落实好村民的环境卫生责任义务,建立制度保障。以县(市、区)为主,分级、分批集中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大培训,实现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有关人员和所有行政村干部全覆盖。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省份和省内先进地区经验。

(九)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引导工作深入广泛开展。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辟专题、专栏、专访和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总结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每年评选推出一批美丽乡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严格考核奖惩。各级要加强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督导检查,实行每季一调度、一年一观摩、每年一考核的督导考评制度,严格工作问责制。建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省委统筹的重点考核项目,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坎的动态督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篇8:农村面貌提升行动

1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现状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活动开展两年多取得的丰硕成果, 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已经到了由点到面推进的阶段。随着重点村典型示范作用的发挥, 改造提升已经成为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集体意愿。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 决定着已经取得的成绩能不能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 也决定着下一步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水平。实践证明, 集中连片有利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有利于放大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效益。与重点村相比, 集中连片, 范围更广、情况更复杂, 改造提升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要不断对实践中的好做法、好措施进行总结, 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在全省的推广和覆盖提供借鉴, 以更快的改造提升速度, 满足更多农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 从而保护好、发挥好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为“全面提升、实现目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2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编制工作有待提高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实践中, 大多数的规划工作者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 由于农村和城市在人口结构、地域空间、组织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来规划农村, 已不适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村庄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村民意愿,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3],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基本上陷于盲目被动。

2.2 村民自觉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村民保持环境卫生的自觉意识较差, 不能自觉履行, 更不能积极主动, 导致农村的环境卫生在整治和改善方面极易出现反弹,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足。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花大力气广泛宣传和教育,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广大群众切实转变观念, 摒弃陋习, 崇尚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

2.3 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 而一般村镇往往缺乏规划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无法科学合理地指导当地的面貌改造提升工作。这就要通过各种途径, 有效提高基层规划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 为顺利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创造人力资源保障[1]。

2.4 具体操作实施有待提高

个别村庄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没有综合考虑规划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可承受性, 粗线条的规划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可操作性较差、科学性不强, 并不能真正科学的指导和引领项目建设。有的规划, 看似省钱, 实际上给有些具体的面貌改造提升项目选择造成一定的盲目性甚至误导[3], 资金浪费极大。

2.5 长效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当前,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市、县、乡镇、村责权利匹配不平衡, 各层级的责任体制建立不完善, 没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追求和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村里无权无利, 很多村干部认识不到位, 只能被动应付, 仅仅把这项工作当作临时性任务来完成, 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重要作用。

3 关于完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工作的选择要结合村庄现状存在的普遍问题, 将规划编制作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基础和前提, 坚持规划先行, 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 聘请有资质、水平高的规划单位和设计人员, 在编制村庄规划时, 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不能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要突出乡村特色, 保持田园风貌,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注重农村文化传承, 彰显地域文化。

3.2 发动群众, 加强引导

农民是村庄的主人, 规划好不好, 得看农民是否满意。无论从政策设计, 还是规划制订, 要统一思想认识, 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 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 坚持开门搞规划, 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 集中群众智慧, 按照群众意愿把15件实事一项一项规划设计好。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良好氛围。

3.3 组建队伍, 加强管护

根据村庄实际, 分别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等公益岗位。对道路桥梁、污水处理设施、供水设施等有技术要求的管护项目, 应选择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对一般管护项目, 可根据村庄经济状况选择市场化运作或采取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管护队伍, 加强管理。

3.4 落实经费, 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村庄面貌改造提升的财政投入, 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 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保障运转经费。动员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为村庄面貌改造提升提供支持和服务,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群众筹资筹劳、社会力量支持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破解资金短缺难题, 营造全社会支持、关爱、服务村庄面貌改造提升的浓厚氛围。

3.5 机制创新, 确保长效

体制机制创新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及时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上升为理性认识, 转化为长效机制, 并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推动农村资源要素可抵押、可流转、可交易, 增强改造提升行动的内在动力, 建立农村环境建设、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4 结语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是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关键要破解“资金筹集、群众参与、由点到面、长效机制”等方面的难题, 抓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农民利益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面临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新机遇, 以及中央“十三五”期间扶贫战略新要求, 着力破解难题, 以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工作举措加快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4]。

摘要: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现状, 从规划编制、村民意识、管理水平、操作实施等方面探讨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对策, 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农村面貌,规划编制,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http://hebei/hebnews.cn/2013-05/13/content_3246456.htm[EB/OL].

[2]http://huanti.hebnews.cn/2015/2015-03/15/content_4649488.htm[EB/OL].

[3]孙波, 黄维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8 (7) :20-21.

[4]http://cd.hebnews.cn/2015-08/28/content_4998103.htm[EB/OL].

[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聂振邦.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J].全球化, 2014 (5) :30-31.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下一篇: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竞聘资料。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