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创新

2024-07-27

城市管理创新(通用8篇)

篇1:城市管理创新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时下,不论是“城管上街撕福字”还是“城管遭老太刺喉”,不论是“城管冲起飞踹老人”还是“城管围殴女商户”,不论是“大学生拍城管被打”还是“城管围殴退伍老兵”,无一不折射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果不对城市管理方式予以创新,不仅会给城市的和谐稳定带来威胁,还会对政府执政能力带来考验,意义重大而深远。可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规范化管理是依据。规范化管理不仅体现在政策规定的规范化,也体现在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人性化与科学化。一方面,责任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在城市管理中的相关政策与规定,完善操作细节,使执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相关执行部门应创新管理方式,提倡管理的人性化与科学化,注意合理变通,提高执法的灵活性,实现管理方式多样化。

转变管理理念是关键。“管理理念”指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而管理理念的转变意指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换而言之,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实质是政府管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的彰显。因此,负责任的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学会变“管理”为“服务”,应多做服务,进而达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终极管理目标。

宣传教育是保障。一方面,对执法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与文明素质,使其真正做到科学执法、人性执法。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横幅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其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提升自身的文明意识与文明素质。

强化监督是补充。首先,执法人员应增强自律性,自觉进行自我监督,并主动接受其他监督。其次,监管部门应充分履行自身监管职责,加强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并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热线电话等形式畅通监督渠道,引入媒体与百姓监督。最后,媒体与群众应充分行使监督权,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随意、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监督力度,促使执行人员向执法合法化、科学化与人性化迈进!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对城市管理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城市管理水平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城市的和谐稳定与政府的公信力也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篇2:城市管理创新

刘士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城乡统筹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追求优良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务实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管理作业,市区结合、以区为主;执法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出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市、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可以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把背街小巷、居住区清扫保洁和日常的容貌秩序管理等工作下放到区或街道负责。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责任区域,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法建设拆除、农贸市场管理等难点上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缺位现象。

2.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延伸城市管理空间。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3.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考核是否真正到位,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效。要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街区作业、市级考核的管理机制,市级城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街道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城管创优要得到进一步推进

“城管创优”活动是提升城市管理总体水平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把管理工作的各项长效管理措施纳入到“城管创优”考核标准中去;同时,将加大对“城管创优”的暗访力度,采取不定期暗访的形式,促进各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各地要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增强辐射、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把“城管创优”活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严格检查考核,推进“城管创优”各项工作。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适当增加相关的考核内容。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促进长效管理。

要将“城管创优”活动与落实和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相结合,与开展“达标示范区”、“达标示范路”的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向基层推进,向街道、乡镇、小区辐射,提高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度,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经常化、城管工作社会化”的创优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深化“城管创优”活动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规范化、长效化的转变。

要把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的模式。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指导和检查力度,帮助乡镇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将镇容镇貌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城市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有突破

以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交通畅通、古今辉映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要针对自身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河道周边、老住宅小区、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重点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逐街区做好临街店招牌的整体设计,科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夜景亮化的总体规划,为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要按照疏堵结合、方便生活的要求,引导摊点入室经营、入市经营,重点整治流动摊点和出摊经营;要不断延伸整治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社区等的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等城市死角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渣土处置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控,严格程序,控制源头,加强巡查,抓好住宅小区装潢垃圾集散点的建设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加强车辆清洗站点管理,探索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管理的新途径、新路子,做到规范经营、整洁有序。

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创新方法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做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总结环境整治的经验,建章立制,落实整治后的管理责任,强化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要注重从一般整治向营造环境、塑造形象转变,从重点区域整治向覆盖城乡转变,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为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创造条件

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深入市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和服务性管理;研究有关缩小与被管理者间距离的方法措施,努力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的建立,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和全民参与的局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参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就。

要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准确把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深刻内涵,稳步推进和完善市域、县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到市、县两级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规范相统一;要在管理与执法中,尊重相对人的人格、人权,做到教育先行、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杜绝粗暴、野蛮及其他不文明行为。

城市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要建立以中队为主体的执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严格、有效的执法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要从有利于严格执法和提高执法效能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队伍的监督考核,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分等级考核或末位待岗等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将执法管理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联动、综合治理。

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已经颁布好几年了,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的综合性法律却还没有一部。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城市管理的合法主体和地位,城管执法部门才能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撑,才能谈可持续发展。因此须尽快制定适用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使之成为可以遵循的法律体系,并在立法目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立法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中,及时修正理念,及时修正行为,才能切实体现“立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城管工作面对的执法相对人多是“弱势群体”,当执法人员进行纠正和取缔时,他们往往会把对自身现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在面对执法者时,常常是以暴抗法,甚至围攻城管队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暴力抗法事件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公安队伍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可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管公安分局执法机制,或在城管队伍中增加公安警察的力量。公安协同执法,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对不法分子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维护好城市管理人员的威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城管工作。

篇3:城市管理规范与城市管理模式创新

城市好比一部机器, 只有运转正常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管理, 充分调动城市主体——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把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同其他各种物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城市各个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行。但城市运行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育、就业、治安、生态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等。这就需要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和治理来解决。

传统城市管理是以技术、生产等物的管理为中心, 是以行政命令、制度约束为主导的管理。改革开放初期, 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街头小商贩的崛起, 那时全国各地都大张旗鼓地鼓励小商贩。 (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 小商贩的发展诚然带来经济的一定发展, 并且不少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由此而引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之多。从最近几年出现的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和小商贩们的冲突案例中, 我们也不难看出, 只是一味的诉求规范制度的建立并不能缓解城管问题的出现, 不仅对维护秩序无益, 而且还会破坏社会生活的安定, 削弱行政相对人对政府执法行为的信任, 甚至导致行政相对人丧失对国家决定权威的尊重与服从。 (2)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城市管理向柔性化发展, 即由传统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从秩序诉求转向服务为本。城市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 以服务为宗旨, 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 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尊重人, 关心人, 培养人, 激励人, 开发人的潜力, 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城市小商小贩为例, 他们的存在对城市的市容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政府和城市管理在管理方面要改革那种单一思维型、领导政绩型的“市容”观念, 转向以服务为本, 在规划过程中为这些街头小商小贩在生活区域留足空间, 考虑到他们的权利, 关心他们的需要, 不断加强城市管理自身的民主建设。

二、现代城市管理问题:以城管执法为例

(一) 城管主体定位模糊性

城管 (又称城市管理监察部门) 从出现开始, 其行政主体的地位就遭到了质疑。通常认为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 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3) 城管是否是合法的行政主体?虽然在《行政处罚法》第16条中“国务院或者经过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但是条文中显然没有赋予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的合法性。主体的合法存在, 及其是否可以行使某种权力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城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主体, 至少可能说城管在行政法上的定位是模糊的, 主体资格是受到质疑的。

(二) 执法程序上的不规范性

城管执法中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当场处罚时, 应遵循下列程序:1.表明身份2.说明出发理由3.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4.制作笔录5.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6.备案7.执行。 (5) 行政程序的存在就是为了克制城管人员, 面对摊贩可能的过激行为、抵制态度, 城管人员乃至行政人员更应该强调以德服人, 以法服人。

(三) 执法法治理念落后性

正确的思想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秉承正确的执法法治理念对开展执法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 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 (6) 所以, 转变执法法治理念在执法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当前城市管理创新途径

(一) 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 应提高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就城管执法队伍而言, 执法人员思想素质问题成为重要的课题。“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一个高素质的执法者, 会以身作则, 在面对民众时会懂得如何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而不是行为粗暴、态度蛮横等, 在损害执法队伍形象同时, 也不利于执法工作的进行。作为人民的公仆, 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正确的执法理念, 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强化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想上入手, 狠抓勤政廉政建设, 树立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形象。

其次, 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监督体制。城管执法是我国现行的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一项新实践, 在对执法人员除了思想上进行教育外, 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严进宽出的淘汰机制, 强化全员的危机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 提升进取意识。

(二) 实行人性化执法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下岗职工、进城农民生活面临着挑战, 大多数就会把置办流动摊点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这就成为城管人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并且也给城管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着这些困难, 城管执法者应切实抓好矛盾根结所在, 关注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关注民众的利益。

首先, 拓展公民表达渠道, 健全公民保障机制。拓展公民表达渠道, 利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 大力宣传城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积极的让公民参与进来, 开展交流平台, 为城管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效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安全。

其次, 在执法中实行奖励和惩罚结合。在执法过程中, 作为被管理的民众来说, 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生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或源泉,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驱动行为。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常常是因为不满足感或一些合理的需要没有应有的满足。所以, 在赋予城管处罚权利的同时, 也鼓励执法机关采取行政指导、行政督导等柔性执法的方工, 以充分实现执法部门从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总之, 在保障其履行处罚职权的前提下, 要把以前单项的执罚模式, 尽量改变为既合法又合理的、人性化的、文明化和服务型的新型执法模式。

(三)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现代城市要做到科学管理, 不仅在执法中管理理念要创新, 而且也要积极探寻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城市管理中, 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 没有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参与, 忽视了老百姓的利益, 影响了它的科学性。例如在设摊问题上, 如果提前征询市民的意见, 在考虑老百姓的购买需求同时照顾一部分失业人员的生计, 也就不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所以好的管理者应该善于调动各种力量, 充分听取各方建议, 和被管理者民主协商, 形成合力达到共赢, 这就是“善治”。 (7) 善治本质上可以说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是市民社会走向前台与政府、经济社会共同分担社会治理的历史进步。换言之, 也就是从根本上使居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 加强城市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论语·子路.

[3]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

篇4:城市管理创新

5月17日—23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柴文忠带队,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到外省市学习考察,先后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徐志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叶果、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司徒幸福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交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探讨“新常态”下城市管理发展特点规律,相互学习,受益匪浅。

这三个城市虽然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管理基础各不相同,既有直辖市、又有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还有省会城市,但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方面,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在“大部制”、“大城管”、精细化、标准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突出城市管理的“首位意识”,党建统领,真重视、真重拳、真奖惩;政府领导归口,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管理顺畅到位,减少了扯皮内耗,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二是强化城市管理的“统筹意识”,上海市成立了市委派出机构“建交工委”,与市政府“建管委”合署办公,强调建管并重、顶层设计,统筹系统内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协调重大行政业务管理;南京市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研究决定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城市管理重大事项。三是注重城市管理的“法规意识”,结合各自城市实际,编制了较为完善的各类城市管理标准规范,以网格化为支撑建立“大数据”系统,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南京市编制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城市管理地方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四是强调城市管理的“效率意识”,对条块推进和落实城市管理的质量效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结果“四纳入”: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占一定比分权重;纳入“以奖代补”,重奖先进;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在官方媒体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纳入政纪处分,实行末位问责、诫勉谈话、党政“一把手”撤换,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通讯员 堵锡忠)

nlc202309051611

篇5:城市管理创新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一、智慧城市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概述

形成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目前该指标体系仍为“1.0”版本,主要针对“十二五”发展阶段,未来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

关注民生是该指标体系的一大特色。指标体系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和市民生活感知密切相关,充分考虑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的幸福感,比如“网络资费满意度”、“城市 就医方便程度”、“政府服务的便捷程度”、“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等都以市民直接参与打分的形式纳入了指标体系的考量范畴。

三、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创新性举措

浦东新区在国内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疏理,并提出量化指标,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无疑将更好地发挥浦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目前浦东已制定完成了《智慧浦东建设纲要》和《智慧浦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光网和无线宽带双轮驱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力打造“数字高原、智慧浦东”,力争建设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导区,为各地作出良好示范。到2015年,浦东新区主要信息化指标将达到并争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水平,形成“智慧浦东”框架雏形。

四、上海:实施“3935战役”工程 推动“智慧浦东”建设

作为全国先行先试地区,浦东新区利用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实施“3935战役”,首推“中国版”智慧城市64项标准。重点任务归纳为“3935战役”:

1、建设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三大计划)(1)城市光网升级计划(2)无线城市完善计划(3)三网融合加速计划

2、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九大工程)

主要目标:管理智慧化和服务人本化。到201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事务、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成为同类区域“最高效、最便捷、最惠民”区域之一,以创新的政府管理和卓越的公众服务助力“幸福浦东”愿景目标的实现。

(1)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推动政府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

(2)智能城管升级工程,推动城市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模式明显转变。

(3)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推动教卫文体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共存”明显转变。

(4)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

(5)数字三农综合工程,推动农村建设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明显转变。

(6)两化融合深化工程,推动重点行业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明显转变。

(7)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推动信息安全体系从“被动防御”向“主动保障”明显转变。

(8)智慧城区样板工程,推动试点区域从“试点建设”向“示范引领”明显转变。

(9)信息市民培训工程,推动市民信息化水平从“基本认知”向“全面应用”明显转变。

3、形成健康坚实的智慧产业体系(三大任务)主要目标: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夯实产业基地,3 聚焦数字电视、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智能表具等领域“整机品牌”。到2015年,浦东新区新一代信息产业总值,争取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和上海市信息产业总值50%以上。

(1)迅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既有优势(2)强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能级(3)极大关注新兴交叉领域创新发展

4、发展环境与保障体系(五大措施)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2)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3)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4)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5)宣传推广和战略研究

五、武汉:实施“387”工程 推动“智慧武汉”建设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实施“387”工程推动“智慧武汉”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等3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交通等8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壮大智慧应用技术研发等7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今后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覆盖居民的衣食住行。力争用10年的时间在其“东湖未来科技城”打造一座真正的中国“智慧城市”。

1、“智慧武汉”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4 和规划:即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推广普及“武汉通”,推动电子病历与医疗保险相衔接。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智慧武汉”分三步走

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 武汉将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未来10年,武汉将以66.8平方公里的未来科技新城为试点,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以及能源与资源管理4个智能示范应用工程,并力争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6个关键技术。其中在2010年—2011年,为建设第一阶段。武汉将着力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与方案制订、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第二阶段从2012年—2015年,工作将进入标准制订、关键技术研究,力争体系基础成型。此阶段,将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为试验区,全面实践“智慧城市”的各项建设。2016年—2020年,将是武汉打造“智慧城市”的推广应用期。届时,“智慧城市”将从未来科技城,推广到东湖开发区、武汉城区,“智慧城市”雏形初显,武汉将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3、实施“387”工程开展10类示范项目

篇6:城市管理创新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践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突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深入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市容市貌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城市管理工作考评全市排名稳步向前;区城管执法大队被市政府授予“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城市管理先进经验被人民网、中国建设报等中央媒体和x日报、x日报等省市媒体专题报道x次。

一、高度重视,全面完成党代会和人代会各项任务

(一)完善市政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城市道路、桥梁、路灯等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确保城市道路、路灯设施完好率达xx%以上,路灯亮灯率达xx%以上,桥梁安全运行率达xxx%;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x万户,大力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

(二)深化背街小巷和城郊区域环境攻坚行动。实施背街小巷区域综合整治,强力取缔怡和新城、航天中组等区域占道市场,“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制定攻坚行动方案,从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xx个方面强化日常管理,在十陵实施环境连片整治,投入xxx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特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施“互联网+城市”战略建设智慧城管。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战略,全面推进数字城管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城管“扁平化”“全移动”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智慧环卫、智慧执法、智慧路灯建设工作;推广数字城管向乡镇、景区延伸,洛带、茶店等x个乡镇建成数字城管监管平台。

二、保障民生,全面完成省市区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一)全力做好城市道路道路检查井盖病害治理。建立高密度、常态化检查机制,城市道路设施完好率达xx%以上,井盖病害治理xxxx座,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二)全力做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活垃圾分类。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环卫工人作息房x座,新建改建公厕xx座;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在首创东公元、果壳里的城等xx个小区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x万户;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西河、洛带等x个小城镇及洛带宝胜、西河龙井、山泉桃源、茶店龙泉湖、柏合双碑等x个村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全力做好薄弱村治理及便民疏导服务点建设。柏合镇双碑村已全面完成薄弱村治理,洛带镇八角井社区治理任务正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前完成;在经开区南二路(一汽发动机公司对面)、怡和新城E区对面等公建配套薄弱区域,利用闲置土地资源设置x处面积共计xxxx平米的市级城市便民利民疏导服务点。

三、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城市管理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一)深化改革创新,治理能力取得新提升。一是推进体制改革,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实施方案,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权责整合和划转,预计年底前完成。二是建设智慧城管,全面落实数字化各项工作,实施朝八晚九、节假日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市上规定完成案件上报量,共受理案件xxxxx件,处置率达xx.xx%;完成信息采集服务市场化招标工作。三是健全标准体系,初步拟定城市管理“精细十条”,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考核标准,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标准数据库”。

(二)实施精细管理,常态监管取得新成效。一是坚持疏堵结合,加强市容秩序管控疏导,在经开区南二路、怡和新城E区对面等公建配套薄弱区域,新增x处便民疏导服务点,划定共享单车停放区,引导市民文明规范停放。二是开展分级管理,细化网格责任区域、单元,划定x条严管街区,会同公安、社区等开展“门前三包联户联勤”(十户联勤)试点活动,新增“门前三包”协议xxxx家。三是严把审批环节,建立健全户外广告招牌审批及方案评审机制,严把户外广告招牌审批环节,目前全区共审批户外广告x个,招牌xxxx个。四是加强线路保障,制定重大活动保障工作预案,由环卫、市容、市政等组成应急保障队伍随时待命,全面完成xxx次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保障工作。

(三)开展专项整治,难点管理实现新突破。一是治理背街小巷,出台《龙泉驿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怡和新城片区、航天中组、星光东路等为代表的xx条背街小巷治理,完成建设路示范街打造,完成洛带镇三峨街特色街区打造,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狠抓扬尘防控,采取定点设卡、机动巡查等方式,严查渣运车辆违法行为,查处违规行为xxx件,罚款xx.xx万元,实施“四大工程”,购买x台抑尘降霾车辆不间断出动,源头防控扬尘污染。三是开展油噪整治,大力开展油烟、噪音专项整治,取缔xxx家占道烧烤,拆除违规音响xx处,取缔占道噪音xx处。四是治理广告招牌,做好出入城通道、楼顶违规招牌、“一店多招”等专项整治,累计拆除xxx处户外广告,拆除城郊结合部违规招牌xxx处。

(四)突出基础夯实,设施建设实现新完善。一是开展“厕所革命”,牵头出台我区“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公厕建设,今年新建改建公厕xx座,xx座公厕实现xx小时开放服务。二是治理照明设施,开展超亮照明设施专项治理,完成校园路、检察院路、桃园路等x条街道路灯设施安全维护提升。三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关于下达xxxx年市级固废处置设施项目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全力配合完成万兴二期环保发电及渗滤液处理项目等市级固废处置设施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五)坚持依法行政,法治水平实现新提升。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城市管理领域各项决策都在法治化轨道运行,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二是强化执法责任,严格执行执法公示、过程全记录、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核等制度,坚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年办理案件xxx件,罚款xx.x万,无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发生。三是开展法制培训,深入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中层干部学习法律、业务知识不少于xx小时,分x批组织xxx名人员开展专题集中培训,干部法律素养明显提升。

(六)注重舆论引导,市民参与实现新提升。一是健全发布机制,健全城市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城市管理官方微信微博,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及治理成效,目前已发布官方微信xx篇,微博xxx条,全面完成门户网站发布任务。二是做好舆情处置,认真履行舆情应对处置属地责任,及时发现舆情x件,科学处置x件,处理率、满意率达xxx%。三是开展志愿服务,以“青年建工十三五、青春献礼十九大”为主题,主办群众性文娱活动x次,开展志愿服务xx次,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发放车载垃圾袋xx.xx万条,车载垃圾桶x.x万个,杜绝车窗抛物现象。

篇7:加强城市管理扮靓城市迎国庆

开展“迎国庆”市容环境整治行动

在举国欢庆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及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为了巩固城市管理战果,努力把南城打造成整洁、文明、亮丽、和谐的赣东南次中心城市,近期县城管局广泛开展“以扮靓城市,为国庆增光添彩”的主题活动,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得到有效改善,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氛围。

据悉,这次整治行动,县城管局主要从夜景灯饰美化亮化、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等五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一是加大节日期间城市夜景灯饰美化亮化巡视检查力度,确保重点区域、街道灯饰亮化设施达到美化、亮化效果;二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延长街路环卫清扫保洁时间,严格作业标准,及时做好垃圾收集和清运工作;三是加强早市和夜市的经营秩序环境卫生管理,达到市场节日气氛既浓郁热烈规范有序,又整洁干净;四是强化园林绿化日常管护工作,做好草坪、绿篱、树木的修剪,及时更换绿地、公园广场景点处的时令花卉、盆景,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五是深入开展市容市貌街面秩序整治行动,对无照商贩、店外经营、乱堆乱放、马路作业等违章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清理整治,对流动商贩占道问题积极疏导,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确保市民在整洁、舒适、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欢度国庆。

市城管局组织开展迎国庆 城市管理工作大检查

为以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迎接“十一”国庆节和“十七大”,按照《迎国庆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9月28日至9月29日,市城管局组织局各区城管部门、局机关各业务处(实)及各行业办相关人员,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联合检查。

此次检查采取不确定路线方式,共随机抽查街路145条,突出检查了繁华街路、背街背巷、城乡结合部等市容环境清理整顿情况。从检查的情况看,按照市城管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各区城管、执法部门认真部署,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计划详实,精细管理,管护到位,城区容貌靓丽,效果明显。

同时,检查中也发现个别街路牌匾陈旧更换不及时;市场摊区撤市不及时,有废弃物,影响周边环境;装修堆、残土堆清运不及时;树木上存在栓绳挂物现象;绿地缺苗断空街路也较多,有待于明年春季补植;商贩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较明显;个别区域道路维修进度缓慢;人行道板缺损严重;二环路清扫保洁质量不高,管理不到位。

希望各区、各部门以迎接国庆节为契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给市民一个清新、优美的城市环境。

市园林局:扮靓城市迎国庆 加快进度迎验收

连日来,市园林局按照我市“迎国庆、迎国家园林城市检查验收,市容环境集中整治月”活动要求和市创建园林城市指挥部部署,积极实施城市彩化工程,进一步加快各项工程进度,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管理水平,确保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优质服务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市园林局采用栽植草花与摆放草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实施城市彩化工程,及早制定各园区、景区和市区主要道路、重点部位的彩化方案,精心培育各类花卉,合理控制花期,确保30万盆鲜花扮靓城市园区街道。该局进一步加快市区重点工程和各个园区达标提升工程进度,在快速推进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虢国公园二期在建工程的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实施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迎检线路景观改造工程;认真做好湿地公园功能性建筑、景观小品和月季专类园等工程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工作,确保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

该局还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竞赛活动,认真做好城市绿地苗木养护工作以及苗木、草坪补植补栽工作,彻底消除缺行断垄、草坪“斑秃”现象,努力营造良好的创建的氛围。同时,该局进一步加大园林绿化行政执法工作,对在城市绿地乱搭乱建、堆放杂物等问题进行整改。截至目前,该局共补栽各类苗木120棵,补栽补植草坪12550平方米,栽植草花105900株,焊制花艺造型98个,设置创建公益广告牌232个;下达整改通知书150份,纠正各类违章现象130次,城市绿地景观效果明显改善。

平原县城管执法局扮靓城市迎国庆

为了迎接国庆节的到来,平原县城管执法局广泛开展“以实干扮靓城市,为国庆增光添彩”活动,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成效显著,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氛围。

一、以良好的素质展示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为了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素质,平原县城管执法局对全局执法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星期一安排2个小时的军训,从行为举止、个人仪表和文明执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训练。为了更好地管好城市,该局设立了24小时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制定了值班制度、办公签到制度、文明值勤制度等,增强了城管执法人员组织纪律性,提高了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较好地树立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对外形象。

二、以严格的管理确保城区街道容貌整洁。一是实行城区管理责任制。重新划分了各中队的管理区域,增加了重要路段的专门管理中队,使任务更加明确,责任更加直接。二是严格垃圾清运制度。对全县16条街道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车走地净,垃圾桶(箱、池、点)周围保持无垃圾,9月1日以来,共清运垃圾1500多方。对全县152处厕所进行巡回检查及时清运,对其中11处公厕进行了彻底清除、改造,达到了全天保洁的要求。三是查堵结合治理野广告。针对野广告当事人多为夜间活动的特点,加强夜间巡查值班,对乱涂乱画的850多处野广告进行了清除,较好地抑制了“牛皮癣”。同时,对质量低劣、影响城市市容观瞻的60多块不合格广告牌匾进行了取缔,达到了净化城市的效果。

篇8:城市管理创新

一、传统政府管理与现代城市治理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雏形于20世纪50年代, 成型于60-70年代, 成熟于80年代, 改革于90年代。在我国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政府实施城市管理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 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现的。单一控制模式、制度约束、管理的非人格化等特征在政府管理中表现突出。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城市治理的转型, 是城市高速发展、提升其管理能力的要求和创新。与传统的城市管理自上而下的层级式控制模式不同, 城市治理强调的是通过合作和协商, 使利益相关主体也参与到城市管理的进程中, 并形成一个多中心治理的参与式网络结构。二者区别见表一。

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社会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也都参与其中, 在配合政府对城市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分担了政府的责任, 也促进了城市治理的发展。尽管城市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威中心, 但是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之一, 他在城市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承担着“元治理”的角色。因此, 政府在城市治理中仍然具有导向性。

现代城市治理, 正是以政府在社会网络中扮演的“元治理”角色为基础, 实现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治理的过程的。因此, 城市管理不再是单纯的政府管理, 而是需要公众参与, 发挥社会组织 (如城市自治组织、企业、社团、各类中介组织等) 的作用。一方面, 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 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 公众的参与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决策和监督的作用, 需要政府明确自身的权限, 并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协商互动的伙伴关系, 共同面对和解决城市的公共问题。最理想的做法应当是一切该由政府管的政府就不应该推卸, 属于市场和社会做的政府就不应该插手, 政府与社会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协商和合作的关系, 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下级服从上级。因此, 应当对城市政府的权限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从而规范政府的行为, 保证其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运作, 以免导致政府不堪重负而且费力不讨好。

由此, 这种由城市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公民等形成的共同参与的网络结构, 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政府对城市进行垄断管理的弊端, 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水平, 同时, 各利益主体之间互相监督, 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 影响政府的行为和决策, 从而实现共同参与城市治理的目标。

二、城市治理的评价

从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来看, 已不同于传统的“强制命令”, 但是离“治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 应当说当前正处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阶段。

在城市政府管理走向政府治理的过程中, 城市政府在促进各方参与治理、实现动态合作的城市网络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良好的城市治理”, 其标准应当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下放权力和资源、公平参与决策过程、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决策者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市民参与和市民作用、包容性等七个方面。分析当前的城市治理, 其行为远没有达到良好治理的标准。

第一, 城市的参与治理表现为精英式参与, 没有与其他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城市的治理其根本在于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心理上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所以他们是最需要获得平等机会和优先解决问题的一群人, 他们也最有资格参与城市的决策和资源分配的过程, 然而在城市参与治理过程中, 弱势群体常常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他们的利益也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表达。精英式的参与使弱势群体不能公平地享有资源, 也就更加谈不上这部分社会的边缘人共同参与城市治理。重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并把它们也纳入到城市治理的网络中来, 对于实现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城市社会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城市治理提出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之间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相互合作和互动的关系, 强调了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治理并在城市发展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显然有利于打破传统政府垄断的困境, 实现非权力系统和公民广泛参与治理的居面,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政府仍然处于强势地位, 利益相关者很难形成一种力量与之抗衡, 城市社会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如近年来一些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圈地”、“拆迁”浪潮等就是独立性难以体现的典型事例。很明显, 在这个案例中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已经偏离了保障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 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 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较低, 并没有形成一个自主性较强的公民社会。公众的参与行为是通过政府主导实现的, 而不是通过自身组织完成的。邵任薇认为, 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主要表现为:公众参与的普遍性不够;公众参与的制度缺乏;公民参与的效果欠佳。换句话说, 公众在影响政府的决策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诸如听证会、选举等参与行为并不是通过公众自身的组织实现的, 而是由政府搭建平台, 在地方当政者的左右下完成的, 而这样做很容易消磨公共精神。

三、我国城市治理道路的探索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使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治理的多中心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在城市治理的视野中, 政府已经无法单独履行治理的所有责任, 而是需要其他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助。如果不能实现权力控制向多元治理的转变, 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城市治理发展的道路, 是当前城市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

第一, 要建立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 政府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 (1) 政府要明确自己扮演的“元治理”的角色。城市治理是一种复杂的、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强调的是利益主体对城市的共同参与治理, 管理公共事务的主体并不再局限于政府。尽管城市政府不再是这个网络结构中的唯一权威中心, 但是在协调不同利益诉求方面仍然需要发挥城市政府“元治理”的作用。 (2) 政府应当对追求的目标有一个新的定位。传统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所替代。因为只有经济增长, 而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城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因此, 除了经济的目标, 更多的也要考虑到城市社会发展的目标、公平的目标、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等, 建立以人类发展为本位的目标体系。 (3) 要实现政府与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 必须构建一个制衡框架以平衡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除了需要政府下放权力, 使企业、社会组织等具有参与的合法性地位之外, 政府也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 去做政府该做的事。

第二, 建立和完善有效地参与机制, 为社会组织、公民等参与到城市的共同治理中来提供各种条件。 (1) 重视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组织和公众的参与, 一方面, 通过创设组织健康发展的有力环境, 大力扶持和培养各类社会组织,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鼓励并扩大公民参与, 从强调政府意志、政府权威转变为更多的强调公众的意志和公共精神, 让公民能积极地参与到自身城市的治理中来。 (2)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即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 都要建立合适的社会参与机制, 以保证公共利益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 (3) 实现全面有效地参与与合作, 要求政府与社会之间构筑沟通的桥梁。在扩宽与社会的沟通渠道的基础上, 运用灵活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上一篇:外语类考试经验俄语学习经验:我的发音方法下一篇:2010—2011学年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