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2024-05-19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成都市流浪儿童调研分报告-流浪儿童调研报告

[论文资料库为您搜集整理]【摘要】儿童是弱势群体,流浪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随着社会的变迁,流浪儿童问题在各城市地区开始凸显,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在对成都市流浪儿童的调研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弱势群体;流浪儿童;基本状况

儿童是弱势群体,流浪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随着社会的变迁,流浪儿童问题在各城市地区开始凸显,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那么,促使儿童流浪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帮助流浪儿童不再流浪?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儿童流浪?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弄清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参考性建议则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

一、成都市流浪儿童基本状况及特征

(一)成都市流浪儿童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离家时间不到一个月有26人,占所调查51个样本的51.0%;离家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不到半年有11人,占21.6%;离家时间在半年以上,不到一年有2人,占3.9%;离家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到两年有6人,占11.8%;离家时间在两年以上,不到三年有3人,占5.9%;离家三年以上有3人,占5.9%。根据调查问卷及访谈我们得知,流浪儿童的临时居住地多集中在车站、桥下、建筑工地、网吧及银行等场所。这些流浪儿童在街头生活主要依靠捡垃圾(如塑料瓶、纸盒等)卖钱、乞讨、偷骗抢及打廉价工来维持生活。在我们所调查的51名流浪儿童中,14人次有过偷骗抢的经历;15人次有过抽烟喝酒的经历;12人次有过打架经历;18人次迷恋网吧、电子游戏。

(二)成都市流浪儿童基本特征

从以上流浪儿童基本状况看,我们可以总结出流浪儿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流浪儿童年龄大都在8~12岁和13~15岁两个年龄段,以男性流浪儿童为主,但与往相比,女性流浪儿童的比例成上升趋势。在这51名流浪儿童中8~12岁占17.6%;13~15岁占64.7%,并且此年龄段中女性相对百分比高于男性。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占7.8%,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4.9%,仅有2.0%完成了初中教育。从其流出地状况来看,主要来自本省,其中农村34人,占66.7%,城市10人,占19.6%。

从其离家出走流浪的时间上看,不到一个月占51.0%;离家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不到半年占21.6%;从此可以看出流浪时间的周期性短,一方面可以说明政府救助及时,另一方面可以得出流浪人次频率高的特征。

二、成都市流浪儿童成因分析

造成儿童离家外出流浪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但我们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原因: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此外,犯罪分子引诱、拐骗儿童导致其流浪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有7人次,占13.7%的儿童有过被引诱、拐骗的经历,这些儿童逃离了拐骗者的控制,由于缺乏生存手段,却又流落社会,而被迫流浪。

三、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措施及所面临的困境

(一)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措施

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该中心)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多宝寺南路,地处成都市东南区,该中心于2000年10月正式成立。经过几年的救助保

护工作,该中心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防、控制和救助保护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平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救助保护模式。

1.各级领导重视流量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为了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依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成都市政府制定了《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意见》,并成立了成都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任工作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分别为11个部门的副局长。

2.各部门之间在救助保护流量乞讨人员协调比较通畅。

3.针对流浪儿童建立起了全方位的救助保护体系。

(二)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尽管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工作还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前进。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法律的缺失;三是专业人员短缺。此外,资金投入也不足。一方面,救助保护中心一些相应的设备不够完善,缺少娃娃们娱乐、游戏、学习等设施,而且娃娃们没有一个较为宽广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对无法送回户口所在地的儿童安置问题也是当前所面临的又一困境,家庭支付不起监护权,留下的孤儿可以去孤儿院,但对于流浪儿童,就必须有政府出面,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安置他们。

四、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对策建议

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些工作又具有强烈的紧迫性。流浪儿童群体在扩大,犯罪群体也在扩大,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今天的流浪儿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救护,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犯罪分子。对整个社会而言,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和社会运营成本,不安全因素也会随之增加,造成公民心理恐慌。因此,在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对策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协调救助保护体系发展的平衡性

1.协调城乡救助保护体系发展的平衡性。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流浪儿童的流出地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比如:对于家庭离异、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子女由专门的人员安排他们上学、吃饭、休息,这样就可以灭其源头,为作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救助保护体系,在预防、控制工作方面加大对流浪儿童流出地较为频繁的乡村财政投入。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儿童外出流浪;另一方,也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同时也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矛盾。

2.协调各城市间救助保护体系发展的平衡性。一方面,各城市间的救助保护中心有好的经验、模式可以互相学习借鉴,这样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少走弯路,节省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实施一些政策、法律规范上应该口令统一,避免行政错位,否则不但降低了一些政策、法令的效力,也不利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为流浪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需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规范,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平台,更有利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展开。因此,我们建议在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有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一项专门针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办法。

(三)完善人员配备

在政策上吸引专业性人才补充到队伍中来,完善多层次的人员配备,为已有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流浪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工作。此外,救助中心应杜绝拉关系、走门路到中心来的无用之人,做到有岗必有责。

(四)增加资金投入

一方面,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做到专款专用(如阳光家园等社会安置资金),以便使各项活动良好、持续发展。以儿童为本,并不断完善救助中心的硬件设施,并为儿童提供和谐的生活、娱乐、活动的环境,虽然他们大多只做短暂的停留,但要使他们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和爱。另一方,吸引社会企业、机构、团体、个人捐款,弥补资金的不足,鼓励他们参与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来,对一些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做出贡献的企业、机构、团体、个人,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补偿,比如:根据企业、机构、团体、个人贡献大小在税收等相关政策上提供优惠政策。

(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总之,政府、社会都应该重视流浪儿童问题,认识救助保护流浪儿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地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一些救助保护模式,并不断地探索、创新,协调各个部门预防和控制流浪儿童,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注流浪儿童,关爱我们的孩子,让每个儿童都拥有同样的一片蓝天!

【作者简介】李晓壮(1980-),男,辽宁辽阳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篇2: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XX 镇位于 XX 之南,总面积 X平方公里,总人口 X 万人,18 岁以下儿童 X 人。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儿童X 人,家庭极度贫困或者患有大病的困境儿童 X 人。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普遍存在以下几类情况:1.父母都为了提高收入而在外打工,不能在家陪伴孩子成长,但是对孩子比较关心,经常电话、视频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这类留守儿童普遍性格比较开朗,与普通孩子区别不大。2.父母离异,或者外地母亲失联/改嫁,孩子跟随老人生活,父母无抚养权的一方对孩子不管不问,或是关心极少。这类留守儿童多数存在思念父母、胆怯自闭、不能正常学习的现象。3.父母一方或双方离世/服刑,孩子跟随老人生活,家庭条件较差,老人对孩子难以管教。这类留守儿童多数叛逆心强,成绩较差,性格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困境儿童的概念难以界定,但是我镇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自身患有大病或残疾的。2.先天智力低下、精神失常的。3.父母缺乏劳动力导致家庭条件极差的。4.家中无人照管教育的。困境儿童样本较少,情况各异,需根据情况进行个别关心。

二、关爱行动及取得的成效:

XX 镇一直以来较重视儿童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

1.助学行动惠及多人:

XX 年起,在县妇联的关爱下,常德市“微善风”爱心助学联盟每年来到 XX 镇,选择 20 名左右家庭贫困、热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资助,根据儿童的年级分别按每年 1200元——2000 元的标准,持续资助三年。另外还有由其他民间自发组织的爱心团体,前后走访了 15 名贫困留守儿童或大病儿童,为他们送来了衣服、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县维多利亚传媒公司对 XX 镇大病儿童给予了极高的关注,XX 年通过爱心筹款晚会为我镇盖天村地中海贫血症患儿 XX 筹款 X

万元,又前后两次看望栗木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黄吕梦,为其送来爱心款 8000 元。

近三年来,我镇共计有 60 多名留守儿童得到了社会资助,总计受助金额达 X 万元以上,部分爱心人士与结对帮扶的孩子往来密切,经常看望孩子并关注其学习生活。

2.儿童之家发挥作用 我镇正式挂牌成立的村(社区)儿童之家有两处,分别位于乔家河社区与盖天村。其中,乔家河社区儿童之家属省妇儿工委的儿童资源中心项目,从 XX 年 10 月成立以来一直备受省市县妇联的支持和关注,活动开展得也较丰富。成立两年以来,经常结合各类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 XX 年重阳节亲子孝老活动,邀请了 20 名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前来参加,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为长辈赢取生活用品;XX 年的六一手工课堂,让留守儿童在长辈的陪伴下,自己动手制作花篮送给爷爷奶奶。类似形式的活动不仅仅有利于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更是促进留守儿童与长辈之间亲子关系的良好纽带。

3.个别关爱成效明显

我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成因复杂,但在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部分改善。

XX 社区 XX 今年 13 岁,因县妇联一次“寻找最美孝心儿童”活动而被镇妇联关注,与 8 岁的弟弟林子旭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外地母亲因受不了家庭贫寒而改嫁,对姐弟俩不管不问,父亲外出打工谋生,但因智力不足,收入微薄而只能供养自己,留下姐弟在家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姐弟俩思念父母,但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尤其是姐姐,目前在 XX 镇中学 8 年级担任班长,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在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镇妇联将微善风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带到家中,为姐弟俩分别争取了助学金,并为其争取了年底的民政救助资金,上海的爱心志愿者陈女士为弟弟送来了助学金1000 元,并寄来了儿童书籍和新衣服,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时,也经常邀请姐弟俩和奶奶一起参加。在各界的关注下,姐弟身心健康,除了因家庭条件差而衣食朴素外,与普通家庭儿童无异。

XX 村 9 岁女孩 XX,早年母亲改嫁,父亲于 XX 年被人误杀,与 70 岁的爷爷住在深山里相依为命,性格胆怯怕生。澧县某园林公司负责人得知情况后来到家中,为其送来了助学金和学习、生活用品,并将其收为义女,经常带唐婉桢到

县城与他们家人一起共度周末,并为其购买新衣服、带至游乐场玩耍。在他们的关爱下,小女孩逐渐开朗活泼,成绩也慢慢进步。

类似个例较多,县委党校也相当关心我镇留守儿童,于XX 年儿童节时邀请了两名贫困儿童参加了县委党校的六一亲子活动,并为他们赠送了书本、玩具等,丰富了孩子的经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

三、存在的问题:

全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基数大,各项帮扶无法全覆盖,依然存在各类问题:

1.生活条件难以改善。

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因家庭缺乏劳力,经济基础薄弱,虽然父亲外出打工,但一人的工资要供养多人,导致家庭贫困,教育扶贫的资金相当于杯水车薪,仅能保证儿童在校基础的生活,达不到改善营养、开拓眼界的效果。而患有大病的困境儿童,经济条件更是受限,虽然通过社会捐助、网络平台筹集了部分资金,但是,漫长的治病过程和薄弱的家底很难让家庭看到希望。

2.成绩较差不服管教。

多数留守儿童家中老人无法辅导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儿童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部分孩子心思敏感,受不了批评,甚至有性格极端的儿童因与老师家长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老师不敢管,爷爷奶奶管不了,容易让儿童陷入成绩差和不服管的恶性循环。

3.社会影响误入歧途。

少数留守儿童无视校园纪律,或者利用周末时间与社会闲散人员来往频繁,长期混迹于县城网吧、宾馆、游戏厅,甚至家长和学校都难觅踪迹。这类情况多数存在于初中生中,也成为了中学校园管理的一大难题。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关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保护,我镇做了一些工作,也找出了部分值得借鉴推广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1.建好儿童之家,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上级妇联和民政部门已要求,XX 年各村居都要建好儿童之家。乔家河社区儿童之家作为 XX 镇试点,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已得到了儿童和家长的认可,建议在全镇各村居推广,经常以村居为单位,组织儿童开展集体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补充,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2.争取社会力量,改善儿童生活条件 继续与民间公益团体保持密切联系,收集本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的情况,为儿童争取更多资金和物质支持,或者形成一对一帮扶结对,可以改善部分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

3.加强校园管理,肃清儿童成长环境 特别是镇中学,应当加强管理,杜绝学生无请假手续外出的情况,对于周末或放假后不返校的学生,要及时通知监护人。对于已发现不良行为的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家长共同管教,遇到极端情况,必要时可交由公安机关进行批评教育。

篇3: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关键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侧分析

儿童用药相对成人比较单一, 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 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均与成人有差异, 且许多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经验不如成人, 因此应重视儿童的用药安全[1]。我们总结了2008年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s reaction, ADR) 报告, 以了解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ADR的发生以及上报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2008年ADR报告共57份 (怀疑药品均为1种, 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很可能或肯定) , 从患儿情况、ADR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品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关系

共57例患儿发生ADR, 其中<1岁13例 (22.8%) , l~<4岁25例 (43.9%) , 4~<7岁7例 (12.3%) , 7~14岁12例 (21.1%) 。男孩31例 (54.4%) , 女孩26例 (45.6%) 。

2.2 ADR与既往不良反应关系

33例 (57.9%) 既往无ADR, 11例 (19.3%) 有药品不良反应史, 13例 (22.8%) 不详。

2.3 ADR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为损害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28例 (49.1%) 发生于用药后当日, 24例 (42.1%) 于用药后2~6d内出现, 5例 (8.8%) 为6d后出现不良反应 (表1) 。

2.4 ADR的最后结果

治愈19例, 好转38例。

2.5 ADR与药物关联性评价

ADR发生与药物肯定有关10例, 很可能有关39例, 可能有关8例。

2.6 ADR涉及药品种类

抗微生物药35例 (61.4%) 、抗肿瘤药l0例 (17.5%) 、抗癫痫药3例、促凝血药、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各l例, 中药制剂6例 (10.6%) , 中药制剂中包括清热解毒类药3例, 调理脾胃药2例, 皮肤类药1例。导致严重ADR (共7例) 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抗癫痫药各2例, 抗肿瘤药、中药抗感染药、促凝血药各1例。抗微生物药物中, 第3代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第2代头孢菌素以及青霉素类。单药涉及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头孢克洛 (表2) 。

2.7 ADR发生与给药途径关系

静脉滴注34例 (59.6%) , 口服21例 (36.8%) , 局部外用2例 (3.5%) 。

2.8 ADR报告上报人员情况

医师31名 (54.4%) , 护士2名 (3.5%) , 药师24名 (42.2%) 。

3 讨论

0~18岁人群占我国近1/3人口, 是一个处于生长发育迅猛时期的特殊群体。儿科患者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 (0~3岁) 、学龄前及学龄期 (3~12岁) 和青春期 (12~18岁) 患者。由于儿童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免疫功能低下, 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 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又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 肾功能发育不完善, 药品清除能力差, 对药品的敏感性较高, 故极易发生ADR[2]。各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 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过程极具特殊性。

本组57例ADR中, 年龄小的患儿比例较高, 男孩比例较女孩高, 与文献[3]相符;但性别与ADR的关系现尚无定论, 本次统计样本数少, 年龄性别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此次统计无新生儿的ADR报告, 应加强其监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多, 其他类型的ADR较少。这与患儿主诉不充分有关, 临床上应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ADR发生情况, 尤其是说明书上没有标注的ADR。患儿家长也应学会看药品说明书, 配合医师观察随访, 以帮助降低ADR的损害。

抗微生物药中, 头孢克洛ADR报告数最多, 其血清病样反应较其他口服抗生素多见, 儿童尤其常见[4],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反应和关节痛, 临床应予以关注。文献[5]提示外用药物所致ADR中, 中成药类所致ADR仅次于皮质激素类, 位列第2, 此次ADR报告调查中有l例全身性的皮肤反应与中药外用贴剂有关, 因此对于皮肤娇嫩的儿童, 应慎用一些刺激性较大的中药外用制剂。

另外, 儿童的用药史大多较简单, 有些甚至是首次应用即发生ADR, 因此儿科医师及护士更应注重用药监护。

参考文献

[1]李荣.儿科用药与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J].药物警戒, 2006, 3 (5) :289-292.

[2]张志华, 何周康, 吴浩.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5) :41.

[3]Kimlaad E, Rane A, Ufer M, et al.Paediatr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Sweden from1987to2001[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 2005, 14 (7) :493.

[4]King B, Geelhoed G.Adverse skin and joint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oral antibiotics in children:the role of cefaclor in serum sickness-like reactions[J].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3, 39 (9) :677.

篇4: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1、问题提出

初中时期正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年龄挫折期,是身心发展半情绪、情感体验不平衡,往往出现矛盾。在中学时期,个体将完成一些发展变化,获得在成人世界里生存所应具备的心理特性,自立是这些特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小学阶段,进入中学后的留守儿童,一方面具有普遍的中学生心理特征、特点,另一方面作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外在环境,他们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人际交往、学校教育影响、家庭及父母情感联络、社会关心等或多或少影响下,心理自立能力是增强、是原地踏步还是有所变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立(self-supporting) 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责的过程,心理自立是认知、情感、行为自立的核心,它与自尊、依赖、职业选择等关系密切,近年来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会学习和情绪自主两个方面,学会学习中包括的因素有创造性学习、有效学习、目标管理和成果评定,心理自立主要包括情绪自立、认知自立、社会交往与关系以及社会生活;心理自立具有独立性、主动性、成熟与健康、坚韧性、道德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性。心理自立是中学时代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如今有不少学校提倡学生住校住读,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再一个就是学生一周五天都集中在学校,也方便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然而到底是走读更利于留守儿童心理自立能力还是住读更利于培养他们的心理自立能力,这个话题还有待研究,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北碚区几所普通中学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自立状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其自立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了解这些普通初中留守儿童城市走/住读生与农村走/住读生自立能力的差异,探讨他们中的走读生和住读生自立特性的差异,分析其自立意识的发生心理背景和心理结构;通过走读生和住读生、城区和农村留守儿童自立情况的比较,寻找他们自立的特点;从自立人格结构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5方面做调查研究,来探讨他们自立的各纬度表现及发展的情况,以便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对初中留守儿童自立指导的心理依据和必要的参考资料。

2、调研方法

2.1工具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该量表是由夏凌翔博士与黄希庭教授在提出的自立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编制成的一个人格测量工具。

2.2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重庆市北碚区普通中学(包括夏坝中学、晏阳初中学、122中、水土一中等)初级中学学生,这些都是留守儿童。留守情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按政策来分至少有三个月父母双方不在身边;按时断时续之分有三个月到几年不等;还有一种是父母在身边但没有联系或影响,住读形式、亲情联系少。我们选取住读与非住读形式来研究,留守时间长短不一,有少部分是单亲家庭和几代同堂。在开放式调查问卷中,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02份,男女生比例约1:1,城市走读,城市住读,农村走读,农村住读四个变量的城市所22:12:1:10。

2.3数据分析

数据管理与统计均采用 SPSS 16. 0软件。

3、讨论

3.1 自立人格结构

根据夏凌翔和黄希庭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自立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5大类特质,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特质有在人际与个体两大领域分别聚焦的特性或倾向。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也就可以被建构为涉及人际自立与个人自立两个方面的共10种特质,即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责任、人际开放与人际灵活以及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开放和个人灵活。

在维度关系与层次结构方面的假设是: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是一个10因素的一阶结构。即,自立人格所包含的10种特质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一方面,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不是二阶因素;另一方面,人际自立与个人自立也不是二阶因素。这样进行假设的根据是:第一,前期研究与上述理论分析都显示,人际独立与个人独立、人际主动与个人主动、人际责任与个人责任、人际灵活与个人灵活、人际开放与个人开放这5对特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人际自立与个人自立仅是便于对自立人格特质进行建构与理论归纳的理论概念或类别而不是实质上的二阶因素。其实,用于显示类别或范畴的人格概念本不必为高阶因素的。例如,“人格”不是大五人格中的5个人格因素的高阶因素;张妙清对华人开放性的研究也发现开放性也不是高阶因素。第三,特质论中的基本特质一般都是相对独立的,例如大五人格中的5个人格因素,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都是相对独立的。从自立人格所包括的10种特质来看,它们都是比较基本的人格特质,多数特质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3.2 自立人格各维度的含义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中的人际自立、个人自立以及它们各自包含的5种特质的界定如下:

人际自立就是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人际交往问题中形成的带有人际色彩的獨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特征。人际独立就是能自己从事基本的人际活动;人际主动就是主动与人交往;人际责任就是对人忠、信;人际灵活就是不刻板的坚持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式,能够权变、现实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以维护交往各方的需要、利益和面子;人际开放就是积极容纳他人。

个人自立就是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个人生活问题中形成的非人际色彩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特征。个人独立就是能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个人生活问题;个人主动就是自发、自觉、及时的解决个人生活问题;个人责任就是行为严谨;个人灵活就是不刻板的坚持已有的东西(如规则、思想、计划等),能权变、现实地处理个人生活问题;个人开放就是乐于接纳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思想等新事物。

4、结论

男女性别学生在个体主动性上有差异,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主动;

篇5: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普偏存在着以下四种问题:

①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② 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③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因为家庭中有劳动力的成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④ 社会关爱不足问题,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第 1 页(共 5 页)

一. 槐树镇的基本情况概述

西充县辖镇。1940年设置为槐中乡,1950年更名槐树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46.4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凤凰、乱石垭、窦禅寺、谢家店、合成寺、狮子湾、西禅寺、云山院、青龙观、双柏对、观音坝、浇垭子、梨家寺、马氏祠、雨台山、李家山、邓家沟、郭家嘴、周家嘴、中和井、吴家坝、黄桶岭、陈氏祠、冯家沟、花果寺、冉家店、阳家坝、姚氏祠、河泗坝29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纺织、化工、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兼产柑橘,盛产棉花。

二.槐树镇凤凰村留守儿童调查

由于槐树镇地处偏远,没有厂矿外出务工以经商者较多, 在这部分外出人员员中大多是青壮年, 由此导致形成一个留守儿童群体。根据此次调查统计, 槐树镇凤凰村18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共同外出务工经商达半年以上的儿童共有56人,其中男童28人,女童28人。在56人中仅有1人是城镇留守儿童,其余55人都是农村留守儿童。从年龄段看,我市留守儿童中,14.3%为学龄前儿童,60.7%为小学生,21.4%为初中生,3.6%为高中生。

三.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①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

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有85%以上的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还有一少部分被托付给亲戚、朋友,极少数的是自己一个人生活,还有个别的除了自己生活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

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影响大

多半的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③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由于监护人大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文化因此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介入较少,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留守子女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都倾向于向老师和同伴求助,或者在和问题面前退缩了,其次,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不能满足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书的供给,这使得了大部分的留守学生成绩偏低。

④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临时监护人不愿管理教育或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四.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一些自己在教育和抚养孩子的思想,要重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经常打电话或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孩子多沟通、交流。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外更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

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人教育孩子应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能太过放纵孩子子的行为,更不能过于溺爱。家长不单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还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感到孤独。同时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二)学校方面

① 加强沟通交流。班主任与留守生交流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②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学校要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与他们谈心,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与其它的孩子同样的感觉到温暖。

③ 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使学校与家长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④ 学校可以经常开设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多交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亲自实践的习惯。

(三)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 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的调整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妇联组织与教育部门配合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

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开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篇6: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也随之产生,即“留守儿童”。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高昂的医药费、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乎于社会的长期发展与稳定,因此是我国现阶段的焦点问题。

2.研究意义

①本调查有利于了解广东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近年来,我省大中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吸纳的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加,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日常行为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因此,本课题针对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作为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②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农民工是国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工能尽心尽力地工作。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帮助农民工解决其小孩上学、生活等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

篇7: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镇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镇有儿童6583人,其中男孩3367人,女孩3216人;留守儿童1053人,在校留守儿童962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镇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第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第二,加快速度,加大范围,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并警惕农民负担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反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提高补贴水平,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留守儿童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五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4、留守儿童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近日,剑阁调查队在汉阳镇中心村和武连镇计划村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镇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四、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政*及社会方面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1、强化政*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2、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3、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8: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 望奎县农村留守儿童约9 000人, 父母一方外出的占55%, 父母双方外出的占46%;70.2%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20.8%的留守儿童托付给亲人、朋友, 9%的留守儿童寄宿学生之家或者不确定。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后, 一般1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12.8%, 2年回家一次的占54.2%, 近5年以上没回过家的占30%, 近10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的占3%。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进行联系, 但次数很少, 大多要1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 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占45%, 极个别的几乎从未联系过。当笔者问及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 有65%的孩子表示不愿意父母外出务工, 渴望父母留在身边陪伴, 有25%的孩子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有1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有无助感的占56%。

二、存在问题

1. 隔代教育存在代沟。

大多留守儿童交给祖辈监管, 由于是隔代抚养, 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较大, 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且祖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思想观念与孙辈存在差异, 身体健康状况也欠佳, 缺乏科学性的家庭教育方式, 不能充分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支持, 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 行为放任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很差。但由于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 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有效引导、约束的缺失, 使得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待人接物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 甚至走向歧途, 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3. 缺少辅导学业堪忧。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不容乐观, 成绩优秀的较少。笔者对望奎县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发现学习优秀的仅占6%, 学习良好的占15%, 学习成绩一般的占53%, 学习成绩较差的占26%。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 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 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 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成绩下降、厌学、旷课等现象。

4. 亲情缺失心理异常。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的教育对其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长时间远离父母, 缺少亲情关怀和倾诉求助的对象, 有的孩子产生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优柔寡断、害怕交往、畏惧、抑郁等非健康心理, 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心理病症。

5.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 流动儿童占第一位, 留守儿童占第二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 监护人在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上普遍缺乏, 孩子往往又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使得当各种危险情况发生时, 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能力不足。

三、解决对策

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招商引资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政府通过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有效地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和乡镇企业, 形成以农业助推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化链条, 部分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实现就地安置, 这样他们就能对子女进行长期教育。近年来, 望奎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 还确定了打造特色文化大县的目标, 构建起县有文化局、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屯有文体活动中心户的“四位一体”文化格局, 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建设的有力条件, 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 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2. 完善学校义务教育。

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载体, 除了传授知识和管理学业外, 还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等问题, 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此外, 要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及时通报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成长情况。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对监护人进行专门知识培训和教育活动, 提高他们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学校、家庭共同合力教育的局面。今年, 望奎县在卫星镇、莲花镇等乡镇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将全乡镇农村中小学生集中起来教育管理, 配套宿舍和食堂, 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得到有效提高。

3. 突出家庭亲情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家长们应尽可能利用假期多回家与孩子见面, 即便回不来也应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鼓励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应当抱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 捎寄些小礼物,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联系, 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 以利于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与帮助。

4. 注重社会环境治理。

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因此, 公安、司法、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 净化社会环境, 对学校的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 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 严防犯罪关口前移, 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 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有效形式, 进行警慑教育。

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让留守儿童共享阳光, 已成为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实现的目标, 通过各种努力, 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网.永兴县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EB/OL) .http://www.women.org.cn/manguage/big1.jsp-id=39629, 2007

上一篇:考察坚定材料下一篇:公司内部竞聘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