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

2024-07-20

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精选8篇)

篇1: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

机械设计基础A2课程重点

2007年1月2日

第1章 机构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要求3个方面: 学会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熟练的工程表达能力,能将工程图或自行构思的原理方案用简图正确表达; 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包括自由度计算(虚约束、局部自由度)了解机构组成的原理,掌握拆杆组,并判断机构的级别。

复习指导:

 典型题型:给出功能要求及一种设计方案,判断方案的可行性(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根据功能要求,修改方案,或要求构思新机构方案,对已构思出的方案进行分析。

 要审好题,不能答非所问,例如修改方案,找出方案出错的位置,修改此处;而你完全重新设计一个方案,是不对的。 要严格按规定的标准符号和线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弹簧是否是构件?为什么?

典型题目:第一次讨论课 第一组题目

1、下图所示为手动冲床一个设计方案的示意图。设计思路是:动力由摇杆1输入,通过连杆2使摇杆3往复摆动,摇杆3又推动冲杆5作往复直线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试按比例绘制出该设计方案的运动简图,分析该方案能否实现设计意图,并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在该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至少3种修改方案,画出修改后方案的运动简图,并分析各种改进方案的优缺点。

2、下图所示为一脚踏式推料机设计方案示意图。设计思路是:动力由踏板1输入,通过连杆2使杠杆3摆动,进而使推板4沿导轨直线运动,完成输送工件或物料的工作。试按比例绘制出该设计方案的运动简图,分析该方案能否实现设计意图,并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在该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至少3种修改方案,画出修改后方案的运动简图,并分析各种改进方案的优缺点。

3、下图所示为一设计人员初拟的简易冲床的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1输入,带动齿轮2连续转动;与齿轮2固结在一起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将带动冲头4上下往复运动,从而达到冲压工件的目的。试按比例绘制出该设计方案的运动简图,分析该方案能否实现设计意图,并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在该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至少3种修改方案,画出修改后方案的运动简图,并分析各种改进方案的优缺点。

(一)通过一组题目的讨论,明确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学会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机构方案;能对已构思出的方案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判断:

1)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2)干涉问题

第2章 连杆机构

1.了解连杆机构的主要类型、功能;了解机构的演化方法; 2.熟练掌握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运动特性(整转副条件、急回特性),传力特性(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思路与方法。复习指导:

 只要求平面连杆机构,重点是铰链四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工作特性:压力角、死点、最小传动角、曲柄存在条件、摇杆存在条件;

 重点掌握机构设计的图解法(反转法的灵活应用,例如原动件转向变了,如何设计?)典型例题:根据对急回特性的要求,构思多种方案。判断是否有急回特性的方法?(极位夹角、计算行程速比系数)

 连杆机构设计,灵活运用设计原理。注意的问题:机构组成分析;分析各组成部分的特点-运动特性(整转、摆动);确定极限位置,找出原动件与从动件的运动对应关系;应用刚化反转法。见习题集:p29-31 刚化反转法的灵活应用。

 复习时,思路要开阔:例如轨迹生成机构的设计方法――了解思路――联想――四杆机构的约束过多――开式链机构和组合机构、机构的组合的出现

 设计类题解不完全举例:作业2.13(炉门设计),1)撰写作图步骤(考试时不用写);2)保留作图线(只给出最后结果,无法确定你作的对否,可能判断为“抄袭”);3)给出你的设计结果,描深构件和运动副、机架,给出设计的机构尺寸,包括杆长等各种尺寸。典型题目:第一次讨论课

第二组题目

4.在下图所示的连杆机构中,已知各构件的尺寸为:lAB=160mm,lBC=260mm,lCD=200mm,lAD=80mm;并已知构件AB为原动机,沿顺时针方向匀速回转,试确定:1)四杆机构ABCD的类型;2)该四杆机构的最小传动角min;3)滑块F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4)分析总结此类机构的特点。

5、下图所示六杆机构中,各构件的尺寸为lAB=30mm,lBC=55mm,lAD=50mm

lCD=40mm,lDE=20mm,lEF=60mm,滑块F为输出构件。

1)滑块F往返行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其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为多少? 2)滑块F的行程H为多少? 3)求机构的最小传动角min。4)分析总结此类机构的特点。

判断:极位夹角;最小传动角;曲柄存在条件、摇杆存在条件 计算:行程速比系数

(二)通过一组题目的讨论,掌握急回特性的真谛,扩展课堂所学知识,并学会根据对急回特性的要求,构思多种方案。

第三组题目

6.已知铰链四杆机构如图所示,各杆长度为a=18mm,b=35mm,c=30mm,d=35mm,现欲用它驱动杆件e,使e能从垂直位置向左作30角摆动,杆e的摆动中心与铰链中心D的距离XDE=35mm,YDE=30mm,试设计此传动机构,并校核其最小传动角min,分析计算其行程速比系数K。(l=1mm/mm)。分析总结此类题目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7.图示为插床用转动导杆机构(导杆AC可以做整周转动),曲柄BC为原动件,已知lAB60 mm,执行构件滑块行程H=100mm,行程速比系数k=2,最大压力角为30º。试设计此机构。并构思另外一种连杆机构,实现同样的性能。

(三)通过题目的讨论,掌握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学会灵活运用设计原理。注意的问题: 1)机构组成分析;

2)分析各组成部分的特点-运动特性(整转、摆动); 3)确定极限位置,找出原动件与从动件的运动对应关系; 4)刚化反转法的应用。

第四组题目

8、某生产线的动力源为匀速转动的电动机,执行构件为往复移动的滑块。生产工艺要求滑块的运动需具有急回运动特性。试在下列机构运动简图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完成机构系统简图的设计工作。要求在现有机构基础上,设计两种以上(含两种)方案,并在其中一个方案图上标出滑块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并计算其急回系数(行程速度变化系数)。

(四)通过题目的讨论,学会灵活运用常用机构和运动链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构思方案类题目 注意的问题: 1)2)3)功能要求的抽象化-如要求具有急回特性?-极位夹角 各类常用机构的特点及机构方案的构思方法; 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第3章 凸轮机构

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与适用场合;

2.掌握从动件各种运动规律的特点与适用场合; 3.掌握凸轮廓线的反转法设计原理,及其灵活应用,4.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并能就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5.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思路:结构紧凑的设计要满足什么条件?运动不失真+压力角不超值 复习指导:

 重点是平面凸轮机构,但你可将圆柱凸轮机构用于方案设计;  凸轮机构设计时,不能仅给出凸轮廓线,要画出机架、从动件等,弹簧画出否?否。

 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基圆半径的确定方法、压力角大于许用值的对策;

 运动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 可以不偏置,偏置的目的是什么?

 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例3.1-3.3,pp57-62;

注意:要保留作图线。旋转方向、偏距圆、基圆、理论廓线、实际廓线 典型题目:

通过以下题目的讨论,掌握题目中蕴含的基本概念,学会反转法的灵活运用。1.某工厂引进一条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凸轮机构传力特性欠佳,技术人员对该凸轮机构进行了测绘,画出了其运动简图如下图所示。试根据该运动简图提供的信息,重新设计一凸轮机构替换原设备中的凸轮机构,以保证在准确实现系统原运动规律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传力特性。

第4章 齿轮机构

重点:直齿圆柱齿轮机构,掌握其他齿轮机构与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不同点。

1.掌握齿轮啮合传动需满足的条件(正确啮合条件、无侧隙。。); 2.掌握传动类型的设计,及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尺寸参数的计算;

3.了解各种齿轮传动类型的优缺点,了解其它齿轮与直齿轮的主要区别,掌握蜗轮蜗杆机构、锥齿轮机构的传动比计算和转向判断。

4.了解范成法齿轮加工与齿轮传动的关系,齿轮加工会出现什么问题、原因及对策;

复习指导:

 常出现的问题是:概念不清,选取的计算公式不当,直接带公式;  直齿圆锥齿轮中当量齿数的含义?斜齿轮的螺旋角的作用?不要变位,也可调中心距。

 重合度的含义?如何用图解法求得?B2B1的含义,在图上会找。 几个重要公式:啮合角与中心距、变位系数与啮合角的关系式等。 传动类型的设计,考试要求计算尺寸,参阅习题集4.18, 20 ,23

第5章 轮系

1.掌握轮系传动比计算,重点是混合轮系的计算; 2.了解轮系的功能;

3.重点掌握定轴轮系的设计,了解轮系设计需要满足的条件:周转轮系齿数要满足4个条件。

复习指导:

 综合第四章一起考虑,应是一个综合设计;

 典型例题: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采用定轴轮系对含有差动轮系的混合轮系封闭。

 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转向判断有误、转化机构传动比的正负号,注意真实的转向是靠计算得到。 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例1-例5。

第二次讨论课题目

一、通过以下题目的讨论,掌握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学会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的判断方法,以及采用定轴轮系对含有差动轮系的混合轮系封闭方法。

1.在下图所示的轮系中,1为单头右旋蜗杆,运动方向如图。已知各轮齿数为z240,z332,z430,z4/40,z564,z632,z717,z824。其中,轴A以1500r/min的转速按图示方向旋转,轴B以60r/min的转速按图示方向转动。该轮系中的圆柱齿轮6、7和8均为正常齿制的标准齿轮,其模数m = 4mm、压力角200;蜗杆1和蜗轮2组成一对阿基米德标准蜗杆蜗轮机构,其中m = 5mm、蜗杆1的直径d1 = 50mm。齿轮机构的安装形式均满足无齿侧间隙啮合传动条件。

(1)试确定轴C转速大小及方向。

(2)如果希望运动仅从蜗杆1输入,而要求C轴输出运动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试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给出3种方案构思,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并选择一种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封闭的方法:

1.中心轮1和中心轮2通过轮系封闭; 2.中心轮1与系杆通过轮系封闭; 3.中心轮2与系杆通过轮系封闭。条件:

1.保证原轮系的传动比;

2.保证多组同轴齿轮的中心距不变。

第6章 间歇运动机构(扩展思路)1.了解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适用场合; 复习指导:

 设计方案时,可选用。

第7章 其它常用机构(扩展思路)4.了解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适用场合; 5.了解机构传动比计算;

6.了解运动简图的绘制,如带轮机构、链轮机构、气动机构、液压机构等。

复习指导:

 设计方案时,可选用。

上述2章不直接出考题,但你可以用在运动方案设计中。

第8章 组合机构

1.掌握机构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机构,什么是基础机构和附加机构? 2.了解各种常用组合机构的特点和功用,可构建机构设计方案,并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3.掌握组合机构设计的基本思路,学会设计凸轮-连杆组合机构。

复习指导:

 设计要给出具体尺寸。不能作图误差太大,那样?科学作风不严谨。

 重点掌握串、并、复合组合方式,会构思多种方案,实现复杂运动轨迹或运动规律。会选择一种方案设计,重点是复合机构的设计:如凸轮+连杆机构的设计。基础机构+附加机构。 典型例题:采用组合机构的设计方法实现给定的复杂运动轨迹或运动规律。

第二次讨论课题目

二、通过下述题目的讨论,掌握组合机构的概念,学会采用组合机构的设计方法实现给定的复杂运动轨迹或运动规律,对利用机构的组合发展新机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工作要求某机械系统的执行构件上的一点实现如下图所示的运动轨迹,试构思3种以上方案,绘制出各方案的运动简图,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并选择一种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R10 R535

第9章 开式链机构

(扩展思路,选方案用)1.了解开式链机构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2.了解位置和姿态的实现方法; 3.了解正反向运动学分析方法。

复习指导:

 本章内容只是设计机构方案时用。 机构灵活,控制复杂,可能出现奇异性。

第10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1.掌握等效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思路和方法;

2.掌握等效量(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等效力、等效力矩)的计算

3.了解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重点掌握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方法; 4.掌握飞轮调速原理与飞轮设计:最大盈亏功计算、飞轮安装位置

复习指导:

1.建立等效动力学模型,代替原则方法,只要求等效转动构件;重点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的计算。

2.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速方法,飞轮调速原理与飞轮设计:只要求对其转动惯量进行设计。最大盈亏功计算、飞轮安装位置。制动时间,例1-5,10.5。

第11章 机械的平衡(自学部分)

1.了解机械平衡方法; 2.了解刚性转子平衡方法; 3.了解机构惯性力平衡方法。

复习指导:

1.机构的平衡作为重点。2.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

3.平面机构平衡设计(一般与调速在一起)

第13章 机械总体方案设计

1.了解机械产品设计过程;

2.了解机械总体方案设计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第14章 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

1.了解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了解执行系统的功能原理设计方法;

2.掌握给出要实现的功能,构思出多种设计方案,能进行方案初步评价与决策

3.掌握执行系统的协调设计方法 复习指导:

1.重点掌握机构的型式设计:多方案设计,会设计(会选型、会构型)、会比较,作简单评价;正确绘制出机构简图。找其中一个方案设计。

2.会协调设计,重点掌握绘制执行机构运动循环图的方法。

典型题目:自测题:14-5

篇2: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

一、高职高专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采用减速器为设计对象, 设计题目一般为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内容包括电动机选型、传动方案选择、v带传动设计、传动零件设计、强度校核、减速器箱体设计、螺栓连接选型、键连接选型、润滑方式设计、附件设计等。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以往的教学方式也一直沿用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计算、查资料、图板或Autocad绘图。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思路清晰, 基础知识尤其是二维制图读图基本功扎实, 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理论基础与综合能力相对较薄弱, 设计计算、分析、绘图能力相对较差, 很多学生在绘图的过程当中对基本的三视图关系解读困难, 在工程制图时对设计中零部件内容, 装配关系不了解, 导致信心不足及后面的胡编乱造、抄袭、敷衍了事, 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在课程设计中使用三维设计软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随着CAD/CAM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 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已日益发展和成熟, 高职高专近机类的专业, 在开设机械设计课程及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同时, 也开设了三维软件如Pro/E、UG、Catia等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机械设计基础及三维设计软件教学, 从多年的教学反馈来看, 由于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相对直观, 解决了令很大一部分学生读图识图的困难,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从教学的效果来看, 学生用三维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学时编排困难等原因造成机械设计与三维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始终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 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普遍感觉抽象, 很多学生感觉困难甚至放弃, 从而出现设计抄袭现象严重, 教学效果甚微的情况。另一方面, 学生学完三维软件后也没有有效地加以实践。因此, 应将三维软件应用于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甚至是后期的毕业设计,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积极性, 实现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 也能将三维设计软件有效应用于机械设计, 培养出能适应CAD/CAM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企业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三、UG软件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提供的功能

(一) 三维实体建模与修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强调边计算、边修改、边画图的三边设计过程, 画图与计算修改是互相补充, 交叉进行的, 一些零件的尺寸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获得, 但有一些零件的尺寸则需要通过画图、即装配后根据结构才能确定。如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中, 因为箱体中大部分尺寸的确定都是和其他零件尤其是轴系零件安装定位的整体设计要求相关联的, 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设计错误却难以发现的情况, 发现后修改也相当困难, 有时甚至需要重新画图。

UG软件的装配建模是用于产品的模拟装配, 支持“由底向上”和“由顶向下”的装配方法。即在装配过程中可以直接建立和编缉组件, 一边装配一边建立组件, 可以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所有修改直接反映到组件部件文件;也可以独立创建单个组件部件, 然后添加到装配体中, 一旦对组件部件进行了修改, 所有引用该组件的装配体自动更新。这就为机械设计的边画图边修改的交叉进行提供了技术便利。

(二) 装配与拆装动画

UG软件的装配爆炸图能将装配体中的组件沿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偏离原来的实际装配位置, 用来表达装配体中各组件的装配关系。此外, UG软件提供的装配序列可以使用户控制一个装配体的装配和拆卸顺序, 并可以创建动画模拟组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教师可以在指导设计过程当中应用装配爆炸图对减速器箱体中的零件装配关系进行很轻松的讲解, 学生做完设计后也可以对成果进行装配演示, 极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二维设计中学生不理解, 教师不知如何教的现状。

(三) 出具装配及零件的二维工程图

课程设计的难点是在装配图的绘制上, 学生由于空间与平面的思维转换能力不足, 不管是手工绘图还是Autocad绘图, 常出现读图制图困难的情况。而UG软件的二维工程图纸可以由三维模型自动生成, 且图纸严格地与三维模型相关, 设计的三维模型有修改会及时反映到二维工程图中, 辅助学生进行三维与二维之间的转换, 从而也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二维平面图的读图制图能力。

四、运用UG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和建议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 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 教会学生查资料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其他小组成员协同合作的能力。减速器的零件设计中, 很多零件是标准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设计软件的外挂建立如螺栓螺母齿轮的三维模型, 以减轻学生建立零件的负担, 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设计结果表现出来,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上交的设计结果材料包括设计说明书、一张减速器装配图和若干张零件图, 设计成绩的评定多数是以只看图纸的方式, 而运用UG软件辅助进行的课程设计最大的弊端与多数应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一样, 很容易发生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所以, 在设计时应适当进行分组, 每组学生给定不同的数据。此外, 设计成绩的评定方式, 采用成果汇报及答辩、平时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五、结语

在CAD/CAM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高职高专的机械设计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课程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方法, 进一步开阔学生工程设计思路, 提高学生工程设计水平与设计创新能力, 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的兴趣, 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成燕, 刘喜平, 等.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9) .

[2]彭宇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与简明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

篇3: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指导

中图分类号:G7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82-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该课程学习的结束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一次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为基本内容的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能力,灵活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学生今后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一工作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时,学生感到困难,无从下手,这就给我们指导老师提出一个课题: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确保质量,提高收效呢?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学生常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设计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中往往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把课程设计等同于做习题,缺少创新性。设计过程是一个边分析、边论证、边计算的过程,许多方面比如一些参数的选择、加工工艺的选取等,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显然是与做习题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学生习惯于用习题的思路、方法来对待设计,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论证、校核,致使整个设计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严重时出现错误。如:有的学生在设计齿轮减速箱的齿轮过程中,对齿轮材料的选择只按照书上的设计过程计算一遍,没有对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是开式传动还是闭式传动,是低速级还是高速级)仔细考虑,不是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不满足使用要求就是所选材料的经济性能不满足要求。

(二)只考虑结构要求,不进行综合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的技术运用过程,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满足结构性能、使用性能和经济性能的要求,但是有些学生在设计中只以结构性能要求为惟一要求,缺少对零件的加工性能以及经济性要求的分析,以及加工设备的正确选择加以探索。虽然结构设计满足要求,但是算不上好的设计,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

(三)团队精神和协同合作意识不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时一个设计课题需要多个人共同研究来完成,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设计过程中,就要既讲分工又讲合作,分工是为了加快速度,合作是为了集思广益,增加设计的可行性,这方面学生表现出的主要不足有:(1)不会合作;(2)不愿意合作;(3)合作成为抄袭他人成果的借口。

(四)准备工作不充分,只想一蹴而就。要搞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动手设计,设计准备包括:(1)读懂设计任务书;(2)搜集资料;(3)制定个人设计进度计划。但是有些学生忽视这一环节,设计不查阅资料,遇到问题按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设计;设计没有计划性,没有一个整体安排,缺少完整的构思,造成设计东拼西凑,设计结束了,感觉什么收获也没有。

二、指导教师的任务和重要性

那么学生课程设计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里既有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够的原因,又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力训练方面做得不够的原因;既有学生初次接触设计工作,对设计缺少感性认识、创新意识的原因,又有教师在设计各环节上指导把握不力的原因,而教师的指导,是对设计的好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的。通过多年的指导实践,我认为要想指导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课题贴切 任务明确 课题选择是搞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基础。课题选择合理可以使后续设计进展顺利,同时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任务是:传动类型的选择和结构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的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均可以选为设计课题,但为了达到效果,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教学要求原则。选题应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此前提下,课题可有多种形式,可以是虚拟题,也可以是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可以一人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内容,也可以同一课题多人平等完成。但应注意使每一个学生都熟悉设计的全过程并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这样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训练机会。(2)切合实际原则。选题应符合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要使学生在本校或本地区能够查阅到有关的资料,同时选题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题目不宜过大,难度要适中,任务量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

(二)认真动员 制定计划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设计任务,学生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为此设计前的动员是必不可少的。动员工作要使学生了解此课程设计的目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对设计思路要多启发和诱导,对设计步骤和方法的介绍要简化;对设计工作态度要提出严格要求,对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思想少设定框框,必要时可以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先向学生提出,以减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少走弯路。

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制定好个人工作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切不可前松后紧,马虎了事。

(三)过程指导 严肃认真 过程指导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指导部分,花费的时间最长,涉及的内容最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做好过程指导工作。(1)分段检查。就是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就应将草稿交指导老师处检查,教师应将学生的设计情况做好记录,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指出,这样,一方面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设计的进度,另一方面学生能及时知道所完成的设计部分有无方向性的错误,以免前功尽弃。如,将设计工作可分为制定设计任务书;搜集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的比较、论证及确定;设计计算和绘制图纸;编写设计说明书。每个阶段指导老师都应认真检查,并做好记载。(2)个别指导。即教师深入学生设计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指导,但应以学生和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在回答问题时以启发式为主,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过程指导中,教师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检查学生设计方案选取是否满足使用性能和结构上合理的要求;(2)检查学生设计参数确定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加工工艺性是否满足要求,是否便于维修且使用安全可靠;(3)检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知识对设计过程中加工工艺参数、结构参数进行比较、筛选,能否对已经确定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其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可供改进的设想、措施;(4)检查学生设计说明书编制是否规范和完整;(5)检查学生设计图纸绘制是否符合国家制图标准。这五方面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这样才使设计达到一定水平,收到真正的效果。

(四)成绩评定 严格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成绩是在学生完成了设计任务规定的内容后,再经过答辩,综合评定出来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学生平时工作态度,设计说明书编写和计算的质量,设计图纸部分的质量,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水平等。具体分数根据各部分工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权重确定,逐项考核。对完成设计工作好的学生,指导教师应该提出表扬,设计资料交学校有关部门建档。对设计中存在欠缺的,答辩过程中或设计工作总结时,指导教师应指出存在问题,并帮助学生提出改进方案,真正使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精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还要精通《机械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只要我们在指导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这项工作是可以圆满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曾宗福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2]曾宗福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3]曲中谦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篇4:做好对口升学班《机械基础》复习

一、新课复习

新课复习是每一次新课结束,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 在下一新课前所采取的一种检查性复习。通过新课复习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大纲范围内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后续措施, 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一般占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这一过程注重的是巩固基础,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

在新课复习时, 要避免重复新课过程, 以免学生失去听讲的兴趣, 要努力用新的方式归纳、概括新的内容, 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概念, 达到新的高度。如在讲到螺旋传动移动方向的判定时, 由于螺旋传动的形式有四种, 包括“螺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杆固定螺母转动且移动”、“螺母转动螺杆移动”、“螺母固定螺杆转动且移动”, 所以其移向的“左 (右) 手定则”便有四种。在复习时, 老师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四种形式:“固定杆 (母) 同拇指。”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易记又新鲜,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在新课复习过程中通常可采用教师讲授归纳、提问、默写、小练习等多种方案。

二、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是每一章节结束后所进行的复习, 它主要是针对本章节或本部分内容所进行的一种复习。这样的复习工作, 通常需专门安排课时进行。由于平时教学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展开的,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对较为零散,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受到削弱。通过单元复习使学生能相互联系各知识点, 形成系统化、整体化。

单元复习可从归纳本章内容, 各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等方面入手, 列表分析或构建知识网络图, 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并且通过师生合作完成图表,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作更进一步的理解, 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在单元复习过程中, 通常以图表形式加以归纳, 并采取提问、练习等方法加以巩固。

三、总复习

总复习是学生在参加单招考试前对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全部内容作系统完整的梳理, 使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形成知识链, 达到巩固并且提高的复习。总复习是学生参加对口单招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又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 在组织实施时首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 做到组织严谨、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环节严密、覆盖面广、知识面宽、上有高度、下能普及, 立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为学生应试成功作全面准备。

总复习之前, 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 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立复习的起点、目标, 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体现台阶性, 力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各类学生, 并做好复习课例题、练习等的配套编选工作。

总复习通常分三轮进行。第一轮复习主要按课本顺序进行, 要求学生能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特点及应用场合, 尤其是考纲中明确要“熟练掌握”的知识点。第一轮复习注重的是稳扎稳打。第二轮复习主要从四个大环节展开:机构-传动-轴系-材料。在这轮复习中既要做到梳理第一轮复习的基础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要注重整体知识系统, 加强知识联系, 总结知识规律, 加深知识理解, 研究思路, 掌握方法。第三轮复习注重的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过程, 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并结合解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展开, 起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四轮复习以反复练习、综合训练为主, 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成功率。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复习, 教师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及时的辅导。

可见, 复习能够使学生巩固、掌握、深化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复习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不能只注重提高。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复习如果只强调提高而不重视基础, 那么知识结构就像高楼一样永远也没办法超越一定的高度。二是不能只注重抓重点、难点。三是要体现台阶性。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别, 因此复习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内容、重点、速度、要求等各方面作合适的安排与调整。实施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 力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照顾。四是要注重讲练合理结合。五是复习要注重导学与自学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 复习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对口升高考必考科目。本文对《机械基础》复习课的形式作了探析, 并指出复习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旨在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篇5: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高级技工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时间相对短、内容少,而且本课程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和《工程力学》的后续课程,其中糅合了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设计几个部分的内容,所以学时较短,理论深度也不够。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及设计课时数少(两周)的情况,在选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课程设计选题要和课程紧密衔接,以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的覆盖面宜宽而广,不宜窄而深。同时要注意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故题目的内容应尽量避免涉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以免学生在其他方面消耗过多的时间,而影响了对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的学习。

2.题目内容要新颖实用,以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又恰好赶在期末考试之前,枯燥无味的题目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选择实用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中高职班的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周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对设备使用熟练,但是对原理却并不了解,所以很愿意学习以摸清其中的奥秘。

3.题目难度要适中,避免过易或过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因此所选择的题目必须保证在10天左右能够完成。如果过于简单,则题目综合性不够、范围过窄,无法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如果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过分依赖教师,加重教师负担,同时也会使教师陷在某一问题的时间过多不利于对更多学生的答疑解惑。

根据上述选题原则,我们开设并逐步完善了两个课题:①一般用途的单级齿轮减速器;②一般用途的外啮合双齿轮泵。这两个课题既体现了上述选题原则,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题目①包含了本课程中传动比的分配,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齿轮的设计和强度校核、轴承的寿命计算和各种标准件的选择,所应用的知识不超过本课程范围,而且在今后生产实践中也非常有用;题目②中也包含了轴的选材、轴的工作能力的设计、齿轮的设计、泵体的结构设计,尤其注重密封的设计等内容,这些知识点依然在我们所学的范围之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当然由于课题的规模较大,与平时学生所做的设计作业不同,所有的细节完全由学生设计是有难度的,因此将参考的箱体结构提供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读图要求,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各个结构的用途,提高设计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学生初次接触课程设计,常常对任务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在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前,都要对课程设计进行总体介绍。给学生讲清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何要搞课程设计,怎样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常用设计方法等。对学生我们提倡“少问多思”,要求理论概念清晰,所用依据可靠正确,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温故知新,还要培养团队精神。为了能准确反映课程设计成果,锻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要严格规定课程设计内容:一级齿轮减速器或齿轮泵的装配图一张(1号图样);零件工作图1~2张(轴类或齿轮工作图,用2号或3号图样);计算说明书1份(10~12页左右)。使学生明确怎样做,有效避免拿到设计题目无从下手而浪费时间的情况。

2.时间安排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间定为两周,除去周末,有十个工作日的时间。时间具体安排见表1。

整个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工具,对任务书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仔细观察各种减速器和齿轮泵的结构和型式,比较优缺点,以便选择一种最适当的结构和型式,拟订设计步骤和进度。

(2)第二阶段即初步设计计算阶段,是学生最感困难的阶段,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按具体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状态是顺利进行课程设计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要多做示范,具体指导学生怎样查阅资料、如何选择电动机、分配传动比,计算各种初始数据和绘制整机布置简图。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多讲、学生多听。

(3)装配图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考验和锻炼制图基本技能的阶段。首先考虑图面布置,使视图和各种技术数据在图面中不过于拥挤,也不过于稀疏。然后就可以就要绘制整机的装配图了,在完成三个视图的过程中进行轴系零部件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草图完成后,经校阅、修改并由指导老师审核后进行描深、加剖面线,最后标注尺寸和配合、列出技术条件、编写零件明细表和标题栏。这个阶段是对前阶段专业课程的温故知新阶段,也是整个课程设计的主体阶段。需要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有关参考资料、计算图表、手册、图集、规范,并熟悉有关国家标准,培养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可以说整个课程设计已经进行了大半。

(4)根据装配图和计算数据绘制零件工作图,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

(5)整理并编写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大概需要10~12页,内容包括:封面;评定表;设计任务书;目录(标题、页次);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附传动方案简图);电动机的选择;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轴的设计计算;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润滑方式、润滑油牌号及密封方式的选择;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和选择;设计小结(简要说明对毕业设计的体会、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以及参考资料(资料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一是装配图中零件结构是否符合要求、尺寸和标准是否正确、视图布局是否合理、图面是否整洁等等,占总分的40%;

二是为防止抄袭现象,在审核过程中老师要准备10个问题,让学生当场予以解答,以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占总分的30%;

三是设计结束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主要考核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传动比分配是否合理、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件的选择是否正确、书写和装订格式是否规范等,占总分的20%。

四是日常考勤占10%。

五是考核等级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中等(7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

四、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根据这几年来的实际操作,对课程设计过程的效果分析如下:

1.考核成绩统计(见表2)

2.考核情况剖析

(1)合格率为94%,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良好实践,完整了相关知识体系,能够达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优秀率近15%,这和机械设计基础的考试成绩优秀率8%左右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又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

(3)不合格率为6%,在巡回指导和最后考核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在于态度不够端正,前阶段课程的基础很不扎实,制图基本功薄弱,知识点没有能够真正掌握和领会。

3.主要问题

(1)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生产经验,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上给出了设计要求,指导老师也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学生就基本照搬老师的讲解,在传动比的分配和相关参数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或基本遵循中庸原则,缺少灵活性。

(2)在装配图的设计中,指导老师也会给学生相关的参考图册,学生依照图册结构进行设计,缺乏创新,在课程设计说明书中也缺乏自己的见解。

(3)在传动零件的强度计算中,学生多是照本宣科,按步骤机械计算,对于公式的理解和公式中参数选择不能真正领会。

(4)在润滑和密封中,润滑方式的选择和密封件的选择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说不出选择的具体理由,存在着盲目的现象。

(5)课程设计是分小组进行,同一个小组完成一组原始数据的设计,这使得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主动思考完全依赖同组的其他同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以上的课程设计加深了所学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开阔了视野,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补充和检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的有关理论和实际知识的能力,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运用,完整了知识体系,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实际运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方面得到了综合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使课程设计在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篇6: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教师的教法培养息息相关, 为此, 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把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抓好绪论,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 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 持续的时间也长, 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要重视入门教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的框架结构、研究和发展方向,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门学科概况。笔者在上机械设计基础绪论课时, 重点向学生介绍机械领域内的一些科技动态、尖端技术成果以及我国在此领域内已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差距。如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机械设备与电的联系、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的联系、我国在机械设计、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等与国外的差距等。并从粗加工到半精加工, 再到精加工这个简单工艺流程分析, 把车、铣、钻、磨、铸、焊等常见的加工方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加以分析, 这样做能使学生开拓视野, 激发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二、注重导入, 引出新知

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主题, 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 又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 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齿轮传动时, 学生已学习了带传动, 此时可趁机给学生设置思考题:带传动的方式是什么?是利用什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适用于什么场合?若用在中速中载, 是否适用, 如何解决?常见的传动方式还有哪些?并举现实中的例子。这样层层设疑、层层解惑, 学生可独立获取新的知识, 亲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 悬念激发

在小结巩固中, 激趣式的悬念设置不仅能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授课, 而且会激发学生对下一次课的兴趣, 这对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是不无益处的。如在讲授轴承的润滑材料时, 设置这样的悬念:润滑基本方式有哪些?在机床中如何润滑?润滑液的回路如何加工?就为下节课的讲授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又如在讲授轴的结构设计时, 可设置这样的悬念:教材中减速器简图中的齿轮如何装拆, 它们的顺序是什么?让学生思考, 为下节课的讲授轴的结构做铺垫。

四、强调巧练

巧练是利用较短的时间, 通过做少量具有表性的典型习题, 达到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所选习题的思考性要强, 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平面四连杆机构时, 可以巧妙地设计综合题, 如已知四杆机构四杆长分别为a=100, b=120, c=50, d=80, 问以哪根杆为机架可获得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

此题的关键字词有:曲柄与摇杆。通过对曲柄存在条件分析以及b+c

通过练习, 促使学生对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基本概念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加深对四连杆机构的理解、巩固, 为四连杆机构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多媒体的使用, 活跃课堂气氛

要有效实现直观教学, 应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地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 使那些难以想象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演示出来, 清晰的图像可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机械设计中许多运动、加工现象以及失效形式过于抽象, 只靠语言无法全面、细致地表达清楚。常见如齿轮的外, 内啮合, 直齿与斜齿的区别, 齿轮失效形式、齿轮传动方式等, 如果采用多媒体形式则一目了然, 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程学习结束后要进行课程设计, 设计减速器, 在学习传动系统部分时, 在讲解设计思路时, 从题目到方法以及分析结构特点时, 与减速器联系, 以此为典型例题, 使学生对减速器有深刻的认识, 同时能够针对不同的条件, 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 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根顺, 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王根顺, 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篇7:浅谈对口高考《机械基础》复习

[关键词]对口高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对口高考专业理论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要求各异,有的要求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有的要求记住繁多的材料牌号、性能及热处理方法,有的要求看懂复杂的受力图等等,这些都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下面就我在担任近十八年的对口高考教学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方法

1.研读考纲 找准教学目标。复习中紧扣考纲要求,吃透考纲对知识点五个层面的要求---了解、识记、理解、掌握、综合运用。根据考纲要求,解决两类问题:第一,在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工程力学和机械传动教学占教学总数的1/3,属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要用简介的语言进行总结,要熟背知识点;在机械零件教学中以轴的分类和作用、键的分类和作用、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和应用为重点;第二,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知识,就必须有所选择。

2.精讲多练,注重系统性、规律性。考纲对带传动、螺旋传动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尺寸计算、蜗杆的计算、轮系传动比计算等有较高的要求。平时复习时要详讲、精讲,让学生能理解和熟记公式,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达到融合贯通境界。

要让学生记得牢,必须要“巧记忆”,教师要把有规律性的知识点总结,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我为学生补充了这样的顺口溜:曲柄摇杆是基型,机构条件细分请,曲柄主动有急回,曲柄从动死点停。利用这些规律,学生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3.精通拓展,注重综合性、实践性。机电专业的相关学科,如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学、公差配合等,要全面理解,注重知识的外延,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要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机械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书中的知识原理都能在生产生活中找到实例,如用钥匙开门、扳手拧螺母、自行车上的链条等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以此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做好各阶段复习,全面提升解题能力。第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逐章逐节的复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与讲授新课不同,要避免重复教学,要使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概念,达到新的高度,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将全书分四大部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复习过程中既要梳理上阶段复习的基础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主要是综合练习,结合考纲以及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卷、老师平时收集学生易错题目等形式,反复训练以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模拟效果。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重要模块,有利于学生对比学习。

二、《工程力学》模块

1.第一部分是“平衡方程的应用”

(1)补充数学知识:三角函数知识。

(2)正、负方向的判别。

(3)能正确判断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任意力系。

(4)牢记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

(5)二力杆的判断,杆子自重不计,两端受力,基本上就是二力杆。

(6)如何正确求出力矩中的“力臂”。

2.静力学中求某某力的大小是有固定步骤的

(1)取XX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上面一定要有“已知力”。

(2)因为XX平衡,又是XXX力系。

(3)根据力系的特点,列出平衡方程。

(4)有的题目所求的力与计算得到的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所以最后一定要加一句:根据作用与反作用力。

3.第二部分是“杆件的基本变形”。在复习这章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受力特点—变形特点—截面法求内力(包括内力名称、符号、方向、大小)—应力及计算——强度校核条件--提高变形措施。强度校核条件解决三类问题:校核强度、截面尺寸设计、确定许用载荷。只要掌握这张表,杆件基本变形就基本掌握了。学生要记住这张表(以拉压变形为例)

三、“常用机构”和“轮系”模块

灵活运用部分只有“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及轮系”。

1.常用机构

(1)铰链四杆机构的判断:如果四杆长度已知就等于是送分题目;如果是涉及到求某一杆长度范围就要进行讨论,最复杂的题型是“双摇杆机构”。

(2)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特点、典型生产实例。

(3)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

(4)拓展—曲柄滑块机构,掌握三个层面:能把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移动;有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滑块的行程是曲柄长度的两倍。

(5)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运动特点、分类、生产实例

2.轮系

(1)带传动、直齿、斜齿、蜗杆蜗轮机构简图

(2)方向:直齿内啮合:相同;直齿外啮合:相反;锥齿轮:同时指向或同时背离节点;蜗杆蜗轮:右手螺旋法则。

(3)三个典型“轮系末端件”题型。

鼓轮带动重物上升或下降,重物上升或下降速度(位移)

V=πnD

丝杆带动螺母(工作台)做直线移动,工作台移动的速度(距离) L=n×螺距(或導程)

齿轮齿条:齿条移动的速度(距离):L= nπmz

四、其他知识点及注意事项

1.机器概述、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液压传动(今年分值上升)四章都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将所有知识点做成填空题,以供学生复习总结用。

2.各本科院校考试范围正式出来后要仔细核对,如今年滁州学院就增加了知识点: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转向判定;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万能角度尺及百分表的使用等;黄山学院增加了知识点:自由度的计算;淮南师范学院涉及到均布载荷知识点。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口高考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复习方法非常重要,对口高考相对于普高来说是弱势群体,无鱼目混杂的补习班,无漫谈飞舞的复习资料,更无“全家总动员”,中职生靠的就是任课教师的责任心,靠的就是课堂45分钟教学,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把握考纲,找对复习方法,争取使每位同学能考取理想院校。

参考文献:

[1]张艳.对口单招高三机械基础复习课教学的几点策略[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3.

[2]张国年.浅谈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

[3]王华.浅谈对口单招《机械基础》复习方法和策略[j].黑河教育2014.

[4]薛小虎.浅谈对口单招《机械基础》复习[J].《成功.教育》,2011.

[5]叶周.基于江苏省对口单招机电专业《机械基础》第三轮复习思考与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4,(8).

篇8:200612机械设计基础A2复习指导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包括:认真编写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提出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供可选择的各种学习条件、目标和情境;允许学生自己确定各种学习内容、计划和目标;分组教学,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果。

(3)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原则是:如果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在其现有发展区之内,就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学来解决;如果学习的内容超过了其现有的发展区,那么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了,或者需要学生一定时间的自我探索。

二、学案的设计

根据实施本课题前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主动性不强,接受知识比较呆板,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些问题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会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通过学案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学案如何编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以下是本人对学案编写的思路。

(1)学案设计的原则。1课时化原则。对复习内容采取分课时处理的方法,保证一个小专题学案为1~2课时。这样,不仅有利于将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且加强了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利于更好地实现既定的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问题化原则。将课本知识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探究、释疑、激思,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素质。3参与化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学案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从想要学习到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案设计将“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同时关注学习方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认知水平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好坏等,在编写学案时应注意将复习内容处理成富有阶梯性的、层次的、符合不同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一定的收获,每个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更有信心学好本课程。

(2)学案的组成部分。学案基本组成:学习目标、课前基础知识回顾、课堂探析、知识链接、拓展训练、课后练习、课后反思。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2课前基础知识回顾。让同学们对本学案中要求复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复习,增强学习主动性。3课堂探析。学生事先完成学案中的题目,通过做题能知道自己的掌握程度,对有质疑的问题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就题目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探讨。4知识链接。知识链接部分是与课堂探析部分相关的知识点的延伸部分,也是新旧知识链接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做好知识的归纳总结。5拓展训练。通过前面的知识的讲解,进一步巩固练习并适当拓展知识。6课后练习。通过课堂的讲解,课后学生做适当的作业检验这节课的掌握情况。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也要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课后作业中,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能力的锻炼。7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学生反思是学生对照知识点、考点的要求进行认真反思,自我检查。比如:是否已全部掌握知识点和考点,学习之后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反思之后,通过自己或者寻求老师帮助将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这种自我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总结,自我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反思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这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学案中哪些设计不太合理,还需改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过程

我们的学案大都包含“课前基础知识回顾、课堂探析、知识链接、拓展训练、课后练习总结”等环节。由于学案的编制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在使用学案时要因材施教,不断总结、反复修改,使学案逐步趋于完善。

(1)提前发放学案,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指定复习范围。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完成课前基础知识。因为本学案是用在复习课上,所以学案中课前基础知识练习题是考察的基础知识,高考中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在后面复习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本。学生自主复习过程中,可以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为后面自学做铺垫。

(2)课堂探析部分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体现形式。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针对学案中设计的题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3)知识链接部分是与课堂探析相关的知识点的延伸部分。我们不能就本节内容讲解有关的知识,前后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因为我们现在是复习阶段,练习的题目都是综合题,它把很多知识点都融入一道题中,一幅图出现过很多次,但每次我们可以考察不同的内容。而我们的学生做题往往正确率不高,其原因是学生对基本知识不够熟悉,没有总结题型的能力,没有思考的习惯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从中指导,让学生逐步按照老师的设计,思考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思考的习惯。

(4)拓展练习的设计应与对应课时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在设计拓展练习时,应注重多设疑,使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由未知到有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学生须当堂完成拓展练习题,通过练习不仅能消化、巩固知识,还能及时为教师提供直接的教学反馈,以便教师对练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相应指正,做出正确评价。

(5)课后练习,是学生用课后的时间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课后练习中有两类题,第一类是与例题相近相仿的题型,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第二类属于提高型的题目,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一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课后练习的布置体现了分层原则,就是对不同基础差异的学生布置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作业的能力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互适应。

四、反思

教有法,但无定法;学有法,贵在得法。学案教学法的重点在于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本人在教学中,对学案进行精心编制。运用学案教学法一段时间以来,得到一些体会。

(1)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得。因为在实施学案教学法之前,必须自己编写学案。在编制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让学案能起到高效的作用,不需要再浪费时间花在学生已懂的问题上,重点落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这就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2)一个良好的氛围十分重要。创设轻松平等的氛围,创设利于学生思考的氛围。创设平等、交流、合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聆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部分内容,课堂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使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充分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预期设定的发展,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这也是继续研究的重点。

(4)尊重并善待不同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方式不同,思维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鼓励并提倡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

上一篇:唯美短句下一篇:钻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