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校本课程

2024-08-22

化学校本课程(通用6篇)

篇1:化学校本课程

“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背景: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2007年,我国塑料总产量为1219万吨,进口塑料近8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6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700多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估算,全国每天使用的超市塑料购物袋达到10亿个,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8%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3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9.8%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25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5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4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4.2亿个,废农膜约1374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我们已经陷入“白色污染的海洋”。

一、“白色污染”的污染及危害

关于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是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方面的负面效应。“视觉感应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感应与情绪带来不良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人体健康

人们遗弃的塑料制品常常粘有或装有各类废弃污染物,这是一种条件性污染源。当气温等条件适宜时,就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从而间接危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也可危害人体健康。2.污染城乡空气

白色污染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垃圾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特别是塑料膜与袋、一次性发泡塑料屑和粉尘随风飞扬形成多种致病害的空气污染。另外,如采用焚烧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破坏大气环境;其中有一种叫二恶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即使在摄入很小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人也有很大危害。

3、破坏生态环境

一方面,因“经济”原因,大棚膜、农膜成为农民朋友的必用之物。这些塑料在季节过后或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农田表面和表层,耕作时掩埋在土壤植物生长层,一、二百年不腐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尤其是阻碍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收成降低。同时也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这就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长期、深层次的破坏。据调查,每亩地(北方)若含残膜3.9公斤,就可使玉米减产11—25%,小麦减产9—16%。长此下去,将会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其次,遗弃的“白色垃圾”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即可随风飘移,散落各处。当动物误食时会导致生病、死亡。北京动物园羚羊、长颈鹿有的误食塑料袋致病,“国宝”大熊猫因误食塑料袋致死事件也有发生。另外,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处理场的面积逐渐增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不断流失,潜在危害严重。

此外,塑料垃圾还会: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有火灾隐患,白色垃圾中也含有大量可燃物, 就容易引起火灾,甚至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河道畅通,影响排水、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转,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直接危害。

二、“白色污染”的防治 1.从垃圾管理上人手

从家庭开始分类,居民住宅、设区、公共场所都有分类垃圾箱。居民自觉按要求投放,很少有随地乱扔废物的现象。密闭的专用车上门收集垃圾。废纸、废塑料等包装废物送往工厂再生利用,厨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很高,各环节流失到环境中的垃圾极少。2.从包装废物管理上人手 2.1管理办法

许多国家根据环境要求实施了控制包装的行动计划。为了鼓励合乎环境标准的包装,各国采用了两类政策手段:一类是严格规定性的,如禁令和强制式包装回收;另一类是运用经济压力式的,如税收和押金。具体政策手段有:禁令和限制;强制式回收或再循环;押金退款制度;产品收费/征税;原始材料税;废物处置费;销售许可证;再循环信贷。

2.2有关法规

各国相继立法,对包装的再使用、再循环和处置制定了强制性综合方案。特别是1991年德国的《避免包装废弃物法令》,该法令规定了包装废物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应尽义务,要求他们在包装使用之后对其进行回收,并采取再使用和再循环措施。3.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制止垃圾随手丢弃

利用各处行政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4.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废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0亿只,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严格地进行适度包装。5.要建立建全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机制

收购废弃塑料包装制品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措施。要适当提高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价格,调动各级回收部门的积极性。过去利用废弃塑料作原料生产汽油、柴油及其他产品的企业常偏重收购塑料编制袋、农用地膜、塑料瓶、塑料布等体积较大的物品,而不注重收购体积小、重量轻的塑料袋等。原因是塑料编制袋等原料来源比较充足,用同等价格收不到废弃塑料袋等较轻物品,同时又不便于运输、管理,所以生产企业也不愿意收购此种原料。由于受生产企业收购价格的影响,许多废旧物品收购站、点都没有开展此项业务,有的甚至不知道废塑料袋还有地方回收,导致大量塑料袋满天飞。为治理白色污染,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促进作用,适当提高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价格,调动收购部门和生产企业积极性,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制定出既能使企业赢利,又不致超出政府补贴的价格标准。6.开发、研制、推广使用替代品

目前,科技工作者已研制生产出许多环保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纸模塑类,以纸浆为原料生产餐具;植物秸杆类制品,以植物的秸杆、稻壳等粉碎压制成型;淀粉类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类,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达到降解的目的。要不断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来替代难降解的塑料制品,一是要从政策上对生产降解产品的企业进行多方面扶持,满足降解产品的市场需求;二是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无污染,少污染的新材料、新工艺,来促进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使难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国家限制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31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梢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旧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梢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总结:塑料是和钢铁、木材、水泥并列的当今四大支柱材料之一,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但应看到,“白色污染”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白色污染”的形成并非“塑料的错”,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没有科学、合理利用它。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人们采取适当措施,根治“白色污染”是完全可能的。

课程设置思想】

1、通过做小实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2、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化学科学素养.【课程背景】

生活当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小知识,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如何应用以及如何从生活当中获取知识,这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平时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把书本上面所涉及到的,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材料以及药品的实验都可以把它完成。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对于如何解释生活现象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也正是校本课程设置的最根本的原因。高一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弱,应该说,本课程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课时设置】十课时

【考察方式】实验操作规范(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测评相结合,最终划定A、B、C、D四个等级。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分析处理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学习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四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内容结构

十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四、注意事项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认真阅读教材并动手实验、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并完成课内思考题,作出自我评价。

第一模块 趣味化学实验一

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背景资料: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蒸馏水、98%的硫酸、大理石(主要成分

CaCO3)。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1)配臵(3)用量筒取150mL浓度约为0.01mol/l的稀硫酸溶液(注意配制的安全性); 50mL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4)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3和4的现象异同 象;

(5)比较步骤 问题思考:

1、步骤

2、步骤3的现象: 4的现象:

3、配臵稀硫酸溶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指示剂(indicator)是指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在各类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

高锰酸钾。

适用于各类滴定反应的指示剂有以下几种:①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中

H+浓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其酸性和碱性具有不同的颜色。指示剂酸HIn在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a=[H+][In-]/[HIn],即溶液的颜色决定于[In-]/[HIn],而[In-]/[HIn]又决定于[H+]。以甲基橙(Ka=10~3.4)为例,溶液的pH<3.1时,呈酸性,具红色;pH>4.4时,呈碱性,具黄色;而在pH3.1~4.4,则出现红黄的混合色橙色,称之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有不同的变色范围。②金属指示剂。络合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大多是染料,它在一定pH下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呈现一种与游离指示剂完全不同的颜色而指示终点。③氧化还原指示剂。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它的氧化形与还原形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中被氧化(或还原)时,即变色,指示出溶液电位的变化。④沉淀滴定指示剂。主要是Ag+与卤素离子的滴定,以铬酸钾、铁铵矾或荧光黄作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问题思考:

1、写出你知道的其他的酸碱指示剂以及他们的变色范围

2、画坐标图(横轴:醋酸的量 纵轴:溶液pH的变化)描述往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醋酸后溶液pH的变化

3、带上pH试纸,回家后测定一种你熟悉易得的植物作为指示剂的灵敏度即变色范围,把它与酚酞的变色范围做对照。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第二模块 趣味化学实验三

化学“冰箱”与冰袋

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实验一: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热。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O3)(化肥或试剂)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台秤 烧杯(200毫升)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臵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实验

二、化学“冰袋”

背景知识: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结晶碳酸纳(Na2CO3〃10H2O)聚氯乙烯薄膜小袋 蒸发皿 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 酒精灯 药匙 研钵 温度计 电子(托盘)天平封口机(或锯条与酒精灯)细绳(讲台上)实验操作:

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说明: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可以将无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四: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背景知识: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我们通常会认为鉴定指纹是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扩展实验:【碘蒸气法】指纹鉴定

实验原理: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实验步骤 :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问题思考:其他方法(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小提示:【硝酸银溶液法】

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的氯化钠就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经过日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象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是刑侦中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检测出更长时间之前的指纹。(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20~50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人如果缺少了碘,舍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因此在建国后,我们加强了预防,主要是多供应含碘的食物。现在我国使用的食盐中都加入了碘元素,叫做碘盐,这也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此外,多吃海带也可以加强人体对碘的吸收。相关实验: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实验原理: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IO3-能将I-氧化成I2, I2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实验步骤:

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2.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KI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3.将第3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2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问题思考:

碘的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实验:密写信 实验原理: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例如: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可以反复若干次。

②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篇2:化学校本课程

2010-03-16 18:07:24|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

服饰除污小窍门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

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

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

鸡蛋壳上刻字

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

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

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

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

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活动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4)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会快速收集、利用、处理和纷杂的信息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课程的开设应做到:利用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录相、网络文摘等,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效果;同时指导学生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会学习打好基础。

(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得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因此在生活中化学开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删减或增加一些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型教师。

五、学习建议

篇3: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一、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 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而编制出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以校为本, 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出发点, 以教师为主力军编写而成, 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方针。落实课程改革, 合理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 是教育的需要, 也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于丰富课程内容,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实现学校课程创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

1. 实践性。

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会带给他们成功的喜悦, 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 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和思考, 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抽象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趣味性。

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 要注意趣味性, 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小实验、小魔术等艺术化的形式呈现, 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3. 知识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 不能因为突出趣味性而忽视科学知识的渗透, 更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校本课程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但不拘泥于教材书本, 以相关知识网络为内在基点进行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性是基础, 离开知识而空谈其他方面的问题, 是没有意义的。

4. 突出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很多化学规律的发现和理论的确立都是以实验为依据的, 因此,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重视实验。在课程中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5. 突出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 突出地方特色。就兰州而言, 有许多特色小吃, 如闻名全国的牛肉面、酿皮、灰豆子等;有能引起关注的空气污染和黄河水污染等问题。这些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入手,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体现实践性

1. 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食品保存巧方法》的引入部分请学生思考中学化学中学过的与食品保存相关的物质, 如Al, CaO, CaCl2等, 再请学生思考以上物质在食品保存与包装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对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 从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现象引出学习内容。

生活中有些事物大家经常看到, 但要说出原因, 往往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校本课程涉及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学习内容, 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食品保存巧方法》的校本课程中,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礼品、糕点等食品包装内有类似干燥剂的小袋, 袋内常装Fe粉, 这有什么作用?这个现象好多同学经常见到, 但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又有些困难, 于是产生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介绍了这些小袋内装的Fe粉是脱氧剂, 又分析了脱氧剂的成分、作用、原理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最后同学们顺利解决了课前的问题。

3. 突出学以致用。

篇4: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关键词】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延伦.当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及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篇5:化学与生活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化学与生活 【课程主讲教师】仲作平【课程教学材料】自编 【课程学习时间】9课时

【授课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实验的科学,也是实用的科学。高中学生学习了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后,已经感知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并没有将化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缺乏求知的欲望。本课程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为深切的体会到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化学。【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关于“衣”中的化学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内容:认识常见衣物的材料及其性质,介绍衣物的洗涤和保存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食”中的化学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具体内容:饮用水、汤的营养问题;食品添加剂中的化学物质;水果的营养;食物的相生相克等。第三部分:关于“住”中的化学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内容:居室及大气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四部分:关于“行”中的化学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内容: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篇6:丰中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

2010年8月

编者:胡兆兵李 杰

趣味实验一 化学“冰箱”与冰袋

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实验一: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热。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03)(化肥或试剂)水 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台秤 烧杯(200毫升)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

趣味实验二 自制镜子

背景知识: 镜子、热水瓶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那么镜子是如何做的呢?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取银,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光这的银镜。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的两个步骤,首先是配制银氨溶液,实验室中没有现成银氨溶液的试剂,因为银氨溶液不稳定,易形成易爆的物质,故需要现配现用。第二就是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合,在水浴的条件下静置加热至形成光亮的银镜。实验用品:

硝酸银溶液 水 稀氨水 酒精灯 石棉网 铁架台 玻璃 实验步骤:

①镀银用的玻璃的洗涤方法

先把玻璃用肥皂水洗干净,然后用自来水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涤.10%的SnCI2溶液倒在玻璃板上均匀地展开,放着5min然后用蒸馏水洗涤,最后干燥后使用实验.用蒸馏水洗涤的原因:自来水的成分里有K+,Mg,Ca等离子,能阻碍透明银镜的生成.用10%的SnCI2溶液洗涤的原因为:用10%的SnCI2溶液洗涤能提高银均匀的镀在玻璃板上.②板氨溶液的配制: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6mL 2%AgNO3溶液,随后逐滴滴人2%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沉淀刚刚消失为止,就得无色银氨溶液。AgNO3+NH3.H2O→[Ag(NH3)2]OH+NH4NO3+2H2O ③银镜的生成:向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入3~5滴乙醛溶掖,轻轻振荡后,把试管放人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温热(或水浴加热),此时不要摇动。如果试管洗得很洁净.可以看到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的银;如试管不干净。看不到光亮的银,只能看到生成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洗涤洁净的玻璃板平着放好后,一定量的A :B(5 :1)溶液均匀搅拌混合后,立即倒入在 玻璃板上及均匀展开,过2~3min后玻璃板上出现黄颜色,过4~5min后析出的金属银均匀地沉积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形成光洁明亮的银镜.④实验后用少量硝酸洗去银镜,并用水洗净后及时处理,不可久置。

CH2OH-(CHOH)4-CHO + [Ag(NH3)2]OH + 2H2O→CH2OH-(CHOH)4-COONH4 + 2Ag↓+ 3 NH3.H2O 说明:①试管必须洁净

②所用氨水及AgNO3溶液浓度要小(2%)。

③滴加顺序;将氨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

④加入氨水的量一定要使刚开始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氨水过量则易生成易爆炸的物质。⑤该反应为水浴加热(温水浴),不能直接加热。⑥该反应在碱性较强的环境中进行。⑦该反应可用来鉴定醛基的存在。⑧该原理可用于工业制镜.制保温瓶胆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2+

2+

趣味实验四 “固体酒精”的制取

背景知识:

在饭店吃饭时常常会上一些已经做好的冷菜,在食用前要自行加热,服务员会用小锅盛装这种冷菜,并放置于一个小灶上面。在小灶的内部有一块胶冻状的固体,用打火机一点,它就开始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将冷菜加热食用。实验原理:

酒精与水可以任意比混溶,醋酸钙只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当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时,饱和溶液中的水溶解于酒精中,致使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胶冻”,酒精充填其中。点燃胶状物时,酒精便燃烧起来。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蒸发皿、火柴、酒精(质量分数95%以上)、醋酸钙、蒸馏水。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再加入适量醋酸钙,制备醋酸钙饱和溶液。

2.在大烧杯中加入80 mL酒精,再慢慢加入15 mL饱和醋酸钙溶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烧杯中的物质开始时出现浑浊,继而变稠并不再流动,最后成为凝胶状。

3.取出胶冻,捏成球状,放在蒸发皿中点燃。胶冻立即着火,并发出蓝色火焰。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趣味实验六 烧不着的棉布

背景知识:

灭火是消防人员的工作,他们常常出现在各种火灾现场。我们可以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他们频繁的出入于火灾现场,抢救人的生命和财产,但他们穿的却是厚厚的衣服。生活中常见的各类服装的材料都是易燃物品,为什么他们穿着厚厚衣服出入于火灾现场,难道他们不怕衣服烧起来了吗? 实验原理:

棉布是由棉花制成的,棉花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分子构成的,它含有碳、氢、氧元素,所以是可燃的物质。布条事先浸过30%的磷酸钠溶液,晾干后再浸入30%的明矾溶液中,再晾于,这样,布条上就有两种化学药品,磷酸钠和明矾,磷酸钠在水中显碱性,而明矾在水中显酸性,它们反应之后除生成水外,还生成不溶解于水的氢氧化铝。所以实际上棉布条被一层氢氧化铝薄膜包围了,氢氧化铝遇热后又变成了氧化铝和水,就是这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了布条,才免于火的袭击。经过这样处理过的棉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上都广泛的应用。实验用品:

棉布条、磷酸钠溶液、明矾溶液、酒精灯 实验步骤及现象

布条事先浸过30%的磷酸钠溶液,晾干后再浸入30%的明矾溶液中,再晾干。再放于酒精灯上点,看是否能点燃。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趣味实验八 指纹鉴定的方法

背景知识:

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实验原理 :

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实验步骤 :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

趣味实验九 红糖制白糖

背景知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白糖、砂糖、红糖都是蔗糖,是由甘蔗或甜萝卜(即甜菜茎)制成的。制成糖以后,经过一番加工精炼就成为白糖。砂糖和绵白糖只是结晶体大小不同,砂糖的结晶颗粒大,含水分很少,而绵白糖的结晶颗粒小,含水分较多。实验原理

红糖中含有一些有色物质,要制成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活性炭,将红糖中的有色物质吸附,再经过滤、浓缩、冷却后便可得到白糖。

实验用品:红糖、小烧杯、大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铁圈

酒精灯、石棉网、活性炭

实验步骤及现象

称取5 g~10 g红糖放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水,加热使其溶解,加入0.5 g~1 g活性炭,并不断搅拌,趁热过滤悬浊液,得到无色液体,如果滤液呈黄色,可再加入适量的活性炭,直至无色为止。将滤液转移到小烧杯里,在水浴中蒸发浓缩。当体积减少到原溶液体积的1/4左右时,停止加热。从水浴中取出烧杯,自然冷却,有白糖析出。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仪器整理:A B C D(自评打分)A B C D(教师评价)

家庭安全以及环保知识问答

问答题

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请问绿色食品是指哪一类食品?

2、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哪一类物质所引起的污染?

3、城镇燃气的种类有?

4、“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 陆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当前全球性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请回答:引起温室效应的是哪一种气体物质?

5、“臭氧空洞”,它指的是大气中臭氧层变薄,因而阻挡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的物质减少,危及地球上有生命。请问:引起臭氧层减少的物质是哪一些物质?

6、酸雨是指酸性降雨,其酸度在逐年增加,范围已从大、中城市发展到小城市和乡村,其 危害性很大,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高度的重视。试回答:造成酸雨的最主要的气体是?  7、1998年春天,香港、深圳近海和珠江口一带海域,“赤潮”过处,海水泛红,腥臭难闻,水中鱼类等动物大量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请问:引起“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8、天然气的成分以及性质你知道哪些?

9、天然气具有毒性吗?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以及性质你知道哪些? 选择题:

1.煤燃烧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

A.氮的氧化物

B.SO

2C.CO2

D.CO 2.

从能源利用条件看,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是

A.煤烟型

B.石油型

C.SO2型

D.SO2和烟尘 3.

导致酸雨和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砍伐森林B.水土严重流失C.燃煤和大量排放CO2气体D.排放尾气剧增 4. 造成世界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污染事件发生最多的是

A.水污染

B.食品污染

C.大气污染

D.重金属污染

5.造成目前环境污染的因素大体上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的三个方面,它们是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化学物质约占 A.30~40% B.50~60% C.70~80% D.80~90% 6.

自来水中的削毒剂是

A.氯气

B.漂白粉

C.石灰

D.以上都不是 7.

水污染中危害最大的是

A.重金属

B.有机物

C.酸碱

D.钙镁离子 8.

在正常条件下,下列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最少的是

A.天然气

B.煤

C.木材

D.液化石油气 9.

下列物质中可作净水剂的是

A.胆矾

B.明矾

C.绿矾

上一篇:写景作文:雨景下一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