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为什么长不大童话作文

2024-05-03

田螺为什么长不大童话作文(精选4篇)

篇1:田螺为什么长不大童话作文

摘要:这样,小田螺就变成了一只永远长不大的小田螺。小朋友,你愿意做一只永远长不大的田螺吗?

正文:田螺为什么长不大

在清澈见底的水塘里,有一只小田螺小心翼翼地在水底游走。这时,调皮的小鱼游到他的头顶,右晃晃脑袋,左摇摇尾巴,嘴上还吐着圆溜溜的水泡泡,水泡泡撞到了小田螺的小房子上,吓的田螺停止了脚步,关紧了房门,小鱼见状觉得小田螺很无趣,吐着泡泡又走了。

小田螺还以为刚才是什么怪兽要吃他,哪里知道是小鱼要陪他玩。

小田螺又继续走,比刚才更加的小心翼翼了。水岸边,绿油油的草丛中,一只青蛙专注的看着水平如镜的水面,有力的后腿奋力一蹬,以一种几乎完美的姿势入水,溅起了无数水花,水底的小田螺可吓得要死,躲在小房子里好久都没敢露面。

小田螺哪里知道,这是青蛙在跳水表演。

小田螺想起了妈妈的话: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呆在小房子里才最安全。

就这样,小田螺就变成了一只永远长不大的小田螺。

小朋友,你愿意做一只永远长不大的田螺吗?

篇2:田螺为什么长不大童话作文

在一个树洞里,住着四个鬼精灵,他们是鬼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骄傲小鬼、贪吃小鬼、病痛小鬼。

有一天,鬼妈妈把她的孩子叫到身边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大概几个月后才能回来。”

“啊?妈妈,那我们这段时间吃什么呀?”三个小鬼急切地问。

“你们只要喝一些早晨的露水就可以了。”

“这么一点东西,能让我们长大长高吗?”贪吃小鬼说。

“你们要想长大长高,光吃东西是没用的,你们必须诱导人类骄傲、贪吃、患病才行,每成功一次,就能长高5厘米。”鬼妈妈说。

“我一定要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拥有超级魔力的大鬼“是呀,长大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贪吃小鬼说。

鬼妈妈走后,三个小鬼决定到城里去碰碰运气,施展一下魔力,让自己快点长大。

骄傲小鬼看到一个不听妈妈话的小男孩,他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最聪明。

骄傲小鬼暗自庆幸自己的运气可真好,他跳到小男孩的头发里,呼呼地吹着气,那小男孩变得更加骄傲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骄傲小鬼一下子就长高了5厘米。

贪吃小鬼来到一个爱吃东西的女人家里,他钻进她的衣服,呼呼地吹着气,那个女人每天就躺在床上吃东西,最后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胖女人。

贪吃小鬼也长高了5厘米。

病痛小鬼在路边上看到了一个懒汉,他钻进懒汉的肚子里,呼呼地吹着气,那个懒汉捂着肚子直喊疼。

病痛小鬼看着懒汉痛苦的样子,一下子也长高了5厘米。

三个小鬼都长高了,他们回到树洞里,开心极了。

没过几天,他们又准备出来作恶。

可是这次却没有那么顺利。骄傲小鬼找了半天,也没遇到合适的人,人们都变得谦逊有礼,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贪吃小鬼遇到的人也变得很讲卫生了,任他怎么使劲地吹气,也没用。他毫无收获地回去了。

病痛小鬼来到城里一看,也傻眼了,人们都辛勤工作,个个身体健康。他也灰溜溜地回到了树洞里。

三个小鬼只好继续喝早晨的露水来填饱肚子。

骄傲小鬼说:“上次遇见的那个小男孩,现在变得好孤独,没有人喜欢他,真可怜!”

贪吃小鬼说:“那个胖女人越来越胖,到现在也没有人愿意娶她。”

病痛小鬼说:“那个懒汉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真吓人!”

“看看,我们干的这些坏事!”贪吃小鬼有些惭愧。

“可是,如果我们不做坏事,就不能长大了!”病痛小鬼说。

这时,山里来了一群孩子,他们看见三个小鬼,兴奋地喊:“你们好,能和你们交朋友吗?”

篇3:孩子,你为什么长不大?

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听到不少家长说:“我的孩子整天像个小孩子,总是一副长不大的样子,让我操碎了心。”

按正常的发展规律,个体的成长成熟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一粒正常的种子,除了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等外界必备的条件,其自身的生长基因会让这株植物由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人类也是一样,一个健康的个体,到了该发育的时候或该长大的年龄而没有发育或没有长大,背后一定有原因。

遇到过几个例子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家里的独生女,大学毕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其生活都是由父母打理,包括所挣的工资也由父母代为保管。第二个是一位离异的母亲,悉心照顾年幼的女儿,含辛茹苦,将女儿抚养大。

第一个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父母的催促声中见了一个又一个男士,却总是找不到自己觉得合适的。最后,终于遇到了一个,但经常因“大事”而闹矛盾,有时甚至是到了要分手的地步,所谓的“大事”就是:对方为什么不刷碗?为什么不做家务?为什么不能像父母那样对待我?等等。

第二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是随着女儿越来越大,母亲也越来越苦恼,因为女儿对母亲逐渐疏远,有时候甚至是讨厌母亲,所以母亲常常被女儿气得流泪。

这两个结果都有悖父母的初衷,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看到。

第一位姑娘的心理发展滞后于身体发育,尽管身体各项指标都已成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内心还很幼稚,还处于儿童状态。她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伴侣,而是找不到合适的“父母”,结婚对她来说不过是找一个人来代替父母照顾自己。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父母的过度关心与爱护应当是主要原因,过度关爱已经让这位姑娘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舍不得她离开,所以不知不觉地用所有的关爱来减缓她的成长,使她永远像个小孩子一样待在父母的身边。

案例2中的母亲与丈夫离异后,与女儿相依为命,她很害怕女儿长大后会离开自己,所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手段把女儿控制在身边,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用母亲自己的话说,女儿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女儿在身边她才感到自己在活着。所以女儿想疏远母亲是一种被束缚太紧而想逃离的本能。

反思这两个例子,或许可以回答孩子“长不大”的原因:不是孩子不想长大,而是因为家长不愿与子女分离,不希望孩子长大。

分离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生命中的爱一样,是永恒的主题。例如,婴儿与母亲子宫的分离,结婚成家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等。正是因为分离,个体获得了新的生命,正是因为面对分离,我们对人生的感悟才逐渐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家长是明智的,能够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情感,知道“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家”。当孩子渐渐长大,一步步地与自己分离,大多数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并接受这个过程,并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保持与孩子的距离,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遇到很“爱护”孩子的家长,像案例中的那样,问题就会不期而至了。因为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是自己的全部。家长若是有了这个想法,就会不自觉地付诸行动,可怕的是这种行动多半是无意识的,披着“我是爱孩子的,我是为孩子着想”的外衣。

其实,破除这个“魔咒”很简单,那就是家长要自我成长。通过自我成长,家长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产品,也不是自己的装饰品,更不是自己用来填补空虚和寂寞的工具。很欣赏纪伯伦在一首诗歌里的句子:“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分离并不是离开,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孩子拒绝分离,等于拒绝成长;家长拒绝分离,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成长。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爱让一个人成长,分离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当孩子与你分离,孩子依然还是你的孩子,而且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惟一不同的是这个孩子长大了,长成了一个有独立人格且健康的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郑州,450000)

篇4:“好产品”为什么长不大?

这样一个公认的好产品、好苗子为何生长得如此迟缓乃至挣扎?表面上能看到的真实境况是:

纠结的定位

G饮料的定位摇摆不定,从最初的“养生”到中途的“去火”再到后来的“天然野生”,每一次都不超过两年,而第四次变化正在激烈讨论中。反复多变的定位使产品形象无法统一,于是市场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新的海报,旧的未干,新的又来,业务员始终说不清自己产品的主打卖点,消费者自然道不明选择它的理由。

客观地说,G饮料过于崇拜定位环节,认为“好定位一来,销售自然来”,千方百计要复制“怕上火”的“神迹”,将成功者的成功过分归结为“定位”的成功,一时三刻看不到见效,就自我怀疑、否定,一次又一次“品牌再造”自然在所难免。

事实上,一听到不同声音就彷徨犹豫,定位将变成一栋永远无法竣工的烂尾楼。尤其是一个销售规模尚未成型的品牌,很容易被归结为“因为定位不对,所以销售没起来”,但事情的本质是:卖火了之前,一切都是错的;卖火了之后,一切都是对的。产品定位与销售成功之间,真实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看准了,认定了,就坚决走下去,只有坚持才能形成认知,当认知积累成销量,嘲讽就会变成赞歌。

招商的困局

G公司认为,自建渠道太慢太贵,嫁接经销商资源才能快速做大。为此,公司对招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造氛围、开大会”。

几年来,G公司先后在办了三场招商大会,模式如出一辙:请某个演艺明星助阵,找个“专家”做培训,业务员四处出动请客户,好吃好喝好招待,现场下单给政策。一场会下来,公司花销不菲,员工手忙脚乱,看上去虽然轰轰烈烈,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是优质经销商招不到,能招到的大多是一些资金、经验与渠道都有限的二三类经销商;二是招商大会的成效一次比一次衰减,开到第三次,签成的订单还抵消不了会务费;三是好不容易招来的经销商纷纷出现“没有第二次”的现象。那些新开发的区域,产品迟迟不能动销,眼看效期将近,经销商急得团团乱转却无计可施,自然不会第二次打款进货。从G公司的经历来看,“以会招商”已经到了饮鸩止渴的地步,其显著的表现是: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低微,靠自身难以吸引经销商。迫于回款压力,有钱便是经销商,对客户的渠道能力、经营手段不作考量。

扶持新经销商与企业共成长本是商界常事,但前提是企业要有一套基本的操作手段可带领这些新手。G公司事实上还没有形成起码的新市场套路,一无方案指导,二无人员相助,客观上就变成了收款发货的工厂。

艰难的投放

经销商们经常抱怨G公司承诺的广告投放不兑现。其实,G公司的广告已经拍好了,之所以没投放,是因为不知道这巨额的投放有没有效。

市场部每年都会提交一份宣传广告方案,但从来没有完整地执行过。一是每当具体落实之时,公司总是在要不要投上摇摆不定;二是大领导常常受外界启发,指示新创意新点子,员工团团乱转,疲于应付。三是投放重点难以明确,上半年要巩固本地市场,下半年要轰炸省会市场,市场部东奔西突,没有投放重点。

两三千万元的广告费,对大品牌来说只是一年预算的零头,但对G公司来说却是天文数字,一旦打水漂,那就是灭顶之灾,G公司慎之又慎是必要的。但小品牌也有小品牌的打法,其核心便是“聚焦”,聚焦目标市场、聚焦宣传广告手段、聚焦投放时段,切莫东施效颦,跟着大品牌转。你不能上央视,但可以做足一个县城。同样是一笔广告费,在10个县城里各投一点,不如集中到一个县级市,给人本市第一品牌印象。100万元的费用假如投在一个小城市的公交车,能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如果分散到10种媒介,反而得不到这种效果。

G公司的投放之所以混乱,除了决策无效、执行不力之外,还有一种“少花钱办大事”的心理在作祟,既想一举成名,又想点石成金;既把广告费看得很重,又把广告效果想得太美。相信总有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到处撒四两的结果常常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米蚀得多了,饭就不够吃了。

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G饮料会出现这些路人皆知的错误?这恐怕还需要从企业内部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决策者太多。G公司是一家多股东企业,而且股东之间分工不太明确。大家对公司运营都在管又好像都不管。有人曾归纳公司不成长的部分原因是内脑不足、外脑不足,但G公司恰恰相反,属于内脑太多、外脑泛滥。几个聪明的股东加上若干个总经理、总监,以及众多的EMBA级的顾问,看上去群英聚会,干起来却一盘散沙。所谓商场如战场,指挥部若总是一帮参谋们高谈阔论,举棋不定,前线的将士必定无所适从乃至尸横遍野。

二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互不信任。G公司近年营销总经理的平均寿命是一年,他们大多有着大牌公司从业的背景,与董事会也常常是一见倾心,但接下来又往往重复着“心生芥蒂、相互质疑、分道扬镳”的路径。而这一切逃不了一个“钱”字。老板们担心的是:广告费是不是有猫腻?促销费有没有中饱私囊?招待费是不是物尽其用?经理人烦恼的是:为什么费用层层设防迟迟不报?为什么七核八审贻误战机?为什么急功近利不肯放水养鱼?当企业需要倚重于职业经理人,又无法生成有效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时,基于人性本能的防范与怀疑就必将一次次摧毁那脆弱的姻缘。

三是制定目标与资源整合之间的不匹配。任何产品的成功,必定是企业整合全盘资源的结果,超越现有资源而设定的目标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G饮料的雄心不可谓不远大,纸面上的理念与战略不可谓不清晰,但其战略目标的设定却是脱离实际的空洞口号。于是每一年公司制定的翻番目标只不过是了无新意的老皇历,使员工既无拼死一搏的冲劲也无背水一战的压力。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资金投入还是团队提升或是渠道都没有变化,其结果只能是涛声依旧。到了年底,老目标无人追究,再提出个更宏大的预期,如此而已。

G饮料的滞生长其实也是许多小型企业的生存写照,它是一面镜子,你能看到多少自己的身影呢?

编辑:苗东明 mhlmiao@126.com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活动下一篇: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