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2024-07-08

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共16篇)

篇1: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杞县是天地的正中心。那时候,杞县一带叫中天镇。中天镇位于中天山上,距离天只有三尺的距离。但中天镇的人却伸手够不到天,因为他们只有几寸高,最高的人也不超过一尺,所以,中天镇也是矮人镇。但在一段时间,镇上的头领镇首家生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比其他人高很多,各个都三尺多高,可以任意到天上走动。

镇首的大儿子叫共工,二儿子叫祝融,三儿子叫杞人,另外还有个女儿叫女娲。老大长的一头红发,青面獠牙,样子十分可怕。他嘴巴里能喷出水来,和海龙王成了很好的朋友,人们都叫他“水神”。老二祝融,脑袋瓜子一丈多长,脸红的像团火,嘴巴一张,就能吐出火来,人们就叫老二“火神”。老三杞人和女儿女娲长得都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很是好看。

兄妹四人,样子有天壤之别,秉性也大不相同。共工和祝融,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发火,甚至动手;杞人胆小怕事,树叶掉下来都担心砸了脑袋,整天畏畏缩缩的;而女娲则聪明,善良,惹人喜爱。

有一天,小妹女娲捡到一个天鹅蛋,兄妹四个都想吃。一争一吵,共工和祝融的火爆脾气上来了,俩人就动起手来啦。俩人从地下打到天上,从家里打到外面,打的是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兄弟俩个越打越急,共工一喷水,洪水遍地都是;祝融一吐火,烈火漫天烧。

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祝融吐的火把天都烧红了,像烧红的铁块一样,让人不敢碰,地也烧热了,像个大铁锅,把地上的洪水都给煮开了。共工一看不好,自己怕热,扭头就往西方海龙王的`方向跑。共工在前面跑,祝融就在后面追。共工只顾着向西方跑,没看路,不小心一头撞在了不周山上。不周山是顶天的柱子,被共工这么一撞不要紧,不周山塌了,天也就塌了。

天塌了,洪水遍地流,石头到处滚。星星和月亮也往西边滚下去。后来,西方就堆满了石头,成了很高的石头山,这样地上的洪水就往东边流了,就成了东海。

天一塌,可把胆小怕事的杞人吓坏了,他整天直挺着脖子,没命的在中天山上跑来跑去喊着:“不好了,天塌了。”

女娲看到哥哥们这个样子,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就遍地找五色石头去熔炼,然后用石浆补天。就这样,不知道忙活了多少年,女娲总算是把天给补好了。回去又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给杞人找医问药,总算把杞人救得清醒过来,不再到处喊叫,妖言惑众了。

安生日子没过多久,黄帝和蚩尤又打起来了。天地间打的一片黑雾腾腾的,遮云蔽日,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加上天鼓咚咚地响,到处杀气腾腾,杞人吓的又犯病了。他又开始每天狂蹦乱叫:“不好了,天塌了。”他整天这样叫,叫得大家人心惶惶的,也没心思耕种,更没心思好好生活了。

大家都对杞人这样喊叫很生气,埋怨他“无事忧天倾”。有一天,气人的两个哥哥共工和祝融正在睡觉的时候,一片树叶掉下来落在杞人头上,他吓得一蹦三尺高,尖声叫道:“天塌了,天塌了。”共工和祝融睡得正香,被杞人这么一叫吵醒了,一气之下,他们合伙把杞人打下了中天山。从此以后,中天山的人们再也没见过杞人。

篇2: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杞人忧天的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的寓意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 哲理故事:生活还是生存

★ 未雨绸缪-未雨绸缪的故事-未雨绸缪的寓意-未雨绸缪的意思

★ 哲理故事:一样是旅客

★ 未雨绸缪近义词

★ 哲理短篇故事精选

★ 自己是自己的贵人哲理故事

★ 杞人忧天译文

★ 杞人忧天造句

★ 未雨绸缪的近义词

篇3:回味母亲的杞人忧天

我请保姆来听电话,年轻的保姆在电话那头哽咽失声,说奶奶好难伺候,当她把浴帘捞起翻搭时,骂她:“还没全干,你是要让它长霉是吗?”当她谨慎地等候浴帘晾干,正要去处理时,奶奶已先她一步发现,又骂她:

“你安的什么心呀!不情愿是吗?你是故意的!叫你拉开搭上去,你就是不肯!你敢情没有把我放在眼里啊!”

听起来是两个节奏不同的人所衍生的误会。母亲一向心急,脑筋转得快,小时候我也老为类似的问题惹得母亲大为光火。她的反应总是比别人快上几拍,即使手脚不灵光了,心思依旧快捷,你就算死命追,也还是会差她那么一截。从小让她训练着长大的子女犹且常常挨骂,更何况新来乍到且语言运用仍不甚顺畅的保姆了。面对类似的一桩桩难以排解的冲突,我只好尽可能以温言两面安抚。然而,不解的是母亲何以必须大费周章将晾干的浴帘拉开再将尾端抛上杆子,难道让帘子自然垂着晾干就不行?我问。母亲始则含糊其词,其后才嗫嚅着说:

“你把浴帘总是拉着,哪知道里面有没有藏啥人?”

“会藏着什么人呢?”我问母亲。

“啥人谁知道!电视上不是常常看到杀人犯都藏在浴帘后面吗?”

这样的回答,笑倒了一干人等。大伙儿都说:“妈!你想太多了啦!电视演的,哪能当真?”

妈妈回答得颇有哲理:“有人演,就表示有人经历过,我们就要小心一点喽。”

因为理由太荒唐,大家都没放在心上,这场哭闹风暴就跟其他杂七杂八的问题同样逐渐退隐成为一页不堪的历史。

其后,我把母亲接到都市同住,慢慢才觉得有些不对劲。她老担心有小偷入侵,三不五时跑去查看大门有没有锁上。尤其午睡时分,常常动不动就又听到有人在撬门锁或后阳台好像有什么动静,非常没有安全感,总要我再三保证门户百分之百安全才半信半疑地去午休。

睡觉时,她又不停抱怨房里的空调发出虫叫的声音——

“什么虫?”

“蚯蚓。”

怎么会?于是,我们进到她房里等候她说的“蚯蚓”说话或唱歌,却什么声音都没听到!妈妈不高兴:“你的耳朵真聋!哪会听不到呀!声音这么大。”老公和我面面相觑,无计可施,只好讪讪离开。

其后,母亲的行为愈来愈奇怪。一起坐着聊天,她不时地提醒我去洗把脸:

“你的嘴唇上面都生胡须了呀!污污的一条,也不去洗洗咧。”

起初,我还乖乖地去胡乱洗把脸,几次下来,不免在镜子前仔细打量起来。挺干净的啊!哪有什么胡子。会不会是洗手间光线暗,看不清楚?为了确认,还站到亮处,龇牙咧嘴让家里其他人帮忙检查,都说没有。妈妈又生气了!“这么明显的胡须,恁大家哪会都看不到?实在让人郁闷!你们的眼比我这个老家伙还要差!”总之,母亲来了之后,我们这些儿孙的眼睛都瞎了,耳朵也都聋了,妈妈看到、听到的东西,我们都看不明、也听不清……

幸而,医院诊断出母亲患有幻听。我觉得内疚极了,这些年来独居的母亲是如何克服恐惧的?或者说,她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度过一个个“危机四伏”的漫漫长夜的?母亲的幻听妄想,哪里是安眠药的后遗症!追本溯源,应该源自于内心的恐慌吧!

上了80岁以后,母亲体力明显不如以往,却无论如何不肯去跟儿女同住。分散各地的子女虽然都力邀她同住,母亲却以家中无人照看为由加以婉拒。那些时日的母亲真是倔强得可以。明明日子过得胆颤心惊,却骄傲地不肯屈服。她逐渐萎顿的征候,常常被我们简单化为老人家必然的返老还童。现在回想起来,儿女们真是愚妄自大。

刚开始,我回去探望她时,意外发现一向门户洞开的大门开始深锁;其次,十分怕热的她,竟将两层楼的门窗关得紧紧的,即使大汗淋漓也在所不惜。接着,发现客厅右边倚着窗口放置的写字台上,电话机竟然搁在拐手的左边,我劝她放到右边以方便右手接电话,同时也让桌面显得宽敞些。她不依,这种坚持也颇不寻常,完全不符她一贯务求顺手的摆设原则,然而她死命坚持。问多了,她不耐烦地回说:“你知道什么!万一电话铃声响起来,外面的小偷听到,打破窗子伸手进来接电话,还不吓死我呀!”

小偷还会帮忙接电话?大伙儿又笑成一团,说妈妈真是杞人忧天啊!

当时,粗心的我只觉怅怅然,竟都没有去思考向来勇毅的母亲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吗?怎么会变成这般胆小!如今,才知身为晚辈的我们是何等的无知!关于老人的处境或心情,我们的了解何其表象!我们的处置又是何等的草率粗疏!

母亲生前的忧惧,无论失智的疑惧或危机重重的忧心,看似都随风飘逝了;然而,每回想一次,我总又多发现一些当年处置不当之处,恨不能唤起母亲于地下,让她的人生重新走上一遭,那时候,我肯定知道如何多加体贴老人家,让母亲更能感受我对她的爱。

可惜,一切都迟了!

篇4: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近义词

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

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英文翻译

in case the sky should fall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举例:杞人忧天,伯虑愁眼。(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杞,不能读作“jǐ”。

成语辨形:忧,不能写作“优”。

成语辨析:杞人忧天与“庸人自扰”有别:杞人忧天偏重在忧;指不必要的担忧、害怕;所指一般限于心理活动;“庸人自扰”偏重在扰;所指除心理活动外;还兼指不必要的具体行动。

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用杞人忧天造句

“因为这可能会引起恐慌, ”她说, “我总是杞人忧天。 ”

告诉那个杞人忧天的人安静一点,他把每个人都搞得心神不安了。

在我看来,基本的问题是,环保团体组织过于杞人忧天。

由于忧虑到孩子的幸福,很多母亲经常会杞人忧天。

麦克尔:区别很大!我不能相信你浪费了一个周末来杞人忧天。

你的顾虑并不算是杞人忧天,任谁都会有这样的顾虑的。

就一般工作及生活而言,您认为自己是否会感到困扰或杞人忧天?

可自从7年前最低工资标准开始实行以来,事实证明这些警告纯属杞人忧天。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关注并非杞人忧天,尽管很多人并不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罪魁祸首。

新郎在结婚前几周开始变得杞人忧天,但他每次见到未来的妻子时,所有的忧虑都会消失。

有人抓住该片追求轰动效应作为证据,证明本片对全球变暖的描述,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都是杞人忧天。

金融危机不但没有促进美元贬值,它却加速减少那些杞人忧天的人日夜担心的收支不平衡。

七年前国家最低工资政策生效以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耸人听闻的告戒大错特错了。对工作岗位丢失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我发誓我以前是个很容易胡思乱想、杞人忧天的女孩,我以前最喜欢的故事书是小鸡跟全世界说天要塌下来,可是现在的我却完全不一样!

我们常常过多地自寻烦恼,杞人忧天。“怕祸害比祸害本身更可怕。”凡事都有危险,但镇定沉着往往能克服最严重的危险。

近日早报讨论华文程度低落的文章引起英文报的一些反应,其中一些人认为华文报读者杞人忧天,对语文生态过度反应,也认为华文知识分子刻意模糊事实,意图哄抬华文的分量。

他的恐惧并非杞人忧天。

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但愿如此

基本上,我认为这些顾虑有点杞人忧天。

没有比杞人忧天更消耗精力的了。

我认为大家无须杞人忧天。

船到桥头自然直;勿杞人忧天。

天垮正好抓云雀;不要杞人忧天。

没有比杞人忧天更耗精力的了。

我是说所有人都杞人忧天了

我们常常过多地自寻烦恼,杞人忧天。

这是杞人忧天了。

他的担心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

恐怕有点杞人忧天吧

而这也并非杞人忧天。

这并非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人需要安全感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恐惧。

[杞人忧天的近义词-杞人忧天的故事_反义词_意思_造句]

★ 杞人忧天译文

★ 杞人忧天造句

★ 杞人忧天的心情随笔

★ 历史典故:杞人忧天 列子

★ 杞人忧天的意思和翻译

★ 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 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

★ 为教育说几句杞人忧天的话

★ 其他近义词

篇5: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后人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篇6:成语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这个杞国人将信将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团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有掉下来的危险了吗?

不会,不会!热心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继续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

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篇7:杞人忧天的贸易失衡论

近几年来,美国因中国的贸易顺差太大而要求中国调节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假如一个国家出现国际贸易收支失衡,那么这个国家内部或其重要贸易伙伴国,都会要求该国政府调节汇率。这种要求的依据是─国际贸易收支失衡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来看“国际贸易收支表”的编制办法。“收支表”分成上下两部分,表的上半部分叫“往来账户”,它的左边记录“卖给外国人的、且离开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它的右边记录“向外国人买来的、且进入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左边数值减去右边数值的差额,是“往来净值”。

“收支表”的下半部分是“资本账户”,它的左边记录“卖给外国人的、但不离开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它的右边记录“向外国人买来的、但不进入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左边数值减去右边数值的差额,是“资本净值”。

跟外国人每做一笔交易,都要在表上同时记录两次。例如,中国向美国卖了一件衬衫,并把它运进了美国,那么在中国编制的“收支表”中,就应该先在表的左上方记一笔,表示“卖给外国人的、且离开国境”的衬衫。

与此同时,对卖衬衫换来的美元也要进行记录。假定中国人把美元带回中国,那么就要在表的右上方记一笔,表示“向外国人买来的、且进入国境”的美元;若不把美元带回国,而是留在了美国境内(如准备购买美国的房产或国债),那么就还要在表的右下方记一笔,表示“向外国人买来的、但不进入国境”的美元。

前一种情况,是我们在“往来账户”的左右两边分别记录了一笔,这使“往来净值”为零;后一种情况,使得“往来净值”出现正值,并使“资本净值”出现负值,而“往来净值”与“资本净值”必定是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从而互相抵消的。

这是说,不管发生哪一种情况,整个“收支表”的“往来净值”与“资本净值”之和都必定为零。绝不会出现“往来净值”与“资本净值”同时为正或同时为负的情况,也不会出现这两个净值之和不为零的情况。要强调的是,不管任何一种国际贸易的格局,都不可能改变“国际贸易收支表”的这一算术性质。

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压力,来自中国的大量卖出─既向美元持有者卖出了离开国境的出口商品(如纺织品和其它轻工业品),也卖出了不离开国境的不动产品(如房地产)。这两类卖出(分别记在“往来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左边),同时导致了中国人持有的美元数目的剧增(分别记在“往来账户”或“资本账户”的右边)。

然而,不管人民币兑美元是否升值,中国的“国际贸易收支表”都永远是平衡的,谁都不能以该表不平衡为理由让人民币升值或贬值。事实上,我们无从单凭“收支表”上的“往来净值”与“资本净值”判断两国经济的情况,高兴和忧伤都根本无从谈起。对中国人来说,净出口量很大,似乎是值得高兴的,可同时产生的境外净投资很大,是不是也值得高兴呢?

篇8:成语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篇9: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去找心理学教授,他对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感到彷徨。他向教授倾诉了所有的烦恼:没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女朋友将去一个人才云集的大公司,很可能会移情别恋……

听了这些之后,教授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把烦恼一一写在纸上,然后判断其是否真实,一并将结果也记在旁边。经过实际分析,年轻人发现其实自己的`真正困扰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张困扰记录,不禁说道:“无病呻吟!”教授注视着这一切,微微对他点点头。然后,教授对他说:“你看见过章鱼吗?”

年轻人茫然地点点头。

“有一只章鱼,在大海中,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它却找了个珊瑚礁,然后动弹不得,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你觉得如何?”

教授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年轻人思考。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您是说我像那只章鱼?”年轻人自己接着说:“真的很像。”于是,教授提醒他:“当你陷入烦恼的习惯性反应时,记住你就好比那只章鱼,要松开你的八只手,让它们自由游动。系住章鱼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桠。”

篇10:杞人忧天的寓意

只要充分作好准备;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何必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造句:小毛老是担心自己的钱包会掉,他太杞人忧天了。

他总是担心小李因路太远不能及时赶来;真是杞人忧天。

篇11:李先念“杞人忧天”?

李先念认真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你不要听报纸上吹的那一套,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点也不好,老百姓在挨饿??”毛感到吃惊。

1960年4月中旬,李先念应约到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笑着对李说:“杞国人来了,请坐下。”“杞人忧天”是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毛泽东何以把李先念比喻为“杞国人”,这里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大跃进”后的粮食生产状况】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年8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北戴河会议)公报称,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7000亿斤,比1957年增产60%~70%。到1958年底,有关部门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汇报,把预计产量夸大到8500亿斤。据《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记载,?过核实,1958年的粮食产量是4000亿斤,比1957年仅增产2.5%。(《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59年的庐山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反右倾”运动,高指标、浮夸风有增无减,1960年的粮食产量指标仍定为6000亿斤。实际上,1959年到1961年的粮食产量一路下滑,三年的平均产量为3073亿斤,比1957年减产21.2%;平均每人占有粮食433斤,比1957年减少了170斤。这给粮食分配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由于国家掌握的粮食收不抵支,不得不年年挖库存,粮食调拨也越来越紧张,大中城市几乎有粮食脱销的危险。1960年6月上旬,北京市库存只够7天的销量,天津市只够10天的销量,上海市已没有大米库存。据统计,1960年9月底,全国82个大中城市的库存比上年同期减少近一半,还不到正常库存的1/3。当时大量调出大米的?西省以及省内的南昌、景德镇、赣州、九?4个主要城市,也处于日调日销的局面。(《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

农村的情况更为严峻,由于高指标、浮夸风导致高征购,1959到1961年平均征购数占粮食总产量的34.4%,而正常年景是20%多。(《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大量征购过头粮,不仅夺去了农民的部分口粮,甚至征购了来年的种子和饲料粮,农村每人每天的口粮不足1斤,有的地方只有几两,农村已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国家确定的粮食征购的高指标根本无法完成。

【李先念致信毛泽东告急】

1959年4月,全国人大举行二届一次会议,会议任命李先念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5月2日,周恩来总理宣布副总理的分工,李先念分管财贸工作。1960年初,各地粮食部门纷纷向国务院告急,粮食征购上不来,国家粮食库存下降。面对全国粮食危机的严重局面,负责财贸工作的李先念处于两难境地。

庐山会议期间,李先念因对彭德怀信中的内容表示赞同,不得不多次检讨自己犯了“右倾错误”。但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局面,若不如实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导致严重后果。李先念不顾自己可能再次遭受错误批评,及时地把情况向上报告,并提出应对的具体意见。

1960年1月13日,李先念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说,据部分省区反映,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中,约有10%~20%缺粮。(中央批转李先念同志关于安排农村人民公社生活问题和继续开展爱国售棉运动的报告,1960年1月21日)4月16日,李先念再致信毛泽东,报告说:

当前粮食情况总的来说很好,1959年到1960年粮食年度征购任务是1075亿斤,估计到6月份可以完成1200亿斤左右。但目前这50天或一个月,是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继续稳定粮食局势的紧要时期,必须开展粮食调运突击运动,坚决完成第二季度50亿斤到53亿斤的粮食调运计划,这是保证大中城市和受灾严重省份粮食供应的决定步骤。过去,国家主要是管理粮食的购销,负责城市人民和农村一部分缺粮人民的粮食供应;现在已?发展到,国家必须把六亿几千万人民的粮食消费都要更加具体和更加直接地管理起来,国家对于人民群众的吃粮够不够吃、吃饱吃不饱,负有十分重大的责任。(《李先念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报告又说,截至4月5日,粮食入库高潮已过,但全国粮食库存517亿斤,比去年同期减少13亿斤,而销售比去年同期增加。[《李先念传》1949-1992(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毛泽东戏称李先念为“杞人”】

尽管毛泽东对1960年的总体形势比较乐观,但对农村的粮食情况也并非全然不知。所以,李先念的报告还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其后一天,毛泽东约李先念到中南海丰泽园住处谈话,李按时赴约。毛泽东见李先念来到,笑着说:“杞国人来了,请坐下。”接着说:“你是怎么搞的,报纸上讲形势大好,你老是泼冷水,讲什么都不好,你是怎么想的?你知道不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你可不要学杞国人啊!”(《李先念传》)李先念看到毛泽东并无严厉批评之意,于是认真直率地说:“我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不是像杞国人那样忧天塌下来,我是担心全国几亿人吃不上饭呀!主席你不担心吗?你不要听报纸上吹的那一套,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点也不好,老百姓在挨饿,已?饿死了不少人。有些省一方面说粮食大丰收,另一方面向我写报告要救济粮。我昨天晚上没睡觉,和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等同志商量,调粮搞救火,?来一列车粮食准备调山东,结果山西来电报说他们饿死的人多,又把这一列车粮食运到了山西。当前老百姓没粮食吃,只好挖野菜、捋树叶度日。”(《李先念年谱》)

毛泽东听后,感到吃惊,要李先念详细谈谈全国粮食供应的严重情况。对李先念提出的应急措施,毛泽东表示了支持。

【压在李先念肩上的粮食重担】

1960年严重缺粮的危机,不能不使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承受沉重的压力。据周恩来的秘书李岩回忆:“各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搞得总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周恩来亲自指挥调运粮食,被称为“粮食调度的总指挥”。(《周恩来传》)要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地调拨粮食,必须对各省粮食的真实情况心中有数,周恩来设计了《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上面按日期记载着各省市的粮食收购、库存、销售和调拨数字,中央粮食收支情况等,一目了然。

紧急调运粮食的重任则由李先念承担。李先念提议,?中央2月21日批准,成立了中央粮棉油调运指挥部,由李先念负责,有国务院财贸办公室、铁道部、交通部、粮食部和商业部有关负责人参加,规定铁路、汽车的货运要服从粮食的紧急调运任务。为加快粮食调运,需要成立一支由粮食部直接管辖的粮食运输队。李先念亲自找解放军总后勤部负责人借调1000辆汽车,又从各省抽调1000辆汽车。这支运输队,从山区到平?,从边远地区到大城市,前后三年,共运出粮食约42亿斤,对完成粮食调运任务作出了很大贡献。(《李先念传》)

6月,京、津、沪三大城市和辽宁省的10个主要城市的粮食供应紧张问题仍未解决。6月份全国粮食计划调运21亿斤,只完成14亿多斤;7月份计划调运20亿斤,22天只完成8.7亿多斤。对此严重情况,李先念在一个月内三次向中央致信告急。

7月5日,李先念、谭震林联名将《关于召集九省市财贸书记讨论当前粮食工作的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中说:京、津、沪和辽宁等省市只能随调随销天天过年三十,再这样紧下去,局部地区很可能出现乱子。在农村方面,没有夏粮收获的地区,粮食情况仍然很紧张,有夏粮收获的地区,新粮已?接上了,但是丰歉不平衡,农村储备粮少,粮食分配和生活安排也存在着若干问题。报告提出:当前粮食分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全社会的粮食分配和消费都具体地管起来,认真地、毫不马虎地、满腔热情地、实事求是地安排城乡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吃饭问题。

nlc202309011621

7月13日,李先念向周恩来报送了最近粮食调运情况很不好的报告。报告说,7月份应调出粮食20亿斤,但到10日止,只调出2.19亿斤。“现在的粮食库存,北京、天津只够销4天;上海只够销两天;辽宁只够销6天。如果不加速调运补充库存,照这个样子下去,是会出乱子的。就目前情况看来,在整个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少的状况下,宁可中小城市紧张一点,也不能让京、津、沪、辽脱销。因此,我建议应当机立断,一切运输暂时为粮食运输让路,把粮食运输任务放在第一位,突击运输,迅速扭转局面。”(《李先念年谱》)

7月24、25日,李先念先后将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紧急调运粮食的报告》报送周恩来、邓小平、毛泽东并中共中央。《报告》中说:“今年5月份以来,京、津、沪、辽粮食库存极少,面临脱销危险,不断告急,现已到不可终日的地步。”“据粮食部报告,7月22日,北京市区库存粮食销不到4天,上海只够销6天,天津只够销十七八天,辽宁20日库存粮食销不到10天,吉林19日粮食库存只够销17天。这是按铺底粮统统销光计算的。实际上许多粮店已?没有存粮,时断时销,情况危急。”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对李先念报告的情况,周恩来、邓小平十分焦急,周恩来于14日将李先念13日的报告批给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要他把报告印发正在北戴河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各省负责同志。邓小平在接到李先念25日报告的当日批示:“此件印发会议各同志。请应调出粮食的各省负责同志,马上打电话回去,督促和检查一下。”(《李先念年谱》)

时任粮食部副部长的杨少桥回忆说:“为了安排好粮食调拨,往往是先由粮食部党组同志打前站,同地方?商,然后由先念同志出面商谈,最后由周总理亲自定案。1959年以后,不仅年度粮食调拨计划由中央、国务院下达,季度计划也由中央安排下达。到了1960年,有好多月份的调拨计划也都由中央通知各地执行。这些计划,都在先念同志那里研究好了后,才报请中央审定下达。”(《伟大的人民公仆——怀念李先念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先念并非“杞人忧天”】

对大饥荒年代,李先念在指挥调运粮食方面作出的贡献,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负责人洪学智回忆说: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最突出的是粮食供应方面的困难,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党中央决定,由李先念担任突击调运粮油棉指挥部的领导工作。当时,许多城市的粮库已?挖空,频频告急,真不亚于战争年代的紧迫军情。先念同志一面及时而如实地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反映情况,提出一系列解决困难的有力措施; 一面组织各省区想尽一切办法,突击筹粮运粮,以保证京、津、沪、辽等地的急需。他还亲任接卸、转运进口粮食领导小组组长,调动一切港口的能力,使接运任务顺利完成。这一时期,在解决几亿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上,先念同志绞尽脑?,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对较快地扭转?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伟大的人民公仆——怀念李先念同志》)

然而,即使作了如此艰苦的努力,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仍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薄一波在他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写道:“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广大人民因食物缺乏、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农村因饥馑死亡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在和平建设时期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实在是愧对百姓,应该永志不忘这沉痛的教训!”

历史表明,李先念当年对粮食困难局面严峻性的估计和严重后果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作者系历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2:杞人忧天的造句

使用类别:

用在「疑心忧虑」的表述上。

杞人忧天造句:

01事情状况未明,大家先别杞人忧天,乱了阵脚!

02他最会杞人忧天,自寻烦恼了,你得多开导他。

03没想到他真有能力应付,大伙儿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04古人对彗星的出现,常杞人忧天,担心会发生灾难。

05公司经营状况尚好,且有主管撑着,你别杞人忧天了。

06你真是杞人忧天,即便下大雨,这地区地势高,绝不会淹水。

07这消息不能告诉他,否篇他那杞人忧天的个性,会急出病来。

08儿子都还没出门,她就开始担心儿子路上的安全,真是杞人忧天。

09别怕!天掉下来有高个儿顶着,咱们就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了。

10听他一说,我心里高兴,可是又难免杞人忧天,万一他事后变心怎么办?

篇13:文言文杞人忧天的翻译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的词语解释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

本词语已被选入北京2011中考说明。

【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海外都说“~,伯虑愁眠”。九公所说口号,莫非就是这两句?’”

篇14:杞人忧天的小学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许多成语故事,我很喜欢《杞人忧天》。

这个故事讲得是,春秋时,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他整天担心这一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别人说:“天不会塌的。”他又担心月亮、星星会掉下来,地会不会塌下去。别人说:“这一切都不可能。”他才放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自己想象中无根据的事情担心是很可笑的。

篇15:“熟”材新用·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出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亡)处无(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运用方向】

一、杞人的角度。

1. 人应当居安思危。面对浩渺未知的宇宙,杞人产生了天将崩、地会坼的恐惧,这不仅是他对自然的敬畏,更折射出他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在科学知识极其匮乏的时代,杞人就有了超前意识,这是何等可贵啊!

2. 要敢于怀疑,勤于探究。杞人不过是人类儿童时代的好奇宝宝。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何等不公?

二、晓者的角度。

1. 麻木的快乐不如清醒的痛苦。杞人思考很多,随之发现问题也会更多,就会更忧虑与痛苦。可晓之者却坚信天不会塌,地不会陷,这种自以为是,与其说是乐观自信,不如说是狂妄自大。过度的快乐,其实就像麻醉剂,让你无法深入思考,最终走向失败。

2. 包容异见,才有思想解放。晓者不能容忍杞人忧天,其实就是不能容忍他对天地的独特思考,不能容忍他不同于人的清醒痛苦;他以关心诱导的方式一步步打消了杞人的疑虑,于是杞人高兴了,晓者更高兴了,最终一种异见被消灭,愚昧无知统治了杞国。

【适用话题】

思考 怀疑 忧虑 包容

【写作片段】

可贵的忧惧

没错,忧惧是可贵的。忧虑和恐惧的背后,是一种见微知著的智慧,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眼界,更是一种胸怀天下的责任和“言人之不敢言”的勇气……

当然,相比于忧惧,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更青睐于“乐观豁达,活在当下”,所以忧天的杞人被嘲笑了千年(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嘲笑的资本),所以在中国要当杞人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需要忍受周围人异样的眼神,需要面对主流思想的排斥与压抑,更要对晓者们的“爱心劝导”提高警惕。不是吗?混沌未开的远古,当国人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杞人独自沉浸在“天崩地坼”的忧惧中,这种忧惧也许会衍生出宇宙探索之旅。然而,晓者打着“关心”旗号走近他,于是思想被同化,忧惧消失,探索中止。如果杞人能够坚持对天地的忧惧,如果晓者能重视忧惧,谁能说杞人不会成为中国的牛顿或开普勒?谁能说中国不会成为近代科学文明的又一发源地呢?

忧惧是可贵的,忧惧产生的痛苦亦是可贵的。它促人反省,激人斗志,孕育新生。常怀忧惧之心的民族才能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亮点评说】

这则片段透彻分析了杞人忧天这个“熟”材,从肯定“忧惧”的角度阐述了材料,说明杞人忧惧的可贵,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篇16: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 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 (出示投影)

三、 朗读课文,听读 ,自读, 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 躇(chu)步 跐(ci)蹈 舍(she)然 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领导干部请假报备下一篇:二期基建保安近期工作重点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