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2024-07-12

制约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共9篇)

篇1:制约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制约教师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徘徊镇蟒当学校教师王红兵

“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崇高的师德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当下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师德发展首当其冲。

可现实教师的师德正经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

一、社会风气严重污染了崇高的师德。

俗话说的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坐得端、行得正才能真正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思想日益“开放”、“灵活”。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等不良风气滋生蔓延,使得原本洁净的教育圣土开始变得乌烟瘴气起来。不想上课的,就托关系找人又送物又送钱,当个校长,钻进后勤,跻身教育办脱离第一课堂,远离孩子们,落得个舒坦。想调动工作的,就扛着“炸药包”重磅轰炸,在一定区域任其挑任其选,不理想决不罢休。这样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广大教师耳濡目染,难免不受影响,信仰逐步动摇,也开始变得“聪明、灵活”起来。无私奉献在减少,贪图享受在增长。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成为一句空话。

二、收入不均考验着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工资不同于其他部门,视其劳动的多寡赋予相应的工作报酬。它还是传统的大锅饭,劳与不劳可以说是一个样子。在一个学校,1

一个星期上10节课和上40节课没有什么区别,上40节课跟不上课也没有什么区别,各人挣各人的工资,互不相干。学校里上课有多有少,也有不上课的。工资收入却没有什么变化,失去了公平和公正。教师长期呆在这样“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中,心灵逐步变得扭曲,视不公为公正,把不上课的或少上课的当成了理所当然而习以为常,甚至把人家当作“神”供着,认为这样的人都是有能耐的人,不敢惹。校长就应该不上课或少上课,有关系的就应少工作或不工作,成了人们默认的共识。教师变得软弱,事事妥协退让,遇事瞻前顾后、顾此失彼,没有一点魄力,这不能不成为教师师德的缺憾。近几年的绩效工资和职称工资更是使得教师勾心斗角,你多了我少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团结,更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繁重的工作压榨着教师的师德。

人们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其实就是教师的工作状况。对待学生,有各种法律保护着,有全社会监督着,孩子们一个个是家里的封建皇帝,说一不二,在学校教师想管但也得慎重。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但说不得、批不得、更打不得,就那样当菩萨供着。对上是敢怒不敢言,一堆堆的文件和规定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通感、个案、批改手册、政治笔记、业务笔记、反思日记、校本笔记、听课笔记、教研笔记、安全笔记等,加上各种计划和活动记录,就连上课用什么教学方法,教案按什么步骤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再加上上级教育部门的各种活动安排,今天教师技能比武,明天说课

比赛,后天听课学习……事情永远永远没完没了。有人风趣的说,我们不是教师,不是教学的,我们是政府文员,天天面对的是一大堆的文件材料和各色档案。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只是一头雾水,一味的忍受,每天重复着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如何谈起。长此以往,教师岂不成了井底之蛙。

教师师德的建设和发展,不光是每位教师的事情,应是全社会的事情。不能光要求老师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政府和社会更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建立一整套积极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才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篇2:制约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现在„神九‟是热门,也许你都想像不到,„神九‟上一些关键零部件就是产业用纺织品,比如发射架下的喉衬是碳纤维产品,因为只有碳纤维才能耐得住几万度的高温;脱落的整流罩是纺织品,里面有结构增强材料,因为任何金属材料如果没有织物在其中,其强度远远不够;„天宫一号‟的太阳能板也是纺织企业生产的,那是柔性金属材料,经编的……”一见面,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就给记者上了一堂科普课,让记者眼界大开,他的目的是要给产业用纺织品戴一个“高科技”的帽子。的确,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外本身就有另外一个名字:技术纺织品,以此来划分它与传统的服装和家纺类纺织品的区别。“产业用纺织品通常指区别于一般服装用、家用纺织品,经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和特定应用领域的纺织品。”专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正因为它是有“技术含量”的产业,所以它成为了世界上哪怕纺织服装已经成了边缘产业甚至被放弃的发达国家仍然竞相角逐的领域;也惟其“技术含量”,它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纺织“十二五”规划中被定位为“发展现代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产业用纺织品近年来一直领跑纺织行业,纵然是在今年纺织工业宏观环境趋紧、各项指标增长滞缓的总趋势下,产业用纺织品也保持了(1~4月数字)规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超过19%、销售增速为20%、出口增速达11%、利润增长达到23%的良好增长态势。

虽然目前世界上超过50%的产业用纺织品是由中国提供的,但是,这一产业在我国诞生才30多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技术和研发水平差距甚大,目前基本处于跟随和模仿阶段,原创技术比较有限。李陵申明确指出:三大挑战制约着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未来五年,应着力在产业链联动、标准制定、产业集中度上下大力气,给产业用纺织品更大、更健康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联动拓展产纺无限领域

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几乎是可以无限替代的,“凡是你能想到的产品,产业用纺织品都能替代”。过去我们用惯了手绢,但我们现在都用湿纸巾;过去用尿布,现在用纸尿裤,而且这种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不断地递增。我们在替代了结构增强材料、人造血管等之后,还可以拓展很多的替代领域,“我们的机遇就是发现和发展需求”。譬如眼前的PM2.5,要达到这个指标就必须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袋式除尘过滤材料来解决,其他除尘产品已经达不到对这种微小颗粒排放的捕集。而一旦国家确定了这个环保标准,则必然会带动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

惟其如此,决定了产业用的产品必须靠产业链的联动来发现和发展需求。但是受中国国情的影响,传统利益链的整合阻碍了产业用纺织品的进一步推广。因为任何新产品的出现都会打破原有利益链的模式,打破从前的利益各方的合作,自然会有所抵制。比如一次性手术洞单的出现一定会影响到原有的可洗涤手术衣的运作体系,更会影响到抗生素供应体系的生存(有效的无菌环境会大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强制性指标来带动行业的发展。”积极的产业配套政策无疑是最强劲的推动力量。

再比如汽车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抛洒、飞溅造成车祸、不卫生等问题,多数都是由于我们的货车是敞篷式造成的,而发达国家早就开始采用软体车厢和封闭货车,且是强制性指标。如果金属车厢全换成软体封闭车厢,第一,它会减轻车重量,这本身就是节能减排;第二,运输成本也会降低。同样的还有集装箱,也可以换成软体集装箱。我国现在已经在为国外生产软体集装箱,而我们自己的还都是钢材。软体集装箱、车厢使用的就是篷盖材料,也就是产业用领域的结构增强材料。“如果政府在这个领域做一个强制性指标,马上就能带动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包括医疗卫生领域,为了带动该领域产品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更多地强调了把医疗

与卫生用纺织品纳入医保范畴。现在一次性手术服、手术洞单、床单、床罩等都是要消费者自费的,这就很难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纳入医保,这个行业无疑将会获得很大的空间。“我们一直在讲„三农‟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用非织造布的保温材料替代塑料薄膜?国家现在对农用塑料薄膜有补贴,对我们这个产品没有补贴。其实只需要把补贴到塑料薄膜的钱给非织造保温材料,农民自然就用它替代了。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是可降解的,塑料薄膜50年都不能降解。这显然就需要政府层面施以援手,助推产业发展。产业用行业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很多。后道补贴是对产业用行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李陵申说。产业集中度低导致研发能力不够

相比于服装、纺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化纤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3~5个年销售千亿元企业,而产业用提出的是要打造3~5个50亿元企业,差别仅此可见一斑。企业规模的大小、产业集中度的大小,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能力,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产业用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肯定很低,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只能采取模仿战略和跟随战略,很难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原创道路。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产业用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拿来主义比较多。“当然这种拿来主义跟我们的思维定式很有关。我们的医院、建筑设计部门等都是先看国外怎么做,国外做成功了我们再拿过来用。这又涉及到保障体制问题、意外赔偿问题,还包括我们的产品质量是否能达到要求等,的确是一个系列工程。但是我们在前期推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确实是由产业集中度不够带来的。”李陵申说。产业用行业一共有七八千家小企业,规上企业只有1556家,这自然导致该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足。

“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国家投入方面有重大改观,以集中精力在各个层面加大研究和研发力度。

标准的确定和衔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跟铁路、交通、卫生、环保等许多行业密切相关,而每一个行业都有行标,产业用纺织品要被下游产业所容纳,就必须跟下游产业的行标接轨。而目前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严重缺失。比方说纸尿裤、湿纸巾这一类大家都已经用惯了的东西,现在才刚刚在做它的行业标准,它的强力、吸湿性指标定为多少合适?过敏性、舒适性怎么界定?再比如说超市里的非织造布购物袋,到底承重多少、反复使用多少次才算合格?这都是标准要做的事情。类似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原来我们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只是埋头做产品,但是现在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了。当有标准出来的时候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标准的及时制定让大众和行业都颇为受益。比如从非典、H1N1开始,我们知道了口罩的标准,从N95到N97,再到出口的N100,其过滤效率越来越高,分别达到95%、97%、100%。过去我们根本就没有口罩的标准,非典的时候才把国外的仪器买过来,开始制定标准,才知道让护士医生戴什么样的口罩,可以过滤掉一般情况下的病菌。那时才知道纱布口罩其实就是零过滤,不说对细菌,对粉尘的隔离效果都非常差。李陵申介绍说:“能够形成过滤就必须纱线纤维要足够细、织物孔径要足够小,所以我们要做超纤;机织和针织都会有交叉的孔径,所以我们用非织造布;短纤的过滤效果也低,所以我们用仿棉纤维;而且我们采用两种工艺5~6层复合,保证织物具有绝对的均匀性,避免厚薄不均造成的过滤效果差;同时多层复合材料又有足够的强力。”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出应用实践对标准的不断推动,标准也反过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3: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因素研究

随着人们的通信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目前旨在满足人际交互的通信网络将逐渐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我们期望能在千里之外, 遥控家里的电饭煲为我们煮出可口的饭菜;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 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老人小孩有了意外、我们能在第一时间知晓等等。这些需求促使了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 那就是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 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1], 它的概念于1999年首先由MIT AutoID Center提出, 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和当前的通信网相比, 物联网最大的不同在于上游增加了RFID和传感器, 下游新增了物联网运营商。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核心技术

物联网是将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技术, 通信网、互联网等传输技术, 以及智能运算、智能处理技术融为一体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它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大特征[2]。

物联网需要实现物品的全面感知、信息的安全传递以及上层应用, 由此, 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次, 其体系结构见图1。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由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组成, 包括RFID感应器、传感器网关、接入网关、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节点、智能终端等设备, 实现物体的全面感知。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其中, RFID是该层的核心技术。

网络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中间层, 物联网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相连, 完成数据传输、信息存储查询、以及网络管理等功能。该层中的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主要完成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等;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将依靠云计算技术来实现, 云计算技术也是网络层的重要技术之一。在物联网的产业链中, 通信网络运营商将在物联网网络层占据重要地位。

应用层:完成智能运算与智能处理, 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如电力设备监控, 智能电网;路灯管理;消防与安防联网;水文、气象、环境检测, 中移动公司推出的感知太湖即属于这类应用;病人远程监控;家庭安防, 如基于红外线感应器、烟感器等无线传感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的家庭安防联动报警系统等等。

2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有人形容物联网是“包打天下, 无所不网”, 由此可见,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能覆盖各个角落, 各个领域。但在目前技术力量、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物联网的发展应用范围仍然相当有限。在未来的一个时期物联网应用将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领域, 包括:

电力电网:能源事关国家的命脉, 为了实现用电的优化配置、节能减排, 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均需采用以物联网为主的新技术。

交通管理:智能交通被公认是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最能够获得成功的优先行业之一, 是智能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城际智能交通移动信息服务终端就是其典型应用。

医疗系统:如把嵌入式芯片装到患者身上, 即可随时感知到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脏器的情况, 通过网络与后台的医疗、保健系统联系在一起, 随时给出警示和应对建议。

智能家居:如电表、气表、水表等“三表”的智能化处理, 将家里的空调、冰箱等电器设备接入物联网, 监控其运行、减少故障, 等等。

RFID产业:物流、金融、零售、物品防伪、环境保护、身份识别等很多方面, 都离不开RFID, 今后随着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 其应用范围会更加广阔。

3 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因素

在物联网中, 传感是前提, 计算是核心, 安全是保障, 网络是基础, 应用服务是牵引, 标准是支持物联网产业链的重要基础, 物联网的整个实现过程, 均存在着困扰其发展的因素。

3.1 技术产业的不成熟, 多技术的融合困扰着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实现涉及众多关键技术, 但目前相关技术仍处在不成熟阶段,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科研, 实现技术转化。以发展物联网的首要技术--RFID技术为例:

RFID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 物联网中所有的个体“身份”均需要RFID、感应器等基础产业支持。发展物联网的关键是发展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但RFID产业目前在我国发展并不是太成熟, 一是超高频的RFID技术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但我国RFID产业仍然以低频和高频为主, 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无法产业化;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 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应用水平低, 虽然有些用户尝试使用, 但由于目前提供RFID服务的企业实力, 很难为客户提供长效的帮助, 用户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管理水平不配套, 双方都是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层次上, 难以形成真正的应用示范效应, 反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的不成熟, 行业应用中的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缺乏有经验的技术支撑团队, 必然会制约物联网的发展;此外, 传感技术、RFID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众多技术的融合涉及一些复杂的技术难点, 也是困扰物联网发展的一大因素。

标准的不统一, 阻碍着的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涉及的技术多, 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各个标准组织缺乏统一的协调, 标准化工作还不尽完善, 目前的RFID、网络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RFID作为物联网最为核心的技术, 对互联网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但其目前存在诸多国际标准, 如影响力最大的EPCGlobal标准, 支持各频段的ISO/IEC标准, 以及日本本土制造商SONY, NEC等支持的UID标准。各国际标准间互不兼容, 导致RFID应用难以大范围内推广[3]。

网络层存在不同的标准, 不同的厂商采用不同的组网技术, 例如包含Zigbee网络、无线Mesh、有线或者蓝牙等技术, 标准不同, 兼容性存在问题, 这就使得运营商在部署物联网应用时, 必须采用同一个厂商生产的传感器设备。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应用程序的开发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且广泛基于TCP/IP协议栈开发的互联网应用不容易移植。因此,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统一标准的协议来支撑网络向大规模泛在化发展。

3.3 安全问题, 牵绊着物联网的发展

不论物联网的技术发展有多成熟, 也不论标准的统一是如何的完善, 在物联网的应用中, 如果网络安全无保障, 则个人隐私、物品信息等随时都可能被泄露, 客户对敏感信息泄露的担心, 必会降低公众的信任, 影响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是传统的网络安全问题, 它借助于互联联网, 特别是无线通信网络来传递感知的信息, 而无线网络的安全性正是其软肋所在。二是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 (1) 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 而且以集群方式存在, 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 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而造成拥塞, 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4]。 (2) 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 (heterogeneous) 、多级 (multi-hop) 、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度。 (3) 设备大小不一, 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 (如PKI Credentials等) 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4) 设备可能无人值守, 丢失, 处于运动状态, 连接可能时断时续, 可信度差, (5) 目前的网络结构, 暴露了很多运营商系统的核心网元, 安全性不可控。种种不安全因素都影响着物联网的发展。

3.4 地址的短缺, 影响着接入网中“物”的数量, 限制了物联网的发展

每个物品要接入物联网中, 必须解决寻址的问题。首先是码号寻址需求。众所周知, 目前, IPv4地址不足。截止到2010年3月, 全球可分配的A类IPv4地址段只剩下22个, 预计2012年亚洲地址管理分支机构APNIC的IPv4地址池将耗尽, 届时国内公司将无法再申请到IPv4地址;此外, 我国已获得的IPv4地址份额只占到全球的6.3%, 势必影响我国巨大潜在市场的发展。由此可见, IPv4地址尚不能满足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地址需求。而IPV6地址由于NAT等技术的存在, 至今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5 应用市场“小”, 投入大回收低, 降低了运营商的投资热情, 影响了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应用以“包打天下, 无所不网”著称, 能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多种需求, 从这一点来看, 物联网的应用市场很大。但同时每个特定应用需求最终用户数是有限的, 从这个层面来看, 其实物联网的应用市场很“小”。要真正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开发单独产品, 和开发大众产品相比, 运营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一样不少, 但是收入规模却非常有限, 这必然会降低运营商的投资热情, 制约物联网的发展。

3.6物联网涉及行业多, 增加了产品开发难度

物联网业务涉及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 每个行业每个客户都有特殊之处, 必须深入了解到各行业的特殊, 做精做细, 才能真正满足客房实际需求。以物流举例, 客户需求包括:

同时还需要遵守海关、工商、税务、交通、卫生、安全及行业协会的相关规定, 在设计产品时, 需要同时考虑这些情况。由此可知, 每个应用开发都需要跟很多网元打交道, 沟通困难, 开发者在非应用开发上的额外资源投入太大。因此, 运营商内部系统需要学习各个行业知识, 并根据其特点进行调整。开发者和行动人员的学习成本太高。在商业模式、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的限制下, 当物联网涉及到远远超出通信行业的利益时, 运营商能否一呼百应,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 物联网应用推广也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如行业壁垒导致一家运营商不能开发所有产品, 缺乏标杆性产品和可复制的产品模板。缺乏政策法规的必要支持, 应用资源投入大、产业链过长、上线周期长、应用部署困难、产品线不够丰富等都是横亘在物联网发展道路上的困难。

4 总结

虽然物联网的发展在目前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但它广泛的应用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信息行业来说, 是个难得的重大机遇。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扶持, 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突破, 运营商不断完善自身网络和服务, 国家推出一批重点示范工程, 将大大加速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从而开辟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参考文献

[1]刘强, 崔莉, 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科学, 2010 (6)

[2]由高潮.浅谈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科技成果纵横, 2010 (4)

[3]臧劲松.物联网的安全性能分析, 计算机安全, 2010 (6)

篇4: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重商主义;持续逆差;人民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2-02

一、美方的观点

1.中国实行新重商主义政策[1]

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进行补贴),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对美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具体地说,美国认为中国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

2.美持续对华贸易逆差

图12006-2009中美贸易数据

资料来源:凤凰网http://finance. ifeng .com/

图1反映了在2006至2009年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全美的进口商品中,中国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导致了美国对中国连年的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认为长期的贸易逆差是导致国内高失业率的原因,因此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施压。虽然逆差是事实,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因为两国的统计数据方法不同。

由表1可以看出,中美双方在进出后数额上的统计存在很大出入,尤其是中国对美出口项。双方统计的差别如此悬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货物经中转致统计差异[2];二是直接贸易中双方报价不同[3]。

而导致逆差的原因是:

(1)人民币汇率

2005年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人民币的非完全市场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了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极具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并且限制了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其结果直接与间接地造成了美中贸易的逆差。简而言之,是人民币汇率的偏低导致了美国的巨额逆差以及高失业率。然后我认为,美方的这一见解是错误的,或者说有意而为之的。

表12002-2005年中美贸易与投资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别贸易报告》

(2)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而美国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

中国的低工资使得中国的产品成本低、价格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美国科技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然后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用出口许可证等形式限制其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品出口中国,遏制华科技经济等的发展,使中国对一些美国高端产品的采购无法进行,许多美国的高新技术厂商也因为市场受到限制而苦不堪言。美国可以从对中国的贸易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中国则不能从美国买到技术资本密集性的资本类产品,从而使贸易产生不平衡,进而引发贸易纠纷。

中国的跨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像海尔联想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和投资、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二、中方的观点

1.中国“被顺差”

中美贸易中,中国不存在美国指责的所谓的“倾销”、“通货紧缩输出”、“抢了美国工人的工作”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所以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并非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价值都是在中国创造的。据统计,中国出口的产品,65%是中外合资或者外国独资企业生产的,50%以上的贸易属于来料加工,或OEM[4]。其结果是:一方面,出口产品中的许多利润落人了外商的腰包;另一方面,在美中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亚洲许多国家的逆差也在扩大,中美贸易逆差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

2.中美贸易是双赢的

中国并不追求长期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在贸易摩擦发生时,中国是本着积极的态度来解决争端的。中国认为中美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不仅中国受益,而且美国同样受益。据摩根斯坦利调查,大量优质低价的中国产品使得美国的消费者每年可节省支出200亿美元。

3.政治因素诱发中美贸易摩擦

导致中美经贸摩擦频繁发生的还有政治因素,即美国想“通过全球商业协定输出它的自由市场价值观念”,利用与中国的经贸交往来促使中国政治发生变化,这是典型的以经济手段促“和平演变”的表现。

[1]新重商主义政策:由麦金农、克鲁格曼等人总结美国70年代以来的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发展而来,因其所描述的政策很象15世纪的重商主义而得名。新重商主义认为,贸易顺差和投资、消费等一样也会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内部利益极大,刻意制造顺差。

[2]中国对美出口的货物中,一部分先被运至香港、韩国、墨西哥等地,再被转运至美国,当货物经第三地转口时,往往被重新包装、简单加工或直接加价,进而产生增值。而部分货物在中国报关时被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但最后被转运至美国,美国按原产地规则记为自华进口。

[3]中国对美出口货值的60%为加工贸易商品。中国加工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不掌控设计、销售等环节,中方出口报关价格因此会低于美方加价后的进口报关价格,从而导致美方进口额大于中方出口额。

[3]OEM:即贴牌生产,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

作者简介:

篇5: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于“十一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上升到另个一阶段。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通过了解并比较“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出当前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制约因素

一、两次规划的比较

1.目标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2.发展的重点不同。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任务。专家认为,要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关键是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业务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互动共享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产业联动机制,尽快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发展动力机制。二是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国内典型做法,重点在推广电子政务业务外包、加快试行代建制、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要注重信息技术创新,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投资引导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有力地带动民族IT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走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为做强信息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过去,我们长期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3.内容的不断丰富。“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二、电子政务的制约因素: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关键的行业特性、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取得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行业未来的利润前景。

第一,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美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因此,其根本动力在于“客观技术条件的变迁”。而我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外国的影响下,由政府自己主动提出建立的,并非技术条件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国务院牵头建立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因而这种推动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二,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第三,数字鸿沟问题。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较严峻。以域名分布(不含EDU)为例,东部沿海13个省市(包括香港)占域名总数83%,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占了17%。由此可见,解决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

第四,信息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工作在企业,行政信息人才很少。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和我国近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在这方面的失误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就读于外经贸、金融、财会等热门专业,而那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等专业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冷门。久而久之,造成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在信息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利用高工资来挖掘信息人才,这样又使行政部门的信息人才纷纷飘进企业。

篇6:制约网上购物发展的心理因素

消费者对网络信息缺乏信任。首先,网络商店容易建立也容易作假,而且网店的营业面积、店容店貌等在网上很难感受到,增加了消费者鉴别的难度。其次,网络购物的安全性仍让人担忧,网络支付过程中个人帐户的信息仍可能被截取或者盗用,病毒的大肆蔓延也令人生畏。最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手段,如果发生网上纠纷,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

网络消费无法直接感受商品和购买环境。长期以来,消费者形成的“眼看、手摸、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在网上受到束缚,而且网上购物也缺乏直接购物的乐趣,很多人喜欢结伴购物来保持左邻右舍或朋友的关系和友情,但是网络购物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需求,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社交动机。另外,虚拟的网络商店也无法让消费者因购物而受到注意和尊重,同样也无法满足某些消费者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的心理需求。

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完善。对于网络消费者而言,在获得省时、省力、省钱的优点的同时,更希望有良好快捷的配送服务。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配送的时间问题,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购物旺季。在目前网络消费的配送方面,主要是邮寄、EMS、专人投递、航空铁路发运等。在几种方式中,除专人投递外,投递时间一般都在3天以上或1周左右,网上购物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无从体现。当消费者想到自己订购的商品是在大约一两周才能收到,其购物的热情便会大打折扣。

篇7: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

前言: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经济成分,是中 国市场经济的支柱和命脉。但是中小型企业在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融资渠道建立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1、中小型企业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中小型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人员数量少,往往会以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在创业初期会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过于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常常会出现组织结构分化不明显、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各部门以事务型管理为主等现象,使得部门职能过于笼统、权责不清,管理层更是身兼多职、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

当中小型企业走过创业初期,企业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发展成型,甚至成为行业领导者,步入企业发展期,此时就可能出现“大企业病”的症状。经营上出现规模不经济,管理上面临规模极限,将大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移植过来,当外部环境变化加速时,又由于这种官僚化组织设置的管理层次过多,它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变得过于臃肿而复杂,这样,该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会很迟钝,即所谓的“大企业病”。“患”此病的中小型企业会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工作的审批程序规范而复杂;另一方面,由于人员不多、管理层次多,出现每一层只有少许人的高耸式管理模式,沟通效果极差,办事效率不高。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及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企业运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以适应当下企业发展的正常运行。

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健全。

外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外部治理结构又称为市场控制机制,包括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和并购市场。对于大多数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股票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空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属家族管理,根本不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是空缺的。由于中小型企业资产规模小,更容易被其他公司接管或兼并,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并购市场也是约束公司经营者的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但由于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并购相关的政策制度欠缺等原因,使得中小型企业尚未形成健全的并购市场,也未能有效发挥其外部治理机能。

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表现在:一是股份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许多企业没有脱离“家长制”管理模式,一股独大或家族控股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继续发展的空间。二是家族式管理,内聚力缺乏。中小型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家族式管理。家族式企业普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信任危机”,这种不信任和隔阂对企业的向心力产生严重侵蚀,最终向心力会变成离心力,造成中小型企业缺乏内聚力,最终削弱其竞争力。三是“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有些企业董事会和执行层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有些企业实行集权管理,任人唯亲,企业经营决策也限于狭小的圈子,企业决策缺乏专业性团队和科学的分析依据,家长或家族意志左右着企业的发展,难以 1

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法为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正常行使经营权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2、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薄弱:

资金、人才、技术与管理是中小型企业生存的四大问题。其中,技术与管理须靠人才去实现,没有优秀人才,也就难以奢谈新技术与管理。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中立足,靠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兴衰之本。如何有效加强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提升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中小型企业当前的首要难题和制约中小型企业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

1)、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忙于处理人事管理的日常事物,没有去分析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没有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导致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一而科学的体系,滞后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步伐。

2)、缺乏科学、高效、适应现代管理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很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使考核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测评和分析。企业激励力度有限,往往只限于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及制约,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很多中小型企业还固守在“是我给你饭吃”那套老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尚未建立。

3)、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不足与忽视人力成本核算并存。

虽然企业都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宗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不足。同时,在人力成本核算方面也缺乏系统、科学的核算体系和方法。

4)、重视“事”而忽略了“人”。

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粗放式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承担了招聘、调配、考核、薪酬核发、培训、建立人事资料等方面的日常性工作,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和新课题,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是一种着重眼前的被动性的管理。

5)、缺乏一支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然处在二线参谋部门的位置,只承担着行政性和作业性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力上、组织上和机制上得不到支撑和保障。

3、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1)、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

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企业领导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3)、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

一是过度负债。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财务风险极大。二是短债长投。一些企业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4)、难以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

4、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1)、资金短缺造成经营困难。

资金紧张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式的发展道路,企业很少负债经营,基本上是利用企业自身利润实现滚动发展。由于企业自身利润增长需要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资金的回笼,扩大再生产的步伐缓慢。80%的中小型企业资金紧张,30%到40%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极其紧张。资金短缺造成经营困难是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普遍状况。

2)、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围绕着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型企业促进法》分别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进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做了规定。特别明确了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法律还对拓宽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中小型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推动和组织建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作了规定,形成了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但是法规没有落到实处,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之一。

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模式

1)、建立员工参与管理的参与机制。制度规定员工参与管理并建立配套的参与体系,不仅能增强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提高企业制度的执行度,还能有效的提高生产力。一个企业,只有它的员参

与管理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否则,只能是一潭死水。

2)、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适时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需要,进行员工岗位,尤其是

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更换和调整。

3)、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劳动强度、风险程度、责任大小、权利范围等要素,建立“职责分

明、有效有权”的岗位责任体系。)、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人才的归属感,把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向员

工传达公司的发展目标,听取员工对公司发展的建议,使公司上下达成共识,并使员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有方向和目标,同时员工更需要方向和目标,并且要让他们明明白白知道和具有信心。

5)、营建一个与企业体制配套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烈而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至

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应有鲜明的价值观,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有强烈的经营信念。结合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如同爬坡的球,它受到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作用形成的下滑力作用,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不进则退。而这个止动力对内就是整套企业文化的营建。有人说,可口可乐公司可以在一夜之间烧掉,只要把人留下,把“可口可乐”四个字留下,企业很快就能复苏,从中我们看到只有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永续。

2、加强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制订科学务实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

为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企业应依据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制订好人才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适度吸纳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配置。鉴于中小型企业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中缺乏优势,在人才问题上,要坚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不与大企业硬拼实力。管理者应彻底摒弃那种仅凭感觉,一味寻找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或仅在自己家族中打转的招人观念,而是要放宽视野,广招人才,并对每个人才的能力、经验、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做法:一是可用则用。吸纳的人才只要基本符合本职位条件,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实现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及敬业精神就可以使用。二是量才使用。对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企业可以在发展规划的范围内为他们“搭梯子”,创造发挥他们作用的条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三是适度提升。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快速提高员工的技能。由于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操作性技能培训为主,要特别讲究效率和效益。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培训体系,不断强化本企业人才的素质,本着创建一支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永久牌”人才队伍的目标来

开展培训工作。四是深度挖掘。注重在人才资源竞争的夹缝中寻找和引进人才。重点任用具有挑战性的人才和离退休科技、管理人员。前者渴望证实自我价值,迫切需要施展的舞台,而中小型企业用人机制灵活,正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他们思想活跃,有朝气,有闯劲,用好他们,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后者大多没有后顾之忧,只要能够发挥才干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不太计较在哪里干。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小型企业非常宝贵。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把他们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融入企业,成为后来者的借鉴。

2)、建立健全激励体制,深化企业文化宣传与培训。

一是在工资激励上采用实行与绩效挂钩的浮动工资制,在保证员工拿到相对较高工资的同时,仍然有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在指引着他们。在配套的绩效考核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帮助绩效差的员工提高绩效,促使绩效好的员工获取更加卓越的绩效。二是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现行的稳定员工,尤其是留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最有效的在企业内部推行“认股权制”的方法,在企业内部建立职工“持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三是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为员工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金,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四是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业绩考评激励政策。五是深化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培训。很多企业制度,从中层管理至普通员工并没有深刻领会,不能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精神,仅仅只是一种管理工具,怎样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精神,需要不断深化宣传和进行员工培训。

3)、建立正常化的劳资关系。

特别是完善劳动合同书,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员工提供书面化的契约保障。破除人事用工身份屏障,实行雇员一体化制度,取消正式工、临时工、季节工等不平等待遇分配形式,提供公平、竞聘上岗机会。

4)、妥善安排企业老员工的工作岗位,树立忠诚员工形象。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中部分老员工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意识不足的现象显现出来,企业出现人才经营管理的瓶颈,但这部分人员是忠诚度很高的,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妥善安排企业老员工的工作岗位,培养、树立忠诚员工形象,让他们成为企业中员工职业规划受益者的榜样,能有效发挥带头作用。

5)、依靠发展吸纳和留住人才。

中小型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纳和留住人才,归根到底在于发展生产经营,增强企业实力。没有发展,没有实力,就没有吸引力。公司要制定可行的具有激励导向的经营战略、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这些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要不断改进企业管理,一方面展现领导风采,树立领导形象,增强领导者的向心力、吸引力;一方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做出贡献。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都知道和参与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经营发展状况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共同推进企业发展,进而更多地

篇8: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因素探讨

但是,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长期以来,在“重文轻武”、重智力轻身体“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武术从来就没有受到过高度的重视,即使在中国武术发展最为辉煌繁荣的明清时期,武术博大的文化气象也没有占到一定地位。如果说武术的发展已受到了足够的重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许多优秀的拳种流落到民间成为一些人用以养家糊口的一种谋身手段,更不可能出现许多技击含量很重的武术拳种至今已失传的现象。所以,武术发展到现在,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思想文化熏陶下的华夏子女没有人去重视武术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在当代,在武术土生土长这片沃土上,没有几个当代青年把武术视为国粹。

如今,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价值的影响下,随着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日本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相继进入奥运大家庭,各个国家的民族体育在世界最为盛大的奥运广场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竞技价值,把武术推向世界成为武术界一个时髦的话题。老一辈武术家以此作为梦寐以求的夙愿而追求着;新一代武术工作者视为事业与个人前途的希望所在。于是纷纷攘攘、此起彼伏地议论着、呼吁着。随着人们知识层面的不断拓宽,随着体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突然发现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还有一种文化价值相当丰富的中国武术的存在。人们也期盼着有朝一日中国武术活跃在世界赛场的那振奋人心的激动场面快一点来临。于是竞技武术粉墨登台,开始亮相于国人,同时为了扩大竞技武术的影响,诸如散打王,中日、中美、中韩等武术对抗赛红红火火地在各地打响。而以人文为主的传统武术却备受冷落。本以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可以殊途同归,但是二者颇有南辕北辙的迹象。以竞技武术为主的专家人士主张,武术进入奥运是武术发展乃至向世界传播的最好途径与宣传。武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极大的吸收西方竞技体育的价值观和先进的体育理念,要极大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要追求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统一。的确,在竞技武术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当今武术运动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由于它具有了专业化的训练特点,因而也往往被视为中国武术的最高技术水平。尤其是竞技套路,由于竞赛规则的杠杆作用,近几年比赛中出现了一系列高、飘、旋的难度动作,使武术套路的演练水平发挥至极致,竞技武术大有成为中国武术代表的可能。然而,坚持以传统武术发展的专家人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对立,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征服自然,武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要更多地追求静态美的文化。我们在欣赏竞技武术这朵花在向世界散发着芳香时,也应看到竞技武术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竞技武术的竞赛套路基本上是以新编长拳为样式,它对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进行了过滤,因而它与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差别,竞技武术的训练方法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中国传统的武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无法比较。虽然,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奥运会规模越来越盛大,在世界的影响范围极为广阔,但随着人们对竞技成绩的过分追求,同时商业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竞技运动场上体育道德沦丧,滥用兴奋剂、假球、黑哨等运动场上的丑恶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观众的情感;竞技场上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竞技体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西方人已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以追求整体为主的中国传统武术同样受到了重视,传统武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和心理的和谐以及技术与道德的和谐也成为了中华武术为世界所欢迎的最宝贵价值。所以,坚持传统武术的人们认为,武术进不进入奥运对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近几年武术在国外的蓬勃发展也证明了武术进不进入奥运不会是武术在世界发展的主导因素。武术要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发展,我们就必须敞开胸怀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武装我们本来就比较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同时我们还要向世界证明在世界生态自然遭到严重破坏之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追求温文尔雅的中国传统武术的静态文化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

但是,不管中国武术曾经多么辉煌,不管武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有多么巨大,至少在当代中国武术还是没有向世界证明武术的价值,国民还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文献的查阅以及专家的论坛,笔者认为,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因素有:

一、当代中国武术发展严重忽视了武术的教育价值。中国武术从起源到发展到最为辉煌的时期始终没有忽视武术的教育价值。但当代,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驱使,个体合理的需要和适度的消费逐步被扭曲、过度的生理需求所替代,物质、金钱的刺激,使人们摒弃了原有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理想,导致教育出现了偏向。对于武术的教育价值更是没有人去重视过。这对于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中国武术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二、当代武德失范。马克思曾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确,在拜金主义、物质追求的影响下,人们忙忙碌碌拼命赚钱,尽情享受,而当这一时间的快感消失后,回过头来,发现的是自己的一无所有。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国人翘首企盼市场经济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为我们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和空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人们追求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之时,静观中国的道德生活领域,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在背离了传统的轨道后,主流虽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一些非道德主义也严重浸蚀着人们的心灵。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衰败和价值失落现象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性。而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武德,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失范现象,“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未曾学艺先始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等格言,在当代只能作为武术界的口头禅了,而“黑色竞技”、“武校校长是黑社会老大”、“坑蒙讹骗”却成了当代武术发展的新气象了。这对于以德、礼著称的中国武术来说,无疑是自断命脉。

三、竞技武术套路的盲目发展。近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强大,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武术在国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上捷报频传,武术进入奥运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而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好像在为武术进入奥运打基础,国际武术套路比赛、国内武术锦标赛红红火火的遍地开花起来。但如果我们静观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就会发现,竞技武术套路追求“高、难、飘、旋”的难度动作对运动员的身材与体格要求相当高,矮而壮的竞技武术套路下的运动员的体格状况与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较大的矛盾,而在竞技武术发展还不成熟之即,竞技武术已被许多人称作是“武术体操”,这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扭曲。

四、武术的健身价值没有得到重视。《辞源》中说:“武术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可见,强身健体正是武术的主要功能,尤其是武术气功的呼吸、吐纳,对各内脏器官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但是,从我国1995年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以来,武术还没有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得到重视。而在我国社区经济和社区体育设施没有得到一定的保障的情况下,形式多样,适合各种人练习健身的武术运动却少有人去利用它来健身,相反,诸如跆拳道、拉丁舞以及各种样式的各种城外体育文化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也是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而没有人去传播和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武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认可。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的任何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协调。但是,当今世界体坛,随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商业化的高速发展,运动员已成为一种执行着赚钱职能的体育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滥用兴奋剂、超负荷训练已使许多优秀的运动员身心俱残,使用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受阻。中国武术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锻炼方式,但喜欢竞技体育刺激的人们对于武术的这种作用漠然置之,武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是没有得到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易剑东.中国体育经济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5]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篇9: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03-1

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农村经济对加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域农民收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域经济之强都是建立在县域经济基础上的,而县域经济之强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的。目前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够长足地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国家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到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工业经济的大幅滑坡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有很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村经济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始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据我国的行政划分,从上到下分为中央、省、省辖市、县、乡。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包括县城镇、建制镇,乡以及乡以下集镇。我国有2000多个县城镇,10000多个建制镇和50000多个农村。

一般来讲,我们将县以及县以下的级别称为农村,而农村是农村的中心,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汇集之地。近些年以来,我国农业以及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问题和矛盾比较显著,有些还非常严重。例如:农产品的质量比较差、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收入偏低、生产性的投资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大阻碍,其中,如果农村的生产劳动力少,对于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然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差,从而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低,农村的经济一直止步不前,更严重的还会发生下降或倒退,所以,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发生这个现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2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土地的日渐紧缩,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2.1 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民币升值,能源和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挑战,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不容乐观。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2.2 土地的日渐紧缩,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由于国家土地宏观调控,并且土地日渐减少,当农村有好的项目时往往会出现项目没有土地可以实施的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新兴的企业和生产方式不便引进。

2.3 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

由于农村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与经济发展产生脱节,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農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

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与城镇的基础设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的不足,第一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第二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人力资源和资本的大量外逃,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文化教育设施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阻碍了金融机构与三农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农村原有基础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有关。

2.5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由于起步较晚且缺乏规模,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6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大多数乡村集体组织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文优秀素材下一篇:春季运动会加油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