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2024-07-21

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通用8篇)

篇1: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林中小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导入

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 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之一:初读课文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13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 任务:

【学生活动1】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注意:①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②勾画生字词

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林中小溪》,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在读书过程中,你们遇到过字词障碍吗?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把它们提出来和大家共享。

【课件显示】

颤(chàn)动 涟漪(liányī)潺潺(chán)簌簌(sù)萦(yíng)绕 惬(qiâ)意 和煦(xù)分道扬镳(biāo)吝啬(lìn sâ)干涸(hã)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了小溪在林中的经历。那么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的句子。

【学生活动2】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

讨论并归纳:

①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 “狭窄的深水道”

“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

“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 “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

“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②坦途:“圆形的水湾” “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 “溪水溶溶像一个湖”

“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原来小溪在林子间流经了这么多地方,我们能够概括小溪在林中冲破阻力奋然流动的几个过程吗?

【课件显示】

遇到障碍————遇到大的障碍————冲刷倒百年云杉———分流•合流(第一次冲击)(第二次冲击)(第三次冲击)

小溪流向大洋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荆棘,障碍重重。它先后遇到的小障碍有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大的障碍有旋窝中心一棵倒树、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水湾、从高崖跌落、百年云杉等,最后经过分流合流之后,才“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不易的过程,教学板块之三:把握主旨

那么在这里,老师想问啊,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课件显示】

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就像文中的小溪一样,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 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

【课件显示】

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这是多么坚强、自信、乐观的小溪啊,带着这种钦佩,我们再来阅读课文,同时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

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的句子,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学生活动3】阅读、画线、讨论、分析。

①“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②“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③“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⑤“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⑥“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⑦“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看到了小溪流经的过程,也了解到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好,本课的学习暂时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再反复读上几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3.在情景交融中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揣摩写法

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一路欣赏了小溪的奋斗过程,它们是那样的自信、乐观、顽强,先让我们用声音表达对它们的钦佩,请大家捧起书,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之余,也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课件显示】

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

其他景物还有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等等,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这些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等等。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凝滞的、安与平淡地、丧失激情的。与小溪的坚强、自信、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等等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活泼、生机盎然。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全文有两处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两岸及水面景色。同学们能找出来加以品析吗? 归纳点拨:

27—29段:两岸——幼芽、青草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天来了一切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这春光里回叫得更欢,流得更畅。

31段:水面景色——花草动物昆虫

“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

大家看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有黄的花,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铜色的小甲虫,鲜艳的黑星黄粉蝶,黄毛小鸡似的柳枝上的花,多美富有生机的图景。

小溪一路千辛万苦,从密林流到空地上,见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尽是失败挫折,光明的前景总会出现。

教学板块之二:品味语言

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

其实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所以作者才能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情景写活了,请画出文中这些句子。【课件显示】

画出文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溪水冲破障碍继续前进的句子。讨论并归纳: “却毫不在乎” “好象在收紧肌肉”

“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

“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课件显示】

你喜欢哪一句,选这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为了便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先提供一个范例。【课件显示】

“水惹动着新结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

这句描写很有趣味。小溪肩负使命,一路奔跑,却不忘与花蕾开开玩笑,逗逗趣,表现了小溪活泼、调皮的性格。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学完这篇课文,你又怎样的启迪与感悟呢? 教学板块之三:小结感悟

这是一篇借物舒怀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极为感人。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具有小溪的特征“聚集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斗中收紧的肌肉一样”“遇到大障碍,水就嘟嘟哝哝表示不满”“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点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了,饶了一个大弯,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等,都符合浪的特征。因此,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课件显示】

读了此文后,你收到什么启迪?今后应该如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人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布置作业:见本课练习。

篇2: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普里什文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教学设想] 1.每一种哲理的感悟,都是由外界特定的情境暗示出来的。本文描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情景相生,感悟之中又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着眼于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悟脉络。

2.重点:目标1、2、3、4 3.难点:目标4 4.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吟哦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谈联想

2.古诗词中的流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二.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三.作者简介:普里什文(1873-1954)

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

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作品有《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叶芹草》、《林中水滴》、《太阳宝库》、《大地的眼睛》、《船木松林》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等。他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在静中见动,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的眼睛,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在他的笔下,有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有乌鸦、田鼠、啄木鸟,有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不是用笔在作素描,而是用他那一双慧眼,看到诗和诗以外的东西。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四.自由朗诵课文,初步感受语言魅力,注意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读。五.检查预习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sù):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yíng)绕:缠绕回旋。惬(qiâ)意:称心,满意。和煦(xù):温暖。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乏味:(fá)没有趣味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车辙(zhã)旋涡(xuànwō)吝啬(lìnsâ)干涸(hã)花蕾:(huālěi)

六.诵读

1.小组自选段落、自选方式有感情朗读,把握朗读的语气,品味文意。2.学生互评。

七.课堂检测:《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线索,感悟哲理和作者的信念 一.理清线索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过的障碍和流经的坦途提示: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的中心是一棵倒数;有一棵树早已堵在小溪上;„„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水湾;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溪水在林中冲破阻力奋然流动: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归结)3.小组讨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历程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进一层)—林中景色(宕开一笔)—展望前景 4.讨论分层

第一部分:总起,点出小溪与森林的关系,交代了“我”这次小溪之行的背景。第二部分:叙述自己见到的那条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抒发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第三部分:“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小溪终于到达了大洋。

二.感悟哲理

1.思考: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④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 ⑤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作者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情景相生,感悟中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2.画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

作者对“时间”和“生活”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由此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他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自由的“大洋”。3.难句理解

“此情此景„„最先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这段话的前一句,表示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留恋。后一句子解释如此留恋的原因——自我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最后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抛弃。三.课堂检测:《学习与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语言,总结拓展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1.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作者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情景写活了,请画出。2.思考:你能从以上语句概括“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样。3.课文把涓涓溪流冲破层层阻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你觉得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溪水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从而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情趣,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写出了水流翻滚涌动的情景 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作者从这声音中听出溪水执著一念要奔向大洋 小狗鱼滞留在水湾中——闲笔,衬托,表现了对另一种苟且求安生活的批评。二.体会随笔体散文的特点。

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7—13段:森林中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或与溪水相亲相恋,或在水中自由嬉戏——田园风光,使人留恋,但溪水决然不顾,它们不稀罕这种平静的生活。两种意象的对立,反衬出主体形象。

14—25段: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上的树种、困在水湾里的小狗鱼、被瀑布冲歪的小白杨——象征凝滞、安于平淡、丧失激情的生活

26—29段: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很热闹的气氛。三.总结:

本文描述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它以小溪流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况,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望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从溪流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四.写作亮点1.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述说。“我”是目击者、见证人,“我”述说了小溪流经树林全程每一段中变化着的情态,所描写的景物也无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美学评价。他把我们拉进了作品,我们也仿佛随同他作了一次小溪之行。

2.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3.语言活泼自然,还有作者的个性特征:口语色彩;直观现实性;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五.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1、林中的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赋予森林以生命的活力;如果森林中没有小溪,就会变得毫无生气。

2、有阻力,能激起浪花,作者希望水能生机勃勃地一往无前的奔腾把战胜困难作为生命的乐趣。

3、这里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一种反衬手法。正如古诗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六.拓展作业:

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在我们眼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启示着某种生活道理。苏轼看皓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而作家宗璞偶遇盛开的紫藤萝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请用300字左右表达出来。

篇3: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篇4: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关键词:疑问 脉络 主旨 基调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教材的分析要有所抓手。在语文教学时,如果抓住了课文的题目,就可做出很多文章。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文题,巧析课文,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一.利用文题,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教师出示文题后,我首先根据文题这样导入:如果你家里今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这样一群农民朋友,丰收了,他们却高兴不起来,甚至丰收成灾,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惑。这样利用文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文本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读有方向,直击目标。

二.抓住文题,巧做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即在“故乡”前面加个动词)形式来理清文章结构。再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虽然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却是本文的明线,同样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即在“于勒”前加个动词)来划分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像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就可以明白。而有的文题则比较含蓄、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

三.细品文题,联系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文题总是作者经过一番酝酿后得出的“精华”,它往往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领全文,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题目,联系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从而来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比如《热爱生命》一文,记叙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正是由于文中的主人公“热爱生命”,所以他才能在陷入绝境后,才能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顽强地求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才能那么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从而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

四.运用文题,把握基调,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利用课题,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反复地品味课题,还能把握情感基调。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把“囚”字写得大一点,从字形上让学生说说“囚”字的含义,学生很容易答出把人关在牢狱中之意,那么教师可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在学生答出是因为爱绿才囚绿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常春藤喜爱之情的语句,圈点勾画,写出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都源于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抓住文题,既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由此可见,我们分析文本时,可以借助文题这个抓手,适当整合处理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文本的兴趣,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教师还可以抓住文题,步步导入,层层深入,巧析课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图片,提出问题。

《神雕侠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武侠作品,刚刚看到的图片中这两把剑的名字大家都还记得吗?

明确:君子剑 淑女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经》,看看《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是如何展现这爱情之美的……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关雎》就是冠于三百篇之首的作品。

二、资料助读,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关关雎鸠(jū 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3、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经·周南·关雎》,掌握重点字词。

2、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并体会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有何效果。

3、预习《诗经·秦风·蒹葭》,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营造气氛并初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梦幻的图画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梦境……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以及意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同时出示投影,提示字词。

投影显示: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采采”义同。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之:代“伊人” 沚(zhǐ):水中沙滩。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品读全诗,重在鉴赏

(一)篇章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作用: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失望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情感脉络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不可即(三)艺术手法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3、虚实相生。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

四、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课后作业

篇6: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4.掌握牛吃草(学会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的读书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导入。

晚清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板书)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板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板书)此第三境也。”当代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著文认为所谓“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十分简练地高度概括了这三种境界的内核。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

言简意赅(g i):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赅,完备,概括。明白之至:明白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不期(q)而来:不预定日期就来到了。期(j)年:一周年。憔悴(qi ocu):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蓦(m)然:不经心地;猛然。

囊(n ng)萤(晋朝车胤)映雪(晋代孙康)悬梁(西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晷(gu):日影,日光。烦琐(su):繁杂琐碎。2.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作者“大题小做”,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

第一层(1),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

第二层(2—4),提出“成功”的公式。

第二部分(5—10),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层(5—8),具体地分析公式中的“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

第二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3.浏览课文,作者究竟认为哪一点最重要呢?天资、勤奋、还是机遇? 学生齐声回答:勤奋。4.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能够找到这句话: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三、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

作者先借助词典,诠释成功,这是议论文常用的手法。然后就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谈。而且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是“小做”,就是可以择其要点而做,及泛泛而谈了。然后以自己“七八十年之经验”,就这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2.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针对这个公式是如何逐层剖析的?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一)第一层:具体分析“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1.先谈天资:

①天资和天才有何区别: 天资:资质,又称天分。

天才:在这里指生来就具有的突出的聪明智慧。②作者对天资问题持什么态度?

首先承认有天资,同时,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③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

“不敢赞一词”,也是一种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去说”。2.谈勤奋:

①作者对勤奋所持的态度:

肯定勤奋的作用。他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他认为,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观点明确,证据有力,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例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引证)都证明了他的观点。

②补充一些例子:

【贾岛苦吟】唐代诗人贾岛作诗以苦吟著称,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琢磨了3年时间。众所周知的“推敲”的典故,也能够说明他的苦吟。

【曹雪芹落魄写红楼】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晚年饥寒交迫,靠朋友周济和卖画度日。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矢志不移,勤奋地撰写长篇小说《红楼梦》。他写作有一个奇特的办法:在铜笔帽里放着几块小碎墨,把墨泡开,连同毛笔一起插入笔帽里,把书写纸订成本子,跟笔裹在一起,用一块大包袱包着,往腰里一扎,外边罩上长衫,一点露不出来。在家闲坐,出门访友,想写就写。他花了10年心血,增删5次,才完成了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巴尔扎克深居简出】巴尔扎克深居简出,每当他写一部重要的著作,一天24小时内要工作16到18小时,接连两三个月不停。在这些日子里,他不露一面,就是知己朋友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但是不久他从地下钻了出来,高高地举起一本杰作,笑声洪亮,十分天真地为自己喝彩。他成了自己著作的奴隶。

福楼拜常年通宵达旦地伏案挥笔,书案上那盏带绿罩的灯终夜不熄。于是他的窗户也就成了塞纳河上夜间作业的渔人的灯塔,轮船航行的最可靠的船标。

3.谈机遇:

①作者对机遇所持的态度:

因为“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作者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现身说法)来证明。

②补充一些例子:

【再试一次】凡尔纳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自从他35岁那年发表第一部科幻小说起,平均每年有2到3部作品问世,是世界第一流的多产作家。然而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完稿后,先后寄了15家出版社,都被退了回来。凡尔纳一气之下,准备付之一炬时,他的妻子一把夺过,劝他不要灰心,再试一次。第16家出版社的经理赫哲尔读后,极为欣赏,不但决定立即出版,而且还与他订了一个为期20年的合同,他的科幻小说很快风行全球。

【临时安排出来的喜剧大师】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在一次临时安排的特别演出中,显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那时他才5岁,当喜剧演员的母亲在演出里嗓子突然哑了,她不得不离开舞台。面对一片混乱,有人建议让卓别林上台代替母亲表演。5岁的卓别林面对灿烂的为桃和挤满剧场的观众,无拘无束地唱了一首歌,接着又 说又唱又舞,表演了几个节目,后来情不自禁地学着母亲沙哑的嗓音唱歌,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决定了卓别林今后的生活道路,成为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飞来的遗产】美国有一位82岁的老翁,老伴早已过世,膝下无儿无女。他在1992年11月9日逝世前,留下遗嘱,将他50万美元的遗产赠给一位17岁的姑娘。生前,他的亲属提出异议,他却说:“她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个姑娘是一位在餐馆打工的高中生,而老翁则是这餐馆的常客。她看到老翁孤孤单单,就对他特别照顾,闲时还为他做杂务、读报纸。有时老人不来,她还要打电话询问。她的同事对她的做法也都非常钦佩。

(二)第二层: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1.学习第9段:

先对上一层的分析作了一个小结,指出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天资”和“机遇”我们对它是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剩下的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勤奋”。这就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路”作了许多分析,都是为了铺垫出这条“成功之路”。由此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并引用韩愈的话来证明。

2.学习第10段:

①引用并分析了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的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理解三句诗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这句写的是闺中人直接登场。她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作者解释为“预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首诗写作者独自登上高楼,心中的愁苦难言。想借酒浇愁,强扮欢颜,终觉无味。最后两句点题:原来在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作者解释为“勤奋”。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妙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作者解释为“成功”。

二、总结。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成功的各种因素,在充分的比较下,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关“勤奋”的论述就更显得有说服力。

三、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题:作者说“无能为力”是指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可以修改:“天资只能靠天吗”、“机遇未必不能创造”去考虑。第二题:第一句中的“不敢”,是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第二句中的“不敢”,是“没有胆量”的意思,有表示尊重的意思,也表示尚无足够的根据说王国维的疏漏,表明作者治学态度的谨慎。

第三题:学生只要能说出“立志”“追求”“获得”的大概意思即可。最后一句,学生认为是“有志者总是在寂寞中走向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是守得住寂寞的”,就视为有创意。

结论: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篇7: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一、教学重点:

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二、教学难点:

作品诞生的文化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时代风貌独具个性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小说写主人公格列佛出海遇难,漂泊至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智马国的种种奇遇。

2.课本从小说中选取了两个精彩的片段,其中的“宫廷游戏”指的是绳上跳舞和跳棍表演。【目标展示】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时代风貌独具个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新知研习】

1.导入:《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今天我们透过格列佛的双眼可以看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格列佛的旅程吧。

2.《格列佛游记》写作背景是什么?

明确:

1710年,斯威夫特担任了都柏林附近地区的牧师,在他任职的两年半时间里,为了教会的事务,她卷入了当时托利党与辉格党之间的党派之争,并为此撰写了一些文章。1714年,托利党人失势,斯威夫特转到都柏林圣得立克教堂做教长,直至逝世。

斯威夫特的晚期作品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和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都有严厉的斥责与无情的揭露。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就尖锐地驳斥了为当时的社 会制度进行辩护的一切思想企图。

3.格列佛游历了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在小人国(利立普特),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

在大人国,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

在飞岛国,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在智马国(“慧骃国”),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耶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小人国——讽刺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和各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大人国——批判与抨击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飞岛国——无情地嘲讽科学研究 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慧骃国——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和社会恶习。4.请你任选一个国家,讲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行吗?

要求:语言流畅,情节完整,细节生动。

小组活动,交流精彩故事,推举讲故事代表。

小组代表比赛,学生评价,选出最佳故事大王。

5.谈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透过格列佛的双眼看到了什么?从中获取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有人认为《格列佛游记》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全面模拟,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 相同点:反映相同的时代,具有现实意义;格列佛与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 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故事都是以游记方式体现。

不同点:《格列佛游记》的立场是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鲁滨孙漂流记》的立场是肯定现代社会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歌颂性。说的通俗点儿,就是笛福“唱戏”,斯威夫特“拆台”。

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同:格列佛个性更具有反叛性和对真理的渴求性,鲁滨孙个性更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坚强。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并把它与《格列佛游记》进行比较讨论两位主人公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答: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孙,与鲁滨孙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

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归纳总结】

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巩固拓展】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游历了“________”、“________”、“ ”和“ ” 等四个国家。【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马国(慧骃国)】 2.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根据__________的好坏选拔官员;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_________(国名)。【绳技(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慧骃国】

3.《格列佛游记》用“________”、“________”(国名)抨击英国l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__________ 的色彩。【小人国、大人国;讽刺】

4.千万人熟知的“雅虎”网站,原名“Yahoo”,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__________ ”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慧骃国游记(智马国游记)】

5.“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是以 划分阵营。和 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鞋跟高低、高跟党、低跟党】

6.作者笔下的“慧驷国”展示了________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乌托邦的国度里,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 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人兽、马、“耶胡”】

7.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是慧骃马族的两大美德。【友谊、仁慈】

8.“小人国”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__________ 把火扑灭了。【在王宫上撒了一泡尿】 【预习指导】

1.复习《格列佛游记》的主要内容,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2.思考小说中格列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给你的启示。

四、板书设计

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英国)

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

《格列佛游记》创新教案(2)

一、教学重点

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二、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与之相似的其它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个什么故事?

【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起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智马国(慧 骃国)等地的经历。】

2.《格列佛游记》由哪四部分组成的?

【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勒皮他(飞岛国)游记和慧骃国(智马国)游记。】

3.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影射什么?

【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影射英国嘉德勋章、巴思勋章和蓟花勋章的绶带。】

4.《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示例: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在飞岛国与鬼魂对话。】 【目标展示】

1.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与之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新知研习】

1.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与大师进行精神对话。你能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吗? 明确:

(1)格列佛自傲自大,自以为是,如对救他于危难的船长都憎恨鄙视。

启示:人要谦虚,要学会感恩。

(1)格列佛聪明、有胆识,面对困难从不畏惧,如格列佛到达大人国,两只老鼠爬上床,他与大他很多倍的老鼠格斗。

启示:聪明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运用聪明战胜困难。2.《鲁滨孙漂流记》与《格列佛游记》中两位主人公塑造用意有什么不同? 明确:

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孙,与鲁滨孙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 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3.两位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

格列佛个性更具有反叛性和对真理的渴求性,鲁滨孙个性更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坚强。

4.你认为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你就写作上的一点谈谈《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

明确 :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邃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如在第三卷里,通过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有关勒皮他岛的描绘则批评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

情节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在描述小人与大人、人与物的比例关系时,一概按一与十二之比缩小或放大。

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例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

【归纳总结】

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作品熔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巩固拓展】 链接中考:

(2009·浙江丽水中考题)我越往前走,海水就越浅,不一会儿功夫,就走到了彼此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了他们那里最高的荣誉称号“那达克”给我,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联系选段前的情节,简述这位伟大的国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答:格列佛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敌国(不来夫斯古帝国)。

(2010·江苏连云港中考题)在《格列佛游记》中,“我”获得自由两个星期后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请问这两大危机是什么?

明确: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二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或:一是帝国内低跟党和高跟党勾心斗角,二是受到不来夫斯库帝国入侵的战争威胁。)【预习指导】

1.预习课文《成功》;2.收集关于成功的名人名言。

四、板书设计

格列佛游记

讽刺手法的运用

篇8:苏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教案

知识和能力: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正确、 美观地书写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学会自读课文,圈画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2. 学会自读,做到不跟读,不指读。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课题导入

1. 师:蓝蓝的天空是鸟儿的天堂,有谁知道在蓝天中哪种鸟儿飞的又快又高,捕猎时又特别凶猛?(生:老鹰)

过渡:对!老鹰是天空中最优秀的猎手,它能够在几千米以上的高空中飞行,他的飞行本领是它制胜的法宝,可是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鹰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鸟中霸王的呢?

2.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鹰学飞》(指向课题), 来看一看这只小鹰是怎样学飞的。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生:小鹰学飞。)

3. 板书课题。(1)正音:“鹰”是后鼻音;(2)记忆字形: “鹰”是一种鸟,所以下面是个“鸟”字。

二、初读课文

1. 先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1) 读第一遍,给文章标号自然段。(2)读第二遍,在生字下做记号, 碰到难读的重点拼读。(3)读第三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检查自读情况。过渡: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你的读书效果咯, 咱们的这一个环节叫“字词王国游一游”,先来看看老师的这些字词你是否会读了呢?谁来做第一排字词景点的小游客?(1)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1出示词语(小鹰跟着摇摇头,不算拼命指了指急促总算鼓起劲头顶盘旋好吧)。2指名看拼音读词语。过渡: 下面就让我们变身成为一只只小鹰,看哪只小鹰能顺利的飞到句子世界里去,去看看句子世界的风景好不好?(2)重点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1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2出示: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3)检查课文标段情况。1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谁和谁?讲的是它们之间的什么事?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脉络

1. 是啊,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鹰和老鹰妈妈的故事,小鹰跟着鹰妈妈学习飞行,这个学习飞行的过程到底怎么样呢, 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飞了几次,分别飞到了哪里?请小朋友再拿起书本, 快速的读课文,找到答案,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树上、大山上、天空中)

2. 同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跟小鹰一样在空中学飞行,请扇动你的翅膀。1快看(课件演示)飞呀, 飞呀,飞离地面,越飞越高,高高的大树已经在我们脚下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开心、得意、想大喊起来)指导朗读“我已经会飞啦。” 你能用“已经”说句话吗?2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小鹰飞到了大树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呢?出示句式:飞到大树上, 我看到了。3你们这群小鹰这么高兴,快看看我这只老鹰在干什么? (老师摇头)从我的动作可以看出,老鹰对小鹰说的话持什么态度? (否定,不满意)那你来做老鹰,试着读读它的话。4出示一二自然段。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鹰们,听了老鹰的话,我们该怎么做呢?(继续往上飞)那让我们张开双臂继续往上飞吧!

(2)播放课件,飞到了大山的上空。1现在小鹰已经飞到了大山的上空,这时小鹰又说了什么呢?2学生齐读:“我真的会飞啦。”3提问:小鹰这次说话与上次有什么不同?(出示比一比) (真的,已经)说明小鹰对自己很有信心。谁来把它朗读一下。4不要高兴得太早,看看我这只老鹰又在干什么?(出示句子)老鹰又摇摇头说(齐读老鹰说的话)5分角色朗读:我们请男同学来做可爱的小鹰,女同学做老鹰, 老师做旁白一起把这两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6如果你是小鹰,听到老鹰仍是说你不会飞,你会对老鹰说什么呢?

过渡:小鹰学飞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两次学飞,老鹰都不满意,那小鹰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把5—6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3)播放课件:飞到了天空上。1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 2小鹰这次怎么飞的呢?(鼓起劲,拼命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 3小鹰飞得真拼命呀,这段话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飞得很拼命呢?联系实际说说:你什么时候急促地喘着气?4现场体验:拿出跳绳请学生上台跳,全班观察他的状态,理解“急促地喘着气” 让这个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一读。问:他现在说话连不连贯?(不连贯,断断续续)课文中用了哪个标点来表示?(省略号……)所以,在这里“……”表示语气的停顿。5导读:小鹰飞得多卖力呀, 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鹰向天空飞去。全体起立,张开翅膀,鼓起劲, 拼命向上飞。(齐读第5段)6老鹰被小鹰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他不再摇头,不再否定,而是向头顶指了指说( 齐读句子) 小鹰看到了什么?(白云上有几只鹰在盘旋)理解:盘旋

四、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知道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飞到了(____ )、 (____ )、(_______ )。

小鹰学飞可真不容易啊!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会小鹰学飞的全过程,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五、学习生字,理解字义

下面,让我们走进生字乐园,去学习几个生字吧。

上一篇:2016年基站代维年终总结下一篇:上海市关于本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