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2024-05-14

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精选8篇)

篇1: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一、什么是欣赏课?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里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可以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对音乐的欣赏教学不是单单停留在听一听乐曲的基础上,而应将音乐表现与音乐欣赏相互结合进行教学。通过聆听、演唱、律动、演奏、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欣赏课的模式结构

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欣赏阶段——音乐实践和拓展阶段——课后巩固阶段

三、教学 模式的操作(1)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分析教材编写者让学生欣赏该歌曲(乐曲)的主要意图;

2、分析学生的学情和音乐基础;

3、准备本堂课最需要的教具;

4、拟定详细的教案。(2)课堂欣赏阶段

1、导入环节:以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导入新课,根据情况可采用律动导入、谈话导入、讲故事导入、猜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欣赏歌曲(乐曲)作好铺垫。

2、欣赏环节:可采用整体欣赏音乐或分段欣赏音乐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初步感受环节,也叫初听。目的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演奏方式、所表现的场景等。分析性参与体验环节,也叫精听或者分段聆听。目的是把音乐作品中包含的著音乐要素、情绪、风格、曲式、表现手段等,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细致的分析,使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逐步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在聆听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说这个环节是音乐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一个环节。每次欣赏后让学生谈对歌曲(乐曲)的感受,(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谈出情感、力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欣赏一次,提问一次,总结一次。经过反复的欣赏,提炼出歌曲(乐曲)的段落、风格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其间也可渗透作者的介绍、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对歌曲(乐曲)有深刻的认识。

(3)音乐实践和拓展阶段

在学生对本堂课的欣赏内容和知识点掌握比较透彻的时候,进入到音乐实践和拓展的环节。第一步教师用创设好的方式引领学生通过声势、律动、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表现歌曲(乐曲);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根据自己对歌曲(乐曲)的理解,进行创作表演,这里可以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方式,也可以是个人创编的方式;可以是分段创编的方式,也可以是整曲编创的方式。第三步是师生互评,总结出最恰当最精妙的表现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表演,让大家共享创作的成果和愉悦。

(4)课后巩固阶段

布置作业,指给学生与本歌曲(乐曲)相类似的一些曲目,让感兴趣的学生下来以后去欣赏和关注,并在下次课与大家分享。

篇2: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设 计 说 明

中小学音乐基本课型教学行为操作设计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组

二○○七年第二稿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操作设计明

中小学音乐基本课型教学行为操作设计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组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音乐欣赏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研究》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设计的。

一、教学流程与设计理念 ㈠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教学结构或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学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如何组织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⒈ 情景体验,明确任务 → ⒉聆听欣赏,感受体验 → 3 积极探讨,深化理解 →深入感悟,拓展延伸

—— 设计原则:

⑴ 整体化原则

四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掌握音乐欣赏技巧的完整过程。⑵ 科学性原则

教学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必须符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认知过程(明确任务 —— 感受体验 — 深化理解 — 拓展延伸)。

⑶ 主体性原则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说问题。两句话: 第一句 —— 我做什么事情(情景体验、聆听欣赏、积极探讨、深入感悟)? 第二句 —— 我完成什么任务(明确任务、、感受体验、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具体说明:

首先由教师充满激情地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渴望。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聆听音乐,在学生充分聆听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音乐的表现要素、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方面,深入体会理解,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获得音乐知识,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为进一步 运用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验证结论,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对比、感受中,调动已有审美经验、生活经验、知识存贮、表现手段等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并做出自己的主观评价。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多种参与活动,让学生们在相互的合作中共同创造、尽情表现对乐曲的理解。最后将本课的知识点加以延伸拓展,深化巩固。

—— 设计原理: 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每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第一个环节“情景体验、明确任务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作为组织者,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渴望。

⒉ 音乐课程标准中倡导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音乐学习活动,其本质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精神。

⒊ 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经验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因此,在音乐课上不谋求统一答案,尽量不结束真理,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操作设计的具体说明 ⒈ 情景体验,明确任务 -- 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

“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实际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其目的是:⑴ 唤起学生审美渴望;⑵ 明确学习任务,很快进入到愉悦的学习状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 教师的教学行为设计: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含媒体开发和运用)的设计,设计原则是“以学定教”,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⑴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⑵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自主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唤起学生的审美渴望。

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等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唤起学生的参与愿望,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马上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中去。

2. 聆听欣赏,感受体验 -- 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

⑴ 认真聆听音乐,初步感受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2)主动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要求。

⑶了解音乐作品(从背景、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艺术风格)

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充分交流音乐体验过程中获得情感,初步理解音乐知识与必须技巧。-- 教师的操作行为设计:

⑴ 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⑵ 整合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见解。⑶ 简介音乐作品

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不要谋求统一答案,不能结束真理,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能做过多的限制和干涉。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由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所决定的。积极探讨,深化理解

-- 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

⑴ 深入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对音乐所起的作用。⑵ 熟悉并记忆音乐主题。

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

这是有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飞跃,充分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师的操作行为设计:

⑴ 设计多种活动形式,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⑵ 指导学生对音乐主题进行哼唱、演奏和其它形式的音乐活动。

在此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以欣赏音乐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并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深入感悟,拓展延伸 -- 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

⑴ 充分聆听相关音乐作品,在对比中加深对音乐作品风格及表现要素的掌握。

⑵ 调动已有经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自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姊妹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积累深化。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 教师的操作行为设计: ⑴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⑵ 参与学生的表现与创作,及时启发、点拨与指导。

篇3: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 我们常常看到有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预设的教学内容, 缺少互动, 缺少交流,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音乐欣赏课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渐行渐远。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违背音乐教学规律的课堂呢?笔者认为, 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教学生态环境, 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感受音乐, 欣赏音乐。

1. 优化情境, 感受音乐本体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 所有的音乐欣赏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 而人的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不断发展, 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首先要发现音乐欣赏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元素, 抓住并充分挖掘音乐内容,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和谐宽松的音乐教学环境。

例如, 在欣赏五年级上册民族管弦乐合奏《彩云追月》 (苏少版教材, 下同) 中, 教师首先应创设优美宁静的学习氛围, 通过播放乐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浩瀚的夜空, 月儿时而牵引着云朵, 时而破云而出, 与彩云前追后赶、上下翻飞的美景。教师不需要复杂的讲解, 只需要创设优美的聆听环境, 让学生静静地聆听, 了解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的特点。在欣赏拓展中可以播放学生熟悉的由歌手爱戴演唱、钢琴家李云迪演奏的《彩云追月》音乐视频。这样的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 能给他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能增强他们对乐曲风格的把握, 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交融, 从而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源于生命本真的音乐本体的魅力。

2. 参与探究, 体验音乐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 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 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 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上, 如果一味持续单一地播放音乐欣赏内容, 相信学生在机械重复聆听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听觉疲劳, 也会窃窃私语, 神游于音乐欣赏之外。因此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顺其自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验来源于欣赏内容的音乐要素, 让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等来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渗透和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

例如, 在欣赏一年级下册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时,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了解乐曲的主奏乐器“鼓”, 引导他们亲身接触、体验中国“鼓”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探索用多种方法让鼓发出不同的音色。学生在亲身接触、体验的基础上, 经过讨论很容易就总结出: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 甚至用鼓槌在鼓梆上摩擦也可进行“刮奏”。除了让学生了解乐器知识, 还可根据音乐节奏进行情景剧表演《虎大王来了》: (1) 森林里, 虎大王正悠闲地散步 (此时可根据音乐有节奏地击鼓) ; (2) 虎大王饿了, 它开始在石头上磨牙…… (和着音乐刮奏) ; (3) 虎大王发现了猎物, 它慢悠悠地走过去…… (放慢速度击鼓) ; (4) 虎大王加快了速度, 猛地一扑…… (逐渐加快速度至结束) 。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表演活动中, 用多种演奏方法参与体验打击乐器———鼓, 就会对鼓的节奏、音色等要素印象深刻, 音乐的知识就会在探究实践中自然掌握、记忆长久。

3. 共同合作, 表现音乐形象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 作为生态课堂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学生, 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他们, 和他们一起动起来。

例如, 在欣赏二年级上册管弦乐合奏《口哨与小狗》时,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音乐, 共同体验音乐的情绪。在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初步了解A→B→A的曲式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伴着音乐, 用动作表现出乐曲中主人翁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漫步的情景。教学过程中音乐旋律一直萦绕在学生耳边, 那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形象就会一直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个课堂中, 教师不是独立的主体, 而是与学生共同体验音乐之美的参与者、合作者。而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 还通过“耳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等各种感官去体验和表现音乐。这样学生在和教师的合作表演中不仅能听到音乐, 感受到形象, 而且还能享受到快乐。

4. 互动生成, 升华音乐内涵

“水尝无华, 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生灵光。”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交往的过程。教师需要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 捕捉契机, 在动态的拓展中生成闪耀的教学亮点, 把握促使课堂生成的切入点, 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把握音乐内涵,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 在欣赏五年级下册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时, 笔者曾遇到过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整个社会音乐大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接触京剧少, 对京剧文化很陌生, 在播放完京剧片段后, 学生便哄堂大笑, 还有人说“难听死了”。这时, 我故意低着调子说:“没办法, 作为炎黄子孙, 你们不喜欢京剧, 不愿意了解京剧,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相反, 我们还是来听听外国人是怎样评价京剧的吧!”于是, 我开始播放《唱脸谱》的视频:“外国人把那京戏, 叫做Peking Opera,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 (哇……) 美极啦, 妙极啦, 简直OK顶呱呱……”音乐让学生出奇地静了下来。当我说到“欧洲人评价京剧的发声方法就像美声发声那样科学”时, 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当再次欣赏乐曲时, 学生都认真倾听了, 感受着京剧蕴含的深厚内涵, 还有的学生跟着音乐唱了起来。

篇4:大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审美;体验;创作;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32-01

音乐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为、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和体验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体制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学生的音乐水平现状及审美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终做到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为风向标。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对于大学音乐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 “激趣”教学,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老师都有着普遍的认识,即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以及兴趣越大,学习态度和课堂氛围往往会比较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增加,这一点对于音乐教学也有着相通的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吸引学生好奇心的方式有很多,应当主要从两方面出发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一是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学生由于处于情感和心理及审美已经相对稳定的时期,而每个学生的教学背景、遗传因素及个人艺术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适合而且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的。教师在筛选音乐素材、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各种音乐类型都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从而得到不同的音乐体验。学生在种类众多的音乐类型的体验中,总会遇到与自己情感产生碰撞和共鸣的音乐内容,学生的音乐感悟也因此而丰富,对于音乐的欣赏也会更加有经验;二是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单一的课堂授课、黑板板书,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利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单一的音频上升到视频、图片和音频的综合欣赏上来,让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环境中是很容易与教学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碰撞的,课堂效率也因此大为提高。

二 提升学生的音乐境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造

大学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课程,不同于数学、物理,它所寄予的情感内容也是丰富而多样的,逻辑性较差,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较强的主观性和想象力。然而音乐欣赏离不开专业性的知识语言,例如五线谱、声线等知识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欣赏音乐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乐器、音乐类型,教师应当向学生广泛介绍当前流行的音乐创作者、演奏家,其中也应当囊括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例如贝多芬、理查德布莱德曼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平台来进行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欣赏的较高层次,学生对于音乐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认识,这时的教学环节是离不开学生自我创作的,教师的鼓励和信任能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去欣赏和感悟音乐所带来的情感特质,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扩宽自己的思维、升华音乐情感,对于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身审美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音乐欣赏的水准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艺术对于美的感悟能力越高,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而具有跳跃性,这种艺术性较佳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欣赏一些较为深刻或者丰富的音乐作品,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的效率也比较高,这种内在的联系对于教师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启发。学生的自身审美水平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会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质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当考虑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感悟经历,一些对艺术素养有着提升的机会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表演比赛,或者大学生音乐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音乐盛会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欣赏机会,学生在这些实践性较强的音乐环境中获得的音乐感悟是在课堂上得不到的。

同时学生的情感感悟也是和学生自身的资质和情感经历有关,教师不能以偏概全,将一种类型的音乐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当认识到,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多向性的群体,是不同于其他的学生类型的,不同的学生对于美的体验和感悟也不会相同,教师应当带着充分的包容性来鼓励学生去感悟音乐、感受音乐所加载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应当适当扩宽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类型的音乐、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音乐创作者,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获得最适合、最触动的音乐体验。

总的来说,大学音乐欣赏的课程主要表现为音乐欣赏、音乐解读、音乐感悟和音乐创作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让学生在最适合、最恰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获得最佳的音乐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也有着可持续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范琳琳.论"即兴伴奏"中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运用的重要性[J].才智;2011年07期

[2] 杨潇.试析肖邦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舞曲中的民族主义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汪黎明,郑毅峰.浅析歌曲钢琴伴奏中前奏的编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黄伟.谋全球化视野 顺势而为-2011北京珠江钢琴制造有限公司经销商年会在京举办[J].乐器;2011年08期

篇5: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学艺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全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的美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了能够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想,落实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笔者探索出一种比较适合于目前高中生欣赏水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权且称为“综合激情”模式。

所谓“综合激情”模式,就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综合因素和手段,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各种情绪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一、“综合激情”的基础

l 学科基础

音乐学科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音乐的出现是人类对于文字、图象等表达方式的完美补充。可以这样说:音乐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新天地。这也就是说,音乐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功能)是为了抒发人类的感情。我们把音乐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情感上,可以说是符合了学科本身的.要求。

l 课程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一名高一的新生,至少已经接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的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的学习。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样式,在外部形态上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要将这种外在的认识上升到内部的、本质的层面,建立起音乐的形象情感思维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作品的各个组成方面。

l 学生基础

经过了九年的初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接触到了许多的学科课程,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不少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只是这些绝大多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了解别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同时,也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这也就促使我们的教学要去考虑情感的因素。

二、“综合激情”的模式

A、“综合”

这一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所有方面。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在介绍作品指导欣赏的时候,要考虑音乐学科内部各课程的综合,把牵涉到看、唱、听、奏、想的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和教学目标综合起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时候不会感到陌生、突然。

其次,是学科的综合性。

欣赏课程,是对学科内各个具体操作课程的提高和再认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遇到一些人物、事件、观点等背景材料,由此,可能自然地联系到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内容。这也反映出了人文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有交叉的特点。学生在这些社会学科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审美的水平。

第三,是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的程度,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使他们愿意学习,学习得轻松。除了传统的讲、听、唱、奏等手段,可以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解决课堂容量特别大的问题。同时也要通过大量的学生自己的

篇6: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论文

2.2选择阶段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将小学音乐欣赏看做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选择阶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研究不同音乐作品情感与技法复杂性上的差别,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欣赏素材。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富于童趣或活泼欢快类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音乐传递出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将器乐作品作为学生欣赏的主体,而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教授的作品应该提高到更高的层次。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层次水平,教学力度逐层深入,使得学生欣赏水品逐步提高。

2.3整合多方面音乐欣赏资源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为教学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提升效果。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新型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从声光电等多个角度丰富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将音乐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同时,使用电脑、网络进行教学适应这一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特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

2.4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作品所要营造的氛围,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进行想象,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对作品展现的场景进行描述。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适当地点评,当讨论结束,教师要报学生的整体观点进行梳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适当地点评,存在的优点,教师要指出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发扬,而存在的缺点,教师也要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审美和再创造的活动,包括了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音乐的联想等心理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在音乐中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实现音乐教学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阿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68.

[2]李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3,33:140.

[3]杜言君.小学音乐欣赏课自主审美体验教学方式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3,11:111.

篇7: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课 题:音乐欣赏基本阶段、要素

数学目标:1、了解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

2、理解情感体验是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

教学重点:音乐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音乐定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听赏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设备

德育渗透:中国民间音乐一枝独秀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导入新课

高中欣赏课的安排:二年时间上完音乐、美术,属于必修课。高中的音乐课不同于初中,如主要是唱歌、欣赏,高中主要是:

(板书:音乐欣赏

讲:为什么要在高中这么紧张的学习阶段开设音乐欣赏课呢?

(学生回答)

音乐太重要了。

(板书:1.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2.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3.每个人都是音乐

请说出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学生回答:电影、电视、餐馆、商店、婚丧嫁聚各种仪式,养殖场、蔬菜大棚、军训、升旗、歌舞厅、音乐课等)

那么在这些场合中音乐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

审美功能:净化心灵,调节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认识功能:超越现实,振奋精神

信号象征:运动会上升国旗等

教育功能:健全大脑、健康心理人际关系和谐化。

娱乐功能: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音乐、功能具有双向性特征。

好音乐——健康向上

不健康——消极、反面作用

所以需要有一副鉴赏的耳朵,鉴别好的音乐,抛弃不好的音乐。

每人都是音乐

步履节奏,节奏和情绪紧密联系,若是哼上小曲吹个口哨,就有了旋律。

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使同学们认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平时同学们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为许多人所采用。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它对改善环境、调解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欣赏方式对欣赏者不做要求,欣赏者听到音乐,可以当作相识的朋友,也可以把它当作漠不相识的路人,可以听而有感,也可以听而不闻,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乐上。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所以说背景式欣赏和审美的艺术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保证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式艺术欣赏,同学们要养成倾听、倾听、再倾听的欣赏习惯。

音乐欣赏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官能的欣赏,有人称之为美感阶段,在这个层次上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满足于悦耳动听或刺耳难听)比如当我们在做别的事情或在咖啡厅、舞厅时,便心不在焉也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及气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而有不少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会时,也仅仅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

2. 情感的欣赏(情绪反应),有人称之为表达阶段。虽然很多作曲家倾向于回避讨论有关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想用语言去解释一首音乐作品的涵义何在是十分困难的,但不应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否认音乐想要“表现”什么内容。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老柴<如歌的行板>及德活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我们听了会泪水沾巾,这不是由于联想到什么别的悲伤事件即移情联想(当然也有人会移情联想)而纯粹是由于音乐本身的魅力,是作曲家将这种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经乐队演奏后被欣赏者所接受,这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的,只有亲耳聆听。

(“江河水”、

3. 理智的欣赏(理论上分析出曲了为何是悦耳动听,为啥是如此的情感等),有人称为纯音乐阶段。音乐除了它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情感外,是作曲家使用“音乐语言”创作出来的,故欣赏者应有意识也支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素材,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还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结构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

要从官能、情感和理智三个方面也欣赏一部作品,就需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一首音乐作品,问题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2、 民族特征。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过:“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间音乐,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有些作品概括也体现了民族音乐语言的某些特点(如999朵玫瑰取材于彝族舞曲),另一些作品则和具体的民族民间单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越剧曲调。

3、 作者的创作个性。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各不相同创作个性。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创作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一样。

4、 标题及无标题。

5、 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种: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此外还有节拍、速度、力度、音区、调式、调性等。

6、 曲式和体裁。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如乐段、二段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混合曲式、套曲等。体裁是音乐的品种,如歌曲、舞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夜曲、序曲、交响诗、协奏曲、组曲、歌剧、舞剧、清唱剧等。

除了音乐语言本身的表达外,每一位指挥家会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做出不尽相同的解释,每个乐团也会以其不同的音色风格演奏作品,这也是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需要观察、了解的。

总结:音乐定义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面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

篇8: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之中, 音乐欣赏能力是重要的内容。音乐欣赏能力不仅与个人的音乐素养息息相关, 而且还关系到个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力、理解力等等。当前, 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将音乐欣赏课作为通识性课程, 全体在校生都要接受音乐欣赏教育。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 现阶段是国内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开设音乐欣赏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作用:

1.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能够有效丰富和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应当包括专业学科教育和通识学科教育两个主要方面。专业学科教育是指高校下设的各个专业学科教学科目的设置, 而通识教育则是指在专业学习基础上, 所有在校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课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许多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相对科学和完善, 但是通识学科设置则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通过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能够有效弥补这个严重的问题[1]。

2.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能够有效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 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与专业课程之间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欣赏, 能够有效地舒缓身心, 丰富审美能力, 拓展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 也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着的哲理, 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理解。

3.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之时, 都在着重考察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并非其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和程度。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很多企业就采取音乐欣赏的方式, 请毕业生说出音乐名曲的内容、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事迹等等, 还有一些企业考察的对象与音乐作品息息相关[2]。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考察, 能够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无疑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现阶段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 对于许多高校来说, 开设音乐欣赏课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设音乐欣赏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严重困扰到音乐欣赏课的健康发展。

1.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于许多高校来说, 其在开设音乐欣赏课之初, 就存在着总体教学目标模糊的问题, 高校并不完全清楚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所在, 因此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等方面都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效果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2.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正如前文所述, 许多高校对于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手段的单一化问题。很多高校采取的是教师课堂播放音乐作品, 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授课, 这种授课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注意力不够集中等问题, 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3.高校音乐欣赏课的考核方式不够科学。与法律基础、“两课”等其他通识类教学课程一样, 许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集中存在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的情况。大部分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都采取作品分析的方式, 由教师指定一个到两个世界著名音乐作品, 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创作规律等等。这种考核方式更多地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背诵能力, 却很难直接体现出学生的音乐素养, 不够科学有效。

三、对于高校音乐欣赏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笔者认为, 为了有效地提高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推动高校音乐欣赏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将音乐欣赏课纳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对于国内高校来说, 应当尽快将音乐欣赏课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将音乐欣赏课与法律基础、“两课”等视为同等的教学科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总体目标, 即将音乐欣赏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

2.完善音乐欣赏课课程教学模式。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广泛地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设施, 完善现阶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 例如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配合声、光、电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单纯地音乐欣赏基础上, 加入更多的教学元素,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兴趣, 逐步改变当前单向度课堂教学模式, 引进互动式教学等模式, 将音乐欣赏课真正打造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3.提高音乐欣赏课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高校还要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课课程考核模式的科学性, 避免现阶段背诵记忆为主的考核方式, 更加贴近于用人单位考核的实际, 侧重考查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基础乐理知识、音乐辨识力、欣赏能力等等, 进而全面带动音乐欣赏课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辉.音乐欣赏普修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上一篇:师生演讲:为“个性学生”领航下一篇: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