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

2024-06-02

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共19篇)

篇1: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

左右逢源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本义为“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是说功夫到家后,就会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英文ALLWAY SUCCESS,意思是不论怎样做都能成功。因此左右逢源人十分注重先练功夫,后做事。这功夫即是勤奋努力、开拓创新的功夫;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功夫;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的功夫。善左右逢源的人,必定能成功。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释读】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有时也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篇2: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俶。这天,正逢越俶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俶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俶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俶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篇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几条途径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受众, 最希望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得到丰沛的知识源泉,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好课堂教学过程, 在带领学生领悟文本时, 做到多拓展、多联系, 使学生在同一篇文章里获取更多的积累和收获, 进而增长学生的见识。特别是在当前阶段重点高中的学生, 获取社会信息的机会不多, 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强, 老师更应引导学生把课文文本与时事热点、社会新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以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所引用的材料更新鲜, 更具有时代感, 进而提高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论辩能力。

老师每天都生活在学生中间, 对学生平素关注的热点耳濡目染, 肯定有所了解。介绍文本时,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因势利导, 讨论一下这些热点。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就给学生介绍苏轼所经历的“乌台诗案”以及其一生都生活在新党和旧党的激烈政治斗争夹缝中的不平遭遇, 进而引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抒发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性格、遭遇与命运的关系。从学生的练笔日记看, 有一部分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事感慨颇深。虽说是在上阅读课, 这节课却也达到了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时间不能无限扩大,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阅读, 扩大语言素材的积累。

在课堂上, 我还常常大胆放手, 构建了“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学习课文———布置课外阅读, 拓展延伸”的教学形式。学生围绕所授的内容, 提前积极自由地寻找积累相关的内容, 为阅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同步点燃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 使学生有更广的阅读, 拓展其所学的内容, 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

2. 通过课外其他方式, 进行语言积累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 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语文活动本身与资源资源积累的联系, 启迪学生认识并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1) 摘抄好词佳句。每个学生有两本好词好句本子, 一本是自备采蜜本, 可以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 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本语文快乐岛, 则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

(2) 好书推荐栏。目的是让学生博览群书, 积累较多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主动带来充实书橱, 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鸡皮疙瘩》等, 另外, 对于部分学生自己定阅的《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 也都动员他们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并在班级中形成有书大家看, 看后大家一起讨论的好气氛。

(3) 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 或专门买一块白板, 挂在黑板旁边, 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 让他们轮流展示, 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4) 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读书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各自收集的资料和笔记, 或召开座谈会, 交流信息, 扩大阅读面, 增加知识量, 以弥补手头资料的不足。

我常常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并且强调检查落实, 每两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情况, 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的时候, 学生互看互评, 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或表扬或批评, 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 加“星”并展览。

3. 观察生活, 学会在思考分析中积累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动脑筋思考, 并随时作好记录, 就可以搜集和积累许多材料。观察要全面、细致, 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 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 又要注意各种身份, 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 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 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 有人低头不语, 有人眼眶红润, 有人喜笑颜开, 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判断出这是父女送别, 那是情人送别, 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 那是上下级的送别, 那么, 他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4. 学以致用,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 通过各种方法所积累的资料, 就像工厂购进原料一样, 如果把原料堆放在工厂的库房里, 却不去放进机器去加工, 这些原料就会慢慢地腐朽甚至消失, 永远不会生产出创新的产品而产生新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带领学生想方设法, 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方式方法, 通过练笔、片段训练考场作文等方式加强训练, 达到为学生的考场作文增色加分的效果

篇4:高考作文:如何积累真正的素材

让学生淹没在这些作文“葵花宝典”中,机械地记忆、复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少作用?一些人吹嘘的“万能”素材真的“万能”吗?表面看它们好像使学生作文内容充实了,其实违背了阅读、写作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走上了一条作文提高的不归路,反而增加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其实,无论是写作还是积累素材,都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而那些所谓的“万能”素材都远离个人特长与兴趣,为写而用,为用而用,在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感而发。那么,哪些素材是适合自己的“万能”素材,如何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素材库,如何使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呢?

一、做好书本素材的积累,适当拓展延伸

高考语文与课本脱节,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看法,所以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没有多大的区别。教师马马虎虎地教,学生昏昏沉沉地学。殊不知课本本身就是—座巨大的素材库。课本中除了有孔子、孟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之外,还有曹雪芹、施耐庵,还有汪曾祺、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还有海子、舒婷,还有川端康成、罗曼·罗兰……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本接触这些伟大作家作品的,如果教师用心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点面素材积累,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作家或作品拓展延伸,学生就能跟随教师的指导,用心选择,用心研读,用心写作,就不用费尽心思捧着“金饭碗”去行乞。2009年湖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全文不动声色地化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语句,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文章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j”读完不禁为小作者对课文的熟悉、化用的巧妙而惊叹。显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已经进驻作者的心田,绽放出另一番美丽。

再如笔者一名学生,因在语文课本上接触了海子,从而痴迷于海子,找了很多关于海子的介绍和海子的诗集,认真投入地阅读、写作,平时的作文训练,只要可以用上海子这个材料,她就全力运用,对她而言,海子就是一个“万能”素材,是她投入了时间和情感,用心去体会和积累的素材。当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好奇心”,所有同学都认为“好奇”这个很具体很现实的命题,怎么也不会与浪漫感性的诗歌和愤怒与苦难的海子联系起来,可是这名同学仍旧巧妙地使用海子这个素材演绎了这个话题,作文赢得了满分,被刊载在《扬子晚报》上,作文开头两段是这样的:

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颗好奇心,而所有的诗人都像一个孩子,在那些分行的句子中,他们纯粹地奉献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还有那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好奇心。

2n多年,累倦的海子停止了在灵魂世界里的沉溺与跋涉,让铁轨带他去了远方。当时人之骚动亦不知晓,人们惊讶于诗人这种极端的灵感,我想,海子只是好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是否盛开在天堂,于是,追逐着好奇心,他的灵魂伴着伸向远方的铁勒。通向了天堂。

二、做好课外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进行钻探式研究

笔者多年参加江苏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作文命题形式如何,总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目,笔者姑且将之称为“文化作文”。所谓“文化作文”,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在考场急就的作文中,”文化作文”显得卓尔不群。仔细研究,“文化作文”的核心是“经典”二字,小作者正是拥有了一些独到的个性化材料,才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这些“经典”材料主要源自三方面:经典名著、经典文化艺术、经典人物。

经典名著是写作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等等的肥沃土壤,甚至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都可以在经典名著中获得。经典文化艺术,例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建筑、坊间工艺等,如在作文时加以引用,将会让考场作文另具一格。伟人、名人等经典人物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研读,不仅给你的作文提供经久不衰的素材,而且还会给人思想与情感上的洗礼。江苏2004年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的佳作,有用周恩来总理阐述话题的,总理灵动又沉稳的性格非常契合话题。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文艺短评《不看续集》,对时下文化快餐、文化垃圾进行批判,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责任感。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的一篇满分记叙文选材于“青花瓷的形成”:一个小男孩由于好奇,打开了未到时间未到火候的瓷炉,从而窥探到了一种横绝古今的“碎瓷”的诞生。2011年是“拒绝平庸”命题作文,成功与伟大的人总与“平凡、平庸”无缘,他们的一生就是拒绝平庸的一生。以上虽仅以江苏历年高考作文为例,但已经充分说明了对于经典素材的积累,能让考生在平时或考场的写作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做好时事新闻素材的积累,进行评论式练笔

在新课改的今天,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关心生命,关心时事新闻。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紧贴时事的趋势:2008年全国I卷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2009年江西卷是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话题的作文;2010年全国I卷是“有鱼吃还捉鼠”的讽刺现实的漫画作文;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世乒赛中国夺冠,全国新课标卷是有关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作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作文训练特别是作文素材积累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贴生活,关心新闻,感受社会。

2011年,一些经典的时事素材在高分作文中频频亮相,给考场作文带来时代气息,也反映了小作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比如:重庆一考生在《摒弃我们情有独钟的“偷”》一文中,针对国人喜欢的“偷菜”网络游戏,进行剖析,指出游戏的危害。天津一考生在《“药案”众生相》一文中,围绕药家鑫案,列举该案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分析其思想根源与危害,指出“药案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世间各色人等的扭曲、变形的各式嘴脸”,并希望人们“能把药家鑫作为一面镜子,一面能照出自己内心,令自己警醒的反光镜”。吉林一考生在《冷眼看“崛起”》中,分析中国崛起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引出何为真正的崛起的思考,提出中国社会存在的信用问题,比如“三聚氰胺””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立意高远,现实性强。

这些时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老师整天只知道教几个字音,做几篇阅读文章,印几则所谓“万能”素材让学生背,而不懂教导学生胸怀天下,引导学生放眼世界,那么,学生始终都不会有关注时事新闻、评论天下大事的习惯。而一旦学生有了自觉读书读报,自觉关注评论的习惯后,时事素材就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动笔写作不用苦思冥想,笔下自然汨汨而出。

篇5: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刚愎自用

公元前5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縀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篇6: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篇7: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

春秋后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赵国君王的先人),派税官去收赋税。临行前,税官问赵简子:“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己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篇8:高考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途径初探

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积累素材

1. 走进自己的生活积累

班上有30余名住宿生, 而且大部分是第一次住宿。如何处理好舍友间的关系, 成为了高一住宿生的困惑。为此, 我们展开了讨论。讨论中有同学讲述了舍友间发生的故事。如有人不打水只用水, 不按时做值日等。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出谋划策;有人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主题激情演讲;也有同学自我反思与检讨。非但教师原本担忧的尴尬场景没有出现, 讨论中倒是又有同学由舍友间的相处进而谈同学间的相处、人与人的相处, 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课堂上因为一道题教师与学生发生了争执, 结果不欢而散。于是我们也做了讨论。此后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们还由此深刻地认识到微笑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有力武器。更可喜的是, 在后来的月考中许多同学还以此为论点成功地完成了作文。

就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件、人物进行讨论, 让学生有得说, 在说的过程中教师慢慢引领, 又会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 作文素材俯首可拾, 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他们用心观察, 勤于思考, 注意积累, 我想学生那种“腹中空空, 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 关注社会热点积累

高中学生对社会有极大的好奇, 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恐怕写不出优秀的议论文。所以引导他们就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写作, 不仅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落水死亡, 媒体追踪报道了渔民见死不救, 唯利是图的事实后, 同学们讨论后发出质问:英雄给社会以感动, 社会还英雄以残酷, 难道这就是我们对于英雄的回报吗?还有同学以“当文明遭遇野蛮”为题写作了一篇优秀的文章。

小沈阳、犀利哥都是“迅速蹿红的红人”。同学们围绕小沈阳所表现的通俗艺术展开了“通俗”与“高雅”的辩论;围绕犀利哥展开了对“关怀”一词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 为写作准备了丰富而充足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的知识灌输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借助优秀教材积累作文素材

1. 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源头。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和选修) 中有不少经典名篇。在内容方面, 古今中外, 涉猎广泛, 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材料的海洋。把课本中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 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 增强表现力, 使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相得益彰。我把选修教材中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项链》、《热爱生命》统一在“生命”这一主题中学习讨论。之后又让学生去寻找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素材, 并做阅读批注, 然后分类整理素材, 最后写作。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 挖掘创作灵感的源头。

2. 教材是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蓝本

立足文本, 仿照文本写作, 能够快速提高自己。仿写是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文本是学生最好的仿写范本, 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不但要引导学生去理解,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文章的构建方式和写作手法。仿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 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 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如教学议论文结构时, 我选取了吴晗的《谈骨气》, 着重引导学生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赏析, 然后要求学生仿写。这样同学们的文章结构就搭建起来了。先仿写, 再博采众长, 然后再融会贯通, 进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 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从教材文本学习中, 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 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 这就是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 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在《师说》中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劝学》中学习分解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在《游褒禅山记》中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篇9: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应用

一、培养意识,形成习惯

学问贵在“积”。对于写作而言,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从何处厚积?细心观察,留心体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搜寻生活的每一角落,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自有一片灿烂的天地,一方无尽的宝藏。

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写作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白居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如此。人的一生,时时感知着生活,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最鲜活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关心时事、国事,了解时代特点,摸准生活的脉博,跟上潮流前进的步伐,会比被动地、零散地积累材料高效得多。

有效的信息从哪里找?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有大量的合适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可关心;诸如食品安全、广州恒大足球现象、小悦悦事件、美国航天飞机整体退役、黄岩岛事件,最新发明和发现,社会热点、名人事迹、时尚动态、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无不可入文。要求学生在阅报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上网的时候多思考、多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积累素材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了解“虎照”新闻,可联系诚信、科学观念,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可体验团结、创新精神。如此,下锅的“米”便不难找到。

我指导学生写随感笔录、心得体会。指导他们透过一点点生活浪花,窥及市井百态,了解人生大舞台,明白生活底蕴。学生处于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生活往往有许多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刹那火花,如果不及时把它记下来,也就瞬息即逝,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把每天新颖而独特的感受都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为考场作文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二、联类引申,调动素材

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纷繁芜杂,若寻找不得法,别说充分调动素材,反而可能让自己“眼花缭乱”而迷失其中。老师要加强“采蜜”方法的引导。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炼就“慧眼”?可采取“联类引申法”。

引申,顾名思义,一定要“引”,但更重要的是要“申”,不能只停留在所引事例和义理上。所谓“联类引申法”,是指从某一新闻、信息中触发个人思绪、积极调动素材库里的相关材料,引申深化开去,将原本可能很不起眼的素材经精心“调配”后,让其焕发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别样光彩,从而达到鲜、活的目的,成为作文的亮点。

比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则图文简讯:银川市科技馆启动“科技进校园”活动,图示为“机器人进小学校园”。面对这样一则毫不起眼的“边角”新闻,我指导学生从科技角度和意识角度去处理材料,挖掘适合题意的内涵:由这则新闻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关注、参与并取得了多项价值不菲的成果);再进一步联想到我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壮举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从而可以深化得出一些结论:国家乃至民众的科技意识正在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加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人民心中与日俱增。这样,原本看似很难进入文章的“石质”素材便为慧眼选中甚而至而成为“金玉”了。

联类引申关键是要抓好、抓紧触发点,并进行深思扩散。苏轼作诗有个经验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移至作文也是一样的。另外,触发点一定要抓准确,只有触发点准确了,道理才能说得清,引申发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顺畅地进行借题发挥,才能有的放矢。联类引申的触发点角度要小,切入的口子要小,就好像“定点爆炸”一样,才会有强大的爆破力;但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切得准,切得深。

三、分类“贮存”,合理使用

素材的积累必须要整理分类:要时常浏览记诵;要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素材成倍地增长起来,还可以使许多素材“化腐朽为神奇”,翻出无数新意来。

拥有、挑选后,还要学会分类“贮存”,合理使用。老师要重视“酿蜜”的辅导,对学生“采来的蜜”,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酿成蜜”,运用到写作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泛读与精读、随意浏览与专题材料的搜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有意搜集建立一些素材库,如重大活动题材、道德修养题材、环境保护题材、人际交往题材、爱国题材等。如可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袁隆平归入到“个人修养”类;将钱学森、“神六”“神七”航天集体归入到“爱国”类;将温州动车组追尾事故的责任人和冒死拦车的收破烂老人归入到“社会”类等等,使素材库形成网络化。归纳贮存时可详可略,但都要遵循“真实、客观”原则。使用时可同类并举,可正反对举;可详尽举例,亦可概括举例。要求要分析到位,注意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原则,准确反映题目要求和文章主题。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由无目的关心生活到有意识注意社会生活,由害怕写作到樂于动笔、勤于动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无甚可写、下笔无言,或言必屈原、司马迁等人。他们已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地将历史类、时事类等各种类型的素材糅合起来,写作出不错的文章甚至文质兼美的佳作。

学生勤于“采蜜、酿蜜”,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写好作文并不是难事。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动意识,就能善于发现大量鲜活的社会性强的素材,就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将生活中的“石”点化成“金”成“玉”,进而雕琢成“器”,在写作时就能达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之功效,当可避免无“米”之虞。

篇10: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

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篇11:高考语文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问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问:“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所以,只好用较为模糊的语言回答:“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

【释读】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也说不咎既往。

篇12: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篇13: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善于从学校生活中去积累。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爱生如子为人师表的教师, 他们辛勤为培育下一代而呕心沥血, 埋头批改作业、备课钻研教材。上起课来深入浅出有声有色地讲解, 他们的无私贡献精神不就是如辛勤有蜜蜂, 劳作的老黄牛, 燃烧的红烛, 到死丝方尽的春蚕, 粉身碎骨只等闲的粉笔吗!同学间团结友爱更加值得称道。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生活上互相支持。当你遇到不懂的难题, 班委耐心细致地启发辅导;当你忘记带彩色笔等学习用具时, 自有同学主动地借给你用;当偶感风寒感冒时, 师生们关心你问寒问暖。课间十分钟, 你和同学们犹如出笼的小鸟在操场上活泼不止。有时做老鹰捉小鸡, 有时打球跳绳, 有时爬爬竿, 有时在运动场上跑步跳运等等。特别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些课程活动你积极参与学习, 陶醉于中, 还可谈谈你新学会了一首新歌, 又创作了一幅图画的感受体会;科技课你通过动手动脑去查资料, 找材料, 亲手自制成功的小作品, 还写出了满意的小论文。学校的劳动课你积极肯干, 为美化绿化校园, 做好环境卫生干了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班级的图书角的建立, 你又主动参与发动, 自己也捐书献款, 创建丰富充实更新的读书内容, 增大大家的阅读面, 满足大家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课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课, 老师如何指导做实验;我们又是怎样亲手试验, 成功了吗?……这许许多多的内容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吗?有了这些内容还怕没东西写, 还会怕写不好吗?!

二、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去积累。

大纲告诉我们:“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现出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然而社会生活更是灿烂多姿。在家庭生活中, 你有否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做煤搬家砖, 挖田浇菜、参与收割播种的“双抢”劳动, 在参与这些劳动时, 你的感受又如何?这雷锋月活动时, 你们又到大街上清理城市“牛皮癣”搞好城市环境卫生等;当一些地区发大水等灾情后, 你有无献爱心, 对灾区捐款献物表寸心, 体验“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大家庭的良好风尚的体验。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了农场工厂各种博物馆等, 还组织你们给烈士纪念碑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你参与了吗?节假日同学们相邀到烈军属、敬老院为老人们做了哪些有益事, 慰问他们亲身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重视欢度晚年。大年初一, 你一大清早起来去给长辈们拜年, 走亲访友, 体验春节的欢乐和隆重温馨。热闹的墟天, 你和家人又是怎样去赶墟, 购买了哪些丰富的物产, 体验到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生活好了, 人们都乐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你的父母带你到哪些著名的名胜古迹风景胜地游玩过, 使你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陶冶了你的性情。……这些无数的社会生活经历不是一些极好的作文素材吗?

三、善于从课内外阅读中去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就应该积极去阅读, 多读好书。读了课内的书的内容如写作技法, 必须活学作用, 善于借鉴迁移创新。更何况现在高科技的发展, 有了广播、电视、电脑, 这些大大开拓了同学们的阅读面, 扩大了阅读量。你读了一本好书有何体会;看了一场电影又有何感受;听了一则新闻则又有何认识, 这些也是写作素材方面的积累, 平时不仅要注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还应善于把这些体验经历记录下来。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多做笔记, 多练笔,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积累丰富的素材。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好的营养成分来充实提高自己 (如学习背诵一些好的诗、文) 、优美的词汇;掌握一些好的开头、谋篇构思的方法增添自己作文的文彩, 善于表述自己的情感。

篇14:高考作文考前素材积累应对策略

一、整合梳理生活素材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取材十分广泛,选取材料形式丰富多样,表面上看是信息来源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作文命题开始走进现实生活的思想,贴近考生生活,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事,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高度重视生活积累,及时、广泛、深刻地了解和思考有关时事及其他生活见闻,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激发写作欲望。大考前夕,时间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资源,着力整合生活中的各类素材,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里理出头绪,发现生活规律,提炼生活本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合梳理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与情感。在大考前复习之余,多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灵,想想那些使你幸福、使你痛苦、使你欢乐、使你忧愤、使你遗憾、使你反思的一幕幕情景。如果在考场上,面对作文话题,你能够迅速打开自己的心灵,让心中的话化做文字汩汨流出,这样的文字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为精彩的,因为它是你的真情实感。

(2)整合梳理自己身边琐事中的材料。考生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里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有趣味或有意义的事情:街谈巷议、书摘漫议、影视热评、同学辩论等等,将这些现有的素材进行归类整合,考场上随时都有可用的地方。

(3)整合梳理社会时代生活中的典范事例与事件。如“富二代”的炫富、90后的张狂、气候变暖与变冷的争论、重庆“打黑”、春晚现象、南极上空黑洞日益加大、喜马拉雅山雪线上移、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讨论、世界范围濒危动物种类增多等等,并有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与感悟,高考作文时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4)整合梳理平时老师评讲过的作文、印发的范文等。这些作文和范文,你已经娴熟于心,让高考作文与自己积累的材料挂钩是十分容易的事。如果在考场上有对路的话题,语言、文思、结构甚至思想内容等都有借鉴的地方。

二、全面关注热点素材

社会与时代热点,既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如2009年辽宁卷的“明星代言”、天津卷的“我说90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江西卷的“兽首拍卖”等,都是当年的热点素材。考生如果熟悉、了解这些素材,就能在考场上紧跟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借助作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心肠,实现与阅卷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即使作文话题与社会、时代热点的结合不是十分明显,但在文章中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下材料,比用那些被人嚼烂了的名人轶事、古今佳话要亲切得多,也更能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赏心悦目,从而拿到高的分数。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新鲜时尚的热点素材就是“鲜桃果蔬”,它为你的高考作文增加特别的美味。

如何积累热点素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关注新闻,追踪热点。高三学生虽然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常规的课外阅读。但是,即使最忙也要挤出时间,或在早晚睡前饭后,或在课余午休问,浏览一些报刊、收听收看新闻,因为各种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触手可及的作文素材来源,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等都应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

(2)寻求评价,记录感触。特别是遇到典型人物或热点、焦点事件,尽可能地弄清事件始末,了解要全面,切忌片面。除了了解各方对这一热点的评论外,更要有自己的看法,及时记下自己最为感动的细节和最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及颁奖词都应熟记在心。201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更应多记多思。这是时事的积累阶段,也关系到素材的鲜活与否,不可大意。

(3)利用资料,分类整理。高考前夕,自己积累的和老师印发的各种素材资料肯定很多,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往往会很差。有效的办法是,对于手头现有的有关重要热点素材的资料,要善于进行分类整理,可按主题分类,如创新、环保、教育、道德、感恩、奉献等,每个主题都准备三至五个素材,字数限定在300至500字,并且最好在每则素材下面都标上运用方向或适用话题等,这样使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三、回顾整合课本素材

身为学生,每天都要和课本打交道,可以说,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素材来源。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课本中的素材,这样的素材既显示出学生对课本学习的用心和深入,而且对阅卷人来说,也会觉得格外亲切,从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课本素材的魅力为何经久不衰?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源于教材本身的经典性和文化味。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十几年的耳濡目染就会给我们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另一方面,教材是考生最熟悉的,易于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在考场上材料卡壳的情况下,外无援兵,向课本要素材便是唯一的出路。

回顾整合课本素材,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主题归类,巩固记忆。利用课本素材,就是要在平时多留心积累,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课文进行分类,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以苏教版为例,教材是按专题编排的,因此,积累素材也可以集中进行,如必修四的“我有一個梦想”专题,可以将孔子、孟子、马克思、马丁·路德·金、孙文等人的理想结合起来积累:有些课文中可积累的素材很多,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大量的典故,再如《<史记>选读》中大量的历史事件,都值得认真积累;有些素材可以联系积累,比如《<史记>选读》中李广、韩信、鲍叔等人物的性格、气量等,可以放在一起比照。

(2)纵深挖掘,多向联系。在平时的复习中,对于一些重点课文,要重点做一些“钻探”,这样既有助于掌握理解课文,更有助于积累课本素材。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挖掘:一是敢于直谏,是一种执着,一种操守,居其位,必谋其政。二是从善如流,勇于纳涑,是人们对统治者、领导者的期待。三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为民谋福利,一个政党如果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么,它就会走到人民的反面。四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如果碰到类似的作文话题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再如《拿来主义》,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联系“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也可从精华与糟粕角度联系“选择”、“美与丑”等话题;还可从交往交流的角度联系“开放”、“封闭”等话题。

四、掌握素材积累决窍

(1)记住素材关键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常出现张冠李戴或史实不清的情况,甚至逻辑不通。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对素材的关键内容记忆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点,在记忆素材的时候首先就要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并把它们牢牢地记住,进而通过这些点的连接,将整个素材完整地记住。这些关键点包括:国家(地点)、时代、人物名字、人物经历(这个最容易出错)、结果、涉及到的具体数据等内容。

(2)回避滥熟观点。有些素材容易让人形成既有的思维定势,比如海伦·凯勒的素材,大多数同学在把她写进作文时总是用来证明身残志坚、毅力顽强,可是,如果全面了解海伦·凯勒的事迹,就会发现这仅仅是海伦·凯勒优良品质的一部分。比如,“1936年,和海伦·凯勒朝夕相处五十年的沙利文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地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肓人福利和教育事业。”从这一小段文字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海伦·凯勒青出于蓝,将沙利文老师的爱发扬光大;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进行着爱的接力;沙利文老师居然陪伴了海伦·凯勒五十年,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等等不同于传统认识的观点。由于素材本身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在挖掘观点的时候,应该努力回避滥熟观点,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

篇15: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本

鲁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郑国的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聘问,晋侯借口和鲁国是同姓诸侯,而鲁国正有丧事,所以没有立刻会见他。

于是,子产便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以安放车马和礼物。晋国派士文伯责问他说:“治国因政事刑罚不明,盗贼遍地。为了安顿来我国聘问的各国使节,我们特意让官吏们把宾馆修整好,让使者们能无忧无虑地住在里面,现在却被你拆毁了。就算你的随从戒备森严,可让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们大王派我来问一下您拆墙的用意。”

子产答道:“我们郑国弱小,在你们大国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大国动不动就要责罚我们,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我们把全国的财富都搜集起来,拿来朝会,碰上你们不得空,使我们不能及时献上这些礼品,也不知进见的日期。我们无法献礼,又不敢让它风吹日晒,发生损坏,那样就会加重我们郑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宾客来到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请问主管大人,你说我们怎么办?虽然君王遭到鲁国的丧事,可这同样也是我们郑国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让我们早一点奉上礼物,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哪里敢怕麻烦怕劳累呢。”

篇16: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

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于是,卫玠就跑出了家门去问问别人的看法。当我刚刚出现在自家门口之时,门外过路之人便聚了拢来,他们水一样围住我,口中不断大叫“玉人”、“玉人”。卫玠问侍卫何为“玉人”,侍卫说“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说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当卫玠走上街时,众人看到后都立即驻足,男人们都发自出于内心的感叹,女人们更是发出“如果能嫁给此人此生无憾”的感叹。

篇17:高考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

指鹿为马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

篇18: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

一、正确认识作文素材积累的深意

积累素材, 并不只是对字、词、句子的简单累积, 而是要充分理解字、词、句子背后的来龙去脉, 理解每个词语背后的典故, 只有这样才能在领会字面意思的同时, 把更深的意义融会到内心深处, 才能在更深层次上领会材料的“ 味道”, 才能在写作时正确运用材料。

比如, 在成语材料的积累上, 熟悉成语背后的故事才更有意义。 拿“ 开天辟地”这个成语来说, 字面上的解释是“ 前所未有的, 有史以来第一次的”, 这个解释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 生疏的, 也不会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 但如果能够将这个成语的由来讲清楚, 便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有必要把这个成语的来历——“ 盘古开天”的故事讲给学生: 世界之初, 既没有天, 也没有地, 是一个完全分不开的一团混沌, 就像个巨大的蛋, 而盘古就孕育在这个蛋里。 过了好多年, 盘古逐渐长大, 他开始活动起来, 大蛋似的世界也逐渐分开了, 轻的、清的东西上升, 成为天; 重的、浊的东西下沉, 成为地。 起初, 天地离得很近, 随着盘古的成长, 天地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盘古用身体撑起了天与地, 天与地重新合到一起的可能性不再存在了, 他“ 开天辟地” 的事业成功了。 他死后, 呼出气的变成了风和云, 声音变成了雷电, 左眼变成了太阳, 右眼变成了月亮, 手足变成了大地, 身体变成了大山……通过这个故事, 积累的不仅仅是“ 开天辟地”一个成语, 学生更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 奉献”“ 坚韧”“ 神奇”, 学习到“ 清浊”“ 混沌”等等。 积累的真正意义是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二、素材积累的方法

积累素材不能为了积累而积累, 更不能把“ 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当作掌握素材和运用素材的不二法则, 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他们积累素材的强烈意愿。

关于素材积累的方法, 许多教师给出了不少建议, 比如笔记法、联想法、摘要法、心得法等等。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是要学会运用, 因此, 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实践法。

所谓实践法, 就是把收集到的字、词、句、故事等作文素材通过实践运用加以深化这些素材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成为写作素质体系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只有在真正的写作实践中加以正确、合理的运用, 才能在头脑里建立起素材的概念, 不仅要“ 记得住”, 还要“ 用得对”“ 用得好”。 对于词, 可以通过造句加深理解, 如关于“ 看” 的词汇有“ 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扫视、环视、仰望、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瞭望”等等, 为了让学生区分不同“ 看”的意思, 在讲清楚这些词意思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造句, 加深对词的理解: ( 1) 我站在山顶, ( 俯瞰) 脚下树尖上飞过的小鸟, 真想和它们一起飞; ( 2) 我站在山顶, ( 眺望) 远方, 我的心仿佛也和轻巧的白云一起飘走了。 同样是“ 看”, 两个句子选的词是不一样的, 从高处向下看是“ 俯瞰”, 由近向远处看是“ 眺望”, 简单的选词造句练习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不同看的意义, 在将来的写作过程中也就会准确地加以运用。 因此, 实践的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有助于在认识、收集的基础实现对素材深层次的“ 二次加工”。 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素材的积累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再结合其他积累方法, 并综合运用, 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旁引博证就会比较准确、恰当。

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

素材积累, 首先要有获取素材的途径。 除了可以从课本中、课外阅读材料中、自然界中、生活中获取素材外,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这个时代获取信息, 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 随着网络,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 网络、移动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学生也必将接触、使用到网络; 另一方面, 方便、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信息的查询、收集、利用首选的就是网络。 作文素材更多地来源于网络, 正在成为第一来源。 因此, 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 以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积累作文素材。

当然, 通过网络积累作文素材必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对信息的甄别。 众所周知, 网络是开放的,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共存, 在收集素材时就要擦亮眼睛, 学会辨别真伪, 分清好坏, 尽量从权威性的、口碑好的网站上下载素材; 二是防止无关信息的干扰。 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彩, 查找信息时经常会有广告、游戏等信息弹出, 对于低龄的学生来说, 这些无关的信息有时充满了诱惑, 很有可能被吸引, 而忽略了对素材的查找。因此, 作为老师、家长应关注学生的上网行为, 经常加以引导, 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科学上网。

总之, 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工作, 只要树立正确的素材观, 掌握科学的素材积累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积累途径, 经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素材的“ 富翁”, 作文的“ 高手”。

参考文献

[1]王军.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J].考试与招生, 2009 (3) :46-48.

[2]何嘉慧.厚积而薄发——初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及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6) :125.

[3]邱仁凤.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积累途径探析[J].语文学刊, 2013, (1) :11-13.

篇19:高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

高三学生,时间有限,环境条件有限,见什么记什么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也高不了,要用材料的时候不一定能及时找到。有人为积累作文素材开出过药方,什么独特性、时代性,一套一套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认为积累不是对见到的作文素材的堆积,更不等于教师选出来硬塞给学生,而是像吸收营养一样,经历阅读(观察)——选取——分析——试用——留存等步骤,能够准确理解,自如驾驭材料的提高过程。只有作文素材积累做到个性化,避免肤浅,边积边试用,做到了逐渐加深和序列化,减少盲目,才能事半功倍。下面就议论文材料积累的误区,提几点建议。

误区一——千篇一律,缺少个性。请老人(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人)、扑热点(高考前几个月社会热点新闻)、套佳作(满分作文)。正确做法是尊重学生个性,顺其爱好,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根据地”。

某生酷爱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作文中多有罗列。老师每次批改作文不胜其烦,就禁止该生再用此类材料。该生陷入迷惘。但另一位老师表扬他坚持阅读,指导他注意审题和剪材,用好自己喜欢的材料,该生高考取得了理想成绩。有的学生喜欢读科普书籍,有的喜欢运动明星成长史,还有专门研究音乐、绘画的等等。

误区二——“兼收并蓄”,只堆积、不分析。正确做法是在用中优化,变死素材为活材料。

许多学生积累材料是为了考试时有八百字可写。这些同学,因为不会分析论证,故而写议论文时罗列很多材料充篇幅。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对他们来说,搜集来的素材是“死的”,自己并不能灵活驾驭。

对堆积的素材碎片首先应进行阶段性地分类。尝试有目标、有方向性地积累素材。比如,思考人生现象的、和谐的、分析事物关系的等等,分门别类有秩序地整理好,到用的时候,一想就是一类,不仅有话可说,更能拓展思路。

再就是比较筛选。同类素材,留下新颖的、具有代表性和有震撼力的材料。写作时,信手拈来,灵活驾驭,不会因心中无数,生搬硬套,也不会因用错材料造成偏题。

误区三——束之高阁,不研究用法,被动接受,主动性缺失。正确的做法是学会多角度分析素材。

在平时的作文片段练习和写作练习中,要尝试运用积累的素材。这种用,是要在用后做错题档案的。一是以小见大。不起眼的小例子,能否充当文中的奇兵?如运用一组材料,将其共同特点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考生固然知道積累材料要找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可怜的是,由于材料搜集到后,就束之高阁,打入冷宫,日积月累,家底不清,临场用时一片茫然,只好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材料的积累,做和不做一般无二。

二是多角度看同一材料。材料不光是读书摘取的,更多的是生活体验。《品位时尚》满分作文之一,考生谈对填报志愿的感受。材料完全来源于生活,但考生能从对同一事物不同人的态度去分析,从而阐明观点,赋予它生命力和方向性。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时,它才发挥了论据的作用。

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在积累材料时,发觉材料中的审美价值,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择格调高的材料。材料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文章就会具备高格调。优秀议论文《落花之美》中有这样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小时候,不懂得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现在终于明白,美丽遗弃在俗人眼里是一种罪过。心疼落花,就让落花疼心。赞美过落花的人,我只记住两个:陶渊明和李商隐。‘落英缤纷’是桃花源的标志,我对那片绚烂的落花牵挂已久,但至今却没有一瓣落在我的梦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的一生多少恩怨就在一个‘护’字。”灵秀的文字,来源于平时的阅读和材料积累时审美意趣的培养。

误区四——断章取义,读书只取碎片,不能完整理解。正确的做法是,材料积累要详实,自己有感知,用时拿得动。有的学生把政治书上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材料拿来,认为是万能钥匙,但他用起来莫明奇妙。

误区五——太挑食,“喜新厌旧”或“偏爱名言”等。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上文所提有感知、拿得动的材料就收入。材料不在新旧,贵在恰当。只要你挖掘出它不为人知的内在含义,只要你在最该用时运用了,它就会掷地有声,就会为文章生辉增色。

作为指导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老师,必须树立牢固的观念:正确的积累材料的过程,就是提高审题能力的过程。当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马上会想到老师教的思维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是很难用一句话把中心论点概括出来。即便是有了观点,也不知道怎么去论证。其实当学生在考场上高度紧张,一时很难将抽象的道理讲具体时,刺激他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引导他的论述更接近论点又更形象的惟一办法就是活生生的材料。可以说,材料牵出了考生的思考,材料带动了理性的分析。通俗地说,材料指示了思路。材料还可以引领考生行文。只要想到了材料,然后再把材料的含义挖掘出来,文章就不会写不下去。材料积累之功,大于作文教学的其他工作。

上一篇:干部履历表填写样本下一篇: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