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07-02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篇1: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

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崇高品质。

1.生字教学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机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进行认读正音。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语境中辨析读音。

2.朗读感悟

本篇文章中,有几处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需要指导学生读好战争场面的词句。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好有关描写白求恩的句子,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白求恩的资料及其他有关白求恩的故事。

(3)搜集齐会战斗的相关资料。

(4)默读课文,用自己常用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白求恩在阵地上做手术的图片。

2.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课件出示课文题目。

3.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课件出示: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主席称其“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鼓励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预设:谁把手术台当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5.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由于这篇文章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所以教学本课时利用图片和声音导入,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理解文章情感进行铺垫,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课件出示:

教师指导:“血”是四声,“速”是平舌音,“险、帘”都是前鼻音。

②指导认识多音字“斗”和“大”。

课件出示:

1.著名作家朱自清不为五斗(dǒu)米折腰的斗(dòu)争精神让人敬佩。

2.这位父亲希望孩子长大(dà)后能成为一名大(dài)夫。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课件出示:

战斗

大夫

血丝

白求恩

撤走

危险

瓦片

布帘

迅速

当头一棒

争分夺秒

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气焰:指人的威风和气势。

当头一棒:比喻促使人醒悟的警告。也比喻给人以突然打击。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敏捷:(动作、思路)迅速而灵敏。

恳求:恳切地请求。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

争分夺秒:不放过一分一秒。指抓紧时间。

师:你是怎么理解记忆这些词语的?

生:“恳求、敏捷”我是用演一演的方法去理解记忆的;“争分夺秒”根据字面意思我就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有不懂的词语我就求助“字典老师”。

4.提问:谁把手术台当阵地?(白求恩)

师:对了,“手术台就是阵地”正是白求恩说的一句话。

5.划分段落。

6.默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是写白求恩坚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替伤员做手术的?

(第2~4自然段。)

7.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小组交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白求恩大夫在齐会战斗中,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德。)

8.以四人小组形式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战斗情况的句子读一读;找出卫生部部长与白求恩的对话读一读。(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9.全班交流,师相机进行指导:要读出白求恩大夫镇定的语气。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本文,为下文品析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三、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一)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1939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2.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了解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3.简介齐会战斗。

课件出示:

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冀中军区部队的协同下,于河北河间齐会地区,对侵华日军进行的歼灭战。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庆祝齐会战斗的重大胜利,称贺龙“是抗日前线的民族英雄”。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理解第2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

课件出示: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

2.炮弹落在小庙前是怎样危险的情形?

3.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交流汇报。

预设:

(1)说明小庙离战场非常近,虽然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但白求恩的工作环境非常危险。

(2)炮弹落在小庙前有可能造成小庙坍塌,人员伤亡等危险。

(3)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4.引导学生抓住“仍然”“镇定”进行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怎样理解?你体会到什么?(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照样工作。)

哪个词可以说明白求恩在镇定地做手术?(敏捷)

5.你感受到了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人。

生2:不怕危险、毫不慌张的人。

生3:白求恩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

6.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7.指导朗读:把“突然、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淹没”等形容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形容白求恩工作状态的词语读得重一些。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课件出示白求恩的第一次回答。

课件出示: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1)学生默读,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讨论什么是“沉思”?白求恩此时在沉思什么?

(2)白求恩沉思后是怎样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3)白求恩为什么“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白求恩在考虑战士们的生命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做出了“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的决定。表现了白求恩对工作极度负责,对战士们极度热忱的高尚品质。

2.课件出示白求恩的第二次回答。

课件出示:

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1)讨论:白求恩的回答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一共四句话。第1句说感谢师长的关心;第2句肯定地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第3句说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第4句说“我”不是客人,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必优待“我”、照顾“我”。

(2)你是怎样理解“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一句话的?

生:可以看出白求恩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把手术台当作打仗的阵地。

师小结:白求恩不顾危险,把做手术抢救伤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

(3)思考:“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白求恩把自己当作一名中国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是一名对工作极端热忱的共产主义战士。

(4)小结: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不顾卫生部部长的恳求,坚决不离开手术台,就像一名八路军战士坚决不离开自己的阵地一样,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指导朗读:读出白求恩临危不惧的坚定语气。

(四)理解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1.学生默读这一段,思考:这一段是环境描写,从“一连几发”“许多”“烧着”“扑过来”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的工作环境特别恶劣。)

2.对“仍然”“争分夺秒”等词语进行深入理解。

3.教师小结: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眼看要危及白求恩的生命,在这险峻的环境形势下,白求恩一心只想着加快手术的速度,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抢救更多的伤员。这进一步体现了他把伤员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突出了白求恩坚守阵地的精神。体现了白求恩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负责任的优秀品质。(板书: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理解第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指名朗读,交流:“三天三夜”“连续”“六十九个小时”说明了什么?

“三天三夜”说明战斗激烈。“连续”表示不间断,说明白求恩没有休息。“六十九个小时”说明白求恩工作的时间长。这些数据充分表现了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把“连续”换成“陆续”“继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陆续”表示时断时续;“继续”表示延长下去;“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所以不能替换。

3.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白求恩同志在越来越险恶的环境下是怎样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的?(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具体说说白求恩当时抢救伤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生1:白求恩神情专注地为伤员取出子弹。

生2:白求恩动作敏捷、神情镇定地给伤员做手术。

……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心理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教学中,我们在探讨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应紧扣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品读关键词,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只有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才会把朗读与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齐会战斗的最后结果怎么样?(胜利了。)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白求恩大夫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坚守手术台抢救伤员的感人事迹吧。

2.白求恩在中国只待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却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大家可以课后读一读这些故事,再去发现不一样的白求恩。

设计意图:

课后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白求恩的故事,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能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从而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课讲述了白求恩大夫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个小故事。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战争形势的严峻,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细致,通过对白求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突出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革命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成功之处:

教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上我提的问题太多,语速过快,有些孩子的思维跟不上,所以很容易形成脱节。如:在引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工作的?”这一环节中我就一连出示了好几个问题,这样就让学生有点不知所措了,也不知道要怎样去回答。所以问题一定要精练、简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2.在引出环境描写的过程中有点着急了,学生还没有进入情境,我就跳入了下一个环节。这样一个环节没有把握好,没有学到位,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沉淀下来,就看不出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学生只要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险,但白求恩仍然坚持做手术,体现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理解白求恩所说的话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直接围绕白求恩所说的话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学着提问,如:白求恩在沉思什么?他为什么不肯离开手术台?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通过这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蕴含在话语中的思想境界。

篇2: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难点

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1.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烈、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教学“忧”字时,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比较偏旁,理解“忧”的意思与心情有关。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境辨析读音。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第一类:左右结构。“投”“调”“摇”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黑”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第三类:左中右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要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2.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应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3.情境再现,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近情、生情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掌声”的意思。

(2)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资料。

(3)搜集作者董保纲的简介。

(4)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和用生字组词,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带着“英子在掌声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会主人公英子在掌声前后的感情和性格变化。

一、问疑揭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的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谢意、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起去认识她。(教师板书:掌声)

2.“掌”是一个形声字,能送给别人掌声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掌”的上面是变形的“尚”;“掌”跟“手”有关系,所以下面是“手”。

助学资料:

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默默:不说话;不出声。

骤然:突然;忽然。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文中指英子激动的心理状态。

讲述: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

忧郁:忧伤愁闷。

鼓励:激发;勉励。

引导学生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很多,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情景、做动作等。

设计意图:

从问题入手,与学生一起研究关于掌声的话题。让学生对掌声里的含义有初步的体会,再由掌声的话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课件出示:

形声字记忆:列——烈、术——述

熟字带生字:优——忧、兄——况、真——镇

(3)学习多音字:落(là

lào

luò)

调(diào

tiáo)

课件出示:

1.他因为小时候生病落(lào)下了腿脚不便的毛病,走路总会落(luò)后于别人,但他做事从不丢三落(là)四。

2.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原因,然后再进行调(tiáo)解。

5.分类写字。

(1)课件分类出示本课生字:

课件出示:

掌、晃、烈、勇

默、轮、投、调、摇、腿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上下结构:掌、晃、烈、勇

左中右结构:班

左右结构:默、轮、投、调、摇、腿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投、调、摇”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轮”右部是“仑”,不是“仓”。上下结构的字“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第四笔没有钩。左中右结构的字“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6.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7.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得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设计意图:

把识字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样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记生字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的读音,同时注重写字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播放贝多芬钢琴曲《月光》大约1分钟)同学们边听边想并思考: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感受?

2.默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小组交流)

残疾女孩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掌声的意义,用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们初步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3.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

3.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到和我们差不多大的英子同学,受到病魔的侵扰,导致腿脚落下了残疾。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走近英子,去了解英子和同学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英子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有一次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刚开始她还不敢上台,当英子走上讲台后,同学们送给她热烈的掌声,英子的故事讲得很好,声音也很动听,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又送给她热烈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英子的变化过程。

二、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课文主要写的是英子。英子给我留下了自卑、忧郁、孤单、沉默的印象。

(板书:自卑忧郁)

2.是什么原因让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生:英子因为腿脚的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从两个“总是”可以看出,以前的英子是怎么样的呢?(以前的英子不太爱说话,太孤独了,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她好像不大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室,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4.那时的英子内心一定十分地痛苦、忧伤、寂寞。当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___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英子忧郁、自卑、沉默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把英子的心情读出来。评读。让我们一起走近忧郁的英子,齐读第1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怜的英子呀!她几乎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幸好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使她变得活泼、开朗了,让我们来看看开朗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第2、3自然段,品读第一次掌声。

1.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想想现在的英子会想什么?

课件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她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她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__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生: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默默地想:老师和同学看见我走路的样子一定会笑我的。

2.落下残疾的英子感到自卑、紧张、害怕,突然轮到她上台讲故事,她又是怎样做的呢?

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1)“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英子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

(2)学生齐读文段,师指导朗读。

3.在万般无奈和无比痛苦之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课件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4.让英子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5.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两次)

6.谁能读读描写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从哪里能看出这掌声出乎英子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出乎英子的意料)

(2)同学们,如果英子就站在你们的面前,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们也会鼓掌。

(3)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课件出示:

我想对英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英子,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

生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4)英子一定能听懂你们的掌声!谢谢你们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5)当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去笑对生活的!

7.谁再来读一读第一次掌声?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三)品读第二次掌声。

1.课件出示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

课件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多么感人的场面,让我们回到那精彩的瞬间。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配以掌声音频。

2.第二次掌声响起时,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掌声中有同学们的赞赏,有同学们的表扬,有同学们的鼓励……)

3.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时,英子内心是多么的——(感激)

课件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指名读。

(2)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__________。

(原来我也是很棒的!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4.但是英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大家——(鞠躬)

5.你能读出英子内心的感激吗?指名读,评读。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1)默读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对比一下,看看英子的变化。

(2)你觉得英子的变化仅仅只是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跳舞吗?你认为她还有什么变化?谁来补充?(生自由说一说)

(3)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开朗)

(4)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读读第4自然段吧!

(5)读到这儿大家心中一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英子的来信)

2.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中英子来信的内容。

课件出示: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指名读。

(2)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微笑着面对生活”就是有了直面生活中的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走进英子的内心。教师还巧妙地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教学策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么想?”激发了学生真实情感的体现。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含义,把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引向品味生活的真谛。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同学们,掌声倾注给英子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关心、同情、爱护、帮助、鼓励、支持,这使身处困境的英子由此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走向了幸福之路。掌声的力量真大呀!其实,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搜集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讲给同学听。如:张海迪等。

设计意图:

掌声其实代表着“爱”。教学的最后,抓住掌声,进行情感的升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进生活,把爱化为行动。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残疾女孩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成功之处: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出描写英子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来品读。品读中,我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在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感悟两次掌声的内涵。再如:在体会英子被同学们的掌声感动时,我又创设情境:“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此时的英子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身临其境地说,体会英子的感激之情。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同学们对英子的关心和关爱。我努力让学生在这次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教师应注意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篇3: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重点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4.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难点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1.交流分享

学会做读书笔记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体现。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隐含的做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在交流分享中引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不同方法。

2.语言积累

词句段运用要引导学生观察“例句”的特点,发现规律,进而尝试运用。古诗《采莲曲》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读中感受诗情,不要把“日积月累”变成“古诗教学”。

3.示范临写

含有撇和捺的汉字书写,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做好示范。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临写、讲评、再写等环节,把撇和捺写舒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是怎样读课外书的呢?(学生自由交流)读课外书的时候,其实有许多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交流平台”看看课本是怎样讲解阅读摘抄的。

1.欣赏学生摘抄的语句。

课件出示: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学生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叶的颜色和形状都描写得贴切而形象,写出了秋日梧桐落叶的美丽。

课件出示: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苏醒过来了,大地恢复了生机!

生:这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生机勃勃的大地。

课件出示: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学生评析:这段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变强,条理性更加清晰,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摘抄,即在阅读文刊、文件等时,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

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5.教师评议、归纳。

(1)把好的语句摘抄下来;

(2)归类摘抄:把好词好句归类,便于运用;

(3)写下阅读感受;

(4)摘抄时,注明出处。

6.方法指导。

(1)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等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2)善于摘抄。

①摘抄型笔记,即把读书时发现的好的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

②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③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④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出原文的纰漏等。

(3)摘抄应注意的问题。

①摘抄内容分门别类。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②边摘抄边背诵,尽可能多地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精彩词句,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板书:摘抄分门别类,边抄边背)

7.教师小结。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希望同学们将读书做摘抄的好习惯真正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帮助自己学得更好,更扎实。

设计意图:

理解“交流平台”中的示例,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真正在交流中学会摘抄。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照样子写句子。

课件出示:

①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②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③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课件出示:

①小家伙摔倒了。

②王老师很着急。

③他跑步很快。

(1)指名读两组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比两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组?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得”字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4)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和思考,能把句子写具体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本领,请你把下面的句子说具体吧!

课件出示:

①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

②______得______________。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片草原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

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设计意图:

照样子写句子不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要让学生寻找前后句之间的关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②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

第二句中“月亮”“小桥”共同的特征都是“弯弯的”,如果接着往下说,“弯弯的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播放《弯弯的月亮》歌曲并配弯弯的月亮的图片。)

(4)朗读积累。

设计意图:

言语积累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不必要讲解什么叫顶真的修辞手法,给他们提供大量有意思的顶真的例句,学生会在大量的朗读、记忆中熟能生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了解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一、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得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1.观察汉字,你发现这些汉字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笔画。)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和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教师范写指导:“奏”首先要写三横,要注意长短变化,中间一横稍短,三横适当的有一些左低右高;然后写撇、捺,撇、捺一定要舒展一些,可以写得慢一点儿,这样就能把这个字撑开来,给下面的笔画留足够的空间;下面是一个“天”字,最后一笔是一点,不要写成捺。

4.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交流,评价。

7.小结:同学们,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汉字时,撇、捺要书写得舒展一些,这样我们书写的字将更加优美。

设计意图:

不仅要把字写正确,更要写美观。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感受每个字中的撇和捺的书写以及在整个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扶放结合,描临结合,写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板书: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师:《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美满甜美的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4.组织学生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

课件出示: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碧绿的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等。

7.练习背诵。

8.拓展积累。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设计意图: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审美情趣。课后的拓展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成功之处:

本堂课,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不足之处:

本课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评价方面也有所欠缺。

教学建议:

篇4: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包含《司马光》《掌声》《灰雀》3篇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1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请教”“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的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口语交际:请教”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习向他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感受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而产生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体会交际的意义。“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语文园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道默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司马光

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1.认识3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1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掌声

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灰雀

讲述的是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位男孩交谈,男孩被列宁对灰雀的爱惜所感动而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

写的是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故事。

口语交际

请教

1.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1.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词语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出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名言蕴含的道理。

24司马光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朗读与理解并行

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30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所以学生在朗读、理解上有障碍。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与感情的目标。这样,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在朗读中帮助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

2.文字与画面共舞

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3.汉字教学不容忽视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也并不算难,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谐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与教学相得益彰。教师应将汉字音、形、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如字源识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3)搜集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4)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1.师: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

生:司马光砸缸。

2.师: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板书:文言文)

课件出示:

简介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板书:司马光)

4.认识“司”,学习复姓。

(1)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简介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姓氏歌》中提到的复姓。

生: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学生了解并简单介绍,如:公孙、独孤。

设计意图:

小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此外,课题以人名为题,让学生在了解复姓的同时回顾《姓氏歌》,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2.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

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4.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5.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生1:“跌”让我想到“跌倒”这个词语,我用联系生活或者演一演的方法识记。

生2: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皆”,我还会组词: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教师补充:司,甲骨文

=

(卜,权杖)+

(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指名读。

7.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各组练习。

8.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师: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

文言文

语言精练,简短。概括能力强,但不好懂。

现代文

长篇大论才能写出文章,一听就懂。

10.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11.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读停顿,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因此,让学生在初读时,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降低断句难度,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发挥。之后,在交流评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正确的断句读法,并根据初读感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

司、庭

登、众、弃

跌、持

1.归类指导:

半包围结构:司、庭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2.易错字指导:“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跌、持”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3.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孩子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要像做人一样有谦让、有配合。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就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引导学生弄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将字写得美观、匀称的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一、配乐朗诵,引入新课。

1.配乐朗读。

(播放古筝弹奏大约1分钟)

(1)配乐自由读。

(2)配乐指名读。

(3)配乐齐读。

2.师: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满韵味。这种表达上的特色,是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因此,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约美和韵律美。

二、看注释,自主理解句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看这句话的相关注释,把注释的每个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就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还可以将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将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先把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③“群儿、戏”,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由教师进行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

课件出示:

群儿:一群小伙伴。

戏:玩耍。

于:在。

④指导朗读: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是爬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没”是沉没的意思。

(课件出示:瓮的图片)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⑦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赛读。

⑧指导朗读:自己的小伙伴掉进了水缸,真让人着急啊!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课件出示:

1.“众”指的是谁?

2.“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3.“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

4.“去”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弃”是抛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走、离开的意思。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小孩子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

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学生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④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理解“迸”的意思。(迸: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⑤齐读。

⑥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求主要意思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教师应予以点拨。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概述全文大意。

4.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5.齐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课件出示: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重在运用指导上下文注释、结合生活积累的方法和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言文含义,教师抓住动词“戏、登、跌、持、击、破、迸”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突破重点,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三、感悟人物,讲讲故事。

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

思考: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1.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情况。)

(3)情景感悟: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起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生1: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生2:我想对司马光说:“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3:司马光,我真为你骄傲。

……

4.刚才,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

(1)学生交流经验。

(2)教师提出建议。

①补充想象的内容。(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②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③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学生在小组内试讲故事。

(4)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

5.同学们故事讲得真精彩!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记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熟读成诵,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吧!

设计意图:

通过“演一演”活动,引导学生演示司马光砸缸救人时的动作,在演示中理解词语。学生将凝练的文言还原成画面,辅以想象,再将画面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故事,不但认识了一个机智的司马光,也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为背诵文言文做好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1.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所以他后来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2.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光,感受司马光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不足之处:

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的叙述。应该先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篇5: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重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1.联系生活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借助图片链接学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发生事情的想法,产生表达的欲望。

2.授之以渔

听得悦耳,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融“听”“说”“交际”三个部分于一个有机整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旨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听说及交际的方法。

3.合作交流

口语交际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课堂上必须充分创设学生在话题建构之后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情境,小组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校园生活照片。

3.学生提前搜集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师: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执勤大队长帮助小学生把自行车摆整齐的图片、小学生乱倒垃圾的图片等。

2.同学们,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值得我们学习,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

设计意图:

借图片将生活的场景搬进课堂,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小事的回忆,激活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给学生搭建一个积极的口语交际平台,为后面聚焦具体场景、表达看法埋下伏笔。

二、直击画面,表达看法。

(一)课件出示(课本97页插图,提出看图要求)。

1.看完图后,说说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如果不对,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做才对。

2.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一幅图片(左上):

(1)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走在前面的同学,打开门后,让后边的人先走,最后再自己把门关上。)

(2)谈谈你的感受。

生1: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身边的人感到很温暖。

生2:事情虽小,但是让人敬佩,是文明的行为。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二幅图片(右上):

(1)说说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小事?

(出门遛狗时,主人自觉带上铲子和方便袋及时把狗狗的粪便清理干净。)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狗主人的行为非常文明,这样做,我们的环境就保持整洁了。

①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

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随手捡拾垃圾

帮助有困难的人

随手关掉水龙头

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

语言文明

爱护小动物

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

……

(3)教师小结:只要我们有做好事的意识,处处留心,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会让别人感到温暖和爱,还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4)有的小事,就像一盏灯,给我们指明方向;有的小事,就像一面镜子,给我们警醒。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他人传递正能量。说说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个讲文明、受人尊重的人。

生1:要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生2: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好人。

(三)不文明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三幅图片(左下):

(1)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大家排队乘公交车,一个戴红帽子的人,却插队挤上了公交车。)

(2)说说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生1:这个人太不文明了,别人辛辛苦苦等了半天,他不用等就上车了,太气人了!

生2:如果我在场,我一定阻止他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太自私了!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四幅图片(右下):

(1)说说图上的内容。(一名游客在房屋的外墙上乱涂乱画,还有一名游客爬到树上拍照。)

(2)谈谈你的看法。

生1:这种随意跑到大树上拍照的行为太不文明了,不光会损坏大树,还很危险,一旦出现意外,害人害己,后悔都来不及。

生2:旅游时,在墙上留下字迹,是非常自私、不文明的行为,留下字迹,美好的景物会变得面目全非。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小组长做好记录。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一要注意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二要记住别人说的主要信息;三是必要时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四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五是汇总时,每个同学的看法都不要遗漏。

(3)汇总如下。

课件出示: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

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在墙上涂鸦、乱闯红绿灯、公共厕所用完后不冲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语言不文明、故意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不珍惜粮食、踩踏禁行绿地……

(4)小结: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素养,是被大家厌恶的行为,轻则要受到谴责,重则会给社会、他人或自己造成灾祸,害人又害己。

设计意图:

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书上的四幅插图,上面两幅图讲述了同学们身边不

文明的小事,而下面两幅图则介绍了一些生活中的文明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却能让别人感到温暖,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更加生动了。

三、拓展延伸,体验生活。

1.同学们,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文明、美丽的心,那么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令人温暖的言行,请你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一颗“爱心”,表达出文明礼貌、携手前进的心意。

2.向自己的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

进行实践的延伸,意在将这份口头表达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文明礼貌的快乐,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言行,使教学更有意义。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指导,选题要精心思考,其中的道理应尽量深入浅出,老师的范例也要精心准备。在课堂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要多观察、多积累,丰富自己口语交际的内容。

成功之处: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注意用简要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不足之处: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比较少。

教学建议:

上一篇:难忘的五一劳动节作文600字下一篇:精神扶贫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