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白散文

2024-07-17

走进李白散文(共14篇)

篇1:走进李白散文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触摸那盛唐的尘土,在诗的世界里走进李白,走进那月色缠绕的低头思故乡;走进那影像叠重的对影成三人;走进那放浪江面的直挂云帆寄沧海的李白的心灵深处.叩响他的灵魂之门,感受他的心中丘壑!

在浮华与金钱交织的霓虹灯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之风吹得我们迷茫在生命不名一钱的彷徨世界.然而,凝望盛唐之雨,掷地之音让我发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长存.他扬帆出海,他凝望烟云庐山,他荡舟湍流之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之壮美把他的心凝接于瀑布自由迸裂的一刹那,镶嵌在心的最深处.流水不羁,任意东西,心的包袱得以解脱,发黑的葡萄才露出一点光泽,霜白的头发才摇曳黑的光辉.李白把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定格在自由自在的秀丽山水画卷里,不让污浊的泥淖玷污高洁的灵魂.也许他在物质上很穷,然而精神之上他却超越了众人,寻得一方净土安放自己的心灵.在山与水的交映下,谛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放歌轻舟已过万重山.水的灵动,带走了心的疲劳;山的厚重,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李白,你那洒脱的心灵让欣羡;你那不羁的仗剑天涯的豪情让人留念;你那大自然的放旷心胸让人追求!

漫漫人生路,昂首是春,低头是秋,时间的车轮悠悠.人生的仕途,为民为国,人的使命应崛起潜在于心的宝藏.他向往仕途,但又蔑视权贵,想追求自己心中的太平天地,然而命运总和他开玩笑.在那浑浊的官场,李白这支高洁之莲欲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办到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脊梁不能弯,处江湖之远也要昂扬阔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贬谪在李白的沉浮之船上显得那么分外招摇.失意之时,你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心灵平静的李白,行动浮躁的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徒以金樽之酒赶走失意之客,可乎哉?你成也金樽,败也金樽,金樽定格了你的心声!

篇2:走进李白散文

指导思想: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给我们艺术的熏陶,而且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背诵古诗词,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很是重要。李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现存三百多首。古人云:诗以言志。只有对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了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所以通过回忆和欣赏李白的一些诗歌,从中感受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从而引领学生走近李白,培养他们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交流李白生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

2、感知古诗是诗人言志、言情的方式,通过诵读李白经典古诗了解李白一生的心路历程

3、通过诵读李白与酒和月有关的古诗感知李白豪放浪漫的个性

4、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理解古诗,欣赏古诗。配乐吟诵或吟唱古诗。制作ppt。

活动形式: 搜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欣赏、诗歌背诵比赛、。活动过程:

开课导语设计: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首首诵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也非常重视古诗词的积累,同学们背诵的古诗词已远远超过《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在诵读古诗的同时,我们结识了许多诗人:贺知章,王维、杜甫、苏轼、孟浩然等等,在众多的诗人中李白的名字格外显眼。我们用了两周的课余时间查阅李白资料 诵读李白古诗,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 早就跃跃欲试了!是不是?下面就请同学们准备展示你的积累,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

主持人致辞:

女:他有横绝千古的艺术才华,男:他有潇洒放达的绝代风流,女:他有啸傲天地的撼人气魄。

男:他就是李白——灿若星辰的中国诗坛上极具个性的一个。女:千百年来,他以其独特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让后世倾慕不已。男:今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就让我们走近李白,与这位1300年前的人物对话,去聆听他与众不同情怀。

一、走近李白生平

分小组汇报李白生平资料 通过交流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主持人导语:

男: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

女:他留给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被誉为“诗仙”,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男:下面就让我们,品读诵传千古的李白经典诗歌 感受他的心路历程 二、走近李白心路

生展示李白经典古诗赏析,通过赏析了解李白的心路历程,领略他“诗仙”的才华

《秋浦歌》 《早发白帝城》 《独坐敬亭山》 《送友人》《山中问答》 《劳劳亭》赏析

主持人导语:

男:学们的积累真丰富,李白在中国人心中,早已不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不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女: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仿佛溢满酒香 男:念他的名字,想起“自称臣是酒中仙”

女: 在月下,在花间,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深醉,李白既是诗仙也是酒仙。

男:其实,这位大师除了恋酒以外还偏爱一物 那就是月亮,据统计李白的古诗中有不下三百处提到月亮,李白已成古人,明月犹挂当空。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静静地沐浴在李白为我们营造的月辉之下,领略李白的风范。背诵李白酒和月亮有关诗句领略他豪放、浪漫的个性

三、走近李白个性: 男女生比赛 老师当评委

(一)男生背诵李白和酒有关的古诗

女生背诵李白和月亮有关的古诗

(形式多样:单个背 集体背 吟唱)

(二)对月亮和酒的诗句 月: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今人不见古时月。

3、俱怀逸兴壮思飞。

4、我寄愁心与明月。

5、且就动听赊月色。

6、青天有月来几时。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8、长安一片月。

9、今人不见古时月。10、唯愿当歌对酒时。酒:

1、百年三万六千日。2人生达命岂暇愁。3抽刀断水水更流。4人生得意须尽欢。

5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6两人对酌山花开。7三杯拂剑舞秋月。8夜台无李白。9举杯邀明月。10但使主人能醉客。根据背诵情况决出优胜

四、颂读李白的经典诗歌《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主持人结束语:

男:一首首优美的诗篇 是诗仙心灵的投影 女:一首首优美的诗篇 是流传千古的绝唱

篇3:走进李白散文

下面就以执教高尔基的散文诗 《海燕》为例, 谈谈让文本走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一、反复诵读, 感悟文本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2]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意也。”[3]这足见“读”对感悟文本的重要。我在教学时注重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美感和深刻性作探究性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影响深远的散文诗, 是经典名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诵读。

1.读准读顺。把握准生字词读音, 扫除阅读障碍, 把课文读顺。

2.模仿, 美读。《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海燕》配乐朗读, 学生一边欣赏, 一边模仿练读, 提示学生要读出节奏, 定下本文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 并感受散文诗紧迫急促的节奏。

3.结合背景, 读出时代心声。《海燕》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我适时向学生介绍当时背景, 当时革命风暴来临时的状况, 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 文末两次大声疾呼———“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临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背景, 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练读体会, 指名学生读, 我予以点拨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快速进入作者内心,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 是全诗最强音, 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 读出革命者对暴风雨来临的迫切渴望, 随时投入战斗的激情, 唤醒时代人们期盼战斗的最强心声。

二、仔细品读, 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随作者一起观大海巨变, 赏海燕雄姿。

1.梳理文章结构, 观大海变化。学生读课文, 思考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2.分析人物形象, 赞海燕雄姿。这场暴风雨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 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发展更加鲜明, 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 探究海燕形象。

3.鉴赏本文语言, 品味修辞妙用。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请勾画出来文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并作分析, 画出句中关键词,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4.归纳技巧, 总结写作特色。读课文思考, 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 (1) 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形象的对比、烘托。

三、拓展练笔, 学用文本

教育的本能不仅仅传授知识, 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常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这样拓展:同学们生活中常会有“暴风雨”的出现, 正是一次次的“暴风雨”, 使我们变得坚强勇敢。请用你的笔记录下那一次次动人的经历, 写出生活带给你的感悟。

请以“当暴风雨来临时”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400 字的作文。要求: (1) 结构清晰。 (2) 立意新颖。 (3) 重点突出。 (4) 借鉴《海燕》写作技巧, 锤炼自己语言, 妙用修辞。学生写后, 以小组为单位, 推荐一篇, 读给全班同学听, 与同学们交流。一组推荐赵瑞同学, 他以“暴风雨”象征自己学习中遇到的艰难挫折。描写他如何战胜自我, 告别网吧, 勤奋好学, 由一名后进生, 成为尖子生的曲折经历。他那清丽流畅的语言, 赢得同学们赞叹的掌声。二组推荐孟涛同学 (这位同学在一次车祸中右腿截肢) , 他以“暴风雨”象征自己成长过程的艰辛历程, 他述说了自己如何面对命运的打击, 自强不息, 战胜病魔, 身残志坚, 重返校园的动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帮助过他的亲友、同学、老师的深深谢意。在他哽咽的朗读声中, 同学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不禁发出:“孟涛加油!”的呼声。

通过这一拓展训练, 学生把阅读文本所学习的方法技巧,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文本学习中得到提高, 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晋) 陈寿.三国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篇4:走进李白散文

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用散文的形式集中撰述一个文学人物,而明显的区别是苏北完全是纪实的,写的都是汪曾祺真实的生活细节;而车延高则更多是“醉眼”中的想象,笔端流出多是根据自己对于李白作品和有关资料以及传闻的解读,描述的是其内心中的那个诗仙。车延高作为诗人(虽然他一直自称为“业余诗人”,其实古往今来从没有职业意义上的专业诗人),以其充沛的诗心,努力靠近那位千古诗仙的诗魂。文中许多对于李白的理解和阐释,我以为都有相当可延伸的思考性。车延高能够把读者的思绪调动起来,能够让读者随之而驰骋想象,去认识一个也许很不一样的李白,这就是这部文化散文的重要艺术价值。但由于作品大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属于文学创作,所以,有时候就会让人觉得一些情节和说法有主观臆断之嫌,于是就有学者和网友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质疑。我的看法是:对于这种文化散文,一定不能用学术考证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尤其是诗人对于相隔千年诗人的理解,或者诗人之间诗心的交流,怎么可能像学术论文或者考证史料那样科学和严谨呢?10年前我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一定要求文学创作的散文作品中没有一点历史的‘硬伤’,那么,你们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们,对所有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搞得那么一清二楚,没有任何漏洞了吗?”(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00年第6期)当然文学创作也不能过于主观地歪曲历史、臆造事实,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李白”这样的创造性解读是应该完全可理解的。况且,车延高散文中对诗仙李白的许多想象性追问和解答,我觉得都确实道出了我多年的疑问和心声。比如李白多年仗剑去国四海漂流,那他究竟以何为生?这就曾经是我读了很多李白的诗和故事之后一直存疑的一个问题。车延高散文中对李自家乡身世的分析我觉得起码是有一定道理和根据的。至于诗人和其同代诗人贺知章、杜甫等人的关系,以及到底李白能不能“斗酒诗百篇”的问题,文学的解释完全可以有文学的规则。车延高散文,起码让我们多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

车延高如此解读和阐释李白,我以为也是最有资格的。这不仅由于车延高本人非常具有诗人的天分,而且更在于他的确有着与李白近似的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性格、诗人的骨头、诗人的“魂”。车延高的散文中经常打打诗人的“诳语”。如:“不幸之不幸,今天遇上我这三‘瓶’过后尽开颜的朦胧后生,有了七分醉壮胆,只剩三分醒看人,飘飘若仙时,让高低贵贱、身份等级一并去了云水间,世间只有天空大,能在我眼珠里站住脚的人,越来越少,目空一切的我四大皆空。”严酷的现实之中,我们这些被各种各样利害关系所套牢和压抑着的人们,是多么缺少这种目空一切的狂妄精神啊!读了这样的文旬,真的让人感到浑身舒爽。

其实,车延高写李白,真的并不是为写李白而写李白,其中很多时候都是在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文中很多地方也都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甚至经常采用鲁迅惯用的“顺手一击”的战法。如:“但愿某些站在泥土地上,却把自己看得比泥土厚重,功名路上只为功名,整日琢磨如何化茧为蝶,一路飙升的咄咄逼人的新霸主候选人们能够明自:世上没有绝对的‘顶峰’,无论是自己造势,耍一些伎俩把自己装扮成顶峰;还是把别人推上顶峰,又借推别人把自己带上顶峰。结果都是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看似得到,实为失去。从此成了被悬崖峭壁呵护的心尖子。恰如定于荷角上的一只蜻蜓标本,尽管很精彩,很夺目,很诗情画意,但它终是一种丧失了活力的景致。倘若舍不得在打碎中重组或重建,留给人间的只能是一种无生命活力的僵死和‘单调’之美。”这样的段落,就不仅仅是尖锐批判,而且充满深刻的哲理意味! 在如今人心普遍浮躁的氛围中,读读这样的散文,真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有所清醒和净化。

篇5:走进李白作文

被世人称为诗仙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那份才气与狂气,在他少年时就已经彰明昭著了。于是,李白风华正茂之时,满载着梦想,游遍中华大地。他被唐玄宗请去辅佐朝政时,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他是个傲岸不拘的诗人,却不是个理想的政治家,便离开了长安。我真希望走进李白,与他同游青山绿水,感受诗歌所带来的魅力。

在李白之前英才辈出,但真正把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写进诗中的,恐怕是前无古人吧。之后,类此的唐诗便如雨后春笋,后人们都瞻仰他的文采,却没有人能超越他。

若不是他的放荡不羁,风流倜傥,又怎能造就一代名士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不重功名利禄,不屑儿女情长,是个不可一世的诗人,有如寂寞沙洲中的孤鸿,目空一切;但正是他的自傲清高,又有一般落寞滋味涌上心头。罢了,罢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清冷的月下,他自斟自酌,自娱自乐。我真希望走进李白,花前月下,把酒吟诗,一醉方休!

他爱酒,也被后人称为酒仙,在抑郁惆怅时,酒是他最好的精神伴侣,“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我真希望走进李白,听他大醉酩酊后咏出千古绝唱!用八个字来形容李白——惊才绝艳,落拓不羁!

我与李白,又何啻天壤之别!

篇6:走进李白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学了李白的《静夜思》,回家我又翻开《和好孩子交朋友》这本书,我就找到了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学习很不用功,他看见别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亲看他学习不好还要出去玩,就不让他出去玩,让他在家里学习。李白在父亲的督促下,就去读书了。但是李白读了一会儿书,就觉得枯燥无味。他趁父亲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边,看见鱼儿很活泼地在水里游来游去,他想:“它们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读那么多的书,一点自由都没有。”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奶奶:“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这么粗的铁杵呢?”老奶奶就说:“我这是在磨绣花针呢!”李白说:“老奶奶!你可真会哄小孩!”老奶奶说:“你可别看这个铁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会被我磨成绣花针的!”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读书,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代文章大师的!”从此以后,李白发奋读书,最后李白成了一个大诗人,人们都叫他“诗仙”。李白的诗流传到现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篇7:走进李白600字作文

当平羌江上的半轮秋月,倒影在流动不停的江水中,是谁在小船上恋恋不舍,怀着惆怅的心情去了渝洲?

当黄鹤楼旁阳春三月,杨柳如烟繁花似锦,是谁仍徘徊于滚滚流逝的长江旁,望那一叶小舟,久伫不肯离去?

拥有一身才华,本可在官场上展现他的智慧,然而他却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不屑混于那黑暗的官场,目睹帝王权贵荒淫奢侈,难以容忍社会的黑暗.一洒衣袖,毅然带着他满腹的才华与世隔绝,归隐山林,字号青莲居士.

他,”天生我才必有用, “那是对自信的不羁.

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对寂寞的自得其乐.

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对自然的无限向往.

漫漫红尘外,飘飘天地间.

身为诗仙的他,如那闲云野鹤,遁手山水之中.

念人间无情,唯愿与山水为伴.

他,浪漫,潇洒,孤傲.却有一腔报国热情.长年颠沛于异国他乡,痴念故乡的一草一木.

篇8:走进李白散文

写人叙事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几位教师都从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母亲在窗前干什么,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并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最让你动情的语句, 认真品读赏析。从听者角度, 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过多纠缠于分析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母爱。从学生反应来看, 他们并没有深入地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愧怍之情, 即使有的也是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我认为教学此类散文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一、联系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感情, 而写人叙事类散文是最容易让读者看到作家性情肺腑的一类。要想准确体味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们首先要清楚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写出这篇文章的, 当时的心境又如何。读《窗前的母亲》我们应该了解到作者跟母亲生活了三十几年, 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老人家写些什么, 直到母亲去世, 作者才想起母亲的许多事情, 才发现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 母亲是他宝贵的财富, 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学生才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散文, 也应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 进而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作品主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或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解写作背景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赏析人物形象

不管何种类型的散文, 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它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感知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 要真正读懂这类散文, 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 赏析人物必不可少。几位老师都从赏析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感知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母爱子的深厚。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把握, 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注意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结合。如“其实, 母亲早就老眼昏花, 不过是凭感觉而已, 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 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 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这段,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总能及时打开门是感觉灵敏吗?为什么她的感觉总十拿九稳呢?此处定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不难析出真正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细听感觉着屋外的动静, 在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才有了开门的十拿九稳。对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准确的把握, 学生才能够发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 溢满字里行间的原来是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愧疚、痛心之情。感知人物形象是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第二步。

三、揣摩推敲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 散文的语言美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好的作品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来表达他的情感滋味和作品的神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美一般美在质朴平实, 它的美感如同兰花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咀嚼方能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 从而领会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窗前的母亲》语言平淡朴素, 这种淡笔揣浓情的写法要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摩挲与掂量。如第八段, 可让学生抓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不是过去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 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等词句反复精研细读, 思考作者当时听母亲讲这些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不难读出对母亲的厌烦。“要是把这些都写下来, 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我们让学生抓住“意识流”思考这里带有一种怎样的味道, 通过朗读、研磨, 学生会在这调侃的语调中发现作者对母爱的不甚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末尾两个“我才明白”句, 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两个“才”字, 学生自然能悟出作者曾对母爱的不耐烦而流露出的愧怍之情。揣摩语言文字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反刍, 是体会作者情感历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 我们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飞扬。

四、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要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因此,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慈善美好的情怀要有机充分地落实。就《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来说, 人文熏陶的立足点应放在作者身上, 析作者更是本篇教学的重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过程, 最易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吻合, 这是学生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愧疚自责呢?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良知在促使他内省, 因为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写下这篇散文, 以唤起读者对亲人的珍惜与关爱。人文熏陶点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侧重放在作者身上,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 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在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中, 把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

篇9:走进琦君的散文世界

琦君是20世纪台湾文坛的散文大家。她写普通人、身边事,诠释亲情、友情,回忆童真童趣,用清丽的文字、疏淡简约的风格营造出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

(一)

琦君散文的题材领域并不广阔,多半是写童年经历、伦理亲情、师友之谊及日常生活。出生在江南一个旧式大家庭的她,满怀深情地写出童年少年时代熟悉而挚爱的人:母亲、父亲、哥哥、外公……各个栩栩如生,丰满感人。其中对亲情的追忆,尤其令人动容。琦君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就是爱”。(《圣诞夜》)一般一篇文章写一个人物,但她借鉴《史记》写法,对人物描写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过许多篇章,一篇一两个重点,将许多重点串联起来后,人物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像她倾注笔墨最多的母亲形象,《母亲》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具有旧时代女性美德的形象:任劳任怨,勤劳俭朴,同时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粽子里的乡愁》写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乐善好施;《一对金手镯》、《春雨》等也多侧面、多角度地对母亲的慷慨善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书写。

琦君和母亲是母女,更是朋友。她常在心中轻声地说:“妈妈,如果您现在还在世的话,我们将是最最知心的朋友啊!”(《母亲》)琦君以女儿、朋友,更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写出母亲作为一个失宠女人所特有的心理。《妈妈的小脚》中母亲为讨父亲欢心而裹脚,父亲却带回有双天足的二姨太;不识多少字的母亲居然牢记父亲作的得意诗句。

琦君善于借物抒情,使情感如潺潺小溪般缓缓流淌于字里行间,如《一朵小梅花》中的小梅花,《母亲的金手表》中的手表。这种连环画似的写法,对散文来说是一种创新。

(二)

琦君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琦君对童年时光作过许多描述,她的童年在江南水乡度过,虽然后来随父亲去台湾,但她从未淡忘童年时光。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她说:“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宁可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林海音认为,琦君“大部分的散文作品都是怀忆往旧的,所以常常在那里面,可以看到笑影中闪着泪光” 。

浙江永嘉乡间,有琦君“小时候那段快乐的爆裂开来的好日子”,即使是下雨天,琦君也觉得很好,在《下雨天,真好》中写出雨天的许多好处:可以溜出去看电影、邀同学吃蜜枣……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描写,勾起成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琦君对童年的追忆,充满温情。但在这温情中,有种淡淡的惆怅。过年时,“阿荣伯叹息似地说:‘大人总是要老的,只要小的长大,一代一代接下去就好了。’”(《灯景旧情怀》)喝会酒时,母亲亲酿的“八宝酒”令琦君终生难忘,后来她也做这种酒,但“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春酒》)

琦君也写童年中一些不开心的事。《压岁钱》便是一例。虽然二妈夺走的仅是放压岁钱的钱包,但伤害的却是一个美好的童年。还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小叔叔那“我是一片烂叶子,谁也无法把它粘回到树上去”的情况,更是对人生辛酸苦辣的诉说。《粽子里的乡愁》中讨粽子小女孩“一脸悲苦的神情”和“一双吃惊的眼睛”令人心酸。

琦君在有些文章中写童年的欢乐,而在另一些文章中却道出难以言喻的凄怆。《金盒子》悲切地倾诉对哥哥、弟弟的思念。“哥哥与弟弟,就这样离开了我,留下的这一只金盒子,给予我的惨痛该是多么深?但正为它给予我如许惨痛的回忆,使我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总觉得要比什么都不留好得多吧!”

这样的生死离别,一般人的心灵深处该经受怎样的撕裂啊!然而琦君却保持着平静、沉稳,原因很多。她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母亲是佛教徒,后来琦君在教会女校读书时又接受了基督教教义。这些都使她的文章笼罩在“哀而不伤”的氛围中。

﹙三﹚

琦君散文风格平淡、简约。质朴、含蓄,极富古典美的文字便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她的语言朴素,和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所体现的“闲话风”特征有相似之处,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中,任意而谈,像和老友围炉夜话。《团圆饼》讲述母亲做饼的过程;《妈妈炒的酸咸菜》显现母亲炒咸菜时包含的浓浓亲情;《灯景旧情怀》展现出一幅热闹的家乡过年风俗画……语言简洁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

琦君散文文心情深款款,语言质朴,在平和舒坦中愈见稳定凝重,如春蚕吐丝细细抽出,于细微中见淳厚。《我的蚌壳棉鞋》就用缓缓的节奏,显出姨婆对琦君的疼爱。悠悠的思绪、淡淡的情怀宛如山间小溪潺潺流淌,和谐恬静。由于题材多集中在亲情领域,这种长于抒情的节奏与气势则是这类素材的最佳表达方式。

琦君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有古典美的。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力求做到“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同样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诗“片心高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来赞美“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古典诗词的引用,不仅有助于文字的精炼,更增添了文字的典雅优美,营造出一个柔美的抒情意境。

“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郑明俐《谈琦君散文》)琦君以她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宝库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

篇10: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漫步盛唐,一个白衣少年一穷二白,但你永不言败,没有放弃。靠一身的才气终于铁杵磨成针。力士为你脱靴,贵妃为你研墨,皇帝邀你喝酒,历有几人可享此殊荣?不过你把这视为云烟。你是那般狂傲,那般自信。但人生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你常不得志,guān chǎng勾心斗角,是你受到排挤。但你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毅然远离guān chǎng。从不向命运屈服,依然畅饮美酒,醉意袭来,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绝妙佳句来嘲笑guān chǎng的昏庸,用人不当。鼓励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啊!李白,你有宽阔的心胸,冲天的豪气,仿佛可以容纳一切,我向往你的生活。

我向往你的生活,因为你生活的潇洒,因为你生活的无忧无虑。你好像没有伤心的时候,每首诗的节奏都那么欢快喜悦。记得我小时候老是愁这愁那,半点小事都要计较很久,没有宽广的心胸,一点儿也不开朗。每天放学回家坐在书桌前,一会儿抱怨老师的作业多,一会儿又抱怨这道题太难。整天眉头紧锁。有天老师教我们怎样用尺来作图,同桌一不小心把我的尺弄断了,我竟然和他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儿打起来。“不就是一把尺吗?明天赔给你就是。”“那可不行,我今天用什么?”结果可想而知,我与同桌两败俱伤,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但,后来我学了李白的诗,发现那时的我很可笑,我的生活总瞻前顾后,计较得失,害怕失败,毫无妙处可言。而李白的生活洒脱,无拘无束,乐观开朗,有宽阔的心胸,能容纳别人。我想我今后一定要向李白学习,像他那样不与别人计较,过着豪放,大度,有男子汉气概的生活!

篇11:走进李白的世界中作文

我有一条猎狗,名叫小脑袋。我准备带它去探险。于是,我和小脑袋来到了“白公山”。走着走着,我就迷路了。

这时我遇到了白公,白公告诉我:“往前100米,向左拐弯前进100米,就到禁区。另外,我看你这么有勇气,我这有一个礼物送给你。”原来是一个心型的棒棒糖。我欢喜地接过礼物,谢过白公,走进了禁区。突然,我感觉一股力量迎面而来,顿时,我和小脑袋像个气球飘在天空,飞进了那一眼望不到底的门里……

降到地面后,小脑袋嗅嗅地面,“旺旺旺”地叫着,让我往前走,这时不远处传来“哗哗”的流水声,空气中弥漫着雾气和水珠,十分清新。

哇!原来是唐诗中描述的庐山瀑布啊!远远望去,庐山瀑布像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激流从很高的山崖飞泻下来,时而又像晶莹的缎带,让人觉得就像是银河从九天飞落下来。这样的风景真是优美啊!

再走进一点,耳边传来一阵阵吟诗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睛,竟然是李白站在船上吟诗。只见他戴着一个有双耳朵的白色帽子,身穿雪白的“连衣裙”,腰间还系着一根腰带。最引入注目的是他握着一个酒壶,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河面,吟着诗,头还一摇一摇呢,很是陶醉……

篇12:初中初一作文650字:走进李白

太白的诗都如此张狂,怎么的都是唐朝最动人的曲调。

马蹄声声,在太白的香味中醉去。轻舟总也追不上。

“仁者好山,智者乐水。”太白一生好入名山,纵情山水,借酒做诗,每臻绝唱。不爱宁静的`山壑、优雅的林泉,独倚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愿与星辰同呼吸与神灵相往来。太白的叛逆不羁和超现实的浪漫,赢得了谪仙人的美誉。

太白的诗没有读过几首,太白的诗却植入胸中。

“藻思绮合,清丽芋眠。”说的是太白思如泉涌的豪情。“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花间一壶酒,对饮成三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更多的是太白的伤情。推之原因,但因他的多舛命运。

太白四十多岁进京,在翰林院作个供奉,却只是皇帝用来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后因他蔑视权贵,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不到三年被排挤出京。安禄山造反后,他曾参加永王的抗敌军。李白因此被放逐至贵州,半路得赦,最后死在当途。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多舛的命运却让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对大脑的刺激令李白诗才泉涌,拿出理由的是,李白的大多佳作出自酒醉。也有人说李白不敢面对现实,还举例道,李白借酒醉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鞋,然后才提笔做诗。不管后人猜测如何,李白与酒是分不开的。酒可助兴,亦可解忧。李白如此豪放人士喝起酒来当然海量,恋酒亦是情理之中。

李白好交友,对朋友感情真挚。李白与杜甫相遇酒店,豪饮畅谈,虽一面之缘,却神交一生。《赠汪伦》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道出了李白是个重情义的人。

李白忧国忧民。在他六十一岁时,还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如此说来,李白一千年来被人称为“谪仙人”,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热爱祖国,不忘现实的伟人。

篇13:走进李白散文

一、“诗仙”之误: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对“诗仙”一词的译文为:“Poetic God”。自词义分析:“poetic”的词义有3条, 一为“诗歌的”, 二为“诗意的”;“God”词义有四条:一为一神论宗教中的上帝、真主、天主等, 二为多神论宗教某个领域中的神, 三是受人崇拜的偶像, 四是过分受推崇的事物。在译文“Poetic God”中, 中心词为“God”, “Poetic”为修饰成分, 译作“诗歌上帝”还是“诗歌偶像”均与“诗仙”的文化形象及寓意相去甚远。

二、“酒仙”之误:James J.Y Liu认为李白及其诗歌中的“醉”并非平常之酒醉, 不是‘drunk’, ‘intoxicated, ’或者‘inebriated’, 而是一种专注于酒的状态, 是一种借酒从凡人俗事中超脱的状态。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文中将“酒仙”李白译为:“Winebibber”Li Bai。“bibber”一词, 意为“酒鬼”, 以“鬼”译“仙”, 一贬一褒, 一地一天, 是对李白形象的涂鸦。

三、“浪漫”之误:李白是自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川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文中, 千篇一律地使用“romantic”翻译李白的“浪漫”如李白纪念馆译文:He is another peak of romantic in Chinese Poetry after Qu Yuan, Known as the“Poetic God”;李白故居译文: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 of China, Li Bai was born in Changlong, Mianzhou in 701 AD.

“romantic”意为“浪漫的”、“多情的”, “幻想的”, 大写则属专有名词, 意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或“浪漫主义的”, 以上两例译文中均用“romantic”修饰李白其人其诗, 致使“浪漫主义的李白”和“浪漫主义的李白诗”被误译为“浪漫多情爱幻想的李白”和“浪漫多情爱幻想的李白诗”。

在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实践中, 正确解读李白形象, 将归化翻译策略与异化翻译策略合理互补, 是李白文化形象再塑造的关键。

一、“诗仙”再塑:“诗仙”一词, 最早见于李白诗歌《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 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 呼我谪仙人。”“谪仙”意为被贬下凡之仙人, “诗仙”一词, 其中心词为“仙”, 以“诗人”修饰“仙人”。“诗仙”李白, 比喻李白是诗人中的仙人, 也寓李白自由不羁的个性特征和浪漫不朽的诗人形象。因此, 可将“诗仙”译为“Poet Immortal”。用“Immortal”译“仙”, 是跨文化翻译对李白文化形象的“异化”保留。无独有偶, 维基百科将“酒仙”译为“Wine Immortal”, 以“Immortal”译“仙”, 可见已有先例, 此译文既可使英语读者易于理解, 又能保留李白的文化形象, 应该是对“‘诗仙’李白”较好的交代。

二、“酒仙”再塑:中国的白酒酿制始于何年代, 至今未有定论。从唐诗中诗人的“能饮”及常人酒量来推测, 李白等诗人所饮美酒多为“葡萄美酒夜光杯之类”的低度酒, 即“wine”。James J.Y.Liu在其著作《中国诗学》中, 从头至尾以西方之酒“wine”译中国之“酒”。William Hung则将“饮中八仙”译为“Eight Immortals of the Wine Cup”。那么, 以“异化”翻译保“仙”, 用“归化”翻译化“酒”, 借鉴西方学者的译法, 将“酒仙”李白译为“Wine Immortal”Li Bai, 当是给“酒仙”李白一个合理的交代了。

三、“浪漫”再塑:李白是耸立于中国诗坛的一座浪漫主义高峰,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神奇瑰丽, 常常能以极度的夸张反映最高的真实, 具有不朽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浪漫”李白, 指的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文中, 均把浪漫主义李白 (Romantic或romanticism Li Bai) 译成了“多情浪漫爱幻想的李白” (romantic Li Bai) 。

因此, 李白纪念馆译文可修正为:He is another peak of romanticism in Chinese Poetry after Qu Yuan, Known as the“Poet Immortal”;李白故居译文可修正为:The greatest romanticism poet of China, Li Bai was born in Changlong, Mianzhou in 701AD.如此, 可还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一个“浪漫”李白了。

参考文献

[1]James J.Y.Liu.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2]William Hung.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3]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篇14:李白的月亮散文

前些年看过一则消息,说某机构向全球华人发起了一项调查,看现在大家都喜爱的唐诗是哪首?最后的答案是李白的《静夜思》,并且说只要是学过汉字的华人几乎都知道并且多数能背诵。这个结果我相信,因为我见过的所有上过学的人、现在甚至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几乎都会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或许有人会说:“这个我知道,我甚至都能倒背如流,根本就不用别人解释。”确实,好多人真的能倒背如流,可要说所有的人都能在真正的意义上理解它,我却不太相信。就像是我们都烦透了妈妈的唠叨,觉得那些唠叨我们都可以倒背如流,可我们真的能知道她那么唠叨的意思吗?

这首诗,在我对古人的常识性知识知道不多时,是这么理解的:躺在床上,看到月光洒落在地上(透过落地窗),恍惚间以为是下了一层霜,走到窗前,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不仅低下头思念起了遥远的故乡,当然还有故乡的父母和其他亲戚朋友。

那时觉得这诗表达的这份情感如行云流水,整个动作配合得这么默契。不愧为李白,确实好!当然现在我才明白,这诗要是我写的,这样理解肯定没有问题。可这却明明是李白写的,还要这么理解就很有问题了。

首先,现在的我已经知道,唐朝的“床”,也就是李白在这诗里用到的那个“床”,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床,而是指“胡床”。从骑马的胡人那里传过来,便于移动,可用于临时休息的小凳子、马扎之类的器具。这种解释太破坏诗意了吧,难道让我躺在一个小马扎上去看月亮?怪不得我要腰肌劳损。可没办法,这个说法不但在李白的诗里可以找到证据(《长干行》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要是在屋子里,即便是竹马也不能跑得开吧?何况,怎么在床上去“弄青梅”呢?青梅可是长在树上的)。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那有了年头的老房子里,那些记忆中已经黑乎乎的窗户可不是落地窗,也不是普通的玻璃窗,而是木头做的小格子的窗户。玻璃现在很普通,普通得如同梅雨季节的雨。可就算是曹雪芹时代,它也是非常非常贵重的东西,贵重到绝对不会被用来装进窗户做挡风的材料。所以窗子为了遮风挡雨,必须要用东西把空格挡住,这样就用到了纱、布、纸什么的。我小时候的窗户上糊的是旧报纸。糊上纸却不会被风吹破或者是雨淋湿后撕破,那木格子当然不会太大。糊过纸后的那种窗户不要说月光,连日光都不会轻易漏进来。那么唐朝人房子里要是有窗户,那这种窗户最先进的话也该是那个样子吧?

《静夜思》里的“床”应该是马扎、胡床,窗户也不是透明的玻璃窗,这诗像前面那样的理解肯定就不对了。那还能不能同前面的翻译一样行云流水呢?只要我们确切地知道了李白诗中用到的“词”的意思,当然可以,更何况李白的诗本身就是行云流水的保障。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诗的场景必须要移到室外。它的意思按字面上来解释,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小凳子前的月光,恍惚间看好像是下了一层霜;抬起头来看皎洁的月亮,低下头怀念远方的家乡。

有了前面的知识,这个理解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个理解。但要真正地要理解这诗,我们却还得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就是看到月光,思念故乡吗?和小凳子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特意提到它?

第二个问题:月光白如霜?为什么不说白如玉,白如雪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押韵?

第三个问题:你认真地看过题目没有?看它和诗里的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静夜思》中的静夜,指很安静的夜,我们常说夜深人静,夜深了,大多数人都睡去了,没有了人为的声音,只有自然的声音,那才是静夜。在这个本该睡觉的时候我却没睡觉,因为我睡不着,我害了种病叫思念。我也不是午夜梦回,不能再次入睡才从卧室里出来赏月,我是在月夜下徘徊了好长时间。这样才不得不时不时地停下来坐在马扎(胡床)上休息一下。天气不是太冷但也毕竟是深夜了(这首诗在流传中,还有另一个题目:《秋夜思》,秋天夜里的思念),整个人都觉得有些冷了,以至于感觉到月光落到地上就如同是地面上的白霜(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后来被人总结成一个概念叫“通感”。我冷,霜是冷才会有的自然现象,现在,我由于感觉到了冷所以看到月光就觉得是霜)。抬起头来看一回月亮,低下头来思念家乡。你是不是在心中有了一种凄冷的感觉?

看月亮思念亲人是中国人特有的表达,如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就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前些年,大家都在说“理解万岁”。好像说说就能理解,其实理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能真正理解,最基础的必须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爱伦堡在一篇关于毕加索的文章中,提到了一次发生在毕加索和法捷耶夫之间的对话,内容就是关于理解的。法捷耶夫问毕加索,为什么对毕加索一些画意不能理解。毕加索反问法捷耶夫学过读音没有,法捷耶夫笑着给了肯定的回答。毕加索接着问他是怎么学的.,法捷耶夫就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了起来,然后笑了。毕加索说他也是那么学的,然后问法捷耶夫学过理解绘画没有。爱伦堡说他们俩的对话到这里就没有再往下继续,而开始说别的事。很明显,毕加索的意思是:看不懂画不是画家的原因,而是看的人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也就是说理解是需要必需的知识。这个观念,我们古人没有明确说出来,但一直在感叹知音难求,像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等等,多少也间接地表明了这种意思。只不过,在古人看来,就算是学习过所有该掌握的知识,可你如果没有相关的经历,要想理解,还是不太可能的。这就像同样听到了一声猫叫,有人以为在杀猫,有人以为猫在交*,还有人以为猫在打架,也有人以为是猫在弄行为艺术,当然也会有人以为是猫在演冯式喜剧…

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对听到或者看到的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我们要对这个判断做一个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许是古今中外的文人们都在感叹“知音难得”的原因吧。

很多年以前,对于古诗文,我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要准确地说出怎样高的水平,还真不太好说。因为在好多时候,我和“准确的理解”之间都有什么东西“隔”着,朦朦胧胧的。

有一年秋天,我出差到了离老家很近的金昌。公事办完后,为了看望病中的父亲,我坐上了金昌到武威的小客车。走的是金武公路,我透过车窗看着那似乎望不到头的荒漠以及更远处的山峦,突然想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这首诗在那一刻浮现在心头时,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觉得自己要哭了。于是,我叫停了车,在众人诧异的神情里,带着自己的东西下了车,并告诉司机不要等我。我走进荒漠,默念了一遍这首诗,然后,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诗也一样不用解释,只要认识字词就能看懂。可你要是真的理解了,你就会泪流满面。你能感觉到人生有多孤独,你就能体会到这诗有多深刻。

陈子昂据说常戴一顶高帽,驾一辆牛车,到达山穷水尽之地,放声大哭之后再回家。真正理解了这首诗,你也就能理解陈子昂为什么会那么哭。

当然了,真正的好诗,像《静夜思》,你绝对不可能理解得和诗人一样,甚至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意,但又不能影响你对诗句的热爱,这也许就是它被称为千古一绝的原因吧!

上一篇: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下一篇:打造商界特种部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