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反思

2024-07-23

认识角反思(通用11篇)

篇1:认识角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索的动机。

课的开始,教师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寻找角开始,接着,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寻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状。密切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自然地就会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这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首先,寻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特征;其次,画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然后从形式多样的图形中标出角,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通过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状,激发学生寻找角的秘密互相交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样获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现了课改中数学“活动化”的要求。

三、巧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

在初步认识角时,我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经过思考,总结如下:

1、画角和比角前应给出操作的要求

在本节课对画角的处理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出的角的特点来自己画角,如果在画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谁画得快,画得多,在画的过程中挑选画的好的和画的不对的,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会更积极,对角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比角大小时应该给学生多加点思考性,比如,比谁做的角最大,比谁做的角最小,这样既为后面学习比较角的大小做了铺垫,还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

2、应该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总体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欠考虑的地方,比如,在学生找角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先集体找,再单独汇报,这样学生就全员参与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篇2:认识角反思

城北小学南校罗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接受起来应当不会太陌生。因此,我在这节内容教学时,尝试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新授课的头一天晚上,通过学生家长的微信群,我在我的个人公众号里发布了《认识角》的微课,并提前发了微课自学任务单,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学认识角的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反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检验自学成果的学习模式,进行这节新课的教学。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要相信学生,要敢于放手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制作了《认识角》的微课。通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在微课里重点让学生认识角和学会描角,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微课自学任务单,初步掌握了本节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大信息化的合理使用,尝试翻转课堂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信息化技术全方位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目前,微信是最流行的自媒体工具,我也在今年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公众号也是为了我们班孩子服务的。搜集和制作了一至六年级每一节新课的微课,时长都在5-10分钟,学生可以直接回复课题,进行高效的预习,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这节课,孩子们通过微课的自学,基本上都掌握了角的基本知识,明确了角的画法。在课堂上,我把时间主要放在学生的信息反馈和闯关练习上,信息反馈出的几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加以解决。闯关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利用班级里的信息化设备,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作业,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三、设计有序的教学活动,成就高效课堂

通过“微课自学---自学反馈---闯关练习---共同探讨”的体验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节约了课堂上的讲解时间,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师生一起共同探讨他们出现的问题。在学生反馈后,再通过班级白板,出示闯关任务,学生可以通过白板演示和展示自己的闯关作业,都体现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多的时间给了孩子,老师做好引领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更加高效,也更能照顾所有学生,不使每一个孩子掉队。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四、反思不足,不断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是在角的表示中,还有个别孩子仍然不会写角的符号,不能明确角的符号和小于号的区别,还有个别孩子角画成什么样子,就把角的符号写成什么样子。这说明在微课制作上,还应该把这一知识点单独再强调一下。

二是个别同学在进行闯关任务时,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在提高学生兴趣上再多下功夫,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篇3:“认识角”的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认识角,巩固深化,提炼升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能准确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 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 认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如果让学生找到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如找一找、画一画、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其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建立角的表象, 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4.通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和学具】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材料袋 (圆纸片、绳子、小棒、吸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几何王国”吗?在几何王国里有一个“点线之家”, 里面的点宝宝和线宝宝正在玩游戏,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玩什么? (播放动画课件)

2.师:在点线之家里, 这些聪明的点和线一会儿就组成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 , 你们认识吗?

(请学生逐个说出图形的名称。师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 建构新知

1.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角的样子吗? (再请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角)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日常用品, 上面也有角。 (PPT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图片,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在哪里。师示范指出角, 学生跟着用手指;最后用课件抽象出角)

2.画一画。

(1) 请学生上台指出实物三角板、硬纸板上的角, 并在黑板上描画出来。

(2) 师:画角的方法有很多, 如用三角板、尺子等。

(师强调画角步骤:先画点, 再画两条直直的线。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3.想一想。师:观察黑板上同学们画的角、课件上的角, 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角有一个点和两条线)

4.认一认。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教学中, 角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好听的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 (在图上板书:顶点、边) 请大家指出黑板和课件上角的顶点和边, 全班同学再写出自己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师引导: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5.摸一摸。师:我们刚刚画了角, 再和角来个亲密接触。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的各个部分, 深化对角的认识, 引导发现角的两边都是“直直的”。板书)

6.写一写。教学角的读写。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这是一个角, 也为了能把它们区别开来, 我们在两边之间靠近顶点的位置画一条短弧线, 并且在短弧线的后面注明一个字母或数学。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 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 读作角1。

三、巩固深化, 加强体验

1.辨一辨。师:角国王知道大家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它派了几个图形, 想让大家分辨一下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2.找一找。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其实在我们教室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 随便找一个, 指给老师看。

3.标一标。师:角很顽皮, 它一会儿藏在这, 一会儿藏在那, 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并给它起个名字吗?

(学生做题, 教师巡视, 针对性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桥洞图形里底边和曲边是否成角)

4.做一做。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找角、画角, 想不想动手来创造出一个角呢?学生创造角, 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 教师指导, 适当点拨, 展示作品。

四、总结欣赏, 提炼升华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

2.欣赏图片,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知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今天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 角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大了。 (图片配语音———冬天来了, 大学纷飞, 角减轻了厚厚的积雪对房屋的压力。角可以让雄伟金字塔屹立不倒, 角可以帮助学校的树木茁壮成长。在学校的篮球架上有角, 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有角, 在我们每天学习的教室里也有角。角, 每天都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 回家再找一找家里哪些地方也有角, 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索角的奥秘吧!

篇4:“认识角”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并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伸出2个手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生活中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观察与思考更为重要。

2.出示一些图形:

让学生想一想,它们能分成几类?说出理由。

(有学生可能会把这些图形分成有角和没角的两类。由此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活动一:感知角,认识角

找一找

1.出示课件:大家好,我是角。我最喜欢捉迷藏,现在我就藏在你的身边,你能找到我吗?快来呀!

2.学生合作找角,互相启发。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找到教室内课桌、书、黑板、窗户上的角,也可能联想到生活中见过的角,如十字路口、广告牌、尖的房顶等。)

摸一摸

1.让学生动手摸角,体会有什么感觉。

2.让学生交流角的特点。

(会有学生发现角有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线。)

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3.让学生自学64页内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适时介绍角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做一做

1.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可能会用课前准备的圆折角,可能用剪刀在纸上剪角,也可能用铅笔摆一个角。)

2.利用创造的角,同桌间互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辨别角。

出示课件:角的王国里来了一些小伙伴,它们都说自己是角。请你们看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辨认角,并说出原因。

活动二:探究角,知大小

玩一玩

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太谢谢你们了,帮我们赶走了假冒角,为了感谢你们,我还给大家带了一个小玩具。

1.出示活动角,演示它可以变成大小不同、变化多样的角。

2.学生制作活动角,当魔术师玩角,使角变大变小。

3.让学生说说,在当魔术师玩活动角时,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感知,演示点拨,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角两边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活动三:角大小,边无关

比一比

1.出示课件:角的王国里又发生了一件事,看!∠1说:我的边长,我的角大。∠2说:我的边虽然不长,但并不比你小!同学们,到底我们谁大,你们来评评理吧!

2.小组讨论: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用一个折好的角来比一比,可能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也可能用活动角来比。)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出示课件:想不到这小小的角中竟有这么多秘密。其实角的王国里还藏着不少学问,想去看看吗?

1.数一数。

让学生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从中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用两根小棒摆角。

(学生摆出各种形状的角,可能有的角开口向上,有的角开口向下,有的开口大,有的开口小,也可能学生摆出不同个数的角。)

3.破译密码。

(1)出示课件:角的王国有一个宝库,不过进入宝库之前要先破译门上的密码MA上有多少个角?

(2)课件出示宝库内容:黄浦江上的斜拉桥——南浦大桥。

(3)让学生欣赏桥上许多优美的角,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外实践

1.放大镜会放大角吗?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所知道的角。

从上面的两个实践活动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完成。

篇5:《认识角》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品味教材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为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但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举例说明,体会角有大小之分,能够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安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来动手创造一个角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点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下,已经基本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都已经基本认识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组成。找角,就是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围环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寻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许多角,然后老师出示与生活远些但非常著名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角。这一环节中,血红色呢个可能因为人多紧张等原因,虽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离开座位直接指给同桌看,但除了我请个别学生汇报时他们才离开座位指,其他学生只是在座位上笼统的说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师给的图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为条件不行,没有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这就把指顶点和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虽然在后面的辨认角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是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因为有大图钉等学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为这一活动,学生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教室里一时之间出现难以控制的混乱场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让学生在同桌或者小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谁创造的好?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这样安排不光可以让学生比过之后恢复心情,而且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更好的穿插其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活动环节如此处理将显得更为合理和恰当。

篇6:《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

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通过练习辩一辩怎样才是一个角,帮助学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稍快了一点,应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可让同桌两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较一下两人做出来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认识角这个环节,我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课本、红领巾等,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了找图片中的角、摸角、搭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将角抽象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角,学生学习效果不错!2.在体验角的特征时,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出一个角,摸一摸它的顶点和它的边,让学生说感觉,通过摸角(触觉的参与)这一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特征的理解.3、通过本节课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材的解读要更加充分,每节课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每节课都要充分看教学用书.要充分领会“大卡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足之处:

本课设计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控,我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加以引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整节课为达到认识角、感知角有大小,我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由于活动次数过多,导致时间不够充足,没能让孩子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活动效果不明显,课件的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真实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安排活动不能流于表象,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7: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认识角教学反思。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找平面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就是——角,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对角的样子有了初步的感知。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也创设了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体的教学更加连贯,使情境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更好的为教学的展开服务。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一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从最开始的摆角、指角、折角、画角、标角再到后来的玩活动角等活动,我努力让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予以及时的指导、评价、总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

4、新课改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具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益处。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也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教具,方便让学生指角的平面图形,边长不一的活动角,三角板、两张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通过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活动角的使用,我设计了边长不同的活动角,让学生摆出同样大小的角,再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很好了帮助学生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而且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听教师的要求统一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习惯,为学生渗透了社会规则的意识。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新课程改革倡导: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摆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从而提出课题认识角,然后就让学生快速的将小棒收起来了。这时学生脑海中还没有对角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个角的样子,然后还原小棒,再分别拿走另外两小棒观察那两个角的样子,这时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请学生说一说,就给了学生一个“ 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这样也为学生后面能正确指出用圆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头脑中角的概念逐渐清晰。

2、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在课上我对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学生很多时候意思正确,我就急于给予评价。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之外,还对学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3、在课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本节课中有一些让学生质疑,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如:在同桌同学用活动角造同样大小的角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脑海中差生疑问“我们的角并不一样”如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争论,最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重难点应该能被学生更好的介绍,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并且善于抓住教学中能令学生差生矛盾冲突的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这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学也更高效。

4、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安排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过多每次活动,都要组织一次教学,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所以,有的活动是否必要,就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多,应该突出主线,进行简化。所以在二次备课中,我将摸角的环节去掉,在巩固练习中,将正例与反例结合,也能达到角的概念的强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时在标角中将平面图形和圆弧形放在一起,也能达到分层巩固的目的。这次的经验,也让我对以后再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时有了思考,活动是否必要?活动与活动还能否结合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图考虑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

篇8:认识角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体会角的基本特征, 并感知角的大小.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角”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角, 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个环节, 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着在教学中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将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思想, 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常见的物体, 帮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自主构建角的概念.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二、课堂再现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 对教材进行了研究、重组与拓展,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数学活动空间,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一 ) 认识角

交流预习

(1) 找角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学生汇报.

(2) 做角 :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 学生展示做好的角.

(3) 摸角 :请每一名学生用手摸一摸你做的角 , 感觉怎么样? (学生交流)

(4) 观察 :看着这些各种不同的角 , 你知道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 :在预习中我设置了以上几道题 , 第一道题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 感知生活中角无处不在,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道题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角的做法, 可以初步认识“角”的形状,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获得感性知识.第三道题学生先摸角, 再说感觉, 手脑并用, 视觉、触觉感官协同参与学习, 体会“角”的特征. 第四道题交流角的共同点, 对操作活动进行概括和提炼, 把手工制作层面上升到数学层面. 】

(二 ) 介绍角

1. 介绍顶点和边

师: (用学生做的角比画) 我们数学上将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 请大家一起跟我说:顶点.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摸一摸角的顶点, 感觉一下角的顶点是什么样的 (尖尖的. )

师:角除了有顶点还有什么呢? (边)

师:摸一摸边有什么特点? (直直的) (板书:顶点———尖尖的———边:直直的)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一生上台指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板书:一个顶点, 两条边)

小结:通过操作和观察, 我们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

2. 介绍角的符号

师:为了说明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 从角的一条边画一道弧线到角的另一条边. 角呢, 就在这儿.

师:请大家像老师一样边比画边介绍角. (一学生上台比画指出角, 并标上角的符号)

小结:通过大家亲自动手操作, 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符号, 角的符号是一个小小的弧形.

【设计意图 : 以学生做的角为例 , 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再要求学生摸摸角的各个部分, 一边感受一边叙述. 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 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知识. 角的符号的介绍, 有利于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促进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素养. 】

3. 巩固练习

师:现在拿出我们的三角尺, 找一找三角尺的角在哪里?

师:像老师一样, 将三角尺尖尖的这一端按在手心上, 你发现手上出现了一个什么? (点) 这尖尖的一端是角的什么? (顶点 ) 角就在这儿. (边说边比画 )

师:让我们再摸一摸角的边, 感受一下边怎么样? (直直的)

师: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 这样我们判断角就方便多了. 下面四个图形, 看一看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 , 进一步明确角的概念 , 内化角的知识.】

(三 ) 探索角的大小

1. 制作活动的角

师:现在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 信封里装有吸管和大头针, 你能用两根吸管做一个活动的角吗? (同桌合作, 共同完成)

老师从学生做的角中找出两个, 粘贴在黑板上. 并比较哪个角大, 哪个角小. 出示角:

师:为什么这个角大一些, 这个角小一些?

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摆一摆、比一比, 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两根吸管叉开的程度越大, 角就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 角就越小.

师: 如果用一根吸管做一个角, 想一想怎样让这个角变大, 再怎样变小? 自己动手尝试, 感受一下角变大变小的过程.

【设计意图 :用吸管做角学生感兴趣 , 通过吸管不停地张开合拢, 学生直观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 再通过比较, 要使角大一点或小一点该怎么办, 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

2. 观察生活中物体角的大小变化

师:在我们生活中, 很多物体的角可以变大, 也可以变小.大家能举一个例子吗?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件物品:扇子和剪子.

教师演示, 学生观察:当这把折扇慢慢打开后, 折扇的角有怎样的变化?

剪刀慢慢合拢的时候, 剪刀的角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结: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观察,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设计意图 :折扇和剪刀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 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通过剪刀和折扇的打开和合拢的操作, 体验角的两边叉开程度变了, 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

3. 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三个不同斜度的滑梯图片, 观察滑梯隐形的角.

师:你喜欢坐哪一种滑梯? 为什么? 你能用刚才我们学习的角的大小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设计意图 : 从生活引入新知 , 然后再回到生活 ,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

三、课后反思

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 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 ,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应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 积累数学经验,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他们乐学、善学. 本节课就是根据这样的教学思想进行设计的.主要从预习出发,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 讨论交流, 获得新知, 发展数学思维, 感受学习乐趣, 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预习环节设计了三项操作活动, 分别是找角、做角和摸角.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 手脑并用, 体会“角”的特征. 从而主动地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 亲身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预习交流环节中, 当学生展示出各种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作而成的角时, 我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角的共同点, 及时对操作活动进行概括和提炼, 把操作活动从手工作业层面上升到数学知识层面.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始终是为开展数学思考服务的. 只操作不思考, 显得浅薄;只思考不操作, 觉得空洞. 因此在操作活动完成之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把在操作中获得的经验、表象, 进行观察、思考、抽象出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只有这样将学生的外显动作与内部思维相结合的操作活动, 才是有价值的.

这节课的操作活动很多,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活动, 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 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注重趣味性和探索性, 比如摸一摸三角尺角的顶点和边, 用一根吸管做一个角, 并让这个角慢慢张开合拢, 观察折扇、剪刀的角变大变小过程, 观察滑梯中隐藏的角等, 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角. 通过设计的这些操作活动, 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变成了动态的探索过程,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 从直观到抽象, 从感知到内化, 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这节课在操作活动中, 学生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或结果进行语言表述时, 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比如在交流预习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时, 学生回答是:“桌子上有角, 黑板上有角, 墙有角”, 这些角可不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啊. 于是我带着学生比画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 这样就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 这也让我意识到,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操作后, 要让学生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操作的过程, 然后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 再根据操作的结果, 说出结论, 这样就可以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使操作活动事半功倍.

在让学生探索角的大小时, 开始自己不停地纠结在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这个问题上, 后来看了很多教材分析, 觉得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需要明白射线的定义, 而射线的知识在今后才教学. 又仔细研读教材, 发现教材中在比较角的大小时, 都没有涉及不同边长的角比大小. 所以, 这节课在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大小有关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相同长短的吸管做角, 然后比较角, 可喜的是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 角张口越大, 角越大. 二年级学生, 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 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 通过操作活动, 可以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丰富形象思维, 为实现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提供帮助. 因此,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提高感知效果, 就显得尤其重要.

篇9:走出“认识角”的误区

《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拿起你的三角板,像老师这样,用三角板的尖顶碰一碰你的手掌心,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扎得手有点痛。

生2:很尖,很锋利。

生3:会刺人。

生4:很痛。

……

师:有一点痛,为什么会痛?

生1:因为三角板很尖。

生2:因为三角板有一个尖尖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不错,因为这里很尖(老师指着三角板的尖顶)。

师:请同学们用手顺着三角板尖尖的地方往外摸,有什么感觉?

生1:摸起来很舒服,没有刺手。

生2:摸起来平平的。

生3:很舒服。

……

因为有这一体验,所以在后面的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都跟不上教师的“预设”:一个是比较角的大小,一个是理解角的意义。

在课堂的临近结尾,教师进行总结的时候,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角。

师:你知道角是怎样的吗?

生:尖尖的,刺得手有点痛。

……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634页对“角”的解释有这样几种:①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一般细长而弯曲,上端较尖;②物体两个边缘连接的地方。可以看出,上面的教学片断,教师无意当中,让学生去感知的是“上端较尖”“ 物体两个边缘连接的地方”。可见在这里,教师无意识中,把“角的生活意义”等同于“角的数学意义”,把“角”(尖尖的,像牛角一样的东西)的现实生活意义,当作数学意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一个角)来让学生体验,自然会南辕北辙。我想,以后要扭转学生对角的意义的理解,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本节课的后段,当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总是“启而不发”,不管教师怎么引导,小朋友总是觉得边长的角就较大。当课堂临近结束,老师问学生学会了什么、什么是角的时候,学生回答:学会了角,角会扎手,角是尖尖的。可见学生认识的角,已经是非数学意义上的角了。

其实,如下图,要感知“角”,我们可以让小朋友的手弯成弧形,在角的内部“画弧线”,而不应该过分强调角的尖顶(顶点)。因为这时非有意注意的事物,反而成了强刺激物,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需要注意的问题反而成了“配角”,这些常常出乎我们教师的意料之外,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困惑。

诚然,教师主要是希望通过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解释数学现象。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惯用的招数,如类比、推理、打比方等等,都是我们认识新知的一些办法、手段。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类比迁移,有其形象直观的一面,但也常常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困惑,因为“晕轮效应”的作用,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学“南辕北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慎之又慎地运用迁移规律。

责任编辑罗峰

篇10:认识角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语言的魅力。文章中晏子的话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的语言的巧妙,并从中体会晏子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楚,抓住课文主线统领全篇教学。在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王面前,晏子是如何赢得楚王尊重的这一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展开学习。

2、设计问题精简,突出重点。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画出重点句段,通过品读句子并进行深入的理解,从中明白晏子说的话的意思,从而理解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3、 注重对重点词、句的挖掘。如晏子说齐国人多的那一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教学时出示古文让学生把古文中的三条成语带到原文中分清各指哪句话。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二、教学中的不足:

1、 在文章的写法上应该加强指导,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好在哪里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2、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好的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没有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自己没有做好引导示范的作用,当学生的读体现不出人物品质时,明知问题出在哪,但我还是蜻蜓点水的提出了朗读建议便匆匆而过,如果此时我大胆的施展范读技巧,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会大胆尝试,朗读效果也会转好。

篇11:认识角教学反思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上一篇:二年级如花绽放下一篇:急诊科实习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