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对象

2024-08-05

文学创作的对象(精选6篇)

篇1:文学创作的对象

我看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而来的。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

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秦腔》”,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秦腔》中各人物的性格”,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秦腔》的某一人物的链接作用”就容易下笔了。《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一文就抓住了一个人物牡丹,以这个人物揭示了《秦腔》的线索,从另一个方面理解了《秦腔》一书,深刻认识了现在文化的青黄不接,和对古老文化不再被人继续重视的畸形发展的反思。

写评论的时候观点一定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述解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在进行评论之前必须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是以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来解读的,他是在对秦腔的进行深入思考才进行写作的,是在经过对文章的每句话进行深思之后才有这种思想的。

其次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中,怪胎女婴就是文章的中心,她是连接的中心,她既是世俗婚姻的连接点,表现了夏风的重男轻女,和当时社会的生殖崇拜,又表现了引生的精神式爱情,以牡丹的怪表现了引生的怪。

写评论时要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篇2:文学创作的对象

研究对象是宇宙空间中的.天体和其他宇宙物质。天文学观测和研究它们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相互关系和起源演化。

地球大气层内的物体和现象通常不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除非它们起源于太空。

天体:指宇宙空间(太空)中的一切实体,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篇3:文学创作的对象

历史、革命、政治在民间生存空间中不以重大的革命暴力及政权更替为显在特征, 它通常是在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站在民间立场上考察社会现状及历史动向, 视野往往圈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凡夫俗子的婚丧嫁娶、生活百态中反射时代变迁。迟子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明暗, 折射理性哲思。即使表现满洲国这类的宏大题材, 也是从小人物入手, “其实小人物才是历史真正的亲历者和书写者。人世间的风霜雨雪, 都被普通百姓所承受了。平顶山大屠杀中不会有大人物, 被抓到虎头要塞当劳工的不会有大人物, 因吃白米而被定罪的人中也不会有大人物。”[2在迟子建的创作视野中, 日常生活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文本之中的

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转述与表达在文学史中并不少见, 尤其是我国明清时期以《金瓶梅》肇始的文人小说, 十分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 这种表达在《红楼梦》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呈现。然而, 到了“欲新一国之民, 比先新小说”的启蒙时代, 文学被作为工具而用来启蒙民众, 作为表现对象的日常生活也被作为为某种意图而服务的工具, 而非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直至新写实小说的出现, 日常生活重被纳入文学视野, 尽管他们更加关注其琐细、凡俗的一面。日常生活是迟子建小说世界构建的重要方面, 站在民间立场之上, 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使其文学世界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首先是对家庭生活的描写。与现代都市市民的单位生活及广阔的社会交际生活不同, 家庭生活是底层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年是无更多社会生活的普通乡民百姓一年当中十分重要的节日, 具有仪式的功能和作用。围绕着这一节日, 家庭生活会呈现出许多迥异于平常的活动, 迟子建以精细的笔致描绘了这一状况。在《到处人间烟火》中, 到了腊月二十九, “明儿就该穿新衣、贴春联、吃年饭、磕头拜年了。”除此之外, 作家还描绘了一家人一起贴春联的场景, “通常是一家里两个人联合着, 一个刷浆子一个往上贴。”挂灯笼:“媳妇前脚提灯走着, 孩子在后跟着, 祖母在紧后面尾随, 一家子人都准备出来看灯。”《腊月宰猪》中则把全家一起准备过年的活动描写的更为详细, “女人们就开始围着锅灶蒸面食。馒头、画卷、豆包、糖三角、枣山、菜包等等”;男人们则“清理院子的积雪、劈柴、竖灯笼杆、采买、冻冰灯”;“小孩子最乐意做的一件事, 就是用稚嫩的手去接从母亲的剪刀下婀娜脱落的窗花, 忙不迭地一层层掀开那剪纸, 看看鲤鱼胖不胖、百合花是否呆着长长的蕊。”一些家庭必要的礼仪和规矩也是家庭生活在过年时的重点。当“祖母把垛在箱子上的被褥一件件搬到炕上, 开始从裤腰带上解钥匙了。……孩子知道, 他每年一次的‘悔过’活动就要开始了。”

而“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 就是洗澡。”《清水洗尘》是迟子建对家庭生活描绘的最为精妙的小说之一。小说以一个名叫天灶的小男孩想用清水洗一次澡为线索描绘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七——“放水”这一天所发生的各种小龃龉。礼镇的习俗是一年只洗一次澡, 烧水放水的重任在郑家都交给了天灶, “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 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 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今年天灶决定一定要用一次清水。奶奶洗完后希望天灶用自己用过的水洗却被天灶拒绝, 于是伤感的觉得自己的孙子嫌弃她;天灶嫌每年都用自己的卧室当浴室所以提出今年该用妹妹的房间而与妹妹产生了小摩擦;蛇寡妇来到天灶家请求天灶爸帮忙修理一下澡盆而惹得天灶母亲的不满。作家将奶奶因孙子嫌弃自己而抱怨的老小孩状、小天云的天真可爱、母亲因蛇寡妇而起的醋意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整篇小说围绕着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全家洗澡这一活动而展开, 故事时间局限在一天以内, 环境也限制在了家庭范围中, 从而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偶尔相伴的吵嘴等生活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夫妻关系是维系家庭生活的关键, 因此夫妻生活同样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维。《福翩翩》讲述了两对儿在家庭生活中出现情感裂痕的夫妻间艰辛的生活, 作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挖掘出了两对儿夫妻的情感历程。小说开篇以柴旺家的早起准备早饭开始情节, 有如一个家庭无数个平凡生活中的某天的开始一样, “天还睡着呢, 柴旺家的就醒了。”为了不惊扰丈夫的睡眠, 柴旺家的“抱起被子底下的棉袄棉裤, 下了炕, 摸到鞋, 提着它们到西屋穿戴去了。”这是流露在平常夫妻之间最常见的恩爱之情。同时作家还刻画了两对儿夫妻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物质困难, “带着饥荒过日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他们不敢再添置新衣裳, 不敢吃肉吃鱼, 不敢买水果。”“烹调用的酱油和醋一律是散装的, 花椒和大料也都是最便宜的……”一场车祸, 令刘家稳失去了双腿, 只能借助轮椅活动。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后, 生活更显艰辛, “她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占据了家中大半的开支。”但是发生于夫妻间的摩擦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柴旺因在卖春联时意外地得到了一笔横财, 于是瞒着妻子和刘家稳给刘英买了一台治疗仪, 事情败落后得来的是妻子与自己的冷战与刘家稳的误解。迟子建在这篇小说中描写了夫妻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状态, 面对物质困境时的患难与共, 以及无不可避免的龃龉和误解。

其次是文娱活动。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 气候特征明显, 面对相对贫瘠的生活, 东北人民大多有着乐天的性格, 懂得娱乐自我。因此乡民百姓除了维持生存的必要活动外, 还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以自发为主, 带有自娱自乐的性质。这其中, 逛寺庙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娱乐活动。与有着强烈宗教意识的西方人士不同, 中国人拜寺庙多半是抱着实用的目的, 如祈求平安, 求子, 求雨等等。而“以寺庙为中心举行的道场、佛会、庙会、游艺等各种通神祈福活动由最初娱神色彩渐渐变淡, 转向娱乐大众, 寺庙成为人们‘狂欢’的场所。”[3]所以去庙会往往带有“逛”的意味。《五丈寺庙会》中距离庙会三十里路的南凉、六里路的金顶镇、四十里路的七里铺的百姓都要去拜庙会, 并且十分的重视。“每逢庙会的时候, 栖龙河的渡口就热闹非凡, 除了摆渡人的生意红红火火之外, 河岸上看护牲畜的人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各种地方戏也为这种热闹助了一臂之力, “五丈寺的西南角锣鼓喧天的, 野台子戏就要开场了。那些逛够了庙会的人, 此时会花上几毛钱, 去那儿过过戏瘾。”“庙会仿佛是一场盛宴, 而野台子戏则像是一壶新茶, 饭后的一杯茶总是别有韵致的。”作家写出了存留于民间社会的这种独有的娱乐活动, 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普通百姓对宗教的另一种诠释。

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娱乐活动, 多在春节及各种重大的庆祝活动中进行表演, 以热闹为主要特点。迟子建在《秧歌》中不仅描写了秧歌的形态, “他们里面穿着棉衣棉裤, 外面却罩着色彩鲜艳的绸缎, 脸上涂满了白粉和胭脂。女人们的嘴唇就像是被辣椒熏着了似的通红通红。”而且也写出了人们对于这项活动的热爱, “无论是赶车的车夫, 还是牵驴的磨倌, 抑或是卖豆腐的中年妇女, 只要听说南天阁来了秧歌队, 而那里面又有个小梳妆, 就不管他们手里正忙着什么, 赶紧撇下朝银口巷和猪栏箱里跑。”

传说故事在民间以口头形式广泛流传着, 说书等活动亦是民间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 人们喜欢在闲暇时讲述一些鬼神故事以消磨时光。《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那些出摊子的小贩子最喜欢讲鬼神故事”。邢老婆子说鬼说的好, 史三婆子也爱说鬼, “不过是《聊斋》中狐仙鬼怪的翻版。”《北极村童话》中的“猴姥讲故事最有一套。讲鬼神时, 不是眯着眼乱哼哼, 就是张着大嘴, 捶胸顿足。”而民间社会的孩童们的娱乐活动多半都是简易的, “到菜园里捉蚂蚱、蝈蝈”“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 他们叫它‘冰嘎’。他们抽得很卖力, 常常是把鼻涕都抽出来了。他们不仅白天玩, 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呆不住, 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 深冬的夜晚就不时传来‘啪——啪——’的声音。”

日常生活如同北极村的山川河流一般共同构成了迟子建文学世界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更其可贵的是作家并不蔑视日常生活的“日常”之处, 在描写方式上废弃琐细的描写方法, 以细节描写等为切入口挖掘出了蕴藏在凡俗生活中的温情与诗意, 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陈学明等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36页

[2]迟子建:《小人物与大历史》, 《长篇小说选刊》, 2005年第1期, 第146页

篇4:动漫创作不能忽视接受对象

但总的说来,我们对于动漫的研究,特别是从我国儿童人格、审美心理成长特点和少年儿童对动漫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仍然重视不够。对动漫原创作品在题材、内容、创意和表现手段方面的艺术创新研究还尚属起步阶段。

选材与审美倾向

快乐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为他们创作的动漫作品责无旁贷地要体现这一心理特征。少年儿童生来具有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放松的愿望,因此动漫创作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心理呵护,更多的欢乐自由,让他们在幻想和游戏中愉快成长。

因此,动漫作品的选材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新奇制胜的生活内容

对于少年儿童有兴趣的东西,必定是新奇的,新奇即出人意料。

人生哲理处世道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很陌生,在动漫作品中不断以新奇制胜的内容产生意象美,才能让少年儿童产生情趣理解内容。既然向往欢乐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为他们创作的动漫作品必须要提供欢乐的场景和情节,具备欢乐的内核才能让他们感到新奇,激发兴趣,引发共鸣。

2、丰富多彩的人生体会

少年儿童的特性就是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去体会。因此他们总是以娱乐、玩耍、游戏为目的,以对未知世界的盲目、勇敢探索,以自信乐观而忽视客观情势、忽视自然规律,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自然变成了笑料。

3、无拘无束的奇思妙想

幻想是少年儿童的天赋和本能,这些幻想体现在他们的一切活动里。因此,把他们当做受众群体的动漫,必须要有充分的想像力。但是动漫中的幻想与想像不是游离的,而是和整部作品融合的,是要通过儿童的眼睛去看世间百态。

构思与意境创造

动漫创作在构思过程中,不仅要清醒地意识到题材自身的意义,更要考虑怎样处理好题材,怎样使作品为观众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

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童话色彩,他们总是很难将现实和幻想截然分开,这与其成长的特点有关。他们每天在发现新的事物、新的生活现象,好奇使他们想弄明白原因,而知识的缺乏,认知能力的不足,又使他们难明就里,于是就产生了想像,将原本无生命、无意义的事物“拟人化”,使它们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构思动漫作品时,必须要从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打破思维常规,冲破固有的思维逻辑。哪怕那些幻想荒诞不经,超时空的故事情节离奇可笑,但它在吸引少年儿童的欣赏兴趣时,会强烈地引起少年儿童内存的生命冲动,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丰富多彩的新鲜奇异的感知刺激下变得更加活跃,并在与作品中的幻想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同时,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

表达与动感融合

动漫的人物是用语言、色彩、图形、音响等来塑造的。由于少年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局限于表面,要想给他们揭示出事物内在的深刻意义,必须要利用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做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对于主题的表达决不能游离形象去抽象的说明,也不能一味地去寻找笑料,使其变成噱头。只能用积极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观众,用他们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去引起共鸣。

从形式上看,动漫里出场的人物常常是稀奇古怪的。不仅飞禽走兽,山川草木可以作为人物在动漫里活动,就是人类出现在动漫里也变得异乎寻常,大的则顶天立地,小的可以从针眼里逃脱。即使保持常人状态,也会碰到奇异的事情。

由于中国本身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外来文化所施加的影响总是体现得特别缓慢而艰巨,动漫艺术也是如此。与它相对轻易地引进相比,其在中国的发展就显得滞后。相对于美国动漫的商业化运作、日本动漫的艺术氛围、韩国动漫的市场拓展,中国动漫显示得最为充分的是它的意识形态特征。这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教化系统与建国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要繁荣中国动漫,理念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动漫创作与接受心理的研究。只有做到主观动意与客观反馈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来。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影视动画协会,副会长

(本文编辑 谢宁)

篇5:文学创作的对象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胡适《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主要思想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如《威权》贯注着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如《上山》,表达对劳动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如《人力车夫》,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如《尝试篇》,对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艺术形式: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是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的一大创新。平实、冲淡的意境。如《一颗星星》等平实的语言,常见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调,展示出各自的韵味、意境。托物寄兴。如《乐观》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而以“树”为喻,表达不畏摧折、终将获胜的信念。在诗形和用韵上,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

地位在于:最早尝试用白话写诗,思想倾向上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向一致。冲破旧诗律绝体的束缚,自创新制,是他的“诗体大解放”理论的实践。胡适是白话自由体诗的开创者,《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自由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有些诗平铺直叙。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倪焕之形象的塑造,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的追求与遭遇。小说展示了倪焕之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倪焕之是一个小学教员,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改革社会在于人,而造就理想的改造社会的人在于教育。他有一套改革教育的思想,但真正实验时却受到社会恶势力的阻扰。但它的最终失败,却是因为理想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被那个社会同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倪焕之觉悟到改造社会,要走有组织的群众斗争的道路。他从农村到了上海,参加了“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忧愤而病死。倪焕之道路,说明教育救国、个人奋斗道路不能改造社会,必须走集体主义、群众运动的道路。这是作品重要的思想成就。

《倪焕之》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风光习俗,以工笔细描。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

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如《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

语言平实、纯正。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外表浪漫实质写实。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异域写故土,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中常暴露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思想复杂性表现在他作品中的爱国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宗教宿命倾向的矛盾;人物性格复杂性,如《缀网劳蛛》中尚洁,《商人妇》中的惜官,在逆境中,她们既有沉稳坚毅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

简析许地山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有三要素:异域色彩。故事背景多为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南国的自然、人文,风俗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宗教氛围。既描写了许多宗教习俗和活动,更着重描写了具有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出世精神。爱情线索。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婚姻的线索。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鱼的鳃》。

1、《春桃》刻画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春桃,在命运恶浪的捉弄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两个男人,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的信念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显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

2、《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观写实。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生本不乐”的佛教多苦乐观,他悠怨地对“死”的礼赞,流露出许地山思想的迷惘和矛盾。

平民主义的礼赞,如《落花生》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写质朴无华的落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自然地引发出为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夫妇情感的抒写,写闺房之趣相思之苦,透露出性爱有信仰、人性与佛性的冲突,以及二者由共处到对抗的经路,而以人本主义对禁欲主义的胜利表明了作者终于弃佛入世的心路历程。

艺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上《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朦胧、洒脱的语言蕴含着破费咀嚼的玄理思辨。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山雨》是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主要思想有:

1、《山雨》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展现了当时北方农村在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双重阴影下广阔的生活图景。作品通过对中农奚大有一家悲惨生活的描写,把农民对故土的依恋、离乡的无奈和流入城市寻求生活的艰辛一一写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画出了一幅新时代的“流民图”。

2、对农民心态的细腻体察与表现。奚大有是个安分、憨直的农民,农村崩溃的现实,使这个依恋乡土的农民一步步离开了乡土,同时也一步步走上了反抗和觉醒的新路。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纵观王统照从20年代前到40年代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比较明显的数度转变,而对于象征的艺术手法,他始终都未释怀。以《沉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以女人体模特儿象征艺术之美。作者的暗示和象征往往失之虚玄。《沉船》的象征意味比起《沉思》多了点凝重。

现实主义的力作《山雨》标志着王统照从早期的象征趋向写实的重大转变。《山雨》展现的广阔生活画面正是当时中国现实“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象征。写实与象征较为融洽的结合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冰心的思想中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分》将教授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室“分”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开始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思想:《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是对母亲、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母爱、童真与自然之美已融为一体。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至上的伟力,把母亲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作者视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衬社会之丑恶及世风的堕落。对大自然的礼赞,也与作者对母爱的宣扬一脉相承。

艺术:受泰戈尔的《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托物喻理,常以哲理入诗。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思想:《寄小读者》是冰心著名的通讯体散文集,也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是叙写她赴美留学旅途中及在美国的生活,贯串的是对母亲、童真、大自然的礼赞和热爱眷念祖国的感情。除这“三爱”之外,爱祖国是《寄小读者》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把她诗文中的“三爱”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艺术:《寄小读者》满贮诗情,写景如画,艺术上具有抒情诗、风景画的特色。

分析评价冰心创作中“爱”的哲学的内容

冰心的文学创作是多面的,小说、诗歌、散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而贯串于她的文学创作的,是“爱”的哲学。冰心的“爱”的哲学,其内容包括母爱、童真、爱自然、爱祖国。母爱、童真、大自然三者以母爱为中心而有内在联系。童真是母爱的自然延伸,爱大自然与母爱也一脉相承。冰心的爱国主义也和母爱、亲友之爱,对祖国河山之爱密切相联。

“爱”的哲学是冰心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内容。

冰心文学创作中的“爱”的哲学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以及加强作品诗情的作用。散文集《寄小读者》,是书信体儿童文学作品,写了作者赴美途中及在美国的生活。“爱”是她散文集的主要内容:父母之爱、兄弟亲人之爱,小朋友的爱等。在一切的“爱”中,母爱占着中心。冰心的“爱”的哲学的道德感情力量应充分肯定,在艺术上也使她独树一帜。

冰心的“爱”的哲学也有局限、不足。对于黑暗残酷的现实,“爱”的哲学显得苍白无力。“爱”的哲学并非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指《背影》《给亡妇》等。

一、这类散文以致情感人,《背影》写父子之情、《给亡妇》写夫妻深情。

二、艺术上的特点是:用笔朴实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如写父亲为儿子送行、买橘子等。构思上,弃巧取平。结构缜密、剪裁得当、浓淡相宜、反复点题,在淡淡的笔触中营造浓浓的情意。朱自清的这类文章在朴素平淡的艺术形式中寓真情、风华。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朱自清的借景抒情类散文,指《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画。意境幽美,景物描写细致而有神韵,使人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似诗如画的美景中,流露出作者的复杂情思。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反衬出作者因现实烦恼而产生的不宁静心情。文字优美清丽,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新鲜生动,运用通感的手法。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尤其是像以至情为特色的《背影》,以诗情画意为特色的《荷塘月色》等,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朱自清以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证明白话文也能写出漂亮的“美文”,巩固了文学革命的胜利成果。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静。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背影》的质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荷塘月色》里的26个叠词,颇有听觉的美感。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海滨故人》是庐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思想:《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风格:自叙传的写法。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写照。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作者对男女之爱虽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却是疑惧。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恨”,而不是爱。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简析《沉沦》的思想

《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性心理。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中的“他”等,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的心理。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爱国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人道主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过“我”与烟厂女工、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挚爱,剖析了落拓下层知识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渐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趋于升华的过程。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自我的写真。“自叙传”的色彩。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郁达夫对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的实验,呼应了20年代时潮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吟唱出张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的文学咏叹调。从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范畴对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引领了一种以浪漫主义为其风神的小说派别,开创了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歌颂祖国、思恋祖国。身在美国,他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表现在《太阳吟》、《忆菊》中、《孤雁》中他以流落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他眷念的家不仅仅是小家,抒发的情也不是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反帝反种族歧视。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如《洗衣歌》中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平易的诉说中,包含着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

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一面为祖国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另一面《一句话》中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者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这就是一直浅埋在心底的“一句话”:“咱们的祖国”。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爱国主义诗篇。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惟一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恶黑暗现实、期盼祖国新生的丰富内容。

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他提出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死水》《忆菊》《洗衣歌》等,既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又有“三美”的艺术形式。这对于纠正白话新诗创作中态度不够严肃、过于散文化的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前期诗集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思想。由于作者长期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主义的混合物。如《婴儿》里,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追求的过程中,他显得自信、乐观。由于他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现实情况的矛盾,作者又感到这理想有如一个梦,作为中国资产阶级开山诗人,他的内心也不无悲凉之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魄。

反映现实社会。如《太平景象》《人变兽》揭示了反动军阀统治的罪恶,发出了对黑暗现实生活的诅咒。《先生!先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这些诗篇,明晰地显示了诗人关注现实、憎恨封建军阀、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倾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描写爱情体验。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基础,有时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真挚、坦率地表现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如《起造一座墙》《望月》《决断》《翡冷翠的一夜》等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

歌咏大自然。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不少诗作中,经常出现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如《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都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后期诗集主要有《猛虎集》和《云游》,主要思想有:随着革命的深入和爱情理想的破灭,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于是苦闷更深。表现了较深厚的消极悲观倾向。如《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表现的是梦的悲哀。对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恐惧和敌视。如《西窗》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腹中的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韵上和谐中显出变化。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

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乡民命运的同情,较多的流露出对旧制度、旧礼教的不满。如《柚子》。对一些善良的乡村小人物关爱,赞美他们纯朴的人性美和古朴的生活方式。如《竹林的故事》《桃园》田园山水之美有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对于佳山秀水的留恋,加浓了废名小说的隐逸倾向,长篇小说《桥》中表现最为充分。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抒情小说,浪漫特色,充满恬淡清逸的抒情色彩,洋溢着田园牧歌的静雅气氛,传达出远离尘嚣的浪漫主义气息,从中透出一种悠悠的感伤。诗话小说,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自觉地把小说当成诗,追求独特的意境、独特的神韵。结构上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而重情绪、意境的渲染,颇具古典诗词含蓄而有跳跃性的特点。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作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对青春、爱情的歌颂,对生命的沉思。如《我是一条小河》。从平凡的生活中窥见社会与人生的真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发出了不平之鸣,也表达了知识者的苦闷。叙事诗的创作是冯至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所作的独到贡献。如《帷幔》从中国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取材,反封建的色彩尤为浓烈。冯至的叙事诗,融抒情于叙事,为新文学叙事诗的起步,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篇6: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老舍诞生于一个忧患深重的年代,他在19世纪末(18)出身于现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中、下层,此时此刻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危亡。老舍幼年一直在北京贫困的大杂院中生活,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他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体验主要来自这里,他的小说的材料也来自这里。1924年初到1929年夏天,老舍在伦敦整整生活了五年,同时老舍全部创作生涯,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欧美度过的。老舍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活动材料清单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