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发祥地缩稿

2024-07-21

酒文化发祥地缩稿(精选3篇)

篇1:酒文化发祥地缩稿

汉文化发祥地---汉中,位于秦巴山麓,汉江之滨,自古就有“天汉”、“天府”之美称,现今更有“西北小江南”和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名城之美誉,陕西省汉中监狱就座落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

陕西省汉中监狱始建于1808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监狱旧址位于汉中城区培德街一号。为摆脱场地狭小、设施陈旧的发展困境,按照全国监狱布局调整要求,2002年6月,监狱整体搬迁至汉中市区北郊。新监距市中心6公里,占地270余亩,拥有5.36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群,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高度戒备监狱。监狱关押全省重刑及三次以上犯罪的罪犯。现警力310名,押犯2700多名。

在老一代监狱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汉中监狱曾率先建成西部地区第一所部级特殊学校,率先在全省推行规范化管理,创建成全省首个关押男性罪犯的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汉中监狱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分监区标准化达标、管教工作标准化达标、监狱管理工作标准化达标,规范化工作上水平等牌匾)

然而,2009年3月1日两名罪犯集体脱逃案件的发生,给汉中监狱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暴露出监狱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安全意识、管理实践、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

“有大略者必善谋。”自2009年6月始,监狱新一届领导班子对“3.1”事故进行深刻剖析,痛下决心,扎实整改。秉承“改革创新、勇创一流”理念,不断创新思路,规范管

本、最有效屏障。

加强监狱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

推进制度化建设 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制度化是规范化的前提,是提高监狱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化的首要任务。监狱根据新变化、部、厅局要求,新刑法的修订内容,进一步加强制度的制定,特别是今年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以来,重点在各项制度的废、改、立上下功夫。组织专门人员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制定制度()项,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各个岗位职责,规范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制定完善具体细密、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将各个执法岗位、执法环节的执法行为都纳入规范之中,确保每一项执法行为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以适应监狱工作的需要,确保每个阶段的工作、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理有据,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监狱各项工作的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监狱工作始终在规范化轨道运行。

规范狱政管理

强化安全基础

夯实基础建设,严防严查。监门实行AB门禁管理系统和双警执勤、人车分流、三次比对、三次审查放行等规范化管理体系同时,又增设对面查车。即在值班警察检查车辆同时,监区领导跟班督查再次检查,确保不放出一个可疑之人,不流入一件违禁品。

创新检查手段,全面推行“25111”检查模式。“2”指

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 “工作规范、执法文明、安全有序”的窗口单位。会见场所是监狱的对外窗口,是联系群众、沟通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展示监狱执法形象的重要平台,加强会见管理是积极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监狱投资数十万元改造会见室,修建了不锈钢遮阳防雨棚,树立会见路线标示指引牌,设立电子储物柜,购置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开通电子触摸屏狱务公开查询系统,方便亲属及时了解服刑人员改造情况,积极开展“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活动。给家属以方便,传监狱以关怀,处处传递着监狱人性化管理、服务的理念。

规范刑罚执行 提高执法水平

规范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工作流程,严格做好罪犯的收押、释放工作,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重点环节,坚持做到程序公正、过程公开、手续完备、监督有力,确保刑罚执行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大力开展“126”工程。以“126”工程促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向800名服刑人员家属发出一封监狱执法公开信,回收反馈信息率63%,获得较高满意度。举办亲情聚餐,沟通信息,促进执法公正。

推进大接访及假释一体化进程。在会见室、监区设立监狱长接待工作台,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待服刑人员亲属和服刑人员,解答疑问、化解矛盾。积极推进假释一体化工作,监狱会同汉中市推行“假释一体化”措施领导小组,研讨“假释一体化”工作,采取社区监管、家庭管束、社会帮教、有

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开展综合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安置帮教建议,巩固教育改造成果。

积极开展出监教育,监狱领导、机关科室领导、心理咨询师对出监罪犯开展融入社会教育,举行出监宣誓,顺利融入社会,为社会减少不稳定因素。

防控结合 排查隐患

积极完善狱情分析研判、隐患排查整改、安全风险评估三项机制。监狱、分监区定期召开狱情研判会,合力抓好应急防范工作。做到分析有内容、隐患有排查、防范整改有措施,实现安全有保障。汲他人教训,查自身问题,监狱实行第一时间传达监管安全案件通报,保证传达不过夜、查错不过夜、落实不过夜。

坚持“三堵源头五必查”,深化“创建无违禁品分监区”活动。即堵住违禁物品的流入源头,堵住违禁物品的使用源头,堵住罪犯后续使用违禁物品的心理源头;罪犯单独行动必查,罪犯神情惊慌必查,罪犯聚众纠合必查,罪犯独自滞留必查,罪犯跨队交往必查。监狱还根据违禁品查获情况,总结规律和藏匿特点,在内网及时发布安全检查小提示。今年共组织大规模清监检查4次,联合武警突击清监3次,严厉打击了私藏违禁品的行为,监管秩序持续稳定,“创建无违禁品分监区”活动初见成效。

划分区域、联防联控,集中优势警力打歼灭战。狱内划分为五个安全联防区,积极依托“狱内110”,优化警力配置,多警联动,构筑适应动态管理防控体系,实现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目的。今年成功破获罪犯预谋脱逃案件一起。

规范分监区管理 突显队伍战斗力

率先在全省创建高危犯分监区,集中监狱管理、教育、心理咨询方面的精兵强将,采用个性化“问诊式矫治”流程,探索高危犯教育“1+1”的管理模式,即“严格管理+个性化矫治”模式。确定 “收押→背景调查→心理测试→制定矫治方案→日常管理→个性矫治→严格考核→警察回访→跟踪教育矫治”为主要内容的高危犯管理流程,对高危犯实行严格管理、科学矫治、强制教育,帮助高危犯矫治恶习,重塑思想,最终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高危分监区的成立,是我监贯彻“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块新的化解罪犯矛盾、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阵地,将对减缓分监区改造压力,提升对不服管理、抗拒改造等顽固犯的管理效果,维护监狱持续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推行“四个规范化”:

勤务模式规范化,实施“1+3”值班模式,即每天分监区带班领导1名,值班警察3名。

硬件设施规范化,配齐配全单警装备,完善报警联动装置,定置设施规范化,办公用具、文件资料等摆放位置统一有序,标语展板规范化。

日常行为规范化,一日工作规范“七个环节”细化为30个程序66个标准操作点,统一工作要求和指挥口令,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科学严密的分监区警察日常行为模式。

办事程序规范化,细化管教、生产、队伍建设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队伍素质,展示监狱形象,推动监狱工作的顺利开展。

规范警务保障 提高队伍战斗力

坚持从严治警,严格执行监狱人民警察“六条禁令”,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制定《从优待警实施办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警察职工解决好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创新思路,充实基层警力。面对押犯增多、监管压力增大、基层警力严重不足,新一届党委班子决定,机关男警察除领导岗位和工作岗位特殊需要外,全部充实基层分监区,并积极提拔优秀青年警察担任分监区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现我监基层警察人数占押犯总数的8.4%。

实行分监区值班警察送餐制,全力保障集中精力抓安全。

(将用各级领导视察检查的画面)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监狱规范化工作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执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执法意识更加规范,安全四无信心更加增强,确保监狱安全决心更加坚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监狱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倾全力贯彻落实“一线提九点、三措保三上”工作思路,把规范化管理作为提高监狱工作水平的总抓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勇创一流”理念,011-

篇2:试析曾国文化的发祥地

新郑望京楼城址

曾或作“鄫”、“缯”,是夏代的一个著名古国。从建国开始, 迄今已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曾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曾为姒姓国, 其始君曲烈是夏王少康次子, 约于夏代中期被分封到缯地, 史称缯国。《史记·夏本纪》并未提到曲烈被封之事 ,也未论及缯的具体地域, 仅仅说道:“禹为姒氏,其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缯氏。”《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文献中虽然提到缯或鄫, 但涉及其具体地域时则语焉不详。因而关于缯国文化发祥地的问题, 后世学者歧见纷纭,争讼不已。当代学术界对此也存在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新密新郑、兰陵、方城三说,现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进行初步探索。

新密新郑说浅析

河南新密过去叫密县, 与新郑东西相连, 西望巍巍嵩山,东连黄淮平原,地当我国地貌构架之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处,即豫西山地东缘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在气象方面,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从自然地理状况看,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占据着南达江汉、北抵太行的枢纽地位。《国语·郑 语》称其“前华后河,右济左洛,主芣騩而食溱洧。”这里是历史上“夏路”必经的交通要道,风藏气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周与春秋时期新密新郑先后属郐国、郑国地域范围,所以主张曾国最早建都于此的观点也称郐地说或郑地说。因古潧水(今溱水)流经其间,故而又称潧水说。人们一般都把这里的曾国称为潧水之“曾”。

潧水之曾的文献记载,主要见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中书舍人温彦博撰《曾氏族谱序》:“曾氏之先,自禹为黄帝之四世孙,公孙姓也,至禹别为姒氏,历四传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郐,及春秋,莒人灭郐,世子巫仕鲁,去邑为曾。”又引《兰溪谱序》:“吾曾自郐去邑为曾氏, 数传始至莱芜侯……”《路史·国名纪六》载: “鄫,郑地。今荥阳有鄫水城。鄫水,溱也。”新密古属荥阳郡所辖,潧水即今之溱水。当代学者中也有不少人主张曲烈所封之曾在潧水流域。 丁山《殷商氏族方国志》认为:“缯关不如潧水名字较古,与其说鄫之初封在缯关,不如说在潧水流域,更为合理。”[1]郑杰祥《夏史初探》云:“缯与鄫、曾古通用,曾氏当以立国于曾地而得名。……早期曾在或在今河南密县、新郑间的潧 水流域 , 而后南迁 于方城县 境内。”[2]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云:“曾国有三:一在南阳汉水流域;二在郑潧水流域;三在齐地之曾。……潧水流域之鄫,亦为子爵,姓则未详……传世有鄫子鬲:‘鄫子奠 ( 郑 ) 白 ( 伯 ) 作尊鬲 , 其眉寿万年无疆 , 子子孙孙永宝用’(《三代》5.43.4)。其姓亦当为姒,其地在潧水流域。”[3]李绍连在《河南通史》中也说:“缯氏,又作鄫、曾,是建国于杞地的夏族同姓诸侯国,邻近有扈氏国,其地在今河南密县与新郑县的潧水流域,后南迁于方城县境。”[4]上述观点均主张夏代曾国在今河南新密与新郑的潧水流域。

从考古发现来看, 潧水流域主要有新密曲梁城址和新郑望京楼城址。曲梁城址位于新密市曲梁乡曲梁村,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 南城墙长900米,北城墙长940米,东城墙长850米 ,西城墙长810米 , 面积71万平方米。城北门外,沟渠断壁上暴露有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代文化及汉代文化层,以二里头文化堆积最为丰富。曲梁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6年,当地群众取土时曾挖出商代早期的铜觚、柄形玉器、玉琴拨和陶鬲;1976年3月, 当地群众在曲梁遗址西边约1公里的河西村挖出商代铜爵、铜觯各1件;1988年3月 , 县文管所在此征集到商代铜刀一把 ; 1988年3月,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和郑州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在这里首次发掘。王衍村、 魏殿臣先生据此主张曲梁是曾国最早的都城,还说:“曲梁地名由来,它是曾国灭亡后,国人为怀念曲烈而命名为曲良,意为曲烈的良民还居住在这里。因‘良’与‘梁’同音,到北魏建县时,就用这个‘梁’字,叫曲梁县,曲梁地名几千年来沿用不变。”[5]此外,杨建敏先生也说:“少康封曲烈的初封地, 当在今新密之潧水流域, 此地西去少康之都新砦城址仅十多公里,因此处乃曾人所居之曾地,故国号曰鄫。”[6]并认为曲烈在新密建国,其后人迁至方城,最后徙至山东兰陵。

更令人关注的是,2010年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郑市新村镇望京楼水库以东,发现了一座二里头文化城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东城墙长625米,南城墙残长42米, 北城墙残长32米。在城址的外围,发现了外廓城与城壕,外廓城面积达168万平方米。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始建于二 里头文化 二期,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由于该城址西临黄水河(古潧水),有的学者便认为新郑望京楼城址就是夏代的曾国故城。

综合上述,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曲 烈在潧水 流域立国 的记述时代较晚。 学术界对两座城址性质的看法尚未取得共识, 如有人认为曲梁为郐国故城, 望京楼城址则是昆吾之居。尤其是曲梁与望京楼均与夏代都城——阳城、夏邑等近在咫尺,不是封国建都的理想之地域。因而就现有的情况来判断, 尚不能得出曲烈封国在潧水的结论。

琅玡之曾时代偏晚

琅玡之曾指建都于兰陵的曾国而言。兰陵县位于山东临沂地区西南, 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西北部为丘陵,南部是平原,正值沿海地区与黄淮平原的交叉地带; 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境内矗立着鲁南第一峰——抱犊崮,位居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崮”。战国后期,楚国在此置兰陵邑;西汉置缯县,属东海郡;东汉属琅玡郡。历史上的兰陵,还叫作承县和峄县。1947年3月,为纪念1933年7月“苍山暴动”,中共鲁南区委决定设立苍山县。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2014年1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通知》。因而琅玡之曾又称兰陵说或苍山说。有关琅玡之曾的文献记载颇多,如《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杜预注:“鄫国,今琅玡鄫县。”《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说文》谓:“鄫,姒姓国,在东海。”段玉裁注:“《国语》韦注曰:杞、缯二国,姒姓, 夏禹之后。……前《志》曰:东海郡,缯故国,禹后。后《志》曰:琅玡国,缯,故属东海。今山东兖州府绎县东八十里有故鄫城。按国名之字,《左传》作鄫,《国语》作缯,《公羊》作鄫,《谷梁》作缯。《左》释文于鄫首见处云亦作缯。据许则国名从邑也。汉县名从系。 ”《通志·氏族略》曰:“曾氏,亦作‘鄫’。姒姓,子爵,今沂州承县东八十里故鄫城是也。”《路史·国名纪四》载:“缯,子爵,昭公取鄫也,曲烈国,一曰衍,今沂之承县东八十里鄫城,莒灭之。汉缯国属东海。开皇为鄫州。 ”《齐乘·古迹》谓:“古鄫城,峄州东八十里,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传国至春秋。襄公六年莒所灭。 后属楚,汉晋并为缯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载:兖州府峄县,“鄫城,县东八十里,春秋时小国也。僖十四年,鄫子来朝。襄六年,莒人灭鄫。昭四年,(鲁)取鄫。《史记》夫差七年,败齐师于艾陵,遂至缯,即此。后为楚地。”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云:“今峄县东八十里有鄫城。”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 : “今兖州 府峄县东 有鄫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 十四年注曰:“鄫,国名,姒姓。襄六年灭于莒, 昭四年鲁取其地。后又属齐,见《吴世家》。故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苍山县西稍北。”考古发现的鄫国故城,位于山东兰陵县向城镇城后村与鄫城前村之间。东有阳明河,河东岸为石龙山, 与黄龙山一起成为天然屏障。西濒季文子河,从而形成了枕山面水的格局。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北城墙长435米,南城墙长455米, 东城墙长600米,西城墙长414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西地带,东西长300米,南北宽40米,是一处高出地面约8米的高台建筑基址。贵族墓葬区在故城西北的葬山,这里曾出土过成组的青铜礼器。此外,该城址出土器物尚有陶鬲、豆、瓦当及铜镞等。

抱犊崮

当代学者中,主张曲烈封国在兰陵的也不乏其人。谢均祥先生说:“中国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少康是禹的后裔、夏朝第6代国王,为姒姓,相之子。寒浞攻杀相后,少康生在母家有仍氏, 曾为有仍氏牧正和有虞氏庖正, 后得同姓部落有鬲氏帮助,攻杀寒浞,恢复夏代统治,被旧史家称为‘少康中兴’。少康的小儿子曲烈受封的鄫,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国历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时的鲁襄公六年 (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 (都今山东曲阜 ),做了官 ,以国为氏并去掉邑字,成为曾氏。”[7]逢振镐先生认为曲烈所封的缯国地域在山东兰陵,并说:“鄫国故城址在今苍山县向城西北约四公里处,离今兰陵只有十六公里。古鄫国,历史悠久,历夏、商、周而存在,直至鲁襄公六年莒出兵灭鄫,为莒邑。”[8]上述说法,均认为夏代曾国在山东兰陵。

历史文献有关兰陵的记载虽然较多,但都未标明曲烈封国于此, 仅仅说鄫国于春秋时期被莒灭亡而已。这里保存下来的鄫国故城的时代,为西周至汉代,其年代上限达不到夏代,况且夏代中期,山东兰陵属于东夷,当时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东界在今豫东一带, 尚未达到山东境内, 因而曲烈不可能在此建国,这里不是曾国文化的源头所在。

方城为曾之故墟

方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的东北缘,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台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东北部 山势中断处形成自然缺口, 是华北平原气团进入南阳盆地的方城缺口,向以“南襄隘道”著称。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 使其成为“南襟湘汉 ,北引河洛 ,东挟江淮 ,西胁武关”的重要形胜之地。方城县北部独树镇大关口 是中国古代的缯关,为楚之北方门户,因而方城说又称“缯关说”。方城县古称裕州,系南阳府所辖,故又称“裕州说”或“南阳说”。从文献记载来看, 这里应为夏代中期曲烈所封缯之所在。《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国语·郑语》韦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国语·周语》云:“其后伯禹……皇天嘉之 , 祚以天下 , 赐姓曰姒 , 氏曰有夏……有夏虽衰,杞、缯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路史·后记》载:帝杼乃“封其仲曲烈于缯。”《通志·氏族略》谓:“曾,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东汉王符《潜夫论 》说 :“姒姓分氏 ,夏后、有扈、有男……缯,皆禹后也。”与古缯国关系密切的缯关到春秋时期依然存在。 《左传·哀公四年》载:“夏,楚人既克虎夷,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云 :“《传》, 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注:楚地,今按当在南阳府裕州,方城在裕州。”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据此而论:“曾初封,似不在琅玡。哀公四年,楚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岂其故虚乎?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云:“曾关在裕州,今为方城县,地近鄤氏与申,此为伐周之缯故国无疑。”[9]钱穆《西周戎祸考》也说:“缯为申之与国,申侯结以同叛。据《左传》哀公四年,‘楚人谋北方,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此应为缯之故国,在方城之内, 与申接壤。”[10]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夏代的缯国和西周的鄫国都标注在今河南方城。[11]何光岳《夏源流史》云:“鄫国, 子爵,为姒姓。约在夏代中叶,始建国于缯丘, 在今河南方城县北。”[12]此外,《辞海》也说: “曾 , 古国名 , 一作缯、 鄫 , 在今河南 方城一带。 ”另据《广东梅县曾氏族谱》记载:“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由此可知,方城为缯国故墟,乃是当年曲烈封国之所在。

从考古发现来看,方城县八里桥二里头文化遗址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该遗址位于方城县城西南近4公里的潘河西岸,面积达6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残片,还有石器、玉斧等,在众多的礼器中,更具王权象征的是出土了一件豆青色石钺,表明了该遗址系古国中心所在地,这为夏时缯国在方城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合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来看, 曾国文化起源方城说同新密新郑和兰陵二说相比, 占有较大的优势, 因而可以初步判定曲烈的封国在方城。不过,我们必须指明的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方城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发掘简报认为:“当地二里头文化特征上与偃师二里头三期面貌相符合。”从时间上看,这就拉开了与曾国始君曲烈的距离。众所周知,包括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在内,才形成了完整的夏文化链条。少康中兴于夏代中期,其时代大体上为新砦期, 曲烈的时代也不应晚于二里头一期。其次,曾国应有都城存在,迄今为止,八里桥遗址并未发现夏代城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不过,我们相信,作为缯国故都所在的河南方城,将来一定会有夏代城址出现,而且其时代不会晚于二里头文化一期。

结语

篇3:云南翡翠文化的发祥地

从华夏祖先的原始图腾崇拜,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视美玉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宗教道德、艺术标准到美学价值,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辟邪,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国民对玉的珍视到了无比崇高的地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君子比德于玉。君无故玉不去身。

翡翠资源在缅甸,但市场却在中国。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硬玉翡翠的矿产资源产地曾属云南腾越州管辖,因而“玉出云南”,“玉出腾越”,云南是翡翠文化发祥地的说法,从古及今一直叫响到今天。

尽管世界各地都发现不同的玉石翡翠,真正的硬玉翡翠仅只有今天的缅甸出产。“所谓玉石以绿白分明,透水者为佳,翡翠色为上品,其名不一,均出勐拱”。地处中介的云南腾冲县,则是历史上著名的翡翠文化发祥、加工集散地。元代起从永昌腾越至缅甸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腾冲至缅甸的商道最兴盛时每天有二万多匹骡马穿行其间,腾冲的玉石交易几乎占了世界玉石交易的九成。

早在明代,我国大旅行家徐霞客就到达过玉石翡翠的集散地永昌腾越,并考查记录过翡翠交易加工的情况,自己还用朋友赠送的石料加工了几件翡翠工艺品。此外,元代的马可·波罗,明代的杨慎,近代的斯诺都在自己的诗文中对玉石翡翠的集散、销售做过描述。

云南是旅游大省,丰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唱响了世界,翡翠文化与旅游文化又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从明清至近现代,翡翠制品匀通过旅游者、物流的形式,从云南走到全国,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國内地、沿海各省、港澳台的玉商、玉雕师、旅游者都涌到云南购买玉石和成品。

今天,做为旅游大省的云南,旅游购物的一个亮点和重头先行戏就是玉石翡翠工艺品。每年上亿的中外游客来云南旅游,其中不乏购买玉石饰品为首选目标。需求销售量远非其它省区可比。广东沿海一带成了云南的“加工厂”,游客购玉,只认“玉出云南”,只买云南玉。

近年专家学者评估,云南翡翠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达200个亿。

上一篇:房地产联合代理合同下一篇: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