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培训的内容

2024-05-07

德育培训的内容(精选8篇)

篇1:德育培训的内容

生活与成长轨迹:重构德育内容体系的新路径

当前,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德育目标大而无当、德育体系层次不清、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以致于德育低效甚至无效。我们有必要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内容体系,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我国传统德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大而无当,远离生活实践

一方面,我们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规范远离了日常的生活实践,只是一种远、大、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我们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大而无当,不重视小处之大德,因而显得虚无缥缈;我们所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圣人”和道德“神人”,因而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现行德育内容几乎涵盖一切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如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等,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2.德育体系层次不清,缺乏清晰脉络

传统的德育体系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缺乏贯穿始终的脉络。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也注意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内容区别,但从总体上看,体现层次性、序列性还不够清晰。有的德育内容出现设置混乱,以致于小学讲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的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

传统德育内容常常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隔离,而远离实际生活的德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关注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引导受教育者从生活中的实事做起,从平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故事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触动心灵,拨动心弦,形成情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而目前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受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照顾了道德体系规范、完整和社会发展所期望的完美人格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的发展水平,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很难为学生所认同和接收,更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

二、生活与成长轨迹:重构德育内容体系的新路径

德育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而德育内容的安排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发展规律。

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更是德育的主体,确立德育内容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完善的纵向、横向活动空间范围为标准。而个体的生命活动从横向空间来考察就是人的平常生活活动,从纵向时间来考察就是人的成长轨迹。学生生活与成长轨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清晰的路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德育内容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个体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生活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德育只有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得到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感受生活、融入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道德和培养品质。因此,德育内容要植根于个体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这样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更要遵循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样的德育体系才具有深厚的人本基础和清晰的脉络路径。

三、依据生活与成长轨迹科学构建现代德育内容体系

本文认为,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的横向活动(生活活动)和纵向活动(成长轨迹)来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沿着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依据人的生活与成长的道德需求可把德育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家庭活动德育内容、社会活动德育内容、学习活动德育内容、职业活动德育内容、生态科技德育内容、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1.家庭活动德育内容

家庭是人的德性和德育的历史始点,家庭活动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道德生长的摇篮,其中“母爱”是家庭道德的核心要素。家庭活动德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家庭伦理”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这一伦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在当前,家庭伦理主要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2.社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要讲社会公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社会活动是人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正

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谦和好礼、群体和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严己宽人、宽容理解、平等竞争等;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等。

3.学习活动德育内容

进入学习领域,要讲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关于“怎样学习是善”的一个概念。它规定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定哪些学习意识是善的,哪些学习意识是恶的。它是学习领域的善恶评价标准,能调节学习者的学习,指导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实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是主要的学习道德,主宰了我国几千年的学习活动,也是应试教育的元祖。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已不被采纳。现在的学习道德主要有: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尊敬老师、关心同学、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等。

4.职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校门,涉足职业领域,就涉及到职业道德,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进取、勇于创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5.生态科技德育内容

关注地球生态,关心人类生存,维护持久发展,涉及到生态科技伦理。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科技伦理问题,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身心环境等领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臭氧空洞、能源危机、价值扭曲、道德滑坡、精神滑落等。所以,科技越发展,人类社会就越迫切地需要高瞻远瞩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使之合乎人道,合乎理想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我们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这两者的结合,将孕育出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和富于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

6.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实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发展,涉及到自我发展完善的德育内容。其主要包括个体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包括道德思维、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能力,最高境界是慎独。

有学者指出,从道德意义上说,做人大致有这样几个层次: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个清白的人,不做坏事,不当坏人;其次是做个合格公民,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再次是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对国家有所贡献;最高要求是做个先锋战士,能站在时代前列,开拓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个道德模范。德育就是要使个体内化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践行道德行为,争取做一个道德模范。

德育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现代化的内容要求:诸如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的要求,生态伦理与经济伦理道德的要求,信息伦理道德与心理素质的要求,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与合作精神的要求等等。上述六部分内容只是作为德育内容体系的一个探讨,它们虽好,并未穷尽德育的内容。要使上述六方面的内容收到好的德育效果,还需变革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小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学随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 陈晏君.对当前德育内容体系重构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8(1).

[3] 俞立军.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 刘新芬.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若干新路径.江苏高教,2008(2).

[5] 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6] 张祖华.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教育探索,2010(4).

[7]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8] 谢东方.论高校德育体系应把握的原则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3(2).

篇2:德育培训的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任务的具体化。

在确立德育内容时,要体现德育的现实性和德育的理想性相结合,既要立足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又要着眼未来社会新道德要求的进步性和超前性,因为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的一项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的态度。这各态度虽然有自发的成分,是在长期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它又有很强的可塑性,班级管理中,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强化这种态度。

(1)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知之深方能爱之切,一个对祖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很难培养起爱国激情的,而且无知的人往往会轻信脱离实际的宣传和诱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首先表现为一种由衷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从热爱故乡、母校、亲人、师友,继而拓展到锦绣河山、灿烂文化、杰出英雄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3)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祖国、国家政权和民族是密不可分的,祖国不是抽象的。要教育学生记住根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自觉为维护国家安定,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应有的贡献。

(4)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的深层表现是理性的。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是一个坚强而成熟民族的性格。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缺乏民族忧患意识,班级德育要特别注意实事求是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

(5)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有着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性格,要善于向其他民族和国家学习,把建设祖国的事业融入世界和平、进步、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2.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

(1)激励学生要志存高远、有所追求。结合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教育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古今中外成大事者从小就有远大志向,敬慕伟人就应该像他们一样有志气、有抱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氢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植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才会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2)坚持不懈地进行优秀传统教育。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无视传统、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班级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激发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要充分突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①利用古代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中国人民抗击外强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我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②用古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精神和举动影响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尊严感和民族气节。③用中国知识分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处世态度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建功立业的使命感。④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⑤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礼貌谦让”“虚怀若古”“敬业克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点,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关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它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指导思想,班级集体主义教育要紧密联系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展开。

(1)帮助学生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不要强调集体主义”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2)让学生懂得坚持集体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明确“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离开集体,没有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便无从谈起,而健康的集体要靠每一个人去营建和维护。

(3)让学生认识坚持集体主义,必须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摒弃狭隘的小团体主义。

(4)让学生清楚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今天的中小学班级中,“小太阳”们作为“四二一综合症”的产物,孤芳自赏、个人中心的意识较为严重。这种问题特别需要学校教育加以纠正。

(5)集体主义教育要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小学生要理解集体的含义,懂得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懂得在集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中学生则要侧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分清友谊和哥们义气,学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调节集体成员间的关系,明确服从集体利益,维护集体尊严是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天职。

4.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制度形态都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

5.国情教育

国情,是指一个国粗在历史发展过程上中所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总和。国情教育是以传授国家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自然国情教育,包括自然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等;历史国情教育,包括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的历史及成果;现实国情教育,包括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以及民族、人口和思想信仰等;比较国情教育,主要指我国与别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情况。

通过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把所握现状,明确优势、认清不足,并确立起一个“公民”应有的强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6.民主与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是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从小就得到民主的训练、民主意识的强化,得到守法的教育,懂得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既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明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一个守法公民。

7.社会道德教育

(1)加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制定的,通过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必将有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是人类共同道德的基础,中小字班级管理中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心存爱心,关心他人,并培养其济困求危、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3)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和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存在的,它需要每个公民去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从小处着手,逐步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

(4)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家庭也是由人组成的,人际关系是否健康和谐,直接关系着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是否安定,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维护人际和谐。

(5)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效礼仪教育。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上。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中小学了教育要给孩子们进行文明生活指导。另外,交际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成功的交际,注重交际礼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同样需要班主任对学生予以指导。

8.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怀,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1)树立劳动观念,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劳动改造世界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劳动就形式而言是很多的,但就其伟大意义而言却是一致的:劳动美化和优化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劳动延续和创造着人类的文化,劳动也挖掘着人类自身的创造潜能,优化着人的生命。没有劳动,人类将驻足不前,甚至退化灭种。中小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让劳动观念不断得到强化。

(2)培养热爱劳动的健康情感。劳动要会出血汗和精力,创造是诱人的,但更是艰辛的,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总有一些人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荣,这种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因此,班级德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健康情感。

(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初步的劳动能力。习惯的养成要以实践为媒介,能力的培养要靠实践来支持。班级德育实施过程中要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从而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9.国防教育

国防意识是一个公民的重要思想意识。中小学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土不遭侵犯的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利益的崇高思想。

10.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中小学德育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从小能自学地维护环境,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维护者和改善者。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中小学德育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从小能自学地维护环境,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维护者和改善者。

篇3:德育培训的内容

1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只成为就业训练所,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寓德育于各种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其次,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的知识如果不能同自身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行业素养等非知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能力,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德育恰恰有责任、有能力担负起这个职能,将德育渗透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一切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同学生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才能综合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高职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实训和实习演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德育渗透的最佳载体,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也是高职院校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学生要想学好专业知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学习与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通过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既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单纯地讲大道理等教育方式自然、和谐,较少产生逆反心理。

以《网页编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核心课程。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一个贯穿项目“网上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作为载体,设计了会员管理、图书管理、后台管理和购物管理等4个学习情境。

在设计“会员管理”学习情境时,将尊重、诚实、认同、发言权、鼓励等品德融入会员注册页面设计、会员登录页面的设计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要随意抄袭他人的设计和创意,这样别人也才会尊重你的劳动成果;坦诚地对待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缺陷,不因要讨好对方而隐瞒自己的观点;认同同学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不因此心生嫉妒而故意陷害同学;倾听同学的观点,给同学发言和陈述的机会,而不是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同学之间应该经常相互鼓励,特别是在设计遇到瓶颈或者程序调试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而不是任其半途而废。

当然,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还可以从课堂的细节上体现。如,在机房上完课时提醒学生及时关闭电脑,提倡节约;离开教室时提醒学生将自己周围的个人卫生整理好;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关闭空调风扇扥设备;课前课后帮教师整理讲台等等。

3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与职业发展相关的部分,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

以《网页编程》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环境。每个小组任务的完成即是一次团队合作的过程,整个团队需要对每个任务进行分工、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子任务等。分组时,要充分考虑人员搭配、强弱结合,便于任务的实施;分组完成后,各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分工难免会有差异,此时需要大家相互协调,最终确定分工;分工完成后,各组在制定实施计划时,也难免会有分歧,此时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有人会遇到难题,此时需要团队互相帮助,通力合作攻克难题,才不会影响小组的进度。通过每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下,解决了一系列团队工作时将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外,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与敬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基本意思是恪尽职守,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爱岗又敬业。比如,在《网页编程》课程导入时,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网站、列举一些优秀的网页程序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岗位自豪感。而在具体完成某个任务时,如设计一个包剪锤的网页小游戏:可以先实现一个纯文字的两人参与的只能玩一次的游戏;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带图片的两人参与的只能玩一次的游戏;接着再实现带图片的两人参与的可以玩多次的游戏;还可以再实现多人参与的可以玩多次的包剪锤的游戏等。通过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如何让自己设计出来的程序逐步完善并追求完美。

4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行业素养

行业素养是对学生就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与行业发展相关的部分,如社会责任感、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社会责任感是文明社会公民最基本的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是学生毕业后进入就职的行业的基本素质。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员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公民,家庭需要有责任心的成员。以分组完成“会员管理”学习情境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设计注册页面、校验注册信息、设计数据库、注册信息写入数据库、设计登录页面等5个子任务来完成该学习情境的学习。分组时,组内员工分工明确,每个人完成各自的子任务,个人完成子任务的情况不仅决定自己的进度和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进度和成绩,每个成员都要对小组最后的进度和成绩负责。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引导,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完成好自己的任务。通过反复地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方式。“不妨看看咱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工作中、在交际中、说话的切需超过过去时代何止十倍百倍,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的吃亏,往往间接又会造成社会的损失”(叶圣陶语)。在《网页编程》课程的教学中,每次课都会安排学生汇报上一次课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解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创新点在哪里等等。通过这些汇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撰写各种文档来实现。在《网页编程》整个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网上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不同的设计阶段需要提交不同的文档,每个文档都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内容。

5 渗透教育的考核与评价

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体现,要精心设计考核与评价环节,将德育内容的考核作为课程内容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规定德育内容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精心设计评价标准,让学生参与评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等。

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程性。从课程的第一次课开始一直到课程最后一次课结束,从每一次课的开始到每一次课的结束,有始有终。(2)公开性。在课程第一次课就公开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3)重能力性。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某些人不及格,而是考查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从事某岗位应具备的能力。

6 总结

总之,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程教学内容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的思想、人品和知识,会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表现在要求教师要用自己崇高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真善美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文明礼貌等各方面自觉地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接纳教师,进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观点行为。

摘要:从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思想品德的渗透、职业素养的渗透、行业素养的渗透及渗透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几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德育内容渗透进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高职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德育社会化发展向度及建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53-157.

[2]温琦.谈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7-68.

篇4:德育培训的内容

关键词:德育课程; 生活德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它的进程与整个课程改革的大局面相互推进。针对德育课程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我国现有的德育课程整合原有的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发展趋势,对以前的《社会》、《生活实践》等进行重新编排、组织,最终形成了在小学 1-2 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在 3-6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现有的德育课程所坚持和呈现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

一、德育课程观的转向

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是内在相连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在生活之外进行。原有的德育教材和教学过程往往只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未见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这正是现代德育的困境所在,我们亟须一种新的理念来引导德育课程的转向。新德育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之中,课程设计注重儿童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正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都立足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回归真实问题,把生活作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儿童的生活既作为课程的出发点、立足点,同时也是归宿。著名学者高德胜认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必定要有“生活的逻辑”[1]最早运用生活世界理念和思维来研究课程问题的学者派纳(Pinar,W.F.)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2] 课程设计只有给予学生相应的、足够的体验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首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每一位学生才能发现并认识自己。儿童通过体悟、反思的方式而不是“被告诉”的方式来获得对个体或社会生活的意义,德育活动的设计注重儿童自我的理解、体验和参与。

二、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已明确了现代德育课程的性质,包括“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其中,生活性是第一特性,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到:“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3]整合后的课程是一门实现了经验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改革推动的一项成果就表现在德育教材内容的重新编写上。

(一) 课程内容选编原则

1. 德育课程内容遵循真实性原则

新课程的根本与独特之处就是它“表征课程的生活属性”。[4]它不同于以往的德目教育,不是以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而是追根溯源,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發,选取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场景作为学习内容。道德定是在人的的生活当中,这是制定新课程贯穿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在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价值取向。“品德与生活”课(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本中,1~2年级教材内容选择从儿童生活出发,伴随着儿童的真实生活,课程也随之展开。从儿童入学开始,到与伙伴相处,进入集体生活,再到与大自然接触。可以说,德育课程的内容都与生活相融。儿童的生活就是课程。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为“我上学了”,本单元是给刚入学的儿童上的第一堂课,这不仅是课程安排的需要,更是儿童学会在学校中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说,德育课程起源于生活。本学期末即为寒假,是中国的年假,所以学期最后一单元内容为“过新年”,在课程中提前把与“新年”相关的东西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儿童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课程是为生活服务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涉及到儿童如何进入一个小集体生活,如:“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我在集体中生活”、“让家园更美好”等;还有关于儿童与自然的课程,如:“走进大自然”、“金色的秋天”等。课程设计路线都以儿童自身的生活标准为参照,从儿童世界入手,开展德育课程的内容编排。新课程中的德育素材都围绕着儿童,包裹着儿童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儿童最欢快的活动,他们的生长并不是外在强加到身上的,“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5]所以,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如:进入新学期、交新朋友、成为少先队员、健康饮食等等,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编入教材。新课程重视用现实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题材去感染儿童,吸引儿童,从而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德育主题多创设情感体验的生活化情境

孩子们各不相同的生活历史背景是每个进入教育领域的人都不可忽视的内容。是否懂得“儿童的生活意义”与我们能否在与儿童相处过程中作出“恰当的教育判断和行动”息息相关。[6]教材中设计的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教学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各种情境化的活动中推进体验性学习。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都是学生生活的领域,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实现主要是在这几个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进行的,是通过学生与各种互动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新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此为线展开编制。三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主题,总括了这几个不同的生活领域。接着就是具体性的主题内容,有关于学校生活领域的:“我在学习中长大”、“我的角色与责任”;有关于家庭生活领域里的安全、理财方面的:“安全地生活”、“花钱的学问”等。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主题,对“家乡”做了整体性的概述。接下来三单元的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有:“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内容或是围绕学生现在的生活领域,或是他们即将接触的、未来切实需要了解的领域,课程的前瞻性意义可以由此看出。endprint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1.课程组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儿童天生喜爱游戏、童谣、图画、故事等,这些多元体裁都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被编入课程中。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框架为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则以“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六个学生的生活领域一以贯之。课程从儿童独特的视觉和自身世界出發,遵循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观察、体验生活的课程原则。

2.课程组织为学生“留白”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新教材编写以游戏、讨论、交流、现场调查、资料调查、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每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以图画形式展现,将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贯穿其中。每个主题都会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展示自我表现与自我感受的空间,如教材中留有供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访谈记录、自制卡片、画图画”等空白处,以供学生自我发挥。这样“留白”,更有利益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学习中。在德育过程中,也通过道德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和探究生活的能力。

三、现代德育课程观

现代德育观和德育课程理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德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人进行生活的建构。人只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回到真实的道德情境中, 才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理解和领悟道德才能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我们把“生活世界”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要在教育这一土壤里赋予其独特的理解和涵义。首先,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既不是说学校德育就要抛弃、否定“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教学[7],它否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则到规则的道德学习方式;它也不是说把道德教育局限在日常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中,而是以此为背景和线索,引导儿童学会关注自我,关心更广阔的生活的意义。生活德育理念并不是要针对或批判某一理念,它是给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把人即儿童放在了德育的重要位置,要真正实现的是人的回归。当然,评价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要看其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后的效果和意义。所以,对现代德育课程理念的反思与探讨,不仅仅要从理念构想和设计来看,更要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生活德育与德育课程的创新[J].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2] 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篇5:面向市场经济的德育内容

面向市场经济的德育内容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生活、道德教育也受到挑战.德育受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其中在德育内容方面,我们仍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需要拓宽现代德育内容,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主体.

作 者:刘明杰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6)分类号:B802-053关键词:

篇6: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拓展的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拓展的策略探析

本文试图挖掘高职院校德育潜力,拓展德育途径,力图在对高职院校德育现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内容完备而富时代感、全方位实施的.高职院校德育框架,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的实践提供新思路.

作 者:张忠超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宿迁,2238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0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实习家庭 社会

篇7: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行为心理学在课堂气氛调节中的运用 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德”之现在和未来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传授科学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指导中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技巧 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刍议 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育浅谈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开辟综合评价„ 新教育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探究 关于“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考 留学生教学体会 高职土木工程测量项目教学方法探讨 研讨式教学在民办大学《基因工程》教。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任务的完成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更新理念、丰富内容、拓展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德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科学评价等方面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德育课程 内容设置 原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加入WTO,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这些变化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时期。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新时期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德育教育也要主动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系统性强、教学目标不切实际的“泛政治化”的德育教育模式,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我初步认为应依据以下的原则。

一、中职德育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要以人为本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是由德育教育本性决定的,德育教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育素质的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将以往“泛政治化“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对象的日常生活、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自身需要统一起来,重在教化人们如何做人守法、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这就要求今天的中职道德教育要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出大的调整。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讲道,“学校和教师一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最后才是教学生具体的专业知识”。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说过,“中职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可见,中职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维权”的意识;培养学生讲良心、讲人格、维护正义、乐于助人的品格;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明理、行动上有明显的转变。

二、中职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心理生理特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中职学生所处的生理、心理阶段来考虑,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依据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和动机的心理机制来确定。著名心理学家邓京华教授在对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实验中,将学生发展水平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第二级,基本能但不深刻,不完善;第三级,能初步进行但有较大片面性和个人情绪色彩;第四级,虽然区分正误,但说不清理由;第五级,完全不能。经研究发现,初三学生处在第三级的最多(44%),高二学生处在第二级的最多(42%)。也就是说,中职阶段的青少年在说明一般道理时,似乎也能侃侃而谈,说些“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类颇有辩证味的用语,但一接触实际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时,则常失之偏颇,暴露出许多因缺乏辩证观念而造成的思想方面的弊端。另外,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中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

依据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德育课程可以设置“做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会学习、正确思维的人,做一个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等篇章。在具体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思维习惯乃至终身教育理念等因素。所编写的教学内容,虽然分出了篇章,但每个篇章都应当相对独立,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多变的课件内容模式,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对象要有针对性――一般的学生群体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心理偏差、行为缺失、道德淡薄等问题。因此德育教育要针对教育的一般群体。一般群体即人群的中间群体,是人群的大多数。在德育教育中既要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等高层次品德要求,又要有适合一般学生群体的较低层次的品德要求,如交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协作意识、交往礼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改革开放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效率效益观念、互动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依法纳税观念等。将德育教育目标定在学生中的大多数,在每节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样,中职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四、中职德育教学方式要贴近生活――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形成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只有通过道德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人们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手段,这是符合活动教育模式要求的。德育的活动模式在当代学校德育中已经成为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互补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如果说活动模式在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还有一定局限性的话,那么在道德教育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实践的领域中则具有较大的优势。

同时,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主要的形态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无教之教,而达到无教之教目标最有效的办法是形成自我教育机制。如果道德教育只限于课堂讲授,则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可能只限于一般的思辩。而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在道德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正义、良知等道德理念和社会舆论评价的作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同时在日常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伟大力量,从而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提高道德自觉性,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在道德教育中安排适当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因而开展教育活动要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付;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我们的内容设置也要体现这个原则。

五、中职德育教育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将会更为“相互激荡”。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德育思维的变革也是如此。一方面,依照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思想文化建设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教育信息的全球化,必然会造就文化的单一取向,这样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就会受到冲击,外来的不健康思潮就会侵蚀我们的新一代,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那么如何确定今天的中职教育呢?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为了使中职德育教育跟上社会科技的步伐,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使德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改造。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相当深刻的。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不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专家指出,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学校德育成效不显著,与教师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许多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施教,这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其次,许多教师,包括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都很少接触网络文化,更谈不上了解,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说服学生,教育学生,自然是十分困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观念在不断更新,面对这些新观念,教师应以疏导、引导为主,而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虽然有的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标准不符,但只要是正确的,就该予以肯定。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时刻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中,这样才能赢得德育教学的效果。

六、中职德育教学评价要适合学生――自我评定

中职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评价方式的更新,为了使中职德育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建立适合中职特点的学生素质情况评价体系。它不仅仅是对德育的评价,更是一项综合的评价,包括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征、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的评价。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以班级综合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以阶段性评价、最终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认同评价为其效果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建立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而且要建立评价、反馈、调整等方面的评定机制。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还因此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就尤为重要。

篇8:细化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方法

走过的路虽然艰辛, 但迈出的坚实步伐, 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几年来, 我校在德育工作体系的总体架构与规划中努力构建“两个系列”, 务实抓好“三个教育”, 切实强化“四个建设”, 确保现实“德育三化”, 做活了学校德育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构建“两个系列”

(一) 德育目标系列化:

我校对学生提出的德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创新。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

(二) 德育内容系列化:

我们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从育人角度来说, 智育不抓出次品, 体育不强出废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没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将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之源。为此, 我们强化德育, 整顿纪律, 端正学风。

为了达到德育教育总体目标, 我们细化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方式, 主要抓以下工作:

1. 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主阵地作用,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 巧设载体拓展范围。

讲究“细”、“活”两字, 开足音乐、美术课程, 以五四征画、征文比赛, 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12·9”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

3. 突出专题丰富内涵。

通过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 文明我先行”、“法律进学校”、“现身说法”以及聘请老红军代表、离退休干部以及关工委领导作“红色的回忆”专题讲座等活动, 丰富德育内涵, 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突出德育实效。

充分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教育, 每天晚修前利用8—10分钟各班学唱爱国歌曲, 在全校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5.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我们通过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教育功能, 每天由学生会干部牵头, 组织学生检查班级各项活动、宿舍管理, 推进班级、宿舍量化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并颁发“流动红旗”。每月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并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表彰, 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

6. 加大纪律整顿力度。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规章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现象。是开展仪表仪容检查, 纠正留长头发、穿拖鞋、穿金戴银等不良习性。三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严格治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嚼槟榔或口香糖以及随地乱涂乱画, 随地吐痰等行为。四是引导教育学生远离网吧, 严格治理学生谈恋爱现象。

通过整治, 规范了学生言行, 端正了学风, 学生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各种陈规陋习已基本销声匿迹。目前, 全校在校生4860多人, 不但上午、下午、晚上各个教学时间段迟到早退的学生很少, 而且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人迟到。

7.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安全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 始终把安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常抓不懈。一是成立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校警队伍建设, 做到“三保”, 即保证人员, 保证经费, 保证装备;三是签订安全责任书, 实行家庭、班主任、教师与校行政联保责任制, 做到层层有责任, 事事有人负责;四是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班团队活动、“交通安全宣传日”,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 开展消防和预防地震演练, 举办征文活动等,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救的能力, 做到“警钟长鸣, 防患于未然”;五是每天安排人员到昌化江边巡查, 派员迎送学生, 晚上领导巡查学生宿舍等;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使学生身在其间, 心灵得到洗涤, 情操得到陶冶, 行为得到规范, 思想得到升华;七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构建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网络, 全面搭建学生成长的良好法制平台, 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 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几年来, 学生违纪违法行为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校园和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校园安定, 师生和睦, 温馨和谐。

二、抓好“三种教育”

“三种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德育教育只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 达到学以致用、升华为本的目的。我们坚持以家庭为基础, 学校为主导, 社会为依托, 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式,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建立健全了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对班里的每位学生进行一次电访或家访, 及时地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了交流, 使家长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 从而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 几年来, 班主任深入家中进行家访达21000多人次。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如: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 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在家帮忙父母做家务, 勤工俭学等, 使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健康熏陶和愉快的成长。这样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家庭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每学年都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 我校是县重点中学, 离外区乡镇有几十公里远, 而外区农民的子女就读我校的学生为数不少, 过去要求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难度比较大, 原因是老百姓对现代教育不理解,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同时也缺乏家长与学校协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学年开一次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议的时间一般选择周末日进行, 首先全校家长会集中, 由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办学思路, 然后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 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活动情况以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 家长会一次比一次好, 每次家长会都有80%以上的家长到会。通过召开家长会, 家长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家庭教育方法得到改进。

真正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教育的合力,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四项建设”

“四项建设”即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课堂建设。

1.组织建设。

我校每学期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由政教处、工会、团支部、及相关处室主任和年级组长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 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方案、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

2.队伍建设。

我校德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政教处主抓, 关键靠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队伍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我校十分重视班主任的配备, 精心挑选责任心较强的科任老师来担任, 同时开展党员跟班蹲点活动, 实行2人包班制度, 班主任和跟班蹲点的党员的绩效考评与班级表现同起同落, 每个星期学校行政对全校班主任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对取得好成绩的班主任分别给予他们加5、4、3、2、1分, 出现负面影响的扣分, 考核分一周一小结, 一个月大结算, 结算结果与班主任的月津贴相挂钩。通过量化考核的评估, 激励了老师们对班级管理的热情, 学校班级管理出现了“争创文明班级”、“争创文明宿舍’’的热潮,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正规化和制度化。

3.基地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德育资源, 把莺歌海镇烈士纪念碑、抱由敬老院、军民共建单位等作为我们每年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陶冶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节都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 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生活、努力学习的热情。抱由村敬老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主要基地, 校团委、学生会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捐物, 送盐、送米、送钱等送温暖活动。据统计, 几年来我们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及灾区捐款130000多元, 捐衣物、棉被等3500多件。乐东机场91793部队和92492部队是我校军民共建单位, 每学年的新生军训和国防知识教育活动我们都聘请他们的官兵为教官, 每逢“八·一”建军节和元旦, 我校都组织师生同部队官兵联欢。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部队官兵们还从自己为数不多的津贴中每年节省一部分钱, 捐助我校家庭贫困学生, 近几年来部队官兵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60000多元。

4.课堂建设。

我校明确要求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 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德育目标不但要写到教案之上, 而且要落实到课堂上。我们把德育目标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确保了德育的地位, 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实现“德育三化”

“德育三化”即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工作活动化、德育工作社会化。

1.德育工作的生活化

(1) 适应性教育。每年的九月份, 我们都将迎来一批新同学, 因为新同学刚进新学校, 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易产生胆怯性、压抑性等不适应问题。为此, 我们每年九月份都将组织新生进行为期7—10天的军训和入学前的教育, 分阶段布置德育家庭作业, 促使其自身感悟。在生活方面, 加强其自理能力, 尽快成为新环境、新生活的主人;在学习方面, 要求科任老师尽量给学生一个平稳的过渡适应时期,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寻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建立自信。

(2) 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爱如春风, 是温暖, 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增强感恩之心, 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呢?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和感恩之心的内涵。学校先后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毕业晚会, 邀请感恩教育报告团为师生作感恩教育报告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社会, 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 为父母泡茶, 了解父母的职业性质, 常与父母做推心置腹的交谈、常开爱长辈、爱父母的主题班会等。

(3) 人际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当中拉开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怎么样加强我们与身边同学的联系呢!我们通过搞活动、讲座等活动形式进行人际交往训练。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1) 建立学困生档案, 对学困生的家庭状况, 思想状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性特点及特长, 学习情况等内容全面掌握, 为帮教提供依据。 (2) 制订承包责任制,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 学校中层干部、党员、年级组长每人承包一名学困生, 结成帮教对子, 跟踪教育。 (3) 建立家庭、学校思想交流日, 规定承包人定期家访或家长到校沟通情况。将学生情况互相反馈, 紧紧抓住其动态,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4) 强化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教育,

促进学困生转化。同时, 组织系列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特长,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进步。使他们树立我能行, 我不差的信心。几年来, 我们共转化学困生225人次。

(4) 养成教育。习惯养成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可以升华为信念, 在正确信念的支配下,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中, 我们注重让学生先知后行。首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每学期开学初一个月我们命名为“养成良好的仪表仪容习惯月”, 这个月我们利用国旗下的讲话, 上大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仪表仪容行为举止”的养成教育。对一些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和表扬, 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剖析, 并把校内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陋习揭摆出来, 供大家开展大讨论, 然后开展仪容仪表整治活动, 这种作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使同学们自觉改掉了不良的行为, 养成整洁、大方、美观和方便学校生活的仪表习惯。

2.德育工作的活动化。

(1) 有趣有效的班团活动。班会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组织形式, 我们把每周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定为班会课, 班主任可以灵活利用班会课来组织班上的各种主题班会活动。

(2)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他们具有差异性。以往我们为学习优良的学生提供了舞台, 只要有考试, 他们就有登上成功舞台的喜悦, 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别的同学一次又一次地登上领奖台, 他们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每一个学年学校先后举行“五·四青少年歌手大赛”、“八·一军民联欢晚会”、“元旦文艺汇演”、“新生军训成果汇报”、“新生入学队形队列训练”、“运动会”、“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班级篮球赛”等各项集体比赛活动。举行“演讲比赛”、“元旦书法艺术作品展”、“文明礼仪我先行征文比赛”竞赛及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 使学生人人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有趣, 从而实现了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的目标。

3.德育工作的社会化。

学校德育应不仅仅停留在日常习惯和基本行为上, 还应追求更多的更高尚、更深刻的东西, 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培养完善的善心、爱心、诚心、热心、责任心。几年来, 我校师生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 每逢学校、县教育局、县委、县政府举行的重大庆典或“三月三”、国庆、元旦文体活动, 都有我校师生志愿者队伍的身影, 使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影响社会。

上一篇:在全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王建下一篇:中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