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

2024-08-04

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精选9篇)

篇1: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

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归纳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除小部分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有异。下面所辑表示“早晨”的词,是从现行中学文言文教材和一些古文中搜集整理的.。这些表示“早晨”的词,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副词,在教材中应准确把握,便于自己正确理解。

晓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旦《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朝《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

夙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曙《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旭李白《幽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吾兄行乐穷曛旭,满堂有美颜如玉。

晞《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平旦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明朝左思《娇女》: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曙更钱起《夏日陪史郎中宴杜郎中果园》:引满不辞醉,风来待曙更。

旭旦骆宾王《畴昔篇》:昨夜琴声奏悲调,旭旦含颦不成笑。

平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直夜渍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

残漏戎昱《桂州腊夜》: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破晓陆游《杏花》:念当载酒醉花下,破晓啼莺先唤人。

际晓王维《晓行巴峡》: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篇2: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 绝巘多生怪柏:巘 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 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通假字: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篇3: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

一、读准

朱熹先生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很显然, 把字音读准确, 成为读好文言文的起码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 (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 等, 这是小学生从未碰到过的, 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 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 初学文言文, 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准”这一关, 告诉学生如何读准字音, 教会学生读准字音的方法。例如教学《伯牙绝弦》中“峨峨兮若泰山”中的“兮”, 对于这样的生僻字, 学生很难读准, 需要教师强调朗读。在学生反复朗读中读准它。又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 “缴”读“zhuó”, 而在现代文中“缴”读“jiǎo”, 学生很容易读错, 朗读时对学生进行字音的强化训练, 及时纠正, 学生很自然就能读准字音了。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 应当以自己的范读、领读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恐惧。范读很重要, 教师的范读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 提高欣赏水平。教师在范读之前, 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 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教师范读后,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 边读边标注字音、重音和语调;再让学生自由练读, 出现字音问题, 进行纠正, 直到读准为止。如教学《杨氏之子》, 一开始我就采用摇头晃脑的范读, 让肢体语言和范读紧密配合, 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这篇文言文朗读的魅力所在, 学生自然而然就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同时也为他们读通、读顺文言文作好铺垫。

二、读顺

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 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在掌握了一定的读音后,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断句不当、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把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起来, 学生便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一) 正确的停顿

要读顺文言文, 就要学会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 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 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 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停顿准确了, 就不会产生歧义, 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 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 (它指天鹅) , 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 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 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 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正确的停顿方法。

(二) 丰富的朗读

听读, 即让学生听范读, 可以是课文录音, 可以是教师范读。让学生通过听来获取阅读信息, 通过听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等, 获得审美享受, 产生感情共鸣, 以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文意。

跟读, 由于学生是极少接触文言文, 语感、节奏等单靠听是难以把握的。教师可以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 先给学生画出节奏, 然后再领着他们反复读, 让他们做到心中有底。

默读, 即学生不发出声音用心去读, 并在默读的过程中学习通过注释掌握一些字词的古今义, 达到了解文章大意的目的。

齐读, 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齐读, 目的是让领悟力强的学生带动领悟力相对弱的学生, 让他们读通课文并在自由朗读中获得语感, 领会文章大意。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顺文言文, 能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语气、停顿, 培养语感, 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三、读懂

“理解”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碍。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相差甚远,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 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 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有一定困难。学生无法从教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 最终还是得靠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悟、去心领神会。

(一) 借助标释读懂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作适当的点拨、讲解, 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 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如《伯牙绝弦》中“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一句的理解, 有的学生按照注释理解为“太好了, 高高的就像泰山一样”, 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太好啦, 我仿佛在琴声里听到了像泰山那样的高山。”“太好了, 我听着音乐, 好像看到了巍峨的泰山”。对于这些说法, 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伯牙绝弦》的最后一句:“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我做了以下设计: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课文到底怎样来描写伯牙绝弦这件事的?请学生读课文, 借助下面的注释, 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安排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学。在交流中有学生回答:“钟子期死了, 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所以他就绝弦不弹琴了。”我反问道:“你是通过文中哪一句话知道这个原因的?”学生纷纷举手, 回答说:“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 所以他们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当然, 学生的理解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教师适时的点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理解“伯牙所念, 文中子期必得之”时, 我提问:“伯牙念的是什么?钟子期得的是什么?”学生有些语塞, 因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我们今天的表述形式不一样, 于是我引导学生继续朗读感悟, 想象伯牙弹琴时, 还可能会“志”在什么?钟子期又会“得”什么?这一读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果然, 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 思维变得很活跃。有的说:“伯乐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伯牙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朗朗兮若皎月。’”……在深入的理解中, 学生读懂了课文, 求异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 思考感悟读懂文言文

朗朗的读书声固然令人欣慰, 但静静的默读也必不可少, 它能让学生迸射思维的火花, 有种沉淀后的顿悟。文言文的教学中, 默读显得尤为重要:留下部分默读时间, 让学生自行感悟、自行品味、自行质疑。在《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中, 通过默读思考, 有一位学生就提出质疑问:“钟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难道世上真的没有第二个人能成为伯牙的知音了吗?学生经过深层思考之后迸发的思维火花, 引导我们除了思索“知音”的涵义之外, 还要去思索伯牙的为人:对朋友忠贞不渝。这样的思考、感悟显然已经超越了文言文语言, 已深入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与探知, 这样的读无疑是有价值的。

四、背诵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在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字、词、句义, 疏通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后, 我留给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 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能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 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 形成文言语感;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只有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文言文, 实现了量的积累, 才能充分吸取古文的精华, 得到古文化的滋润,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一) 持之以恒, 让学生想背

背诵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 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努力为他们创设文言文诵读的时间、空间, 完善各项措施。

(二) 灵活多样, 帮学生巧背

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 只会使学生的诵读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巧记巧背,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量的积累。比如, 表演背、联想背、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 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运用得当, 一定能给学生带来背诵的乐趣。

(三) 内化运用, 使学生乐背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所取、为“我”所用, 文言文也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再次赋予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平时结合实际, 把文言文的语境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就会更浓, 诵读的劲头也就更大。

篇4: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满分4分。“扶疏”“时”“哺”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扶疏”可译为“茂盛”“繁茂”“茂密”等。“时”可译为“常常”“时常”“时时”“不时”等。“哺”可译为“给……吃”“让……吃”等。

在译出大意方面,要准确理解“植”“糜”的词义,还要注意“于其下”这种状语倒置的句式。

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这道题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文言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不熟悉评分细则,得分意识不强。因此,增强得分意识,掌握文言翻译技巧,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关键。

一、宏观把握,根据语境推断文意

高考试题中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一般是选文中的重要句子。只有读懂原文,把握文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才能准确翻译。

【例1】(2007年高考天津卷)故曰“夔一足也”,非“一足”也。

【译文】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

【解析】选文开篇提出论点“传言不可以不察”,接着通过列举寓言故事、历史事实和生活实例来论证,最后得出只有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的结论。“足”有“足够”和“脚”两个义项,通观全文,这里的前一个“足”是“足够”之意,后一个“足”指“脚”。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解析】翻译这句话,关键在准确理解“争”字。前面有“强直奉法,军民赖之”一句,即忠勤公刚强正直,奉公守法,士兵和百姓信赖他。后来他“调洛阳”,承办新建三大殿,百姓感谢他,自然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这个“争”是争先恐后之意。只有瞻前顾后,宏观把握文章内容才能准确推断出词义来。

二、微观入手,仔细揣摩准确表达

文言翻译更重要的是从微观入手,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使译文准确通顺。

1. 联想类比,确定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落脚点。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通过联想类比来确定实词的词义。

【例3】(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契丹以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其中“利”,“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与“父利其然也”(王安石《伤仲永》)中的用法相同。“期”,希望,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用法相同。

【例4】(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解析】其中“龀”,“换牙”之意,教材《愚公移山》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教材注释为“刚换牙”,与此处的用法完全相同。

在文言翻译命题中,命题者更多的是选用实词作为采分点,尤其是选择那些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郭异之,持以白王”,应该译为: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异”为意动用法,“白”为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动词。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应该译为: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损坏。“宝”为名词作状语,“损毁”为使动用法。这些都是古汉语的一般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子。

2. 根据文意,确定虚词的用法

古人使用虚词,是根据文意来选择的,我们翻译文言文,也只能由文意来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5】(2007年高考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与“饭未尝忘君”意义相反,两者之间用“而”连接,“而”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 关注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主要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例5 “终身不用”句中,施事者是君王,受事者是杜子美,这里是受事者作主语,属被动句式,应该译为“终身不被重用”。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这种句式往往作为采分点出现。

【例6】(2007年高考上海卷)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数认为他与众不同。

【解析】这句话的主语“仲长统”承前省略,“青、徐、并、冀之间”前的介词“于”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他”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于)青、徐、并、冀之间”这个介词短语在古汉语中是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调整为状语。

三、直译意译结合,追求信达雅

文言翻译的总体要求是信、达、雅。前两者是最基本的要求,后者是更高的要求。考生由于缺少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对古代修辞常识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出现差错而很难达到“雅”的要求。

【例7】①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则尽其天年,③人皆得以隶使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如果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寿终正寝,虽然享尽天年,但是人人都能够像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够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旁表达愤慨的情感,抒发志士的悲叹呢?

【解析】“首领”是偏义复词,单指“首”,这里指性命,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成本体。借代是古汉语表达词义的一种常见方式,如“臣本布衣”,“布衣”指平民,“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缙绅”指做官的人等。“户牖”也是借代的手法,指家。“隶”是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奴隶一样”。“扼腕”即表达愤慨的情感,古人激动时才有此动作,应该意译为“表达愤慨的情感”,这样翻译与下文“抒发志士的悲叹”形成对偶句,句式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雅”的境界,如果译成“扼住手腕”就令人费解。同时,“扼腕墓道”即“扼腕(于)墓道”,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上去。又,“(于)墓道”这个介宾短语在古汉语里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作状语,需要调整。最后一个分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的语气来。

再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是三重复句,层次关系如下:

①∣∣②∣∣∣③∣④

其中第三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上“虽然……但是”这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使文句通顺流畅。这样,直译处字字落实,意译处合乎情理,译文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例8】(2007年高考辽宁卷)向吾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还可能有用。

【解析】“仓卒”即“仓猝”,“一旦”即“一时”,指“意外、紧急的情况”,在原文中是“用”的定语,翻译时要用意译。在文言文翻译中,直译是主要的,只有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文意时才会用到意译,高考文言翻译题也很少用到意译。如果当你拿到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考虑用意译时,大概已经真正读懂了文章。另,“不之杀”,是倒装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调整为“不杀之”。

在高考文言翻译测试中,采分点和文言考点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翻译好一段文言,必须对采分点胸中有数。平时多读文言文,注重基础训练,并经常进行翻译练习,考试时才能熟能生巧,稳操胜券。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篇5: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 文言文断句复习要点

★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复习要点

★ 初中文言文必背篇目

★ 中考文言文如何复习

★ 上期文言文复习

★ 文言文复习技法

★ 高考文言文常用要点难点

★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

★ 小升初英语复习要点

篇6:时间的文言文翻译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篇7:高中文言文中表时间的副词

一、表示过去时间的

“昔、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都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

时”(《孔雀东南飞》);“向之寿民”(《察今》);“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

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

“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

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

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适、向”意思是“刚才”,都是副词。例如:“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二、表示现在时间的

“今”意思是“现在”,名词。例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方’意思是“正”、“正在”,副词。例如:“方欲行”(《狼》)。“会”意思是“恰巧”、“正好”,副词。例如:“会宾客大宴”(《口技》)。

三、表示将来时间的

“将、行将、欲”意思是“将要”,“且”意思是“将要”、“将近”,都是副词。例如:“公将战”(《曹刿论战》);“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四、表示较长时间的

“长、久”意思是“长久”,形容词。例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常、每、辄”意思是“经常”,副词。例如:“千里马常有”(《马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辄倾数家之产”(《促织》)。“素”意思是“一向”,副词。例如:“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五、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立、即”意思是“立即”,副词。,例如:“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副词。例如:“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例如:“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一狼径去”(《狼》);“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例如:“食顷,帘动”(《促织》)。“暂”意思是“暂时”,副词。例如:“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购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

“终、竟、迄、卒”意思是“终于”,副词。例如:“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竟杀蛟而出”(《周处》);“迄无济”(《促织》);“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七、表示特定时间的

“曙、质明”意思是“天刚亮时”、“黎明”,名词。例如:“自昏达曙”(《促织》);“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旦、晓、夙”意思是早晨,名词。例如:“朝晖夕阳”(《岳阳楼记》);“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夙夜忧叹”(《出师表》)。

“亭午”意思是“正午”,“夜分”意思是“半夜”,都是名词。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旦日、翌日”意思是“明天”、“第二天”,名词。例如:“旦日飨土卒”(《鸿门宴》);“翌日送宰”(《促织》)。

“他日”意思是“另外的一天”、“有一天”,“后日”意思是“以后的一天”、“改日”。例如:“他日,驴一鸣”(《黔之驴》);“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都是名词。例如:“朝菌不知晦朔”(《庄子》);“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七月既望”(《前赤壁赋》);“戊申晦”(《登泰山记》)。

“旬”意思是“十天”,名词;“兼旬”意思是“二十天”。例如:“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事》);“伤肤,兼旬愈”(《狱中杂记》)。“期月”意思是“一

个月”,“期年、岁”意思是“一年”,“载”意思是“年”。例如:“期月之间”(《后汉书·耿纯传》);“行之期年”(《左传·襄公九年》);“岁赋其二”(《捕蛇

篇8:高考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是年 这一年。“是年,谢庄办团。”(《冯婉贞》)

经年 一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期年 满一年。“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迩年近年。“迩年狱讼,情稍重。”(《狱中杂记》)

不终岁 不到一年。“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不数岁 不到几年。“不数岁,田百顷。”(《促织》)

初阳岁 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明年 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积年 好几年。“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累年 年年。“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暮年 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岁暮 一年将尽的时候。“岁暮锄犁傍空屋。”(《野老歌》)

期月 一整月。“期月而诣莫生。”(《柳敬亭传》)(“期”读jī)

居数月 过了几个月。“居数月,漠然无所事。”(《狱中杂记》)

间月 隔月。“骨微伤,病间月。”(《狱中杂记》)

旬日 十天左右。“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阎典史传》)

篇9:文言文背诵五要点

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中新教材就有不少规定的背诵篇目,其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体现了新教材编写者对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背诵的重视。这样,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高中生面前的重要问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不一试?下面根据本人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和体会,结合高一新教材中的背诵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来谈谈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背诵文言文。

一、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邹》文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二、比较相关相似语句的异同来速记成诵。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比如《邹》文第一段中有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三、巩固中间段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处于突出位置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处于不明显位置的东西则总难有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首尾两段是突出的段落,在精力分配平均的情况下,我们对它们记得要相对牢固一些,而中间的段落由于受到来自前后的干扰,记忆的效果就要差一些。我们可以在对全篇记得较熟之后,把中间的段落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这样背诵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对文章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起码也能“正背如注”了。

四、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背诵文言文,由于缺少丰富的语感和对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使得我们虽然熟记了每段文字,但在由一段转到另一段时,总是好忘记下一段开头的语句,因一句而误了一篇,实在可惜,而且要是在课堂上卡了壳,那场面也很难堪。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在熟记了每段之后,把每段开头和结束的语句串起来,组成一个全文的框架。对《邹》文,可以给它搭起一个这样的“怪”架子:“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王曰……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战胜于朝廷。”对这个框架专门记忆一下,再去背诵全文的时候就不至于上下段脱节,上气不接下气了。

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把《邹》文的内容提炼为“朝(zhāo)服问美——暮寝思美——讽王以美——齐五纳谏”,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初中文言文时间要点】相关文章:

初中文言文其06-13

初中文言文“之”08-24

初中文言文试题09-15

初中文言文阅读07-10

初中文言文教学08-17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04-08

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05-13

初中文言文而范文05-24

初中中文言文范文05-24

初中文言文其范文05-24

上一篇:项链阅读答案下一篇:协商还款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