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习心得

2024-07-25

中医针灸学习心得(精选6篇)

篇1:中医针灸学习心得

4月9号在朝阳区百子湾迎来了新的一批滞动针学员。与往常课程不一样的是,这一期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学习。对于一个没有中医基础的,又特别怕针的,想要学好针灸还是比较难的。有几个学员跟我说,你好好学下李老师的滞动针,这个跟别的针灸不一样。简单易操作安全性强,李老师耐心。之前都是我给学员推荐课程,现在是他们给我推荐了。

以前在培训机构,我带过浮针,董氏奇穴,毫刃针,毫火针,八字针,每次都是把学员送到会场我就走了。这些课程我都可以免费学习,但是是真的怕针。所以都没学。去年10月份开始接触李老师的滞动针。

有不少学员跟我说李振全老师的滞动针效果立竿见影。到底怎么个立竿见影,它能治疗什么病?这都是谜。那会来学习的很多,每次课程结束的时候都听到学员在抱怨。培训机构服务不好,课程人数太多,学不到东西,某针效果不好,或者是远期效果不好,某老师上课水平太一般。等等。那会有几个学员让我去找下李振全老师。我百度了一下。这老师真的没啥大名气。不过我注意到一点,滞动针的临床案例特别多,网上很多关于滞动针的学术论文。之后我拿着滞动针的老学员名单挨个电话问,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帮人都推荐我好好跟李老师学习下。我当时是以一个学员的身份咨询这些老学员。后来在我的一些课程学员里也有很多学过的,有些是学了7.8年的,现在一直用的,而且做了很多案例。这个针真有那么神奇,那么好?我还是不太相信。那会学费是2200.刚好有几个朋友要学针灸,我让他们去试听下。其实那几个是我找去的考察人员。试听一天,如果不行,不缴费走人。课程结束的时候这几个人老打我电话,我以为怎么呢,我推荐的不好不是有一天试听吗?试听不满意你可以不交钱啊。结果这几个人是打我电话是请我吃饭表示感谢,有个是老师在课堂上把他病治好了另外几个也觉得不错。其实我也是很怕推荐的课程学员不满意的。一次不能算,又过一个月我又找了几个人去试水,不过那一次他们都是来一个带一个。其实我那会心里也没底。所以我让他们又试听一天在决定,然后让老师给他们优惠200,打车的费用又给他们报销。好家伙那一期12个,学完后我挨个问,都给我打个满分。有了这么一次后我就比较放心的推荐这个课程了。等我想好好推这个课程的时候。李老师说他不出来做培训课了。那会有几个学员报名的,让我们请李老师出来讲课,李老师年龄确实有点大了,想退休了。中间停了几期,不过还是把他请出来了。

4月9号这期来了有10多个。我的想法是最好在15个左右。10个新学员,5个老学员。提前一个星期安排老学员给新学员辅导。分组老学员带新学员。你这个新学员不会,就找你这个师兄师姐的麻烦。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质量。每个学员准备一个大硬盘,出来一趟大家都不容易,大家相互分享手里的视频资料。现在的培训班太多了,我虽然不懂中医,但是我听了很多课程,每个课程的学员我都接触不少,所以每一种疗法的基本情况还是知道的。我不想像别的培训机构那样,做完了不管他们。我的想法是,先技术交流,开店的可以做个宣传片,然后有个完整可行的营销方案,然后把别的技术植入到他这个店。这样技术有了营销有了,他这个店就可以盘活了。

9号这天我邀请了不少北京的来我们办公室,我告诉他们我电脑有很多正骨针灸手法的视频,你们可以免费拷。大家都是做这行需要的话可以免费给你们,有些觉得这肯定不可能。附近的有几个朋友过来了。

有个朋友印象很深刻。学的是计算机通讯,做的是警察,休息的时候放一张按摩床在家就开始做。但是做的很好。他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他的东西和经验。

10号的时候有个外地的学员已经到离我们附近的地铁,他说太累了,要我去接,我打个车去接他,他说太累了要回去。其实这是他的损失,他的胸闷李老师很快都可以给他解决。10号早上8点半我们开始上课。3天的课程是一次特别愉快的人生之旅。

滞动针疗法的应用原理

滞动针疗法,包括滞针和手法两种基本技法。滞针是前提,施针者将针刺入病变、穴位、经络部位后行捻针使之形成滞针;手法是关键,当滞针形成后再行提拉、颤抖、摇摆、旋转等手法来完成治疗。这样,既可以使粘连组织得到松解软化;也可以增加穴位针感强度。从而改善和提高病变组织、穴位、经络气行血运速度,达到舒筋通络、散瘀止痛、恢复功能之目的。

该疗法适用于因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导致的血肿、粘连、条索及颈、肩、腰、腿痛的治疗,还适用于内外科、妇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我这次学习对自己的要求放的很低。我只要学会扎颈椎病就行。这期有个跟我一样零基础的,针对这样的学员李老师很耐心。先简单说下理论的,然后手把手教。针对一些年轻的学员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我们。那天我颈椎很难受,主要是风寒着凉引起的。以前也找个好几个老师正骨,但是老反复,大硬块怎么也软不下去。我怕针,李老师给我做了一个心理辅导,他什么时候下的针我不知道。几秒钟的时间我的大鼓包下去了,周围的大硬块也软了,我的脖子活动起来不在疼痛。之后的一个小时有点酸胀。没多久就好了。上次打针还是我十多岁的时候。一直怕针。大家一提到针灸就觉得肯定会很疼。但是真的不疼,效果却是如此神奇。

后来老师给每个学员都做了检查治疗。有个学员往那里一堂。典型的长短腿,另外一个短了有2厘米。李老师选了三个穴位针下去让其摇摆,不到5分钟,好了。

我们分组练习。颈椎的,腰椎的,膝关节的,美容减肥的,男科妇科的等等。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后,我们就练习,练完旁边的师兄师姐开始辅导。老师是个军医,很严格的。课程是要考核的。我当时想,作为学员遇到这么个老师真是挺幸运的。其实整个治疗过程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关键的是你的望闻问切,你判断准确了下针很快就可以搞定。这个经验很关键。我们课堂上来了个模拟,人往那一过,你就得快速判断出他什么毛病,快速给出治疗方案。治疗的过程中得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这得要医者有基本的心理学素养。

问题来了,几秒钟的或者几分钟就把人毛病解决了。这收不起钱啊。李老师弄了个小幽默。你可以在帮他揉揉,在整点别的。很佩服李老师的这种不争不抢老为别人着想的处事方法。学他的课不单单是技术,还有他的人格魅力。

滞动针疗法的优势

滞动针刺疗法,是对传统毫针针具和传统针刺疗法的改良与创新。操作简便,固定针体迅速,便于动针操作;使用针具少,一般一次只用一根针;治疗选点少,一次治疗选点1~5个;“即针即出”,不留针;完成一次治疗时间短:进针、滞针、动针、出针,完成一次治疗只需5~10秒钟。

(颈椎和腰椎的我看就是选了三个穴位,针出疗效到,判断正确了,看准了就是几秒钟的时间。)

滞动针疗法的技术特点

滞动针疗法既可以产生直接又可以产生间接效应。

(1)直接效应

是指在某一穴位、经络或某一病变部位、痛点行滞动针疗法治疗时直接产生的作用。如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管狭窄症在其狭窄部位的两个椎体间隙(椎管内、神经根内外出口)或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直接进行滞动针治疗。其临床效果直接快速。

(2)间接效应

是指在取得直接治疗效应的同时,又能对其相邻的穴位、经络,病变部位起到刺激、调理、治疗作用。如松解颈部粘连、挛缩、结节、条索组织时,心慌、胸闷憋气得到调理;咬牙、尿失禁得到控制。

滞动针疗法对美容的效果

(这次来了个姐姐,我以为她30来岁,她告诉我她65年的。回家的时候我跟她一起打车走,我说你以后别说自己是65年的了,你就告诉她们你是77年的人家不会怀疑。她跟李老师学习三次了。用滞动针从中国扎到日本又扎到新西兰。每个星期她会给自己扎一次。这次她回来复习辅助女学员做面部美容针法。另外一个姐姐是上期的学员,用滞针做面部面容。我跟别的学员都不相信她们说的。拿了一个大姐在练习。给她扎一边,另外一边放着。

扎第一针鼻梁很快就挺起来。后来做鱼尾纹的,消除眼袋的,提升面部肌肉的,打造V字脸型的,减肥的……真的就是针下去结合手法,马上就看到很明显的效果。我们开玩笑说,她不相信的,就给她做一边,另外一边不做了。这个效果可以维持一个星期,一星期后在做三回基本可以定型。不到5分钟,就那么几根针,美女出来了。我们围着他们转。这比埋线减肥美容强多了。我们学员中有个动过手术的,有个大疤痕,针一过,疤痕颜色立马变的很淡,这个修复能力太强了。这会我跑到李老师身边说,把你的绝活都拿出来吧。这可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廉价的美容方式!!我之后的几十年的美丽就靠它了。

滞动针驻颜美容是通过针灸的养生保健和治疗影响美容的相关疾病两方1.针具独特

滞针,保持传统毫针样式、应有功能;使用安全、可操作性强;滞针快、针感强,瞬间即可产生“得气”;针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松解粘连迅速且不易损伤组织,动针效应明显。其功效是其它针具所不能替代的。

2.技术优良

操作一根滞针,既可以可产生针刺效应;又可以产生滞针效应;同时还可以产生动针效应以及刃针效应、松筋针效应、钩针效应、埋线效应、深层按摩效应,穴位注射等效应。

3.疗效显著

可以达到“针出结节散,痛消失”的治疗效果;颈椎病,一般治疗3~5次临床症状即可消失。

4.以针代刀

滞针,既不同于“刃针”,也不同于“针刀”,但可以产生“以针代刀”效应。

(1)滞针,是以毫针为母体的一种针具,针体细、无刃。

(2)滞针过程,是通过瞬间捻转针体使肌纤维缠绕针体实现的。因为操作时间短、速度快患者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3)动针过程,滞针过程与动针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即刻滞针,即刻提拉(切忌提插)。此时针体是相对固定不动的,而是通过提拉针体等动作使组织产生“间接运动”。动针最显著特点是,“运动中消除肿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软坚散结、行气除瘀、疏经通络”,而不是通过“切、铲、拨、捣、钩”等操作完成治疗取得疗效的。

动针治疗,不仅可以产生“以针代刀”效应,而且在整个施治过程患者一般不会产生疼痛感,不易损伤组织,不易产生渗出水肿,不易产生后遗症。

5.针刺效应

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说来,它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美容的目的的。

1.调理经络以调气养气

用针刺方法疏通经络,行气以活血,维持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的协调和相对平衡,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而气机是气的根本运动形式,气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就正常。

2.调理脏腑功能以调精养精

中医认为,五脏藏精而不泻,六腑传导而不藏,通过经络、穴位调理脏腑功能,做到收藏有节,使精血各有所藏,精足而养,才能精足而化气。

3.调理性情以调神养神

中医理论把颜面气色、性格情志和脏俯功能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即面色本身可以反映人体脏俯功能以及性格特征,这也是中医针灸用于驻颜美容的深刻原理所在。

4.通过刺激面部经络腧穴

可以使局部组胺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增加,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供应,替皮肤各层组织补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达到袪病养颜﹑保健美容的效果。

5.针刺还能促进局部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弹性﹑预防肌肉松弛,用于防治皱纹。

6.同时针刺对于皮肤的状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神经的调节,既能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油腻,又可以促进油脂分泌防止皮肤干燥,使皮肤处于健康、正常的生理状态。相对手术拉皮其优点是费用低、痛苦小、疗效好、疗效长、可持续性。

滞动针疗法应用现状

滞针疗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患者63000余人次,尤其是对因软组织损害引起的颈、肩、腰、腿痛类疾病显效率及治愈率均在95%以上。而且,大部分患者首次接受治疗即显效,一般情况下治疗5次即可痊愈。

滞针疗法,开始应用于临床,推广普及于。几年来,经全国各地2000多名医师的临床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专家、同仁及患者的广泛关注。

北京军区军白求恩医学院平衡针灸学终身成就奖、温海涛教授评价说:“滞针疗法与内功点穴,平衡针灸、平衡正骨相互密切配合,将是最值得推广和首选最佳的非手术疗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主任、丁榆生教授评价说:“滞针疗法,是对传统针灸技法的创新,扩大了针灸的适应症特别是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上明显的提高了疗效,是对祖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PS:三天课程结束了,送走了师兄师姐,李老师也走了。虽然笨笨的,学的很慢。但是收获还是很大。感谢李老师,感谢师兄师姐。

篇2:中医针灸学习心得

中医针灸推拿学学习心得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加快速和紧凑,在长期的劳累中,人们才发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推拿在当今的社会中,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推拿按 摩操作方便,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并且经济安全,不需要大笔的医药费,且不会产生药物 的副作用,而且推拿对一些疾病还有显著的疗效,省去了吃药打针的麻烦。除此之外,推拿 的保健作用更提升了它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分。当初我抱着极大的热情选了这门课程,就是因为我想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获悉一些中 医的文化和针灸推拿学概况,掌握一些按摩推拿的技巧,以此来强身健体,更主要的是我热 爱为我的家人和身边的人按摩。很荣幸我们课程的张水生老师是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他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关于同学们 关心以及切身健康问题的解决之道。比如如何缓解痛经,调理内分泌,减肥,美容,预防和 治疗脊椎疼痛等等,这些都是相当实用的,以及按摩哪些具体的穴位,缓解什么病症等等,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课余时间,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养生保健咨询,同学们 受益匪浅。对于选学<针灸(推拿)学>这门课程,我兴趣于推拿这个部分,因为相较针灸来说,它 更具有实际操作性,不像针灸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精准的手法技法,以下为我对推拿学和养生 保健学习的心得体会。首先什么是按摩呢? 按摩为中医外治法,按摩即为用能量手进行技能操作,激发人体生 物能量,平衡阴阳,改善相关病症的方法。中医博大精深,古老而神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四大国粹 之一,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深受大家的热爱和欢迎。当然也包括我们这 些业余爱好者。五十年来中医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针灸的故乡在中国,这让我感受到无比的自豪!至今日,推拿学的存在历史已经很长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中,就有关于保健按摩及推拿治疗的记载,沿续至今,在当代医学不断的研究发展中,出现 了众多的操作方法,得到了创新和更有针对性的突破,特别是对一些疾病: 内分泌失调、精 神紧张、高血压、脾气不和、糖尿病、头痛失眠、腰酸背痛四肢风湿、体弱多病具有很好的 疗效。在保健功能上,推拿能促进血液循环、肌肉活络、醒脑安神、舒肝顺气、还能高免疫 力、健体增寿,能达到养生地。想按摩成功,认识经络和穴位是基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多了解 一些中医常用的取穴方法和人体骨节定位知识,可以让按摩收到更好的疗效,对于自己和家 人的健康都大有裨益。日常按摩手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按法、推法、拿法、摩法、揉法等。这些手法简单易 学、操作安全实用,对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学习,我才发现我已经掌 握了那么多种手法,只是手法加速需要加强。我梦想着我能拥有像理发店洗发小姐熟练又舒 服的按摩技巧。按摩是讲究原则的,首先你要有力,而且要持久,并且柔和,最后力道要均匀。因部位 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肢体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法。只有掌握这些原则,才能很好的驾驭按摩。就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从前我给家人按摩的时候,操作上便出了错误,着力部位没有紧贴 体表,暴力猛然按压,以致被按者反映不舒服。其实正确方法是按而留之,刚中兼柔,不可 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这是要吸取教训的。所以说按摩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份功力,一份效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体中有14 条经脉,它内属于脏腹外络与沟通,是运行气血的通 络,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在临床上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辩证归经指导疗效及判断疾病预治。针炙治病,是要针炙在一定穴位上的,这些施术点,是 指人体体表部位,人体俯气血输注,它大体分为经穴、经外穴和阿是穴腧穴,有近治和远治 的作用,当指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双重良性,另外,有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特 殊性的作用。腧穴的位置不像阿是穴那样好确定,找对压痛点就找到了它的位置,是很难确定精确的 位置,医学上运用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如神门穴的定位,它在手腕部,腕侧横纹尺侧 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骨度折量定位法,(如劳宫穴,定位于在手掌第二、三 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及指寸定位法(如天枢穴的定位,在 腹中部,距脐中两寸,人的大拇指宽为一寸)拟取腧穴。每一个穴位都会有一个主治功能,如劳宫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口臭等症状。腧穴又分为手太阳肺经、手少阴经、足太阳 经、手少阴三焦经、足少阴胆经等等。以下是我实实在在学到的穴位按摩。天枢穴——既可通便治便秘,又可止泻治腹泻;大 椎穴——退热;少泽穴——通乳:太阳穴——头痛: 丰隆穴——治痰,当然还有很多的穴位 以及相应的治疗效果。推拿虽好,但也不能滥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推拿的或者说是推拿是无效的。通过学习针灸推拿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习得一些日 常保健和小毛病的解决办法,并且能运用一些手法去缓解疲劳。生活,学习让人忙碌,更应 该去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革命本钱,运用学会的知识,爱护身体吧!

篇3:中医针灸学习心得

1 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 系统地辨证论治, 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黄帝内经》中就已阐述了初步的内科辨证理论, 并随着历史地发展、知识的进步以及经验的积累而达到现代中医内科临床的疾病辨证治疗体系。

中医内科临床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做好中医内科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般可概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继承。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无论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所以在研究时要注重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方法, 并要将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究。其次是重视。重视中医领域传统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 并借助和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使得诊断更加多元化、准确化。第三是把握整体性。这就要求医师在日常临床诊疗中要从整体思维出发, 探索并研究出新的、更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第四是辨证证治。通过对患者整体的把握和诊疗, 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要把微观的辨证证治认真、严格的落实到位。第五是临床应用。根据实践经验, 要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的集合, 规范病例, 并及时、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诊断[1]。

2 中医内科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临床讲究整体性, 同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分型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本文仅从感冒的治疗来探讨笔者跟随恩师的学习心得。

2.1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通常可以分为表实证、夹湿证以及表虚证。表实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汗、发热、关节疼痛、鼻塞严重、咳嗽、喉痒、舌苔白, 对于这类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辛温解表药, 此类中药药性温热, 能够发汗, 不仅可以发散风寒, 也能够化痰、止咳平喘, 常用荆防败毒散等;夹湿证主要表现为头疼、口粘、恶寒发热、头沉, 脉象浮滑, 在治疗上通常采用具有散风祛寒外加辛温解表的中药;表虚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是浮弱, 治疗时主要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类药物。

2.2 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可分为暑天感冒风寒证和暑热感冒夹湿证。暑天感冒风寒证主要症状是无汗、头疼、头昏、腹胀或是疼痛并伴有呕吐、脉弦滑,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用发表散寒、化湿解暑、理气和中的药物, 比如藿香正气散;暑热感冒夹湿证临床上表现为汗少、身体发热、头昏重痛、肢体疼痛酸沉、口中粘腻、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濡数, 在治疗时主要采用清暑祛湿解表的中药, 给药时要注意控制药量, 以免引起助热现象。

2.3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细分为气虚感冒、阳虚感冒、血虚感冒和阴虚感冒。气虚感冒在治疗方面针对其发热、咳嗽无力、脉浮无力等症状通常采用益气解表的药物, 夹痰兼咳服用参苏饮、夹痰夹湿服用败毒散;阳虚感冒表现为热轻寒重、倦怠嗜睡、面色苍白、脉不浮反沉而无力, 治疗时宜用解表散寒、助阳益气的药物, 严重的可服用再造丸, 病轻的可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血虚感冒身热无汗、面色萎黄、脉浮无力, 在治疗中采用养血解表的药物, 重者加四物汤, 用药时切忌不能单纯发汗而伤阴血;阴虚感冒临床表现为身热头痛、汗少或是无汗、心烦咳嗽、脉细, 在临床治疗中可使用滋阴解表的药物, 本病证发表不能太过、滋补也不宜太多, 否则不利于祛邪。

2.4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的发病机理与大人的基本一致, 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儿感冒热多于寒, 在治疗时根据实际情况以清热解表为主;其次是小儿感冒常伴积滞, 主要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外邪容易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 治疗时要注意消积助运;再次, 小儿感冒主要发生在肺卫, 经常会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时注意宣肺化痰;最后, 小儿感冒易夹惊, 主要是小儿神气怯弱, 感冒高热易引风动致惊厥抽搐, 在治疗上清热解表之外, 宜加祛风除惊之品[2]。

3 结语

中医作为我国医学界对于世界的贡献, 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极为重大。采用中医治愈内科的病症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成为病患治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想更好的发挥中医内科的作用, 就需要在平时的临床研究和护理中对于病症引发的机理以及相关的中医治疗原理有深刻的了解, 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 以取良效。

关键词:中医,内科,感冒,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光辉.浅析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发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02) :274-274..

篇4:学习中医的次第

我们学中医也好,学道家的也好,都有一个初始阶段和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的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和修身训练,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最后高级的阶段,就是感悟,去捕捉,感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无自觉之感,那就很难有慧心之悟。

先说认识:现在汉语特别讨厌,白话文一发展,就把古代很精辟的言简意赅、一个字一个意思,搞得混沌而且复杂。甚至,我们会把一些反义词当成同义词。比如,我们现在说“褒贬”。褒贬什么意思?我认为褒贬是反义词。褒是说他好;贬是说他不好。但是,我们现在说褒贬是什么?褒贬是买主。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他就把褒那个词,那个意思给抹掉了,就剩个贬。包括我们现在说舍得。你这么不舍得。那是舍的意思。所以,汉字本身就在退化。

“认”和“识”有什么区别?比如“认人”和“识人”有区别吧?认人是指肉眼感官层次上对人的分辨、指认。问题出在哪儿?如果这人整了容,你就觉得认不出来了。但是,常言道:剥了皮我也认得你的骨头,烧成灰我也认得你。这叫什么?这叫识。“识”是什么意思?抽象的。你看跟“识”相关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等閑识得春风面。你把春风拿来让我认一认。你认不得?你拿肉眼看不见。但是,你识得它,是吧?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出去以后,人家不认得。但是一听,哦,你是讲《黄帝内经》的那个人。这叫什么?他识得我。这种识是什么?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了解。

大家现在问题就是认字不识字。写出一个汉字,认得不?认得。啥意思?就开始挠耳朵。包括我们经常说贫穷。我说你是贫还是穷?我们现在一说人没钱,就说人叫穷人。这贫和穷完全不一样。贫是什么意思?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这是没钱。穷人什么意思?穷途末路,走投无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见,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可是,我们现在汉字胡乱用。我们现在把没钱说成是穷人,其实是走投无路叫穷人。如果你不了解它的意思,那就成了什么?穷寇莫追,什么意思?就成了没钱的敌人别追,而不是走投无路的人不要把人逼急了,围三缺一,给人有出路。否则的话,人家狗急跳墙要反咬一口,跟你拼命呢。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话,古人要是活着现在、看着这些,能气死。我们真都是披着一张中国人的皮,但是内心的那些东西根本没有。如果我们修炼到了高级层次的话,可以不借助文字去传道。但是,我们没修炼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能踏踏实实地去认字识字。所以我写出一本书叫《字里藏医》。大家先从识字入手。我们讲《黄帝内经》,逐字逐句的讲。就是说,起码在我们这个层面上,先解读一下古人的意思。古人的意思匪夷所思。

我们现在活得浅薄、粗、鄙、糙,然后理解不了古人的那种深刻。所以,学道家、学中医,咱们应该先拿本书,把那里面咱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搞清楚它是发什么音?它啥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它字的本身的含义,先达到一个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知”。先做到知其然,比如,我学了个方子。我知道了。我拿去用。怎么用?治病嘛。知其然就很不容易了。我爹传我的方子。我靠方子治了好多病,挣了钱,活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问题是人有一种好奇心。他老想,为什么能治好病?为什么没治好?活到知其所以然的这个境界,我觉得,就有一种快感。就是一种探索未知、与天地沟通、与古人沟通的那种快感。

所以,如果学中医只活在这个层面上,姑且称之为儒医。儒医什么特点?很多人夸,你真儒雅。我说,你这是骂我是吧?什么叫儒医?我说的不是正经的儒,正经的儒医像王阳明那种人,他也要修身的。我说的是诸葛亮骂的那种腐儒,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一说起话都是排比句。被人问:到底这个水半夏、清半夏有什么区别啊?然后就该给你查资料了。他就活在这个层次上。他没有知其所以然。

其次,我经常说要恢复“知觉”。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一看,边儿上有人一杯牛奶、俩煮鸡蛋吃下去。得,这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我特别想问一句,他们这么吃进去舒服吗?第一,他们不知道,或者他们知道的是邪知。他们认为这就是补蛋白、补钙。他们这么吃,有个关键的问题:他吃进去以后,舒不舒服。这个他就不知道。

动物活得也挺高兴,挺愉快的,也不停的繁衍后代,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人家靠什么吃饭?人家靠什么吃药?你看你们家狗吃东西前,先干什么?先闻一闻。香就是添阳气的。先唤起你的魂儿。你再往里面吃,是魄的事。我们现在吃任何东西“有味儿没气”。尝一尝有味儿,但是闻一闻香不香?没有。而且经过冰箱冷冻这些乱七八糟的,真的把它那个气完全消灭掉了,或者它给你加邪气。比如那些什么香辣蟹、什么麻辣香锅、什么水煮鱼,全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添加剂都加的有邪味儿。

所以,我在临床里面看的很多病人,第一,先教他正确的知识,然后要他恢复“觉”。“觉”是个什么东西?我们经常说“感觉”,“感”的层次,其实要比“觉”高得多。“觉”是基本的,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神经和脊髓的反射”。你比如说,这儿倒杯开水。我一碰,哎,我觉得烫,我就把手收回来了,这叫“有觉”。手放在这都烤熟了,然后一看见,哎哟,我这个手烧坏了,这叫“无觉”。喝点凉水胃就不舒服,吃了点冷饮胃就难受,这叫“有觉”。可是,我们现在很多胃病特别重的人,吃嘛嘛香,吃什么都没事。我有一个铁胃。这种人更可怕。而且,这种人查出来的病都是很重的病。相反,经过一些调理以后呢,他们慢慢觉得:原来,吃是特别的……比如吃水果,我原来一直在讲,要应季,要当地。因为水果本身就一种酶,它来破坏我们的口腔黏膜和胃的黏膜。所以,你吃水果不合适。你会觉得难受。但是,现在人呢?吃一次不合适,不停地吃,吃吃吃,最后不难受了,不难受不是好了,是“无觉”了。包括,你受伤以后,拿冰块去敷住了,它不是好了,它是“无觉”了。

“感”和“觉”的区别,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平常说:摸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什么意思?摸着老婆的手有“觉”呀,是触觉。但是,没有当年搞对象那个“嘣嘣嘣”的那个心动。这叫有“觉”无“感”。所以,我培养学生,第一,让他们恢复“觉”。怎么让他们恢复“觉”呢?我是通过让他们学“茶”,学“茶道”课。大家记住:我们现在中国很多叫什么茶艺课,或者茶技课,拿一杯水,什么苏秦背剑,是吧?犀牛望月,搞那些,我觉得真是下三滥的东西。我请非常好的老师教他们体会喝茶。首先,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样的杯子,不同人泡,喝出来味道不一样。大家开始都不信。这有什么?都是水嘛。没对比,不信。哪知道,带着病气的人泡出来的茶,它带着一种很邪恶的味儿。我有一个乳腺癌的病人,她泡茶以后,让大家尝。结果,我们那个茶叶老师喝完就吐了,水泡完跟墩布那水一样。学完这个茶艺课以后,大家对“觉”的那种感觉逐渐地恢复了。

我们还有烹饪课。烹饪课就告诉你: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程序,不同的人炒出来,味道不一样,甚至同样的人、不同心情下炒出来,味道也不一样。这是中国人跟天地交流的基本的条件。你这方面感觉都很迟钝。再往后边说,都不大可能。其实,“觉”,是一个魄力。魂和魄的区别就在这儿。我们上大学做过青蛙实验。把青蛙脑子给搅坏了以后,青蛙死了。往青蛙肚脐上贴一块硫酸片,那青蛙的腿就开始“啪啦啪啦”。青蛙已经死了。为什么还有这反应?魂没了,魄还在。

我有一个法国的大使馆的学生。他以前打篮球,篮球啪地砸脸上了,他才反应过来,拿手去接。练完站桩,就是练完太极拳以后,他说,我眼镜再没坏过。这是种本能的反应。换句话说,一股邪风吹进来,你魄力好的话,你那个腠里,马上啪就闭上了。它进不来了。你如果魄力差。它都灌进去了,都在里面游走了。你还没反应。所以,我们通过这个训练,让他的魄力恢复。

怎么训练他的“感”呢?这其实涉及到了道家修身的问题。“感”其实是一个回神。怎么回神呢?就是“独立守神”。所以,我的学生都要去练内家拳,去站桩。我不强调静坐。因为,我坚定的认为,如果没有师父的护持,和有人指引,静坐的人很多会出偏。而且,我知道,有很多个性很病态的人,他去练功,然后更加重了他的病态。所以,这个邪人信正法,能把这个正法都闹邪了。而且,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他的身体的疾病不调好的话,他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是白费。但是,我们现在不调身体,上来就要入道求佛。上午拜了师父,下午就要得道。本身就有病,是吧?所以,这种站桩的训练,是根据《黄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貌似傻呆呆地在那儿站着,但他们会发现,开始对自己有知觉了。不但知觉,感觉在恢复,就觉着身上有点地方在热,有点地方在冒凉气,有点地方在动,这其实是个运。大家都在动,很少能运。所以,通过这个站桩的训练,至少,我们会让他的手变得很温暖,很润。所以,他这个气脉疏通以后,就会感。

感是很神奇的。这个感是穿越时空的,是可以跟前世、未来和古人沟通的。而且,它神奇到让你觉得都不可思议。有时候,你在脑袋里边就会出现一些声音,或者画面,举个最简单例子:就是我从上班到办公室的路上。走到这,走到半截,我突然想起我一个多年不见的一个病人,这个人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一进办公室,那个人就坐那儿。我学生说,你是不是看见他了,看见他的车了?没有,就完全是一种感觉。这种感,修炼好了以后,你再认字看古书的时候,你能看到背后的两个字:吃人。这个就不好说了。还有就是,病人往哪一坐,“哎哟,你的膝盖太凉了。”“哦,你怎么知道?”如果在“觉”的层次上,你必须要摸他你才知道他凉。那么,在“感”的层次上,他在那儿坐着你就知道。而且有的人,你看一眼你就讨厌,就不想跟他多说话,就离他远远的,是吧?而这种神气强大以后,一些邪恶的人看你他就躲。原来他会往你身上扑,坑你一下,绊你一下。等你神气足以后了,他看你,他闹不动你,他就往外跑,而且呢,跟你这个气,或者频率接近的人,慢慢的会聚过来。所以,这种感真是妙不可言。

我們经常讲一句话叫“惟妙惟肖”。形似叫肖。我们经常画个像,肖像,神似叫妙。可是,我们现在就只剩长得一个中国的样。我们不是不肖子孙。我们是肖子孙。但是,我们都是不妙子孙。因为,我们那个神的状态,跟主人差的太远。

篇5:中医辩证学习心得

中医的“証”和現代医学所謂“症狀”的症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应該首先加以說明。症狀(包括体征在内)只是病人在病态下的自觉的和他觉的表现,它用作診断和治療上的参考,光知道症狀而不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是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療的。中医的“証”虽然也有以症狀为基礎,但它的涵义是很广泛,它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并和治療上的用藥是緊密的结合在一起,辨明了“証”,才可以决定治法和藥方。正如朱顏先生的理解,在伤寒論中我們可以体会到:病是人体的生理机能(陽气)和病因(病邪)進行搏斗的过程(正邪紛争)。在这个發病学概念的基礎上,必须从局部的症狀,参照以机体全身的情况,才能認清人体的机能在病因侵襲下進退的动向。所以中医所謂的“証”在广义上还包括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証”是疾病在進展的过程中某一階段症狀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病情,“証”的变化也表示着病情的变化。

(2)“証”也含有类似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的意義,說明了体力在与病邪搏斗的过程中表现的盈虧,如伤寒論第六十条“下之后复發汗,必振寒脉微細”本证是因为汗下倒施而使体力驟弱变为虛症,所以接着又說“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3 )包括有病人的过去史,如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等。

( 4 )包括病人的素質,如第一百九十六条“陽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第一百零二条的小建中湯证,僅“伤寒二、三日”而竟已“心中悸而煩”了,明明指出了中气素虚,所以要用小建中这样的方剂来建其中气。

(5 )此外,“证”还应該辨明它是处在那一种变化的情况,那一階段,并当預見其未曾出現而又可能出現的情况而加以制止。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上工治未病”的意思。

二、什么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的診断任务,不在于確定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確定是属什么“证”;中医的治療目标也不在于消灭致病原因,而在于扶助人体的生理和能以克服病因及其影响的侵害(匡正驱邪)。辨证施治的任务必須“知己”(病人的正气和体質)而又“知彼”(病邪的所在),又須要辨清發展的趋向,真假、主次和缓急。中医沒有个别的病名,也沒有任何情况都能有效的所謂特效藥。但是依靠“证”的不同情况和它的轉变,灵活地擇用不同的方来加减,同样的是成效輝煌。

这种辨证施治的精神,在伤寒論中的体例是極其明顯的,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

( 1 )論中每篇的标題都冠以”辨 病脉证并治”,其中六經的名目和中風、伤寒等都不过是代号,并沒有重要的涵义,主要的还是在辨它的脉和证。如第一条,光說“太陽病”則誰也不知道指什么,下面接着就具体的指出“脉浮,头項强痛而惡寒”,使人一目了然。有这样的脉证就可以称为“太陽病”;因而,“太陽病”就成了实在的名詞,丝毫沒有奥妙的、难懂的含义了。

( 2 )論中都是叙述是什么证候用什么方藥,很少用什么病名,都是列以適当的方藥,就称它为某某湯证。如十二条的桂枝湯证,三十五条的麻黃湯证等。由于病情的变幻多端,“证”和“方”也就千变万化,在辨证施治上是非常嚴格的加以審核的。多一症,少一症都不得称为原來的“证”,多一味,少一味也不得称为原来的“方”。如十四条,原是桂枝湯证,因为多了一个“項背强几几”的見证就得改称为桂枝加葛根湯证,如果再变“有汗”为“无汗”,那又是三十一条的葛根湯证了。又如,一百一十七条的桂枝湯证,加重一味桂枝就得改称桂枝加桂湯;又如四逆湯去附子就变成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湯,如果以葱白换甘草就变成三百十四条的白通汤了。这些說明了仲景在伤寒論中对辨证施治所提供的既灵活而又嚴謹的精神。

应当明確,辨证施治絕不是症狀治療(或是对症治療),后者在现代医学上的意義是与根本治療(或是原因治療)相对而言的,只是針对局部的,單个的症狀和不爽(如咳嗽、失眼、头痛...等)進行治療,其目的只是使患者在这一点上感到舒適,多半是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計,而不能企圖治愈他的病。中医的辨证施治絕不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而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療。因而,我們可以这样來認識:中医的辨證施治是原因療法和对症療法的統一的治療。

三、从伤寒論中看到辨证施治的特点

伤寒論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礎的著作,它的特点可以簡單的归納成下面几点:

( 1 )不是特殊性的而是通用的,几乎所有的診療都可以而且应当采用它的精神。从小范圍來說,伤寒的规律在雜病的治疗中也不减它的价值,伤寒的方藥只要“证”对,同样也可以在雜病的治療中獲效,所以金匮要略的一百八十四方中,和伤寒論重复的就有三十九方。

(2)注意于病人生理机轉的匡導和促進,不是以消滅病因为目的,因此在辨证的过程中特別重視病人的整体情况,有否可以影响疾病進展和治療的素因,如陰虚、血少、久虚等。这也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現。

( 3)着重实际而不空談理論,理論可能会發生偏差,而经过实践反复考驗过的診療实际是確切可信的。伤寒論極少有理論,即使有几条,其文气多不雅馴,估計还是后人誤入的多。如五十三条的“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諧和故尔”,和九十七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脅下,正邪纷争往來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都是極明顯的成例。

(4 )以脉证为主,不注重病名。各篇标題不单單是“辨某某病”而是辨它的“脉证”。以六經为例,每经有一条提纲以明大概(六經提纲并不完全正確,除太陽病和太陰病二条外,都嫌不夠全面),所以該条特别标明为“某之为病”(如第一条,一百八十条,二百六十三条,二百七十三条,二百八十一条,三百二十六条) ,而其余的条文只簡单的写“某某之为病”,这意味着六經的名字不过代表了“某某之为病”下面的脉证而已。再以“中風”、“伤寒”为例,第二条屬中風为桂枝湯证,第三条为麻黄湯证屬伤寒,这似乎是应該嚴格的区别了。其实仲景并不斤斤于病名上,这兩条的下边并不是說“此中風也”、“此伤寒也”,而称“名为中風”、“名为伤寒”,表示不要固执真有風、寒伤人的不同,姑且加它个名字而已。况且,三十八条虽称“太陽中風”而实际上所述的 “脉浮紧,發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伤寒”的脉证,又如九十六条和一百零一条都是混称風寒不加区別。

其他病名如藏结、蚘厥、藏厥、热入血室、血结膀胱等也都当以脉证为主,不能望名釋义和憑空臆測。

(5 )病有传变、轉屬和合病、并病的不同,症有主症、客症和正症、异症、坏症的区別,因此“证”的变化非常繁瑣而多端。仲景在伤寒論中一再教導我們辨证施治的掌握应当灵机活用,而不能死搬教条,否则会陷入“无可治之病”的窘境。在方剂安排上决不是某“經”病只可用某方,也不是某方只限用于某经,只要掌握主要的“证”,就可以大胆的用藥处方,不必拘泥于脉证的不齐备或是不典型以致失去治療上恰当的时期。如一百零一条就明白的标出“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外,从脉证的取舍方面看,取舍之間大是灵活。伤寒論的体例以证为主,單純的論脉,多半用以决定預后,一般的是以脉从证。在大多数情况下,脉和证都是相符的,尤其是在疾病剛开始的階段。但是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脉证的一致,而应灵活掌握。正如二十五条“服桂枝湯,大汗击出脉洪大,与桂枝湯如前法”,这里的脉是屬白虎湯证,由于只有表未解而汗出的桂枝湯证,而沒有白虎汤的证,所以仍然给桂枝汤,这是舍脉从证。又如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是舍证从脉,条文自明。(按:“尺中迟” 即关后之尺脉有迟象,代表里虚。)姜春華先生以为脉有余而证不足則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則从脉,理由是有余常假,不足常真,可以作为参考。

四、辨证的基本原則

古人認为治療当从本治,内經陰陽应象論說:“治病必求于本”,神農本經名例說:”欲療病,先察其源”,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里更引用了自然界的事理加以說明:“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但是,古人所謂的本、源,决不等于近代的病因学( Etiology ),而是辨证上的本源,其实也就是以陰陽、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綱作辨证的本源。

伤寒論里虽然沒有对八纲加以專門的討論,它只是个别地、零散地出現在字里行间,但它郤是伤寒論的灵魂。依靠着八纲才有六经,才表現了辩证施治的精神。病人的一切表現,須經过八纲的处理,分真假、别主从,才成为正確的“证”,也就是和治疗緊緊结合的“证”。八綱之間变化千头万緒,容易使人辨錯,一逆再逆以致誤人性命,在辨证时疑似之間大是不容易辨認,比現代医学更困难,更須丰富的学識和經驗。譬之一些炎性疾患,現代医学一律用青黴素,而中医都須按个别的病例,加以不同的思考。

为明確伤寒論的辨证方法,試以桂枝湯和麻黃湯为例,分四方面加以闡述。

(1)辨六經: 麻桂二湯都是“太陽病”的主方,但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各经,尤以桂枝湯为然。因为“太陽病”象柯韵伯所說的“只重在表证表脉”,所以小丹波說:“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太陽病”之中,有汗屬表虚,立桂枝湯,更有加葛、加桂、去芍、加附等以应变。无汗屬表实,立麻黄湯,更有大小青龍、麻杏甘石湯等以应付内外寒热深浅的不同。因为都是麻桂二方的变方,所以也都是太陽方。

( 2 )辫脈证: 汤证毕具的桂枝湯症以十二条和十三条为代表,所以方机說它治“头痛發热、汗出惡風者”。麻黃湯以三十五条較完备,所以皇汗医学說它主治“喘而无汗,头痛,發热惡寒身体疼痛者”。其余的条,多半未涉及二湯的主证或且不畢具主证,如四十二条“脉浮弱者”,四十四条“外证未解”,五十七条“半日許复煩”(以上桂枝湯)和三十六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五十条“脉浮”(以上麻黃湯)等。

(3)辨八纲:

①辨陰陽: 脉为浮、数、緊屬陽脉,证也屬陽证,如第七条所說“病有發热惡寒者,發于陽也”,故以为陽证无疑。

②辨表里: 医学心悟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热与潮热,惡寒与惡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胎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麻桂二方都和前者吻合,自屬表证。况且,既辨明屬“太陽病”,太陽为三陽之表,更知是表证了。

③辨寒热:从病理看,属表寒,从病的性質看又应屬热证。实际上“表寒”是由寒邪客于肌表这个观念而來的,寒字并非確有所指,所以徐大椿以为屬表热,他說:“热在表者为發热头痛”,这是他独特的見解之处,但按傅統的观念,仍应屬于表寒。

④辨虚实: 既是表证,所以虚也是表虛,实也是表实。医学心悟說:“一病的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这一句即指表证而言。麻桂二方在陰陽、表里、寒热三方面都是相同的,只在表虚与表实上可以分别,前者屬桂枝湯,后者屬麻黃湯。

(4)从藥辨证:嚴格來說这不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它虽然在臨床上价值很少,但在钻研古書时有很大的用处。在研讀伤寒論时,遇到条文中脉证不具备或具有疑問时,必须用这个方法加以互参。以麻黄湯为例,必系无汗的表实才用麻黄来开腠理而發其汗,以桂枝为佐其意更明。不用石膏知无里热,无附子知里不虚,用杏仁故知有喘。

篇6:学习中医优秀心得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学习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平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2 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中医课程的老师,处理好了“教”的过程,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要想切实地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德育论》[3]中谈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素质是一项系统的过程,素质教育 认为必须从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入手,以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为前提,使大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科学发展 观也要求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 的眼光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因此,要学好中医知识,不仅要想让学生学会怎么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更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方法。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来说,中医教育[4]主要是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根本上把握其精髓,紧紧扣住以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太过”及“不及”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八法、辨证施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为中心的药物理论,引导他们步人中医大门。比如在讲到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时,心、脉、血三者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可将其比喻为农田灌溉时的水泵、水、水渠三者的关系,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当任何一方失常时,水都无法顺利流到田地里。从这些形象的、简单明了的生活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其过程,并启发培养他们逐渐构建起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能力。以生活中吵架后出现鼻出血、心烦失眠、面红目赤、头痛头胀、腹泻现象说明肝、心、肺、脾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相乘相侮关系,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中医整体、辩证思维,从而加强他们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提高中医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理论联系实践

3.1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上一篇:初中生北京手抄报漂亮模板下一篇:老板的工作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