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学时心得体会

2024-08-01

80学时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80学时心得体会

80学时培训心得体会与感悟

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江津区组织的80学时的培训,在这次培训 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过这次培训获益匪浅。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什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众所周知:育人先育德,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社会够格的公民是教育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而如果为人师者自身做人却还不合格,如何去育人呢?因此,我觉得教育者必先教育自己。那么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就是必然的事了。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一名人民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甚至必须有一河的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滋润自己的心田,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积极参加各项业务活动,吸收新的信息,多向名家、名师、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科研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吸引学生喜欢学习我所教的课程。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因此,我会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的鞭策 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其次是课件制作,课件在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作的精美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直观,他们更容易接受。

在此之前,我只会一些简单的ppt制作,如插入图片、文本框等,我也试着在我的课上使用自己制作的ppt课件,但在实践中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经过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了解了ppt制作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也掌握了一些我原本不熟悉的制作方法,如:插入flash动画,如何使用触发器和超链接等,也能制作比较完整地ppt课件。我以后在课件制作中能通过超链接很好地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插入的一段flash动画,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枯燥的解决问题一课变得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根据学生实际制作的课件,有时就是老师的讲解,有时就是课堂中的板书,有时就是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感谢校部领导组织这样的学习,也感谢老师的培训,课程讲解地清楚易懂,能让我在工作之余还有很多收获。

这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虽然忙碌,但很充实。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有信心经过努力能让我在工作中焕发出光彩。

篇2:80学时心得体会

綦江郭扶中学

杨仿

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英语班第20140413期从2014年4月14日到4月25日在通惠小学进行的全员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丰富,理论上有各级各类专家对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教科研知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培训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青年教师的现场授课,有名师的教学展示,也有学员自己说课、上课、互动点评,更有骨干教师的指导、引领。让我知道了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教学实践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刻感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次培训给我的影响将是如滔滔的江水永不枯竭,在心理上、教学方法上、人际交往等方面我都获得极大的收获。具体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开班典礼上听了邹书记、王主任等人的讲话,我就知道了培训的方向,当时就告诫自己,要争取在这次培训中获得丰富的收获。在开班典礼上我知道了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提升专业学科知识是关键,还要拥有良好的心态,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区别。

第二,是田伟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确了好教师的“四修”,即师德修养、情怀修养、终身修养、职业修养。师德修养很重要,白虎乡龙池村的一个老教师说“变成了牛,就不要误了人家的春”,彭水县龙溪乡水田村的一位老师说“愿做大山里的一头拓荒牛”,可见作为教师,自我修养是最重要的,要有一颗对事业对学生对人民负责的心,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还有一个教师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个长期心理处于压力状态的教师,心理是不够健康的,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不会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学生。那么怎样使自己成为心理健康的老师呢?首先要自信,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要求自己;用行动去感染学生,俗话说,别人对你微不微笑,那是他的权利,但是你对别人微笑那是你的修养。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良好的关系就是一切工作的动力,沟通能消除隔膜,真诚能融化壁垒,交流能让人敞开心扉。还要知道别人乐于接受的批评方式,“良药甜口,忠言顺耳”,一定要真诚。在修养方面我要争取做一个“学”“规”、“标”、“情”各方面都很好的教师,即做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这样也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

第三,代小容老师的报告让我知道如何去建设一个正能量的班集体,首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其次要注重过程,在行为和细节中引领人,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融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做及时的指导,发现学生闪光点,你的自私,唤起别人对你的冷漠。然后是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经常用好的故事去教育学生,让学生感悟故事中的哲理,领略书中的智慧,用无声的语言伴着温情融化学生。还有学生有问题不可怕,我们对问题学生,可以不欣赏他,但你必须接纳他,问题孩子背后多数有一个问题家庭,改变孩子你必须了解他背后的家庭环境,我们需要点燃问题孩子心中的梦想,对他们永远充满期待。

第四,陈才琼老师的报告让我懂了教学设计的很多有效的方法,知道单元模块教学设计优于以单一课时为单位的备课形式,主要体现以下特点:整体性、相关性和综合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者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后确定教学目标。模块的教学目标包含有语言知识目标,如词汇、句型、语音等;语言技能目标,如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习策略,如自学策略、合作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调控策略等;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相关性主要体现的是课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要为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服务。这要求教者对教材分析要合理,教材调整要科学,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需求,课型确定准确,课时安排合理,突出能力的培养。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单一目标和五维目标综合(五维目标指: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单一技能和多项技能的综合。

第五,廖威琦老师的报告让我明白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的习惯和说的能力。在培养听力方面:首先教师应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综合文化知识,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应具有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如:谦虚、好学、幽默、耐心和宽容等。应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教师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英语教学,学生首先应精听课本,以求过度,在精听课本的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听力材料,如选简单的英文歌、英文诗和学生喜爱的英文电影等。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教其听的方法。如:听听猜猜、听听做做、听听画画、听听写写等。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方面: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说。当学生在用英语说时,应多鼓励,少批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第六,听了袁小平老师的报告,其一:让我理解了理论和观察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教师应善于观察并能就课堂上所发生的复杂行为作出恰当的回应。学会一种观察、描述、思考和解释课堂现象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应观教学思想,观教材处理,观教学方法,观师生配合,还要观教学效果。总之,教师需要先进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引领。其二:让我知道了写作方面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适时鼓励,培养学生自信;第二,要以朗读为基础,听说领先,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语感;第三,让学生熟悉体裁,掌握格式,认真审题,确定主干;第四,要点面过渡,线面融洽,循序渐近,让学生尝试体验;第五,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点评。如若这样,学生在写作方面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七,听了危光莉老师的报告,让我掌握了词汇教学的许多使用方法。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言、词汇、语法)之一,假如你不认识汉语字,你怎么会做数学应用题?如果你不会写汉语字,你又怎么会写出文章呢?由此可知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明确词汇教学的六个特征:

1、词句集合,词篇集合,在语境中深化;

2、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温故而知新;

3、学以致用,学用集合,在运用中掌握;

4、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课内课外列举、拓展词汇渠道;

6、科学记忆,循序渐近,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另外还要掌握词汇教学的方法:可以用直观法,如运用图片、照片、简笔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用演示法;用表演法;用语境法,如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用联想法,如归类联想,近义联想、反义联想,上、下义联想,词缀联想,拆字联想,语音联想,趣味联想等;用图解法;用游戏法;用归类记忆法;应猜词法;用英文解释法;用构词法等。如在实践中师生能灵活运用,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运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多,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少,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对后进生不能耐心教育,自身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等等。

篇3:80学时心得体会

一、调整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课程的纲领,是对课程总体学时的分配与规划。针对大纲变化后课程内容多、时间紧这一情况,参考以往的教学授课计划对本次的授课计划做了如下调整:

以往的授课计划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部分:绪论、人体化学组成、代谢、生化与医学专题内容。而本计划将此四部分内容融合为两部分:绪论、人体化学组成,而代谢和生化与医学专题内容则融入到人体化学组成中进行讲解。

绪论是一门学科的入门和对内容的总体概括,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化所要学习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有兴趣进入本门课程的学习,所以仍分配为2学时。

人体化学组成包括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糖类、脂类、水和无机盐六大类,以这六章为主线来进行学时分配:蛋白质、酶及蛋白质代谢为7学时;维生素为1学时;核酸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为4学时;糖代谢4学时;脂类代谢4学时;水盐与酸碱平衡3学时;实验2学时(酶的专一性);答疑1学时,考试2学时。

通过这样的章节整合分配,虽然总体学时数减少,但是仍然保留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没有被删减,保证这一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二、改变授课方式

传统的讲授方式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的章节排列顺序进行讲解,而本次改革则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教研组内深入探讨、采纳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查阅相关资料最终采取了专题讲座的形式。除了绪论之外,我们以人体化学组成的六大类物质为主线,分六个专题进行讲授。

绪论是课程研究内容的总体概括,是一门课的入口,学生愿不愿意进入一门课程的学习,这个入口很关键。所以在绪论的准备过程中我们积极查阅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抛出一些新的应用技术方法和学生感兴趣的新名词,引导学生愿意跟随教师进入本门课程来探索未知奥秘。

有了绪论的铺垫,以人体化学组成的六大类物质为主线进行专题讲座。在备课过程中,课件要新颖、要有吸引力,而不是书本搬家,看起来枯燥无味。在每个专题课前给学生留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适当查阅相关资料,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有兴趣和教师一起探讨问题。例如在讲解脂类代谢前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脂类有哪些作用;脂肪多了对人体有哪些危害;是否可以用节食的方法减肥等等。学生可以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疑问进入专题内容的学习。

三、总结授课体会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般采取以章节为单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这种方式很难将外在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所能完全接受和吸收的内在东西。

我们知道任何好的知识体系都需要并通过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在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专题形式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改善了教学效果。任何教学活动最终都会落到效果评价上,学生对一节课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率的判断比我们当老师的或者是检查教学工作的督导组都来得快和准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的将知识体系转化到学生身上,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事先就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按照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采取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这种专题式教学给予了肯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学生对这种专题式教学觉得比较新颖,加之有效的课前问题设置、课堂互动,学生认为自己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总结一个学期6个班的《生物化学》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医学其它课程都有交叉,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为适应本学科的教学,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起到领路人的作用。现在网络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输入,如果教师本人只是抱着书本,不接受新知识,最终会被学生所淘汰。同时,教师要注意本门课是将不同章节整合在一起的,要求教师应该做好不同章节的连接,使知识具有连贯性。

第二,具有掌控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是学生接受知识并转化成自身知识的地方,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特别在课堂讨论时要把握好度,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及时做好课堂总结。每堂课留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将这些问题和建议进行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使以后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针对性。课堂总结既积累了教学经验又促进了教学改革。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4:80学时心得体会

关键词:工程力学;中少学时;讲法对比;心得体会

一、中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现状概述

根据近些年来教学实践反馈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对非机类、非土类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大量的削减教学学时数,但从大纲要求来看,其教学内容基本没变,这样就导致了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安排十分困难。从作者开始读研究生起到现在工作,一直跟从蒋平、王维两位导师从事教学改革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对中少学时工程力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除了大量删减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中对教材选用也是基本同于多学时教材,大部分中少学时教材的编写也与多学时教材类似。

通过作者几年来的教学发现,对于中少学时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工程力学并非其专业主干课程,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太难,教学时间太短,专业教研室也对教学效果并不满意。

因此,几年来,作者一直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摒弃传统的“够用为度”和“窄而深”的教学原则,大胆革新传统讲授方法,提出了“定性和半定量的工程力学”。在进行了专业教研室调研之后,在“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基础(I)(II)》的基础之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保留较宽的知识面,降低定量计算的要求,即“宽而浅”,编写了《工程力学基础(定性半定量)》的教材,并在我校工业设计,自动化,测控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全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进行多轮试点教学,即将正式出版发行。

然而,除上述专业之外,还有诸如工程管理,建筑环境等部分专业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教材,作者一直从事这两种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实践和对比教学研究,现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二、传统“窄而深”、“够用为度”讲法和全新“宽而浅”、“定性半定量”讲法对比教学体会

(一)因材施教

正如上述对中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现状的分析,不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基于“宽而浅”的“定性半定量工程力学”的全新教学方式,都必须正确的定位教学对象和目标,做到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今后从事工程实际的需要。

在集成化程度和团队合作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今,团队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中少学时工程力学适用专业的学生今后很少从事具体力学设计计算方面的工作,由于团队合作的需要,要求他们能与专门从事力学设计计算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了解一定的工程力学知识对于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合作研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求此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工程力学要懂(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但不要求精(基本不从事具体力学设计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的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计算推理,必要的计算推理可助于学生更准确的掌握概念和方法。

(二)讲法和内容的灵活掌控

由于部分中少学时工程力学教材仍采用传统的“够用为度”和“窄而深”的内容安排,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概念和了解更多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工程力学中第一部分的刚体静力学内容,不论是多学时还是少学时,其基本内容和要求变化不大,因此教学学时数的分配上能留下的空间很小。然而在材料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却有一定的可截留的教学空间,可以有更多的教学空间留给“较宽的知识面”。

作者基本观点:基于“宽而浅”和“定性半定量”的教学侧重点的重新布局。具体来讲就是“细讲‘拉压’,粗讲‘扭转’、‘弯曲’”。由于此类学生不能对本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讲法上要能使学生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程序化的”分析方法,这样即使在不同的杆件变形分析时,也会以“程序化的”方式来分析和研究,从而减少学生对课程的“恐惧性”和“排斥性”。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定量计算的难度,扩大知识面,多用不同学科类的具体事例来提高其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精讲拉压杆。

作者的体会:材料力学的教学仍从拉压杆的分析开始。对于这部分内容应较为细致地讲述和分析。拉压杆的分析包括内力、应力、变形和超静定等问题,其研究分析方法涵盖材料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压杆的分析就是一本“浓缩版的材料力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材料力学研究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和超静定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

可以这么说,如果拉压杆的分析方法掌握牢固,那么后面的扭转、弯曲分析也就掌握好了八成。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变形只是由于杆件横截面上内力不同,而不同的内力将产生的不同性质的应力分量和变形,对于超静定不同的变形就对应着不同的变形协调条件。具体讲法如下:

(1)内力研究方法——截面法和直接法:简单介绍两种方法的异同和内在联系,重点以截面法介绍所有杆件内力研究的方法。

(2)应力分析——三方面分析:以简单图示(如图)或演示方式(可配以教具或幻灯片观察现象),从观察实验的变形开始,由变形现象分析其横截面上可能的应力成分与应力分布情形。然后介绍变形几何关系——力与变形物理条件——静力学这种定式的分析基本分析方法,突出材料力学三方面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3)强度计算——三类工程问题:在强度计算中,三类工程问题应分别举例详加讨论。如此一来,扭转和弯曲同样存在强度计算三类工程问题则可简单分析,节约教学学时。

(4)变形分析——变形、位移及内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另一种形式的胡克定律,以及不同载荷作用下其变形计算的扩展形式。以简单实例分析变形、位移和内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刚体位移”概念。

(5)超静定问题一般解法——三方面分析法:通过前述应力公式的推导,在此再次强调材料力学研究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分析,且以变形几何关系和变形物理分析为核心,从而建立超静定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突出变形协调的概念。

对于拉压杆,这五个方面内容应较为细致的讲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备从刚体静力学到材料力学过渡的过程,即研究模型从刚体模型过渡到了变形体模型;另一方面,一旦学生掌握好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再来学习扭转及弯曲就会显得容易许多,老师也能十分从容的解决学时少的问题。

2.粗讲扭转及弯曲。

所谓“粗讲‘扭转’及‘弯曲’”也不是完全的粗略讲解,应突出重点内容。那么扭转和弯曲的重点分析在哪里呢?

作者认为,扭转和弯曲的重点仍然在于两点。一是杆件内力成分(扭矩,剪力和弯矩)的分析;另一点则在于横截面上应力成分与分布规律。由此可再一次的介绍变形体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分析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建立牢固的“程序化”的分析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力学建模的初步能力。

对于扭转强度则可更为简略的以一个简单的例题讲解即可,最好以空心和实心圆轴在相同的内力成分下为例讲解其强度计算,可更为准确的掌握圆轴横截面上剪应力分布规律,而未必要全面的讲解强度计算所解决的三类工程问题。因为此时和拉压杆对比起来,仅仅是内力成分不同而产生不同性质的应力成分而已,相对于拉压杆而言只是“换汤不换药”;同样对于弯曲强度也是如此,但弯曲和拉压、扭转不同在于内力成分不再是单一的一种内力分量,且内力图上可以更为显著的体现“封闭性、微分关系、突变规律”;另外由于梁横截面应力分布规律,在强度计算例题的讲解上应优先考虑非对称截面、拉压力学性能不同材料梁;而对于对称截面梁,问题则又回到了前述的“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处理方式是相同的。

对于扭转、弯曲变形,掌握好基本概念即可,如有限长度扭转角与扭转变形程度的却别和梁横截面转角的区别,为了能掌握好基本概念,可分别以一简单例题讲解。

3.简介弹性稳定性。

通过压杆稳定性基本概念的介绍,使学生建立弹性失稳的基本概念,侧重于概念的介绍,突出较长压杆承载能力不是由强度决定。

4.扩展知识面。

如果按此来安排教学,相同的内容可节约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学学时,剩下的学时可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但可更加突出“宽而浅”和“定性和半定量”的原则。对于少学时专业可安排大多数同学反应比较难和抽象的应力状态分析(应力圆可不讲,由于现在计算手段的不断提高,应力圆的实际运用已基本失去了其意义,只是辅助于解析法分析)、广义胡克定律,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分析;对于中学时专业可以进行部分动力学内容的讲授,主要集中于动应力的分析,由于学生在进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时已建立了刚体平移和转动、动力学概念,对于动应力分析,可先介绍达朗贝尔原理和动静法,然后再介绍弹性构件动应力分析基本方法,仍侧重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介绍。

三、小结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上课重难点的重新分布之后,既兼顾了传统讲法上的由浅入深的原则,也适应了学时少但内容多的实际状况,从而使“宽而浅”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中得到了实施。从几年来教改试点来看,其效果是较为明显的,同时也受到了学生和后续专业课教师的一致认同。当然对于一些多学时的专业,这种新的教学思路的尝试也未尝不可,可节约更多的教学学时用于扩展知识面。本文系作者这几年教学中前后使用传统讲法和新讲法的基础上的对比得出的以上心得和体会,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也希望同行们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屈本宁,张曙红.工程力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刘鸿文.简明材料力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蒋平,王维.工程力学基础(I)、(II)[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80学时寒假培训总结

中学语文组 吴明奇2——4

2014年1月18日,我,走进了四牌坊小学四楼中学语文培训部的大门,自已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和全区130多位语文老师按时走进培训课堂,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我内心的感应,在课堂上,沐浴着专家老师的春风,我的心也不再寒冷。现在我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袁义星老师用他渊博的知识带领我们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遨游。从诗经到新诗,从李白杜甫到胡适,从诗歌到曲词,纵横捭阖,谈古论今,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什么事中国文化的精髓,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徐建华老师的两次讲座,都给我们精心准备了资料,每人一份,可见徐老师之用心良苦。当徐老师说到在阅卷场上没有发现多少个真正有水平的学生作文时,我的心在颤抖。徐老师振臂疾呼:我们在座的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搞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在不努力,就只会出现更加糟糕的状况。培训时间已近尾声,但徐老师仍然再三叮嘱,其一片赤诚天地可鉴,为之动容。

这次培训改变了我对学习培训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学习培训没什么意义,是耽误时间,特别是这次寒假培训,临近年关,在来参加培训前,我心里还有些抱怨。不过几天下来,我竟然发现自己收获颇丰。从思想意识上,我有了更大的提高,明白了身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决不能误人子弟,我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党和国家

培养出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专业知识上,我有了更大的进步,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总之,参加完培训,我原先的埋怨烟消云散。培训结束了,但我还意犹未尽,真心希望老师能再多给我讲一课。

篇6:80学时暑期培训总结1

小学语文2班53号

2013年7月20日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走进了80学时全员培训的大门,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但仍不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思考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是这样,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走出去了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之前,我总认为,想要做好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现

上一篇:贷款预审流程下一篇:2011妇委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