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设计理念

2024-07-25

音乐教学设计理念(精选6篇)

篇1:音乐教学设计理念

课题:白鸽

内容:学唱二声部歌曲《白鸽》

教材分析:《白鸽》是一首捷克民歌,二声部轮唱歌曲,C大调,2/4拍,一段体,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旋律流畅,节奏规整,表达了“我”对白鸽的喜爱之情。歌曲旋律采用级进的方式,上升,下降,旋律清晰流畅,但同音反复处,音准还是有一些难度,旋律的走向和力度的变化紧密结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很好的练习的。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时期的过度阶段,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想象力丰富,对自然界和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乐于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他们对二声部歌曲虽然并不陌生,但学唱起来还是会有些吃力的。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白鸽》;学会看“轮唱”的谱子;掌握“轮唱”的演唱技巧,能够准确、有层次的演唱歌曲。

2. 通过二声部的轮唱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助能力以及学生的合唱能力。

3. 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

教学重点:能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准确、有层次的轮唱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二部卡农游戏:

1.用“学声音”游戏做二部卡农练习。先做单小节的学生和老师应答练习,再成句模仿,再把学生分成两部分练习卡农。

模仿的旋律:4/4 55 55 5-- ︱33 33 3—︱11 11 1— ‖

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看老师的“手语”——老师的手有魔力,谁能读懂我手里的话?(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让学生始终关注老师,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调控课堂,修正音乐表现、指挥演唱等,并要指导学生既要注意自己唱的声部准确,又要学会聆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

2.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二部轮唱的演唱形式:二部轮唱就是两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起唱,一个先唱,一个后唱。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实验小学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答:和平鸽

师:(播放课件,出示和平鸽的图片)。鸽子能为我们传递书信,是人类的好伙伴,传说,鸽子还曾口涎橄榄枝为战火中的人们带来和平的希望,所以鸽子又被看成和平的象征,因此被称为和平鸽。谁能模仿一下鸽子的叫声?(咕咕咕咕)很好听,今天咱们班级也来了一只小白鸽,它也想唱歌呢!它还说要向同学们挑战呢!看看你们谁的耳朵最灵,你也来模仿一下小鸽子的歌声。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

篇2:音乐教学设计理念

19.《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

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

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

来的?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

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一面》说课稿

拟写人:余杰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

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为是20分钟的微型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导入:你了解哪些关于“一面”的成语?,课文中是说谁和谁的一面之交?,这样就能轻松简单的引导学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思考: 作者是通过什么视角、描写了鲁迅先生哪些特征?课件出示要求。

2、生默读课文。

需要学生用波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

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根据板书回顾总结阿累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1、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描述。、布置作业:大家说了这么多,能用笔写下来吗?如果你觉得刚刚你还没观察得太清楚,也可以写你熟悉的一个同学,但是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名字,把他的特点写出来,明天我们来一个认人大行动。、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阿累《一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也学习了如何用文字来给你身边的人画像,下节课,咱们还将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其他人物描写的手法,给我们笔下的人物注入思想和血液!

五、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

《一面》教学反思

《 一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检查预习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我安排学生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这样可节省时间。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

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收集的资料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课文以《一面》为题,我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抓住关键问题: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从而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明白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还扎扎实实进行说的训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作者对鲁迅的外貌描写,抓住瘦的特点,由远及近,从粗到细,描写逼真传神,而且由形入神、形

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和气质。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精彩描写之后,进行读写迁移。一种写法的习得不是靠老师生硬的灌输,将写法的指导与课文的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之后的写作实践,及时有效,便于学生对这种写法的掌握。

篇3: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 既能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 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注重体验和实践环节, 又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呢?我从2009年秋季起新课程开始使用到现在, 一直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索创新, 努力更新理念, 不断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以前的教学目标相比, 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情感态度观念目标。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有机组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企业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时, 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理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 理解中职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运用目标:通过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途径, 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采集就业信息, 调查市场需求, 努力使自己成为市场需求的劳动者,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正确分析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突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全面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职业中学学生的学情, 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 围绕重点进行教学活动, 并顺利解决重点难点。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问题要浅显易懂, 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切忌深奥难懂, 淡化一般概念。要坚持学生为本, 教师备课时就要立足中职学生的视角和需求, 选取中职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构建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并将知识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 帮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 符合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以《企业中的劳动者》为例, 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依据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主力, 能否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的质量, 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常识, 落脚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作劳动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行动起来, 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因而这是本课的重点。受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技观念的影响, 学生包括家长对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有抵触情绪, 但如果不能以劳动为荣, 就难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贴近学生, 贴近职业, 贴近社会生活, 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注意启发诱导

教无定法,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基于学情, 注重实效, 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 适时导入新课,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说明, 层层分析,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讨论法。针对课前、课上自主探究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或分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又可以让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最终树立学习信心。5.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的魅力, 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

(二)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 拓展知识的运用, 注重实践、体验、养成, 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而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合理选择多种教学辅助媒体资源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图片、案例、材料。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动态合理选择整合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用好教材中的图片、互动空间、连线职称。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更要把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用好实物资源, 场馆、教具、仪器、设备等。充分挖掘社会蕴含的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使得每位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学生更是教育的资源, 学生的爱好、体验、能力是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 探究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道理, 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五、强调师生互动, 突出以生为本

以《企业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为例。

(一) 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播放视频《共和国的脊梁蓝领精英邓建军》提出问题:1.邓建军的故事和经历, 给了你什么启示?2.你认为成为优秀员工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师生互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劳动模范显身手,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好本领大有可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三) 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探究解疑。

教师列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习大纲,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质疑:为什么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师生通过互动空间展开讨论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举例说明。本环节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学生质疑, 师生探究解疑。

学生质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中职生的就业前景如何?连线职场当代工人杰出代表———孔祥瑞的事例给你什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 加于肯定和表扬。导出我国技能型人才匮乏, 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成为党务之急。就此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 以及学生极其关心的用工情况, 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就业, 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就业前途。教师适当地加于正确的引导和导向, 教学效果将会非常显著。从而引出要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呢?

(五) 体验探究活动。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 让五个小组分别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五个方面搜集相关材料, 说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需要什么素质, 为什么需要?怎样才能培养这种素质?1.活动分组。学生分成五组, 每组选出组长。各组具体分工明确。2.活动探究。各组依据自己的任务进行组内讨论, 发表各自见解, 完成合作探讨任务。3.全班分享。各组选派代表上台, 在全班分享本组的活动成果, 说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需要什么素质, 为什么需要?怎样才能培养这种素质?4.师生互动。教师及时汇总学生的探究情况, 并引导各组同学畅所欲言, 提出自己的见解, 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 激励学生。5.教师点评总结。通过学生精彩的讲解和表演, 我们知道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确立职业理想,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技能。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增强心理素质。这五方面缺一不可, 我们每组同学都提出了培养这五方面素养的具体行为。让我们行动起来, 为未来优质的“中国制造”奉献自己的才能。师生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和最佳表演个人和最具活力个人, 加于鼓励和表扬。教师坚持“三贴近”原则, 设计体验探究活动,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激发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实现本课的育人目标。

(六) 学习评价。

通过学习检测看了“我的青春故事”———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你的感想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你打算怎么做?检验学生的认知、运用目标。通过课外拓展, 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对学生的德育课成绩采取综合评价, 重在体验, 重在感悟, 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把对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的考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课来讲,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上问题的解答、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后拓展作业的完成, 以后两项为主要依据。

六、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最后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探索创新, 积累经验, 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以《企业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为例。

(一)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活动。

学生动脑思考, 动口说话, 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激发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从而达到本课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 针对新大纲要求和新教材特点, 在教学设计中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职业出发, 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 精选案例, 设计问题, 组织活动。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 通过案例, 提出问题, 开展活动, 层层深入, 分析讨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理性。

(三) 存在问题, 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

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临场发挥很好, 有的学生临场发挥欠佳, 有的学生准备不足, 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这个问题有待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希望日臻完善。

篇4:音乐教学设计理念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核心

可以肯定地讲,无论是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还是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教学设计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楼大厦的建筑过程,那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绘就蓝图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设计是一个个人智慧与教学资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行往往忽略了前者,因而教学设计实际上沦为教学资料的整合,我们认为这不利于数学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我们真正领悟数学教学核心,而其最终结果自然就是不利于学生学会数学.

什么是数学教学核心?数学教学核心与教学设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认为有大量的思考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知道数学是教数与形的学科,但教学核心显然是基于教学内容又超越教学内容,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选择有关,与教师的教学手段选择有关,本质上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 记得一位数学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数学教学设计是大有可为的,同一个教学内容可能会有n个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学内容是固定的,教学方式是多元的,而教学理念才是最宝贵的.” 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就是,一切数学课堂可以比作果,教学设计则是花,而教学理念才是根!理解了这层关系,那我们对教学设计的讨论,对数学教学核心的讨论,都可以从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开始.

■教学设计与数学教学理念的关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高中数学是面向具有高中心理水平的学生的学科,故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应当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数学教学理念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这种认识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前瞻性.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及思维中,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并形成的科学,具有语言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的含义. 说其具有语言性,其实是指数学带有的人文性,是因为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概念与数学规律成为数学人交流所用的语言,在这个范式中这些数学语言是通用的,也是不在此范式中人有时难以理解的;也是因为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但同时数学又具有工具性,尤其表现在数学对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上,正是因为数学工具的产生,往往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大的进展. 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所秉承的理念就要超越日常应试的需要,超越传递数学知识的需要,更多地带领学生从数学本质的角度去认识数学. 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起点往往就不会太低,往往也就使得原本工具性十分明显变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共同彰显.

以对数函数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便是一个与教学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 对数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属于难度偏上的内容,如果进行纯粹的数学推理,那学生的学习会出现诸多困难,而要想化解这个难题,必须有较新的理念作为支撑. 在笔者看来,高中数学知识要想接到学生的“地气”,关键还在于想办法使这些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多发生联系——这便是笔者的教学理念之一. 而教学理念在落实成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必须设计成学生能够一眼看懂的教学事例,这也是笔者的教学理念之一. 因为只有学生能够“一眼看懂”,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才不至于花精力去理解学习情境本身,从而能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上来. 在对数函数的教学引入中,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手上拿一张报纸,从中间撕开,问学生有几块?重叠之后再撕一次,问学生有几块?如此重复,让学生意识到最后的块数与所撕次数呈现出y=2x的关系,从而帮学生复习了指数函数的关系. 这个过程学生是熟悉的:既有原来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鲜活的事例. 在此基础上逆向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为形成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打下基础):如果知道了纸的块数,要求撕了多少次,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于是,对数函数的引入就显得比较自然了.

■教学设计与数学教学核心的关系

教学设计必须指向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什么?这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实际而言,我们认为用“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学核心的主要代表是恰当的,因为无论是高中数学教学面对的无法回避的应试需要,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是离不开对数学思维的讨论. 因此用数学思维来表示数学教学的核心,虽然不尽全面,但却基本能够涵盖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要求. 事实上,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思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维度,高中数学教学作为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延续,自然应当更加重视数学思维. 而且,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决定了加强数学思维有着更强的操作性. 数学思维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包括了直观感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空间想象、数学建模、问题解决、数据处理等多个内容在内的具体的思维过程,其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数学特质的思维要点.

基于以上分析,在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能够体现数学思维的地方,然后必须通过合适的设计,使这些数学思维能够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显性或隐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对于教师而言,其实都是显性的,因为只有数学思维的意识存在于教师的思维当中,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仍然以对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哪些环节获得数学思维的培养呢?首先从概念本身来看,对数函数既是函数的一种,同时又超越了一般函数的形式,尤其是以y=log2x的形式出现时,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抗拒感,而这种抗拒感消除的过程也正是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在教学引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什么叫做对数函数?一般地,函数y=logax(a>0且a≠1),x∈(0,+∞)叫做对数函数. 对于这一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辨析,一是将其与指数函数进行比较,二是比较两者的定义域和值域. 必须强调的是,这是一个纯数学的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基于内在的逻辑性进行比较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这其中,逻辑推理与对比思想就是数学思维的内容之一;同时这样的对比还需要延伸到图象当中,因此,从概念到定义域、值域,再到图象等,就是一个函数的重要因子,这样的认识也是数学思维培养的一部分.

在图象比较(再次强调,比较是本节课设计的重要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关于y=x直线对称是一个基本过程,一般来说在图象得出之后学生即能发现这一规律,因此重点在于规律的证明. 这其中包括确定坐标、描点、作出图象,以及对图象进行对比等过程. 在这一规律得到证明之后,还可以通过规律的应用,来增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比如说让学生快速画出相对应的多组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图象等. 这里提出的“快速”要求也是笔者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的一点,因为提出了快速的要求之后,学生往往就会利用直觉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对形成良好的数学直觉是非常有益的. 自然,这也是数学思维的应有之义!

■教学设计促使教学核心的形成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及其认识,我们知道教学核心的形成并非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在精心的教学设计之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辅以教学智慧才能最终实现的过程. 因此,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核心的形成而言,意义重大.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教学设计,并不是我们忽略了教学实施的意义,而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原有经验,在面对学生实际时做出的一种精耕细作的过程. 与课堂中实施教学不同的是,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时间做出多种选择(与在课堂上根据教学机智去临时采取措施不同),从而就有更多的机会思索、比较,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成长正是在此过程中. 著名教育专家波斯纳所说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的公式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加以反思的经验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这个角度讲,教学设计能够真正促使数学教学核心的形成,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教学实际,不能看到专家或名师的采取了某个教学方式之后,不加考虑地进行移植,那种人云亦云的教学其实称不上自己的设计. 笔者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其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教学设计必须是属于自己的!

篇5:教学设计理念

作者: 李娟(高中生物

云南保山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4251 发表日期: 2009-07-28

23:20:16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

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画并表述该过程,又一次具体落实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整地演示传导及传递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地总结出在兴奋的产生及整个传导过程中的能量变换情况,这样做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环节五: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加以比较:形式不同,前者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后者以递质的形式,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可能会提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传导的方向与传递的方向如何。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可能根据刚学的知识,想到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即:用电刺激仪刺激有生理活性的反射弧,在一定部位用电位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电位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传导和传递的方向,这样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探究,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具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刺激部位

②测量部位

③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④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⑤结论

类似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也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前者当堂完成,后者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一实一虚,讲究策略。

环节六:结课。

当人和动物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以递质的形式进行。

九、板书设计: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的板书,课件中已较完备,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是关于“传导方向”的板书设计:

(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1、刺激部位:

2、测量部位:

3、可能的测量结果:

4、相应结论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④

5、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6、结论: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

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画并表述该过程,又一次具体落实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整地演示传导及传递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地总结出在兴奋的产生及整个传导过程中的能量变换情况,这样做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环节五: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加以比较:形式不同,前者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后者以递质的形式,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可能会提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传导的方向与传递的方向如何。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可能根据刚学的知识,想到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即:用电刺激仪刺激有生理活性的反射弧,在一定部位用电位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电位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传导和传递的方向,这样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探究,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具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刺激部位

②测量部位

③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④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⑤结论

类似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也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前者当堂完成,后者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一实一虚,讲究策略。

环节六:结课。

当人和动物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以递质的形式进行。

九、板书设计: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的板书,课件中已较完备,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是关于“传导方向”的板书设计:

(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1、刺激部位:

2、测量部位:

3、可能的测量结果:

4、相应结论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5、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篇6:教学设计理念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与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从问题出发,带着自己的假设结论,获取(接受)前人的研究事实(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搜集、查找资料就是接受式探究的必备能力之一。科学发展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材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月球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教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二要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月球知识,而是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这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月球》一课的根本区别。学生的知识储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教学起点。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观看了“嫦娥”发射、绕月的3D网页,提升了学生对我国升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的自豪感。接着师生交流、提示、评价,简要小结,引入月球主题的探究。同学们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壮观现场和变轨迹后可以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比较中,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让六年级的孩子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意义更大一些。学生们也从电视上看到“嫦娥撞月”的新闻都异常的兴奋,特别激动。

[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班的成果交流,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二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来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足够的施展空间,同时也能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活泼起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科学课教学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做示范,最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这里制作月球资料卡作记录,再对照资料上提供的前人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去证实或证伪,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更加有利。

教学反思:

一是找准教学的“起点”。儿童很早就对自然现象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儿童对科学的初始想法非常重要。这是儿童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教师指导和引导儿童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正是考虑儿童的初始想法,教师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教学阶段设计指导活动和提出关键问题,从而对学生那些有误解的初始想法提出质疑和挑战。鼓励他们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出来、记录下来,并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引导他们将新的认识与初始想法相比较,才能促进儿童认识的主动建构和概念的发展。因此本课的合作探究式科学教学,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补充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通过交流现有的认识和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修正一些已有的想法和前概念。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历经了几千年的,是一个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不断进步,人类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且通过学习向学生指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还没有终止,因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没有止境的。

二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网络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影响,至少相当于,甚至超过书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书本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互联网络的知识学习过程却是一种主动的信息追求,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合作学习,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放手脚、张扬个性的机会。在小组交流反思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评估证据。学生要分析和思考收集的数据是否可靠,数量是否充足。反思阶段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用证据修改先前的解释,用新的证据形成有论据支持的解释,并将新的解释与初始想法作比较,从而改进自己的想法。

上一篇:经营分析下一篇:我院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