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2024-08-28

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共8篇)

篇1: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职工在接受事故赔偿后是否还能享受工伤待遇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由于现阶段立法和法律法规并没就此问题做出明确的指示,因而使人难以掌握和实施。

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目前,依据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有关交通事故赔偿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按照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者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年人平均生活费,家属处理善后的住宿费和伙食补助费,丧葬费,劳动力人均年纯收入,居民生活困难补助,国内同行业平均收入。

我国立法规定,职工由于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本人仅负次要责任或同等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而伤亡的,应认定为工伤。

现实生活中,由于第三人侵权引起的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的双重赔偿更是我国现阶段司法实践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职工在接受事故赔偿后是否还能享受工伤待遇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由于现阶段立法和法律法规并没就此问题做出明确的指示,因而使人难以掌握和实施。有一典型案例很值得我们思考:王某是某单位的驾驶员,2003年6月1日在前往四川联系业务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后经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无效于2003年10月20日死亡。后经法院主持调解,交通肇事者及其保险公司与王某的亲属就交通事故赔偿金达成调解协议,按协议共计需向王某的亲属赔偿380000元。事故处理后,王某的亲属多次要求王某所属公司按《工伤保险条例》对王某之死给予工伤补偿,同时向该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2004年1月2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了王某死亡属工伤的工伤认定决定书。之后,王某亲属以王某身前所在公司作为被申诉人,向该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就王某死后的工伤补偿问题申请仲裁。2004年5月27日,该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王某是交通事故引起的因工死亡,在已先进行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情况下,工伤待遇应本着补`足民事赔偿低于工伤待遇差额的原则处理。被诉人有关申诉人重复享受工伤待遇的主张于法无据,不应支持的意见,本委予以支持”2004年9月,王某亲属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支付张某亲属应得的工伤保险待遇,即丧葬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亲属供养 抚恤金;并负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公司辩称,原告之亲属王某系我公司员工。王某在我公司上班期间因工死亡之事属实。但王某是死于交通事故,经法院调解,其亲属从交通肇事者处可得到交通事故赔偿金380000元,我公司不应再向原告支付工伤事故的相应补助金。

篇2: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发生工伤事故,如果申请工伤认定,怎样索要工伤赔偿,是很多因工受伤职工关注的问题?在此,凯文工伤赔偿咨询中心为你分享一下申请工伤认定和索要工伤赔偿程序,希望对工伤职工有所帮助。

步骤/方法 1.一、工伤报告程序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了工伤保险的才有这个程序。单位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2.工伤认定程序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工伤(亡)事故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属工伤的程序,这是一般工伤必走第一步。但用人单位书面认可为工伤的,又没有投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可以不走这一程序。

注意工伤认定的两个时间:单位在发生工伤之日起一个月内没有提起工伤认定的,工伤受害者一定要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调查认定后,书面通知单位及伤者。

3.工伤鉴定程序

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即走完工伤认定程序后),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的评定伤残等级的行为。

4.协商工伤赔偿程序

工伤鉴定以后,就可以依据鉴定的标准计算出赔偿数额了。单位投了工伤保险的,就直接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依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没有投保的(特指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保),则依据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5.劳动仲裁程序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的,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向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提起仲裁程序。

6.法院审理程序

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7.执行程序

仲裁或者判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支付赔偿费的,则可以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向法院执行局提起执行申请,由法院执行。

8.申诉程序

对生效判决不服的,则可以申请启动再审程序,但这一般很难。注意事项

 特别提醒,如果工伤受害者和所在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在认定工伤

时对工伤受害者不予配合的,工伤受害者先要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提出仲裁申请,提出证据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工资收入证明、用人单位发放的上岗证、工作服等,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这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 另外各地对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赔偿标准

不一,同等级的伤残获得的赔偿数额还与本人工资待遇及当地职工上一的月平均工资的高低有关。

参考资料

篇3: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赔偿问题,企业职工

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种基本政策, 它是为那些在生产或工作的过程中意外受伤或得了职业病, 由国家提供医疗服务与经济补偿的一项措施。其实, 工伤保障制度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 通过相关的财务计划, 来消除事故发生后给职工及其家属造成的经济困难和精神忧虑, 确保其能够正常生活。这样的制度善意不言而喻, 但关键是要落实到位, 而首先得确保绝大多数能参加工伤保险。

1 企业职工参保现状解析

目前, 因为不少企业职工要技术没技术, 要知识没知识, 所以他们只好从事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不愿意干的活儿, 而这样行业, 要么又累又脏, 要么就是高危行业, 这使得企业职工工伤的概率提高。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来看, 当前企业参保职工的真相不容乐观, 截止到2008年底, 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很低, 总共才4942万人参加, 而同样由这个部门发布的数据, 当年年底全国企业职工的总量已经达到2.25亿人。按着这组数据来推算的话, 企业职工参保的比例只有22%, 这意味着, 近八成的企业职工, 他们未入工伤保险, 而一旦出现意外, 即便谁都知道是工伤, 但他的赔偿问题还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 尽管企业职工对于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但其退出工伤保险比例却不低, 这真是一组戏剧般的数据。根据社会保险缴费的相关规定, 企业职工有退保的自由, 一旦选择退保的话, 企业职工可一次性在个人账户中支取全部额度。而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企业职工集中的地带, 每天都会有不少的企业职工前来退保。据悉, 全国企业职工退保率为40%, 但在广东省的个别地区, 退保率居然高达95%, 真的难以想象。而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社会保险站, 曾出现过一天有600多企业职工排队退保的场面。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职工参保率低, 而退保率高的尴尬现状呢?其中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企业职工法律知识钱权, 工伤保险维权意识和能力差;二是用人单位的安全培训不到位, 因此, 完善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2 企业职工工伤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我国所有参与到有偿劳务关系的公民都能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 而索赔的唯一条件就是构成二人劳动合同关系的书面合同。但在现实情况下, 除却大企业的员工, 一般而言, 由于企业职工的权利意识薄弱, 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前, 往往并没有签订任何具有法律效应的劳动合同。这样的境况, 让赔偿本身变得更加复杂, 即便遭遇工伤,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也很难和雇主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赔偿关系。

此外, 企业职工的维权成本过高, 也成为企业职工维权的一大障碍, 他们工伤, 也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赔偿给。从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的话, 企业职工要领取到保险, 可谓要历经曲折, 至少要经济申请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领取三个阶段, 而其中要历经十来道程序, 并且要花费最起码3年9个月的事件, 最长的可达6年7个月。这或许也是企业职工退保率高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职工不可能不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去考虑经济实惠的问题。

于是, 企业职工只好放下姿态, 为了能够拿到赔偿, 不少企业职工可能会选择牺牲自己的部分权利, 选择与雇主“私了”, 只为能够早日拿到赔偿金, 这是工伤保险制度本身带来的弊端, 需要加以改善。即便想“私了”, 也可能会遭遇或这或那的困难。

3 工伤赔偿缺失原因追踪

当前的用人单位,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的不懈追求, 所谓的企业责任与企业道义, 早已为不少企业抛诸脑后。用人单位总是会想方设法要减少工伤的赔偿金额,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 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惯用手段。

3.1 职工违反劳动纪律

企业职工在公司里面, 不可能毫无缺点, 更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在这样的境况下, 企业就有了钻牛角尖和钻空隙的机会, 逮住了就不会放过, 而企业职工在公司内违反劳动规律便是一例。

3.2 直接辞退企业职工

有时, 企业为了甩掉“油瓶”, 会丝毫不顾及脸面, 直接辞退因工伤而纠缠不清的企业职工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当然, 这是违反相关法律条文的, 可企业也有自己的对策, 找出或这或那的理由, 期盼蒙混过关。

3.3 直接强硬地不同意

由于企业的傲慢姿态, 不少企业直接无视职工的各种权利, 甚至强硬地表示不会全部赔偿, 只赔偿一部分, 或借职工不懂法进行专业知识的欺骗, 或借强硬的经济实力为底气, 无视企业职工的维权之举。当然, 企业的傲慢不仅仅是企业的错, 工伤保险本身的顽疾也是另一罪魁祸首。

4 工伤保险赔偿本身顽疾

4.1 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当前保险金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欺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利用各种手段作假, 虚报、瞒报雇工人数, 以减少生产成本;二是一些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并不积极参保, 而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则临时抱佛脚——参保, 这明显加重了社保基金的负担。

4.2 工伤保险投入不足

我国保险条例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相关规定中指出, 工伤保险基金入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在条例中, 对于工伤保险需要基金支付的项目中, 并没有提出工伤康复后的具体措施。目前, 在我国的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中, 基金主要用于工伤治疗和赔偿, 并没有一项工伤康复费用的项目, 单独加以管理。据悉, 我国工伤的风险投入只有0.7%多一点, 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3%。从这可以看出, 我们对风险性的估计不足, 对资金投入的贡献率相当有限。

4.3 费率结构粗放

我过工伤保险基金的费率结构比较粗放, 因而各行各业的划分比较笼统。以大连为例, 他们有19个费率档次, 而其他省市大致是3到7个档。而在日本, 这个划分已经很成熟, 而且已经很明显, 工伤保险按行业差别划分为8大产业53个行业, 最高费率为14.896%, 最低为0.5%, 行业之间的差率达25倍。同样, 在德国, 这个差距是19倍。从这可以看出, 我们的结构划分太过于垄断, 对于工伤保险金的使用和调配, 并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也会丧失企业职工对其的热情。说到底, 还是我们的工伤保险缺少有效的机制。

5 缺乏工伤预防-工伤补偿-职业康复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我们知道, 当前我国的工伤保险体系在预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不仅缺乏足够的法律强制手段, 而且资金投入也不足, 这些, 导致企业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目前, 全国仅有13个省市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划拨一部分出来, 作为工伤预防费单独列支, 其他大部分的确, 依然存在工伤预防经费紧张的问题。

此外, 在职业康复方面, 我们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工伤治疗和康复机构。企业职工即便受了意外伤害, 也只能到一般的医院就诊, 由于技术的落后, 没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导致不少职工康复工作困难重重。而一个职工有没有康复, 关系他能否走上岗位的核心问题, 单纯从工伤医学救治恢复的显然只能身体激动, 而劳动能力的恢复, 工伤赔偿的到位才是制度设置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工伤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6 结语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一种保障, 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安定。因此, 对于企业职工为入保险的行为, 政府有责任与义务做出担当, 体现出政府的责任, 让大多数企业职工能够入工伤保险。如若不然, 工伤保险赔偿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同时, 还应该尽量避免企业的傲慢带给职工的痛苦,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不能要企业找一些牵强的理由就极大地损害了职工的利益。至于工伤保险基金本身的问题, 那还得慢慢改进, 不可速成, 要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适合中国的措施, 不断地完善工伤保障机制, 同时扩大宣传力度, 让企业职工自身有着良好的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付德团.德国工商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保障, 2008, (5) .

[2]刘静.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J].厦门大学学报, 2007, (6) .

[3]周慧文.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2) .

[4]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影响[J].辽宁经济, 2008, (7) .

[5]李学举.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9, (4) .

篇4: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关键词: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1 医疗事故的定义及其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

医疗事故的定义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指民事学理论上的概念,狭义指医疗行政法规上的概念。本文讨论的是狭义范畴内的医疗事故。

对于发生医疗事故后医疗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刑事、行政、民事三个方面。本文所说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指的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事故中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2 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构成

2.1 医疗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在主观上必须有过失行为

民法上的过失行为,是指行为人对受害人应负注意义务的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行为。在这里,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应负注意义务的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行为。

2.2 医疗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必须有违法违规行为

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等,即使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也不需要承担事故损害赔偿责任。

2.3 必须有人身损害的事实发生,且应当达到《条例》所确定的损害程度

根据《条例》规定,必须符合以下损害后果,才可确定为医疗事故:①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②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③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④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2.4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这里所说的因果关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的直接原因。

以上四个构成要件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否则便不构成医疗事故。

3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主要有:①过错责任原则;②推定过错原则;③公平责任原则。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之前实施的是过错责任原则,由患方完成举证行为,困难较大也不尽合理,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因此,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继出台,重新确定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4 现行司法体制下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认定和处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产生的原因

由于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使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难以判定,所以,只能通过技术鉴定来确认。从而使技术鉴定中的相关问题成了我国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和争议所在。

4.1 我国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和处理中的缺陷

4.1.1 实行地域管辖,鉴定专家的“本地化”现象。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这确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地域管辖原则。第五条关于“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的规定,又导致了专家本地化现象的出现。

4.1.2 鉴定专家的社会背景无法全面真实了解,回避制度难以真正体现。

虽然《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都规定了鉴定专家要执行回避制度,但由于患者(家属)无法了解鉴定专家的真实社会背景,无法判断鉴定专家是否具有法律规定的回避事由,从而出现回避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

4.1.3 鉴定专家缺乏相关法律知识,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作为医学专家均不同程度的缺乏法律的基本知识,不知该如何审查证据,缺乏查证意识,因此,在鉴定中不注意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使审查得出的“事实”很难真正反映客观事实,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4.1.4 鉴定专家的个人素质无法保证,为了个人利益,部分鉴定专家会违背职业要求和执业道德作出错误的鉴定结论,并在鉴定中形成一些保护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潜规则。

鉴定专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鉴定的水平,所以,《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鉴定专家的资质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候选鉴定专家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但在现有的技术职称的评定体制下,候选人虽然达到了规定的职称标准,但并不都具备“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道德”,如果缺乏对候选鉴定专家业务素质和执业道德的评价,那么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就很难保证。

4.2 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和处理过程中会出现以下表现

4.2.1 相关法律不健全、不完善

当前处理各类医疗事故的主要依据是《条例》及与之配套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由于《条例》只是行政法规,相比《民法通则》的效力要低,对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和责任赔偿的范围及标准同《民法通则》及配套法规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暴露出立法上的诸多问题。同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立法同样存在不完善。虽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医疗事故的鉴定给予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鉴定专家的本地化,从而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同时由于鉴定专家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使得根据医疗卫生法律进行鉴定的法律规定成为空谈。

4.2.2 法律适用范围的不统一

目前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确定和处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适用的法律法规不统一。虽然司法实践中将已经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案件都适用《条例》来确定损害赔偿责任,但存在部分本应被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案件由于没有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而未被依法确定为医疗事故,导致出现同一医疗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责任形式的不同,以及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大小也不同,显现出我国关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在法律适用范围上不统一的后果。

4.2.3 医疗事故争议的高度医学专业性

由于医疗属于高度专门的技术领域,具有探索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普通人很难对医疗行为的性质、事实的因果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尚有诸多疑难问题没有答案,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问题等,都给解决医疗纠纷增加了困难,从而决定了医疗事故的处理必须倚赖医学专家的介入,从而为鉴定中的缺陷成长创造了温床。

5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认定和处理对策

5.1 完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推进医疗法制改革

从提高《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法律层次入手,制定更加完善的卫生法律体系,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从行政法规上升至医疗卫生单项法律,从而真正达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

5.2 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节机制,发挥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作用,进一步化解医患矛盾

当医疗事故发生后,由于医患双方缺乏相互信任和沟通,部分患者(家属)采取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等,造成患者(家属)不能得到应有的医疗赔偿。所以,可通过非行政、非诉讼的解决方式调解医疗纠纷,拓宽纠纷解决的渠道,缩短调处时间,方便纠纷的合理、有效解决。

医疗纠纷第三方介入的意义:①使医疗事故处理更加公平、公正;②节省国家支出;③减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负担,使卫生系统各级人员的精力更多地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医疗服务上;④进一步保障患者利益;⑤解决小型医疗机构的赔偿困难。

医疗纠纷第三方介入制度的内容包括: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部门、信访、司法、公安、卫生行政部门、律师及保险公司相关人员组成,并成立协调组、专家组、理赔组等部门。同时,医院必须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一旦医疗事故发生,产生纠纷,由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先行介入,当事医院予以配合调查,形成一个集医患双方鉴定、协商、调解、理赔四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和长效机制。若患方对赔偿结果存有疑义,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5.3 加强舆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合理解决各种医疗纠纷

政府可充分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一方面,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呼声的同时,进行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正确引导患者(家属)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正常的程序进行医疗纠纷调解或法律申诉。另一方面,通过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遵法、守法意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尽最大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的产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就需要我们从立法入手,通过完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医疗法制的改革,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讨、总结、修订,使之日臻完善,真正达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切实缓解医患矛盾,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办法》.2002-9.

[2]杨立新.《论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2007-11-08.

[3]张雪.《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构成要件和损害赔偿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8-7.

[4]佚名.《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2009-3.

[5]张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审判问题研究》.2003-10.

篇5: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答:这里所谓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是指《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应当向工伤职工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包括工资福利待遇、治疗工伤的医疗费、治疗工伤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交通费、住宿费、护理费、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的费用、构成伤残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因工死亡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计算标准和方法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篇6: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工地工伤事故赔偿协议

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

住所:

劳动者(以下简称“乙方”):

身份证号码:

联 系 方 式:

住址:

鉴于:

乙方在甲方工地工作,为甲方正式员工。乙方于在工地发生工伤事故。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综合考虑乙方的家庭状况和甲方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合法、互让互凉、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第一条本协议是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上海市工伤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达成,甲乙双方完全知悉、理解这两个条例及相关规定的内容,清楚乙方工伤的赔偿项目及数额。

第二条乙方系甲方工地雇员,在工地受伤,经医院治疗。甲方因乙方受伤事宜,已经及时支付医疗费、生活费等费用人民币元。

第三条双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协商赔偿总额为人民币元,乙方清楚并同意上述赔偿款已包括但不仅限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并已包含支付乙方及其家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及来工地期间的工资等一切赔偿款。

第四条各方的身份情况及保证情况:

(一)甲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是一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

2、其有权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公司行为授权签订和履行本协议;

3、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对其机构形成约束力。

(二)乙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有权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行为签定和履行本协议;

2、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已充分了解本协议处理事项,并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签订本协议,乙方保证在收到上述赔偿款之后,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或其他任何人主张其他任何补偿;

3、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对其构成有约束力的义务;

第五条保密协议

一方对因本次工伤赔偿而获知的另一方的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有关其他第三方泄露,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或经另一方书面同意的除外。

第六条其他

(一)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

甲方:(盖章)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签署时间:

签署地点:工伤事故赔偿协议下载

信法网是电子商务法律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文书定制服务、免费合同文本,欢迎广大朋友们注册体验。如果你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法律问题,请咨询在线TQ客服,或者拨打400-050-5151免费电话咨询,信法网将竭诚为你服务!

信法网:

篇7: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经济欠发达、实行全市统筹难度较大的,可先在市内各区实行统筹,所辖县(市)暂实行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全市统筹。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由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的工伤保险工作。县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九)职业康复费;

(十)辅助器具费;

(十一)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费;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五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收、缴纳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征收、缴纳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首次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时,按用人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对照工伤保险行业费率标准确定。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支付以及工伤事故发生率等情况,适当调整用人单位当年缴费费率。

第七条 工伤保险储备金按统筹地区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额10%的比例提取,储备金累计结余额不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额的30%。工伤保险储备金的使用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储备金一经使用,应及时补足差额。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垫付。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要按照《条例》第十

七条的规定时限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其中,用人单位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及受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第九条 工伤职工认为疾病与工伤有因果关系的,应当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同时提交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就近实施抢救的,提交医疗机构出具的原始病历。

第十条 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其中,不予受理决定中应当载明不予受理的理由、事实依据并告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方式。

第十一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按《条例》规定分别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并设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由专人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劳动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鉴定或确认任务:

(一)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二)停工留薪期限的确认;

(三)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的鉴定;

(四)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

(五)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能力鉴定事项。

第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每年调整一次。

第十四条 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应向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交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工伤保险待遇申报表。对符合条件的,经办机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核发待遇。

第十六条 被鉴定为1-4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以及生活护理费调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生活费用以及物价指数变化等情况适时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 破产、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被鉴定为1-4级的工伤职工以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仍按原标准继续发放。所需资金,原企业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未参保的,预留至当地平均期望寿命(其中,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未满18周岁的,预留至年满18周岁),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给经办机构。被鉴定为5-10级的,按规定支付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所需资金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

对已破产、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的1-4级工伤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各地可参照本条前款的规定筹集资金,由经办机构单独列帐管理,参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保障其工伤待遇。资金筹集办法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5-6级的,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20个月、18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35个月、30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7-10级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分别按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7级16个月,8级14个月,9级12个月,10级10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7级25个月,8级20个月,9级15个月,10级10个月。

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发50%。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每减少1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的10%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时或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手续,并按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离休、退休和退职后被确诊为职业病的,可以按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第二十条 2003年12月31日以前发生因工伤亡,其定期待遇如低于《条例》所定标准且现在仍符合领取待遇条件的,可从2004年1月1日起改按《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以前低于的部分和一次性待遇不再追补,所需资金从原渠道列支。

篇8:交通事故中的赔偿和工伤认定

按照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 实行工伤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 (1) 很显然, 《工伤保险条例》的制定和施行对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是, 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落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实际利益, 从而对企业的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 而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却是不确定的, 甚至某些企业认为是通过自己的某些努力可控的, 因此, 总是有部分企业力图规避按照规定数额不菲的工伤保险费用的缴纳。而与此同时, 由于工伤赔偿纠纷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规定的繁琐的程序, 以及执法部门出于对当地经济利益的考虑, 而在这样的纠纷中对企业有意无意的偏袒, 一方面给工伤受害者的索赔带来了种种不必要的麻烦, 提高了其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为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出于降低自己成本的考虑, 充分利用这些给职工维权带来的不便, 以低于甚至是远低于工伤保险赔偿标准的数额和职工私了带来了方便。

当然, 我们可以对这些不按照规定缴纳工伤保险的企业口诛笔伐, 将其归入“无良”之列, 替受害的职工大声疾呼, 鼓励他们坚决维权到底。这些做法当然是必要的, 至少, 可以从舆论和道德上对这样的行为产生相当的制衡。但是, 要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还必须思考《工伤保险条例》这一立法目的很好的制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是很好的后果的根本原因,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真正解决这种立法的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所造成的困境。

以下, 笔者将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典型案例来剖析上述制度困境产生的原因和我们的制度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一件真实的工伤案例

故事发生在2009年的4月份, 笔者刚刚参加完博士生入学考试,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接受了珠三角一家民营企业老总的邀请, 到他们企业担任法律顾问。而上任后所面临的比较重要的事情之一, 就是企业正面临的一起还没达成最终解决协议的工伤赔偿案件。整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2008年9月的一天, 企业员工张某在骑摩托车去公司上晚班的途中, 因为天上下着小雨, 路面比较滑, 能见度也不是很好。而就在离厂门口还有大概一公里左右的时候, 张某突然发现路右侧停放着一辆泥头车 (拉泥巴的重型卡车) , 占住了右边车道的半个路面。此时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摩托车毫无悬念地撞在路右边停靠的泥头车后面。等前面司机听到后面撞击声过来看到情况后, 赶紧将伤者送到医院, 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很快就得到医生正式通知, 伤者已经不治身亡。

这是当时整个事故发生的情况, 无论是司机还是职工家属亦或是企业方, 对此都没有任何异议。下面涉及到的就是相关方对死亡职工的经济补偿或者是赔偿的问题。熟悉工伤案例的人都知道, 这是一起典型的同时产生侵权赔偿责任和工伤赔偿责任的个案。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机动车辆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企业买工伤保险都是国家规定必须强制购买的, 出现这样的事故后, 无论是车主还是企业都只要找相关的保险机构要求赔偿就可以了, 因此并不存在车主或是企业存在较大的经济损失的可能,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什么纠纷存在。但是, 凡事都有例外, 笔者当时所在的那家民营企业就刚好没给职工买工伤保险。按照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当由企业自身承担职工工伤赔偿费用, 赔偿标准比照《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按照此标准计算的结果是, 企业应当支付25万元人民币左右给职工家属, 作为工伤赔偿。很显然, 这对一个企业尤其是规模不是太大而且非常在意经济效益的民营企业来说, 是一笔不算很小的额外负担, 尤其是此员工刚来公司不久就出了这件事故的情况下, 按照企业老总的说法, 是“亏大了”。于是这位民营企业老总就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 也就是想方设法来减轻或者最理想的是卸掉这项额外的负担。因此, 看起来并不复杂的这起侵权和工伤赔偿竞合的案件开始出现问题。

很明显, 侵权赔偿那边是很容易解决的, 由于车主买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车主和遇难者的家属很快达成协议, 甚至车主还让遇难者家属在达成的书面协议之外另外签了一份给保险公司看的赔偿金额比前一份略微高上一点的协议, 以便车主可以捞点便宜, 补偿一下由于这起事故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所以这边解决是非常顺利的。接着遇难职工家属开始找企业寻求工伤赔偿。但是由于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给该职工购买工伤保险, 因此必须完全由企业来承担这一赔偿。在家属向企业递交了要求工伤赔偿的申请之后, 开始了和企业之间漫长的协商。首先, 企业指出虽然没有给该职工购买工伤保险, 但是给他购买了商业人身意外险, 根据这一保险职工家属应该还可以获得10万意外身故保险赔偿。职工家属指出虽然这一保险赔偿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应当包括在工伤赔偿总额里面, 但考虑到该职工确实没为企业做什么贡献, 而且该保险是企业主动无偿帮其购买, 而且此事也确实是为企业增加了负担, 因此原因接受企业提出的将这10万元冲抵工伤赔偿总额一部分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扣除这10万元意外保险赔偿后剩下的十几万元工伤赔偿怎么处理。

在笔者到企业担任法律顾问之前, 遇难家属即委托张某的哥哥全权处理和企业交涉工伤赔偿之事, 并为达成最终协议和企业协商了多次, 但每次企业都派不同的人接待, 而且最后都被企业以须最后等老总决定, 老总刚好不在为由不了了之。这样就一直拖了半年多, 然后是笔者接手此事。笔者在接手之后问了老总的意见, 老总说你怎么谈合适就怎么谈。于是就打电话给张某的哥哥, 让他找个机会过来谈具体赔偿的协议。张某的哥哥接到电话后有点激动, 说这是企业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他, 之前他已经对协商基本上不抱希望了, 现在正积极联系律师准备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二话没说, 他就请了假, 从几百公里外赶到公司过来协商此事。笔者当时也是志得意满, 以为这样一件小事, 只要老总信得过, 解决它还不是小菜一碟。因此见到张某的哥哥后, 便向他表示真诚的歉意, 指出老板这半年忙着在外面跑市场, 确实没有多少时间在公司, 并没有敷衍他的意思。然后对他们能接受以外伤害保险冲抵工伤赔偿这一条件表示感谢, 接着指出现在协议的焦点其实就在最后剩下的十几万赔偿的余额如何处理的问题。感觉气氛不错之后, 就进一步指出希望他理解企业的难处, 毕竟他们在车祸赔偿那块已经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赔偿, 企业也只是希望能尽量少一点损失, 当然这是关系到人命的事情, 说这话有点不近人情, 但是还是希望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尽量考虑稍微让步让企业好做, 而且大家都不希望对簿公堂, 因为那样既消耗时间也对双方总体来讲没有任何好处。张某的哥哥基本同意笔者的说法, 也答应做适当让步。然后就是协商具体让步的幅度, 其实就笔者自己的良心, 确实不愿意和人家进行这样的以死人的利益作交易的协商。但是受企业之托, 笔者也只能如此了。最后在笔者一再的坚持之下, 张某的哥哥最后同意由当初要求的15万让到9万, 而且一再强调实在不能再让否则自己无法向其弟弟的家属交待。将心比心, 笔者自己也觉得这个结果已经比较理想了, 因此就去向老总汇报, 以为这个事情就算结了。结果见到老总之后, 其说的一席话顿时让笔者凉了半截。其大意是: (1) 不能这样就结了, 我们要想法设法一次又一次地试探他的底线, 前几次他都没怎么让, 这次一下让到了9万, 说明你这个法律顾问没有白当, 还是很有成绩的, 但是这还不够, 还要继续, 多谈几次, 我们要他做更大的让步。 (2) 从道德上来讲, 企业就应该一分钱不给他, 首先他没给企业作什么贡献不说, 而且他的家属已经从货车车主那边得到了充足的赔偿, 仅仅是由于法律的规定, 才让其家属可以再到公司来多要一笔。 (3) 和他哥哥协商的时候, 要最大限度地运用法律, 找出法律对于对方不利的地方充分加以利用。于是笔者据理力争, 指出: (1) 人家让步也是有底线的, 多谈几次就能让他多让步几次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而且, 你也得给个底线, 不然也没法谈。 (2) 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护工伤职工的利益, 本来就存在立法政策上的倾斜问题, 而且从道德上讲, 人家已经死了, 多获得一些赔偿也无可厚非。 (3) 能想出来的法律上对他们不利的地方都已经和他哥哥讲了, 实话说, 这些要么很牵强, 要么早已经被很多案例以及相关法律解释所否定, 因此作用并不是很大, 真正能起作用的也就是拖了, 反正法律程序走起来非常冗长, 会给对方增加很大的经济成本和精神压力, 但这样的话企业的声誉就不大好了。老总听了之后, 不以为然:不管你采用什么办法, 反正尽可能让企业少赔钱就行了, 这就是你的职责, 至于你说的底线, 我们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 最好是一分钱不赔, 至于你说的声誉之类的, 那些东西暂时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后就有事急匆匆地走了。

故事到此就差不多结束了, 根据老总的指示, 笔者对这一工伤赔偿协议的达成已经毫无办法, 只能学着前几位接待张某哥哥的企业人员一样, 推说等老总决定而老总刚好又有事不在。张某哥哥的失望大家可以想见, 但是其还是抱有协商成功的最后的希望, 到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去投诉, 同时在笔者的建议下到劳动保障部门去进行了工伤认定。但是在他做这些事情同时, 笔者也把这些法律后果都讲给老总听了, 老总依然不以为然。只能继续对张某哥哥敷衍,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 我也收到学校录取的通知准备辞职了。辞职之前专门给张某哥哥打了个电话, 表达了个人对此事不能得到妥善处理的歉意。张某哥哥说已经决定请律师走法律途径了。之后笔者就离开了企业, 后面也没问这事最后的结果如何, 因为其实争议的标的对企业而言并不是很大, 官司的输赢对企业基本没什么影响。

二、上述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初看起来, 这一案例的事实很简单, 就是一典型的同时产生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侵权赔偿的案件。但是事实上, 这一看似简单的案件在后续的协商过程中却变得如此复杂以致最后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为了更好地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企业和职工家属双方的行为是否理性, 也就是说问题的症结是不是在他们身上。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 为了预防出现工伤意外, 企业虽然没有购买法定的工伤保险, 但是替员工购买了人身意外商业保险, 也并不像有的企业那样矢口否定此案中不存在工伤赔偿的问题, 甚至通过毁灭证据或其它不正当手段来否认职工同企业之间存在的劳动关系。遇难者家属要求协商时企业虽然一再拖延, 但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 而只是希望通过不停的协商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整个过程中, 企业并没有采取明显违规的过分的手段。 (2) 因此我们可以说, 这家民营企业还算是一个正规经营的企业, 而且事实上据笔者了解, 此企业无论在当地政府还是企业员工以及当地民众中口碑都还不错。而职工家属那边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并没有到企业无理取闹, 也没有狮子大开口地漫天要价, 而是实事求是地同企业协商, 也作出了自己的最大让步, 其解决问题的诚意是毫无疑问的。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无论是企业还是遇难者家属在面对此事的时候都是以正常的理性行事的。最后出现的这种工伤赔偿不能通过正常协商得到解决的困局的形成, 不是仅仅以民营企业缺乏所谓的良心或者是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感就能解释的问题, 更不用说归咎为职工家属的过分要求了。那么, 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案例所具有的一般的此类案件没有的几大特征:

1. 遇难者所在的企业为民营企业。

这个特征很关键, 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经济环境下, 民营企业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市场经济参与者, 它们一方面有着比较纯粹的企业利益至上的考虑, 从而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利益驱动的单一性或纯粹性, 使这一群体同样容易成为将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下, 对法律和道德的遵守没有责任感, 而只有利益权衡的, 不时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麻烦制造者。因此, 本案中的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一员, 当其通过计算觉得买工伤保险不划算, (3) 而且有关部门监管不严违法成本不高的时候, 断然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而不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 且在赔偿时又想方设法减少赔偿金额。

2. 遇难职工为外地民工。

在珠三角, 外地民工几乎总是与血汗工厂和不幸联系在一起。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外地民工命运都这么悲惨, 但很不幸的是本案的遇难者刚好也属于其中的一员。当然他还算比较幸运的, 毕竟车祸的车主方那边给予了足额的赔偿。但也正是由于其作为外地民工这一特点, 使其家属维权时不得不面临由于冗长的司法程序可能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惊人占用带来的成本过高和地方上以经济至上为准则的官僚系统 (包括各种执法司法部门) 偏袒企业的不利局面。 (4)

3. 本案中除了上面说到的侵权责任赔偿和工伤赔偿同时发生之外, 还存在着企业替员工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付的问题。

企业既然无偿替员工购买此一险种而又不愿意购买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 明显就包含着企业意图以这一保险部分甚至全部取代工伤保险的目的, 而且在本案中也确实起到了部分替代工伤保险的作用。当然其是否合法以及企业是不是在类似事件中都能达到这种替代的目的, 并不是企业想当然就可以的。比如本案中遇难者家属就明确指出这一保险赔偿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应当包括在工伤赔偿总额里面 (5) , 只是因为其不愿意在这方面过多纠缠, 才接受企业以其抵扣部分工伤赔偿的。但是,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企业宁可违法也要这么做?

通过对这几大特征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本案所反映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没有购买工伤保险。假如企业购买了工伤保险的话, 本案中的争议根本就不存在了。企业对工伤赔偿其实有着很客观的认识。其之所以没有购买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 首先是因为当地政府某种程度上的默许, 然后是因为通过比较, 企业觉得购买商业性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在经济上更为可取。因此, 最后的结果是企业购买了商业保险而没有购买法定的工伤险。

2.企业对其和遇难者家属协商要求降低赔偿额度的行为并没有道德上的负罪感。企业认为其最高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谋取经济上的利益, 因此, 在可能的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 其对遇难家属提出的降低赔偿额度的要求是正当的。而这种道德上的正当性就在于遇难者家属所遭遇的不幸实际上在车祸的车主那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赔偿, 现在的工伤赔偿只不过是法律的一种不一定正确地对交通事故中出现的工伤遇难者的政策倾斜而已。如果根据法律的核心价值之一的“平等”来看待这种法律的话, 这种立法无疑是对其他得不到双重赔偿的工伤者或是得不到工伤赔偿的交通事故遇害者是不公平的, 而在企业没有购买工伤保险的情况下, 要企业承担这样的工伤赔偿责任同样是不公平的。 (6) 因此,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用, 企业在理直气壮地以没达到自己的降低额度为由要求遇难者家属继续让步。

3.职工工伤维权的成本高昂, (7) 而企业在此过程中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由于遇难者属于外地民工, 其家属生活和工作的地点都不在企业附近。因此, 其每到企业协商一次的成本都及其昂贵, 首先是几百公里的交通费用, 然后是异地食宿的成本, 再加上误工的损失, 假如打官司的话, 还有高昂的律师费用以及官司打不赢存在的风险, 都是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在维权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 本案中张某的哥哥才在自己一让再让、企业一拖再拖的情况下仍不放弃协商的可能, 只是可惜企业还是不卖他的账, 最后经过马拉松式的大半年的协商和思考, 才终于决定和企业对簿公堂。可是对于企业来说却恰好相反, 它既不用去找遇难者家属, 也不必花很多时间处理这个问题, 遇难者家属到了找个人敷衍下就应付过去了。万一打官司的话, 本地法院肯定是向着它的, 好歹自己还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再不济打输了也就是将自己应该出的那部分钱出了而已。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协商, 一个拖不起一个巴不得拖下去, 谈判地位强弱一目了然。

三、上述问题反映出的相关部门立法和执法上的价值失衡

总结起来, 上述几个问题可以归纳为:一是经济因素, 也就是工伤保险费率偏高, 甚至高过商业性的人身意外险, 这是由于这样的经济驱动存在, 才导致企业宁可购买商业保险也不购买法定的工伤保险。在这方面, 明显存在着相关部门在制定费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法律的重要价值“效率”, 而正是在这种不具有经济效率的费率, 导致企业舍弃了法定的工伤保险。 (8) 二是相关法律的立法目的和实际执行的法律之间存在差距, 单独对交通事故中的工伤实行双重赔付是无法按照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中的第一条进行解释的, 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平等”这一法律核心价值。三是相关法律没有对弱势群体面临的维权成本有个比较妥善的安排, (9) 致使职工尤其是外地民工对维权望而却步。也就是说, 我们的法律既没有给予法律实施的“效率”以足够重视而使法律程序非常冗长, (10) 也没有为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创造足够的条件。四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至上的观念和考核方式。执法人员应该意识到对弱势群体权利的维护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核心任务之一。不能因为企业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就默认企业的一些违规行为, 如本案中企业没买工伤保险却没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不仅使企业违规成本极低甚至变得理所当然, 而且会打击员工维权的信心和决心。这涉及到政府如何处理“发展”和“为人民服务”这两大不同的价值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经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 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的立法和政策方面存在问题。无论是没有征求企业意见和经过认真调查就规定企业应该缴纳的高过同类商业保险的工伤保险费率, 还是立法上对“平等”价值的偏移, 亦或是对弱势群体存在的维权成本的忽视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过分关注, 国家的立法和政策方面都有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 其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各种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平衡。因此, 笔者的建议也集中在对国家的立法和政策上作出一定的改进, 以改变这种失衡的现象:

1. 科学制定工伤保险费率。

制定的时候不仅要征求企业的意见, (11) 而且要规定专款专用, 具体操作和运用程序要透明, 账目要清楚。作为强制征缴的保险费, 费率方面高过同类商业保险, 要么说明其成本比商业保险还高, 要么说明相关部门通过这一保险在牟取不应当的垄断利润, 无论哪种原因, 都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也有违法律要注重的“效率”价值。

2. 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

而交通事故工伤的双重赔偿既不符合“平等”原则, 又和此目的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话, 应该把立法资源用在提高其普遍待遇和补贴上, 而不是对弱势群体中的某些人的特别重视, 这实际上就是对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公。 (12)

3. 对弱势群体维权加大法律援助和法律上适当倾斜, 以切实保证弱势群体维权能真正在法律面前“平等”。

国家现有的法律援助水平远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维权的要求。除了增加法律援助的投入外, 可以考虑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这种维权行为产生的成本纳入企业应赔付总额的计算中。对故意刁难弱势群体维权的性质恶劣的企业, 可以支持职工提出的相应的精神赔偿。

4. 适当精简工伤认定的程序, 放宽劳动仲裁和诉讼受理的条件。 (13)

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工伤纠纷的效率, 而且可以切实降低弱势群体的维权成本。

5. 改变目前经济重于一切的政府价值观和相应的政策。

这种价值观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的纵容和对弱势群体维权的漠视, 甚至认为后者是麻烦制造者, 对国家无用的人。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国家机构, 还是其致力于促进的经济发展, 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 而不是相反, 以人民对国家是否有用, 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和政策的取舍标准。因此, 改变对此类企业的纵容态度, 从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出发,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监控力度和处罚力度, 加大它们的违法违规成本, 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办法。 (14)

参考文献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通过的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

④⑦关于民工工伤赔偿维权难的问题, 可以参考《民工工伤维权调查:为尽快拿钱近4成愿意“私了”》。http://news.dayoo.com/society/57401/201002/02/57401_100850817.htm以及《外地打工者工伤索赔遇"瓶颈"》。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7/03208459841s.shtml2010年9月24日18:00。

⑥这一问题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考虑到了, 原则上是准备取消对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详情请见《工伤保险条例2010有哪些修改?》http://www.xiangrikui.com/gongshangbaoxian/45969_1.html2010年9月24日19:00

⑧参见《广州市阶段性降低医疗工伤保险费率》http://news.sohu.com/20090415/n263395821.shtml2010年9月24日20:00文中称:“从今年 (编者:2009年) 5月1日起至12月31日, 阶段性降低医疗和工伤保险费率。工伤保险方面, 参加工伤保险的各类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从原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0.5%、1.0%、1.5%统一调整为0.4%。”按照平均1%计算, 一降就是60%, 够惊人了吧, 可见原来的费率确实是太高了。

⑩13 这一问题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考虑到了, 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简化了存在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程序以及其它一些程序上的改进, 详情请见《工伤保险条例2010有哪些修改?》。http://www.xiangrikui.com/gongshangbaoxian/45969_1.html2010年9月24日19:00

参见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第八条:“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确定费率。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 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 适用所属行业内相应的费率档次确定单位缴费费率。”因此, 这一费率的制定程序本身同要缴费的企业没什么关系, 企业本身只有缴费的义务, 顶多作为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

这一问题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考虑到了, 原则上是准备取消对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详情请见《工伤保险条例2010有哪些修改?》。http://www.xiangrikui.com/gongshangbaoxian/45969_1.html2010年9月24日19:00

上一篇:创建文明城市知识竞赛下一篇:优秀大学生个人鉴定表自我鉴定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