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2024-07-15

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精选10篇)

篇1: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德育的思考

摘要: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 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因此,实施德育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德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德育价值

一,什么是德育

在理论和实践上,人们对德育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称道德品质教育,有的则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称政治思想教育,显然对德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够全面。在教育学理论中,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德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关联.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除了要求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出一批一批的合格公民之外,还需要它传播和倡导一定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德育通过倡导主体意识,科技兴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化意识以及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等社会的经济观念、文化观念的更新,推进全国人民 有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通过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德育的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约个体社会化合个性化的方向,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道德是人自我完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面,一个缺德的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人的本性有善的一面,有去恶从善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人才会有助人为乐的内心体验,才会把行德施善视为快乐。从积极意义上,通过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行,有助于人恰当的处理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以及行为上的失范或畏缩,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3、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革命;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

三,德育价值

自从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迅猛,科技进步神速,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而倍感惬意和欢欣鼓舞。但科技与工商业的进步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各种新的道德问题不断的出现,这样便需要教育给予人们,培养人们以相应的思考力和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认识力。同时在科 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科技导致许多问题,如核武器问题,克隆技术,人们在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再只是谈论科技至上,而是注意到回头反思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全球化在加快,不同民族、种族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文化交融日趋普遍,加之社会变迁本身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过去追求单一化社会是所建立起来的稳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权威性,这就促使学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为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多极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通过客观、民主、协商的方式、方法,协助学生进行更加理性的道德思考与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

四,重视德育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学校应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教育系统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德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 3 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就应该提高国民素质。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下,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的德育体美劳发展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李方,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却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的行为习惯等也纳入了学生的考评之中。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相反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学生品德教育方面。一个人及时再有才华,若其没有基本道德,只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小学作为每个人离开家庭的第一个集体,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性格与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地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为这些青少年感到痛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学校教育的失败。正是因为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种种不尽如意的地方,无法使学生自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这些学生在接触到社会不良影响时,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至关重要。

一、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一定的道德教育工作,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礼仪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等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国家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德育教育。虽说目前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广大家长同样对于学生分数及其重视,每次家长会首先询问的必然是孩子的分数,而不顾及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我现在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德育教育方面深有体会。班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之余,根据学校的安排也有序地参加钢琴班、舞蹈班、手工制作小组等活动,每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动手操作、思维训练以及合作意识。在这些课外活动的促进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学校、家长以及老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让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充分发展。

其次,德育工作手段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采取一些说教方式,而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就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同时学校与教师存在沟通不及时、交流甚少等,无法将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断层,不利于更好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小学德育工作策略的思考

首先,学校领导以及教师要改变观念,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从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制定一定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之余,多开展一些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认识,获得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本月是李千小学感恩月,学校制订了“孝行十个一”的活动内容,比如:每周给父母洗一次脚、每月读一篇感恩的文章、每月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每月给父母长辈一份满意的答卷、给父母写一段感恩的话等等,孝行十个一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简单却很少去做的事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从小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践行。

德育不应该仅仅是思想品德老师的事情,应该是全校领导、全体教师的事情。校领导可以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道德的教育,从而将学校塑造成一个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做到时时处处存在道德教育。

其次,要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将传统说教方式变为言传身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未形成,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道德教育不需要老师空洞的说教,所需的是教师的亲力亲为,教师的模范作用。举个例子,在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时,比起空泛的说教、严厉的批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拾捡地上垃圾会更有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再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德育教育能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中顺利衔接与贯穿。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性格、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学校应该时时刻刻与家长保持联系,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定期举办家长会,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同时也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表现联系起来,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最后,学校要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校不能仅仅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局限在理论方面,而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3: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当前, 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地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为这些青少年感到痛惜的同时, 不得不思考学校教育的失败。正是因为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种种不尽如意的地方, 无法使学生自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使得这些学生在接触到社会不良影响时, 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至关重要。

一、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开展一定的道德教育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礼仪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等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国家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 忽视德育教育。虽说目前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 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区, 由于初中已经分重点初中与普通初中, 所以为了能够考取重点初中,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其沉重。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而无暇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广大家长同样对于学生分数及其重视, 每次家长会首先询问的必然是孩子的分数, 而不顾及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样对德育工作忽视的氛围下, 学生极易沦为分数的奴隶, 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

其次, 德育工作手段单一,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 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往往采取一些说教方式, 而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之后, 就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教师的事情, 同时学校与教师存在沟通不及时、交流甚少等, 无法将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 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断层, 不利于更好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小学德育工作策略探讨

首先, 学校领导以及教师要改变观念, 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德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从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要制定一定的发展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之余, 多开展一些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认识, 获得感悟,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德育不应该仅仅是思想品德老师的事情, 应该是全校领导、全体教师的事情。校领导可以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从而将学校塑造成一个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 做到时时处处存在道德教育。

其次, 要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 将传统说教方式变为言传身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小学教育阶段, 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道德教育不需要老师空洞的说教, 所需的是教师的亲力亲为, 教师的模范作用。举个例子, 在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时, 比起空泛的说教、严厉的批评, 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拾捡地上垃圾会更有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再次,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使德育教育能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中顺利衔接与贯穿。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性格、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时, 学校应该时时刻刻与家长保持联系, 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 定期举办家长会, 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反映, 同时也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 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表现联系起来, 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 学校要开展多方面的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因此学校不能仅仅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局限在理论方面, 而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在建立系统完整的德育教育理论体系时, 应该适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开展一定主题的活动, 如在植树节时, 可以带领学生植树, 从而树立学生保护树木、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母亲节、父亲节时, 可以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等, 从而要求学生对家长心存感恩之心。

摘要: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却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从根本上制约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 (06)

[2]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素质教育.2008, (08)

篇4: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31-01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说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够得以最大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完善学生人格的德育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不能仅靠简单的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结合德育情感的渗透、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德育环境的建立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1 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它还是学校全体人员、全体教师的任务。德育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用把其融入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情境去陶冶,通过榜样去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

古往今来,重教必重师,重师必塑师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则不能为师”。由此可见,教师德育素质的重要性,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严以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为学生做好学习榜样,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专业课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引导、渗透将对德育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并不是要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德育理论教育,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的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原则。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影响更加深远。

2 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在德育教育中只靠引导、感悟还不行,还应加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让学生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要做到奖罚分明,就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

学生德育的评价方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定性评价,即主要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二是定量评价,即通过一些相关的指标体系来评定学生的德育等级。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定性评价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的主观性太强;定量评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但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难以建立。学生德育评价仅靠班主任的几句评语是不客观的,仅靠几个简单的评价指标来加减分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公正、合理、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档案或评价体系,研究一套适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指标体系,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及评价体系,用以记录学生的德育表现,监督学生的行为,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

系统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实时、动态的评价方式,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是否抄袭、考试时是否有作弊行为等可以记入学生德育档案,用于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在学生校外实训的过程,学生是否遵守工作纪律,是否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记入学生职业责任档案,用于对学生的职业责任心进行评价等。

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影响学生德育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指标,如何建立系统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德育评价的重要问题。

3 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

开放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双重性、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大众文化的兴起等,给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素质对其心理健康、个人发展、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环境是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德育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德育环境一般分为家庭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和学校德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是高职院校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可以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三方面去构建。在学习环境的建设中,积极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教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在生活环境的建设中,努力构建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弘扬传统美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制度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的执行要落到实处,做到公正合理、以人为本。

通过构建和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学校德育环境,来发挥学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一个人的一生,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只有改变传统德育教育的观念,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德、能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彩丽,续扬.大学育人“文以载道”之我见[J].教育,2011(20):56.

[2]杨明.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42.

篇5: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 最近,思考着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其实,做为一名教师不仅存在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德育教育也是重要的内容。有时候也想着上课时能不也贯穿着德育的教育,不过,后来发现挺难的,这可能跟自身教学水平有关,也跟自己的业务素质有关。很多时候把课程上得精彩本身就挺难度,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地方,想要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 前几天去看学生自习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小孩基本是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基本是触屏的,有一半的学生在玩手机,连连看、切西瓜等等之类的。甚至上课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同学在玩手机,我就思考着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要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引导他们呢?俗话说的好啊,没有坏学生,只有水平低的教师。那作为教师,我又该通过哪些方面来提高呢,把课程讲得更精彩吗,还是有孜孜不倦的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以身作则呢?因为,大学可能跟中学不一样了,师生接触的时间比较有限,因此想在这有限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德育教育咯,这就显得比较的困难咯。 ・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找到比较好的方法。我只能通过加强备课,把我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讲解清楚,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同时,我也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我比较经常看的有网易的公开课,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讲座,另外我也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的视频,视频时从华夏视讯网下载的。最近,则在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讲座,里面对结合传统文化讲为人处世之道,收获颇丰。可能,自己水平提高了以后,其他的.事情就会变得水到渠成了。目前,自己的水平还有所欠缺,只能通过量的积累,从而期待着达到质的超脱。 ・ 人一思考,上帝也会颤抖的。虽说,目前还没找到好的方法,不过,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思考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好的方法出现的。我也将在这个过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的。 ・ 如有同道中人,可以对文章进行评论,提出你们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改进,一起提高!

篇6: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文/许永华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是我们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各方面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衣蛾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这也促进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时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德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篇7: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一、何谓“德育”

大纲指出,所谓德育,就是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德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德育的教育倾向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德育的本质始终是没有变化的。德育服务于社会,其教育的特点同样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这些任务,大部分应该由学校来完成。

二、当前初中德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重学育轻德育

当前教育普遍而长久存在的一个现状是,学校多将学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而较为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应试教育,教师普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课业成绩上,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教育育人的宗旨。

(二)没有完整的德育体系

多数初级中学在德育方面缺少完整的教育体系,传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多重于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另一方面,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对学生感情的渗透,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上缺少热情,最终致使其在社会公德,个人品质和习惯上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教育局限性及校园安全的制约

普及义务教育后,虽然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在思想上仍然与现今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初中德育教育的普及不仅需要学校的有效举措,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另外一方面,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安全的校园环境为基础,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德育活动被施加诸多限制条件,使初中德育工作不能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三、德育的作用及目标

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初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面临困难或挫折时,就不能够用一种更为积极乐观而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初中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政治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水平,还能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提高道德品质。德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培养更加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这一前提,学生才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另一方面,德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更为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当今我国国民素质亟需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仍需加强,德育的最终目标应是通过不断教育改革,保证德育的教学地位,在此背景下整体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

四、加强初中德育教育的举措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耳濡目染,一个教师的品行、人格与学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具有为学生树立了导向的作用。因而,初中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应从教师的选择或者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入手。换言之,一个教师如果在思想品德上有所欠缺,那么无论德育教育的举措如何完善,校方如何重视或提倡此类教育,在教师这一层面而言就难以具备公信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教授学生明辨是非,做人的道理等时需要言传身教,自身树立良好的表率作用,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要崇高,尤其在社会公德,行事作风方面,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教师应宽容,爱护,尊重,一视同仁,对于学生的错误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加以引导,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错误,也应勇于承认,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做到师生平等,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端正的品行和优秀的人格。

(二)跨学科合作

初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或者政治一类科目的要求,每一位教师的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而德育教育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时期以及各个科目的教学当中。初中教学的内容虽然不及高中,大学深刻,知识较为浅显,但是,但凡是一项科目,就具有其本身的魅力,语文与政治贯穿的是人文的精神,数理化则揭示着生活中的客观规律,各个学科都应对德育教育加以渗透,换言之,教师应努力发掘教学课程中相关德育教育的因素,结合学科知识培养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可以举办德育教育的专题讲座与学生开展互动,在语文或政治的教学当中,不乏一些具有人格光辉的事例,比如鲁迅的弃医从文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事例,将课本中的思想以感情为纽带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光阴的思想。在数理化的学习过程中,可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积极思考的品质,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发散思维,不断扩大其看待事物的视角,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建立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

初中德育教育被师生所忽视,那么在学校角度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将其归纳至教学要求当中,为保证其效果,可以设置平时的基础考评以及期末的综合考评,对于积极执行学校规定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班级及教师给予荣誉鼓励。另一方面,在建立德育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方案中有所侧重,综合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特点,每一位科任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职能,同时,校方需要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不仅需要通过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要争取到家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与校方的积极配合,使德育教育不仅在校园中能够得以开展,更能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五、结语

篇8: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一、高职德育创新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中工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阐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因此,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与世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2、学生成长的需要

从总体要求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以下简称高职德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德育是相同的,因此在教育规律上有许多共性可以参考。但是,高职德育在目标设定、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及评价标准上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决定的。另外从当前高职德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甚至令人担忧,如一味强调学校“稳定”,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这样的德育不仅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且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成长,遑论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德育只有在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贴近社会,不断创新,根据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目标,塑造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德育创新的含义

高职德育创新主要是指高职德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创新,目标内容的创新,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渠道的创新。

三、高职德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1、理论思考

(1)高职德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很容易得到德育工作者,管理者的喜爱,也不可否认这一类的学生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能吃苦耐劳,服从管理等。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行为被动,思维受限,缺乏个性的不足,而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瞬息万变,这样缺乏创造性的工作者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的人才观要首先转变,应该认识到,新世纪的高职学生除了要具备学识技能上的本领,更要在思想品质上具有适应性与创造性,如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勇于挑战参与竞争的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

(2)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德育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高职德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创新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有创新的想法,并且敢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思维惯性,无畏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努力实践,在团队中注重合作,交流信息,努力形成创新合力。

创新能力教育,这是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培养学生既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既能寻求个人的发展,也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赢,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2、实践思考

(1)目标新定位:特定素质养成和相应教育实施

分年级设定德育目标,如在高职一年级学生的成长阶段可以选择《高职——人生的新航向》、《劳动——成才之源》、《守法—一为人之本》等作为德育目标;在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成人阶段,可以为学生设立《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职业道德,从业之本》、《诚实守信,立身之本》等德育目标;高职三年级是学生的成才阶段,可以加强学生择业观和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设立《自己的路》、《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创业》等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对目标的精细化管理中实现德育的创新。

(2)途径新走向:增强德育实践性和相关资源利用

有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所以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道德责任感,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作为高职德育更加有优势通过主动贴近社区使德育效果得以优化,如可以走出校门为当地居民举行讲座,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等,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拓宽了视野,加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与进取心,也丰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素养,还能使高职院校获得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同,赢得更为便利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另外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舆论上做好的高职德育的引导工作。许多德育工作者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对网络一味的打压。不良网站等网络资源的确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者更应认识到,网络也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利用进步的资源使工作更为便利,为工作创造机遇,是一个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教育者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网络,设立个人网页,建立学生创业园,开展网上咨询等方式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为高职德育的创新增添一抹亮色。

篇9: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思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 音乐教育 德育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包括了其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等多层次的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的重要指标,因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德育教育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教育强调通过受教育者全身心的活动来感知音乐的美感,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审美情趣的目的。比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的身体会随着曲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的律动,有的人会用手或脚打节拍,有的人头部会跟着音乐轻轻摇摆,这就是音乐唤醒人的律动本能的最直接表现。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本能,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协调肢体和音乐节奏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细腻、更敏锐,学会欣赏音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具体又生动地掌握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又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有助于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

“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期,亟需家长、教师和社會的良性引导,为其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提供温床。就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运用优势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美的音乐能够唤醒人内心的光明和善良的一面,帮助学生超越自我的狭隘性;(2)欣赏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抽象思维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学生会吸取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得到教育。比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学生就可从这振奋人心的音乐中感受到贝多芬在艰难的境遇与病魔搏击的力量,认识到不幸的命运是可以被战胜的,从而坚定信念,培养他们向着梦想勇敢前进的大无畏精神。其实,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评价,也是一种审美评价,这种评价恰恰是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紧密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也正是音乐教育在德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将音乐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在教授音乐作品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诞生背景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在不断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直观、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体验更多的情感经历,习得更多的道德品质。

三、有助于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祖国的所持有的一种深厚感情,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所应当遵守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可以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尤其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方面,音乐教育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音乐作品当中,旋律即灵魂,它集中体现了歌曲的感情基调和它所要传达给人的一种情绪。这是因为旋律进行的方向与人的情绪波动方向大体一致:由低音向高音进展时,人的情绪往往被引导至激昂向上;反之,由高音向低音降落时,人的情绪也跟着变得忧郁、低沉; 而节奏方面,节奏速度快的音乐常常用来表现欢快的情绪,节奏和速度缓慢的音乐则用来表现柔和和忧伤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前身—— 《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在抗日战争年代发挥了“振奋军心、鼓舞人心”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将这些音乐当中的审美规律讲给学生听,再让他们结合歌词、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去欣赏,就更能体会到那股深深的爱国之情。有了这样的体验,今后在每次听到国歌时,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爱国将士冒着枪林弹雨捍卫祖国领土和民族统一的场面,会想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便会随着这疾速、昂扬、悲壮的旋律在胸中沸腾。

音乐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只是通过简单机械的说教来实现,而是用悦耳、振奋的音 乐形式来实现。这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四、有助于强化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十一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愈发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因而也被纳入到了德育教育的范畴之内。放眼音乐教育,合唱活动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模式。合唱强调的是一个音乐表演整体的综合表现,要求伴奏、指挥、演唱都必须相互协调统一,个人的演出必须要服从集体,而关心合唱队的其他成员、爱护表演的乐器、服装、道具等公物都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所以,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集体活动中应有的组织纪律性,正确掌握和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准则,并培养起热爱集体、协调合作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通过合唱活动,除了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外,还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增强纪律性,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益处良多,德育作用突出。

结语: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如果运用得当,能够在培养人的精神品质、教化人才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教育途径,音乐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音乐教育能够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安小平,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浅说[J].大观周刊,2012(4)

篇10: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吴新颖何长山

【摘要】构建学前教育德育评价体系要遵循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性、科学性等原则;其基本框架包括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评价、对教育者的评价、对学前教育德育工作过程的评价。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评价体系构建

科学的学前教育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是导致学前教育德育过程缺乏针对性、德育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联系我国学前教育德育工作实际,按照科学的原则构建学前教育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德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原则

1.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涤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学前教育全过程,使国民从幼儿阶段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德育评价属于教育的职能,具有教育的社会属性。按照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和社会规范,朝着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展评价工作,都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这是评价工作的根本问题。建立学前教育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体现这种方向性,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必须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符合幼儿思想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2.教育性原则

学前教育德育评价是一种社会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政府对学前教育实施综合影响的重要途径。德育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给学前儿童以不同程度的教育。但是,这种评价性的教育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主要取决于评价者是否明确评价的意图,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及实施的评价方案是否体现了教育目的。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幼儿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幼儿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

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只有坚持教育性原则,从教育立场出发,才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整个幼儿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3.科学性原则

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地按照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目标。指标与目标必须一致。目标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只有将目标分解成一系列指标,才能实施评价工作。要认真研究社会道德、新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幼儿德育工作有统一的准绳。要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克服脱离社会实际、背离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重视幼儿德育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一致。在德育内容上,应处理好道德内容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一切远离生活的内容让人感到虚无飘渺,没有感召力,难以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但完全迎合现实、追随现实的内容既过于庸俗,无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又过于呆板,无法使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生活。因此,我们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之既能引起幼儿对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又能让幼儿学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问题,要根据幼儿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规律,做到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多强调基本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形成。

二、基本框架

1.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评价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评价是德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只有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切实评价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现状做出科学的评估和描述,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教育计划,并付诸实施。第二,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评价是对德育结果的检验。要想对已经实施的德育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最基本的方法是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进行科学的评价。必须依据唯物辩证法观点,运用恰当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的思想品德现状。

2.对教育者的评价

教育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水平。新世纪的幼儿教育显示出幼师的教育能力比学科技能更重要,那种带有实践性、分析性、决策性、研究性的课程比学科课程更重要。传统教师功能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今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责应转变为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发现个人意义、营造积极氛围和进行自我评价。因而教师角色应定位在引导者、唤醒者、研究者、探索者、促进者、评价者、参与者和开发者的高度。道德教育要形成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内,教师人格力量发挥的作用

是不可低估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强烈的十上会责任感等品德在课堂上、辅导中、生活中的体现和由此在幼儿心日中形成的形象和威信,对幼儿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对教育者做出正确的评价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育者的素质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育者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做出正确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其素质的意见;

二是对队伍结构状况的评价。对教育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不仅评价外在表现,而且要找出导致现状的原因,以便制订提高教台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

3.对学前教育德育工作过程的评价

儿童品德主要受三个方面影响:—是家庭,包括父母爱护、家庭气氛、与邻里的相处等,二是社会影响,包括课外读物、电视、社会风尚等,三是学校教育,包括老师的教育与同伴的互相影响、校风等。家庭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温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儿童的品性在6岁入学以前,已大部分完成厂,所以,就在这个时期,我们努力培养品格是最有希望的。”社会教育是针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的,是指正式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就功能而言,以全体国民为对象,一方面,使已受学校教育的国民,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币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有一个强化、陶冶行为的环境。其在目的上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以提高个体素质为原则;在内存上贴近人类生活与个体品德发展的需要;在方式上灵活多变,不像学校教育有固定成规可循。因此,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化与补充,它在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特点。一方面,受教育者的品德内容、形式、能力的发展经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过程,并且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另一方面,幼儿品德基本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德育实践是符合德育过程的规律的。

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过程的直接产物,只有德育工作过程完善和合乎规律,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根据德育工作过程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特征,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既要考虑它是否能很好地吸取社会信息渠道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排除消极影响因素,又要考察其是否使整个社会环境形成立体教育的网络,从不同角度施加教育影响。同时,要考察德育目标是否.与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德育工作是否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等,考察德育是否把握住了工作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始终目标如一,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是否按照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德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幼儿的不同思想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使德育效果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学前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使道德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使学前教育机构正确处理享受个人正当权利与承担和履行社会义务的关系。学前教育走依托市场发展的路子,也对教育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市场规律和学前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行政管理,要在把住学前教育市场准人关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评估为手段和导向、以家长为主体的社会化临督机制。评估以为单位,定期进行,广泛吸收专家、家长、社区的参与。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各类幼儿园内部管理的改进和保教质量的提升。所谓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旨在强调家长和社会既是学前教育服务的使用者,也是临督者。家长和社会以自己的自主选择行为来参与对幼儿园乃至整个学前教育的管·理。因此,每一所幼儿园淮好谁坏,不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而应是社会亦即家长自主选择的结果;同时,这也意味着,办好每一所幼儿园也是社会乃至家长的责任。

2.评价方法上讲求创新性

学前教育德育评价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思想信息。学前教育群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群体,他们受教育多,知识面广,接触当今科学技术前沿,对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手段的技术化程度都有着极高的感知度,对德育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也高。同时,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分散性,其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加之个体在经历、素质、性格、思想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对德育评价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根据学前教育的各种思想和情况变化,实现德育评价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评价质量,发挥评价结果对学前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3.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是克服道德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克服道德教育、道德导向与社会经济政策导向“两张皮”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道德依靠个人的道德良心和社会舆论发挥效用的机理,决定了道德教育在培育社会成员的道德良心、形成社会的道德舆论和道德风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不仅各级、各类幼儿园要强化道德教育,而且机关、企业、社区乃至公共舆论也要强化道德教

育。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整合作用,来完成育人的任务,这是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的重要功能。

4.树立科学德育评价理念

要改变过去的线性德育评价观念,增强德育评价的客观性和包容性。做到视点要高、视线要远、视觉要宽。

一是确立听老师话、遵守纪律的幼儿不一定是好幼儿的思想;

二是确立有特长优势,个性能力强、不够听话甚至与规章制度有抵触的幼儿不一定是“坏”幼儿的观念;

上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生读书笔记下一篇:小班语言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