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模版

2024-07-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模版(共15篇)

篇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模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篇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模版

主备:汤锦坤 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

课题:与朱元思书

课前热身 听我说题目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是美丽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我们所知道的浙江,唐代的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事做,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事人都来到那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写的一封信就知道了。

学习风向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文章翻译清楚(重点,请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前特别注意)

2请同学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情感,边读边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重点)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难点)

4背诵课文

赢在课堂

课前起跑线

一、翻译下列注释和句子

1一百许里

许()

2急湍甚箭 甚()

3蝉则千转不穷

穷()4横柯上蔽

柯()5任意东西

东西()句子翻译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九十卷等;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2写作背景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是历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释范晔《后汉书》这篇骈体文又称作《与宋元思书》,是作者给友人信中所写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一个景色,述说了山川之美,原来的信中另有所属,但是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只留下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全文仅仅一百四十多个字,尽管如此,这段文字自身无论从内容或者是结构来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课堂大赛跑

一、请一个同学帮助老师填写幻灯片上的字词翻译

二、老师介绍骈体文

三 由于这篇文章要背诵,所以先请同学们来用铅笔段句,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让老师纠正断句,最后,请老师朗读,同学们

根据老师的朗读来划分斜线,最后全班朗读一遍

四: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个山水画(用:我觉得这篇课文描绘的是一副()的山水画)五 理清课文的层次,文章总共分为几部分。写在空白处

六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明确: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视觉,听觉

3.从抒情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比喻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故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感。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写视觉的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听觉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5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春江山水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奇山异水_ 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独绝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清_______”和“_____急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富春江两岸群山_______________之美。

6、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明确: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_7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口答)

8.请找出文章中具体描绘富春江“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它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往闲适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写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该不该结尾?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请讨论分析。

11对文章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补写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

B.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C.最后以抒情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D.结尾平稳和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的余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因为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后面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石潭记》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本文也有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请写出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皆漂碧。千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

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与朱元思书》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是否仅仅为了表明群峰是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呢?谈谈你的理解。

篇3:《与朱元思书》美点探寻

一、角度多变, 手法丰富———意境美

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精细地刻画景物, 使形象生动丰满, 立体感尤强。

写“异水”, 先用白描手法抓住江水“缥碧”的特点, 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 可以一眼见底, 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 水底累累的细石, 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 一泻千里, 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 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

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 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 而在作者笔下, 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 直上青天, 欲上不能, 便“千百成峰”, 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空山幽谷之中, 泉水叮咚, 百鸟和鸣, 知了叫个不停, 猿猴啼个不住, 这些欢快的声音, 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 把这寂静的山谷, 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 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 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 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 浓荫蔽日, 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 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 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向往自然, 厌弃尘俗———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 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 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 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 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一句中, 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 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 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 文章最后用“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一句, 将写景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 这是作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 作者的感情至此已得到了升华, 灵魂得以净化, 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消失殆尽, 不足为外人道了。篇末追笔, 用“横柯”、“疏条”紧承上文的“寒树”, 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 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 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清新流畅, 精于锤炼———语言美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虽然用骈文写成, 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 文字既千锤百炼, 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 颇见功力。其次, 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一是文中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 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 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二是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 无异于一般散文, 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 更具韵律美。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 语言清新自然, 生动流畅, 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

四、笔法灵活, 构思精妙———结构美

这个艺术特点是与作者自由自在的情绪相呼应的。作者既然是随兴而游, 文章也自然是随兴而发, 兴到笔随。开头“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两句, 仿佛是猛然间看到半空有一朵彩云, 不知它从何而来, 又向何处而去, 显得十分潇洒从容, 格调高雅。结尾时, 本来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是文足意尽, 可以搁笔, 但是最后几句意外宕出, 似断非断, 叫人吃惊。其实, 这里也正是作者用笔精心之处。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 用平稳的四言句以写景收尾, 起到了缓和文势的作用。而结句以不断断之, 便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这些足见此文的空灵奇崛。然而, 作者行笔放纵、任意挥洒但又并非毫无章法。在任意挥洒的后面, 作者对时空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是服从于自己特定的审美需要的。

文章的构思也十分巧妙周到。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 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环绕“独绝”二字展开描摹, 结构上纲举目张, 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 由近及远, 逐层展开, 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条理清楚。写景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 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 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 又显得详略适宜, 轻重有度。

篇4:《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质疑是激发求知的关键,本教学设想从质疑入手,一“疑”到底,引领学生探寻小品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怀之美。

二、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文语言感悟能力;设疑启发想象、联想,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意境之美;领会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小组合作探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四、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怀。通过反复诵读,不断质疑,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1.解题设疑

教师引导:《与朱元思书》,书即书信,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封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平时写信都写些什么,而这封信写了些什么呢?与我们一般书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初步感知、探疑,疏通文意

教师让学生试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字词句,疏通障碍。

(1)疏通字音,试读第一遍。缥piǎo 湍tuān 夹jiā 轩xuān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 戾lì 窥kuī柯kē 见xiàn 通现反fǎn 通返转zhuǎn 通啭奔bēn

(2)疏通词语,试读第二遍。奔 许 急湍 甚 寒树 轩邈 经纶

(3)疏通修辞句意,试读第三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奔马一样。(比喻、夸张)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处伸展。(拟人)③鸢飞戾天者:那些像老鹰一样凶猛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4)问题探究。①作者在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这里山“奇”在什么地方,水“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天下独絶”?(学生找原句后师出示画面)

3.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和意境之美

(1)把握朗读节奏,师范读,生试读第四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从不同角度指导朗读,探究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一遍读,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正在为公司作宣传,向没去过富春江的人讲富春江上美如图画的风景。第二遍读,假如你是游客正在富春江上漫游,陶醉其中。第三遍读,假如你就是作者吴均,正用书信向他的好朋友描述富春江上醉人的美景。

(3)问题探究。①同学们觉得富春江上富阳至桐庐段景美不美?(美,令人陶醉)那本文语言美不美?(美,简洁明快,清新隽永)这是一篇小品文,教师补充“吴均体”与骈文的相关知识。②你读出了吴均在这美景中怎样的感受?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怀和追求?(可以说原文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教师补充南北朝社会政治黑暗混乱的背景,明确他热爱自然,不慕荣利,追求自由。)③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4.背诵全文,探究写作思路与方法

(1)逐段背诵再齐背全文,探究写作思路与方法。

教师板书:

描写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异水 清澈 静态

湍急 动态

险峰林立 视觉

奇山 树木茂密

鸟猿蝉鸣 听觉

生机盎然 感受虚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实写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问题探究。①你在奇山异水间发现了什么?(令人陶醉的美,美得震撼)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生机、热闹、和谐)③作者给朋友写信为什么只写美景?他想让朋友知道他怎样的志趣?(自由、高洁)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出来?再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面写险峰魅力,实则传达作者沉醉自然、不慕荣利的人生追求。)

5.拓展延伸

篇5:《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篇6:《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篇7:《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篇8:浅谈《与朱元思书》的写作技巧

一.大处着眼, 细笔描摹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开篇别开生面, 新辟奇境, 节奏明快, 如陡板走丸, 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 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 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 为下文的工笔描摹, 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 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 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 水之异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水之清澈,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则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突出水之湍急。一静一动, 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江水的千姿百态, 可谓妙笔生花。“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运用神奇的想像力, 巧妙地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 赋予其生命活力。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啭、猿叫, 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令人神往。

二.骈散结合, 摇曳多姿

《与朱元思书》是骈文名篇, 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连缀成文, 而且文章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 冷冷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句式整齐, 既有极强的节奏感, 又起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 读起来十分酣畅, 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在声律上, 骈文要求平仄配合, 音韵和谐, 如“泠泠”“嘤嘤”叠音词的运用, 可说是“声转于吻, 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 累累如贯珠”。

文章虽用骈体, 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 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如“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 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 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总的来说, 文章前半部分使用散句, 后半部分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骈散结合, 疏密相间, 语言灵活多变。读这篇文章, 我们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同时也能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三.动静结合, 凸现神韵

本文动静互见, 凸现了富春山水特有的神韵。“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以夸张的手法极写水的清澈,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水清澈的程度, 活动的“游鱼”“静止的细石”作了鲜活的标注, 此时静态的江面呈现的是沉静闪亮的纯净美;水更有激荡汹涌的一面:“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 一泻千里, 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 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 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 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 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 是因为人在船中, 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 寓动于静的手法。

四.意境清新, 情韵悠长

篇9:《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 文言文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7-02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1课《与朱元思书》。

2.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课题?

3.齐读课题。

4.六朝文人喜欢在往来书信中用景物描写做点缀,作用有两种:一是用典型的景物打动对方;二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吴均为什么写这份信呢?我们来走近吴均,了解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家世贫贱,好学而有俊才。吴均的著作,本以史著为多,有《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二十卷等,可惜都佚散不传。吴均以文名世,名在山水散文,而多以书札的形式出现。《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等就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三、文体知识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与朱元思书》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是骈散结合的形式。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的读音。缥piǎo碧;湍tuān急;夹jiā岸高山;轩xuān邈miǎo;泠líng泠作响;嘤yīng嘤成韵;鸢yuān飞;戾lì天;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有时见jiàn日

2.学习文言文,必须先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的汉语言学家为我们在文言文中标上了标点,但我们在朗读时还是要注意适当停顿断句。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方法为课文标出停顿。

展示:朗读文言文应掌握节奏停顿的方法:第一,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第二,文言文中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第三,文言文句中转折词前一般应作停顿;第四、文言文句中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与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第五、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前后停顿;第六,文言文中省略句中省略成分所在处停顿;第七,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时名词前应作停顿;第八,统领词的停顿要体现统领词所管辖的范围。

五、理解课文,知识梳理

1.这篇课文有两个通假字,是哪两个?分别是什么意思?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两句话的意思?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说说分别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并且解释一下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大部分的课文我们都已经翻译了,还有哪几个句子我们没有翻译呢?谁来翻译一下?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六、品析课文,探究写作特点

1.齐读课文,思考:整篇文章围绕哪一句话写?关键词是?2.这一段山水,山之奇,水之异,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写水之异?(水色青、水清澈、水流急)这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异水?

3.以上是从哪种感官来写山水?(视觉)下面几句是从哪种感官来写山水?(听觉)你读后的体会是什么呢?综上所述,这用了什么方法?(形声兼备)

4.写了山水,写了鸟禽,接下来该写什么了?(人)。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这是从哪个方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衬托了山水诱人的力量。)(虚实相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又写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小结

学习《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可能是书信中残留的部分,从文字我们无法了解吴均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意,但我们品味了南北朝时山水小品骈体文的清丽,感受到吴均厌恶追名逐利,忘情山水的雅兴。那么下篇课文,陶渊明会带给我们什么礼物呢?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篇10:《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美文需要美读。《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秀美风光,语言凝炼传神。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一篇美文。

本设计尝试从朗读放手,以朗读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理解课文,进而品味,赏析课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味、审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前预习布置

⑴复习《三峡》、《小石潭记》

⑵收集有关描写山水方面的诗句及散文精彩片断

⑶以导游员,讲解员身份去构想设计

⑷创新写作

——以课内外阅读中涉及到的描写山水方面的文题灵活串编一段话。

[教学互动平台展示]

一、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点击,出示课题、作者)

二、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生自愿朗读,师作朗读指导(点击)正音(点击)

(二)师范读,要求生闭眼想象画面

(三)生互译、互问、互答(点击)

(四)师点拨

1、作者自富阳到桐庐时的天气怎样?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2、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照应第一段的哪个词?

三、品读、赏析

(一)品、赏“异水”

1、采取四遍读背法

大声读、轻声读、快速读,融情入景慢慢赏读。

2、情景再现,导游解说。

(二)品、赏“奇山”

1、读读、想想

请几位女生齐诵,其余学生进入想象画面。

2、画画,说说

请一生上台画,其余在下面准备画或说

可以用“这里的山真奇啊,奇在……”开头去说

3、比比、背背

与《三峡》文中描写山的片断比

男女生竞争背诵(听觉、视觉)

4、议议,悟悟

点拨:面对如此胜景,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叹呢?当年吴均先生的感概呢?

四、学生齐读课文,设计简明板书

要求:

朗读——把心放进去

板书——除课题、作者外,不超过10个字

五、练习巩固

抢答填空

六、趣味活动

1、说出既含有山又含有水的诗句

2、“走进山水,共享阅读”创新练笔交流

篇1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以下主要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与反思:

一、欣赏美景,诵读美文。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春江的图片,以图引文,引导学生 “望景生文”,既能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顺势导入集体诵读一环节。学生们的表现很积极,可见这篇文章的背诵关突破了。

二、品读课文,聚焦美点。此环节具体包括三个步骤:

1、作者是如何评价富春江的山川美景的?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水“异”在何处?作者怎样细致描绘的?(自由朗读勾画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作者从哪些角度,用了什么方法描绘山“奇”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勾画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任务驱动,逐层推进的方法,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品读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通过课堂表现看,学生对于词句的品析没有现代文读得透彻,来得快。因为本文从语言外在形式上没有现代文那么直白,虽然学生已经理解了原文,可是要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凝练的文字里读出作者描写的情景来,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研读课文,领悟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适时给学生提供资料互助,让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背景资料,自己悟出作者的思想志趣,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学生们的兴趣较浓,大多学生都能就作者的志趣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体味志趣

推荐阅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指导学生诵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以一篇文章的阅读激发一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文章,拓宽阅读面,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对比性阅读,在对比中寻求异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作业设计)

改写导游词。这一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从第二天收上来的导游词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生动介绍。

篇1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文体常识。

2、掌握文中文言词、通假字、活用字,并能疏通文意。

3、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学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删、补、换、调、变。

2.朗读品味想象法:

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质疑法:

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准备质疑问难,然后在课堂上针对疑难,提出疑问,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加以解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二、【自学指导】(5分钟)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yang)。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2)“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本文是一篇骈(pian)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

轩()邈()泠()泠

千转()不 穷  鸢()飞戾()天

经纶()窥()嘤嘤()成韵()

3.朗读课文3遍,划分节奏,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三、【组内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生: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然后读一读。

风烟俱净()

一百许()里

猛浪若奔()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鸢飞戾()天者

2.逐段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完全/都;净:消散;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着)(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许:表约数,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奔:动作名,飞奔的马)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生:齐读全文,然后将一二段的翻译再读、再背一遍。(时间3分钟)

四、【当堂检测】

1、通假字:窥谷忘反“反”()

千转不穷“转”

()

2、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皆生寒树()

互相轩邈()

3、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

百叫不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4、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一百许里:

()

()

蝉则千转不穷:

()

()

经纶世务者:

()

()

猛浪若奔:

()

()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及注释,以及一二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借助工具书,疏通第三段文意,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检查复习】

1.生回答下列词语的含义:(点名、分层抽检)

以书上注释抽问

2.背诵课文情况抽检。

二、【疏通文意】

1.生齐读课文,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第三段: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夹岸:两岸;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负:凭借;竞:争着;轩邈:轩,高;邈,远。这里都用做动词,争高,比远)

(激:冲击;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好鸟:美丽的鸟;相鸣:相向和鸣;嘤缨:鸟鸣声;成韵:和谐的声音;转:通“啭”;穷:尽)

译文: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和谐动听。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绝:停止;戾:至;息:平息;经纶:筹划、治理)

(窥:看;反:同“返”

;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犹: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合作探究】

生: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点拨: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1)水色——缥碧

(2)水清——见底、无碍(夸张)

(3)水急——甚箭、若奔(比喻)

教师点拨:这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明确:“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教师点拨:视觉——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

4.主旨探究:

(1)从首段“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2)主旨句:作者观山赏水,自然流露人生感悟的句子是?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含义:这几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的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四、【拓展延伸】

将课文改写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点,体现作者情感。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及其夹岸的奇山,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的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当堂检测】

七、【板书设计】

具体写:“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具体写:“奇山”

“看”

(高山,寒树,横柯,疏条)

“听”

(泉响,鸟鸣,蝉噪,猿啼)

八、【作业布置】

篇13:听《与朱元思书》一课有感

一、从完成的教学任务及效果看

1.《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的一篇写景小品, 朱

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是理解主旨、透视文章深层内容、领略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爱慕美好大自然、远离世俗官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 教师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通过朗读, 借助多媒

体技术多层次、多角度透视文章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深奥为通俗, 深入浅出, 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既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异神秀, 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 拓展学生视野, 净化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认识, 培养了学生健康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养成知识迁移和拓展的学习习惯,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从实施的步骤和方法看

1. 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教学层次井然有序。

第一步:对比引入, 创设情景。首先, 把本篇文言文与其他文言文对比, 回顾“文体”, 明确文体特征。其次, 抽读特征鲜明的句子, 加以音频朗读, 由此感知文章语言优美和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梳理把握全篇, 明确全文中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关系———总分关系, 感知文章的结构美。第二步:通篇理解、把握主题。分层面逐次研讨、赏析、品评, 从关键词、关键句到修辞手法、表现方法, 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主旨, 感受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第三步:提出问题, 巩固提高。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再次提出, 目的在于巩固提高。第四步:拓展迁移, 延伸知识。

2. 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 具有启发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 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且富有价值的问题:从文章内容看, 属山水小品, 而从题目看, 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有这样以纯景为内容的信吗?由此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 激发情趣, 学生发出疑问:有这样既不叙事, 也不表达自己情感的文章吗?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时水到渠成, 教师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深层感知, 积极性高, 情趣浓烈。一个好问题的提出, 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原来作者寄情山水, 感受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和纯净秀美, 是为了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高洁志趣和他劝友归隐的意向。这样围绕问题, 话题统一集中而中心鲜明。问题的提出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为文章的理解真正找到了突破口。

3. 多媒体的运用, 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内涵和空间。

在本课教学中, 结构、表现角度方法、写作特色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记忆, 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把视听语言的直观性与语言思维的深层性结合起来, 对理解含蓄的文意是大有帮助的。可见, 语言文字的魅力是语言思维的能力, 即重在对语言情感的品味及感悟。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 (如黑板) 的不足, 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提示内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本节课从任务的完成效果到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 从讲授教学到新课改教学方法的转变, 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从基础知识到学生能力培养, 从课文的表层感知到深层次领悟, 从文本的解读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引领, 效果突出, 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 堪称是新课改下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典范课, 是我校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 本课也存在教师上课语言不够简洁精炼、新课改理念实施方法单一致使课堂气氛未达到理想程度、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还不够纯熟等缺点, 有待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学习、改进和完善。

篇14:《与朱元思书》分层教学设计

[关键词]分层 目标 流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8

【设计理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 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篇15:《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共8页,当前第4页12345678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附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 “看”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下一篇:我的初一生活-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