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2024-08-05

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精选9篇)

篇1: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按照“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思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至六月底,共完成安置就业6355人,占*市下达就业计划的83.6。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37人,“4050”人员就业407人,持《

再就业优惠证》者就业463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74人,分别完成*市下达就业目标的96.6、52.1、73.7、58。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市政府下达就业再就业计划后,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我市就业目标调整为“一年就业10000人”,并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一年10000人就业计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通过每月排一次名,半年搞一次总结,年终再考核兑现等措施,增强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抓好就业工作督促检查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督促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实行了领导分包责任制。市人事劳动局抽调40名中层以上领导,分成8个小组分包乡镇,督促17个乡镇、办事处加快工作步伐;二是狠抓乡镇、办事处劳保所及社区劳保站达标建设。在劳保机构建设“六到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了“六有”,即各劳保机构有微机,有专用微机工作室,有专职微机操作员,就业培训有基地,就业工作有档案,业务开展有成效。今年,我们按照郑政办〔2005〕27号文件的要求,开展了“示范社区”、“达标社区”活动,由分包领导带队下基层现场指导,以培训、评比、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点带面,查漏补缺,使劳保所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上半年经上级验收有7个劳动保障所达到“示范社区”标准;三是定期召开劳保所长例会,通报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表扬鼓励,差的提出批评,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学校、倩霞培训学校、职教中心和礼博培训学校4个就业培训基地,采取白班和夜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定向和约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针对性强、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增加了一些培训项目。已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有电脑、烹调、电焊、美容美发等。在开展公共必修课、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上,又开展了家政培训和创业培训,有效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我们还把就业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就业培训与就业安置等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就业培训资源,使就业培训形成了良性循环。上半年完成就业培训913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7。

四、构建再就业绿色通道

一是建好劳动力就业平台,除利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为就业人员提供服务外,我们还在人才劳力市场设置了6个办事窗口,2个洽谈室,10个招聘摊位,为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和企业提供摊位和洽谈室,为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及上岗签订劳动合同等“一条龙”服务。只要下岗失业人员不刻意挑拣,保证其一周内实现就业;二是全方位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并及时利用户内外信息发布牌、各服务大厅内的彩显大屏幕、电视等媒体发布用工信息;三是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劳保所的作用,搞好本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求职和就业服务,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信息的规范管理工作;四是坚持开好周六人才劳力交流会,成功举办了春、夏季人才资源交流会和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积极参加*市及省人事厅组织的人才交流会;五是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六是建立专业人力资源网站“今日招聘网”,及时发布有关求职信息和空岗信息,初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了就业成功率。上半年,共接待个人求职登记2296人次,用人单位156家,累计挖掘岗位2760多个,建立业务联络合作点8个,设立驻外办事处2个,组织劳务输出572人次,举办周末交流会24次,职业介绍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在“今日招聘网”上发布个人求职简历1603份,发展网络会员企业67家,网上点击率达62708人次。

五、做好再就业援助帮扶工作

在上半年的同志就业援助帮扶工作中,我们一是审核了123名在停车场等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的手续,及时为他们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12.8万元;二是为88名失业人员办理了享受失业待遇手续,并为298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

再就业优惠证》,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政策优惠;三是充分运用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项政策,发展各类服务型企业,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今年已为145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认证;四是认真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通过宣传鼓励,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为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者做反担保,上半年共为一家企业、9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

放小额担保贷款495万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五是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对登记在册使用《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免费免税优惠政策的621人检查核实,共发现24户有疑点,我们及时责令其整改;六是进一步搞好服务。人事劳动局推出了限时服务承诺,只要资料齐全,即送即办,个别不能即时办理的,为他们开具“办理回执单”,最多不超过3天就可办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群众欢迎。

六、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使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的监察,切实维护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今年通过发挥劳保所、站职能作用和开展劳动监察,共鉴定劳动合同10932人,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4件,结案率达到100,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篇2: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按照“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思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至六月底,共完成安置就业6355人,占*市下达就业计划的83.6。其中安置下岗

失业人员再就业1837人,“4050”人员就业407人,持《再就业优惠证》者就业463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74人,分别完成*市下达就业目标的96.6、52.1、73.7、58。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市政府下达就业再就业计划后,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我市就业目标调整为“一年就业10000人”,并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一年10000人就业计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通过每月排一次名,半年搞一次总结,年终再考核兑现等措施,增强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抓好就业工作督促检查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督促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实行了领导分包责任制。市人事劳动局抽调40名中层以上领导,分成8个小组分包乡镇,督促17个乡镇、办事处加快工作步伐;二是狠抓乡镇、办事处劳保所及社区劳保站达标建设。在劳保机构建设“六到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了“六有”,即各劳保机构有微机,有专用微机,有专职微机操作员,就业培训有基地,就业工作有档案,业务开展有成效。今年,我们按照郑政办〔2005〕27号文件的要求,开展了“示范社区”、“达标社区”活动,由分包领导带队下基层现场指导,以培训、评比、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点带面,查漏补缺,使劳保所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上半年经上级验收有7个劳动保障所达到“示范社区”标准;三是定期召开劳保所长例会,通报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表扬鼓励,差的提出批评,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学校、倩霞培训学校、职教中心和礼博培训学校4个就业培训基地,采取白班和夜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定向和约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针对性强、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增加了一些培训项目。已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有电脑、烹调、电焊、美容美发等。在开展公共必修课、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上,又开展了家政培训和创业培训,有效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我们还把就业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就业培训与就业安置等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就业培训资源,使就业培训形成了良性循环。上半年完成就业培训913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7。

四、构建再就业绿色通道

一是建好劳动力就业平台,除利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为就业人员提供服务外,我们还在人才劳力市场设置了6个办事窗口,2个洽谈室,10个招聘摊位,为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和企业提供摊位和洽谈室,为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及上岗签订劳动合同等“一条龙”服务。只要下岗失业人员不刻意挑拣,保证其一周内实现就业;二是全方位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并及时利用户内外信息发布牌、各服务大厅内的彩显大屏幕、电视等媒体发布用工信息;三是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劳保所的作用,搞好本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求职和就业服务,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信息的规范管理工作;四是坚持开好周六人才劳力交流会,成功举办了春、夏季人才资源交流会和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积极参加*市及省人事厅组织的人才交流会;五是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六是建立专业人力资源网站“今日招聘网”,及时发布有关求职信息和空岗信息,初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了就业成功率。上半年,共接待个人求职登记2296人次,用人单位156家,累计挖掘岗位2760多个,建立业务联络合作点8个,设立驻外办事处2个,组织劳务输出572人次,举办周末交流会24次,职业介绍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在“今日招聘网”上发布个人求职简历1603份,发展网络会员企业67家,网上点击率达62708人次。

五、做好再就业援助帮扶工作

在上半年的同志就业援助帮扶工作中,我们一是审核了123名在停车场等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的手续,及时为他们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12.8万元;二是为88名失

业人员办理了享受失业待遇手续,并为298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政策优惠;三是充分运用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项政策,发展各类服务型企业,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今年已为145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认证;四是认真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通过宣传鼓励,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为小额担

保贷款申请者做反担保,上半年共为一家企业、9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5万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五是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对登记在册使用《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免费免税优惠政策的621人检查核实,共发现24户有疑点,我们及时责令其整改;六是进一步搞好服务。人事劳动局推出了限时服务承诺,只要资料齐全,即送即办,个别不能即时办理的,为他们开具“办理回执单”,最多不超过3天就可办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群众欢迎。

六、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使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的监察,切实维护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今年通过发挥劳保所、站职能作用和开展劳动监察,共鉴定劳动合同10932人,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4件,结案率达到100,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篇3: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一、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创新

要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各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专题研究。在做好毕业生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与管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专兼职职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水平,以职业指导课程为主渠道,以各类实践活动、主题讲座、竞赛活动相辅,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 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院领导要重视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启用系部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将辅导员纳入计划之中,积极推荐考取职业指导师、创新能力指导师资格证书,在政策上对申报就业科研课题、发表就业论文等向辅导员倾斜。同时选聘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与职业测评。建立一支专、兼、聘一体化,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推进职业指导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进程。同时将专业教师也融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调整课程结构,明确教师职责,深入推进职业指导课程实践应用。

2. 专家讲座与专题报告。

经常邀请校外企业代表、业内专家来院开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以他们自身在相关行业、专业的职业发展为例,现身说法,这样可以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为职业指导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 个体与团体职业测评。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积极引进和使用职业测评系统,并借助职业测评网,采取分专业、班级、小组的方式,由职业指导师和专兼职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测评,通过测评汇总,职业指导师研讨,掌握每个同学的职业规划方向,为每个同学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最终设计出每个人具体整改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4. 校企互动, 作定向拓展训练,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与一些企业或某些单位创建合作关系, 开发职业拓展训练课程,主要针对学生挫折容忍力与职业认同感进行拓展式训练。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高强度训练,磨练学生意志。同时可在学校实施拓展项目活动,借助这些拓展项目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5. 参与组织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与创业计划大赛。

高校各级学院要重视就业、职业、创业相关赛事,从选手选拔、指导教师选拔、课题选定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筛选。从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保障,为课题、选手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诠释。

二、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本着“非常责任、非常服务、非常爱心”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采取大举措,打出一套组合拳,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服务工作。

1. 以毕业生就业意向为出发点,开展卓有实效的就业服务工作。

要全面掌握毕业生择业方向及就业思想动态,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设置问卷、谈话等。

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个体”的发展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2)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到沿海开放城市工作。

(3)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不乐观。

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

(2)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以就业意向调查为依据,开展卓有实效的就业市场调研,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人数、报酬、要求、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毕业生随时查阅。

(3)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4)借鉴学习其他高校及学院各系的就业指导经验,丰富就业指导的手段,突出个性化服务,建立针对毕业生职业测评和求职技巧等的各项服务内容。

2.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专题讲座和咨询活动。

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和咨询活动,可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应开设毕业生求职系列讲座,邀请重点单位校友与毕业生互动交流,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邀请政府相关领导、企业界精英及各界专家为学生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拓宽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就业的实战技能,培养学生简历制作和面试的技能。同时通过网络形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可以通过QQ群和飞信平台等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年的经济形势对就业影响,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重点单位推介、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

3. 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学生择业能力。

应将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建设作为服务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营”“求职加油站”“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辅导项目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和学生职业成熟度。

4. 加强就业引导和疏导,鼓励毕业生多角度、全方位就业。

(1)通过职业、专业测评网的测评,指明学生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两大部分中各个细小测评点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设定合理就业期望标准,不断提高学生就业与择业能力。

(2)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积极报名各地公务员、“专接本”、“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引导他们继续深造或积极投身服务国家西部建设。

(3)积极实施创业引领工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在加强思想引领和精神励志的同时,建立由新生研讨课、大学生科研计划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全过程覆盖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实施“创业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同时也要为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

5. 对困难群体就业重点帮扶。

应对毕业生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帮扶贫困毕业生和心理生理困难毕业生。对这些困难毕业生开展“零距离就业行动计划”,一对一帮扶,重点开展经济补贴、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工作。对心理和生理困难学生以“请专家、重引导、多关心、强信心”的理念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三、提效率、严把关、重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

在就业手续办理方面,首先在提高工作效率、为毕业生把好关、体现服务的宗旨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制定详细的毕业生离校资格审查程序单,层层盖章才能派发毕业证书与派遣证。为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还应积极为广大毕业生开展省、市人才代理服务工作。解决毕业生保险、户口等一系列问题。对毕业生毕业资格、协议书签订盖章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制度操作,同时在兼顾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不改变的基础上,通过班级就业信息员整体收集,集中运作的方式,并积极与相关部门提前沟通,做到操作环节通畅,沟通顺畅,手续办理及时准确,避免重复与投诉现象的出现。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中应以人为本,更多地关心毕业生,用更多的鼓励让毕业生树立信心,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帮助毕业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董文强, 谭初春, 杨志坚, 王智江, 王莉.构建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306-307.

篇4: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一、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艺术院校的学生存在着由其艺术氛围所形成的鲜明特点,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是历史赋予学校的责任,也是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随着社会生活与文化活动发生的变化,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择业选择、价值取向、艺术风格、职业追求等问题成为就业工作中的焦点。为此,艺术院校就业工作首先要树立以下正确的工作理念。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密切联系艺术院校实际,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面对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要求,努力实现就业服务的个性化。

第二,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打造富有艺术特色的就业工作品牌。合理运用政策导向,加大就业服务力度,面对为毕业生就业培育新的生长点和创造宽松就业环境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第三,充分发挥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综合育人的功能及专业教师对毕业生的突出引导作用。在市场需求标准不断提升,毕业生择业取向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际,面对就业工作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努力实现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和全员化。

二、要注重把握就业工作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

就业目标的实现,需将就业工作过程分解成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有机相联的递进环节,并强调对各个环节的关注。因此,在确立正确的工作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握就业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从而将就业工作做细,并体现其特色。

1.认清形势是毕业生就业的首要前提

当前,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一方面是毕业生和待就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签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大学毕业生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只有分清就业形势的不利和有利因素,才能结合学院实际找准工作重心,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奠定基础。

开展全面的就业辅导,充实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学院领导、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担任就业指导课主讲教师,对毕业生从就业政策的理解到择业观的树立、从就业形势的认识到就业程序的学习、从毕业思想教育到争做优秀毕业生、从能力特点的把握到意向推荐、从签约辅导到落实就业派遣、从心理承受力的锻炼到文明离校,有层次、分步骤地对毕业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展开。

努力减少就业的干扰因素,做好毕业生家长的宣传工作。学院在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的同时,还主动做好毕业生家长的工作,使他们了解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减少对毕业生的干扰。学院在年初时向毕业生家长寄信,表达学院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介绍就业形势、政策和社会需求,以降低毕业生家长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保持毕业生情绪和心理的稳定。

关注年龄偏小的毕业生,鼓励他们勇于接受社会挑战。学院针对部分艺术表演专业毕业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较浅的特点,辅导他们正确分析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及他们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特别是帮助他们摆正实际需要与主观愿望之间的关系,以此来鼓励他们接受社会选择,勇敢地走向艺术成才之路。

2.全员参与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证

形成全员参与的立体工作格局,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学院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都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以党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及各系领导组成的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研究、协调和组织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整个就业工作中形成了制度规范、管理严密、上下一致、积极努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机制,从而确保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职业理想目标定位明确,促进就业成功高效。我院引导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学科定位和职业追求的汉唐舞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自己的文化使命,在4年的专业学习、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中不断感悟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使他们更加明确了职业发展目标。2005年,汉唐舞专业学生在首次就业中达到了极高的就业率,其中有17%的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就业。

3.拓宽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使就业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学院设置了毕业生短信群发系统,将需求信息第一时间准确传给每一位学生;自己设计研发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院管理三方互动就业网络平台和就业指导网页,在加大对外联络和便捷有效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公平就业和就业动态综合管理成为了可能,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就业服务。

举办大型校园供需会,打造富有艺术特色的就业项目品牌。多年来,我院已将校园供需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特色项目,每年3月中旬都有百余家全国各地行业用人单位云集校园。供需会上,毕业生将择业意向、专业能力、艺术特色、个性风格及综合素质尽展其中,形成了市场需求、人才展示、意向达成、学术交流、教学反馈的良性互动模式。在供需会上有近50%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70%以上的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成为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三满意”的供需会。

4.择业引导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当前,文化体制处于改革的过程中,不规范的演出市场及繁杂的就业信息,增加了毕业生定位和选择的困惑。学院引导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应以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为重,将实现自身价值与为社会服务相统一。

教学实践面向基层,择业引导具体有效。面对艺术事业大城市比较繁荣,且是毕业生首选的情况,我们积极引导,使他们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群众和基层文化事业对人才的渴望,毕业生要把视野拓宽,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应是艺术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所在。为此,我院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大四第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文化采风中,就将所有的学生派往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让他们感受各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基层工作的成就与成功,更多地体会自身价值的存在。几年来,我院不仅连续保持了极高的就业率,而且去内地就业比例也有所上升,特别是赴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始终不低于5%。

社会媒体倾情关注,舆论导向助推就业。我院的供需会每次都有10多家媒体主动上门报道,如中国文化报的《广阔天地在向舞蹈骄子们招手》、中国教育报的《举手轻舞花影飘》、文化传播网的《人生和艺术舞台就在你脚下延伸》等,扩大了校园供需会的品牌效应,促进了就业工作。学院连续两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为毕业生制作专场晚会,院领导总体策划、众多师生排练筹备;全体毕业生与专家教授、知名校友及在校学生参加。晚会将毕业生的获奖作品、校园风采、毕业感言及为赴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送行等都充分地展示。晚会在全国播放,使学院和毕业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表明了党中央对这项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处)

篇5: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龙州市合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龙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通过采取政策推动、经济拉动、培训助动、市场促动等有效措施,形成了全市上下合力攻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1—5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6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65人,分别完成全年就业指标的47和5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7。政策推动,就业再就业成为“一把手”工程。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龙州市委、市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监督检查、部门职责分工和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市政府与乡镇(街道)、市直部门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增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等指标纳入了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月调度、季通报、年终考核奖惩,与计划生育、环保指标考核一样,实行“一票否决”。就业再就业作为硬指标、硬任务,成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各方联动、齐抓共管、合力促进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同时,龙州市委、市政府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决定》,劳动保障、经贸、财政、工商、税务等13个部门提出了具体操作办法,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上扶持、税费上减免、手续上简化,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市财政投入就业资金1034万元,用于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介绍补贴等。到5月末,共有186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政策扶持实现了自主创业。

经济拉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龙州市委、市政府把就业的着力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就业。经济发展到哪里,岗位开发就跟踪到哪里,就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扶持政策就兑现到哪里。全市上下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四化”战略,通过抓投入、抓招商、抓园区、抓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1—5月份,全市共落实投资过千万元的大项目116个,其中过亿元的27个,总投资86.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1亿元。在重视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建外贸食品工业园、四达棉纺工业园、上海新纺工业园、新郎服饰工业园等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壮大了就业载体,扩大了就业容量,新增就业岗位约12万个。并通过增加小额贷款和税费扶持等措施,加快了社区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就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推进。

培训助动,灵活多样的技能、创业培训对就业再就业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观念落后、素质较差、技能单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龙州市高度重视培训基地建设,建起了以高级技校为龙头、以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为阵地、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根据下岗失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业人员的培训愿望、求职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5月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8个,培训失业人员1560人,其中免费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班5期,培训485人。通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竞争意识,掌握了一门或多门技术,拿到了“就业绿卡”,踏上了就业“快车道”。该市小康食品包装机械公司总经理孙学军,原先就是一名下岗失业工人,通过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了技能,树立了竞争创业的观念,从维修加工起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机械加工企业,并吸纳87名失业人员实现了二次就业。

篇6: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经验做法

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经验做法

近年来,**区妇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把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作为妇联工作重点,拓宽思路,大胆实践,主动引入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在探索和创新基层妇联工作实事化、项目化的进程中,积极运用“驿站工作法”这一新型群众工作新方法,经过基层广泛生动的实践探索,逐步打造了关爱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新平台——“创业驿站”,受到社区妇女群众的好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针对我区几年来平台的运作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立“创业驿站”的宗旨

**区地处**市城南,属于劳动密集型妇女就业集中的老城区,改制后,失业女性占全区失业总人数的55%以上,一方面,她们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较低,对自身素质提升要求少,对家庭的依附性和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创业就业的激情和动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因此,近年来,区妇联能从自身职能出发,立足社会家庭对服务技能型女性人才的需求,多方联络,主动作为,于2007年联合区人社局创新搭建起一个集宣传政策法规、指导创业就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开办企业与失业妇女就业直通车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妇女创业驿站”平台,设立了“妇女创业基金”,主动从劳动部门、宣传部门承接有关妇女创业就业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和宣传表彰活动,为基层妇联组织进一步拓宽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基本做法

“创业驿站”作为广大失业妇女和待业女大学生的娘家,一直坚持以服务妇女创就业为中心,树立“为政府分忧,为妇女服务”的宗旨,通过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帮扶、典型激励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升失业妇女和女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激发她们的从业热情和创业激情,鼓励帮助她们成就创业。经过四年运作,“创业驿站”共表彰了27名优秀创业女性,培训了近900名失业妇女,推动了近500名妇女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帮助了5名初始型创业女性成功创业。我们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夯实驿站规范化的工作基础。在创建初期,针对区域特点,发放失业妇女调查表1000余份,召开座谈会20场,成立了“创业驿站”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能,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下发了《**区妇女和家庭“创业驿站”公益培训实施方案》、《**区“妇女创业、就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 》、《 创业基金申请及发放流程 》等文件,还制定了学员招录、培训、考勤、后续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通过认真调查摸底,精心>策划组织,为“创业驿站”的规范化运作夯实了基础。

二是借力造势,从“联”入手,构建驿站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借助这几年政府在促进创业就业上的政策扶持,妇联组织在“联”字上下功夫,健全组织机构,形成覆盖广泛的创就业服务网络。区妇联成立了妇女“创业驿站”,在街道设立分站,社区设立联系点,形成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同时与人社局、总工会等部门强强联手,资源共享,每年实现七个一:即开展一次女性知识讲座、一次辖区内女企业家表彰联谊、一次外出考察、一次创业就业政策答疑、一次失业妇女座谈会、一系列免费技能专业培训班、一次女性专场招聘会。

三是培育典型,着力引导,发挥创业女性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依托各类宣传平台,帮助失业妇女树立信心。通过召开创业事迹报告会,对**、**、**等优秀创业女性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妇女创业就业热情,激励更多女性投身创业热潮。通过每年的“创业基金”发放,表彰辖区内自主创业的女性,引导已就业、创业下岗失业妇女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带领学员外出考察,开阔视野,接纳新的创业理念,激励学员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实现创业梦想。

四是跟踪服务,全面帮扶,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取得实效。会同街道、人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失业妇女和零就业家庭培训体系,积极落实创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妇女创、就业的社会环境。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迅速履行组织援助、组织创业、组织就业的职责,为创业妇女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如在第一批学员培训结束后,当下岗多年的彭永梅学员提出要在秦虹小区内开一家手工串珠坊的想法后,妇联联合街道领导帮助其多方协调营业用房,积极引荐客户为她争取货源,并帮助她组织所有学员来赶做产品,打响了创业第一炮,鼓舞了全体学员创业、就业的勇气,陆陆续续学员们均走上了创业、就业之路。

五是创新做法,彰显特色,不断拓展驿站内涵。今年我们紧密结合区委人才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办班层次,运用灵活的方法不断丰富活动内涵,驿站工作成效越来越明显。首次开办了技能中级班,在培训对接就业方面,创新启动了“企业与失业妇女就业直通车”活动,走访了30多位女企业家收集26个空岗信息,达成学员优先就业意向,对驿站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获得等级证书的学员优先接纳。这项活动同时也探索了解决女企业家用工荒的难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在寻找岗位的过程中,结合企业需求,今年首次尝试了实施“定岗订单式培训”计划,“秀域”健康美容院主动找上门向妇联求助招录培训店长、美容师等33人,对我们培训的中级刮痧师学员非常有兴趣,我们在学员中进行了宣传推荐,有效地促进培训创就业无缝对接。

通过几年的运作,“创业驿站”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平台,我们也处在摸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失业妇女参训率不高、帮扶手段需拓展,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创业就业率待提高,资源整合不够,作用发挥不到位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驿站”运行几年来,我们感到多数下岗失业妇女的择业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要求,受某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及社会参与意识。因此,一要大力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妇女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帮助她们摒弃旧观念,在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二要选树典型,广泛深入地宣传她们的成功经验、主要做法、切身体会,增强女性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三要强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营造女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增强女性创业就业能力。

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将社会需要作为培训专业的设置先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通过市场调研,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解决下岗失业妇女文化偏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

一、落后的现状,帮助她们掌握就业本领,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3、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多方联动,拓宽女性创就业渠道。

篇7:以人为本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合肥市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人为本,不断拓展就业服务功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方式,全面做好就业管理、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又好又快的人力资源服务。

一、坚持“一个理念”

就业服务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本服务”是就业中心的服务宗旨。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工作人员用“心”和“新”为群众服务,做到“换位思考”,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中心建立了就业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如:跨出人力资源市场大厅,主动把服务窗口向企业延伸,把岗位送到基层,到岗位前沿去开展就业服务,为重点企业提供全程的就业服务;将就业管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窗口改为“柜员制”受理方式,提供 “柜员制”服务,服务大厅任何一个窗口均可以同时办理多项业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对大宗业务实行预约或上门服务,为企业办事人员节约时间;在服务大厅推行值班长制度,综合协调、处理服务大厅内的相关事务;针对服务大厅人多嘈杂的现象,建立了咨询接待制度,为群众提供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等方面的咨询和引导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做好“两个服务”

一是服务好待就业群体。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力度,将职业指导从一对一,发展到大课堂、媒体宣传、网上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召开各类岗位、技能对接会,开展网上招聘,促进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高其就业成功率。积极加大农村劳动者就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劳动保障四级网络平台和各种涉农媒体,及时将用工信息传送到农村;结合城乡劳动力统一就失业登记工作,配合培训部门开展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主动走出职介大厅,采取多种适合农村劳动力特点的招聘方式,如春风行动、招聘大篷车下乡、岗位集市、车站广场招聘会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就业援助窗口的职能,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城市各类困难群体包括“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低保家庭等走上就业岗位;同时,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工作,促进困难群体以灵活方式实现就业。

二是服务好用工企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评估、统计与分析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用工登记和缺工备案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协助培训部门开展订单培训,通过四级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举办好各类岗位技能对接会,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2008年底,为化解金融危机影响,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保增长就是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的意识,积极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确保“帮企业、稳就业、促稳定”目标的顺利实现。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经济逐步回暖,带来人力资源市场日趋火爆,部分企业和工种又开始

出现“招工难”、“技工荒”等“结构性缺工”现象。中心又积极调整思路,及时将人力资源市场宏观调控措施由“扩大岗位开发、保需求”向“扩大人力资源开发、保供给”转变,积极帮助用人单位解决缺工问题,为我市大建设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三、创新“三个服务方式”

一是创新上门服务企业方式。将就业服务工作的重心前移,变坐在大厅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通过对重点及支柱型企业开展 “一对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主动联系招商引资重点企业,从其入驻合肥起即开始提供“全程”的人力资源服务;对大批量招用人员的企业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交流平台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帮助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规划,进一步开发、挖掘空岗信息,解决好用工问题。

二是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方式。通过与省图书馆合作,利用图书馆信息发布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定期更新,增加了信息的受众群体,得到了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图书馆读者群的好评。建立合肥人力资源QQ群,利用QQ群搭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劳动保障工作者之间、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三是创新跨地域劳务协作与交流方式。充分利用“省会劳务协作圈”平台,经常性地举办区域性劳务对接会,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成批引进人力资源,以满足我市企业的用工需求。我市先后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地签订了劳务协作协议,充分发挥劳动力供求和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提升劳务合作水平,从而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四、做到“四个提升”

一是努力提升窗口服务水平。近年来,就业中心在局党组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窗口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手段,不断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窗口,服务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成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文明窗口。

二是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抓好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拓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范围、提升人力资源派遣服务水平等,在完成《合肥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方案》,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并实现部分拓展服务功能。

三是提升服务硬件设施。积极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按照《功能手册》和新三化建设的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硬件设施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做到服务功能齐全,设施设备一流。

四是提升就业服务队伍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中心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锻造了一支“心齐、风正、劲足、实干”的职工队伍,树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社会形象。

五、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实现服务手段和形式上的突破。克服就业服务工作的手段和形式较为单一的不足,打造就业服务工作新的亮点和特色。如:通过“合肥劳动保障网”和“合肥人力资源网”开展“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周”活动,2009年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促进月等方式,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3954个,接待毕业生9761人次,约5874人达成就业意向。合肥人力资源网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表彰。

二是实现服务内容上的突破。加强与失业、培训等部门的联系,加强资源的整合,使广大群众能更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一条龙”、“一站式”就业服务。拓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范围,做好改制事业单位人员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作,认真解决事改企人员参保的具体问题,让改制单位和个人满意。

三是实现服务功能上的突破。不断加强服务场所功能建设,不断完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等工作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拓展公共就业服务范围,进一步优化、拓展劳动力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初步建立起机制灵活、统一规范、城乡统筹、优质高效、群众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四是实现服务区域上的突破。充分利用各县区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县区就业服务资源,形成专业的就业服务格局,实现服务区域上新的突破。如积极与包河区合作,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长丰县鼓励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回乡创业,为务工人员回乡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人回乡、钱回流、厂回迁”的创业热潮。

五是实现服务业绩上的突破。近年来,中心每年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200场,提供的就业岗位12万余个,办理求职登记近2万人次,推荐就业超过4万人;为累计7万余名下岗失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代理了档案托管和参保缴费;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77万余人;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自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办理职业介绍、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公益型岗位等各类补贴13万余人次共计1.5亿元,惠及5万余名困难人员。

篇8: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一、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和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 实实在在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校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 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书记、主任任组长, 形成了“校级领导、职能部门、系部领导、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良好的质量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也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河南机电高专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 即主要为河南省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 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新飞电器集团总经理李根的话说, 现在企业不缺大学生、研究生, 缺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 河南机电高专的学生具备这一点。

二是适应社会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为促进毕业生就业, 河南机电高专从专业设置到教育教学内容调整比较注重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校系领导经常深入企业,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以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 调整和设置专业,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三是走产学合作办学之路。从1999年开始, 河南机电高专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 加大了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力度, 在部分专业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和部分专业课, 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企业要求毕业生提前离校, 这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到企业去做。通过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就没有了, 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2+1”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管用、好用、实用。

四是积极开展职业资格培训, 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双证书培训制度, 帮助学生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五是建立毕业生“回炉”制度。从2001年起, 河南机电高专向用人单位承诺, 不管学生毕业离校多长时间, 只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满意, 认为不合格或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 都可以退回学校重修。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重新补课, 直到合格和能胜任其岗位需要为止。这一举措, 既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也增强了学校和学生的忧患意识, 同时也赢得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高度信任。

三、建立牢固的“保险”就业机制

为了促使毕业生成功就业, 学校建立了“保险”就业机制, 即确保有人负责, 确保有单位接收, 确保学生自愿就业。

首先, 建立“奖惩”就业机制, 落实就业责任目标。学校与教学系、有关处室签订了就业责任目标。制定了严格的奖罚措施。层层签订的责任目标, 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其次, 发挥联合办学董事会的作用安置就业。1996年河南机电高专牵头成立了由河南省内大中型骨干企业组成的联合办学董事会, 目前已有董事单位60余家。1999年以来, 董事单位接收学校毕业生人数已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成为接收学校毕业生最大的“固定客户”。

第三, 开展“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学校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 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与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指导老师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帮助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选择,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

河南机电高专党委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要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考虑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真心关怀毕业生, 真情引导毕业生就业, 把学生的就业当作自己孩子的就业来想、来管。2004年第十七期《求是》杂志上, 学校原党委书记孙怀玉教授发表了《带着感情抓就业》一文, 详细介绍了学校上至校领导下至一般教职工如何带着深厚感情抓就业工作的具体情况。

篇9:创新服务理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做法

一、加强领导统筹,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学校党委书记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业务部门,加强工作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就业工作的合力。学校在制定《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2008届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意见》等就业政策和工作办法的基础上,抓紧研判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拟定新的就业方案。各院系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所重要工作来抓。各院系所建立覆盖所有毕业生的联系平台,深入调查了解本院系、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和规律,了解每一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充分发挥院系所领导、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力量,做好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依托,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定为必修课,从2007年起学校本科生都将接受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全员化和全程化。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测评室,建立从预约、测评到咨询的流程和制度,积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目前每年就业指导课程受众约4500人次。通过专业的在线测评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生涯测评,学生能即时得到测评报告,更好地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求职选择。2008年底引进集职业测评系统、职业导航系统、生涯规划系统,系统专家精品课程、就业资讯和专家咨询、就业与实习信息等内容于一卡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直接从在线网络获得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加大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拓展就业渠道,提供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服务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同时不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到上海、浙江、陕西等地考察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校友的联络,成立校友就业导师团,以校友为纽带,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举办专场招聘月活动,基本保证每周有多家单位进校招聘。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举办基础教育学校专场招聘会,同时为院系层面的专场招聘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制作针对性强的毕业生推介手册,主动向各行业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加强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建立健全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就业招聘信息及时到达每一个毕业生。

四、强化就业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到基层、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就业、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依托科技园孵化学生创业项目,搭建学生创业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加强毕业生职业能力训练,尤其是要加大师范类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教育教学实习力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五、深化求职交流,以就业沙龙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

学校为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做好我校就業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策划了“求职ing”北师大就业沙龙系列活动。旨在为我校学生树立更多求职典型,通过交流互动增进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就业技巧,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北京师范大学校况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1902年,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师大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稳步提高;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形成了规模适中、学科综合、结构合理、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科学研究发展势头强劲,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并指示,“北京师范大学应当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大提供有利条件,使师大在各方面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1992年9月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并题写“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在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和国家高度评价了北师大百年来为我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向钟秉林校长询问北师大的发展情况。2006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与我校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2007年7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我校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长篇重要批示:“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大力支持,努力把这项改革搞好。”2007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就教育改革和师范生培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战略转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师教育的“4+X”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构建多样化教师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积累了经验。举办“励耘实验班”,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按院系或专业大类宽口径招生的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加强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京师杯”学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近百所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近三年来,选派1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交换留学生项目和海外实习。每年有400多名境外学者来校讲学或从事研究,近千人次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先后授予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专家等百余位海外人士为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责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迫切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1999年12月正式成立。中心主要职责为:负责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双选活动;毕业生签约派遣工作;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协助建立就业实习和实践基地;以挂职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管理;就业信息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服务部门,在学校建设综合型、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向一流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迈进。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指导、服务和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与专业化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表扬。中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上一篇:我是一缕阳光六年级作文下一篇:项目建设观摩攻坚动员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