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2024-05-10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共11篇)

篇1: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

知识点归纳

1、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联系.如:在24÷9=2„„6中,24是(),9是(),2是(),6是().被除数=

总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竖式计算: 43÷7

47÷9

34÷6

(2)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应注意哪些?

基础练习

1、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必须比()小。

2、在36÷7=5„„1中,被除数是36,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3、有17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得()个,还剩()个。

4、在□÷7=□„„□中,余数最大是()。

5、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30()×5<32()×7<46()×9<42 拓展练习

1、有16个放木块。

(1)摆5个过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最多用()个放木块,还剩()个放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放木块,最多可以摆()个长方体,还剩下()个放木块。

2、有86个蘑菇,平均放在9个小筐里,每个小筐放几个?还剩几个蘑菇?

万以内数的认识

复习重点 :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

(一)复习数的基本概念

1、计数单位(1)按顺序说出我们学过计数单位。

(2)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同时它又是一个计数单位——个。①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比99多1的数是多少?

②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三位数相邻的四位数是多少?

③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四位数相邻的五位数是多少?

2、数位及数位顺序表

计数单位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比如:计数单位“个”所站的位置就叫做“个位”,“十”所站的位置叫做“十位”,„„构建“数位顺序表”。

(二)复习“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

1、写数: 用两个0,一个6,一个9你能组成哪些数?(可任意组合,没有位数限制)

2、读数:(1)读出这些数(2)总结: 数中间有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0,如6009。在写数时,这两个0只写一个,不行?在这里,0是用来占位的。

3、把组成的数按顺序排列 总结:(1)位数不同,位数多数的大。

(2)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的一位数。

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万位在第()(2)一万里面有()个千。(3)一个数是四位数,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4)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和是(),差是()。(5)比497大,且比502小的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1)二千六百零七(2)二百八十三(3)九千(4)五百(5)一千零一十(6)一万 变式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2,个位上是4,其它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① 204② 2040③ 2400④ 2004(2)550比150多()① 600②700③400④500(3)最大的三位数加1是()①10②100③1000④10000

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最大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时分秒”复习1.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1)3分=()秒 4时=()分 120分=()时 60秒=()分 分30秒=()秒 时40分=()分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数学日记 我的一天

我每天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餐。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我会花15秒把早餐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我家就在学校的对面,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我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我跑50米只用了12分,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我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

放学后,我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20秒钟就能做完。晚上,我经常会陪妈妈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爸爸开心。

图形与几何复习

长度单位、方向与位置 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千米=()米

(二)方向与位置

长度单位练习填空。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4、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篇2: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3)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4)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一件物品的价格叫单价,买几件叫数量,买几件共需要的钱叫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2)用乘法算式求商。(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一)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4、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第五单元 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

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4、最大的一位数:9,最小的一位数:1;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1、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3、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4、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第一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知识点:

1、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例1):确定调查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呈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最后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投票记录数据(数量比较少),画“正”字记录数据(数量比较多)。填写数据:给出正字个数,把记录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数正字)。

3、数据的分析:

1、共有(),(各个部分的数相加),2、()的最多,()的最少。(从统计表中观察寻找。

3、从中选择()最合适,为什么?(选最多的,因为)你喜欢(),这组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填写)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目标:

1、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够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够运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每份分后的数量相同,一样多)方法:分配:(求每份数)。总数÷分的份数=每份数。

包含:求份数:总数÷每份数=分的份数(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份这样的数)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被除数÷除数=商 算式的读法: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做除法,乘法口诀来帮忙,口诀中,缺谁谁是商。具体为:

一、明确含义,二、乘法表关系,三、想几的口诀。

四、口诀缺谁,商就是谁。如12÷3= 想口诀三()十二,缺四,商就是四。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读题三遍,2、了解题意,圈数量,找出条件和问题。

3、分析题意,看关键词,4、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5、带上单位,检验作答。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A平均分成B份,求每份是多少? A÷B=每份的数量。一种是:求A里面有几个,A÷B=份数。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一)目标: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能辨认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知识:

1、认识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通过对折来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左右,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叫对称轴。

2、认识平移:沿着直的路线移动(上、下,左、右,斜着),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常见的平移现象有:电梯、开窗户、开抽屉等。

3、认识旋转:物体的每个部分都围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围绕某一点,方向发生了变化。常见的选择现象有:电风扇、手表、直升飞机等。

4、解决问题:折纸剪人,判断折纸中的人是什么现象,给出一半图形,判断。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一看(有、没有小括号),二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做(准确的计算出每一步的结果),四验(检验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同级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2、不同两级的运算: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二、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1、找出条件与问题。

2、分析题意,判方法。

3、列出算式,来计算。

4、检验结果,来作答。

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相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常见的两步计算题型有:(1)剩下的平均几次:(A-B)÷C,(2)一共平均分(A+B)÷C(3)还剩多少: A-B×C(4)连续用去后,还剩多少? A-B-C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目标:

1、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并能较为熟练的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数位顺序表以及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会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

4、使学生认识近似数,体会使用近似数的意义,进一步形成数感。

5、使学生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点:

一、数数:认识技术单位“千”,认识计数单位“万’, 数位顺序表。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一十一十的数10个10是100,一百一百的数,10个100是1000,一千一千的10个1000是10000。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常见题型:和5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二、数的组成: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如4692是由4个千,6个百,9个十,2个一组成。4692=4000+600+90+2

三、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读几千,百位是几,读几百,„„中间有0读一个,末尾有0,不用读。

四、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五、数的大 小比较: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相同,同级数位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六、准确数与近似数:利用四舍五入法去准确数的近似数去整百,看十位,比5小就舍去,不小于5就向百位进一;去整千,看百位,比5小就舍去,不小于5就向千位来进一。

七、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先去两数相同0,大数化小来计算,得出结果填回0,检验答案保正确。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知识点:

一 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在分物体,中存在巧好分完,和分完还有剩下的两种情况。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部分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比除数小。应用非常关键。二 计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书写,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何试商。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试商关键点:与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余数比除数小。三 解决问题。

1、有余数的除法和采用进一法解决问题。理解题目关键词。最多,至少。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还需要1次,所以商要进1,结果为商+1。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关注余数,理解余数与排列的关系。方法:先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再利用余数是几,就是排列中的第几个。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使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秤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

一、认识克。

认识克在生活中的作用,掂量物品判断轻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感知1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以克作单位的物品。要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常用于称比较轻小的物品)

二、认识千克。

篇3: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计算中“标注”的妙用

只会计算, 不理解算理, 不懂实际意义和应用, 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生成智慧。

如:本册第六单元中的退位减法, 尤其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是笔算中的一大难点, 出错率非常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当被减数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而向前一位借一作十后, 原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值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果对这一变化情况没有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的减法计算必然会出错。为此, 我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要标出退位点, 还要在被减数的每个数位上方标出退位后的数值情况。如学生在计算1000-537时, 引导学生表述退位思路: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 十位上没有向百位借, 百位上没有向千位借, 千位退一剩0, 百位退一剩9, 十位退一剩9, 个位上是10, 相应的标注如下: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解答较难的计算题, 学生将计算思路标注出来了, 结果就做对了, 没有标注的, 结果竟错了。由此可见, 标注出被减数退位后的数值变化情况是多么重要。在学习之初、难题面前和出错之后, 标注无疑是学生厘清计算思路的重要“拐杖”。

再如教学第八单元的乘法第一课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起先笔者认为对学生来说, 口算应该很容易, 所以教学口算时就有些操之过急, 没有强调口算的算理, 结果全班有近20%的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中的“比一比、算一算” (如:4×3, 40×3) 时出错, 如:40×3=123, 5×60=115。这些学生对大家已悟出来的口算算法 (先念乘法口诀再在算出的积末尾添一个0) 视若罔闻。笔者快速调整了教学思路, 要求学生完整地表述口算思路, 如40×3:4个十乘3是12个十, 即120, 标注如下: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口算32×3时, 当学生说出可以念两句口诀 (三三得九和二三得六) 求出积是96时, 我顺势追问:这里的9表示9个什么?6呢?同时引导学生标注口算思路。如下图:

这样标注不仅明晰了算理, 强化了算法,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注入了活力。比如:借助40×3的标注思路,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建构出400×3的算理与算法。而32乘3的口算思路不仅与对应的笔算思路相呼应, 还蕴含了“乘、乘、加”的计算模型, 为今后学习形如32×13的笔算乘法 (32×10=320, 32×3=96, 320+96=416) 做了数学模型方面的渗透, 进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认知大厦和智慧宝藏。

二、分析“关系句”时“标注”的妙用

两个数量相比较, 可以描述成“相差”关系, 也可以描述成“倍数”关系, 比字句或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间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与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书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我通过“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先让学生在同桌合作中边比划手势边说“比10多/少 () 是 () , 算式是 () ”,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比几多几的数就是求大数, 用加法;求比几少几的数就是求小数, 用减法。然后将“比10多1是11”这句话变形为“11比10多1”, 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方式标注出三个数量——大数、小数和相差数。

之后引导学生按“标注、判断、列式”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解答课本上35页的第2题“舞蹈组有24人, 合唱组比舞蹈组多14人, 合唱组有多少人?”时, 先让学生标注比字句:

再判断“求合唱组有多少人?”就是求大数, 所以用加法, 列式:24+14=38 (人) 。当出现了“被比量”未知的比字句时, 学生借助标注, 同样能轻松地搞定数量关系, 从而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如:

这里是求小数, 用减法:652-35=617 (棵) 。这样就不会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低级错误,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数学模型的正确运用——求大数用加法、求差和小数用减法,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让学生解决本册书第八单元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我同样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一份数, 大数是这样的几份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所以用加法或乘法。比如教学课本第77页的例题“杨树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时在引导学生画小棒表示出杨树有5棵、柳树有3个5棵之后, 追问:什么树的棵树是小数, 把它看作一份, 柳树棵数有这样的几份?是几个几棵?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求柳树棵数列式为:5+5+5=15 (棵) , 或用简便算法5×3=15 (棵)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式的浅层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与“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与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然生长。

三、概念教学中“标注”的妙用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同样要引导学生借助标注来更好地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提高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与建构。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有余数除数”,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并能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有这样的练习: () ÷4=6…… () , 余数有 () 种可能, 最大是 () , 被除数最大是 () 。这是要求学生运用

部分学生竟将最大余数写成了5, 显然是将余数跟商比起来了, 而事实上应该将余数与除数比。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孙悟空给师徒四人分桃的故事”, 启发学生思考:除数是4, 就是将桃平均分成4份, 如果还剩余5个桃, 那每人还可以分得一个桃。只有剩的桃比4少, 每人不可以再分得一个, 才是剩下的, 只能是1、2、3这3种可能。所以余数的大小只跟除数有关, 跟商没有丝毫关系。为了将流动的思路定格并强化, 我引导学生边表述边进行了以下的标注:

使学生借助画弧线、写大于号和写余数, 明确思考的依据与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为清晰、有形、理性。

教学本册书第二单元认数中“千以内数的写法”, 我引导学生按“一圈二画三写”的步骤来完成。如:学生在练习第16页的第6题“写出横线上的数”时, 我要求学生先圈出每个数中的计数单位, 并根据最大的计数单位确定是几位数, 是几位数就画几根短线来定位, 最后再对号入座, 几百的几在百位上, 几十的几在十位上, 几写在个位上。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圈单位、画线定位和对号入座, 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最高数位与几位数的关联等知识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

本册书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最新的苏教版教材已将这部分内容后移到三年级。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标注来明确观察的中心点和几个主方向,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方向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和解题水平。如: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我引导学生按“一画二标三写”的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读懂填空题, 明确是以谁为观察的中心点, 题目中讲“谁的哪一面”, 谁就是观察的中心点, 并将句中的中心点用线画出来;接着在平面图中标注出中心点的几个主要方向 (与书城方位关系密切的) ;最后就能准确而轻松地完成填空题———书城在金色商场的西北面。

在标注过程中, 中心点、图上主方向、方向的相对性等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增强了答题的策略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篇4: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篇5: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1、东和西相对,北和南相对

2、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

3、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除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5、12时计时法转换24是计时法:

凌晨0时——中午12时,时刻不变;中午1时——晚上12时,时刻+12

24时计时法转换12是计时法:

0时—12时,时刻不变,标明凌晨、上午、中午;

13时——24时,时刻—12,标明下午、晚上

6、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7、一年有12个月,31天的月份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8、判断平年闰年:一般情况用年份除以4;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除以4009、3月8日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10、大单位变小单位用乘法,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变大单位用除法,除以他们之间的进率。

11、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面积÷宽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13、从一个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14、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5、混合运算的方法:①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②没有括号的:只有乘法和除法时,按顺序计算

只有加法和减法时,按顺序计算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包括二次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形、投影与视图共四章内容,主要总结了这几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是初三同学们和中考考生的必备资料!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顶点式

y=a(x+m)2+k(a0,a、m、k为常数)或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交点式

y=a(x-x1)(x-x2)[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

y=(y3(x-x1)(x-x2))/((x3-x1)(x3-x2)+(y2(x-x1)(x-x3))/((x2-x1)(x2-x3)+(y1(x-x2)(x-x3))/((x1-x2)(x1-x3)。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x2)(y1为截距)

求根公式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求根公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b^2-4ac))]/2a

(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如右图)

求根的方法还有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2x的平方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无误,那么二次函数将是由一般式平移得到的。

注意:草图要有 1本身图像,旁边注明函数。

2画出对称轴,并注明X=什么

3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顶点坐标。抛物线的性质

轴对称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顶点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 b^2;-4ac=0时,P在x轴上。

开口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决定对称轴位置的因素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b/2a0,所以b/2a要大于0,所以a、b要同号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b/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 0),对称轴在y轴右。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

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因素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_______

=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 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在{x|x-b/2a}上是减函数,在

{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b+c

②当x=-1时 y=a-b+c

③当x=2时 y=4a+2b+c

④当x=-2时 y=4a-2b+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bx+c[一般式] ⑴a0 ⑵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上;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极值点:(-b/2a,(4ac-b^2)/4a);

⑷=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b-]/2a,0)和([-b+]/2a,0);

=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

(-b/2a,0);

0,图象与x轴无交点;

②y=a(x-h)^2+k[顶点式]

此时,对应极值点为(h,k),其中h=-b/2a,k=(4ac-b^2)/4a;

③y=a(x-x1)(x-x2)[交点式(双根式)](a0)对称轴X=(X1+X2)/2 当a0 且X≧(X1+X2)/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且X≦(X1+X2)/2时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此时,x1、x2即为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将X、Y代入即可求出解析式(一般与一元二次方程连

用)。

交点式是Y=A(X-X1)(X-X2)知道两个x轴交点和另一个点坐标设交点式。两交点X值就是相应X1 X2值。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抛物线 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那么当 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 就是方程的一个根。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篇7:三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 第一单元、除法 知识点总结

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①表内除法。如800÷4,直接用0前面的8除以一位数4,得到结果2后,在2的后面添上被除数800末尾的2个“0”,结果即为200;

②想乘算除法。4×(200)=800,那么800÷4=200.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估算与笔算

①估算。如456÷3,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除数时,商的最高位在百位,商是三位数;

②笔算。如786÷6,计算时,从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大还是小?),且要和下一位落下的数组合起来再去除。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估算与笔算

①估算。如497÷6,被除数的百位数比除数小,商是两位数;

②笔算。将百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一起算,49÷6=8„„1,商的首位在十位上; 然后再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每次得到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大还是小?)

4、被除数是0的除法 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5、商中间有0的除法

①被除数某一位是0.如608÷4,被除数上哪一位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 如果有余数,余数和0合起来继续除;

②十位上数不够除。如627÷3,被除数的百位上的数够除,而且没有余数,十位上的数不够除时,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这里的0起“占位”的作用,十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6、商末尾有0的除法

①被除数个位为0.如640÷8,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刚好除尽,个位上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了,商的个位直接就是0;

②被除数个位不为0.如964÷8,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时,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7、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本单元接触到的连除计算,主要的思路或方法有:

①用总数连续除以要等分的份数;

篇8: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填空改连线,直逼教学目标

变化:新旧教材例题中都提及“下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然而新教材呈现的方式是“连一连”,而旧教材呈现的方式是“填一填”。

不变:教材例题呈现方式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学生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都得以发展。

思考:本课例1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体会观察的对象的空间特征。旧教材本课编排在例题3,显然,这是在学生已经观察过由物体组合的物体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学习经验。新教材由“填空”变为“连线”,在已经给出的三个图形里,指出哪个图形是前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右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上面看到的。只要把头脑里的几何体的三个面的图形表象与教材给出的三个图形比照, 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头脑里的表象外显。这样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生活经验,便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旧教材中以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与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亲自思考。呈现方式的改变,降低了观察对象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活动的针对性。易于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并结合图形构造, 进一步体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堆积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探索、获得与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亲历观察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二、立体到平面,凸显空间观念

新增:新教材在编排内容上增加例2(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上下两层(下3上1)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这3个方向进行观察)。

思考:新增例2,丰富学生的操作体验,学生通过拼摆小正方体,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备,才会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而这种空间想象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只有通过教师引导才能深化。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各种形状,置身三维世界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 渐渐获得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 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教材的呈现为“摆一摆、看一看”,提醒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让学生先用四个同样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再从不同位置仔细观察。顾名思义,“观察物体”是用眼睛看物体。如果不摆出物体,只是看教科书画的立体图形,就不是真实地观察物体。学生不可能真实经历从前面看、从右面看、从上面看的活动,不可能真实体验几何体各个面的形状,更不可能获得观察物体的知识技能。另外,学生动手摆出几何体,能通过触觉感知其形状特点,这是对观察物体的视觉信息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 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想,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二是重视观察、比较、表述,学生边看边说,分别说出从前面看到什么形状,从右面看到什么形状,从上面看到什么形状。这是三维立体向两维平面转化的思维活动,凸显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操作中观察,积累活动经验

变化:人教版教材例1和例2都突出“摆一摆”,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则突出“画一画”,摆与画各有什么不同理解?。

不变:无论“画”或“摆”,都离不开本课的数学本质———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思考:“画”———学生要从每个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各个图形由几个小正方形拼成, 这些小正方形怎样排列……一边思考一边画图。由此可见,编排画的本质是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人教的“摆”,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做中思考,不仅凸显数学思考及其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2“移动一个正方体”,几何体的形状下依然是3,上依然是1,但是上面的正方体不是在左边,而是在中间(或右)。变化后,要求通过观察,找出变化后的几何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的视图。例题还要求比较变化后上面的形状相同,左面的形状也相同,可前面却不相同,体会几何体结构上的不同,前面视图也不相同,而三个几何体的结构虽然不同,左面、上面视图为什么相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篇9: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1.七千三百零九写作( ),八百零八写作( )。

2.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袋洗衣粉重500( ),小红的体重是37( )。

4.推抽屉是( )现象;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是( )现象。

5.宝岛希望小学有学生912人,其中女生有509人,男生大约有( )人。

6.5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7.在里填上“>”“<”或“=”。

2千克1900克 1000克1千克

400克2千克 800+9002000

56002000+3600 140-8080

8.里最大能填几?

€?<46 €?<32 €?<17

€?<35 €?<38 €?<28

9.在里填上“+”“-”“€住被颉皜鳌薄?

488=6 74=28 3714=23

88=64 567=8 120400=520

10.一件衣服要钉4个纽扣,现在有22个纽扣,能钉( )件衣服,还剩下( )个,至少再买( )个纽扣才能再钉一件衣服。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住保?分)

1.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 )

2.7005读作:七千零五。 ( )

3.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 )

4.百位上的4表示的数比十位上的4表示的数大。 ( )

5.一个五位数比一个四位数一定大。 ( )

6.把20分成5份,每份是4。 ( )

三、对号入座。(5分)

1.一袋大米重50( )。

A.千克 B.克 C.厘米

2.6在百位上的数是( )。

A.6437 B.4670 C.7860

3.拨算珠的运动是( )现象。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4.先计算乘法的算式是( )。

A.34-4€? B.(30-25)€? C.4€祝?2€?)

5.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 )个独立的正方形。

A.5 B.4 C.3

四、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3分)

五、神机妙算。(共17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12€?= 64€?= 32€?= 30€?=

8€?= 40€?= 36€?= 81€?=

1700-600= 3400+500=

2.脱式计算。(12分)

12€?+30 45€鳎?+3) 45-(12+8)

5€?-13 39+18€? 6€?€?

六、从1~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6分)

七、下面是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11分)

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5分)

(1)喜欢踢毽子的同学比喜欢舞蹈的多几人?(2分)

(2)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本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2分)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分)

八、解决问题。(共20分)

1.(1)28个苹果,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苹果?(3分)

(2)28个苹果,每7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3分)

(3)28个苹果,装在6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还剩下几个?(3分)

2.小雷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9页。还剩下几页没有看?(4分)

3.

(1)买1千克胡萝卜和1500克白菜要多少钱?(3分)

篇10: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2、“+”可以省略不写,“-”不能省略。

3、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百分数

(二)知识点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

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应纳税额 = 总收入×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总收入 总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4、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5、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圆、圆柱、圆柱必背公式

1、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公式d=2r;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公式r=d÷2.2、已知直径求周长: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公式C=πd,直径=周长÷圆周率,公式d=C÷π

3、已知半径求周长:圆的周长=2×圆周率×半径,公式C=2πr,半径=周长÷圆周率的2倍,公式r=C÷2π

4、已知半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公式S圆 =πr2

5、已知直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直径÷2)的平方,公式S圆 =π(d÷2)2

6、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公式S侧=Ch;圆柱的底面周长=侧面积÷高,公式C=s侧÷h;圆柱的高=侧面积÷底面周长,公式h=S侧÷C。

7、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公式 S表= S侧+2S底。

8、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公式 V圆柱=Sh。圆柱的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

积,公式h=v÷s;圆柱的底面积等于体积除以高,公式s=v÷h。

9、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V=1 /3Sh。圆锥的高等于体积的3倍除以底面积,公式h=3v÷s;圆锥的底面积等于体积的3倍除以高,公式s=3v÷h。

10、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S环 =πR²-πr²

11、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即圆锥的底面积=圆柱底面积×3,圆柱底面积=圆锥底面积÷3

12、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即圆锥的高=圆柱的高×3,圆柱的高=圆锥的高÷3。

比例必背知识点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3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例如:3:x = 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 =3×8,解得x=6。

4、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6、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1、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篇11: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姓名:

最全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2)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

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关系: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弘宇托管班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姓名: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

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自然数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6、最大、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最大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质数是:2; 最小的奇数是:1 最小的偶数是:0;

最小的自然数是:0; 最小的合数是:4;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 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 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最大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12=2×2×3 16=2×2×2×2

最大公因数是:2×2=4(相同乘一次)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相同乘一次× 不同分别乘)

3、求法三;(筛选法)

4、求法四;(短除法)不再举例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弘宇托管班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姓名: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 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或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如: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用字母表示: 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 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 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平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表面积会扩大平方倍。弘宇托管班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姓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 =V现在-V原来 也可以 V物体 =S×(h现在-h原来)V物体 = 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进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 =1000 米 1 分米=10 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人 民 币: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 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平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

例如: 4÷5= 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4、真分数<1≤假分数 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 : 如:把2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11、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2、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能约分的要约分(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近似值。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13、比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4、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5、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弘宇托管班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姓名:

①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②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① 倍数关系:如果两个数呈倍数关系其中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较大的数就是最小公倍数。② 互质关系:如果两个数互质,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的乘积。③ 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 起来。能约分的要约分。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六 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统计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即是奇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即是偶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 数。

3、平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②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③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注:① 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七 数学广角

弘宇托管班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姓名:

用天平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上一篇:物业副总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装修间客户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