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方案

2024-07-26

沉降、位移方案(共9篇)

篇1:沉降、位移方案

南京南站地区农花河建设项目

(X标段)

XXXX集团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南京南站地区农花河建设项目施工招标X标段,河道全长为1.82km五段箱涵(2-4x4m,2-5x4m,3-5x3m,2-5x5m,2-6x4m)长507 m,河道两侧均为驳岸防洪墙长1.32km。

2、编制依据

(1)铁路南京南站地区农花河河道工程X标《施工图设计说明》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沉降、位移观测目的和内容

由于目前已进入汛期,农花河河道即将通水,而且结构物物的沉降、位移观测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位移观测,可以监测结构物的沉降变位情况,不但能为今后河道的正常通水,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沉降、位移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实况,定期定点对结构物的垂直沉降、水平位移情况进行观测。、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依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变形观测部分规定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仪器精度限制,变形观测的观测精度定为三等观测精度。即变形观测点的观测精度:点位中误差为土6MM,高程中误差为土2MM。仪器设备、布设路线、观测方法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在位移观测工作我们选择仪器采用天津欧波FTS-632N全站仪,在沉降观测工作我们选择仪器采用苏光NAL232型(1.0mm/km)水准仪,配合精密铝合金水准尺进行作业,位移观测过程我们运用 全站仪进行测量作业,监测所用的观测仪器等设备必须定期经过校核,定期计量监督检测院等鉴定部门对仪器的各项指标进间行技术鉴定,在作业期需多次对仪器进行检核,为观测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5、点位布设

根据现场控制点布设情况并结合考虑观测的通视条件,观测使用的基准点选用GP04、GP11、Z1、GPO2、Z2、GP03、Z5、GPO7等八个控制点观测。根据本工程需要在河道沿线挡墙布设19个观测点(点位分布图如附表)。观测点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a、自起始桩号200m设置一个(采用埋设钢筋头、砼灌实、并对其进行编号)

b、遇高土堆或外部荷载大处须加密设置观测点

c、遇挡墙断面变化、转角处、根据现场情况布设观测点,原则上满足观测需要。

本次变形观测工作采用四等水准和二级导线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国家《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中各项规定执行。进行变形观测过程中,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a.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减少偶然误差的产生。b.每次作业前,对水准仪i角与全站仪精度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检验校正。

c.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以防产生光线折射误差。

6、观测周期

挡墙施工结束后三天开始首次观测,观测频率在汛期内如河道平水时一天观测一次,在涨水时每天观测三次及三次以上。观测时应选择风速较小,大气折光影响较弱的时段进行。观测结果及时进行内业处理分析,每周向监理和代建、业主提供成果报告。如在观测期间发现异常将第一时间汇报。

7、数据分析与整理成果:

结构物变形测量在完成后,对数据记录进行检查、平差计算和处理分析,并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成果的整理:

1、观测记录手簿的内容完整、齐全;

2、平差计算结果和分析资料完整、清晰;

3、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4各次沉降量、总沉降量及位移量观测成果统计表;

8、附件

1、浆砌块石挡墙观测点分布图(见附后图表);

2、浆砌块石挡墙位移沉降记录表。

篇2:沉降、位移方案

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掌握高填方路基施工段的沉降控制措施。

高填方路基特点

高填方路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填筑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的填筑问题较多,控制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高填方路基填筑较高,要求路基具有良好的边坡稳定性及足够的整体抗压性;三是路堤本身累积沉降大,必须严格控制路堤单位填筑高度的工后沉降要求更为严格 ;四是高路堤的稳定性需要进行专门分析和验证。

基于以上特点,路基填筑完毕之后,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趋于稳定,这是因为路基填筑完毕之后,虽然地基所承受的土压力趋于稳定,但使用过程中除了土压力之外,它还将受到行车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趋于稳定。

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

高填方路基施工前,必须进行填筑段试验。作为试验段,控制长度大于 200m。在试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以及各种参数,进行反复试验。确定工程中的各种设备和参数,便于施工阶段的施工。在施工前必须仔细勘察填方区域,了解其地质和土质情况,尤其是特殊地基,应根据相关规范,对地基进行处理。可先将地面的树木和腐殖质土清除,并排除积水,晾晒、平整,然后采用压路机碾压,直到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运料前,挖方区的填料经试验合格后使用。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到填方区。汽车卸料时,安排专人指挥,按每层 30cm 的松铺厚度计算卸料密度,进行摊铺和整平阶段。然后采用自重 30t 以上大型履带式推土机初步摊平,并在初平后,进行来回碾压,完成初步压实,以利于平地机平整。每层初步平整完成后,再用平地机进行精平,并形成一定的路拱以利于排水。对机械无法到达的边角处,人工找平。

在经过平地机精平后的填层面上,采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重叠 0.5m ~1.0m,纵向碾压轮迹重叠 0.2m ~ 0.4m,压路机的行驶速度控制在 4km/h 之内。初压时,采用静压,然后改为振动压实,压实遍数均由试验确定。对于边角地带,机械无法进行碾压,可以采用强夯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灌砂法为主、贝克曼梁为辅助的方式进行检测。路基进行填筑操作时,必须按相关规范进行土工试验,从而确定土样的密度以及最佳含水率,填层的压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如果没有达到,需要进行反复碾压,并对填料的汗水率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其值在最佳含水率±2% 的范围。

沉降控制技术措施分析

沉降分析方法

高填土沉降的内涵主要是路基沉降,具体包括沉降技术和沉降预测。

就现在而言,路基沉降技术和预测的方法有三个类别。一是分层综合法,即利用规范以及相关标准而计算出路基的最后沉降量,此法应用较多。二是数值计算法,即利用当前以及成熟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土质,构建不同的模型,从而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计算出各个有限元的沉降量。三是以实际的沉降资料为基础,进行推算出路基的沉降量,此法具备非常独特的优势,通常在实际工程中,衍生出各种指数曲线法、S 型成长曲线法、时间序列法、双曲线法、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法、神经网络法及近年出现的小波神经网络法等。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方法既有它的理论基础,又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结果也往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前两类方法需要很多实际工程来确定,而且在取样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干扰因素,导致实际结果与理论沉降量并不呼应。对于高速公路而言,其重要的控制点是预测以及控制工后沉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面预测和分析路基沉降数据,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强有力地保障路基沉降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沉降控制技术

具体施工中,控制沉降必须从施工前抓起。施工前期,必须建立 3~ 4 个观测基点,基点位置必须在沉降范围以外的区域,结合全站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测量出基点位置的标高及相关基线方位,然后在路基两边,即路堤坡脚处、坡脚以外 2m和 4m 处,对称埋置 3 个观测点,各观测点间距为 200m,这些观测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土桩,尺寸大小为 15cm×15cm×150cm。路 基 填筑前,以全站仪测定好的基点标高和基线方位为基础,作为初始位置,做好详细记录。路基正式浇筑时,以每天进行一次观测为宜。如果测点位移以及沉降数值变化很小时,可采取 3 天测量一次。如果基本没变化,则可 10天测量一次,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为了控制沉降,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填层厚度和填筑宽度。当每一层初平之后,必须进行填层厚度的检查。一般而言,填筑的厚度要不能超过 30cm。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有超过范围的,必须采取减薄措施。利用推土机进行初铺时,必须控制摊铺的宽度,一般来讲,摊铺的宽度要大于设计宽度,一般大 50cm 为宜,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一般而言,强度小而且透水性较差的土,填在下层,相反来说,强度大、土质较好的良性土填在上层。对于填土而言,必须全面保障其压实度,每填完一层,必须由专业人员对压实度进行检测试验,尤其是路基的薄弱环节,必须进行强有力的抽查试验。如果密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强夯处理等,用以保障路基压实度。在高填土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排水工作。填筑过程中,在填层设置横向的排水坡,坡度控制在 2%~4%,在路基两边设置交错排水沟,间距以 10m~20m 为宜。

快速补强措施

高填方路基在施工后存在路基下沉及路面不均匀沉降及侧移的隐患,可以拟定采用局部压密注浆处理方案。

压密注浆法即浆液在一定压力下,先对原地层空隙、裂隙进行充填,后随压力增大。沿土体最小主应力面进行劈裂,浆液进一步扩散和延伸,最终形成板状和树根状浆脉,与原状土形成复合地基。该工艺既能提高承载力,又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的特点。

施工工艺流程为:布孔→钻机就位→成孔→清孔→检测浆液配制→浆液搅拌、检测→疏通管路→检查仪表→注浆器→下止浆塞→分段灌注→灌注结束→封孔→清洗泵体、管路→妥善处理余浆。

篇3:沉降、位移方案

1. 根据基坑坡顶监测的特点制订实施方案

1.1. 基坑观测的时效性

普通工程测量一般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基坑监测通常是配合降水和开挖过程, 有鲜明的时间性.测量结果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深基坑施工中监测需随时进行, 基坑监测的时效性要求对应的方法和设备具有采集数据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 甚至适应夜晚或大雾天气等严酷的环境条件。

1.2. 运用精密仪器进行高精度观测

基坑坡顶坐标网采用0.5″级全站仪观测, 测站距离≤100米, 变形速率控制在0.1 mm/d以下, 视为稳定变形精度。

高程监测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前后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 m、最大视距≤40m。

1.3. 监测过程中必须是等精度观测

(1) 基坑坡顶施工中的监测通常要求测得相对变化值, 而不要求测量绝对值。由于城市坐标系引测距离较远, 而现场只需要相对基坑位移数据, 故本工程基坑监测坐标系采用自由坐标系。水准高程的测量, 采用假定高程值, 在基坑坡顶变形测量中, 要求测定坡顶相对于原来基准位置的位移即可。

由于这个鲜明的特点, 使得基坑施工监测有其自身规律。例如, 水准测量要求前后视距相差精度≤1.0m、视距≤40m, 以清除地球曲率、大气折光、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等项误差。但在基坑监测中, 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前后视距可能根本无法相等。这样的测量结果在普通测量中是不允许的, 而在基坑监测中只要每次测量位置保持一致, 即使前后视距相差, 结果仍然是完全可用的。

因此, 基坑坡顶监测要求尽可能做到等精度。使用相同的仪器, 在相同的位置上, 由同一观测者按同一方案施测。通过对不同时期测量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可以确定沉降变化规律。

(2) 位移观测控制点100米或每边设2点, 共设13点。采用0.5″级高精密全站仪观测6个测回, 按二级导线网的精度要求观测。点位中误差±4.2 mm, 测边中误差±2.0mm, 测角中误差±2.0″, 闭合网相对精度1:45000。监测点的设置间隔为20m, 水平位移采用0.5″级高精密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观测2个测回, 坐标中误差±3.0mm。

(3) 控制点及监测点采用精密N3水准仪进行观测。其刻度分为0.lmm, 读数分辨精度为0.01mm, 充分满足使用要求。

(4) 水位观测井4个, 分别位于基坑四周。采用钢卷尺量测。

(5) 水平位移、沉降监测频率:土方开挖期间及底板浇筑完成为每三天一次;地下室施工期间为每五天一次。

2. 监测网的布设

根据基坑坡顶情况每边设2个控制基站 (同时兼顾监测其他测点, 减少浪费) , 基站设在距基坑边2.5m处, 观测点设在距基坑边0.5m处。标高差异控制在0.5m之内。

3、地面沉降监测与地下水位变化具体实施

3.1、基准点观测

在周边建筑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适当位置, 选3个观测基准点作为周边建筑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系统。基准点的稳定是沉降观测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沉降观测之前、过程中, 对基准点进行了2次高精度观测, 基准点相互验证, 在观测过程中, 若发现基准点形变, 应根据设计精度要求进行加测, 选择最稳定的点作为沉降观测起算点。基准点两期检测高程之差小于n为两点之间联测时的测站数。

3.2、监测点观测

沉降监测点的分布应以该建筑物变形结合部两侧柱体基础上均匀布设为原则。根据规范规定, 并兼顾周边建筑结构特点, 沉降监测点主要选择在基坑的四周和重要的承重部位、沉降缝、后浇带两侧等特征位置处。按楼外墙角布点, 每20M间隔布一个点或每隔一个承重柱布一个点。结合设计要求, 重点考虑周边建筑基础的地质条件等因素, 选取了8个沉降监测点, 设置永久性沉降观测点, 高度距地面0.8 m~1.5 m处, 正上方3米范围内没有突出物, 便于安置水准标尺。

(1) 底板浇注完成前, 埋设观测标志后及时进行第一次观测, 以后每三天观测1次, 计1 1次。

(2) 底板浇注完成后至基坑回填, 每五天观测1次, 计13次。

4. 资料分析与验证

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 可以获得沉降观测的数据,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最终获得沉降变化曲线 (如图2) 。

5. 结论

篇4:沉降、位移方案

关键词: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技术措施

0引言

平原地区在旧路改造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减少工程量,避免大面积侵占农田、水利设施、房屋等,除局部线形调整外,一般均采用利用原有公路,采取单侧或双侧加宽设计。而旧路路基经多年沉降,路基已趋于稳定,新路基成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沉降过程,造成了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和破损,影响公路的使用性能。目前我国公路部门尚缺乏成熟的、统一的路面拓宽设计方法,有必要在施工中提出较为合理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均匀沉降的产生。

1结合部处治技术的基本思路

为防止结合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就必须提高新老路基的整体性能,因此,结合部处治的核心思路就是尽量保证结合处的整体性能。提高结合处的整体性能就要先从地基着手,减少地基沉降,再从路基着手,加宽横向联系,最后才能避免路面不均匀沉降产生。

2技术措施

2.1原地面处理路网改造工程因资金较为缺乏,其地基处理方案都较为慎重,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从而使原地面的处理通常都采用较为常规的办法

2.1.1无水处地基该处地基水位较深,在清表后,可直接进行碾压施工,或适当对基底30~50cm深范围内进行换填素土,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进行路基填筑即可。

2.1.2常年积水处地基该处地下水位较浅,造成原地面难以压实,一般先在路基内坡角线以外挖排水沟和集水坑,采用集中抽水,排到附近河道,待水位明显下降后,再清除全部淤泥,然后对基底一范围内进行换填紊土、低剂量灰土或碎砖处理,压实后进行压实度检测,或沉降量观测。达到相关要求后,进行正常路基填筑。

2.2路基填筑

2.2.1老路基边坡处理老路边坡处土壤比较松散,垃圾草根较多,一般坡面土要予以挖除(通常在03-0.5米),直至密实的路基接壤处。老路与新路交界的坡面上应挖设台阶,以利于新老路基良好结合,如该路段旧路边坡完整,则第一层台阶的开挖线应自旧路坡脚(清表后的坡脚)水平向内1~1.5米为宜,使其开挖后的台阶底角线与老路边线基本平行:台阶应设成向内倾斜3%左右的坡度。每级台阶高控制在0.5m-1.5m之间,当然也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定最佳尺寸。

2.2.2填筑土方路基,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一般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填筑路堤一般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一层。路基填筑压实度检测严格按照《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2008)执行,达到规定压实度后方能进行上层填筑。路基施工完成后,为保证施工质量,通常在路基顶用大吨位(50吨以上)拖振压路机碾压数遍,或在路基封顶20cm~40cm范围做一至两层石灰改善土,以保证路基弯沉达到设计标准。

2.3填料选择路基填料一方面可以影响新路基自身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影响新老路基的变形模量,进而影响结合部位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路基填料的不同,会导致新老路基变形模量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新老路基抗变形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新路基的填料选择控制极为重要。

路基施工中,新路基的填料最好选用与原路基一致的填料,但实际却很难做到,因为根据公路建设事权划的原则,路基土一般由当地政府提供,造成土质复杂,来源多样,因此,一般情况先对土质进行分析,确定土质,液塑限、塑性指数、有机质、易溶盐含量等。进而确定土质是否可用,如何使用等。稳定性差的填料主要有高液限粘土、粉质土等。高液限粘土粘性高中,塑性指数大,透水性差,干燥时很坚硬,但浸湿后强度急剧下降,不易干燥;干渴循环的胀缩所引起的体积变化很大;过干时成块状,不易打碎和压实,过湿时又易于压成弹簧土,属不理想的填料。粉质土含有较多的粉土粒,虽有一定的粘性和塑性,但不易稳定,水浸后易成流体状态,干旱时则尘土飞扬。毛细水上升高度很大,在季节性冰冻地带会造成很大水分累积,导致严重的冻胀和翻浆,属最差的路堤填土。受条件限制必须使用时,通常应采用翻开晾晒,掺灰拌和等措施处理后,方能使用。

轻质路堤适应于软土地区或者当地有轻质填料(如粉煤灰j的旧路改扩建工程。利用轻质填料,一方面可以增加路堤的稳定性,减少路堤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因其减轻了路堤的重量,进而减少了地基固结沉降。目前,常用的轻质填料有粉煤灰、二灰土等。

2.4土工格栅使用土工格栅是以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聚合物及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网状织物新型建筑材料。是目前国内一种最新的土工建筑材料,它具有拉伸强度高(>100KN/m,延伸率小于千分之十五),尺寸稳定性好,耐腐蚀,抗老化(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地下),使用温度宽(-50~1200C)等特性,已广泛用于险坡防护、松软地基处理、加筋土挡墙工程及一些高承载力的结构中,是建筑行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材料。土工格栅用于路基加固防护,格栅和路面材料融合在一起,可有效地分配荷载,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减小不均匀沉降,承受更大的变荷。

施工时土工格网沿线路的横向铺设,将成捆土工格网自老路堤往新路堤方向展开,按设计长度截断,施工时应保证格网铺向与线路走向垂直。

先将铺设在老路堤上的端部锚牢,然后再展开至新路基上,将土工路网张拉紧,使之产生2%~4%的伸长。相领两副土工格网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0cm,并用尼龙绳呈之字形穿绑,使之成为一体。土工格网可根据设计多层铺设。每层填土厚度不大于30cm,路床范围内压实度≥93%,其它部位≥90%。

3设计方面

新老路基结合部位易发生纵向开裂、错台,雨水由裂缝或错台处进入,会加剧病害的扩展。为防治此病害发生,就要在结合部位进行大量的处治措施设计,从而增加了工程投资并带来相当的施工难度。在加宽设计中,可在结合部位设置分隔带,可延缓或阻止纵向裂缝和错台对新路基的影响。这样可保证在拓宽道路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节约施工成本并降低施工难度。

4结语

篇5:沉降、水平位移测设技术交底

沉降、水平位移的测设技术交底

根据设计图纸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我标段应按以下所述的情况测设沉降观测管和水平位移桩。

一、重要性。软基修筑高等级公路,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将直接反映测点处的地基变形情况。地路基施工过程中,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可用来控制填土速率不至于过快,造成路基开裂、坍塌等不必要的损失。我标段的路基填土速率按沉降小于10mm/day,水平位移不大于5mm/day控制。

根据合理的沉降曲线也可为预测地基的竖向变形、水平位移及工后沉降提供有利依据。例如可以根据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最终沉降量。并且观测数据是路基卸载的依据。

二、设置情况:全线的应设置情况如数量表所示。

三、埋设:

1.沉降管的规格:如图。

2.水平位移桩的规格:如图S-4-10-

3(二)所示。

3.埋设沉降稳定观测如图S4-10-3

(一)所示。埋设沉降管时必须要有项目部专职的测量人员在场,通知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沉降管的底板和初始的管高进行测量。

四、观测:

1.应作定点观测。即每个沉降管和水平位移的观测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点。沉降观测的转点都应固定,以确保前后等视距,从而消除一部分I角的仪器误差。

2.观测人员观测时应果断、健忘、限差超限可重测。

3.对于水准仪的i角,第两个月必须检校一次,保证i≤20″。

4.观测过程中气泡必须居中,有附合气泡的水准仪读数时必须居中。

5.加密的水准点每两个月检校一次。

6.填筑期每层填筑须观测一次,间隔期间每三天观测一次,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同步进行。预压期观测频率,头一个月,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测一次,用S3型水准仪器必须测两个往返,不能使用塔尺。

8.沉降板破坏的处理,由工区通知项目部测量负责人员亲自到场,重新建立初读数。由监理对破坏前最后一次观测资料认可,累计沉降量给予认可。

9.在通道及涵洞建成后,如三个月连续沉降速率小于2mm/月,其所引在涵洞上的水准点,可以使用。

10.原始资料不允许连环涂改。

11.沉降、水平位移的反弹是存在的,不必人为地印象凑数而影响资料真实性。

12.水平位移桩应测其沉降,做到心中有数。

13.如发现沉降管接管过于松动,需用仪器进行检测,检测后上紧,上紧后再测一次的资料与下一次新测资料的差异作为沉降量。

14.资料填写时,无论月、日沉降速率取至0.1mm,每月均按30天算(不管月大月小)。

篇6:钢筋位移处理方案

一、实体(三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1、框架柱箍筋弯后平直段部分长度不足10d,部分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达不到135°,框架柱骨架角部主筋绑扎不到位,保护层偏大。

○2框架柱主筋直螺纹连接未按《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xx规定操作。

3、剪力墙纵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存在轴线位移,夹角过大、焊包不均匀、轴线夹角大于3°。○

4、在同一连接区段内剪力墙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接近100%,搭接长度偏小。○

5、剪力墙预留洞口漏留置,事后切割钢筋。○

6、剪力墙纵向受力钢筋位移、保护层偏大。

7、剪力墙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与下部位移纵向受力钢筋未连接。○

8、剪力墙混凝土表面大面积粘浆、疏松等现象。以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这次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人员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对工作不够认真,没有责任心,对质量意识不够重视,更没有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而造成以上质量问题。

1、箍筋加工时没有控制好造成箍筋一边平直段满足过多一边达不到10d,有的箍筋下料时没有控制好尺寸造成箍筋部分平直段达不到10d。框架柱骨架角部主筋不到位由于混凝土浇筑时碰撞及浇筑后没有及时校正造成角部主筋绑扎不到位。

2、框架柱主筋直螺纹连接未按《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xx规定操作,钢筋开丝有的超长,有的力矩达不到直径25的250(n.m)要求,各项资料填写不全,主要是项目部管理人员质量跟踪不到位,过程控制把关不严格,对质量意识不够重视。○

3、剪力墙纵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位置位移原因: 1)、钢筋过长 2)、电压稳定和钢筋下送压力等都可能造成焊包不均匀 3)、安装上下钢筋时中心不一致,纵肋上下不对齐会产生接头错位,4)钢筋切断时刀片不快钢筋端头产生偏角,焊接时未及时调整产生夹角大于3°。5)、在每根焊接完成后,操作人员没有自检,管理人员也没有检查而造成质量问题。

○4○

5、剪力墙主筋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没有在墙体钢筋下部放置水平固定筋或箍筋,钢筋在浇筑过程中碰撞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在浇筑振捣时发生了钢筋位移,管理人员没有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检查。

○6○7钢筋绑扎时没有事先考虑钢筋绑扎锚固搭接长度,连接区域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洞口位置,绑扎前没有交底清楚产生锚固搭接长度偏短、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超大。

8、由于拆模过早拆除,混凝土没有达到拆模强度产生表面粘浆、疏松等现象。出现以上该情况主要管理原因是,我项目部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未尽到相应的管理职责,对工作不够认真仔细,没有责任心。

二、对存在以上质量问题经设计、监理、甲方、施工单位共同商讨研究按照如下方法处理:

1、箍筋下料长度调整严格按《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0xx抗震要求5.3.2规定执行对有抗震等要求进行下料,对有抗震结构的箍筋必须弯135°,箍筋平直段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下料前应试做加工,达到规定要求后再开始全面下料加工。对箍筋部分平直段达不到10d的增加同钢筋的钢筋直角型每边长400mm且两端弯135°,采用绑扎连接处理详见附图。

2、框架柱主筋连接严格按照直螺纹套筒连接《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xx)规定严格控制钢筋端头平整度、开丝长度及丝口完整,在钢筋直螺纹套筒接头连接时严格控制用力矩扳手将下钢筋与连接套、连接套与上钢筋拧到规定的力并做好各项施工质量评定及验收资料。签于直螺纹套筒连接的质量控制与气压焊比较,气压焊易于控制工程质量易于保证。在征求有关单位的同意后,b#楼正负零以上主楼柱、梁主筋大于20以上采用气压焊。将气压焊施工方案编制已经审批。

3、剪力墙电渣压力焊接头位移、夹角、焊包不均匀的全部割除,重新焊接达到电渣压力焊连接技术标准,并现场取样试验符合要求。在焊接时钢筋过长的采取搭设钢筋支架,焊接时检查上下钢筋轴线位置一致后再放入焊剂,检查电压符合然后再开始焊接。

4、根据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t01-26-20xx中关于钢筋位移的相应要求,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钢筋位移不大于20mm:如果钢筋位移在20mm范围内,可剔凿钢筋根部的混凝土,深度约6~8厘米,然后用扳手将钢筋调整到位,保证模板支设即可。这样的处理,符合钢筋≥1:6改变位置的要求。按照≥1:6的比例调整钢筋意思:如果钢筋位移了20mm,在顶板以上不小于20×6=120mm的高度范围内调整到位。禁止采用热处理的方式,将钢筋煨弯。

2)钢筋位移>20mm≤40mm:如果钢筋位移在20mm到40mm之间,同样将钢筋根部的混凝土剔凿约8厘米深度,然后用扳手将钢筋调整到位,保证模板支设,同时采取钢筋根部绑扎钢筋的方法进行加固,加筋的直径同原结构钢筋,加筋需要与打弯的钢筋绑扎搭接在一起。3)钢筋位移≥40mm:如果钢筋位移大于40mm以上,将钢筋根部的混凝土清理干净,然后用扳手将钢筋调整到位,同时采取根部结构植筋的方法加固,规

定植筋深度h≥12d,规格同原钢筋。所植钢筋需要与打弯的钢筋绑扎搭接在一起。植筋所用锚固胶的锚固性能通过专门的试验确定,或获准使用的植筋锚固胶,除说明书规定可以掺入定量的掺和剂(填料)外,现场施工中不宜随意增添掺料。植筋时先把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用直径14的加长钻头钻孔钻孔时在钻头上做好钻孔深度标志,然后用电吹风机的吹风管深入钻孔吹干净灰尘,植筋胶置入锚孔后,在固化完成前,应按固化期间禁止扰动,并经过检测中心拉拔试验合格后在进行绑扎。具体见下图及报告附后: 柱箍筋平直段不足10d及弯角达不到135°见附图:

5、在剪力墙同一连接区内钢筋绑扎接头面积百分率接近100%,钢筋绑扎接头有效长度不足的采用单面焊处理焊接位置按《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0xx抗震要求5.4规定执行及洞口补强措施按照设计结构总说明8.9施工,剪力墙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接近100%处,在钢筋离结构面350~500mm处采用隔一焊一单面焊连接。

6、三层西单元的剪力墙拆模过早产生表面粘浆、疏松等现象,按《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0xx第4.3.4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执行施工,产生的表面粘浆、疏松处理方法采用麻面:在马面部分充分浇水湿润后,用同混凝土标号的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一致。修补完后,应用草帘或草袋进行保湿养护。酥松脱落:较浅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部分凿去,冲洗干净湿润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深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和突出颗粒凿去,刷洗干净后支模,用比结构砼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强力捣实,并加强养护。

三、预防以上质量控制措施

1、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对班组实施工程质量奖罚措施,并及时兑现。

2、严格落实质量检查管理制度,对工程质量从严要求。1)箍筋下料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结构构件截面及抗震设计要求取料,加工时要试加工箍筋确保弯钩135°平直段两端长度达到10d后再开始全面加工。2)每次浇筑混凝土前由施工队挑选有经验的工人进行钢筋纠正,并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在施工现场挂牌明确看筋责任人。

3)浇筑完混凝土后,竖向钢筋位移预防措施:应在墙体钢筋上口设置水平梯子筋,在柱钢筋上口放置定位套卡。振捣混凝土时防止碰动钢筋,浇完混凝土后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墙筋位移。混凝土浇捣过程中要由看筋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砼浇注后,应立即检查、校正、固定,防止偏位,特别对暗柱及门窗洞口暗柱钢筋,更要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水平筋位置,间距不符合要求预防措施:墙体绑扎钢筋时要有竖向梯子筋,绑扎过程中应搭设高凳或简易脚手架,以免水平筋发生位移。钢筋绑扎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暗柱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

4)门窗洞口预留位置尺寸必须按照图纸设计要求事先预留,洞口边应按图纸设计要求加强,加强筋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应在绑扎前根据洞口边线将加强筋位置画出,绑扎加强筋时应吊线找正。

5)b#楼直螺纹套筒连接改为气压焊连接。

6)气压焊连接及电渣压力焊连接严格按照钢筋技术连接规程现场接头加工及连接要求操作:

1、操作人员必须由专业持证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确保接头的加工及安装的质量;

2、操作人员在加工接头连接时,必须做好各项的质量自检工作并上报项目部由质量员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到施工工序;

7)剪力墙钢筋连接区域内,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4倍d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及焊接的接头面积在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

2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3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大于50%。8)剪力墙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的情况下才能拆除。严格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延迟硬化。拆除侧模时应先拆除一个构件看看。不得将大面积螺杆松动。项目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及有关图集和规范要求执行,对各项施工质量过程进行监控。要求各班组长加强管理,组织好交接检验收工作,以防类似问题的发生。对于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上述要求执行,项目部质检人员按要求不允许混凝土浇筑,并开据《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制度通知单》进行相应处罚。编制单位:建筑有限公司 编制人:

篇7:地下室板墙暗柱钢筋位移整改方案

一、施工部署

剪力墙及暗柱的竖向钢筋位移,逐项分析产生原因,确定整改方案,项目部落实相关责任人;

二、检查及原因分析

在施工放线检查发现,部分剪力墙及暗柱的竖向钢筋出现位移,经分析,主要原因在混凝土浇筑时,砼工对成品保护意识不够、墙柱定位筋不到位,看筋工人责任心不强,在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混凝土泵送输送力过大,泵管边上的剪力墙柱钢筋在混凝土输送压力的影响下出现钢筋位移。

三、施工措施及处理方法

项目部经研究决定,为了尽量减少对剪力墙竖向及暗柱钢筋结构受力部位的影响,采取对出现钢筋位移的部位进行如下处理:

1.钢筋位移在2cm以内的,按不大于1:6的比例坡度进行斜弯调整到位,并保证模板可以支设,严禁采用热处理将钢筋弯曲。

2.钢筋偏移在2-4cm,按照不大于1:6的坡度将钢筋调整到位后,采取钢筋根部绑扎同型号L型钢筋的方法进行加固,加筋与打弯的钢筋绑扎搭接在一起;

四、质量处理控制管理

1.项目部钢筋工长和专职质检员负责监督整改,对所有施工工人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

2.在工人进行操作整改时进行指导控制,每次浇筑混凝土之前,挑选有经验的钢筋工进行全程跟班作业,以便对钢筋的位置进行及时校正,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

3.在墙柱上口设置专用定位箍筋和墙体水平筋及垫块。由于木工加固不牢,造成东侧集水坑涨模,经项目部研究决定,对涨模部位进行凿毛后,用高一标号水泥砂浆抹平。

建设单位签字:

监理单位签字:

篇8:防波堤沉降和水平位移的控制对策

我国的海岸线较长, 且大部分都是淤泥质海岸, 地基土渗透性低、含水率高且灵敏度和可压缩性高, 如果在这种基地上进行防波堤的修建, 初期的瞬时沉降 ( 冲击沉降) 、后期的水平位移和次固结沉降都不可忽视, 在工程验收和工程计量时必须严格把关。而这种地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固结, 由于工作时间的要求不可能等到地基固结之后再进行验收和计量, 由此看来在施工中不得不采取相关的对策。

1 防波堤的概念

防波堤是为了围护港池、阻断波浪的冲击力、维持水面平稳来保护港口避免气候影响、方便船舶作业和安全停泊而修建的水中建筑物。通常情况下规定港内容许的波高范围在0.5到1.0米之间, 具体按照船舶的不同类型、水域的不同部位、吨位的需要确定, 是人工掩护沿海港口的重要结构。防波堤由突堤和岛堤组成, 或是由不连接的岛屿或与岸连接的突堤独立组成, 它掩护的水域一般有让船只进出的几个口。

2 防波堤的作用

( 1) ( 泥质或砂质海岸) 减轻港内淤积, 阻止或减少泥沙进港, 保证港内深堤测可安放系锚设备或兼作码头, 节省投资, 供船舶停靠。 ( 2) 防御冰棱、波浪的袭击, 为船舶提供安全平稳的作业和停泊条件, 增强港内水域的平稳性。 ( 3) 防波堤可以引导挟沙水流, 尽量维持淤泥质滩沙原本的冲淤平衡;防波堤可以改变泥沙淤积部位, 拦截挟沙水流, 保证沙质海岸水域的平稳;在冰棱港口建造防波堤, 还要考虑流冰对泊地和航道的影响, 以便及时排走冰块, 保证港口的畅通。 ( 4) 防波堤还可以防止波浪对岸线的冲蚀和港地淤积现象的发生。

3 防波堤的类型

3.1 浮堤

有助于减少和消除表面的波能, 可多处使用, 易于搬移主要适用于波浪小而水波大的水域, 有较多的局限性。这种防波堤的主要结构是锚系设备和浮体, 结构有气囊、空箱、排筏或其他特殊形体, 通常在沉块上系有铁锚, 是常用的异性人工块体。浮堤对宽度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必须考虑平面布置问题, 甚至需要设置多道浮堤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3.2 透空堤

这种结构的设计要依据波浪的荷载程度, 桩台两侧的结构通常利用挡板进行固定, 一侧用来作码头, 另一侧用来防浪, 有平板、斜板、一两道直挡板、空箱等构成, 且箱和板也可做成透水状, 以便波能可以穿越。由于在水深大、波浪小的水域进行重型防波堤的修建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工程量, 且波能大多集中在水表, 所以可以采用此种透空堤, 将上部防浪结构安设在柱、桩上, 水上2到2.5倍波高范围内就可以充分发挥防浪作用。

3.3 斜波堤

主要适用于软土地基和水深较小的条件。当波浪遇到斜波堤时会发生明显变形, 在斜坡上造成集中的局部的底流和动水压力, 甚至是存在于水下坡面的反压力, 导致波浪在斜坡上破碎。依据波浪在护面上的容许越波量和上爬高度来确定堤顶的高度, 且堤外坡的护面常采用人工混凝土方块、天然大块石或异性块体等材料。

3.4 直墙堤

直墙堤适用于较密实的地基或岩基, 常采用混凝土巨块或钢筋混凝土沉箱构筑, 最近也采用大型管柱排列, 较小波浪的情况下可采用木笼。立波又叫驻波, 是由波浪在直墙堤上经过物力反射形成的, 波高, 是原始波浪高度的两倍左右;波腹是由波谷和波峰在墙前和墙面约二分之一波长处交替出现形成的;波节则是水面在墙前四分之一处保持平稳形成的。由此, 立波就给直墙造成浮托力和压力。堤顶高度可根据是否容许越浪调整高度, 也可采用带消浪空室的沉箱或者削角顶盖将立波压力降低。不规则波浪或者斜向波浪则在直墙堤前反射形成三向波, 根据直墙分段的影响来确定沿堤波浪的合压力。

4 沉降和水平位移分析

4.1计算断面的土层分布

划分要根据里程号断面的土层分布情况, 土层分布应该采用相应的钻孔资料, 如果距离钻孔较远, 则应按照周围钻孔的土层进行内插。

4.2 初始土性参数

根据钻探试验报告提供的平均统计数据决定沉降计算中初始土性指标的选择和运用。

4.3 固结度计算公式

计算各个时刻的固结度时, 因为采用塑料排水板法加固土地, 所以必须固结表层土的竖向排水和径向排水。土层的分层厚度不仅影响土层在不同时刻的平均固结度, 还会影响土层的附加应力和自重应力, 与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密切相关, 所以必须依次选用约一米厚的土层进行两点固结度的计算, 并取其平均值以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4.4 水平位移监测

在位移监测点强制安装对中标芯, 控制位移差值在负四毫米到正四毫米范围之间, 尽量避免风浪和施工的影响, 如果日最大位移量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则防波堤是稳定且安全的。

5 有效控制对策

( 1) 针对软粘土的软化特性修建的断面结构应尽量减少结构所承受的水平力和由于波浪造成的结构自重荷载与垂直向力的比例等:例如增加基床厚度加大前期自重的有效性, 利用底板开孔来减小波浪力度变化的垂直范围, 加大护肩减小有效水平力, 尽量减少直墙段等。 ( 2) 对于具体的特殊工程的设计条件, 结构形式选取的合理性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一个合理的断面设计不但要求软粘土和构筑应有恰当的接触面以充分利用软粘土的承载能力, 还要求减小粘土的动力软化因素的影响。 ( 3) 由于地基土壤局部破坏程度体现在较大的土壤的差异沉降量及沉降量, 因此要想使断面处于相对安全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就必须尽量减小断面的沉降量, 尤其是查理沉降量, 具体可通过加宽基床, 加宽结构, 设置合理的护肩台阶等措施来实现, 从而使地基持力软粘土承受的附加压力较均匀或较小。 ( 4) 尽量将前期软粘土持力位置的固结应力增加以保证其有效, 并注意软粘土的受力特性, 并采用前期预压铺设基床一段时间, 并施打塑料排水板, 从而形成完整的断面, 分级加荷增加周边软粘土的承载力。 ( 5) 考虑断面受力范围内的高空隙比、高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渗透性、低强度等特性, 利用加快排水速度, 搭设塑料排水板, 加大结构的入土深度, 加厚基床等措施减小关键结构位置所受的结构静荷载与交变荷载的比例。

6 结束语

总之, 只有充分掌握防波堤所在地区的地质状况, 才能为沉降和水平位移方面提供合理化建议, 同时对防波堤施工过程中的位移、沉降变化速率进行分析, 看其是否超过设计控制标准, 以及地基土地是否失去稳定性, 并统计监测数据, 了解水流冲刷对埝体部分的破坏程度, 尽量避免堤体砌石和抛石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而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不连续, 给监测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 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监测标的保护, 分析相关资料并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以保证防波堤使用的安全程度, 得出适用于特定工程的地基参数, 为相关工程的施工提供经验, 为沿海港口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保障。

摘要: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对港口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且作为港口停靠传播的保障性建筑物, 防波堤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因为气候和地质原因, 防波堤难免发生水平位移和沉降的现象, 所以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这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防波堤的概念、作用、类型进行分析, 提出了预防防波堤沉降和水平位移的有效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防波堤,沉降,水平位移,对策

参考文献

[1]龙杰, 李家法.淤泥质海岸抛石防波堤预留沉降的初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8) .

[2]潘林有, 谢新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J].岩土力学, 2011 (7) .

[3]盛利, 赵长伟, 诸葛爱军.工程监测分析在大型充罐袋式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港湾建设, 2012 (1) .

篇9:沉降、位移方案

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做了正功.其判断过程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根据功的含义来判定.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五章第2节就是这样描述功的含义的).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虽然脚还没有离开地面,但是身体重心向上移动了,即身体产生了向上的位移,所以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做了正功.第二种是根据动能定理来判定.由于身体具有向上速度,运动员的动能增加了,根据动能定理,一定有力对运动员做了正功.由于该过程中重力做负功,所以地面给他的支持力一定做了正功.另一种意见认为,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地面施加的支持力作用,但是由于脚对地面的位移为零,所以支持力对运动员不做功.以上两种观点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然而却给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第二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第一种观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原来,力对物体做功时,会同时产生两个位移:一个是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二是物体的位移.这两个位移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将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当成物体的位移,是造成这种误解的根本原因.现就这个问题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形:对单个质点.对单个质点而言,功的大小等于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与质点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积.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功表达式中的位移,本质上是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此时,力的作用点与物体统一于一个点,物体的位移就是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二者没有区别可以不加区分.但是必需明确,功表达式中的位移,本质上是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而不是物体的位移,并不是所有情形下,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等价的.

第二种情形:做平动的刚体.此时可将刚体视为一个不发生形变的质点组来处理.将质点组与单个质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受力不同.单个质点只受到外力作用,没有内力.而质点组中每个质点会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外界给质点组施加的作用力,我们称之为外力;一种是质点之间的作用力,我们称之为内力.质点组的运动状况是由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决定的.对刚体而言,由于不发生形变,各个质点的位移相同.质点组的内力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内力对质点组所做的总功为零.这样不发生形变的刚体的动能完全由外力确定.二是力的作用点与物体质心不一定重合.当力的作用点与物体的质心不重合时,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与质心的位移就不重合,但由于刚体不发生形变,各个质点的位移均与质心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此时仍可将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与质心的位移等效.所以对刚体而言,此时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与刚体质心的位移可不加区分,认为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就是物体的位移是正确的.

第三种情形:当研究的对象是非刚体时,此时物体在力(包括内力和外力两种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构成物体的各个质点的运动状况不再完全相同.与刚体相比较会发生两点变化:第一点变化是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与质心的位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体的位移)不再相同,不能将力的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等效为质心的位移(物体的位移).此时要对二者加以区分.例如在前述事例中,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身体发生了形变,运动员的质心上移了,即物体产生了向上的位移.支持力作用在运动员的脚上,而脚并没有在支持力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此时,支持力的作用点处的质点(也就是运动员的脚)的位移,与质心的位移(运动员的位移)并不相同.由于受支持力作用的脚没有产生位移,所以支持力对运动员并不做功,错误地将运动员由于内力作用而产生的质心的位移当成支持力作用点处质点的位移,是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二是由于不同质点的位移并不完全相同,这样成对出现的内力所做的功不再为零,此时质点组的动能是由内力功和外力功共同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外力功决定.例如在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支持力并没有对运动员做功,重力做负功,而运动员的动能却增加了,其原因是运动员重力、支持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内力作用.受内力作用的不同质点产生了不同的位移,导致内力做的功不再为零,所以该过程中是内力做了功,从而改变了运动员的动能.错误地认为此种情形下,内力不做功,将由于内力做功引起的动能的增加当成是由支持力做功引起,是而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食品药品责任书下一篇:夏日捕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