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2024-07-15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精选8篇)

篇1: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科学规范市、县两级党委书记的用人行为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2002年,根据中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市江东区委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课题的调研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多努力,江东区建立了规范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机制。2005年8月,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工作,并提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从市委做起、从市委书记做起。在总结江东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委及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意见》着重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提名、酝酿、讨论决定、任用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以“两定期、两推荐、两票决、一公选、一公议、一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规范和约束了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用人行为。这里,着重介绍其中4项制度及实施情况。

一、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

在试点中我们感到,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涉及干部选任的各个主要环节。其中,规范推荐提名最为关键。为此,我们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规范推荐提名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突破口来抓,探索实行了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干部制度。制度规定,市委及县(市)区管理的党政正职需要调配时,组织部根据单位民主推荐、考核、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等情况,对每一拟任职位提出2名以上的参考人选名单,连同参考人选基本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全委会成员作推荐提名参考。同时,在全委会成员中公开职位情况、任职条件、推荐范围,由全委会成员进行推荐。组织部根据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结果,经部务会议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常委会讨论决定或全委会票决干部任免时,组织部要汇报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情况。2005年12月以来,市本级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领导干部16批共45人。

二、实行全委会、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

2004年8月开始,我们在市、县两级全面实行了全委会、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主要做法是,市委及县(市)区委管理的党政正职拟任人选或推荐人选由常委会提名,经全委会审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急需推荐或者任用的,由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以书面形式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其他干部的任免也由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从市本级来看,全委会成员的全程参与,使干部决策的人员从10多名常委扩大到现在的近70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实行这一制度以来,市本级全委会对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5批共50人次,全委会闭会期间征求意见24批共76人次。票决制的实行,扩大了党内民主,使党委集体用人权在制度框架内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于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行干部工作公开评议制度

每年年底以及届中、届末考核时,我们都结合述职述廉,开展对市委及县(市)区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情况和市委及县(市)区委书记、组织部长等在干部工作方面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公开评议的工作。

评议内容主要包括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情况,坚持选拔任用干部原则、条件情况(个人为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人用人情况),坚持选拔任用干部程序情况,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情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个人为坚持公道正派任用干部情况),以及抵制用人不正之风情况(个人为遵守干部工作纪律情况)等6个方面。评议等次根据评议内容细化为6个方面单项评价和整体综合评价,分别设置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参加评议人员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纪委领导班子

成员,法检两长,四套班子工作部门、直属单位和下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以及担任过本级四套班子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县(市)区委召开评议大会时,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派员参加,并由市委组织部对评议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意见,逐一向被评议对象反馈个人评议结果。从2005年底开始,市委在召开全委(扩大)会议时,还对市委干部任用整体工作和市委书记履行干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测评。

实践表明,实行公开评议制度,对规范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促进市、县(市)区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起到了很好作用。

四、实行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实行了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内容,全面检查书记任期内的用人行为。检查内容主要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县(市)区实际,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情况;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规,坚持干部德才标准,把握正确用人导向的情况;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干部任免事项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坚持集体作出决定的情况;履行监督职责,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对下级党委(党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坚决抵制、严肃查处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情况等。

二是采取有效方式,着力增强检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县(市)区:委书记免职文件下发后,由市委组织部分别向其本人和原任职的县(市)区委发出检查通知,派出检查组。检查工作按拟定方案、听取汇报、民主评议和问卷调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专项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和步骤进行。其巾,向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的《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包括对当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看法、意见和建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巾是否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等1 3个问题。查阅资料主要包括书记任期内县(市)区委研究干部任免事项的原始会议记录、民主推荐、考察情况以及调查处理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等材料。对检查中发现或群众举报反映的用人不当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等问题,要进行专项调查。

三是注重成果运用,坚持查纠并币、以“检”促“防”,充分发挥离任检查的综合效能。检查结果形成专题报告,市委组织部专门听取汇报后,向被检查的离任书记和县(市)区委反馈情况,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下发书面整改通知,限期进行整改。

至今,我们已先后对9名县(市)区委书记进行了用人行为离任检查。这一做法,有利于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客观评价书记在任时的用人行为,有效防止书记在职务变动期间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违规问题的发生;同时,对离任和现任书记,尤其是被检查县(市)区委书记的继任者都有很大的触动,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规范用人行为的自觉性和选人用人的责任意识,取得积极成效。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用人审计”。

篇2: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李强

(2010年9月19日 西安)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体,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行动规范。全国基层统计人员、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者、政府部门统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贯彻、执行、实施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是统计部门的看家本领和工作本钱。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全面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发现目前实施的统计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下面我就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新中国统计至今60余年,经过几代统计人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这五个体系既是单独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一)统计标准体系

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统计工作的实质是通过统计调查、分析的手段,找出社会经济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联系,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分类和分组。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统计标准成为统计工作必须加强 的重要方面。根据《统计法》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标准方面负有领导和主要制定的责任。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相关部门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经过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部门统计标准。60年来,经大量的工作,我们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统计标准不全,各专业统计、各部门统计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的统计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这是非常大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全国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统计工作都是围绕这些统计标准进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从上一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联合国推荐的SNA体系,结合中国的MPS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轨制的核算体系。80年代初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双轨制核算体系,满足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需要。统计一方面要观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指标,同时也要观察计划以外市场经济调节的指标,双轨制满足了中国在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学术界和统计界也解放思想,打破了理论上的桎梏,推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建立。1992年以后结合联合国SNA,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为全面观察和核算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行业竞争、国际竞争,提供了大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确立了统计部门的地位,这是一项重大的统计革命。截至目前,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指标来替代GDP,这是我们改革的一大成果。

(三)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务院各部门、高检院、高法院、人大财经委、全国性行业协会、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等一百多

个部门,共有232套制度,4300种报表,近两万个统计指标,共同组成了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一是确立了普查的主体地位,1990-2000年,10年间我们做了5项6次普查,2001-2010年,我们要做3项4次普查。二是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从农村的农产量抽样和住户调查到城市的住户调查和物价调查,再到工业、商业、劳动力调查等,全面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为满足新形势下体制改革和社会多元化需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全国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统计调查,维护政府统计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统计调查的质量,我们依法对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陆续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统计管理办法。1999年出台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出台了《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工作流程(试行)》,去年制定和完善了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项目内部管理流程。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制度的管理至关重要,现在,我们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

回顾我国统计工作几十年的历程,从三大方面和五个体系来看,我国统计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制度,作为统计日常工作的规范,促进了中国统计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

(一)主要特点

1、全面性。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

2、系统性。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报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

3、可比性。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虽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是客观地讲,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如统计调查内容还不能较好地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统计调查过分依赖于全面报表,调查内容多、信息量小,整体效率低;调查项目过多,基层负担过重;统计调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调查时有发生,分工合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等。具体来讲,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我国常规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还有缺口,覆盖面不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常规服务业统计缺口较大;价格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专业统计范围不全。

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主要体现在普查与年报之间的矛盾;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矛盾;综合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专业统计制度与核算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统计制度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协调的整体。

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指标较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少,特别是反映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需求的统计项目少,反映价值量的指标多,反映物量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激烈竞争条件下社会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反映供给的指标多,反映需求的指标少,不利于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政治文明和环保文明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指标设置不合理与指标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时存在。

4、统计标准化程度还不适应现代统计的需要。当前,统计标准的制、修订主要围绕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分类标准开展,而结合统计实际,配合统计自身发展和方法制度改革研制的分类标准较少。特别是当前制约统计制度改革的统计调查单位、配合城乡住户一体化的住户调查支出分类、以及反映我国所有制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等标准都急需进行研究、改进或者制定。

5、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平衡,造成专业制度内部、各专业之间、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重复性调查,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统计数据不高,另一方面造成了数出多门、一门多数和数据打架的情况出现。同时,大量的统计信息被湮没,可用信息少,浪费严重。

6、对方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纠偏不够。任何统计制度方法从设计起就要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时间、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统计制度存在瑕疵,同时我们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纠偏方面做得还不够。

7、对统计方法制度执行结果没有评估检验。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要靠数据来证明。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对统计方法制度的事后评估机制和制度,不能及时根据基层调查对象和数据用户反映的问题,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修订。

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从事统计方法制度工作的同志确实对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统计方法制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变,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中有些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要看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工作提出的严重挑战。当前社会公众对工作非常关注,出现“热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对统计工作的热议?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统计的需求增多了,要求提高了,从过去大家不重视统计到目前的“热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第二,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利益与统计密切相关了。第三,社会热议给统计增加了压力,但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从反映的情况来看,有“三多”的特点:第一,肯定的居多,大多数还是认可政府统计数据;第二,不理解的多;第三,误解的多。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我们没有把统计数据生产的流程告诉大家,没有把方法制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社会公众。对此,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对于公众的不理解,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去宣传统计;对于误解,我们要更好的解释统计方法制度,改进我们的工作。从政府层面来看,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寄予了厚望期待。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核算体系,充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组织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实用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际统计标准和一般规则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1、要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改革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发现和捕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通过保留当前适用的,去掉陈旧过时的,充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指标,改进和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使整个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客观实际,适应社会各方面的统计需求。

2、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工作要根据新环境和实际情况,根据调查对象的特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目前我们要大力贯彻和执行以普查为基础,推进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综合利用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要以保证数据质量为基础,在不降低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以较小的力量、花较少的钱来达到统计的目的。当前

调查方法体系方面一个大的问题是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与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分级考核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去统一协调和管理,需要我们认真并智慧地去研究和解决。

3、要提升统计标准化水平。现代化的统计应该是标准、规范的“方法制度流”,统计工作要取得长足发展,要实现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统计标准化是关键。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借鉴国际经验的力度,强化我国统计标准的管理和应用。

4、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特别是支出法核算;第二,建立和完善季度GDP核算;第三,完善可比价核算;第四,做好GDP统一核算。

(三)改革的主要原则

1、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立足当前,就是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着重对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内容、统计范畴、调查方式等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兼顾长远,就是在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体系这个长远目标出发,将当前的每一项改革作为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来设计,逐步实现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2、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现有的统计工作条件是有限的,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的统计工作地位。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更多的关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部门,而统计所带来的长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只能是间接的,因此当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统计部门不能包打天下,一定要量力而行。

3、统一设计的原则。专业统计的设计与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改革创新,由专业进行初步设计,设计管理部门进行最后的综合协调的设计。要统一考虑普查与定期报表制度的衔接,考虑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衔接,消除矛盾,进行连续性、周期性设计,将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全程设计的原则。统计方法制度设计要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中进行设计。事前要对方法制度进行进行科学的论证,保证方法制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事中要制定管理办法,监督方法制度的执行过程。事后要进行评估,找出方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反过来进行优化设计。

四、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几点要求

为了顺利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落实各项重大的统计改革任务,各级设计管理系统必须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推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具体提出四点要求:

1、要加强新形势下对统计方法制度创新的研究。当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求我们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在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要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过去我们对方法制度的贯彻执行下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对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设计,就没有真实可信的统计成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统计方法制度在统计工作中的统领作用。

2、要加强和优化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要精细化,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建立调查项目监督和检查制度,及时高效地管理好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服务好地方和部门统计调查工作,做到国家、地方、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相互完善、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常务会研究决定,对统计调查项目要进一步严格管理,各级统计局和国家各级调查队要确保国家最基本的统计调查项目的贯彻执行和数据质量。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我们应该提供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大包大揽,过多地承担了应该由部门和社会承担的调查任务。特别是各调查总队一定要完成好国家统计局下达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任务,确保按时保质保量的上报,无关主体的调查项目原则上不再承接。

3、要进一步完善方法制度的组织实施机制。再好的方法制度,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保障,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并达到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对而言,我

们的统计方法制度研究方案的多,对组织实施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在现行的分工既有按行业划分、也有按城乡划分和按调查方式划分的组织实施机制下,如何配合是一个大学问。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行的“企业一套表”是方法制度的新的探索。

4、要建立对方法制度的评估制度。统计方法制度需要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并建立全过程的方法制度评估制度。今年7月底,国家统计局在北戴河召开了国家统计制度评估会,对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各地方、各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统计制度方法评估制度和评估机制,对历史上的统计方法制度进行认真的理清,制定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天的会议,我们做一个动员。对于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一部分是贯彻国家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贯彻的过程是否严格;另一部分是地方自己制定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是否有重复、矛盾,是否有可以舍去和优化的部分。

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根本,统计工作者离开了统计方法制度就不能称为统计工作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核心工作和基础工作很好地加以研究、改革和完善,促进“三个提高”。

篇3: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小麦药剂拌种

一、大马力推动

四川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小麦拌种工作会, 下发了《关于开展小麦药剂拌种工作的紧急通知》, 明确了各地的目标和任务。省、市、县层层落实责任, 签订了小麦药剂拌种责任书, 确定了拌种的具体工作内容。条锈病常发区组建了药剂拌种领导小组, 下发了文件, 切实明确责任, 落实物资、资金和技术。各级实施多级联动督查, 保障工作不漏村社, 药剂拌种入户到田。

二、大规模宣传

四川省植保站组织有关专家及技术人员制定了拌种技术, 明确了示范区的拌种用药, 联合农药企业制作了小麦药剂拌种技术宣传单, 并组织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药剂拌种技术培训, 实现了一包拌种药剂配一张宣传单。同时, 采取卡通、漫画等形式制作了多种形式的药剂拌种明白纸, 有效改善了“明白纸不明白”的现状。

三、大示范带动

全省在条锈病越夏区、冬繁区的12个市 (州) 、20个县 (区) 集中实施了小麦条锈病拌种万亩示范, 每个县 (市) 集中连片成线建立2万亩以上的拌种示范区, 全省拌种核心示范区达到40万亩以上。为了实现示范区100%拌种、农民100%掌握药剂拌种技术、宣传培训入户率达到100%的“三个100%”目标, 示范区采取了统一组织、统一供药、统一宣传培训、统一登记造册、统一拌种的具体措施。

四、创新拌种机制

篇4: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在本溪市副市长刘向的眼中,现在的林改工作只是本溪市整个林改工作的序幕,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林改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林农虽然得到了林地,但是这个林地还没有为林农发家致富、提高收入作贡献;林农有心发展,但是缺少资金,无力发展;围绕下一步农民依靠森林资源,发家致富、增加收入,怎么样提供社会化服务也是摆在林改持续发展面前的大问题。

刘向表示,林改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仅仅是开始和序幕,更多的工作还在后面。集体林权改革是一项事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改革,一项必须在政府指导下进行的改革。为了加强政府对林业配套改革的领导,本溪在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经费投入、强化督促检查的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为林改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强大的合力。

主体改革的成果已经突显,本溪也不会让配套改革拖后腿。为了全面推进配套改革工作的发展,本溪重拳出击。

推进金融支持,增强发展活力。在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意见》的基础上,本溪市将加快《本溪市森林资源流转条例》出台的脚步,确保全市森林资源健康有序流转。

启动森林保险试点,加强资源保护,确保森林安全。据了解,国家可能将辽宁省扩大为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单位,本溪市将积极争取率先启动试点工作。在开展好森林保险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治理林区治安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坚决从源头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到明年底,本溪市要建立至少10个林业综合服务分中心,市政府还将制定补贴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组建规范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促进规模经营,提高自身科技、信息等服务能力。明年底,全市要新组建林业专业协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各50个以上。

抓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和现代林业试点,放活经营。两县争取在明年年底前完成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要加速以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为主要任务的现代林业试点工作,力争明年底前完成剩余175个村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

强化林改队伍建设,强基固本。主体改革完成并不意味着林改工作结束,配套改革是更长期、更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溪市各县区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充实精干力量。县区在年底前完成对乡镇林业站实行垂直管理的各项工作,将其所需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障稳定。目前,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林权、林地关注度日益增强,一些历史遗留的林权纠纷也暴露出来,林业上访案件不断增加,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溪市政府建立了由林业、信访、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组成的林权纠纷调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研究、调处林权纠纷案件。

篇5: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文章以经营思路的创新为前提,组织结构的.创新作保证,管理方式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为手段,说明管理创新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作 者:陈达 作者单位:江苏冶金物资供销有限公司,南京市,210002刊 名:江苏冶金英文刊名:JIANGSU METALLURGY年,卷(期):30(5)分类号:F2关键词:管理创新 经营思路 组织

篇6: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在贯彻落实《纲要》和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过程中,市国土资源局从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推进产权制度创新

1、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各县(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可以开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土地和必须先征为国家所有后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明确界定。

2、加快对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按用地计划实行农用地转用,任何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取得。实行“两种权利,一个市场”,按照“统一市场供应,统一市场管理”的原则,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统一大市场。

3、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内容和形式的突破。除国家非盈利性公益事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先征为国有外,其他类型的土地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地域上不作划分,无论是城市规划区内还是规划区外都可进行。可以因企业破产、兼并等原因流转,也可以直接转让、出租、抵押、以地入股和合作经营等。

4、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依财产权定价、依产权性质分配利益。保障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同区域、同类别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的20%;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格不低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评估底价的40%。确保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最终主要落实到农民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归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所有,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存入规定的银行专户,专项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支出,不得挪作他用。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益中集体所有部分的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使用收益分配,由集体成员约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为国家土地所有权时,土地增值的一部分归集体土地所有者。

二、加快农村土地发证,强化城乡土地统一管理

1、加快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在基本完成土地更新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后启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计划在2010年底前,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达到80%以上,力争2011年全面完成全市180多万农民共45万套左右农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做好农村宅基地的土地规划、建设规划布局,引导农村宅基地按规划建设,切实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原则。

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1、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开垦费中列出部分资金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每年每亩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为50元,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积极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据统计,我市现有可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后备资源39.18万亩,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万亩耕地开发任务,确保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实现总量动态平衡。

2、大力鼓励和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转变。大力支持乡村风情观光旅游,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民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发展规模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给予旅游观光生态

农业专项配套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土地保障。鼓励农村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在农民现有合法宅基地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村民住宅建设向旅游观光农家乐转向。

四、落实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1、制定和完善征地政策,确保征地有法可依。健全和完善《惠州市土地征收管理暂行规定》、《惠城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惠州市预存征地补偿款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征地体制,明确征地工作职责,确保征地工作有法可依。

篇7: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和广西创新计划,全面实施质量兴桂战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力求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工艺及重大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增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支持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南宁、桂林、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提升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并争取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支持钦州、梧州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百色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稳定基层科技队伍。加强基层科技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建立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千亿元产业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保持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制定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及首购实施办法,建立多渠道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研究制定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条例,完善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专栏19:科技创新平台及重大专项

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非粮生物质能源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及中药药效研究、地中海贫血防治、空间信息与测绘、水牛遗传繁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岩溶动力学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工程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建设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及特色生物能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免疫诊断试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甘蔗育种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建设商用汽车、内燃机、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培育广西内燃机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及产业创新基地:重点建设柳州国家新材料、柳州国家工程机械、柳州国家预应力机具、钦州石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玉林日用陶瓷产业研发中心,中国—东盟农作物技术创新中心,及甘蔗区域育种试验、畜牧兽医水产研发等基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中心、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国家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基地。

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在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非粮生物质能源、桑蚕茧丝绸、畜禽安全生产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篇8: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关键词:管理机制,学习空间,人人通

南关区地处长春城市中心区,辖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47.8万。现有中、小学校33所。在校学生22,093名,教职工2,349人。2010年初,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南关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按照“优质带动、捆绑发展”原则,将全区33所中小学划分为以一零三中学、树勋小学、西五小学等为龙头校的六个大学区,目前,全区有国家、省电化教育示范校七所,全国百所中小学数字校园试点校一所,市数字校园示范校五所。

几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化,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教学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省、市电化教育馆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以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大力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试点工作,采取“一三三四”的管理机制,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将逐步形成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一、“一三三四”机制:为师生打开网络学习空间之门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给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挑战与变革,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都应重新定义。观念的变革,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传统的制度,更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为充分发挥教育云应用功能,关注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突显教育云的内涵,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我区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为突破口,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一三三四”的工作机制,即:一个理念、三级培训、三维管理、四步推进,积极稳妥进行全面推进。

一个理念,抓住信息化应用核心。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区紧紧围绕“课堂”这一主阵地,采取“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精准实施策略,全面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区域生态课堂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十二五”末期,全区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接入终端交互设备,建设了13个智慧教室、21个互动录播教室、5个创客教室,正在积极创建学生自带设备(BYOD)进课堂试点。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都以服务课堂教学为本,以网络学习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极少的投入和应用驱动的理念,改变了建而不用的状况,盘活了投入巨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三级培训,促进信息化全面推进。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为此,我区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分级分层培训。区级重点对校长、教学主管等教育管理者加大信息化专题培训,着力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与认同。通过对全区电教人员、骨干教师培训,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学校先行项目,进行平台操作——管理——应用系统的培训;大学区侧重成员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示范指导培训,引领成员校共同发展;校级培训侧重学校的平台管理员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无死角。这种“区—大学区—成员校”三级分层培训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推动了全区网络学习空间规模化应用,如今,各学校领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参与学校管理、联合教研等已经步入常规,“三级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维管理,优化信息化发展机制。为加强组织管理,从区政府、局机关到基层学校,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各层面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垂直管理,并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年终综合督导评估范畴,逐步构建了信息化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报两评三马车”运行模式。即:一报(过程性跟进机制):信息化工作月报,主要是搭建了各学校信息化实施过程性工作交流平台,推动工作扎实开展;两评(终结性推动机制):一是年终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评估;二是平时重点活动专题性评比;三马车(运行性拉动机制):主要是区域三所典型数字校园示范校(103中、树勋、西五)示范、辐射、拉动全区信息化工作开展。加强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力度,促进了学校实施精细化、公开化、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升了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步推进,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一是组织领导,协调合力推进。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从去年开始,区教育局就确定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重点任务是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按照区教育局党委关于尽快启动“人人通”建设应用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区中小学开展了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项目的实施工作,区信息办协调相关科(部)室负责人,每学期初联合深入各中小学检查指导。二是试点先行,科学有序推进。根据我区大学区管理模式的优势,确定全区首批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试点校先行校。2014年树勋小学承办了全市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总结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五种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中国梦,行动有我”微视频作品竞赛活动,全校325件学生微视频作品参加全国大赛,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广泛应用。2015年西五小学承办了全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成果展示会,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深刻变革目标。这两所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育成果,并成为省、市教育信息化典型学校,拉动了南关区教育快速发展。

图1展示了103中学网络学习空间七种应用策略。

二、空间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

网络学习空间不仅给师生学习带来无限快乐,而且给当下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教师学生、教育质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

1.资源建设促进了教育公平

为了加强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局“信息办”项目实验教师,引领全区骨干教师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全国中小学优质课大赛”等活动,开展“云空间助力课堂教学应用”说课录制、微课制作以及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研发了一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同时,各大学区成员学校之间充分利用互动式录播教室,开设了“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使成员学校师生实时享受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

2.空间互动推动了教与学变革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将视频资源进行存储,或利用网络在线及时传输到网络教研空间。一是实现了“在线+反思+实践”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依靠互动录播教室随时录制课堂教学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在私有云学习空间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通过及时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二是实现了区域教师优质资源共享。以大学区为单位,区教研部门排好互动录播授课课程表,从课堂教学,到微课程,到数字故事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录播教室录制下来,同时也可以通到自己的电脑,即时或点播收看优秀教师的授课,实现在线同步学习,保证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学区各成员校间教研活动也可以通过录播教室开展,真正实现了不同学校教师“同看一节课,同评一节课”,为大学区教育资源均衡,提供了保障。三是使大学区内学生“共上一堂课”成为现实,成员学校,尤其是地处偏远相对薄弱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授课,可以在线与名师实现课堂问答、质疑。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家与校的有效互动,是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四是家校互通成为可能。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云空间给教师、学生、家长在线留言、交流思想提供了方便;学校把家长关注的事项通过云平台发布,家长通过学生空间在线留言,实现家校互动交流,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家校合力,促进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3.网络教研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小学英语学科为引领,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做起,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开展英语学科网络教研活动试点先行工作,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网络教研新模式、新机制。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能够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模块,创建多元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模式;实验教师还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优势,进行空间作业评比、网络作文展评等网上学习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利用空间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多元课程的参与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此项活动带动了一批骨干教师加入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来,涌现一批网络教研优秀团队,比如:多年来,西五小学一直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教学竞赛活动(NOC),2016年4月,学校在大学区教师中开展了校园NOC大赛,一大批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来,培养一批数字化、研究型骨干教师,在全国中小学(NOC)教师网络教研大赛中,近10余个网络教研团队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并且经常参与全省网络教研直播活动,成为吉林省首批区域中小学网络教研实践活动试点县区。目前,南关区多数学校都实现了区域网络校本教研新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备课教研方式,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了教研工作质量。

4.空间应用培养了数字型典型教师学生

近年来,我区利用网络空间深入开展了基于云技术的中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活动、寒暑假网络社会实践、云空间优秀班级评选、云空间建设与教学应用说课。无论是在“中国梦,行动有我”网络视频大赛,还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以及省中小学优质课大赛活动中,我区获奖数量均位居全省县区第一名.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区委区政府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00名典型教师,授予“南关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称号,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舞了一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士气。

上一篇:企业运动会标语下一篇:2021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