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2024-07-25

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精选8篇)

篇1: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建设法院文化 彰显司法文明

十七大报告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标志战略高度,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审判机关,参与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健康高雅的法院特色文化,展示队伍精神面貌,彰显司法文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法院文化不仅具有现代文化的共性特点,比如是继承、选择与创新的统一,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继承、创新或借鉴、移植,扬弃发展,在与其他文化的激荡碰撞、相互渗透中曲折发展,螺旋前进,并保持活力与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随时代的进步而日新月异地发展等,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是内容体现法院群体的职业特色,即通过司法裁判展示法院群体的文化特色。二是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打击犯罪、制裁违法、维护权利、建设法治是法院文化建设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三是高雅健康的主流文化。法院文化是一种主流文化,只能是阳春白雪,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与时代发展方向一致的、能够体现国家文化建设积极成果的正面文化。因此,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法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体现出法院群体的特色。

文化的价值在于“以文化人”,即通过人文教化,培育人的品质品味、情趣情操,形成一定的价值理念。因此,文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它所依据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必须在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进行,作为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院文化建设,当然不能例外,同时又要张扬个性,体现法院特色,以塑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敬业乐群、奋发有为的法院队伍为总体目标,在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坚持法律至上,确保司法的公平与公正;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尊重和发展人权;坚持科学发展,确保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法院文化建设要受主旋律的引导和指引。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语境下,法院文化建设应自五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法官政治素养。保证法院群体追求政治先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并通过高效公正的裁判,体现法院群体的政治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思想文化,树立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司法形象,维护司法的权威性,提升司法的公信力。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法官职业操守。引导和教育法官以崇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然锐气,增强公众对法官职业的认同,激发法官的职业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司法为民的价值理念,树立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三是强化文明司法、规范司法,推动法院特色文化建设。当前法院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大局,为建设民主法治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必须文明司法、热情服务,必须遵守法定程序,保障正当程序权利,必须遵守司法礼仪。司法文明与司礼仪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内容,是亮点和增长点所在,尤其要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对待。四是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法院文化。可以利用案件资源,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也可以深入群众,捕捉群众生活中的典型,形成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对起到法官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的效果的同时,也能够让法官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工作压力,始终以青春的活力、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服务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洁司法文化。廉政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守卫者,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法院必须保持法官队伍的廉洁,要学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激励法官讲政治、讲正气、讲奉献;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教育干警自省、自警、自律;要丰富载体,完善手段,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平面煤体、多媒体、业余文化活动等载体形式,尤其注重运用当前最具有影响力、传播速度最快的网络,充分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两块阵地,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

法院文化建设是系统复杂的工程,要从思想、行动、物质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对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法院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核心,提高队伍政治思想素养,制度文化规范,可以规范法官业务言行,物质文化是基础,高薪养廉提高防腐拒变能力,防止法官被利欲的“糖衣炮弹”击中。要把文化建设从精神、物质、行为三个方面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推动法院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把法院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工作要提上党组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计划,明确文化建设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平时有行动,重点抓计划落实,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年终有成绩,使法院文化建设让干警切身受益。再次要加大法院文化建设人财物力投入。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力物力投入,尊重文化方面有专长的人才,把优秀文化干部,吸收到法院文化建设队伍中培养,充实法院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最后要争取和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法院文化建设。要争取各方支持,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还要加强横向或纵向联系,要善于拉出去、请进来,开展灵活多样文体休闲娱乐联谊活动,加强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3页共3页

篇2: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在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中,丹凤法院以全市政法系统“千名干警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成立四个工作队,建立走访群众、宣讲政策、化解矛盾、扶贫帮困、解决问题五大工作机制,全院干警走出院门,沉下身子,进村入户,听民声,解民困,彰显法官司法为民的工作作风。

一是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丹凤法院包抓花瓶子镇石门村,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干警多次深入该村调研产业发展,工作队分组进入全村三个村民小组入户走访,与群众深入交谈,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征询群众意见和建议。在走访中,向困难群众发放面粉、大米各20袋,棉衣、棉被各20套,优质核桃树苗300株,对一名家庭困难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直至其高中毕业。为了确保工作的长效性,还实行法官与困难群众“结对子”,每名法官包抓3-5户困难群众,印制了《“三问三解”活动民情联系卡》,建立了《民情日记登记簿》,以便时刻了解困难群众生活,及时给予帮助,确保法官下基层为民服务取得实效。

二是建立法官联镇制度。为方便群众诉讼,协助镇村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确定了16名法官分别与全县16个镇建立定点联系。此制度实施后,各联镇法官纷纷深入基层乡镇,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调解组织排查纠 1

纷、调处矛盾、分析治安形势,并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各基层人民法庭广泛开展基层村干部法律知识辅导和培训,重点针对当地移民搬迁和外出务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座谈。同时还向辖区群众发放了便民诉讼联系卡,向便民联络员发放了工作报酬,在3所中小校举办了法制辅导讲座。

三是积极开展审判工作五进和征询旁听公民意见活动。丹凤法院积极落实省法院开展的“工作创新推进年”和“司法公信提升年”活动,各业务庭、人民法庭选择典型案例,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军营进行巡回审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召开公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和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公民代表对案件裁判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人民法院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满意度。县院业务庭“五进”案件不少于5%、基层法庭不少于7%,征询旁听公民意见案件不少于15%,并将任务分解到各部门。目前共深入基层巡回办案43件。

四是送法进企业,设立法律联络服务点。丹凤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围绕大局,抓住中心,通过创新机制、强化调解、延伸服务等措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保护、调节的杠杆作用,以主动、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服务企业发展。民二庭协同县工信办深入辖区皇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丹凤宏岩矿业有限公司挂牌设立联络服务点,为企业生产经营、矿区职工

及附近群众提供便利法律服务,还将编印的法律宣传资料500余份发放到新设的服务点。目前,已在全县3个企业设立法律服务点,有效化解涉企纠纷,为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积极化解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推进大民事调解格局的建立,3月22日,丹凤法院邀请了司法局、部分镇党委领导、司法员、社区(村)人民调解员、律师以及法律工作者20余人,商谈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以此推进各职能主体在开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中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群策群力,做好衔接,协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做到共建,在效果上达到共赢,为建立“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格局创造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全院民事调解结案率达到了95%,协助基层组织诉前化解矛盾纠纷35件。

篇3: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软实力

当今社会,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们在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 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已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1.1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 是否具有竞争力,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重视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品位, 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 展示城市品牌, 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 推动城市发展, 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1.2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综观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城市, 其文化建设都比较发达, 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 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 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报刊传媒和文化标志建筑物, 文化氛围浓厚, 文化设施完善。城市文化的发达, 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必将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 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

1.3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是城市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信息的生产、交流、吸收、传播、利用等, 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 也需要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准来接纳。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信息化浪潮, 图书馆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与时俱进, 处理好信息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立图书分馆, 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立基层图书分馆, 使图书馆的触角伸向了群众基层文化建设的每个“细胞”。开展基层文化特色活动、扩大基层文化活动阵地、打造基层文化特色品牌等举措来加强城市基层文化建设。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扩大了读者的层次, 发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网络。

2.1 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基层建立图书馆分馆, 形成了由原来的一个馆的服务变为以一个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图书馆网络, 图书馆定期为这些网点更换书刊, 读者可以就近到图书分馆借阅图书, 不仅方便了读者利用图书馆, 而且完善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有力地促进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扩大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覆盖面。

长期以来, 公共图书馆单一服务点的服务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尤其是那些远离图书馆的居民利用图书馆极不方便。而在远离图书馆的机关、社区、部队、建立图书分馆 (或图书流通站) , 为这些读者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 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积极作用。

2.3 转变服务方式, 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

配合形式和基层单位的需要开展图书外借, 预约借书, 课题的调研与跟踪服务、解答读者咨询、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 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服务为“送书上门”的主动服务, 有效地提高了藏书利用率。

3、发挥优势,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城市软实力。

图书馆是知识殿堂, 是先进文化的聚集地, 要依靠馆藏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知识信息和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 不断改善服务手段, 扩大服务范围, 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主弦律, 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开发深层次文化信息资源, 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从中汲取营养, 城市的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3.1 建立社区图书分馆,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 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对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 (包括精神生活质量) 的提高, 因此, 图书馆在社区建立图书分馆已势在必行。由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尽相同, 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必然呈现多样性, 因此要充分做好社区读者的调查工作, 针对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 准确把握读者阅读倾向, 并以此确定今后的服务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方法, 满足他们的需求, 使社区图书分馆成为社区的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3.2 建立军营图书分馆, 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服务。

图书馆在部队建立图书分馆, 解决了官兵远离市区看书难的问题。可配合部队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文化教育的重点, 随时调整藏书结构, 如部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送党史、名人传记、战争回忆录等书刊;老兵复员前送去科技图书, 为他们回地方施展才华做好技能储备;遇有重大事件主动配合部队开展图书图片展、专题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班、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调动部队干部战士的读书积极性, 推动了部队的政治、文化建设。

3.3 建立校园图书分馆, 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做好青少年读者服务活动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使命。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适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丰富的优势, 精心挑选出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前辈事迹等图书、期刊并配有爱国主义教育录像片, 定期送往各中小学校巡回展出。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入手, 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辅助教育功能。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读者活动, 通过举办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 加深未成年人对道德的理性认识, 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深受广大教师和未成年人的喜爱。

3.4 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地区分中心, 打造文化“海量”数据库

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地区分中心, 打造文化“海量”数据库,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 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城市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农村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 供广大城乡群众检索、阅读、观赏, 向公众免费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信息的网络平台服务系统。它不受地域、时空限制,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尝试。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基层文化特色活动、扩大基层文化活动阵地、打造基层文化特色品牌等举措, 图书分馆、流通站的设立与推广, 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 社会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图书馆为城市打造了传承文化、信息共享的空间, 为市民提供了终身教育的课堂, 是城市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全新的文化理念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开辟了文化工作的新境界,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彰显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做为先进文化传播者, 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来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发展, 使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篇4: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师生可以是更亲近的

个性化的中队文化,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情境,发挥自我潜能。各中队辅导员根据学校的培训宗旨和活动方案的指导与评价标准,挖掘队员资源和家长资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队员及家长三者之间逐步形成一个共同体。为了让教室更美,让环境更美,集中实现了协同作战、互帮互助的风气,我们让队员在投入劳作的期间感受到温馨而和谐,鼓励与温暖。

为了做好一棵集体心愿树,当教师剪出与队员人数等同的枫叶,让队员在枫叶上写上自己的愿望时,队员感叹地说:“好美的枫叶呀,我一定要好好写。”“我要先在本上写一遍再往上面写。”……

为制订好中队公约,教师在中队里组织召开多次班会。当最新的公约出台张贴时,队员们仰着小脸对老师说:“老师,我能做到。”“老师我还可以做的更好。”……

为布置好中队静态文化,教师加班加点,在顾不得吃中饭时,一向淘气的学生,竟不声不响地为老师送来盒饭,还附上一张纸条“老师也让我出点力吧!”……

为打理好绿化角的装饰,不等老师召唤,队员们便纷纷从家中带或到市场买各种精美而适宜室内生长的盆景,还自豪地说:“我的教室我做主”……

梅娟老师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知识奥秘,将整个教室以海洋为主题,布置出“心海扬帆”、“畅游书海”等多个板块,使队员仿佛置身知识的海洋,队员们无不感慨地说:“教室真的变美了!”

师生在互动中商议出每一个主题,完成好每一角的布置。正因此,让队员重新感受了老师,让老师重新认识了队员们。他们共同在网上收集、共同描摹同一幅画面、共同粘贴同一个板块,就在这众多的共同之中,各中队辅导员们和自己的队员彼此更亲近了、相处更融洽了、气氛更活跃了。正如辅导员张莉老师所说:“班级文化是一盒粘合剂,让我们和队员的心贴得更近了。”

教室可以是更美丽的

优美的环境不仅给学生增添了队员与生活的情趣,也极大地激发了队员爱学习、爱中队的热情。

为实现让每一面墙壁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的目标。教师们根据学校出台的政策,结合本中队特点及队员的建议,设置了四角、一台、一约,即“中队风采角”、“图书角”、“绿化角”、“展示角”,评比台和爱心公约。大课题不变,具体操作时根据需要自己定出风格和内容。同时要求,用好校务框,规范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以及队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也可根据本中队情况进行其他栏目的布置,但必须体现个性、创新、美观实用、自然和谐。

根据要求,在布置中队文化中每个中队都要有自己的队魂、队训,经过前期师生的酝酿,一个个带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口号应运而出:“创最好的中队,做最好的自己”、“自信、自律、自制、自立”、“精、静、净、竞”、“生活中学习,学习中创新”、“更高、更快、更强” 、“每一天都做一个精彩的我”等,无不显示着中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办公室里,手巧的教师从构思到领材料、从制作到张贴,可谓事无巨细,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配合得和谐默契。擅长手工的教师,帮这个中队剪只“飞雁”,帮那个中队剪朵“梅花”;书法好的教师帮忙写写标题,个高的教师帮忙张贴版面,再加上领导的督导。整个师生队伍在紧张而有序中呈现出高涨的热情。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独具匠心的文化品位,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气氛。师生齐心协力,绞尽脑汁,为队里添红加绿,聚众人智慧创中队亮点,使中队环境的布置处处散发光彩。正是这种协调合作,各个中队里文化味道蔚然呈现。

“绿化角”是各小队带的植物,新奇多样 :“蟹脚黄”、“玻璃翠”等等,一片生机盎然。且各中队为“绿化角”取的名称也各有千秋,如“绿色长廊”、“我家花园”、“植物角”、“今日花 明日果”、“观景台”、“心中暖春”等。有的中队还专门制作出植物身份证,将植物名称、生长特点及植物监护人的姓名,一并写在卡片上,贴在植物花盆旁,以提醒队员们了解并保护好植物,这一切无不体现着“绿色教学”、“绿色课堂”的绿色教育理念。

图书角里,各种各样的图书在师生的努力下安了家。各中队规范了以前的借阅和保管制度,并将图书角精心地美化一番。有的把印着一朵怒放梅花的扇子中醒目地写上“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此激励队员多读书,读好书;有的以教师寄语“让我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吧”引领队员走进书海;有的以花的成长为启示将“读是叶,品是花,写是根”的警句,告诉学生读的方法与技巧;有的以“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的格言,提示学生要有严谨而系统的读书作风与态度,再看图书角的名称也更是让人称道:“书房斋”、“日读一篇 月读一书”、“书香四溢”,伴着有鲜花和图书造型的图案制作,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书柜里的各种图书在队员们手中争相传阅,队员们爱读书的习惯逐渐得到养成和提升。

评比角里更是千姿百态,有的是雏鹰争章台,有的是作品展示台,后黑板左侧“瞧,我真棒”,右侧是“看,我真行”对称的布置中,展示出队员的书法作品、手工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有的教师还别出心裁地将展示角取名为“荷塘月色”以荷塘的月色之美来映衬学生习作之美,真是独具匠心!有的中队,在争章栏里写出这样激励语言“比学习——赶帮比超,比纪律——严于律己,比卫生——窗明几净”,更形象的是旁边贴着一口大“钟”,以提示队员时刻警记在校常规。

孩子们的照片被贴成了各种图形;小手绘出的各种图案中醒目地写着和老师的约定;花鸟草鱼在师生对话中都变得鲜活而有生命;连小小的开关也被装饰一新:“开是需要,关是美德”、“细心会让我们更文明”这一句句温馨的提示语,让内心充满感动与温暖,让彼此间充满关爱与和谐。因此看着焕然一新的教室,队员们兴奋地说:“教室变美了”、“中队文化让我们的教室换了一张脸”、“教室更像个家了”……

nlc202309051118

中队文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展示与学习的空间,队员在集体互助和竞争中,进步的意识更强了,奋斗的劲头更足了,集体本身作为资源的运用,反之于队员身上效果也更明显了。

教育也可以是这样轻松的

在中队文化创建中,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共同经历也共同享受,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对队员及家长于无形间渗透。因此,教育的合力也无形间形成,而队员在良性磁场里接受教育,显然对自己德智体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队文化作为中队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共同思想、共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中队自下而上的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而这种优美的教室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优良的队风学风,形成的文化团体,共同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有着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奉献着所以收获着,也快乐着。看着教室变美了,队员的言行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不约而同地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喧哗、追跑、吵闹的不良现象也渐渐减少了……

在取名为“和谐小队”、“胜利小队”、“进取小队”的中队里小队长俨然把自己当作小家庭的“家长”,在“比一比,赛一赛”中队员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从而促进了整个中队集体的和谐、上进。下课了,队员们自觉的开始阅读,或独居一隅津津有味儿地看书,或三五成群为书中的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一个个鲜活的文化角给队员们注入了新的气息,带来了新的变化,队员们自愿做起环保员,主动维护教室卫生,摆放桌椅,捡纸片;主动领养花草,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将花搬到窗台上晒太阳;他们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了,声音变得洪亮了;一个个充满书香氛围,快乐向上又富有竞争力的集体正悄然形成。队员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眼睛更亮了,胸怀更宽了,理想更高了,正如田杰老师所说“书香教室满书香,教室处处飘书香”。

面对这些变化,率领创建中队文化的辅导员们也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们一致认为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变了,使得中队管理更省心了。原来总要老师督促的卫生已经不再需要提醒了,问起为什么?孩子们会心一笑,说:“教室那么美,再不爱护它,那怎么能行呢?” ……

走进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教室,那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成了中队信息交流的平台;成了培养队员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媒介。教室成为“能耕耘出春天的‘村庄’”。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使中队焕发生命活力,教师们由衷地体会到:“教育,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

创设精彩的育人场所,让环境说话,让景与人融合,是现代中队文化的重要指向。让中队文化从队员中来,到队员中去,在中队“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的结合运用中,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积累中,使集体逐渐沉淀、积攒成一种文明向上的习惯。真正开发出这种潜在的课程资源,使其能够点燃在队员心灵空间里储藏的再生性能源——精神,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篇5: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南寨中学‚文明校园‛事迹材料

千阳县南寨中学创建于1962年,现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服务千阳县南寨镇和崔家头镇约三万四千多口人民。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教育管理细致规范,教学成绩显著;办学基础设施完备,建设规划科学合理;书香文化气息浓郁,校园环境靓丽优美;体育传统项目特色显著,体育成绩不断攀升。2009年学校被宝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同年被千阳县政府授予‚卫生先进单位‛荣誉。2010年,学校获千阳县‚中小学‘316工程’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荣誉,并获千阳县教育系统‚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和‚教育管理优秀单位‛荣誉,完成了灾后重建多个项目工程。2011年1月,被市教育局教研室确定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市级实验校;在千阳县创建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和‚双高双普‛县活动中,被县教育体育局树为‚双高双普‛创建工作示范单位;7月,学校完成了市级‚校园环境建设示范校‛项目;11月,被千阳县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无烟学校‛。2012年8月,完成教学楼加固、旗台、电动门的建设工程;9月,完成‚双高双普‛县创建全部工作任务;10月,接受了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市级‚高效课堂教改项目窗口学校‛评估验收,参加宝鸡市中小学第四届‚选材运动会‛,比赛成绩辉煌;11月,完成了标准化弹性操场土建工程,通过了市建设局‚园林式单位‛评估验收。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为重点,以营造育人氛围为抓手,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充实文化内涵,提高管理效能,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要工作特点是:

一、强化师德,重抓管理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和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以《南寨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前瞻目标,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以为人师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主要内容,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争先创优‛和‚创佳评差‛主题实践活动为教育平台,以‚宝鸡市教育系统师德建设教育活动月‛为载体,不断强化师德建设、规范言行、修炼品性、率先垂范、甘为人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师德教育,强力打造了一支师德规范、作风正派、本领过硬、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了全体教师忠诚教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争先创优的自觉性,进一步焕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教改项目,顺利推进

去年1月,学校被确定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市级试点学校。在项目实施中,学校把有教改实验项目始终作为教学工作重点之一,保证了实验的顺利推进。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学校建立了《有效教学实验学习培训制度》、《有效教学研究例会制度》、《有效教学研究档案管理制度》等22种制度和要求。制定了包括教改实验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各研究组组长、全体实验教师、各班小组长等所有实验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为教改实验按照规范、科学、统一、长效、健康的机制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造舆论、营造氛围、措施到位。为使教改实验深入人心,推动发展,学校领导机构准确定位、高点起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创设教改情景,优化教改环境,对教室进行了个性化、趣味化、规范化布臵,为教改实验营造积极、活泼、健康的舆论氛围。三是努力学习、深入探究、大练内功。学校先后四次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级教改项目推广培训会和到师范学校参观学习,使全体实验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管理策略、基本模式、基本流程和评价机制等获得了深刻认识。通过定期召开各类教学研究例会,学习探究‚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基本流程、三单设计、结构化预习辅导、教材知识的挖掘和拓展、课内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指导、有效教学评价方式与策略等主要专题,使实验教师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四是持之以恒、创新实践、初见成效。自实施教改实验项目以来,学校坚持推行教学反思、‚高效课堂‛教学业务督导、互助合作备课、教改资料归档等制度性操作,督促全体实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经常、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实验教师在教改实验中,重视学习、善于借鉴、发挥优势、创新实践、专题探究、反思总结,促进了教改实验的持续进行和良性发展。学校成功的承办了‚千阳县‘高效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会‛,有12名教师提供了示范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受到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积极开展‚‘高效课堂’跨县校际结对交流学习‛活动,邀请岐山北郭中学和陇县棱底下中学的实验教师来我校进行校际交流观摩展示,促进了学校教改实验的不断深入。

三、依托项目,完成学校基础实施建设

南寨中学2008年被列为首批灾后重建项目学校和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生活设施改造项目学校,规划项目工程为综合楼、学生公寓楼、师生餐厅、厕所及附属工程、锅炉房浴室、供暖管网等六个单体,总投资916万元,该项目于2010年全部通过竣工验收投入使用。2011年7月,‚宝鸡市校园环境建设示范校‛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8月,完成教学楼加固、旗台、电动门的建设工程;11月,完成了标准化弹性操场土建工程。在实施各种项目建设中,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项目办公室,制定了《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抽调专门人员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建设规划着力凸显人文景观主题,彰显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以美化校园环境为基础,突出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现已建成的校园环境示范校项目景观工程包括亭台、廊架、书卷雕塑、石材桌凳、砖铺曲径、彩石拼铺足疗道、树池、园内道路硬化、铁艺围栏、建筑物装饰粉刷等单元工程。其建筑物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姿态万千,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相互呼应衬托,更显得变化多样、和谐灵动、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恰到好处。现已建成的绿化工程包括学校前院、中院、后院及操场三大绿化区。新植风景树150棵,新栽植花木40余种3360余株,绿化美化花坛共19个约150㎡,绿化带200m,新增绿地2400㎡,是学校总绿化面积达4500多㎡,生均绿地面积达到了‚双高双普‛标准要求。特别是花木品种中有银杏、樱花、剑兰、红叶李、腊梅等特色风景树种,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赏效果。

近两年来,学校以‚双高双普‛县创建为契机,彩色涂料粉刷教学楼和宿办楼体外墙壁950㎡,白色涂粉楼檐顶及立面墙300㎡,灾后重建落成的五个单体全部外墙防水涂料粉刷,内墙白色涂料包络。油漆门104扇,窗52口。建成理化生实验、信息技术、卫生保健、图书阅览等功能部室28个。另外,教师办公设施全部更新,装备有钢床架、席梦思床垫、新式办公桌椅、储物五门二斗书柜,校园网开通,宽带进户,使每位教师均享有现代办公的优质条件。师生餐厅、学生公寓楼生活设施齐备,餐桌美观坚固,餐位充足,就餐环境干净卫生。学生操场规划细致,布局合理,器械安装到位;师生水冲式厕所,设施齐全,打扫及时,卫生状况良好。学校整洁的校舍,干净的校园,使全体师生沐浴在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之中。

四、营造氛围,打造书香文化美丽校园 在全力搞好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南寨中学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查,整合校园文化精华;精巧构思,充实校园文化生活内涵;准确定位,打造书香文化美丽校园;活动跟进,促进师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认真实施,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其具体经验是:

1、环境文化建设注重内涵

(1)加强校风、校训、办学思想的解读与宣传,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凝聚作用,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思想,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南寨中的校风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校训是:求知、敬业、至诚、上进。办学思想的基本体系是:树立一种思想,确定两项目标,构建三种框架,优化四级体系,完善五动方略,打造六种精神。

(2)刷新、完善室内外标语、文化墙,充分发挥环境渲染和熏陶作用。学校将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制作成字牌,粘贴在学校前院主要建筑物墙壁显要位臵,以时时处处提示和警示师生,促进师生求实创新、敬业奉献。在学校教学楼墙体立面、宣传栏、文化橱窗、照明灯柱等处,设立固定宣传版面90多面,制作活动宣传版面28面,学校围墙内外精心设计制作文化墙76面,餐厅文化牌匾20面。宣传内容涉及思想修养、道德规范、行为礼仪、学习纪律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从欣赏字画美丽图案中,接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教育。学校还结合‚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教室布臵及学生公寓楼寝室布臵,营造教室和寝室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校园文化熏陶,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关爱师生健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健康习惯。学校历来重视校园卫生整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曾先后获得各级各类校园文明、卫生荣誉。在校园环境建设等各类创建活动中,更是把校园环境卫生工作拿在手上。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卫生打扫和保洁制度,设立了卫生保健室和心理咨询室,结合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及‚高效课堂‛研究实验的深化,促进了学生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走进南中校园,地面干净整洁,教师窗明几净,布臵典雅活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4)绿化、美化、亮化同步进行,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校园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装配齐全,建筑物错落有致,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使全校师生沉浸在健康、幽雅、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之中。

2、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效果

学校注重师生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活动促建设,以成效求发展,保证了学校环境建设由表及里的深层推进。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文化活动。近两年来,学校坚持主题教育月活动,每学期开学,利用一月时间在师生中开展师德规范教育月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以促进师生爱岗敬业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速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学校利用传统节假日,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了‚我为团旗增色‛、‚弟子规‛进校园等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礼诚信,接受革命历史和传统文明的教育洗礼。学校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专题演讲活动,进行爱心召唤、爱的教育,唤醒学生冰封的心灵。

(2)以兴趣培养为载体,深化素质教育。学校组建了男女教师篮球队,学生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坚持经常性活动,并指派专业教师跟进辅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情怀和团结合作意识及探究创新精神。学校根据校本研修任务,广泛开展评教赛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校本研修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研究方向,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 稳步提高。学校2010年开始,学习和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2011年1月被市教研室确定为市级教改实验项目学校。三年来,伴随教改实验项目的实施,全体师生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基本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掌握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确立了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新的评价标准。深化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全面提高。

(4)强化制度文化建设,促学校工作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迹运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是学校校本的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近年来,学校一贯重视制度建设,经过多次实践和修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构建了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学校一贯坚持实行《岗位责任制》、《校务公开制》、《环境卫生分包制》及《课堂教学管理细则》、《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方案》、《教师业绩考核奖励办法》等多种制度,使管理操作层次清楚、规范有序、行而有据,形成了依规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科学运行机制。

五、大力整治,营造和谐校园周边环境氛围

南寨镇中学位于南寨镇街道繁华地段,濒临宝汉高速公路出入口,是千凤公路,千沙公路必经之地。其周边环境复杂,交通安全隐患多,再加上社会不良文化的诱惑侵蚀,学校成为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重灾区。为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会同公安、工商、交通、政府等部门,多次对校园周边书亭、网吧、商店、交通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综治效果。为了确保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宁与和谐,学校成立了平安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综治、安全工作实际,修订完善了《安全工作职责与管理办法》、《安全工作管理责任书》,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全校综治工作、安全工作、治安消防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了校园及其周边,学生无一例违法犯罪和伤害事件的发生,确保了平安校园的荣誉成果。其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学校把安全维稳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利用校园广播,认真宣传,扎实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党支部、校办公室、校团委及时调查收集了解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二是和谐校园周边单位、村组、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防范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周边居民的信赖度和维护学校安全的责任意识。

三是严肃门禁制度,对外来人员出入学校进行盘查登记,同时采取技防措施加强监控,不断提高预防校外滋扰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四是加强师生安全教育,特别对学生随身携带的不安全物品进行检查收缴,杜绝了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学生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年来校园内未发生任何恶性伤害事件,校园外未发生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当地人民和政府的信赖和肯定。

南寨中学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文明校园建设和市级‚文明校园‛荣誉保持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促进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完备,促进了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校园文化环境品位大幅提升,保证了校园周边环境的和谐安宁。南寨中学已经成为千阳县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和当地农村初级中学的示范学校,正在发挥着中小学教育校园文明的引领作用。

篇6: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无锡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无锡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成立于1983年5月,是无锡市交通运输局下属全民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26名,党员6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108名,占职工总数的85.7%。近几年来,运管处坚持把创建活动与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紧密结合,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省交通行业文明单位、无锡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夯实基础,探索文明发展之路。紧扣行业发展规律,夯实文明创建基础,探索文明发展方向是无锡市运管处抓好创建工作的重心所在。一是文明发展以紧扣行业为基。运管处党委领导班子坚持“一把手抓创建”,分别制定了无锡各市(县)、区运管处基层文明创建调研制度;市处各科室基层文明创建调研工作方案;基层文明创建调研成果反馈制度。三年来,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30次,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45个,制定并落实便民服务措施20项,提升了行业文明创建成效。二是文明发展以丰富内涵为本。通过各种活动来丰富创建内涵。以开展“争创文明示范服务车”、“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处积极从文化、执法素质、党政教育等方面开展各项活动,如“我为运管献一策”、“我看运管20周年”、“我身边的廉政典型”、“我与公交同步、与奥运同行”、“迎奥运羽毛球比赛”、“包粽子比赛”、“职工摄影竞赛”、“执法大练兵”、“学雷锋 树新风”志愿者服务、廉政文化月等活动,切实丰富

了创建内涵。三是文明发展以典型培育为纲。始终坚持在文明创建发展过程中,以树立典型带动整个行业队伍建设。在创建工作中注重培育典型、发掘典型,全行业涌现出树典型、学先进的热潮。无锡市志愿者爱心车队,成为江苏省第一批优质服务品牌;全国劳模秦向峰的“快乐工作法”成为行业服务的标准;英雄市民顾建明的“顾建明工作室”也成为出租汽车行业的一面旗帜。

二、与时俱进,凸显创建主题特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运管处文明创建的宗旨,在努力拓展文明创建工作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深入发掘文明创建的特色。一是文明创建与作风效能建设相结合。不断创新服务便民措施。建立执法公示制,对社会实行了运政管理服务承诺,做到服务“一站式”、投诉处理率和申告回复率“两个100%”。实施首问负责制、处长接待日等制度,做到服务便民,执法文明。二是文明创建与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倡导行业诚信服务是我处构建行业文明的主旋律。先后在客运出租车、汽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行业实行了信誉排行榜制度。驾校教练员“黑名单”制度,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投诉监督方式,三年来清退违规教练员61名。三是文明创建与志愿服务和谐建设相结合。在全行业创建多个志愿者服务团体。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爱心车队服务高考”、党员志愿者车站服务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反响。

三、抓住根本,强化行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境界,是文明行业创建的根本所在,三年来我处十分重视行业文化建设。一是强化行业监管文化。通过行业监管

篇7: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编辑:admin 时间:2013-9-8 21:15:00

我国确立的“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促进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生态安全

打击犯罪要和行政处罚相结合。人民法院要通过审理好环境行政案件和审查好非诉环境行政案件,有效弥补刑事职能遗留的环境治理空间;对那些不能进入刑法评价范围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支持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履行管理职责,依法支持行政机关的处罚措施,避免因为违法行为成本太低,打击力度不够,演变成久治不愈的环境整治顽疾。对那些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坚决依法判决赔偿,形成刑事、民事、行政责任的立体架构。

依法裁判要和部门协作相结合。通过强化证据裁判意识,确保审判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推动环保、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进一步树立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保证人民法院在裁判时依法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因为证据不足造成打击不力。

惩治污染环境犯罪要和打击职务犯罪相结合。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伴有职务犯罪行为。法院一方面要严厉制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非法猎捕、杀害、毁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严厉惩治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及帮助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既要严惩污染环境犯罪,保护绿水青山,也要严惩职务犯罪。

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维护人民群众环境基本权益

进一步降低公益诉讼门槛,解决起诉难的问题。环保官司难打,难在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环境污染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如果对原告主体不加限制,势必造成滥诉,浪费诉讼资源,也容易造成社会问题。《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有关组织”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从审判实践来看,应该结合正在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正工作,适当降低公益诉讼的门槛,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维权不畅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程序,解决审理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证据保全等法院依职权取证的权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引入专家证言的可行性,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辅助审判,以解决取证难、取证成本高的难题。此外,还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尤其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以确定环境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为法院判决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探索环境公益行政诉讼,解决民事诉讼效能不足的问题。环境纠纷的产生,不少与当地涉环保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有关。赋予有关主体原告资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事前预防和减少损害具有积极作用。应当把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行为,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切实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案件的审理力度,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依法裁判,切实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坚持能动司法,切实化解生态环境矛盾纠纷

建立环境纠纷预警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司法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人民法院化解环境矛盾纠纷,应当与环境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一道,建立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的环境纠纷预警机制,掌握群众诉求,了解污染源头信息,实现信息互通,为及时预判、应对环境纠纷打好基础。积极开展资源环境纠纷预警排查,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风险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充分利用执法部门的专业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与环保执法部门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积极为案件审判提供有益的帮助。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和对日常审判执行工作的研判,密切关注各类可能危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风险,及时向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司法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帮助相关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防范环境风险。

建立环境纠纷提前介入机制。针对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人民法院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建立提前介入机制,争取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化解环境纠纷,必须综合考虑污染治理、损害赔偿、企业生产经营等问题,既要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也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依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要整合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形成化解环境纠纷的整体合力。要强化调解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采取包括委托调解、独立调解员调解、中立评估、司法确认等方式来化解环境纠纷。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通过仲裁、行政调处、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化解矛盾。要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指导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组织和程序制度建设,确保司法政策适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努力使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妥善解决。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各种自然资源、自然生态支撑系统主要在农村,农村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我国环境的品质。要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农药污染、生态防治等方面的案件,依法支持农村发展生态农业。要妥善审理好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案件,既要依法处理环境污染行为,也要依法推动乡镇企业改造升级,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与此同时,深化司法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审判工作机制。

作者:邹伟

篇8:建设法院文化彰显司法文明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题,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应该在文化发展方面率先领跑,在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示范作用。通州作为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战略构成,在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道路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构建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之区,广受关注和期待。为此,本刊记者在全国人代会召开之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

“通州历史悠久,运河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良好格局,群众基础雄厚,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方面,应该大有作为或者是有所作为,是因为我们有想法、有思路、有空间、有规划、有基础的大好环境之下。有中央和北京市委这些好的政策。我们是有希望的,这次北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也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文化创新,未来叫双轮驱动。所以,未来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将以文化为灵魂,在推进文化工程建设上起表率作用,着力建设‘文化繁荣、文明开放、文脉彰显’的活力之城,要努力建设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王云峰如是说。

底蕴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打造先进文化之区,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恰恰是我们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王云峰代表介绍说,通州历史悠久,西汉初建置,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是久负盛誉的水陆都会和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誉。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运河,中国版图上唯一一条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就从这里发源。鼎盛时期,万舟骈集,帆樯如云,舶来了古都北京的辉煌。是故,《通州志》有“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记载。

依托于古老的历史及漕运文化,通州遗址遗迹众多,古城名镇更是点缀其间。京通间各条运河故道遗址、通运桥、御制通州石道碑等,无不与漕运密切相关。“古塔凌云、长桥映月、二水汇流、波分凤沼、万舟骈集、柳荫龙舟、平野孤风、高台丛树”构成了历史通州之八景,使人充分领略到通州自古以来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漕运文化风貌。

可以说,水之韵、帆之影、塔之风构成了通州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唯一的由儒、释、道三教并存构成的文物古建“三教庙”以及燃灯佛舍利塔、大光楼、京东第一驿等众多名胜古迹见证着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的感召下,黄永玉、冯其庸、韩美林等一批文化名人入住通州,中外闻名的宋庄画家村聚集了5000多位当代原创艺术家。

强基固本,全力抢占文化发展的有利先机

一直以来,通州区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要任务,坚持早谋划、快落实,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基础,积极抢占发展先机。

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截止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112家。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目前集聚区汇集了5000余名海内外艺术家,艺术家工作室3000多家,14家美术馆,100余家画廊,30家文化生产企业和25家相关服务企业。2010年以来,先后有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三辰卡通集团总部基地、北京世贸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创意产业大项目签约入驻宋庄集聚区,总投资额达到400多亿元。“派格”“5D炫幻秀”“新乐城”三个大型主题休闲旅游项目签约落户文化旅游区,项目总投资额达到494亿元,占地4500亩,预计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年形成GDP60亿元。此外,央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即将落户通州,今年举办首届中国艺术品博览会,一大批文化企业纷纷看好通州新城,主动到新城开展投资洽谈,全区初步形成了以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两个功能区为核心,以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梨园数字音乐产业集聚区等为多点支撑,以艺术品创作交易、出版发行、动漫网游、原创音乐、影视节目制作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特别是举办中国(北京.通州)运河文化节、奥运文化广场庆典活动、庆祝祖国六十华诞、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等,邀请四大洲10余个国家的艺术家进行精彩表演,吸引观众超过45万人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比赛、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农民艺术节、“我的舞台”“三教庙”文化庙会、“我家住在运河旁”等活动如火如荼常年开展,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了百姓读书月活动,荣获“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楼门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成为通州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文化精髓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通州坚持以“打造通州精神、创造通州速度、树立通州形象”为抓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首都文明区创建成果,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深入推进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等六大文明引导行动。不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6家单位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25家单位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文化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高标准实施文化中心等工程,形成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层文化室、图书室、室外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区建成村级数字电影固定放映厅502个,建设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实施“我的舞台”擂台赛等群众文化精品工程,推进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合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有效保护运河核心区文物,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

未来五年:建设“文化繁荣、文明开放、文脉彰显”之城

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五年至关重要,王云峰强调说,“十二五”期间,通州将把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新城建设和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和创新,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新城相适应的文化发展体系,实现思想道德显著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体制活力迸发,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文化魅力彰显,文化名家精品荟萃,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使通州文化建设创新方面率先突破、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在发展公共文化、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文化繁荣、文明开放、文脉彰显”之城。

建设文化繁荣之城。主动承载首都加快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先进文化之都的功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快编制文化产业规划,集中力量抓好“一核五区”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使其成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推进一批国家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和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知名度、带动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城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引进和发展为文化产业服务的大型现代娱乐、休闲产业,建设一批荟萃中外创意文化精品的高端娱乐休闲场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力争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通州区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暂行办法》,加快引进一批新城急需的高端文化人才,构建一支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结构合理、一定规模的文化人才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文明开放之城。着力提升新城的人文素养,把新城建设成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机活力的文明开放之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城文明风尚,强化宣传引导,树立文明新风,为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塑造文明市民;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体现通州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品牌, 争创全国文明区;深化楼门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要推动对外开放。大力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以更加开放的眼界、开拓的思维、开阔的胸襟,吸纳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文化、新观念和世界各类精英人才,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提高新城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

建设文脉彰显之城。全面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新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结合文化旅游区开发,启动新城规划范围内有关乡镇的规划修编,统筹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打造以漕运古镇张家湾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加强运河水系内历史风貌、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三教庙——西海子”周边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对李卓吾墓、潞河驿和古码头等一批有特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进一步提升“通州运河艺术节”、“宋庄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的品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完成运河博物馆、区文化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功能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范畴,提升新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社区”“文化进乡村”“通州百姓读书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社区、农村、企业、院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创建工作,更好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前景展望:建设成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2011年北京市市委刘淇书记在考察通州的时候强调,要把通州新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王云峰说,这既是对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通州未来发展明确了要求。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区,体现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就要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创意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文化创新的硅谷。他着重强调,这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通州的五大优势。

定位优势。按照北京市对通州的新定位,通州新城是“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未来要成为首都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新增功能的核心承载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快推进和提升新城的文化功能,使新城承担起引领首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符合首都对新城的新定位,也是实现北京城市功能疏解的重要途径。

规划优势。通州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新城在产业发展上要全力打造“三中心、一基地”,即打造首都的新商务商贸中心、高端物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市刚刚编制完成的《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中,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城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新城文化产业发展,符合新城的规划发展方向。

人才优势。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文化艺术人才的高度汇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通州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的高度聚集是北京市其它区县不可比拟的。例如,在通州宋庄生活、创作的文化艺术家就达到5000余人,由原来单纯的画家和艺术评论家,扩展到雕塑家、摄影家、表演艺术家、独立制片人、诗人、作家等众多门类,其中包括来自10个国家的200多名外国艺术家,从业人员超过15000人。以现代音乐学院为核心的梨园数字音乐产业集聚区汇集了数百名音乐创作人才。此外,还有黄永玉、韩美林等一大批知名文化艺术家分散居住在通州。

空间优势。目前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绝大部分呈点状分布,规模较小,发展空间有限。在通州,我们提出了“一核五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五区”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0.4平方公里,在全市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规划面积最大,占全市所有集聚区总面积的一半;文化旅游区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规划面积17.2平方公里。“一核五区”主要用于承载文化产业以及为其服务的高端服务业,通州新城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前景优势。目前新城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以来,先后有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三辰卡通集团总部基地、北京世贸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创意产业大项目签约入驻宋庄集聚区,总投资额达到400多亿元。“派格”“5D炫幻秀”“新乐城”等三个大型主题休闲旅游项目签约落户文化旅游区,项目总投资额达到494亿元,占地4500亩,预计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年形成GDP60亿元。此外,央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即将落户通州,一大批文化企业纷纷看好通州新城,主动到新城开展投资洽谈,新城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上一篇:说明文的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析下一篇:利辛师范附小党支部开展党史教育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