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

2024-07-20

汉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精选8篇)

篇1:汉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

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

(一)问 答 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哪位国家领导人签发公布?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哪年哪月哪日起施行?

3.请说出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的全称。

4.国家普通话水平分几级几等?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几级几等以上? 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不能低于多少分? 7.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几级几等?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不低于几级几等?语音教师不低于几级几等?

8.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哪年哪月哪日成立的? 9.现任国家语委主任是谁? 10.现任自治区语委主任是谁?

1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的公务用语用字是什么语言文字?“下班铃响了,商量工作的会议可以用方言了”对吗?

1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做到哪“三个有利于”?

13.我国多部法律都规定推广普通话,请说出其中3部法律。14.1992年以后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12字方针是什么? 15.推广普通话的4个重点领域是什么?

16.我国哪一部法律写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7.我国哪部法律写明“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18.中共中央印发的什么重要文件(注:什么“纲要”)中写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19.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由哪一级语言文字工作办事机构颁发? 20.国务院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的全国推普周是第几届?

2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有4种情形可以保留或者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请说出其中两种情形。

2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有6种情形可以使用方言,请说出其中两种情形。

23.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什么语言文字?

2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5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请说出这5种人员的名称。

26.“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什么语言、什么文字? 2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什么“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28.为查明当地贩毒团伙藏毒窝点,某公安局侦察员以当地吸毒者的身份与贩毒团伙打交道。在与贩毒分子联系时,侦察员说的是贩毒团伙习惯说的当地方言,请问:这位侦察员的用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吗?请找出法律依据。29.因为这次“中国—东盟博览会”有港、澳、台的人士来参加,所以会标、文字材料、名片可以用繁体字,这种说法对吗?

30.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日期和国家主席签发公布的日期是同一天吗?

31.推广普通话就是在任何场合都要说普通话,对吗? 32.国务院规定的每年9月份开展一项全国性的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活动,请问,这项活动的名称叫什么?

33.联合国工作用语有几种?请说出这几种语言的名称。34.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节目片头中的字母,是汉语拼音还是英语?是在“新闻联播”4个汉字的上方还是下方?

3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用语使用方言须经什么部门批准? 36.广播电台、电视台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什么部门批准?

3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请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同时说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应依据什么法律的有关规定?

38.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干涉他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依法应如何处理?

(二)选 择 题

请问下面每组异形词中国家推荐使用哪一个(用√表示): 1.萧洒 — 潇洒 2.人材 — 人才 3.嘉宾 — 佳宾 4.定婚 — 订婚 5.保母 — 保姆 6.辈分 — 辈份 7.笔画 — 笔划 8.禀承 — 秉承 9.参预 — 参与 10.车厢 — 车箱 11.成分 — 成份 12.瓷器 — 磁器 13.赐与 — 赐予 14.担心 — 耽心 15凋敝—雕敝 16.定单 — 订单 17.逗留 — 逗遛 18.分量 — 份量 19.跌跤 — 跌交 20.定货 — 订货 21.订阅 — 定阅 22.份内 — 分内25.覆辙 — 复辙28.关联 — 关连31.轰动 — 哄动36.激愤 — 激忿39.就座 — 就坐42.烂漫 — 烂熳45.连贯 — 联贯48.录像 — 录相51.模仿 — 摹仿54.喽啰 — 喽罗57.模拟 — 摹拟60.疲塌 — 疲沓63.牵连 — 牵联66.情素 — 情愫69.奢靡 — 奢糜72.推委 — 推诿.疯癫 — 疯颠 24.告诫 — 告戒 27.弘扬 — 宏扬 30.洪福 — 鸿福 34.夹克 — 茄克 38刻画 — 刻划 41.狼籍 — 狼藉 44.联结 — 连结 47.连绵 — 联绵 50.囹圄 — 囹圉 53.麻痹 — 痲痹 56.纽扣 — 钮扣 59.漂泊 — 飘泊 62.飘流 — 漂流 65.热乎 — 热呼 68.透澈 — 透彻 71.稀罕 — 希罕 74..服罪 — 伏罪 .恭维 — 恭惟 .弘愿 — 宏愿 .辉映 — 晖映 .架势 — 架式 阔老 — 阔佬 累赘 — 累坠 鲁莽 — 卤莽 流连 — 留连 联袂 — 连袂 门坎 — 门槛 磐石 — 盘石 飘零 — 漂零 清澈 — 清彻 色彩 — 色采 图象 — 图像 贤惠 — 贤慧

40.43.46.49.52.55.58.61.64.67.70.73.75.相貌 — 像貌 76.训诫 — 训戒 77.稀少 — 希少 78.霪雨 — 淫雨 79.衣着 — 衣著 80.鱼网 — 渔网 81.缘故 — 原故 82.原由 — 缘由 83.帐本 — 账本 84.辗转 — 展转 85.折衷 — 折中 86.肢解 — 支解 87.姿式 — 姿势 88.余辉 — 余晖 89.佐证 — 左证 90.艄公 — 梢公 91.狡猾 — 狡滑 92.机伶 — 机灵 93.伸雪 — 申雪 94.股分 — 股份 95.恍惚 — 恍忽 96.纪念 — 记念 97.梗直 — 耿直 98.筹划 — 筹画 99.百叶窗—百页窗 100.红通通—红彤彤 101.叫花子—叫化子 102.喝倒彩—喝倒采 103.喘吁吁—喘嘘嘘 104.独脚戏—独角戏 105.牛仔裤—牛崽裤 106.一古脑儿—一股脑儿 107.必恭必敬 —毕恭毕敬 108.丰富多采 —丰富多彩.109.直截了当 — 直接了当 110.混水摸鱼 — 浑水摸鱼 111.百废具兴 — 百废俱兴 112.出谋划策 — 出谋画策 113.发人深省 — 发人深醒 114.五彩缤纷 — 五采缤纷 115.负隅顽抗 — 负禺顽抗 116.孤苦零丁 — 孤苦伶仃 117.骨瘦如豺 — 骨瘦如柴 118.鬼哭狼嚎 — 鬼哭狼嗥 119.骄奢淫佚 — 骄奢淫逸 120.摩拳擦掌 — 磨拳擦掌 121.盘根错节 — 蟠根错节 122.披星带月 — 披星戴月 123.杀一儆百 — 杀一警百 124.死心踏地 — 死心塌地 125.挺而走险 — 铤而走险 126.污七八糟 — 乌七八糟 127.五劳七伤 — 五痨七伤 128.小题大作 — 小题大做 129.信口开河 — 信口开合 130.秀外惠中 — 秀外慧中 131.一锤定音 — 一槌定音 132.再接再厉 — 再接再砺 133.源源本本 — 原原本本 134.正经八摆 — 正经八百 135.无动于中 — 无动于衷 136.指手划脚 — 指手画脚 137.络腮胡子 — 落腮胡子 138.义无反顾 — 义无返顾

篇2:汉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

渡边淳一作品《化身》中女性觉醒

酱缸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倾向

先秦寓言的艺术审美特征

追寻心中的风筝

程朱理学对徽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汤显祖戏剧创作中“至情论”与《红楼梦》情论之比较由《源氏物语》浅谈封建时代日本女性

比较《喧哗与骚动》与《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中的时间观探析英语缩略语对现代汉语的渗透

“三言”婚姻爱情观解读

汉赋和汉朝酒文化的关系及流变——以乐为本冯氏电影中的平民意识

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格

“三言”、“二拍”的商贾文化

诗中有画——浅谈王维诗歌的优美意境

简析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

中国官办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相互推进和引导希腊文明与奥运会

自拟1: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自拟2:取名艺术

自拟3:精神分析与作家

探究那些藏在“疯女人”背后的——《简•爱》中柏森•梅莎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谶语与人物命运探究

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分裂

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魅力

路遥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对比

中国古典诗歌的悲苦情怀

现代汉语中同音词与一词多义

《西游记》的现实探究

从教学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浅谈悲剧性童话中的大爱

从《第二性》窥探女性觉醒意识

论汪曾祺“风俗体”小说的日常化叙述

金庸武侠小说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冲突下的复杂人格

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朱淑真诗词研究

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红楼梦》中史湘云形象分析

自拟1: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中多鹤与小环形象管窥

自拟2:浅谈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透析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

论波德莱尔作品中美与丑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研究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自拟1: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形象

自拟2:谈《余震》中元妮的选择

浅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希望-等待-幻灭:《等待戈多》与《车站》之比较

《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访谈节目与中国传统说话的渊源

新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从王梵志诗看他的个性思想

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大观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之比较

自拟1:爱不尽的奇女子——浅探《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形象及其觉醒意识

自拟2:成长的滋味——浅析曹文轩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和精神世界《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与植物意象分析

《老子》新解——对误读的纠正

网络语言的特征

论红楼梦中丫鬟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

从《虞美人》看李煜的“亡国之痛”

由“杭嘉和”透视白嘉轩的人格品质

注定的悲剧——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代汉语中两类修饰语语义指向辨明

论李白的诗与酒

论文选题

《论三毛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冲突》

《论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论李煜词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曹操与傅玄乐府诗的比较》

《论王维诗的美学特征》

《论《孟子》中的比喻艺术》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观》

《论日本人的白居易情节》

《论钱钟书《围城》里的语言讽刺艺术》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艺术形象》

《论《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浅谈余华小说的死亡修辞》

《论《四世同堂》祁瑞宣人物形象与觉新之比较》

《论荷西对三毛创作风格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李商隐诗歌研究》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从社会时代背景分析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张爱玲的小说》

《崔莺莺的性格心理及其爱情追求》

《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

《论老舍小说中虎妞形象与张爱玲小说中曹七巧的形象爱情悲剧》 《论流行歌曲与唐诗中游子的故乡情节》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宗教对唐诗的影响》

《论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佛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红与黑》中玛娣儿特人物形象探析》

《论《三国演义》中术士的形象》

《论《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格》

《论《简爱》的反叛性格及时代意义》

《论张恨水《夜深沉》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特色成因》

《论废都的艺术特色---围城、红楼梦、金瓶梅的完美结合》 《论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

《论《野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

《论卢新华的伤痕小说》

《柳永慢词研究》

《论卡夫卡的小说艺术魅力》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篇3:认知语言学知识对日汉翻译的启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翻译就是文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体验或经验的对接过程。尽管这种体验或经验存在文化等因素的差异, 但人类对事物概念化能力的相似性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在翻译过程中, 源文的内容会激活译者存储在大脑里的体验或经验, 这些体验或经验的对接、概念化最终让翻译得以实现。因此和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方法不同,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活动更强调译者这一认知主体的体验性和主观创造性, 更重视人类的认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来指导翻译活动呢?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点、比喻和范畴这三个理论为例, 来探讨认知语言学知识对具体的日汉翻译工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视点

任何语言都无法呈现整个事件和场景, 人们一般只选取一些片段来凸显相关的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的认知过程实际是将自己的视点有选择地投影到认知对象上的过程。换句话说, 在认知对象构成的整个概念框架中, 认知主体往往只会把视点集中在某一凸显的概念上。

具体来说, 一个完整的事件通常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前因后果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往往只集中在其中某一个因素上。这个因素被凸显后, 其他相关因素也随之会被激活。

日语多义形容词“明るい”的基本语义表示“光线充足”, 常常用于光线、光源、色彩、空间场所、心理状况、话语声音、前途、人物性格、时间、表情、声音、才能等具体语境。不过在某一特定语境里, 话者往往只把视点集中到其中某一个因素上, 于是“明るい”概念结构中的相应特征就会被凸显出来。反映在翻译上, 被凸显的概念翻译成汉语时, 就要根据被凸显的概念特征来选择语义侧重点不同的汉语词汇。下面通过“明るい”的实例进行说明 (日语例句用“”提示重点, 对应的汉语翻译用“!!!”提示。汉语翻译均为作者译。以下相同) :

比喻

语言表达离不开比喻。认知语言学认为, 比喻的本质是用一种概念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概念, 是人类将外部世界概念化的认知机制之一。比喻可分为隐喻、转喻、提喻等不同类型。隐喻、转喻和提喻的定义分别是:

隐喻:两个事物或概念间以某种相似性相关联, 用一种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比喻形式。

转喻:两个事物在外界相关联, 或两个事物、概念在思维上、概念上相关联。用一种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比喻形式。

提喻:用一般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特殊意义。或相反, 用带有比较特殊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一般意义的比喻形式。

因为比喻经常要涉及本体和喻体两个认知域, 两个认知域之间要建立某种联系就离不开人的身体和生活体验。这些体验效果的运用一方面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新鲜性, 但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理解难度。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不仅需要准确把握源文的比喻关系, 而且还必须依靠自己的身体体验, 把这种比喻关系对等地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相应表达。

作为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 如果译者能在翻译活动中以现实体验为基础,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理论理解和把握源文中的比喻表达的话, 就可以充分理解源文中比喻表达的语义网络和词语间的灵活搭配。

例如, 在翻译含有“花”一词的日本文学作品时, 译者如果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观点, 准确把握日语“花”的语义扩展机制的话, 就能全面、有机地认识日语“花”在不同语境里的指示, 从而用恰当的汉语把它准确地翻译出来。

(1) 梅雨のあける頃から花をつけて、十一月の末まで咲きつづけるのであるから、実に百日以上である上に、紅、黄、白などの花が続々と咲き出すのは、なんとなく爽快の感がある。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2) 注文の料理を待っているあいだに、老人は記者に話しかけた。「どうも賑やかですね。」「賑やかです。きょうは日曜で天気もよし、花も盛りですから。」と、記者は答えた。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3) 移転以来、花を生けて眺めるという気分にもなれず、花を生けるような物も具えていないので、さきごろの天長祝日に町内の青年団から避難者に対して戸毎に菊の花を分配してくれた時にも、その厚意を感謝しながらも、花束のままで庭の土に挿し込んで置くに過ぎなかった。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4) 中には免状を取りはぐして、頭脳も生活も荒んでしまった三十近い男などが、天井の低い狭い部屋にごろごろして、毎日花を引いたり、碁を打ったりして暮した。

徳田秋声『足迹』

(5) この時に、修禅寺の鐘の声が水にひびいて高くきこえると、旅館にも郵便局にも銀行にも商店にも、一度に電燈の花が明るく咲いて、町は俄かに夜のけしきを作って来る。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6) 忠通もその後無妻であったので、美しいが上にさかしい藻は主人の卿の寵愛を一身にあつめて、ことし十八の花の春をむかえた。岡本綺堂『玉藻の前』

(7) 花と酒とに浮かされた若公家ばらのうちには、たそがれの薄暗がりにまぎれて彼女の袂をひいた者もあろう、彼女の黒髪をなぶった者もあろう。

岡本綺堂『玉藻の前』

(8) こういう理論はいわゆるfecundな理論であり、それに花が咲き実を結んで人間の文化に何物かを寄与する。

寺田寅彦『備忘録』

在上面8个含有“花”的例句中, 例 (1) 中的“花”是基本义, 指“植物色彩鲜艳的繁殖器官”, 和汉语语义相同, 可直接翻译成“花”。例 (2) 中的“花”特指“樱花”, 以一般代替特殊, 属于提喻用法。例 (3) 中的“花”特指“插花”, 是用“花朵”部分指代“用于插花的、带有花朵的花枝”这一整体, 属于提喻用法。例 (4) 中的“花”指日本的“花牌或花札”, 因其上面画有花的图形而具备相关性, 属于转喻用法。例 (5) 中的“花”指“灯光”, 在视觉上和盛开的花朵具有相似性, 属于隐喻用法。例 (6) 中的“花”指的是“花季、妙龄”, 在感觉上和盛开的花朵具有相似性, 属隐喻用法。例 (7) 中的“花”指“美女”, 在感觉和嗅觉上与盛开的花朵具有相似性, 属隐喻用法。例 (8) 中的“花”指“成果”, 在功能上和花朵具有相似性而属于隐喻用法。像这样,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观点搞清楚“花”在各个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和扩展机制后, 就可以正确地把8个日语例句翻译成汉语了。下面是各句的试译:

译 (1) :从出梅季节开始开花, 一直持续开到十一月末。看着这些红花、黄花、白花连续开一百多天, 真是让人心花怒放啊!

译 (2) :在等待菜上桌期间, 老人主动向记者搭起讪来。“看起来很热闹啊!”“是啊!今天是星期天, 天气不错, 樱花也盛开着。”

译 (3) :离开家乡以来, 既没心情插花, 也没了插花的器具。前一阵过天长节时, 乡里的青年团给每家每户分发菊花。我虽然心里很感激, 最后也只是把分来的菊花束直接插到土里了事。

译 (4) :其中有些三十多岁的男子, 被吊销执照后, 因内心空虚而生活变得颓废, 整天钻在巴掌大的破屋里不是打牌就是下棋。

译 (5) :当修禅寺的钟声在水中回荡时, 此时旅馆、邮局、银行和商店里的电灯就像朵朵绽放的花朵一般, 在夜色笼罩的街区里闪烁起来。

译 (6) :忠通之后也没了妻室, 聪明伶俐的阿藻便集主人的爱于一身, 今年迎来了她十八岁的花季。

译 (7) :在充斥着脂粉美酒的贵公子府邸里, 黄昏时分的薄暮中, 有人在拽她的衣角, 有人在揉搓她的头发。

译 (8) :这些理论内容丰富, 开花结果后会给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

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事物分成一个一个范畴。这些范畴由具有共同特征的范畴成员构成, 范畴成员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范畴是其成员共同特征的高度概括, 范畴成员则是范畴的具体表现。二者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比如, “鸟”这个范畴由“麻雀、鸽子、燕子”等成员构成, 这些成员的共同特征是“长着羽毛、有翅膀会飞、两条腿、长着喙的动物”。没有“麻雀、鸽子、燕子”等具体成员, 范畴“鸟”就不会存在;而要想成为“鸟”范畴的成员, 就要具备“长着羽毛、有翅膀会飞、两条腿、长着喙的动物”等特征。

在进行日汉翻译时, 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与成员的关系, 把日语表达的范畴名翻译成其对应的汉语成员名;反之, 也可以把日语的范畴成员名翻译成汉语对应的范畴名。比如在例 (9) 中,

(9) 堅田の浮御堂に辿り着いた時は夕方で、その日一日時折思い出したように舞っていた白いものが、その頃本調子になって間断なく濃い密度で空間を埋め始めた。わたしは長いこと浮御堂の廻廊の軒下に立ちつくしていた。湖上の視界は全くきかなかった。

井上靖『比良のシャクナゲ』

画线部分“白いもの”是一个范畴名, 它可以由很多具有“白色”特征的成员构成。在翻译这句话时, 如果直译为“白色的物体/东西”的话, 读者就会感到不知所云;而如果将其翻译成该范畴里的一个具体成员的话就会比较具体易懂。根据语境可以把“白いもの”这一范畴名翻译成其成员名“雪”。

译 (9) :那天到达坚田的浮御堂已是傍晚时分。断断续续下了一白天的雪!, 此时却真正下大了起来, 一时间密密麻麻的雪花布满了整个天空。我站在浮御堂的回廊下, 久久凝视着远方。可视线模糊, 远处的湖面根本看不清楚。

井上靖《比良的杜鹃花》

和例 (9) 的翻译方法不同, 在例 (10) 中,

(10) その日わたしは彼らに誓って言った、エジプトの地より彼らを導き出し、わたしが彼らのために探し求めた乳と蜜の流れる土地、すべての地のうちでこの上なくうるわしい土地へいかせようと。

旧約『エゼキエル書』

画线部分“乳と蜜”是两个具体的事物名, 直译成“奶和蜜”也可以。但很明显源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奶和蜜”这两种东西, 而是和“奶和蜜”相似的一类东西。因“奶”和“蜜”分别具备了“美食”和“幸福”的特征, 所以在翻译这句话时, 把“乳と蜜”翻译成它们所属的范畴名“美食和幸福”就非常贴切。

译 (10) :那天我向他们发誓:带他们离开埃及, 去我为他们挑选的地方。那是一块充满美!食!和!幸!福的地方, 是世上最美好的地方。

旧约《厄则克耳书》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在日汉翻译中, 把范畴和成员适当互换翻译就会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结语

本文选取视点、比喻和范畴这三个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三个观点来指导日汉翻译。结果表明, 认知语言学知识对日汉翻译具有较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日汉翻译中灵活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的话,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摘要:认知语言学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描写,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活动更强调译者的体验性和主观创造性, 更重视人的认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文章选取认知语言学的视点、比喻和范畴三个理论, 运用实例探讨了它们在日汉翻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认知语言学知识能为日汉翻译提供有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日汉翻译,视点,比喻,范畴

参考文献

[1]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 :56-60.

[2]籾山洋介.慣用句の体系的分類[J].名古屋大学国語国文学, 1997 (7) :29-43.

[3]吉村公宏.はじめての認知言語学[M].研究社, 2006:38-

篇4:汉语言文字的儒家通病

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主要是汉语、汉文,基本上是在孔丘及其儒家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之下逐渐地积累形成的。因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型的词汇的使用,全都深深地积累和浸染了儒家文人思维的习惯。

非常明显,汉语中的词汇,全都缺乏精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孔丘所谓的“正名”,完全指的是人们的身份遵照礼乐的严格的规定性,例如诸侯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天子,大夫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诸侯等。总之,人们必须严格地遵守礼乐对于各色人等的安排。说白了,孔丘的“正名”完全与定义语言之中的词汇的内涵无关。正是因此,孔丘在《论语》之中所说到的任何一个名词,都没有精确规定的“定义”。孔丘的这种完全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事实上是把“定义”的责任赋予了传统的惯性,诚如孔丘自己所言:“述而不作,敏而好古。”正是这种“述而不作,敏而好古”的说法,彻底埋葬了中国人的语言和语文中名词的精确性、动词的准确性和形容词的明确性。今天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吗?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有些中国人还在继续荒唐地崇拜孔丘,把他当作中国人永远的楷模。

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做法完全不同。老子非常重视“道”和“德”等重要概念名词的“定义”。除了老子之外,墨子也有这种良好的习惯,然而自从孔丘以来的儒家文人们则全然没有给名词以一个精确定义的习惯。孔儒们的这种完全按照传统运用语言、文字的极坏的恶习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汉语的习惯,这种极坏的习惯一直沿袭到了今天。造成的后果,即是中国人的语言中的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概念的几乎绝对的模糊性。如此语言的模糊性再加上汉字本身的一字多义、一音多义,这使得整个汉语的精确性没有了。不仅名词模糊,动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等同样模糊,说白了,是整个汉语的模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不要说其他,《论语》之中最重要的“仁”、“义”二字就缺乏精确的定义。说到头来,除非有实物的名词比较准确之外,其他所有稍稍抽象一点的概念,就全都只能模糊、混沌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说到最后,汉语事实上严重地缺乏精确地描述抽象事物的能力。中国人不能兴起近现代人类的自然科学,汉语的缺乏抽象地描述事物的能力,就是第一道最难过的坎。

其次,中国人把许多语言中重要概念的逻辑结构、逻辑程序完全地弄颠倒了。造成这种毛病的根源还是在于孔孟的儒家。一方面孔丘以“礼乐”为本,另一方面,孟轲以“善”为本(即所谓“人性本善”),孔、孟二位相继把理应属于相对范畴的东西视为“本”,以致从一开始,中国人就丧失了“真”(存在)的真“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本”错了,即是思维的“出发点”错了,所以后来的“过程”和“末”,也跟着全都错了。一方面逻辑的结构错了,正确的逻辑结构应该是“真—善—美”,而孔孟的逻辑结构只有“善—美”,丧失了“真”;其次逻辑的顺序也错了,以“礼乐”和“善”为“本”的孔丘和孟轲,全都从相对的“善”出发而向作为绝对的、本的,存在的事物进行推论。这等于说从相对范畴的事物出发向绝对范畴的事物进行推论,如此推论的结果绝对只能是极端的错误。例如孔丘把“礼乐”当作人存在的根据(本),孟轲则把人心的“善”当作事物存在的根据(本),显然,以这两种根据所做出来的推论都将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错误的推论。

第三,孔丘及其儒家,无视语言的语法,无视行为的规律,无视思维的逻辑。他们惟一只关心“礼乐”,永远都只从相对的经验、日用的人为规定的礼乐出发,一味只维护统治者们的尊尊、长长的位置的稳固。为此,他们不惜让王侯一家的“血统”永远地凌驾所有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宁可提出“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彻底反动的“原则”,因此把他们的反自然、反社会、反智慧、反真理、反规律、反逻辑的反文化和反文明的活动贯穿到了中国人的几乎全部的历史之中,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和浸染的正是中国人的语言和语文。

可以断言,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完全不知精神自由的价值和权利为何物,更以不自由为“天经地义”,这种情形,事实上等于埋葬了中国人的一切文化和文明的努力,乃至希望。中国人的历史为什么在两千多年来的漫长的时间里居然难有丝毫的进步和发展,这正是全部问题的最关键的根源。

孔儒们彻底塑造了历代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字,以致中国人的语言,永远都不可能形成和产生语法,而只能一味因袭复古;中困人的语句也从来就不需要标点,中国人的阅读如同猜谜,永远神情惶惑;中国人的思维也就不需要逻辑,全是天马行空,任情所至,中国人的思维,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情绪性的思维,诚如孔丘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种由“诗”到“礼”到“乐”的思维,确确实实是人类之中典型的情绪性思维。长期以来中国人没有理性,却非常具有情绪性发泄的渊源,这一切正是来自孔丘及其儒家意识形态的长期以来的影响和浸染。

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语文完蛋了,他们的文化和文明就不能不完蛋。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历史,正就是在这种语言和文字的非常不利的环境之中走过来的。近代中圈人的语言和文字的环境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冲击的影响,大量西方化的语词和语句几乎完全取代了过去孔儒的语言和文字的系统,大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语言的程序也同样几乎完全取代了孔儒的无逻辑的语言习惯,西方文化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向往精神自由的希望。可以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西方文化的侵入和广泛的传播,中国人的语言和语文的孔儒外表的形式以及其实行的程序过程,几乎全被颠覆了。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的孔儒的心理的、精神的历史惯性,依然在顽同地坚守着。孔儒的反动的有害的(反自然、反社会、反智慧、反文化、反文明、反逻辑)历史痼疾,仍旧在大量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伏着、深藏着,仍旧有可能在适当的时机爆发出来。最近几年,在中国大量冒出来的“尊孔读经”、“大辦国学”,要求青少年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汹涌澎湃,大有向陈旧的有毒的语言和文字回归的恶兆。

篇5: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序号 论文题目 1 汉语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研究 4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5 时下新词描写 新兴名词谓语的修辞意义 7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8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9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10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11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2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家乡人名、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和涉及的语言因素 15 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16 ××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17 ××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18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20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21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23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24 论汉字的性质 ××方言的语法现象 26 ××方言音系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魏晋言意之辩的美学意义 李贽美学思想与明末清初文艺思想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李泽厚美学思想(可自己确定具体美学观点来评述)32 体验论美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历史渊源 33 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自己确定某个时代或某个人)35 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36 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动态描述 37 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38 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39 路翎小说内在结构探讨 40 论悲剧美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论审美文化的当代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文化建设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论审美现代性

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论诗歌语言 论扑素美

冰心、庐隐小说比较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阿Q正传》的悲喜剧色彩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和流传方式上的特点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探讨 神话的艺术特征 神话的影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

巴金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民间传说的艺术价值

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意义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中国寓言的历史发展

鸳鸯蝴蝶派小说研究(确定具体作家)童话的艺术特色

民歌与民谣的形式和体制 浪漫抒情派小说初探

少数民族民歌的形式和体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新民歌的思想内容 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谜语的艺术特证

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种类和艺术特征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过程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故事新编》研究

民间传说的艺术典型化过程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散文等亦可)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学生可确定一个视角,如语言、情节或者结构等)87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90 试论小说的诗意和哲理 91 对“形散神不散”的再认识 92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93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94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95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96 论诗歌艺术中的含蓄特点 97 文学创作情感论

论张洁小说的艺术特色 99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100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101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102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103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04 试论新闻的写作技巧 105 毕淑敏小说研究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07 评主体论文艺学 108 论艺术真实 109 文学理论的意义

文学思维的开发性与多元性 111 文艺研究的差异性与非确定性 112 文艺研究的方法与逻辑 113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114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115 论艺术直觉 116 论典型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118 评“后朦胧诗” 119 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20 论朱光潜《诗论》中的文艺思想 121 论审美变形

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23 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24 论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发展与更新

论本世纪中国文学论争(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时代)126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7 论艺术虚构

论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异质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30 典型涵义及其历史演变 131 论悲剧冲突

《野草》与鲁迅心态研究 133 论艺术生产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36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137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139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141 文艺批评标准的美学和历史维度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143 文艺批评标准的历史演变看文学价值取向的嬗变 144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145 论艺术进步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147 论徐志摩的诗 148 论闻一多的诗 149 论穆旦的诗

论沈从文的《边城》

151 “两种民族文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52 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若干特征 153 刘西渭的文学批评

154 周作人、林语堂散文艺术比较 155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156 马克思论创作主体

157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158 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性与假定性 159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160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161 试论当代通俗小说的崛起源由与发展前景

162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63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164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165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166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167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68 金庸小说研究 169 《茶馆》简论 170 论意识流文学

171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172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173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174 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175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176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177 师陀小说研究 178 论象征主义诗歌

179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180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181 戴望舒诗歌研究

182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83 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形象分析或文化精神阐释或艺术特征分析等)184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185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186 先秦寓言研究(《孟子》寓言研究或《战国策》寓言研究)187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188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189 《吕氏春秋》与杂家

190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91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92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93 《战国策》铺张扬厉风格的形成和影响 194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195 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196 论《离骚》的艺术特征 197 《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198 《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199 《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00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01 论《孔雀东南飞》(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202 浅论曹操的诗歌(思想或艺术)成就 203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征 204 谢灵运与山水诗

205 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比较分析 206 论李白诗歌的自由精神 207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208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辨析 209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210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211 唐诗特征论

212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213 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214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215 论杜牧的咏史诗

216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点 21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218 论唐代小说的爱情主题 219 论苏轼词

220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词为例(以苏轼诗为例)221 论宋代婉约词 222 论宋代豪放词

223 论唐传奇(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分析)224 论《李娃传》或《莺莺传》或《长恨歌传》 225 论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

226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227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28 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229 《三言》研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点或单篇作品研究)230 《二拍》研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点或单篇作品研究)231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232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233 论李煜词(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234 论《聊斋志异》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单个人物形象分析也可)

235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王夫人、袭人、晴雯、贾琏)236 论《水浒传》中的宋江(或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孙二娘)237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或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238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单个人物形象分析也可)239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单个人物形象分析也可)240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241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242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243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244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245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246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47 论《诗经》中的怨刺诗 24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思想

249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 250 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251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或周瑜或诸葛亮或孙权或刘备或关羽或张飞或司马懿)252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或崔莺莺或张生或红娘或老夫人)

253 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5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255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56 评《红与黑》中于连形象 257 评浮士德精神

258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259 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260 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261 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262 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263 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264 评巴尔扎克长篇小说艺术

265 评《高老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266 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思想、艺术)267 评托尔斯泰长篇小说艺术 268 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艺术 269 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270 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271 评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倾向

272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艺术 273 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274 评安娜o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275 评萧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思想或艺术)276 评狄更斯的《双城记》(人道主义精神)277 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278 评《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

279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280 语文教材单元练习设计研究 281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282 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83 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84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285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86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287 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288 试论新课程语文素养的内涵 286 语文能力测评与智力发展 287 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288 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289 论作文命题的多种方式(可选择一种进行研究)290 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291 语文执教方法与学习方法之关系研究 292 语文阅读能力内涵的研究

293 语文课堂提问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94 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模式(或策略)研究 295 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296 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研究

297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298 名师语文教学艺术探析(请选择某个语文名师)

299 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300 中学(或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301 叶圣陶(或张志公等)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302 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303 语文现代诗歌的美育策略研究 304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研究

305 试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工具性、思维性)306 论语文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意义

307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配合艺术 308 语文综合性教学策略研究

309 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310 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311 培养中(小)学作文兴趣的策略研究 312 语文学科目标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 313 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314 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

篇6:川农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论文参考题目

1、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3、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4、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5、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6、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7、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8、论屈原作品的悲剧精神

9、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10、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

11、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

12、比较山水诗和田园诗对自然的态度

13、“诗中有画”——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

14、陶渊明“平淡”艺术风格论。

15、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16、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17、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18、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

19、《长恨歌》主题新探

20、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21、苏轼、辛弃疾诗词中的鸿雁形象探索

22、苏轼对词的贡献

23、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24、《水浒传》中的侠义思想

25、《西游记》与宗教思想

26、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27、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8、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29、分析关汉卿爱情婚姻剧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30、比较《三国志演义》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31、《红楼梦》人物论(任意选择作品中一个人物)

32、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33、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4、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5、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36、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37、《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38、《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39、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40、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42、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43、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44、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45、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46、金庸小说主题论

47、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48、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49、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0、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51、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52、海明威小说人物的崇高美

53、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4、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55、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56、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57、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58、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

59、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 60、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61、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62、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 63、词类话用研究 64、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65、杜甫诗歌倒装句简论

66、×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67、“是”字用法研究 68、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69、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 70、论古文课教学的趣味性

71、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接受心理分析 72、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73、中学教学应如何讲授陶渊明及其诗文 74、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75、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76、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7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78、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9、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0、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二、相关要求

1、毕业论文选题:学员应根据自身和工作实际情况,选择以上参考题目或自拟题目(范围过大的题目应该增加副标题)完成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字数应在5000—8000个汉字之内,其它格式要求参照“毕业论文格式”。

3、交毕业论文时间:应该在教务办规定的时间内参加网上论文撰写指导和答辩。

4、交毕业论文方式:通过学“员平台—毕业论文”栏目,选题并提交论文。

篇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11、论“京派小说

12、论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或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13、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14、论李健吾的剧作

15、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16、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17、论徐讦的小说

18、论穆旦的诗

19、论陈白尘的剧作20、中国当代部分文学

21、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22、论秦牧的散文

23、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24、论张洁的小说

25、论谌容的小说

26、论王蒙的反思小说

27、论张贤亮的小说

28、论王安忆的小说

29、论“寻根文学”30、论佘华的小说创作

31、论“新写实”小说 ‘

32、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33、论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34、论“第三代诗人”

35、论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36、论“京派”对老舍风格的继承

37、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38、论巴金的散文创作

39、论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小说40、论90年代的“女性小说”

文论与写作类——

1、试谈散文笔法2、“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3、论散文的诗意

4、古代文论与当代写作5、论“对比”6、论“渲染”7、论“铺垫”8、论“蓄势

9、论“线索”

10、论写作角度

11、短篇小说人称论

12、中篇小说结构论

13、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14、试论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分野

15、论文学鉴赏16、论文学语言17、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18、论文学作品中的议论19、论“含蓄”20、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21、论“白描”22、写实与写意

23、论“梦境”24、论“意识流”25、论散文的审美特征26、论小说的审美特征27、论诗歌的审美特征28、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29 论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能力的培养30、论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1、试论情感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32、论作文教学中观察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33、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34、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5、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36、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37、论散文的语言美

38、论写作聚材的途径39、写作人格论40、论知识视野与创造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41、论生活功底与审美发现在写作中的地位42、论写作者的语感素质及其培养43、写作语言论44、写作感知论

45、写作思维论46、论写作积累的心理机制47、论散文的“散与不散”

48、论散文的意境创造49、论散文的诗意50、论散文的思想与文采51、论思维与写作

52、论抽象思想与写作53、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篇8:汉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

一、现阶段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汉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工具, 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中却存在许多使用汉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 严重影响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 更会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首先, 多音字误读的问题。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 因为与不同的字构词或者语境的禅意, 其读音表义, 甚至词性和用法都会不同, 比如, “薄”字在读báo时, 意思是不厚, 且一般单用, 组词:薄饼、薄纸;读bó时, 则一般用于合成词, 组词:薄礼、厚古薄今;但是在薄荷这一专有名词中却又读b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不注意多音字组词、语境等的不同, 特别容易出现误读的状况, 造成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而多音字误读的现象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 成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 比如,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会将血 (xuè) 雨腥风误读成血 (xiě) 雨腥风, 将“血”在书面语和口语语境中不同的读音混淆了;更有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者记者也存在多音字误读的状况, 如在某晚会上, 主持人就将恐吓 (hè) 读成了恐吓 (xià) 。

其次, 对词义的误解。当前社会上有不少因为在对词语意义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 就对其使用, 造成不少由于词义误解而乱用词语的情况, 致使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比如说“高屋建瓴”的意思是比喻居高临下, 其势不可阻挡, 但是在不少人在使用的时候却将其与“高瞻远瞩”混淆使用了;还有不少人在动词搭配宾语的时候, 往往出现胡乱搭配的情况, 如“提升数量”、“锻炼水平”等;而有些人在不清楚词语性质的时候就乱用, 如“故纸堆”本意就是比喻人埋首苦读古书, 却不通人情世故, 含有贬义, 但是有人却当做中性词或者褒义词来使用, 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 滥用错别字。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广告、杂志、书籍、报纸等存在大量错别字的现象, 有些是因为没有进行详细的矫正而出现的工作失误, 比如, 将“电缆厂”写成了“电揽厂”;但是有些人却是为了突出广告效果而故意使用错别字, 如某蚊香广告将“默默无闻”改为“默默无蚊”。还有一些地方依旧大量使用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二简字”, 甚至出现生造简化字的细想, 如将“霹雳”写成“辟历”, “鸡蛋”写成“鸡旦”。这样错别字泛滥的现象对孩子们学习汉语言文字带来很大的障碍, 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进程。

第四, 网络用语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更加快捷的交流, 但是, 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为了更加方便或者追求个性, 常常将汉字进行不规范的简化, 或者使用数字、同音字、字母等来替代, 出现了诸如火星文等文字形式, 比如用“酱紫”代替“这样子”、“886”表示“拜拜了”等等。这样的网络用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快捷的交流, 但是却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和发展十分的不利。

(二) 当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就开始推行汉语言文字规范化, 对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 比如相关部门出台了《简化字总表》 (1964年) , 之后1986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 还有《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985年) 、《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2001年) 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来哈国家爱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相关政策, 同时也加大了经费的投入, 如加大对普通话测试点、测试站的设立的呢过, 但是, 在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推进中, 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急需得到改进。

首先, 在思想观念上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关于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开展, 虽然在地方和相关行业领域都依照国家的要求, 出台了相关的工作法规等, 并针对汉语言文字水平进行测试进行试点和推进, 对人们的普通话也进行了等级的划分, 如从事播音主持的人员, 普通话应该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的等, 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多汉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规范化使用还没有进行足够的认识, 有不少人依旧认为自己说的话只要别人能够听懂就可以了, 并不需要多么规范, 再比如网络用语的盛行正是因为在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汉语言规范化的偏颇而造成的, 这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推进十分不利。

其次,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机构尚不够健全和完善。虽然我国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在工作开展比较早, 但是规范化工作的开展基本上都停留在出台规章制度上, 只是单纯的依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来对人们的工作进行规范, 并没有一个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统一工作机构或部门, 来负责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统筹、开展与管理, 造成现阶段工作的开展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 不仅让人们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产生心理上的偏差, 认为政府对其并不重视, 还会造成规范化工作取得的成效比较微弱, 不能使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推广的方式十分的单一。政府和地方在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中, 思想还不够解放, 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宣传”的阶段, 推广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上面, 而且宣传的手段还十分的单一, 比如, 贴海报、召开会议、口头传输等等, 这样宣传影响的范围十分狭小, 所产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而且, 有不少地方在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时候, 并没有从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 工作流于表面, 使得人们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接受的程度并不高, 在一些偏远地区, 甚至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对汉语十分排斥的现象发生。

二、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

首先, 全球化进程中, 维持我国文化独立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 符号的使用是人类能力的关键所在, 它可以使人类创造文化并学习文化, 而语言文字作为一套最重要的符号, 在一定程度上其发展进化对我们文化盛衰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重要的发展趋势, 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文字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汉语言文字作为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 是我们重要的民族文明的象征, 如果没有保持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就无法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 进而也就无法维护汉语言文字的国际地位, 使其竞争力大大的减弱, 对我们的文化也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文化的独立。

其次, 人们日常生活正常交流的需求。汉语言文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 更是人们进行思想观念传递的重要载体, 而大量不规范化的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 严重影响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精准度, 会使人们信息交流出现误差, 会对人们的交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为了将信息交流的误差降到最低点, 保证语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使人们更加顺利的进行沟通交流, 应该规范化的使用汉语言文字, 并且对身边不规范或者错误的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 有效避免因为不规范使用汉字而造成的诸多混乱。

第三, 维护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社会群体行为趋同性的自然表现, 它植根于语言本体, 服从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只要有人类交际的需要, 就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汉语言文字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际语言, 对其规范化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如果汉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现象大量存在就会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交际, 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使用可以增强民族之间的趋同性, 对维护民族的团结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解决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我国现阶段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的状况, 以及当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 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有效解决不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提供法律保障

面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通过宣传等软性手段所出现的成效甚微的状况, 政府应该积极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 使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成为硬性标准和规范。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颁布的首部规范语言文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 是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入了法制化阶段, 也极大的肯定了普通话因规范汉字在日常生活交际中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加快推进了汉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进程, 并且通过法律的权威性, 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强制性的保障, 并为汉语言文字使用确立了一个规范化的标准。与此同时,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借助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可以有效的促进和谐社会法制的构建, 稳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二) 加大宣传力度, 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营造氛围

多年来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收效甚微的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推广的手段过于单一, 宣传的力度不够, 使规范化工作的影响范围比较小, 影响力不够, 没有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所以, 现阶段为了加快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进程,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 为规范化工作的推进造势, 营造一个良好活跃的氛围,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正确意识, 将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想象扼杀在摇篮之中。比如, 在原有海报、工作会议、口头传输的宣传基础上,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其他类型的宣传手段, 加大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宣传, 并且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汉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知识的普及, 让其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使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还可以对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先进个人或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人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进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改变人民群众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理解, 将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扼杀在摇篮当中。

(三) 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工作

学校教育是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途径, 可以有效的提高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水平, 为加快推进换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所以, 学校应该重视对老师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 建立健全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工作机制, 将这一点囊括到学校长远发展的规划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比如, 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在讲课、板书、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都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 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示范, 发挥榜样效果, 使学生潜移默化之下规范的使用汉语言文字, 同时老师还要大力的向学生宣传、推广普通话和标准汉字, 让学生树立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意识;学校还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比如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 并且通过这种形式的主题日、主题周或者主题月的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的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进而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进程。

综上所述,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及语言文字冲击, 以及网络时代网络用语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挑战, 大力的推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这不仅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更是对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提出的内在要求, 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团结与社会的稳定。这是一项极为迫切却又异常艰巨的工作任务, 需要依靠国家、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力量来推进, 通过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然后多种途径的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民众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意识, 只有人人都自觉的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才能有效保证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摘要:规范化的使用汉语言文字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直接标志着我国文化发达的程度。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分析了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必要性, 之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有效对策, 以期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开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对策,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培涛.汉语规范模式论析[D].西北大学, 2005

[2]杨茂荣.论语言文字规范化[D].南京师范大学, 2002

[3]邵志轶.汉语语言文学规范化刍议[D].黑龙江大学, 2002

[4]冷新吾.语言规范层次性的个案分析[D].广州大学, 2007

[5]李如龙.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 (04)

上一篇:公司反腐倡廉心得下一篇:图书馆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