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启示作文

2024-07-04

分数的启示作文(精选14篇)

篇1:分数的启示作文

分数的启示作文

分数的启示

在拿到期中考试的试卷后,我的眼前赫然出现了“100”三个数字。看到之后,我使劲揉了一下眼睛,还狠狠地掐了一下自己。在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并是全班第一后,我一蹦三尺高。

回家后,我大喊一声:“老妈,我回来了!”而妈妈则问:“考的如何?”我眉飞色舞地答道:“100,全班第一。”再听妈妈说“真棒,现在给你烧红烧鸭,你先进去吧。”

我三步一跳地进了屋。

做完作业后,我拿出了考卷,开始仔细研究。可是看到有一题,我忽然发现一题没写答句。我就感觉好像一个晴天霹雳在我头顶炸响。因为我们老师规定,答句少一个字扣一分。如果按这样算,我就要被扣六分。而一旦扣了这六分,我的成绩将会变得很糟糕。这样想着,我拿出了笔,准备偷偷补完答句。

正要写时,我的`背后突然传来了一声:“你在干什么呀?”我一吓,连笔也掉了。回头一看,原来是妈妈。

“你到底在干什么?”妈妈又问了一句。我不敢隐瞒,于是红着脸、低着头,一五一十地说了。

妈妈听完后对我说:“考试是检测你学习扎不扎实的。我们也不要求你次次考高分,关键在于如果你考得不理想,那就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次你明显是不认真,现在你实事求是的在考卷上注明被扣的分数,明天主动去跟老师讲。”说完,转身走了。

是啊,就为了这个“第一”,我就要舍去那宝贵的诚信;第一,下次还可以再争取,而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将是怎样也弥补不回来的。

想到这里,我在考卷上写道:在X题的X小题中,我的答句没写,请老师扣分……

篇2:分数的启示作文

我在一次数学考试完之后,我明明知道我把9.9看成99了,结果白白丢了1分。可是就在第二天老师在念分数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得了一百分,我高兴的不得了,我立刻把卷子收了起来。

回到家里后,我跑进我的房间里,我原本是把那道题改过来的时候,又想这样做的话不诚实,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两个声音:改吧!改了就是一百分啦!另一个声音是:不要改!这样做不诚实!

就在这个时候妈妈过来啦,妈妈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了妈妈原因,妈妈给我讲了一个道理,我心里想我一定

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在下午,我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把一百分改成了九十九分,可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篇3:分数的启示作文

传统上, 对于升学来讲, 没有什么比分数更直接更重要了。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准备参加高考, 梦想是清华、北大, 然而, 成绩虽然还可以, 但离这两所顶级名校还差得远。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放弃梦想, 找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现实目标;还有些人连年复读, 希望得到命运的眷顾, 结果自然是悲多喜少。这样的情况倒也不是中国独有, 国外也差不多, 毕竟名校不是人人都能上的。

有个名校求学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米克·海根 (Mick Hagen) 的美国高中男生身上, 他的梦想是进入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 (常春藤盟校之一) 。可惜的是, 他的考试成绩注定了他与这所名校无缘。不过, 米克并不甘心放弃, 他在网上开设了一个个人网站, 并在上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业资料。老天不负有心人, 他的网站竟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官的垂青。然后, 奇迹发生了———他被梦想的大学录取了。多数人以为, 故事到这里就是一个完美结局了。但更有趣的是, 米克在普林斯顿大学里并没有读多久。大概是因为他觉得大学生活枯燥, 因此只在那里呆了一年, 就像比尔·盖茨一样辍学了。离开学校后, 他根据自己的成功求学案例创建了Zinch网站, 通过让学生在网络上展示自我的方式增加升学机会。这回, 他又成功了。Zinch在美国大受欢迎, 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除考试本身外最重要的求学、招生服务工具之一:学生用来展示自我, 学校用来发现人才。国内学生想出国上学还有大量的考试等着呢———托福、雅思只是第一步, 还有SAT、GMAT、GRE等难关在后。这些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要, 像中国的高考一样, 它常常是名校的敲门砖。但是仅有分数也不够, 名校每年得到的入学申请多如牛毛, 在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中甄别和选择其实也并不容易。美国Zinch公司中国区总裁麦彻同向记者介绍说, Zinch网站能给世界范围内的莘莘学子一个新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与素质, 供名校参考。与此同时, 名校也可以和远在大洋彼岸的学生建立直接的交流。

那么在目前美国的高校招生体制中, 非分数因素究竟如何起作用呢?麦彻同认为, 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了解美国名校招生的历史。他解释说, 美国名校招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美国人也一直在摸索更为合理的招生路径。50年前, 大部分美国名校, 比如哈佛、耶鲁, 都是通过传统的社交圈推荐的方式接近生源的。后来, 美国大学觉得这样的方式很不合理, 当然也远远不够多元化, 于是就选择了相对公平的SAT考试来挑选学生。几十年后的今天, 美国的多数学校还在沿用这个招生办法。但时代变了, 美国学校越来越觉得, 使用老办法选择优质生源有些力不从心, 网络技术的发展恰逢其时, 所以催生了Zinch这样的网站, 它能为高校展示更为鲜活、立体的生源。

篇4:浅析提高作文分数的构思技巧

【关键词】作文  分数  构思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4-02

考场作文要想得高分,除了达到选材立意方面的要求外,文体构思若能做到新颖、精巧,有所创新也可以获得高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新颖的构思技巧方法。

一、以小见大法

何谓“以小事见大”,包括三个方面:

1.“小”——取例典型,事为议设。“以小见大”的“小”,不仅指事情之“小”和事情过程之“简”,更指其内容典型性。只有“小”而寓旨,意涵深刻,可议性强,才能由此“见大”。

2.“大”——恰当适度,耳目一新。“以小见大”的“大”并不是指立论故作玄深,“大”的生命在于“新”——发人所未发, 以独特的感悟撼人心灵。

3.“见”——相机引发,自然流畅。“由小见大”的“见”不是牵强附会的说教,而是新理念的“活水”从“源头”的自然流出。

如何做到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然后通过议论挖掘出有深刻意义的内涵。

2.选取典型的小片断,通过小片断来反映文章主旨。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怕死的描写,以“两茎灯草费油,死也不肯瞑目”这一典型小片断以小见大,恰当好处地表现了这个吝啬鬼丑恶的灵魂。

3.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小题材、小事物,把它们放到大背景中去展示。

4.强化一个小细节,甚至作变形和显微放大处理,给人以鲜明、清晰的印象,让人以从“小”中悟出“大”来。

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

二、文体创新法

现在多数中考作文题目在“文体”方面均留给考生巨大的创新空间和用武之地,为考生留出了展现自己才华和个性的舞台。这样以来各位考生应试时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作文的需要,选择自己最擅长同时又最能出新的文体,力避考场作文常见的一些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决不能浪费这一宝贵的“空间”和“用武之地”。

“文体创新法”具体说来有二种做法,考生可根据应试写作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某种或几种方法来构思文章。

1.借用常见应用文体

文章形式上借用中学常见应用文体,比如书信、新闻、启事、申请书、说明书、演讲稿、广播稿……例如2001年重庆考生(倡议书)、浙江考生(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报告台上的发言)、江苏考生(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等等均是运用这种方法创作出的典范作文。

2.巧用各种公文文体

形式上大胆巧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其他社会领域的专业公文文体。比如经济领域的合同书、招标书、调查报告等;法律领域的申诉书、宣判书等;政治领域的会议纪要、工作报告、简报等。

三、巧加标题法

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随笔等文体中,恰当地运用小标题,将一个大话题、大主旨切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而又有一定独立性的具体的部分,使所阐述的思想更为透彻,结构更为清晰更有层次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布局能力,也便于读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在文章中设置小标题要注意以下几条:

1.中心一致。各小标题所统辖部分的内容不能与总主旨发生冲突,分散主旨。

2.切分合理。用小標题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切分的标题要恰当、准确,各部分的内容要按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使它们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彼此间又要连成一个整体。

3.各个击破。文章各个部分内容应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不同角度论题意,不能重复、交叉。

4.标题新齐。小标题的设置力求新颖巧妙,以吸引读者。另外,小标题在形式上力求做到字数大致相同。

四、正衬反衬法

正衬反衬法,实际上是两种构思法的合称。一种叫“烘云托月”,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意思是画家画月亮时,不直接用线条勾出月亮的轮廊,而是用点染云彩的方法把月亮衬托出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用描绘某事、某景、某人的方法,去表现刻画另一个人和事,亦称“衬托法”、“宾主法”。烘云托月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1.用某些次要人物来烘托主要人物。《陌上桑》即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2.用景物、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或事件的意义。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欢乐喜悦的心情;以萧瑟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造成情景交融,渲染某种情调和气氛。正所谓“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如鲁迅《故乡》的开头。

3.用事物来衬托事物。秦牧《茶花赋》先不写茶花之美,而以旁敲侧击烘托来开头。

另一种叫“对比反衬”。是指用相对立的人物、事物、景物来衬托,屑反衬。思格斯说过:“把每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声来反衬寂。这种方法也有三种形式:

1.将对立的两种人物、事物进行对照比较,可以使双方互为衬托,善的更善,恶的更恶。

2.将一个人物、事物、景物前后相反两面对比。《故乡》中用少年闰土的活泼英俊对比眼前闰土的麻木,有力地实现了主题。

3.用景物来反衬人的情感。正所渭“以乐景写哀、信见其哀;以哀景写乐,信见其乐”。

篇5:感谢分数的作文

感谢苍穹,教会我宽广;感谢大地,教会我包容;感谢父母,教会我奉献;感谢老师,教会我博爱。当然,也要感谢分数,教会我做一个完整的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入我惺松的睡眼,当天际的月牙还留有模糊的影子,我就要起床迎接既平淡又惊喜的一天。好在,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的日程表里从来没有“打发时间‘,这一栏。为了获得更多的分数,我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让它们拼凑成我生命的表盘。感谢分数,教会我珍惜。

恰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看飒爽英姿,一代天骄。年轻的我们怎甘让他人分数比自己高?分数让同学、朋友之间又多了一层关系—对手。这才知道,竞争是那样残酷,又是那样现实。分数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但的确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它像一张通行证,每一个合格的成员都必须拥有。于是,我摆正心态,扎扎实实地赢得每一分,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大厦添砖加瓦。感谢分数,教会我挑战。

对于我而言,知识是神秘而有趣的,是分数促使我将兴趣变为动力。试想,没有那些鲜红的数字,我现在的`勇气、干劲和毅力或许就会减少一半。一盏孤灯,一杯香茶,一个学子……无数日子就这样过来了,但我没有后悔,也没有叫苦不迭。我知道,在我思维的跳跃和笔尖的流淌下,世界已经向我张开了双臂。天道酬勤,不错的。感谢分数,教会我奋斗。

更多的还是一种心情。“让我欢喜让我忧”,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对分数的态度还真是不假。时而为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而欢呼雀跃,时而为可怜巴巴的分数沮丧难过,时而又为即将发下来的成绩而心怀忐忑,体验分数带给我的紧张而复杂的心情··…感谢分数,教会我坚强。

篇6:分数的魅力作文

前几次单元考,可怜的我也许是被撒旦盯上了,它将我无情地踢出了前五名之列。惨痛的失败如雷击棒打,我无言以对。

回到家,我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双手小心翼翼地把试卷递到爸爸手中后就低头站在爸爸身边。爸爸低头不语,还不时朝我瞥眼。那沉默铸成了一把极有杀伤力的利剑。

妈妈拿过试卷,只眼睛一斜,便是一场激烈的批评会。之后,她用惯有的语调做了圆满总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叫你闲书看那么多,习题做那么少?向高分努力奋斗!”我想:我闲书看得并不多,习题做得也并不少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许种菜是这样,但我们不是农夫,生活上与之相悖的事实太多了。正如王菲歌中所唱的那样:“不是风雨过后就有美好的天空……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

是啊,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不是吗,恶梦还未离开,幸运的`光环又照亮了我的头顶。期中考试的成绩令我欣喜若狂。冥冥之中我感觉未来几天都将是阳光普照,万里晴空。

回到家,我把试卷重重地递给爸爸、妈妈。此时的爸爸变漠然为笑脸,妈妈变数落为夸奖。父母两人乐得舒展了皱纹,笑弯了眉毛。难以让人揣测的是上次的批评会和这次的表彰会居然在同一地点举行,由相同人员参加。

针对分数,我只能献上两句话:成也分数,败也分数;乐亦分数,悲亦分数。分数是指引我们走上知识之路的明灯,也是让我们坠落痛苦深渊的罪魁祸首。

篇7:烦恼的分数作文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的晚上,不,是一个下午。那天老师(数学)发下了三、四单元的数学单元考试卷,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试卷,没想到一“列”鲜红的大字“刷印”在卷子上,进入了我的眼睛———88分。那时我一惊,心里想:我刚才还答应爸爸一定能考上95分以上的,可现在才考到了八十八分,怎么交代啊?爸爸看了一定会生气的,有可能来“皮带双重奏乐”呢!怎么办?怎么办?我急得满头大汗。这时,数学老师又来了个大打击送个我:“九十分以下的同学必须写一份保证书,而且要家长签名!”我一听,便是更着急了。一阵清风吹过来,吹醒了我,一个好孩子的模样冲进了我的脑海里。

晚上,我订正好卷子了,摆在了爸爸面前。爸爸看到了,便好奇的问:“那是什么?”“你拿来来看看吧。”我提心吊胆的说。爸爸拿起来看了看,严厉的说:“这次为什么考的那么差?你不是说能考到九十五分以上的吗?”“对不起,爸爸。是我之前太骄傲了。”“孩子,爸爸并不是拿分数来批评你,而做人要诚实。知道吗?”“嗯,我知道了。”

篇8:分数的启示作文

基于复习课这一课型的独特性, 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并将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上升为数学知识, 而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体验, 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得数学知识, 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发现、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由此, 复习课应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 关注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 就一节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传统的应用题复习课教学, 比较强调查漏补缺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往往把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获取和解题方法的掌握作为目标, 教学的题材往往生搬教材, 缺乏应用味、生活化和开放性, 拘泥于此, 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 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了相对客观的分析和估计, 尽可能确立恰当的“探索点”, 设计了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 构筑起从已有的经验到亲历体验的沟通桥梁。

一、唤起经验为体验的内容

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 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学生的经验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学习体验的内容, 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动活泼的场景。

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课前谈话就在这个“关系”上做起了文章。首先请出一位同学, 让其他同学用上数学语言对他进行描述。“这是一位同学。”“他大约11岁。”“他的身高大约150厘米左右。”……具体生动的描述给课堂带来了轻松和愉快。接着, 又请出一位同学。两位同学, 怎样描述呢?“这是两位六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高5厘米左右。”“男生的体重超过女生的体重。”……快乐洋溢在每位学生的脸上。最后, 老师结语:“大家对两位同学的描述大多可以看做是这两位同学之间的关系, 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之间才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强调了“关系”的重要, 老师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知识的轨道。“请你试着列举两种相关联的事物, 给定它们数量之间的关系, 并且用到分数的知识。”具体明确的要求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由“松树40棵, 杨树60棵”这两种事物, 学生联想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松树是杨树的, 杨树是松树的, 松树比杨树少, 杨树比松树多。”诸如此类, 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成了数学学习的内容, 这些来源于学生经验的事例成为学生体验的内容, 使课题教学出现了色彩缤纷的场面。

二、引发经验为体验的形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复习课上如何体现这种思想呢?教师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习体验的形式,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分数应用题从哪里来?学生的经验提供了最佳的体验内容, 成为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两种数量有明确的关系, 知道其中的一个数量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你可以知道另一个数量吗?选择其中相关的信息, 编出应用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轻松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编出各种不同的分数应用题, 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解答各类分数应用题的方式, 教师也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 开放了解题的策略。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有足够的选择的空间, 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自由, 人人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使自身已有的经验在学习体验过程中得到了巩固。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内交流等活动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式,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案, 放手给学生机会大胆探索、真诚交流。在讨论、交流和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总结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的鼓励和信任使学生的思维更趋大胆, 教师的积极评价又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这样, 引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体验形式, 整个课堂学习异彩纷呈。

三、总结经验为体验的发展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发现规律、学有所得、有新的思考等等都是新的经验, 也就是体验的发展。

在复习课的最后, 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老师的话:“分数应用题是我们已经学习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把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整理, 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呢?”当然, 在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 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知识, 掌握不同的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学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不容忽视这样的一些感受:“今天的课上我有很多的机会和同学交流, 老师对我的个别辅导使我受益;老师参与了我们小组的讨论, 我觉得老师就像我们的朋友;今天的复习课, 老师没有让我们做很多的练习, 我在和同学的讨论交流中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同学今天的表现真棒……”这些真实与质朴的感受, 又何尝不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呢!作为老师也有新的体验:只有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氛围才能有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神采飞扬, 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教育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

篇9:关于作文评改中分数鼓励的探究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作文的意义,清醒地知道:作文的过程就是自我素质全面外化、综合知识运用的途径之一。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有所获,只有踏踏实实作文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教学中,着力纠正“能得多少分”的错误的作文动机,只有引导学生明白每次写作的话题内涵与作文技巧训练点,他们才不会因偶尔一次得分低而产生懈怠情绪。心之所向,无坚不摧,纵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也不会长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在作文过程中,作文技巧掌握是重点,教师在指导训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不仅让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点和不同文体的表达差异,更要学生观察他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写作。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作文训练中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想法:教师以成人的角度误解学生在课文学习后作文技巧的掌握程度。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名篇,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触及季节特点,语言表达纯熟,学了之后影响很深,许多教师会认为学生在学习之后自然会写出写景状物的好文章,其实不然,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外化运用到写作中。又因为《春》与《济南的冬天》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学生大多只是借鉴一些手法技巧。要在选材、用词造句上做到合理、准确、形象,只有引导学生写身边的、耳闻目睹到的更能写出学生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感受和深刻认识,我在布置作文前如一学生写我们家乡人收获的情形:

《醉秋》(摘,此作文发表在家校圈2012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网络平台)

故乡的秋天,醉的迷人。漫步在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微微西沉的、暖烘烘的阳光照射下来,透过林荫洒落一地,斑斑点点,连同我的身影拉长,将我装扮成一个彩色少年。忽闻头顶燕子南飞,仰望天空,万里无云,真想让时间凝固在这一时刻,让我试图描画下这美丽一刻,可无论怎样也调不出那让人陶醉的彩色,因为那颜色是独一无二的。躺在麦田里,一阵微风吹过,飘来阵阵麦香,让我心旷神怡,不觉沉醉在这惬意的遐想中……

“哎呀,今年的庄稼收成好呀!”“是呀,又是一个丰收年”“我要去急着碾场了,忙呀!”“去吧。”说着,两个人爽朗地笑起来,那笑声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憨厚,又带着丰收后的喜悦。顺着说话声望去,麦场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劳作,其中一个体格健壮、脸色黝黑的男人,脸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留下道道印迹,发梢几片草叶,滑稽又可爱,他神气地驾驶着拖拉机,后面拉着石碾,绕麦场一圈圈的转着,自然娴熟;女人们麻利而又沉稳地或翻翻麦杆,或抖抖麦穗,或扫扫麦子,三三两两不停地说说笑笑,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小孩子们则高兴地围着麦场跑着、叫着、笑着……不知是对这场景的新奇,还是大人们的情绪感染了他们。再瞧那位大伯,脸上、头上沾满着草屑?、尘土,蓬头垢面的,看似邋遢至极,但就算是这样,还是盖不住大伯那脸上丰收的喜悦。

忙碌了一天的太阳也该回家了,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远处不时传来阵阵鸡鸣,狗吠之声。山上升起了缕缕炊烟,大伯收工了,带着小孩回家吃饭。……在晚霞的照映下,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连那牧童和驴子都成了金黄色的了。

此作文真实地展现了甘肃中部地区秋天的美景、人们的生活、性格和精神面貌,我们更能感受到在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家乡农事方式的变化,由牲畜拉碾变为机器操作。众所周知,教师的精到点拨,拓开学生写作的广阔领域。

篇10:老爸的分数作文

老爸曾经问我,在我的心中他是怎样的一个爸爸;老爸也曾问我,在我的心中他能得多少分,我只能一笑置之,因为我觉得怎能用一句话、一个简单的分数来描绘和衡量爸爸呢?

30分的老爸

爸,还记得吗?我上一年级时,因为眼馋小朋友手中的自动笔,拿了你口袋里的5元钱。钱不多,还是买文具呢,你却让我跪了一早晨搓板,还说:“疼在身上,记在心上,小小年纪就犯错误!”我的腿麻了,肿了,不会动了,你就是不让我起来,还不让哭。当时,你知道我有多恨你吗?这样狠心、抠门,为了5元钱,犯得着吗?爸,你只能得30分!

60分的老爸

爸,:人家都说严父慈母。咱们家就是这样。你啊,总是严肃得很,不苟言笑,脸就像一张铁板。看着你的“铁板”,我就怀疑:你爱我吗?我的朋友从来不敢到咱家来,他们都说怕你。你自己不笑,也不允许我大笑、大哭,说什么没一点女孩子的样子。每次我大笑,你的“铁板”就更硬——冷酷了,鼻子里哼哼着;每次我大哭,你的“铁板”就发抖——愤怒了,嗓门大起来:“哭什么……”我还是比较听话的,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啊!爸,你只能得60分!

80分的老爸

爸,有一句话你经常挂在嘴上,“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因此,吃的.、玩的、用的,我的要求只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你总是满足我。记得四年级时,有一次吃饭时我无意中对妈妈说起想要彩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顶着骄阳你跑遍了县城书店,买来放在我的床头;六年级时,迷上了水粉画的我,愁于没有老师指点,你苦苦央求你学校的同事课余教我这个小萝卜头……我从心底感激你。爸,你可以得80分!

100分的老爸

爸,那次我把你吓坏了吧?连续高烧几天,在镇上输液打针都不管用。你心急火燎把我送到了县医院,结果是因为出麻疹。医生狠狠训斥你,说孩子出麻疹为什么还让降温,差点要了孩子的命啊!你哭了,求医生救我……迷糊中听到你在耳边喃喃:“对不起啊,孩子,都怪爸爸……”我的泪不由得流下来。爸,你应该得100分!

篇11:考试分数的作文

今天,我估计要发试卷了,心里很紧张,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考好····································

来到学校吗,我的心里更紧张了,心里想如果今天不发试卷就好了。我问同桌紧不紧张,他说他紧张的心都飞到孙悟空哪里了。他还说他的语文保证考不好。上午第三节课数学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98分,高兴极了。苑争辉考了90分,她高兴的手舞足蹈,我的心放松了一点点,下午,我们语文试卷也发下来了,我考了94分,心里又放松一些,可苑争辉他早上猜对了,他考了85分以下,是81分。早上的笑容,全都烟消云散了,英语我得了96分,可是我看苑争辉的可怜样,我对他说加油,争取下一次考到一个好成绩,他看看我点了点头说了一声,好,我一定会努力的 。 ····················· 今天,妈妈看了我的试卷非常 高兴 说第一我的字写的比以前 好看 第二 我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也祝我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心比吃了蜜还甜。妈妈一笑,我感觉她脸上的皱纹也没有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呢。我心想到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为我操心,晚上我好像还听见妈妈说梦话了呢 。 这一次,我考了高分,妈妈很高兴,我决定,以后争取再拿高分。 ·············

篇12:牵动人心的分数作文

上课铃响了,老师严肃地走进教室。我一抬头,与老师冰冷的目光相碰,老师眼里那道寒光射进我的心里,我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老师厉声说道:“这一次我们班考得不太好,许多同学都发挥失常了。”我想:会不会我就是发挥失常的其中一个。

老师开始发卷子了。“黄小烨,80分!”老师喊道。黄小烨开开心心地上台领卷子。黄小烨是我们班上的“钉子户”,他都考了80分,我肯定没问题,我信心满满。“谢榕榕,60分!”老师的脸色突然变得很难看,大声地念道。听到这,我顿时紧张起来,我心想:谢榕榕啊,你可是我们班的顶级学霸啊,你都考得那么差,我们能考好吗?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老师突然喊了一句:“刘晓璇,95分”。老师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我不敢相信地看着老师,一步一步地走上讲台,从老师手里领过卷子,直到那鲜红的95分映入我的眼帘,我才反应过来。

篇13:分数的启示作文

样卷作文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一、李白是谁?

是黄沙漫天, 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 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 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 偏偏要独上高楼, 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 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傲然,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是的, 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 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 相反, 当我们回望当朝, 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 而是你!

二、苏东坡是谁?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 游戏笔墨罢了, 而你却偏偏选择竹杆芒鞋, 踏遍天涯路, 叹“大江东去, 浪滔尽, 千古风流人物”, 感“人生到处之何处, 恰似飞鸿踏雪泥”, 你不为“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所动容, 只愿“青山绿水泛秋浪”而超脱。

是的, 你的固执使得原本能够才显八方, 封官加帽的前景都消逝了, 然而在这消逝中, 你达到了让世人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鲁迅是谁?

是为国民麻木、国家不前的彷徨者吗?是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站起而高呼的呐喊者吗?是为不能为国家多做一件事面悲痛的伤心者吗?在那个医术落后, 贫苦的年代, 人们对你期望本是留学深造, 在医术上有高超造诣, 而你却偏偏放弃美好的前途, 执意回国, 并弃医从文, 为刘和珍君而呐喊, 呼“忍看朋辈成新鬼”。你笔尖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是的, 你的义无反顾使你承受敌人泼来的污水, 使你失去了光明前景, 然你却在这消逝中得到了尊重, 得到了国人的景仰, 得到了民族的肯定。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烟衰草凝绿。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伟人, 在无尽的消逝中得到永生。

这篇作文初议49分, 阅卷领导小组评定为22分。同样一篇文章, 为何会出现如此落差?初评教师认为, 该文切合题意, 举例丰富, 语言优美, 反映了该考生的应考能力和文化功底;而阅卷领导小组却认为, 这份作文结构呆板, 材料堆砌, “把‘套话作文’的格式做到了极致”, 而且“文中部分语句抄袭”, 因此判给分数22分。

样卷作文二:

老南瓜之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岁月与流水“哗哗哗”地流淌, 气势汹汹却又沉郁顿错。

然而记忆里已然发黄的瓜田里, 那个我魂牵梦萦的老南瓜依旧不动声色的散发阵阵醇香。儿时, 借居三婶家, 日子清苦却也无忧, 小孩子对美味总是连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的, 于是心里最常挂念的便是三婶家瓜田那个已经发黄的老南瓜。心中暗暗祈盼了好些日子, 才终于盼到三婶那句:“去把南瓜摘来吧。”脸上咧开大大的笑意, 连应声好都怕耽搁时间, 便径直奔向瓜田。

怀抱着瓜, 从乡间路上走回来的我, 只觉得满心欢喜, 倒是老南瓜的样子已经记不清, 只记得炖烂后入口的触觉是软滑酥腻, 冰甜清香。那甜在心头, 香在鼻间的滋味却是永远封存于记忆中了。

然而现在, 再也没有吃到看到过老南瓜了。那记忆中的醇香已随时间流逝。

极力想挽留, 却挽留不下的便是流逝了吧, 流逝出了伤感, 流逝出了怅惘。如同“落花有意随流水, 流水无意逝落花”的无奈与凄婉。这流逝, 怎一个“恸”字了得?!

然而, 古人又说:“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想来“逝去”并非一个完全消极的名词, 在“消逝”之后, 延伸出来的将是一个新纪元的生命勃发。因为逢雨漏水的草屋渐渐消逝, 才有巍峨城堡的坚不可摧;因为“笃笃”马蹄声的消逝, 才有火车轰鸣而过的尖啸;因为野蛮斗争的消逝, 才有和谐社会的新貌。垂垂老矣的凤凰浴火涅槃, 重生出新一代王者霸气。也许消逝只是一种手段, 为进步而生的手段。

消逝与进步, 似轮转日月, 携手共舞曼妙的桑巴, 而后成就天地宇宙之玄秘。因其玄秘, 仁者怅惘, 智者旷达。因其玄秘, 吾以为倒不如怅惘其所逝, 欢欣其所进, 全宇宙之造化, 全余心之所感。

我依然在路上走着, 却已不是乡间路, 怀抱的也已不是老南瓜, 而是高速运行的笔记本电脑, 却依然闻到老南瓜的醇香。

原来, 消逝的只是物质, 留传的却是情意, 而快步的是悠远的文明。

这篇文章初评时, 评卷教师认为该文贴近生活, 描写细腻, 但倒数第三段似与文章整体风格不符, 可归为二类文, 最后得分为22+22+8=52分。阅卷领导小组赞同初评教师观点, 认为本文从学生生活出发, 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表达能力, 而且语言朴实, 抒发的情感真挚动人, 让人耳目一新, 力应鼓励, 可升格为一类文。因本文不足800字, 最后得分为23+24+9-1=55分。

“样卷作文”又称“效标作文”、“标杆作文”,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 起放样、比照、示范的作用。上述两篇样卷作文, 明显具有代表性。《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文是近年来考场颇为流行的“文化散文”、“名人散文”;《老南瓜之思》则是最近渐受青睐的有生活、有体验、有表达的“本色作文”。笔者认为, 上述两篇高考样卷的这种分数调整, 体现了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对今年乃至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都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 有两点体会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套话作文”将死无葬身之地

关于“套话作文”, 阅卷领导小组专门印发了《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 认为它有以下三个典型表现:第一, 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 (文学) 名人;第二, 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 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 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的开拓。也就是说, 作文的材料熟烂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的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认为, “套话作文”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使高考作文甄别、遴选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套话作文”的流行背后, 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机制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文由初评的49分降为22分, 对那些日常写作总是习惯套用名人名言名事的考生来说, 无疑是当头棒喝;对那些因为受高考优秀作文的影响平时乐于指导学生“入套”的一线教师来说, 无疑也是振聋发聩, 有如醍醐灌顶。“套话作文”, 悖离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 而是滥用材料敷衍话题, 思路僵化, 内容单薄。这种作文, 助长了学生浮躁、投机取巧的写作风气, 淹没了考生的真实情感, 将在以后的高考中得不到阅卷教师的任何好感。这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拓学生视野,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内心,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

二、“本色作文”必大有可为

从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 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到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 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话题一直张扬着“人文”这面大旗。“人文”在哪里?人文应该活在生活中。没有人文的生活是了无新意的, 没有生活的人文却是虚张声势的。而生活却是本色的。要从生活中表现人文, 作文必须是本色的, 只有本色作文, 才能表达生活。“本色作文”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录, 它关注生活, 又高于生活;它勤于挖掘, 又善于表达。它符合新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等等要求。当今世界, 各国作文作学教学日趋生活化, 如日本的“生活作文”, 美国的“本色作文”, 均以学生真正关注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 深受学生喜欢。要实现本色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 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立意去粉存真

中学作文教学强调“文以载道”, 本无可厚非。但“道”常被学生误会, 以为“道”即“政治”, “道”即“文化”, “道”即“哲学”, “道”即“道德”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尽了然, 在作文立意之时, 强不知以为知, 给作文涂脂抹粉, 弄得文章空洞造作, 只见文字不见性灵。比如一写到“路”, 就是“人生之路”、“致富之路”等等。这两年来, 我省高考作文在立意上注意到了这方面问题, 文题关注生活, 立意来自真实。如2007年的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考生可以回忆成长路中, 消逝了什么, 收获了什么;可以写写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 等等。应该说, 在立意上, 去掉了强加给学生的政治、道德等脂粉, 还原为真实的生活, 凸显本色。

(二) 表达朴素自然

像样卷作文二《老南瓜之思》一文, 语言质朴, 全文没有过多的引用典故或文学历史人物, 也没有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 以对三婶纯朴语言和神态的回忆, 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之情。反而是倒数第三段, 作者有意营造文化内涵, 使用了一些华丽词藻, 却成了阅卷教师诟病之处, 被认为与全文风格不符, 最终扣分。因此, 笔者认为,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然朴素视为要务, 教育学生“我手写我口”, 教会学生朴素地观察, 朴素地思考, 朴素地表达, 最后养成朴素地作文这一宝贵的作文审美习惯, 最终形成返璞归真的作文风尚。

(三) 评价宽容多元

教师作文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 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 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一新课标的要求, 在进行作文本色教学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本色作文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心灵, 本色作文应是个性化的。教师的作文评价如果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评价的宽容和多元, 坚持激励和发展的原则, 学生的作文兴趣就不能得到激发, 内心体验也根本不可能真实表达, 情感自然也不可能本色流露。所以, 在评价时, 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写作失误和不足, 教师要对症下药,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促使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作文中那些来源于生活却不能高于生活的部分, 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尊重, 站在学生的角度, 真心和他们交流, 平等探讨, 交换意见。这样,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环境中, 写作自然也就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之中, 那么, 高考考场中优秀作文就会百花齐放, 绚烂缤纷。

摘要:笔者有幸亲历了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 对其中两篇样卷作文分数的调整至今记忆犹新。笔者认为, 高考样卷作文分数的调整, 体现了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对今年乃至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都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故借此文试图管窥高中作文教学。

关键词:高考样卷作文分数的调整,高中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2007年6月, 浙江大学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印发.

篇14:分数的启示作文

关键词:分数;百分数;倍数关系

一、揭示研究百分数的必要性

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及各种实验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所以我们才有必要研究和学习百分数。这期间涉及百分数的意义,它看似容易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百分数的意义并非教师想象的那样能让学生接受,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给学生讲解清楚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妨我们做如下解释。

二、探讨问题,形成概念

(一)分数和百分数的差别

分数主要是表达出个体占总体的一个比例,区别于百分数,分数的分母是随意的,多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表达;分数有时候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即两个数的比:××吃了1/2块蛋糕,××吃了这块蛋糕的1/2;××喝了1/3瓶的水,××喝了这瓶水的1/3;而百分数,它的分母固定为一百,是形容部分占总体的一个比例,但因为百分数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小数,也很容易相互之间比较大小(因为分母是相等的嘛),所以书面上即官方上表达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时,在分数的基础上又以100做基数,发明了百分数。

所以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采用符号“%”(叫做百分号)来表示:像90%、80%、75%、45%、100%、22%、117.5%等这样的数就是百分数。

(二)探索百分数的倍数关系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某校五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问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的百分之几?(2)一个工人从一批产品中抽出100件,经过检验有49件合格,问这批产品中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结合例1、例2,利用我们所学知识很容易解决像17%,49%应该注意它的读法和写法,写的时候先写数,再写百分数;读的时候先读%再读数。但是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类问题:(3)你爸爸的年龄是36岁,你的年龄是12岁,爸爸的年龄是你的年龄的几倍?学生很容易做出答案:36÷12=3(倍一般不作單位名称)这个问题不难;试着再问:(4)爸爸的年龄是你年龄的百分之几?学生思考后,仍然列出算式:36÷12=3=300%。那这里,怎么理解这个得数300%呢?它仅仅表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结合3倍和300%倍,教师把这两者的迁移、变通明确后,再循序渐进地建立“关系”的概念,切不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需要慢慢渗透这种关系。“我和××是师生关系”“××和××是朋友关系”“你和××是母子关系”等,这种关系看得见吗?摸得到吗?学生回答:看不见,摸不到。教师需要解释这种似乎离我们挺遥远的,但实际上离我们又那么近的问题。这种数学中的倍数关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从生活中提取和抽象出来的。可以理解为:一堆煤,运走了50%,还有50%没有卸;一盘水果,同学们吃了它的30%,还有70%没有吃;花园里有盛开的鲜花,有40%是红色的,有60%是黄色的;姚明投篮的命中率是46.8%;一件衣服的棉材料的含量是80%;一个班级的出勤率是90%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向学生讲解,一点一点灌输这种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把百分数的意义讲得透彻,讲得灵活,因为生活需要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始终贯穿于生活。教师在教给学生具体、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大胆尝试和引导,引导孩子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用一颗激情和火热的心去迎接数学中的种种问题,克服数学中的困难;教给他们知识,带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遨游,乐此不疲地投身于数学的研究与探讨中,真正地理解并热爱这门学科。“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

而分数和百分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百分数仅仅表示一种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如果我们通常讲:一段绳子长29%米,这堆煤有70%吨,有70%个苹果等都是错误的,在教给学生做选择或判断的时候,必须明确百分数是一种关系,它不能带表示计量的单位名称。如果这样说是正确的:陆地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1%,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在这里我想稍做一点解释:语文中常提到倍数和分数。表示数目减少,一般用分数,表示数目增加,一般用倍数。可我们数学中,我认为有些区别,表示数目减少,也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百分数。如:今天看节目的人数比昨天减少了1/5(20%),减少了——不包括单位“1”的量即昨天看节目的人数,意味着今天看节目的人数减少了,减少到单位“1”的量,即昨天看节目的人数的4/5(80%)。今天看节目的人数比昨天增加了100%,——增加了不包括单位(“1”)的量,昨天看节目的人数。如果改为:今天看节目的人数是昨天的200%,这意味着今天看节目的人数增加了,增加到单位“1”的量即昨天看节目的人数的200%,也就是今天看节目的人数是昨天的2倍。而这里的2倍恰恰就是200%倍,由上面的例子更容易得出结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浅谈“1”的问题

1.如果另一个数是单位“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就是求一个数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或几分之几。

2.生活中的百分数有时小于100%或等于100%,比如说:种子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班级的出勤率,小麦的出粉率,可能小于100%或等于100%;生活中的百分数有时大于100%,比如说:老师布置了10道题,小明完成了15道题,小明完成题目占布置题目的150%,就大于100%;小麦比去年增加20%,今年是去年的120%,大于100%;棉材料占衣服材料的80%,涤纶材料占衣服材料的20%,果汁的质量占总质量的100%。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要有意识地强调“1”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1”。

在百分数的认识中,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相转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对于今后的百分数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对以后涉及的利息、成数及折扣的问题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价值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权松爱.百分数的应用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17).

[2]邱爱渠.感知、理解与应用:“百分数的应用(一)”之教学谈[J].学园,2013(16).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下一篇:汽车美容装饰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