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2024-07-12

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通用9篇)

篇1: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流浪乞讨救助制度分析

【摘要】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流浪乞丐自古就有,他们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是最需要救助的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救助、安顿和管理措施从而形成了当代的中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然而,中国当代流浪乞讨群体是个鱼龙混杂的群体,他们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并具备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原因使他们选择了流浪乞讨这种生存方式,所以对这些人的救助和管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加之近年来我国流浪乞讨日益“职业化”的趋势和现行政策存在的种种弊端,现行流浪乞讨制度的实施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因此必须在充分了解当代中国流浪乞讨人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建立完善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

【关键字】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特征 分层救助

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是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政府、社会、家庭责任有机结合,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济经历了生产教养、收容遣送和救助管理三个阶段。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把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

根据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确定城市生活无着的了流浪乞讨人员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问题,又无亲友投靠;二是既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又不享受农村五保供养;三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救助站对受助人员的救助时限不超过10天,受助人员在接受救助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必须离站,不得长时间滞留站内。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原则、临时性救助原则和政府、社会、家庭责任有机结合原则。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特征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边缘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的“边缘性”体现在“边...

缘地位”和“边缘人格”两个方面。流浪乞讨人员往往在社会中处于“被遗忘、被忽略”的地位,他们是社会中最贫苦最需要救助的群体。同时,流浪乞讨人员也具备“边缘人格”,“边缘人格”指的是与社会变迁相关的人格状态,流浪乞讨人员的特征表现出并不反社会但也不健康,并伴有诡异、无序迁徙、无视社会规则甚至越轨等行为特点。

流浪乞讨人员由于边缘化的地位滋生的病态的人格特征例如认为乞讨合理、乞讨可以致富等导致了他们无序的迁徙以获得更多的的利益。这种无序迁徙并非.....

自由迁徙,它不仅不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反而会增加当地的管理成本和救助成本。

道格拉斯认为,违反生活准则和生活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就是越轨。..在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内部存在着三个层次的越轨行为:首先,流浪乞讨生活属于非正常的、不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而获取酬劳的生活,这与社会文明的基本准则是相违背的,也是社会不倡导的;其次,由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素质低、生活所迫,他们中有的人打架斗殴、随地吐痰、好吃懒做等,这些行为都属于违反社会秩序的越轨,也叫做一般性越轨;再次,当代乞丐中也存在着类似于“丐头”式的人物,他们偷窃抢劫、绑架勒索、卖淫嫖娼、控制儿童、团伙犯罪、贩毒吸毒等,这些人就严重违反社会法规的越轨。这些流浪乞讨群体内部的差别也决定了在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救济和管理。

三、流浪乞讨人员分层理论

陈微在《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中将中国流浪乞讨群体内部划分为7种层级,分别为贫困流浪乞讨者、疾病流浪乞讨者、短期流浪乞讨者、反复流浪乞讨者、越轨流浪乞讨者、违法流浪乞讨者、未成年流浪乞讨者。

1、贫困流浪乞讨者

贫困流浪乞讨者是指因自然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而造成失去基本生产资料、生产能力底下、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匮乏、经济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甚至连基本生存都无法维持而被迫流浪乞讨的人。

2、疾病流浪乞讨者

疾病流浪乞讨者,是指因疾病无力承担医疗费,或为亲人筹集巨额医疗费用而陷入流浪乞讨的人。他们分为这几部分:精神疾病流浪者、无力负担医药费求乞集资的重病者、遭到家人遗弃到街头乞讨度日等死的绝症病人。

3、短期流浪乞讨者

造成短期流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流动失范而陷入生活困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向救助站求助,他们中有的有乞讨行为,大部分却没有;另一部分因家庭问题外出寻夫、妇、父母、兄妹未果,在用尽盘缠又举目无亲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流浪街头,有的人为了果腹而伸手讨要。

4、反复流浪乞讨者

反复流浪乞讨者是指以自身的技能、残疾、疾病、意愿为依托,认同并主动选择流浪乞讨为生活方式的人员。反复流浪乞讨者由这些人构成:一是挟技乞丐,....他们身怀绝技,会吹拉弹唱、写画杂耍;二是残疾乞丐,他们利用自身身体的残....

疾来博得路人的同情和施舍;三是诡托乞丐,这类人诡言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

流落他乡等各种感人故事骗取钱财;四是游走乞丐,他们十分认同流浪生活,常....

年行走于各地城市,以乞讨为生;五是举家乞丐,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乞丐团体,....

全家长期居住在廉价的出租房或小旅馆,编造种种令人同情的谎言来骗取怜悯;六是求职不成的乞丐,进城打工找不到工作,或失业后还想留在城市的农民工会.......

选择反复求助和依靠流浪乞讨等待工作时机;七是强索乞丐,乞讨不予就反复纠....

缠,强夺吃食,甚至以自残进行威胁,达到索要钱财的目的;八是疾病乞丐,精....神疾病或筹集治病资金也会反复上街乞讨。

5、越轨流浪乞讨者

越轨流浪乞讨者是指运用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有组织分工,有地位等级,有违反社会准则、社会秩序等行为特点的流浪乞讨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乞

讨为生的团伙乞丐,具有帮派性质,每个人都有给子分工,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有严密的帮规,有首领,有分支机构。即当代的“丐帮”;第二类是游手好闲的流浪者,他们的乞讨行为并不单一,往往伴随其他行为,如一边乞讨一边捡垃圾,...

一边乞讨一遍干些偷盗的营生,以青少年为主;第三类是参与挟持儿童,将儿童....

作为乞讨工具的乞丐团伙。以上三类人在行乞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违反社会准则、违反公共秩序、伴有轻微违法倾向等特点。

6、违法流浪乞讨者

违法流浪乞讨者是指违反社会治安管理条例情节严重,以挟持儿童作为乞讨工具的乞讨团伙组织者,和以乞讨为掩护的偷盗团伙组织者。...

7、未成年流浪乞讨者

未成年流浪乞讨者,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的监护,流落到社会上超过24个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未成年流浪乞讨者具有贫困乞讨者、疾病流浪乞讨者、反复流浪乞讨者、越轨流浪乞讨者所表现出来的混杂行为特征。之所以把未成年单独列一类,是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予更多的帮助。

另外,综合分析以上七类流浪乞讨人员,他们还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贫困流浪乞讨、短期流浪乞讨、职业流浪乞讨和未成年流浪乞讨。(如图)这种分类分层是建立流浪乞讨分类分层救助制度的基础。

疾病流浪乞讨者

短期流浪乞讨者

反复流浪乞讨者

越轨流浪乞讨者

违法流浪乞讨者

流浪乞讨群体各层次基本结构图

这个结构图基本在框架上描述了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基本特征,由此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构成非常复杂。然而,这只是在框架上对流浪乞讨群体的特征的简单描述,这种描述固然有益于我们更好的分析他们的特征从而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但是真实的情况要远比此复杂和难以解决。

四、流浪乞讨救助制度实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这些进展表现在:

1、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近几年相关部门组织了许多重要会议,出台了相关细则,为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配套政策开始逐步完善。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相继出台了救助细则,这些细则针对当地的特殊性指导了救助的开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雏形设想和试点实行,标志着社会救助工作已经从单纯解决城乡贫困居民衣食等基本生活困难,转向致力于系统考虑他们多方面的特殊困难和救助需要,从而进入了一个全面整合救助资源、整体推进救助体系建设的崭新时期。

3、工作协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救助管理工作。在各地出台的一些救助管理工作具体意见中,明确了财政、编制、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各地建立的专项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各相关部门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协调和合作。然而,在看到进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目前我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严重。尽管相关细则中规定了救助管理站的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但是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部分救助站工作人员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救助工作量参差不齐,救助量大,而救助资金相对缺乏。

3、经费缺口大。救助管理站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所需救助管理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实际执行中仍有很大的缺口。一方面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影响了救助管理站正常开展工作。

4、政策规定仍较粗放。尽管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难题是:

(一)如何通过完善政策规定来对救助对象的进行有效的甄别。

(二)对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规定存在空白。

5、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尚存在漏洞,亟需改进。

五、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探索

基于我国目前流浪乞讨群体特征和流浪乞讨救助制度实施的现状,新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正在构想中。作为一种模式,社会救助并不是单人的、零散的救助,而是指社会组织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运用救助、保护、支持、回归等干预手段,对由流浪乞讨行为造成的无序状态进行有序控制,使他们与社会一般成员实现“耦合”。通过这一过程,也对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使社会成员懂得救助的责任和义务以合理的态度来对待流浪乞讨现象。

该模式还在探索中,整体上的思路是从三大方面对流浪乞讨救助制度进行建设:

(一)流出地的扶贫保障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造成流浪乞讨现象的源头,只有改善农村贫困条件,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因此扶贫工作至关重要。对此,农村扶贫的思路是采取开发式扶贫和编织生活保障安全网相结合。贫困地区的开发式扶贫要从

几个具体方面入手:①从工作扶贫转向制度扶贫。比如参与式扶贫、合作式扶贫、教育式扶贫。②提升穷人的发展资本,让贫困人口参与扶贫的发展过程。③注意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④有计划的实施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编织生活保障安全网的核心工作就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福利服务制度。

(二)流动中的照顾劝导

流浪乞讨人员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从流出地流向流入地,又从流入地流向另一个地方,不断反复流动。一般来说,救助力量总向流入地和流出地倾斜,对两地政府的救助要求也较高,但是解决流浪乞讨问题,仅仅将重担押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是不行的,各地政府都有责任承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还要动员广大民众和民间力量参与。就是说,各地政府都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同时还肩负着培育民间救助机构和公民救助行为的责任。为此,各级政府可以为流浪乞讨人员开发劳动岗位,引导他们走上诚实劳动的道路;各基层社区应实施社区照顾;各级志愿者组织可以组织街头劝助。

(三)流入地的救助管理

流入地大部分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因此强化管理成为流入地政府救助工作的一部分。流入地救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细化救助管理计划和实施联合救助管理。需要细化的具体救助计划包括房屋支持计划、教育与就业支持计划、街头救助计划、街头仲裁计划、救助仲裁计划、集中安置参与劳动计划等。实施联合救助管理,不仅是指地区间的机构合作,还包括机构间的沟通和配合。

流浪乞讨救助模式的许多细节还在逐步完善和实践中,社会各界力量都有责任参与进来,从而完善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使流离失所的人们得到妥善的安置。

参考文献

1、王齐彦等:《中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篇2: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一、责任单位

衡南县民政局

二、责任人

县民政局分管副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衡南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站长为第二责任人。

三、权力行使依据

(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

(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民政部令第24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救助范围

衡南县行政区域内申请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正在衡南县行政区域内流浪乞讨的无行为能力的人员。

五、申请救助应当提供的资料证明: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物品情况。

六、办理程序和时限

(一)受理

1、救助员查验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2、询问当事人的是否自愿接受救助;

(二)审查—登记—报批

救助员审查当事人提交的申请及有关材料后,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为当事人办理救助手续,填写《入站登记表》,报分管领导批准。

(三)时限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县民政局备案。

八、监督检查

衡南县民政局纪检监察机构及社会福利事务股定期对救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九、责任追究

救助站及其救助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为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实施救助的;

2、依法应当救助而不予救助的;

3、违反规定程序办理救助手续的;

4、玩忽职守救助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的;

附件:救助程序流程表

附件:

篇3: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一、新救助管理办法的改进

新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 体现了我国在法治时代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护, 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的新探索, 体现了政府自身正在由管制型的权利政府向服务型的责任政府的转变, 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旧的收容遣送制度相比, 新办法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一) 从强制收容遣返向自愿接受救助转变

旧办法规定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必须被强制收容遣返, 不考虑当事人是否愿意。而新办法强调, 任何人不得强制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同时, 受助人员也可以自愿放弃救助, 告知救助管理站后即可离站, 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新办法明确规定的自愿受助、无偿受助的原则, 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接受救助意愿的尊重, 流浪乞讨人员有权利选择救助也同样有权利选择放弃救助, 他们的意愿和选择都必须得到尊重。

(二) 从维护城市管理向提供救助服务转变

新、旧办法在制定之初的基本出发点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收容遣送办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城市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 而“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只是手段, 也正因为如此,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 制度最终异化为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为其唯一目标, 并最终引发了孙志刚事件。新办法明确了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是其唯一目标[1]。在其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 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制定本办法。”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单纯追求城市社会秩序安定而导致制度功能异化,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 更加强化了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约束

新办法在内容规定上更加具体和细化, 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强化了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约束, 而减轻了对受助人员的约束。在旧办法中, 由于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城市治安管理, 所以将受助人员仅仅作为简单、被动的管理对象而对其附加了种种限制条件和要求, 如“及时把他们遣送回原户口所在地”, 收容人员“必须服从收容、遣送”等。

新办法明确规定, 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押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并且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于当地救助站工作人员负有教育、培训和监督的职责与义务。

(四) 内容规定更加人性化

除了对于提供的基本救助内容做了具体规定外, 新办法还体现出了更加人性化关怀的一些方面, 如“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 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 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就体现了对处于弱势地位女性的特别保护;“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 维护站内秩序”对保障受助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做了明确要求, 防止各种危害和伤害的再次发生。

此外, 新办法也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 “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表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政府对寻求各方力量、积极有效参与社会保障新途径的尝试和探索。

二、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自新办法实施以来, 各级救助管理工作稳步发展, 成效显著。但是, 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 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此同时, 流浪乞讨现象亦呈现出新的特点。

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 有因灾害或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者, 他们确属社会救助的对象;有以乞讨为生财手段的好逸恶劳者, 属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以流浪乞讨又无理上访或偷摸拐骗从事违法活动者, 属于社会治安管理对象;有少数犯罪逃逸或流窜者, 属于刑事惩治的对象。对于拒绝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站、公安机关、城管等部门在管理中, 均存在缺乏执法依据和执法手段的问题, 那些特殊教育的对象、治安管理对象、刑事惩治的对象, 已经成为管

在实地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 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 大多数是从别的救助站转来的需要本救助站进行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 仅有一小部分人是自己寻求救助的。而在这一小部分自愿寻求救助的人当中, 大部分属于暂时还没有流浪乞讨的投亲不着、务工不着、无钱看病、从家里走失、被偷盗等有临时困难的人, 真正有长期生活困难的人, 反而选择在外长期流浪乞讨, 拒绝进站接受救助, 救助管理站也因此曾经一度出现无人可救的局面。

3.管理救助方式简单

对待进站受助人员, 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几乎无一例外的为接收进站———采集信息———联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员家属———送其回家或由流出地政府接其回去。工作人员几乎不跟受助人员进行与采集信息无关的交流, 也从来不去了解不同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 缺乏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等分析和交流, 特别是在救助中依然把求助者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给予施舍性的物质救助, 使求助者难以接受。

4.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目前的救助管理站尚未完全脱离原先收容遣送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工作人员也都是原来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 虽然机构性质发生了改变, 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他们在长期工作当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养成的工作态度已经很难改变, 有的工作人员习惯了对受助人员冷言冷语,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和现行的新办法发生冲突, 但事实上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相距甚远。

(二) 呈现出新的特点

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 城市流浪乞讨现象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如乞讨人数剧增, 多数乞讨者只以要钱为唯一目的;职业化、团体化乞讨比重增加;经营乞讨人员的现象增多;乞讨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 等等。

三、完善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国家的经济条件尚不足以令我们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 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转变为一项福利事业。目前, 在我们国家, 救助管理站实际上充当的只是一个救助“中转站”的角色, 而不是长期的福利机构。因此, 就如何做好这个“中转站”, 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 提出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

首先, 尽管国家在2003年相继出台了两个法律文件, 但过于原则化的条款内容, 使得救助管理工作操作性不强, 落实难度大。其次, 对于出现的管理盲区, 也应当从立法的角度予以增补和完善, 如将职业乞讨人员纳入救助体系, 使得对职业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最后, 新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必须注意和《残疾人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的相互衔接与配套。

(二) 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救助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第一层面是对其基本生活进行救助, 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以保证其能够维持生存;第二层面是对其进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救助, 以帮助他们自食其力、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目前,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停留在第一层面, 忽视了心理层面的救助工作。而心理救助需要将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相结合, 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 主要侧重于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等精神层面上的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 是社会工作应当高度关注并提供帮助的对

(三) 救助站与高校联动, 建立互惠合作关系

缺乏高素质、专业的工作人员是救助站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可以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 利用高校资源, 通过救助站与高校的联动, 建立一种互惠合作的良好关系。目前,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 也就意味着这些学校在这几个领域拥有比较充足的师资力量以及一定规模的在校学生, 这对于救助站来说, 也是一项可加以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

(四)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除了依靠国家财政外, 还应当呼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加入到救助工作中来, 争取捐款捐物, 缓解资金压力;向社会招募义工, 缩减开支。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哪种方式筹得的资金, 其使用都必须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公开, 定期向社会公布, 让社会各界的爱心落到实处。

要真正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做到位,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努力。从长远来看, 大力发展经济, 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缓解贫困现象, 才是治理流浪乞讨人员的根本之策, 此外, 社会现实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流浪乞讨问题。

参考文献

篇4: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为深入贯彻中央、XX省以及《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办〔2020〕X号)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我县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经县政府同意建立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机构组成组长:XX副县长

副组长:XX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XX县教体局局长

XX县公安局局长

XX县民政局局长

XX县财政局局长

成员:XX县人社局副局长

XX县交通局副局长

XX县卫健委党委委员

XX县城管局副局长

XX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XX县民政局副局长

各镇、产业集聚区行政一把手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做好会议筹备工作;协调督促各单位履行工作职责,落实联席会议决定;收集汇总并通报各单位职责完成情况;组织督查相关单位开展联合行动;完成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主要职能

(一)掌握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情况和动态,提出工作方案和相关措施。

(二)督促各相关单位履行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属地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三)对辖区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建立长效属地管理机制。

(四)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成员单位职责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严格落实属地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设施建设、经费保障、人员调动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加强流出地、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救助,强化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协同配合,合力形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机制,协同县救助站完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一)县民政局牵头负责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配合市救助站完成人员安置、返乡护送、安全管理等工作。

(二)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履行街面巡查职责,主动承担街面巡逻任务,依法处理强讨恶要、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流浪乞讨人员,对工作中发现报警求助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应及时引导、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对发现危重病情的流浪乞讨人员直接护送至定点医院救治,严厉打击拐卖流浪未成年人和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协助救助管理机构为滞留超过三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办理落户登记手续,为本地区因长期在外流浪被注销户籍的受助人员办理恢复户籍等相关事宜。

(三)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要依法做好防范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管理工作,在执行公务期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要做好告知、引导和护送工作,协助公安、卫健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

对流浪乞讨人员中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进行教育、制止、纠正。

(四)卫健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定点医院,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指导完善相关制度,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紧急救治并且协助救助管理机构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五)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经费保障,负责将救助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福利待遇以及救助管理工作突发性事件所需经费资金,落实定点医院为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危重病人提供医疗救治费用,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六)人社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区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工作,为已办理落户的滞留人员办理社会保险。

(七)交通运输部门要指导交通运输、铁路部门、各运输企业为救助管理机构护送流浪乞讨人员返乡购票提供便利。

(八)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劝学、返学工作。

(九)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宣传报道,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救助观念,对救助部门的媒体寻亲,寻人启事等予以配合。

(十)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四、工作规程及要求

(一)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由组长或其委托人召集主持。

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会议。

(二)县民政局牵头做好联席会议各项工作。

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研究制定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措施,协调各成员单位加强联动,沟通协作。

(三)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联席会议事项的跟踪督促落实,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有关进展情况。

各成员单位之间要互通信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

篇5:冬季流浪乞讨人员爱心救助行动

广大市民朋友们:

严冬到来,突降霜雪,当你和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嘻笑玩乐时,当你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畅享天伦时,请你们留意一下,我们周围是否有流浪乞讨人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帮助。为此,州、市民政局向全市广大朋友发起“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行动”的倡议:

一、全市广大市民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告知、引导其向州、市救助管理站求助。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街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应当及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告知,同时拨打110报警电话,也可以直接与州、市救助管理站联系。

亲爱的朋友们,您的一个电话,就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您的一次援手,就可以挽救一个坠入苦难的家庭,而您自身也将得到无比的快慰!

州救助站联系电话:0859—3915062地址:兴义市文化路33号 市救助站联系电话:0859—3814448地址:兴义市乐园路 另有紧急情况请拨打电话:

篇6: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一、充分认识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存在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遭受摧残和虐待的现象。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各级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部门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各尽其职,多管齐下,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教育警醒群众、弘扬正气。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落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协调配合做好落实工作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涉及多个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这一工作。

(一)民政部门要加强街头救助,协助配合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做好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

一是组织、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街头救助。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愿入站的,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饮食、衣被等服务;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

二是坚持“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调查、取证和解救工作。对于公安机关解救、护送来站的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要做好接收工作,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铁路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未成年人,由乘车地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接收,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对于受助未成年人,要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建立数字档案,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中未成年人的采血工作。

三是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街头治理工作。民政部门在街头救助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滋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污损、占据公共设施妨害他人正常使用和破坏城市市容环境的,要向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提出执法建议。

四是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要从维护受助人员权益出发,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把未成年人与其他救助对象分开,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对残疾、智障、受到伤害或有心理问题的,积极进行医护和康复。加大站内人员和接领人的甄别、核查力度,防止未成年人被冒领冒认和犯罪分子藏匿其中。要做好站内安全防范工作,确保站内人员安全。

五是做好返乡、安置和流出地预防工作。要畅通受助人员返乡渠道,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力接回的,经协商后可由救助管理机构接回或送回。对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并积极探索社会代养、家庭寄养等社会安置模式。督促流出地人民政府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困难群众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监督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防范虐待、遗弃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防范强迫其外出流浪。

六是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或个人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庇护、饮食、衣被等帮助,探索开展社工干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教育培训,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公安机关要强化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力度,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和站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接、报警工作。接到群众举报线索,要快速出警,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记录,件件有人管。坚持解救与打击并重的原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确保打击有力,解救到位。

二是强化立案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立案工作。凡是接到举报发现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组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接待民警要认真询问案情,及时出警,对涉嫌犯罪的分别按照拐卖儿童罪、拐骗儿童罪、组织儿童乞讨罪、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立案侦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是加强对街面等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活动场所的巡查。要加强对繁华街区、桥梁涵洞、地下通道、热力管线、废弃房屋、火车站、风景游览区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的巡查。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要按照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会同民政、卫生等部门救治。发现流浪未成年人的,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发现利用婴幼儿或未成年人乞讨的,要现场取证,调查盘问。对无血缘关系、来历不明和疑似被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要控制犯罪嫌疑人,解救未成年人。对利用婴幼儿、未成年人乞讨的监护人,教育、警告后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加强流浪乞讨儿童的采血和检验比对工作。对街头流浪乞讨和被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一律采血,经dna检验后将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各地在采血和检验比对工作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费用。

五是加大打击力度。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虐待和故意伤害流浪未成年人,以及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牟利或组织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团伙。认定是被拐卖、拐骗的未成年人,要立即解救,尽快送返其监护人身边。对暂时找不到其监护人的,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并继续查找其监护人。对亲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要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是做好有害乞讨行为的管理工作。协助民政部门开展街头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依法处置。属于救助对象的,送救助管理机构救助。

七是协助救助管理站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社区警务布点,在救助管理站设立警务室或警务联络员。要依法严厉打击聚众闹事、结伙冲击、围攻救助管理站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站内人员安全和工作秩序。

(三)城市管理部门要依法做好防范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管理工作,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

一是依法处置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占据、损毁公共设施妨碍他人正常使用的行为和随处涂画、制造噪音等破坏环境卫生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是协助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在街头执法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告知、引导、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发现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联系医疗卫生部门救治。

(四)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治工作。要按照《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XX〕8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XX〕6号)规定,指定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收治有关流浪乞讨人员。

(五)财政部门要做好对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以及对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的经费保障工作。要按照上述各部门职责任务和国家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应由政府承担的救助、管理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以及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经费,分别列入有关部门预算给予保障。

三、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一)健全机制。各地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坚持“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营造帮助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落实。公安部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国打击拐卖儿童妇女工作综治考核并列入刑侦工作绩效考核。民政部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国民政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内容,认真督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报请综治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追究有关责任。

救助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沿街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对确因生活困难的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对以乞讨为职业的人员,依照城市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因此,在社区重点路段重点,对人员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车站、娱乐场所和十字路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地段开展了4次集中清查工作。在清查过程中,我们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仔细询问,并对他们进行了登记,并对他们进行了劝说,详细讲解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具体内容,圆满完成了清查工作。

篇7: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2019年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十六周年,为深入宣传贯彻流浪乞讨人员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扩大社会影响,根据市局通知要求,我站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主题宣传月活动,活动有序组织,多措并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举行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按照5月24日会议要求,我站及时响应、精心筹备,利用6月1日儿童节契机,通过宣传板报、纸质材料等手段,将救助法规政策、救助管理工作现状和十六年来取得的成绩,披露职业乞讨的各种惯用伎俩,以及未来救助管理工作的新举措等几个方面,以群众喜闻乐见、真实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活动中共制作横幅4张、宣传板报2块、政策宣传册1500份、救助宣传册500张。

二、开展救助管理宣传专项行动。

根据民政部相关文件精神,我站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县区救助管理站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报专项行动进展情况,提高社会关注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探索救助保护途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举行“开放日”活动。

今年是第七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6月19日上午,我站全体干部职工在毕节市人民公园举行了“6.19”救助管理开放日活动。通过向市民发放和讲解毕节市救助管理站宣传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宣传资料,共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开展寻亲服务主题宣传周活动。

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宣传活动,展放无法核实身份人员的寻亲展板,向社会公众普及寻亲知识,公告寻亲信息,展示寻亲服务成效和滞站期间照料服务情况,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扩大寻亲信息传播渠道、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回归家庭、提高社会公众对救助管理机构寻亲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站将根据活动经验和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提高救助水平。

毕节市救助管理站

2019年7月1日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

贺兰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人性化的服务管理,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

建立健全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机制,制定工作方案,主动与综治、公安、城管部门协作,发挥综合网格员信息平台作用,认真安排部署,各单位、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救助工作组,指派专人负责,提高专项救助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动员的发现领导机制。

二、加强宣传,全民行动

一是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公布救助热线电话,发放救助政策宣传材料,在全社会形成部门主导,各界热心人士积级参与,群众热心主动的发现机制。二是通过张帖指示牌、微信、电视广告集市宣传等方式积级引导和动员广大出租出司机、环卫工人、夜间治安人员志愿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随时拍”救助活动中。三是民政局、各乡镇救助热络电话24小时畅通,随时接受各界流浪乞讨信息,保障第一时间救助。

三、加强履职,有效救助

一是有效使用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对救助人员进行甄别,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及时得到救助,也显著遏制了个别“跑站者”恶意骗取救助资金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我局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发挥综合网格员信息平台作用,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及时救助,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拨打110或救助热线,发现危重病人,疑似精神病患者,拨打120或110救助,确保我县无一例因救助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冻、饿死(伤)事件发生。

篇8: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使用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宁民字„2013‟26号)要求,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成立了流浪乞讨救助专项资金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对2011、2012两流浪乞讨救助资金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详细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设立临时救助安置点162个,包括156个村部和6所敬老院。购置6000元的救助物资,包括棉衣裤50套、棉鞋50双、棉大衣20件、工作服5件、手套120双、手电15把,拨付临时救助工作周转金2000元。

我局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使用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及时救助、重点使用,专户储存、专项支出”的原则,建立了“四个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即:救助工作管理一人一档;资金使用审批三人一同签字;专项资金储存专户管理;汇报、公开一月一次。2011至2012年,自治区民政厅共拨付给我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专项资金5万元。两年内,我县累计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66人,救助天数5712天,救助费用支出419730元。2011年救助5人,投入救助资金2800元;2012年救助61人,投入救助资金416930元。其中:提供食宿救助18人,救助天数3151天,支出94530元;送入定点医院住院救治9人,救助天数2453天,支出294360元;提供返乡车费4人2800元;护送返乡13人9800元;亲属接回7人,支付12200元;简易救助26人,救助323天,支出12340元。

二、主要做法

我局采取“六保”措施,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收留救助管理工作。一是保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组织县、乡、村(社区)干部,集中时间,深入全县大街小巷、各小区院内、建筑工地、食堂饭馆、垃圾设置点、车站、农村庄社、破窑破房、草房草垛等地点,对农村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大排查,做到不漏巷、不漏社、不漏庄、不漏点、不漏馆、不漏段、不漏所。二是保物资。多方筹集资金,采购棉衣、棉被、棉鞋、方便面等救助物资和手电、大衣等工作人员巡逻用品,及时运送到各乡镇救助点,确保收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三是保安置。按照方便、就近、灵活、妥善安置的原则,救助工作组按照救助管理工作需求,合理确定救助工作安置点,把各村部、各敬老院确定为应急临时安置点,确保收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安置。四是保生活。在收留安置期间,确保穿暖、吃饱、住好、生活足量供给。护送回家后,对其本人和家属给予一定的临时生活救助,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五是保医疗。对收留患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住院医治期间的门诊费、住院费、生活费全部给予救助,对精神病患者及时送往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直到恢复健康为止。六是保根本。坚持从源头监管的原则,对护送回家的流浪乞讨人员,与家庭监护人依法签订监护协议书,给监护人每年给予一定的临时生活救助,对无亲属监护的人员,及时纳入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杜绝流浪乞讨现象再次发生。真正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的用在急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身上,使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自查结果

通过自查,自治区民政厅2011至2012年共拨付给我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5万元,两年共支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费用419730元,目前下欠369730元。没有出现救助专项资金挤占、挪用、骗取等乱花乱用、违规违纪现象。

四、工作建议

篇9:浅析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81号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经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总 理 温家宝 二00三年六月二十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003年7月21日

民政部发布2003年第24号部令 第一条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第三条 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物品的情况。

第四条 救助站应当向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告知救助对象的范围和实施救助的内容,询问与求助需求有关的情况,并对其个人情况予以登记。

第五条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应当及时安排救助;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

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

第六条 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救助站,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站保管,待该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制定救助站受助人员的作息、卫生、学习等制度。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规章制度。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食物和住处,应当能够满足受助人员的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受助人员食宿定额定量的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具体规定。

第九条 受助人员在站内突发急病的,救助站应当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在站内患传染病或者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救助站应当送当地具有传染病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治疗,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

第十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家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

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一条 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由救助站发给乘车(船)凭证,铁道、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验证后准予搭乘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受助人员的亲属及前往地的有关组织、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第十四条 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条 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第十七条 救助站已经实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满,受助人员应当离开救助站。对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八条 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乡级、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

第十九条 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期间应当遵纪守法,不得辱骂、殴打救助站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受助人员,不得破坏救助设施,不得毁坏、盗窃公私财物,不得无理取闹、扰乱救助工作秩序。

对受助人员的违法行为,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受助人员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的,或者发现受助人员有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救助站应当将受助人员入站、离站、获得救助等情况如实记载,制作档案妥善保管。

第二十一条 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救助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由该救助站的上级民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救助站落实救助措施和规章制度;

(二)指导检查救助工作情况;

(三)对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四)调查、处理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五)帮助救助站解决困难,提供工作条件。

第二十三条 救助站的上级民政主管部门不及时受理救助对象举报,不及时责令救助站履行职责,或者对应当安置的受助人员不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安置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关于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04]8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民政厅、财政厅、公安厅、卫生厅、编办•关于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各自职责,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关于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公安厅 省卫生厅 省编办(二○○四年四月)

为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及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2003‟83号),切实做好我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救助管理工作

各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要把贯彻•救助管理办法‣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各地对没有生活来源的本辖区居民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救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避免其外出流浪乞讨,并根据需要设立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要给予妥善安置。民政部门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帮助救助管理站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机构编制部门要做好救助管理站(点)的设立(变更)、人员编制核定和登记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公安机关应协助救助管理站做好求助人员身份的核实工作,对救助管理站内发生的违法案件、受助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依法处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大•救助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卫生、交通、铁路、城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救助管理工作尽快步入健康、正常的轨道。

二、依法救助,规范管理,确保救助工作正常运行

(一)救助原则。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实行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即流浪乞讨人员自愿向救助管理站求助,自愿接受或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救助管理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及其家属和单位收取费用,也不得组织受助人从事生产劳动挣取生活费及返家费用。

(二)救助对象。救助管理站救助的对象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正在城市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对偶遇失窃、务工不着且身无分文、无处食宿而向救助管理站求助的人员,可在查清情况,履行必要手续的前提下,给予短暂的食宿救助。救助管理站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和救助标准,既不能让应得到救助的对象得不到救助,也不能随意扩大救助范围,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立即终止救助。

(三)救助程序。救助管理站要向求助人员说明救助的对象和内容,询问求助人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登记。询问内容包括:求助人员姓名、年龄、住址,生活来源、是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有无现金及贵重物品,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亲属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属于救助对象的,由求助人员填写•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书写有困难的,可以由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填写。救助管理站应在24小时内完成登记建档,及时安排救助。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对因年幼、年老、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管理站应先予救助,再查明情况。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

(四)救助内容。救助管理站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以下救助:能够满足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的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和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船)凭证。公安、民政、卫生、交通、铁路、城管等有关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

(五)救助管理。救助管理站要加强对受助人员的管理,并根据受助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对正常的成年人实行开放式管理,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实行保护式管理。受助人员应按性别、成年人与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分开居住管理,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救助管理站。其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管理站登记保管,在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如发现危险物品,应及时进行符合安全要求的处理。救助管理站应组织受助人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和遵纪守法观念,增强自助、自救的能力。

受助人员应遵守救助站的规章制度。受助人员待站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救助管理站,擅自离开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应当终止救助。对个别受助人员不遵守法律法规和救助管理站的规章制度,辱骂殴打工作人员或其他受助人员,毁坏、盗窃公私财物,扰乱救助秩序,救助管理站要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严重违法违规或发现其有犯罪嫌疑的,应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对突发疾病的受助人员,救助管理站要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对患传染病或为疑似病人的,要及时送收治传染病的定点医院诊治,并按规定报告疫情,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各定点医院不得拒收、推诿救助病人。为受助人员提供急救的定点医院,由当地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共同商定,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当地财政负担,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地自行规定。受助人员在受助期间死亡的,救助管理站要填写•死亡人员登记表‣,并拍照建档。对其中身份不明的,应向社会公告,公告期7天;医疗、丧葬等费用由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负担,身份不明的由流入地财政负担。受助人员非正常死亡的,救助管理站要及时报告主管民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六)离站与安置。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特殊情况(如患病需继续观察治疗、未查清地址等)需要延长的,应报主管民政部门备案。受助人员在接受救助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必须离站。无正当理由拒绝离站的,应终止救助。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或救助期满离站时,要事先通知救助管理站,并履行离站手续,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助人员离站,要经救助管理站同意。受助人员返回户籍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时无力支付交通费的,由救助管理站发给流入地到目的地(县、区)的乘车(船)凭证(含区间中转)和基本伙食费。同时,救助管理站应将有关情况通知受助人员亲属及所在地的有关单位。受助人员不返回户籍地、住所地的,原则上不予提供乘车(船)凭证。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的乘车(船)凭证应作专门标记,不得转卖。受助人员自已购票返回户籍地、住所地的,交通、铁路等部门要为其购票、乘车提供方便。

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员,救助管理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其亲属或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或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籍地、住所地的,省内的由流入地救助管理站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门或救助管理站(点)接回,交其亲属、所在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相关单位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救助管理站向省救助管理总站报送•跨省外送人员申报单‣,由省救助管理总站根据接回方向、数量统筹安排,联系流出地省民政部门接回。从外省接回的我省受助人员,由流出地的市(县、区)救助管理站接回,送户籍地、住所地交其亲属或所在单位安置。

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而无法查清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户籍地、住所地,滞站时间超过1个月的,由救助管理站主管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安置,同时报省民政厅备案。

三、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

(一)救助管理站(点)设置。我省原有的省收容遣送总站和9个设区的市及3个交通枢纽(邵武、永安、漳平)收容遣送站名称改为救助管理站,其机构、编制及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县级市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管理站,由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上或流动人口在15万以上的县,确需设立救助管理站(点)的,报同级政府批准。暂不设立救助管理站(点)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指定直属部门或专门人员负责。

(二)救助管理站(点)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救助管理站(点)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基本建设统筹规划,并配备相应设施。受助人员的住所要符合基本的生活需求,保证卫生、安全;应备有必要的急救药品。对现有不符合要求的救助管理站(点)要进行整改,整改方案由本级民政部门提出,报同级政府批准。

(三)队伍和制度建设。救助管理站要加强队伍建设,实行文明救助、文明管理;要主动向主管民政部门请示汇报,自觉接受其领导和监督;要教育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救助管理办法‣关于“八不准” 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受助人员管理、学习、作息、卫生等制度和救助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行为规范、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

(四)经费保障。救助管理站为财政核拨事业单位,同级财政部门要把救助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年实际救助情况作相应调整。救助管理经费包括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点)的县(市、区),同级财政部门要安排用于救助的临时救济资金。救助任务重、财政安排经费有困难的地方,由省级财政适当补助。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要通过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物资,统筹用于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高举信仰之旗,前进下一篇: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人生追求”材料作文升格示例——如何使议论文写作不落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