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8-24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篇1: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为**镇**村的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严格按照要求,深入村组户进行调查走访,进一步掌握村情民情,结合其它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走访情况及全镇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两市(昭通、曲靖)、两县(会泽、巧家)、五乡镇(炉房、大桥、迤车、老店、崇溪)结合部,俗有巧家“

东南大门”之称。最高海拔老黑箐梁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桥虫源2080米。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8500亩,森林履盖率达48%。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9户33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313人,居住着汉、彝、苗等五个民族。2007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全镇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籽,绿肥籽。2006年和2007年该镇分别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村新湾自然村建设卫生文明村示范点及特色产业村示范点各一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点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同时,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点7个,修建村卫生室2个,新修进村公路23公里及客运站1个,建立仔猪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扶持培养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9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个指导员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产,水利化程度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位居首位,分别为1946.2万元、2134元,而木桥村位居未位,仅645.8万元和104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关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倍多,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07年,我镇农业人口31313人,劳动力资源19333人,劳动力转移7000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来源:好范文 http:///),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社或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逐年规划新农村建设,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执行好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教师合理交流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个差距就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共同富裕就是:解决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利用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时间,我通过走亲戚了解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和西沱镇的某几个村。和亲戚朋友就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座谈,和一些乡镇和村组干部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也引发了我的联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确实带给了农村很大的改革和发展。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农村变化较大较好的方面

(一)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比过去大大提高

在我了解到的人群当中,他们绝大部分都知道今年市里取消了农业税,知道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如两减免三补贴等,但对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政策不很清楚。对中央决定5年解决通乡通村公路的政策比较了解,积极性很高。今年的路大多比以前要烂,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都在拓宽路基,争取尽早通过公路部门的验收,进入水泥路面的铺设。

(二)农民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很高,积极性也高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的那些年村里人是没有修马路的积极性的,直到当他们了解政府花大笔经费修建村级公路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必然性。王场镇秦家村新联组的村民原来离最近的一条马路也要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今年就大不一样了。大家积极出钱出力修村级公路,家家户户都买上了摩托车,上街购物可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据村民反应,他们还希望修水利,搞农网改造,有的村民甚至调侃说城里人的日子都没他们过得自在呢,不少城里的人

1也说老后要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大力发展自己家乡的事业。他们也更比以前爱回老家了,开上自家的小轿车,不住地称赞如今政府带给农村老家的好福利。

(三)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如今的农村家庭设备还真是不一样了,就拿我奶奶家来说,彩电有了,座机手机有了,冰箱,电磁炉,烤火炉也有了。村里还号召修建了沼气池,做饭可以不用上山砍柴了,因为通了公路,沼气满足不了的时候可以用液化气,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大部分家庭都买了电脑,人人都有自己的手机,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甚至村里面富一点的年轻人还有自己的小轿车,到镇上上班的机会也增多了。

二、农村中存在的不好的方面

(一)计划生育有松弛的现象

听舅舅说,很多家庭都是生两个甚至三个,而且很多第一胎是男孩。问他们怎么能够生下来的,原因有三:一是外出打工,躲着生;二是搞假证明,骗着生,但现在越来越难了;三是舍得钱,交了罚款生。由于现在城市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很严格,外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假的计划生育证明。由于乡镇将干部工资福利与所收上交款挂钩,在取消农业税和提留款,不准收陈欠的情况下,加上原来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国土清理随着土地审批权的上收而取消,乡镇干部只有计划生育罚款一条路了。因此,一些地方的干部争着对同一对象罚款,你罚一千,我就只要八百。存在放水养鱼或明里暗里鼓励生的现象。

(二)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缺乏安全常识教育

由于许多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留下了老人小孩在家里。一些不法分子选择了到农村以老年人当欺诈对象。将一些不合格的商品推销给他们,或是利用赶集的时候采取一些手段骗钱,甚至还有少许的偷盗行为。老人小孩缺乏消防安全知识,记得夏天回老家的时候,由于电力供应不足,空调是不是要跳闸,奶奶拿着一块木头卡在闸刀开关下面,说这样就不会跳闸了,我马上告诉她这样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会引起严重的火灾,奶奶都听呆了,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三)“拉帮结派”集结势力现象严重

村里人喜欢以姓氏拉帮结派,攀比哪个家族实力强大,对姓氏不同的家族之中存在某些隐形矛盾和自然矛盾,极其不利于互帮互助,影响村民的团结。尽管村上干部说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但是家族势力思想根深蒂固,一到关键问题上就体现出来了。

三、对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实施的建议

(一)政府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的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二)农村基础设施应该进一步完善、提高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三)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

篇3: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前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新农村建设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 财政政策作为集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于一体的政策措施,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其他各项政策措施难以替代的综合效能。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宏观调控和实施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同时, 财政还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规范性等本质属性。财政的职能作用及本质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决定了财政必然要按照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 在“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 努力做到多予、放活, 自觉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改革创新,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重点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创造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起到有力的财力保障和支撑作用,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二、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是说,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要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

(一) 生产发展。

财政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和节地、节水等节约型农业。支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 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使农村人口人均GDP达到或接近全市人均GDP水平。

(二) 生活宽裕。

完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逐步实行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 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发展壮大市、县区域经济, 把做强绿色特色产业, 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举措。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 使农民年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三) 乡风文明。

积极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素质教育, 做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村村有大学生。积极支持农村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 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公共道德水准。

(四) 村容整洁。

通过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 支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和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使生存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 管理民主。

支持推进乡镇综合改革, 用“以奖代投”的办法, 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三、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挥职能作用

作为财政来说, 必须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办法, 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实现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

(一) 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发展经济, 加强财源建设, 做大财政“蛋糕”, 增强财政实力。只有不断壮大当地的财政实力, 才有可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完善财政对农业投入政策, 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 切实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耕地占用税投入农业, 保证“三农”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特别是调整财政建设资金和教育、文化、卫生等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在安排预算时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足额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 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四是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 实现更大区域内的工业反哺农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发挥财政政策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要积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将资金投向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制定政策, 规定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中用于农村数量的比例最低限额, 增加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首先, 要积极支持民办公助等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 支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 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 建立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第三, 完善责任, 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 提高农村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第四, 支持扶贫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第五, 通过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 支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和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三) 支持放活农村管理体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支持征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形成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实行对农户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办法, 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经费。

(四)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扩大社会参与程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既要依靠财政投入, 又要放活市场, 更要依靠农民自主建设。一方面, 要调动农民自主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投身到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之中, 引导农民有序地转移, 加强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本领;另一方面, 要改变财政支持的方式, 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形式, 形成在财政投入的带动下, 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机制。支持农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五) 完善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管理。

一是要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 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建立项目库制度。二是要规范资金分配办法, 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随意向上争取资金的行为。三是要强化资金运行监管, 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措施。四是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核和奖优罚劣制度。五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按照两个务必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防止损失浪费,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保公共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效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 财政部门要切实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 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篇4: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无疑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重要探索。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一次面临挑战。如何建设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思考意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发展的问题

政府为解决内需不足和缓解城乡与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总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加快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口落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并没有相应地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城镇化速度尚没有达到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作用。

1.2城乡二元制度矛盾

近年来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国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但城乡积累的制度矛盾依然尖锐。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农民上访事件中80%与土地问题有关。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生态环境方面,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1.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两千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五千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农民工流动就业中也有贫困问题。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意见

2.1切实加强乡村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2.2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3完善支农惠农机制

我们应着眼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支农投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明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专项基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例和标准,进一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着眼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新机制;着眼于发挥全社会的帮扶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机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4重点发展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弱点在农业。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要坚定不移的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工作思路,实施农村工业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二是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四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間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五是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六要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七是要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2.5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也不能单纯依赖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必须要从全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打破单一的从城市或农村角度考虑的思维习惯,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项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就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努力带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J].新农村,2011,08.

篇5: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我镇地处县最南端,北距县城30公里,南距天津90公里,西距北京100公里,属京、津、唐三角地带,东与河北省玉田县接壤,南与天津市宝坻区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津围公路、津蓟铁路纵穿南北,杨玉公路横贯东西。全镇辖67个行政村,12874户,46933人,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10亩。地上三面环河,东环兰泉河约9.35公里,南环蓟运河约18.78公里,西环州河约5.73公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镇积极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全镇“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号召开展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目标,围绕创建文明村镇“五个一”工程这一核心,以建设新家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再创班子新面貌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用10—15年的时间,每年按5—8%的建设速度,到2020年,将全镇67个行政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镇。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是:近期要制定下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意见》,明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镇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经济和招商部门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包装推介,做好立项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外地资金;规划土地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分期搞好乡村公路大修工程;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文教体育部门合理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活动中心,保证农村教育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搞好农村防疫、医疗体系建设;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急切盼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还未起步,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镇文化站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农民教育负担重,“高中择校费”、大学学费让农民不堪重负,“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此外,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还有部分村是“盲区”。

(二)加快村镇环境美化步伐

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乡村公路早已年久失修,多数村民房建设秩序十分混乱,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多是普通砖瓦房,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村容村貌处于无管理状态,人畜混杂,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随意堆放,街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的农业生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全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还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乡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和村两委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尤其是镇财政和绝大部分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镇政府没有余额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包揽村级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绝大部分乡村公路和村庄道路年久失修,很多桥闸涵等农田水利基本施严重老化,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市县哪些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非农务工性的工资收入。希望市县政府多研究落实一些惠家政策,搞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循序渐进,希望市县政府不能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要充分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不能机械的强调今年要创建几个,明年要保证几个全面完成,特别是强制性的督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等竞赛活动。以免出现政绩工程和花架子工程,劳民伤财,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篇6: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及意义

作为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民生问题、关心新农村的建设。进行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积累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我们美好家园。所以我们应该切实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关注其在农村的具体实施。为此我了解了我家乡的一些情况。

二、实践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8.5 地点:山西省临汾侯马高村乡湾里村

三、实践内容

我的家乡是位于山西省的一座小村庄,地势较高,对于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村民主要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由于近几年雨水较差作物收成并不好;不过,对于这种现象政府有关部门采取较好措施解决问题,对村民也有相应金额的补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村农作物生产也不再那么单一化,逐步发展进步,以跟上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在我小的时候就记得村里的路不好都是土路,只要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对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发展都是快速的,二十年后的今天是无法堪比新的面貌,条条水泥路呈现在眼前就算是我家的胡同也已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水泥路,方便了出行;不仅如此,为了方便生活污水的倾倒,家家也都通了下水道;在以后还会家家通有自来水(现在饮用的是井水),按上天然气;各项措施方便了生活,家家都是喜气洋洋。

在以前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农作物和打工,但是这种收入都是比较微薄的,都是过得比较拮据,现在都已有自己收入的方向,外出打工、个体经营都是收入的来源,还有就是做些手工制品以补贴家用,生活还算可以;比较贫困的户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补助政策还涉及独生子女、双女户、低保补贴、医保补助,对于超生也有一定的罚款,在计划生育这方面的实施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些也都是奔着小康社会方向,希望过上幸福的好生活。

都说农民有着传统腐朽思想,腐朽思想会影响发展;不过,那是以前的现象是老一辈人对祖先的崇拜;随着社会的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一样在跟着变,现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都有新的转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在我们村里有供人娱乐的体育场,每天早晨都会看到晨练的的人;对于环境也是不断的在改善,以保证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

村干部认真负责,以为村民谋幸福为己任,村政公开、广纳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发展本村,为了使小一辈更好地了解本村的历史,有本村自己编制一本书——《虒祁村村志》(注:湾里村原名虒祁,村传说在村地下埋着一座虒祁宫得以虒祁村此名,但此宫殿并未有人见过并慢慢更名湾里村),各家各户得以了解村史;村干部动员全村村民行动发展本村以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随着发展的快速进行家家户户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彩电液晶电视、电话手机都已入户,电脑也快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总之,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四、总结和感悟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学到很多宝贵经验,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这些在学校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只有沟通交流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在社会中都要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更融洽,事半功倍。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接受。还有就是一定要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在此期间还要多积累经验,经验可以使自己少走好多的弯路。

此次活动我还学习了解了很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现在的新面貌。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也无法看见今天的成果,都能够幸福安康的生活。

篇7: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响应我校提出的号召: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城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2008年八月,我和几位同学到浙江省新昌县的村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八月正是酷暑,烈日当头,我们一大早就按照原计划来到了新昌县儒岙镇。儒岙绝大多数地处山区丘陵,必须从山区的实际出发,走生态和谐发展之路。因风景优美的天姥山和“中国胶囊之乡”而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去年又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荣誉。这个村庄是新昌县新农村建设“生态建村”的一个典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营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该村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力兴农的模式。

1、政府主导,领导蹲点。该村根据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安排,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项目带动为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集中资金投向,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

2、村企共建,合作开发。该村选择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结对行政村开展共建活动,要求结对企业与结对村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促农民增收、共办社会事业、共建基础设施、共育文明乡风。

3、公益捐助,回报家乡。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新农村建设在该县已蔚然成风。一大批事业有成的的民营企业家不忘家乡养育之恩,捐款用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4、人才支撑,文化提升。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培育新农民,营造新风尚,着力增强科技、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5、农民主体,党员引领。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这样就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三业富民、生态建村、合力兴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我相信,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儒岙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会继续进步,新农村会建设的更好。

但是万事都没有完美,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存在的一些问题。浪费土地现象,建了新房子不返还旧宅基地(即“建新不拆旧”)。这种现象不符合政策规定,也与发展相悖。对农村建设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与干部交谈的时候,他们说已经有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要抓紧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农村用地监管。

2、要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重视村庄规划。

3、要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补偿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4、要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规范农村用地秩序。

5、要努力探索农村用地新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8: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事业感空前高涨, 广大农村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各项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契机, 几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农村大变化较大,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在黑龙江这样的农业省份, 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变化最快的仍然是参与示点的少数村屯, 一些深层次的“三农”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 适时出台政策措施, 不遗余力的扎实推进,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农民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农村有了较大变化。但从宏观的角度看, 农村的发展还不够均衡, 整体推进的速度还不够快, 诸多突出问题还有需要亟待解决。

1.1 基础设施建设不牢。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 都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 投入幅度逐年增加,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虽然投入力度较大, 但其主要是投入到路桥建设上, 其他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滞后, 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功能老化。配套不全, 致使一部分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或者是使用效率不高。水电、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城镇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1.2 农民收入增长不快。

近年来, 虽然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惠农政策,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发展。但我们应该看到, 还有数亿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温饱水平, 城市的发展, 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 但是农村的发展步伐不快, 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仍然滞后于全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从农民收入构成看, 宾县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 但2004-2009年的五年间,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只增加了500元, 不到农民收入增量的30%, 受耕地资源减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的制约, 农民收入很难实现新的突破。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致富手段不多、推进农业产业化思路不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1.3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国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对农民教育十分重视, 国家出台了若干的免费教育政策,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农民科技培育、文化“三下乡”等工作扎实开展,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有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仍然比较短, 文化程度比较低, 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 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需要稳步实施的长期工程, 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农民群众搞空中楼阁, 又不能脱离物质文明搞精神文明;既不能放弃政策搞“无为”工程, 又不能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既不能违背国家意愿搞形式主义, 又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达标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从解决发展最需要、农民最企盼的现实和长远问题入手, 分项实施、分步推进。整体上要把握“三个结合”贯穿始终, 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1 坚持整体推进, 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要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要抓住经济发展这一根本,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壮大地方经济, 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发展“劳务经济”, 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要抓住基础设施这一关键, 加快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农田的耕地质量。

2.2 坚持科学规划, 确保试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农村的发展状况、基础条件、人文环境、经济承载能力等现状的差异, 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标准不同。这就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切忌搞统一标准、搞“一刀切”。要突出代表性, 分情建点。搞好示范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至关重要。示范点选择的好与坏、建设标准的高与低、推广价值的大与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果。因此, 各地要立足实际, 区别情况, 不同标准地建设试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 要以建设现代化、标准化、村庄化的试点为主;同一地区, 在试点选择上也要尽量选择那些条件居中的村屯推进建设, 确保好村在自身努力下容易达到, 差村在外力支持下可以实现, 从而避免打造一些不具代表性和推广性的示范点。

2.3 坚持资金投入, 确保外力牵动与内力挖潜相结合。

篇9: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之举,文化建设必须全过程地渗透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了,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生产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庄浪县的乡村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经费也不够。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已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的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文化人才匮乏

在农村,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供给不足严重。

(四)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进行文化消费。

(五)财政投入不足

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很少。

综上所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形成了明显的两对矛盾和三个焦点。两对矛盾,即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农民有消费需求无消费能力的矛盾。三个焦点,一是财政要加大投入,二是要多出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三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焦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和艰巨性。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建设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就庄浪县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是认真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体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体产业,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探索做大做强的方式方法,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重点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职工的内部管理,克服纪律松散、职责不清的不良现状,建立灵活高效的职工管理制度,落实各自责任,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履行基本职能,拓展延伸服务,激发和调动全县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要重视文化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培育、扶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要放宽视野,将民营文化产业纳入工作范围,积极引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二)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三)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农村农民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经费,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总的来说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明确认识,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总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或者说,经济搞好了,文化建设自然会得到重视和加强,因而就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的安排,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想把所有的文化事业推向市场等等,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所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上一篇:幸福的理解的作文下一篇:工程部经理应该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