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24-07-31

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精选8篇)

篇1: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落水镇初级中学 何庆华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我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趣味性 合作中体验快乐 开放性 重在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结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

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日益剧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初中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初中生最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赵东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漫谈.教育艺术.2009(5):103 2.沈发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浅谈.教学研究.2009(2):130 3.张平哲.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浅析.科技教育.2009 4.陈芝红.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新谈.走进课堂.2009:60

篇2: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体会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

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篇3: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生活是广大的, 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大舞台。在生活中, 人们面对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曲曲折折, 需要主动地探索、摸索规律, 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要紧贴生活, 巧设相关的情景, 把教材与生活融合, 结合学生自身生存的实际经验来构造新知, 在情境中启发、刺激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 让学生发现、质疑、探究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若能客观公正地加以评价与引导, 在困难面前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与证实, 就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欲与求知欲, 激发兴趣的目标就能水到渠成。

二、直观让学生感知, 抽象让学生感悟, 合作让学生交流、纳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认知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抽象的一种自然认知过程。小学生受身心发育速度和身心现状的限制, 自主发展的潜能还十分低下, 自主实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作轨道。教师可借助直观演示与例证,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与落脚点, 感知事物相对的规律与变异的特点, 让学生在“做”中去发现, 总结完善数学的认知功能, 全程地亲历数学相关知识体系, 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本质特征与变异的规律, 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学习数学技能的舞台。教师应作为导演角色, 把握分寸, 并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 帮助并引导学生分辩质疑的观点, 在有效地沟通与融合中去伪存真,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学生再发现与再探究奠定良好的心理需求以及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与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实践, 使其感悟新知的意识与理念得到实施与完善。

三、强化反思质疑, 在体验探究中渴求发展

反思的目的是总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的内化, 弥补失误, 指向未来。质疑则是指体验探索问题的曲直过程, 在探索问题之中, 体验那种微观把握问题的能力, 为自身思维规律渴求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反思性学习, 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把握本质的东西, 去伪存真, 明辨是非, 是追求数学真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质疑加深对知识的通透理解和新的思维方式的构建扩展与重组, 对基本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缜密的整体性反思, 从中感悟体验数学认知对象的抽象性以及数学活动延伸探索的有效性, 这必然是一个循环渐进, 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另外, 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需要在去伪存真的体验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铸就有效且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头脑。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平台。

篇4: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費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减少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开放性学习中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注重突出创新,引导学生在创新中提升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篇5: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活用教材,让学生感悟数学美;注重因材施教;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以达到实施新课改,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体会

【正文】: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知识的学习。设计这样引入: “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都一一作答。老师不仅不慢地又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抢着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又如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当学生学完圆的特征后,师问:“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吗?”、“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物品运用到圆?”、“学习了圆的特征后你想利用圆来做什么?”、“你认为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

独立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71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 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

三、把教材用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开放性,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 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五、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儿童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体会数的大小。

师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能猜中吗?”

学生1(逐一设想):4500,4600,5300,„„显然,不容易猜中。

学生2(有规律的提问):“这个数比4000大吗?” 师:“对!”

学生2:“比6000大吗?”

师:“不对!”

学生2:“这个数比5000小吗?” „„

学生2很快地猜出了答案。

生动活泼的猜数游戏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正视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参考文献:

篇6: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这次新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从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方面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信息变化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运用好英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国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特别是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3.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目前,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兴趣转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有不少学校把英语作为“副科”。英语课的排课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节;由于学生平时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较差,故认为英语难学而过早地失去学英语的信心。

(2)部分学校在初一英语师资的配备上相对弱于初

二、初三年级,有不少学校历年来往往把有较强能力的英语教师安排在初三年级,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语基础相对不够扎实的局面。

(3)初一教师在英语起始教学中对音标教学和如何记忆单词上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单词记不牢、不爱动口,存在畏难、胆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种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使其所学语言知识与能力从中得以巩固,一举两得。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在记分时把分数分为纪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为了获胜,学生会在每次课前自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时间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30分钟。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半生半的时间分配,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使他们有学英语、说英语的欲望。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5.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也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和帮助学习的手段,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着人们业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教学开辟又一博大的空间,给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使教学内容更富表现力,更加生动直观,使课堂效果大大增益,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使教学所涉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篇7: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者/周习芬

摘 要: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进行了几点教学方法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程;兴趣

一、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英语水平,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有的内容可以提前教学,有的内容也可以推后教学。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英语起步时,可以暂时让学生去学单词和句子,可提前进行一些有趣的英语活动。如,把“stand up,sit down”短语的读法提前教学,并在课堂上进行“stand up,sit down”的动作练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灵活采用课堂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兴趣

1.让学生当“小老师”、当“模仿秀”。比如说“Taik about it”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辅以动作说句子。如“I am hungry。”(饥饿状)、“I am thirty.”(口渴状)。还积极鼓励小学生大胆上台当“小老师”,领读英语短句。让小学生想象和模仿教材中对话人的表情、动作,鼓励小学生尝试使用日常用语。在单词或短语短句教学中,老师领着小学生做动作,甚至把动作和语调夸张化,学生十分喜欢。单词学完后,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小学生读出单词来,全体学生聚精会神,课堂情绪高涨。

2.采用表演法。如,我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学生再进行表演式对话,教师做引导点评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3.儿歌说唱法。针对学生爱唱爱跳的性格特点,教师把一些简单词句编成儿歌,效果非常不错。如,“Dog,dog,what can you do?I can run after you.Panda,panda,what can you do?I can eat so much bamboo.”儿歌教学时,辅之以表情、动作,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我还经常让学生唱英语歌、进行用语对话、做英语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

三、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大量运用生活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资源等进行直观教学,能引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贴近学生生活,出示实物。如,复习课中,为了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训练,事先我让学生准备好实物apple,egg,pear,box等,上课了,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读单词,然后再用show me___的句型,让学生说实物,最后听音乐进行实物传游戏,音乐停,实物在谁手中,就让谁说出实物的`英语名称。

3.动静结合,提高效率。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的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的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四、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面对正在进行英语起步的小学生,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就是重点词教学。当学生了解了“词”,再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Let’s―Let’s go.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小学生的英语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听英语、说英语、理解英语,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表情化、动作化,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1) 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弊端就是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过分强调共性, 以考分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所谓个性,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特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人与人的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 这是人的共性, 但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 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课程新理念的最基本的要求。 (2)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实际利益的制约, 使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难以推陈出新, 也就很难有创造性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能力, 是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能力、创造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表现。

文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这样做比任何解释和讲解都清楚。大诗人托夫·莱蒙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中, 许多就是普希金诗句的简单改写, 但这种模仿并不影响他在十四五岁就写出许多别具一格、想象独特的抒情短诗。

运用例文的目的,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些写作技巧和语言,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独创。例文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例文的题目可以和学生的作文题目相似, 但不能相同;尽可能把学生的作文当例文, 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 容易接受;作家的例文也可以多提供几篇, 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从而了解作家文章的风格及语言特点, 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想象力。一旦这种想象力形成, 学生就会观察到老师观察不到的东西, 想到老师想不到的问题, 甚至在遣词造句上也会出现不少奇迹。

二、开设情境作文课, 审美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情境作文训练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的。其核心是观察情境教作文, 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其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四步: (1) 创设情境 (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角色表演、语言描述等) 。 (2) 观察情境 (指导学生选取观察目标、安排观察顺序、激发学生想象等) 。 (3) 审美体验 (感知美的表象, 领悟美的实质) 。 (4) 开阔思路 (启发学生拟题、列提纲等) 。情境作文的特色是创设情境, 适合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观察体验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产生丰富的想象。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使学生在审美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想象力, 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兴趣, 增强自信,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事物的心理活动, 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动机。作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其自我表现欲、好奇心、好胜心, 通过观察活动、写作竞赛、表扬成功、向优秀期刊荐稿等方面, 增强其写作兴趣。自信心可以在学习中加以培养, 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和表扬, 进而诱发学生主动性和自信心的确立,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 形成良好的个性, 唤起他们生活的热情, 更会孕育新一轮的创造激情。

四、采用启发式作文指导, 提高自由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自由写作的本领, 启发式指导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作文应观点新、角度新、材料新、构思巧。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还必须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框框, 争取“自由”。这种“自由”, 包括“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所谓“精神的自由”, 就是要求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所谓“笔墨的自由”, 指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广泛的, 不受限制的;文章的形式是开放的, 不受约束的。不要用一些机械化的作文牵着学生走, 应该让学生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 用笔墨去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

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 学生愿意怎样写、写什么, 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 不要强求一律。更不能以所谓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作文同其他作业相比, 它所要求的智力活动无疑要复杂得多, 教师的启发指导应以“求异”为主, 鼓励学生在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尽量“求异”, 发挥自己的创见。启发式指导, 教师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只要认真发现, 学生习作中总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这些东西往往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想象的结果。

总之, 教师应当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上发挥聪明才智的春天, 唯其如此, 中学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呈现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象。

参考文献

[1]朱建宝.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1.

上一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一篇:家乡的牛杂串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