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的风土人情

2024-07-01

吉安的风土人情(共8篇)

篇1:吉安的风土人情

吉安的风土人情

由于上大学的缘故,我来到了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而又好奇的城市,出来时,由于是在南方的缘故,这的温度依旧的处在高温期,刚下火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有种窒息的感觉,我开始踏上了这骗土地。

吉安位处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东连江浙沪,南接闽粤港澳,西与湘桂接壤,北与长江三角洲为邻。吉安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位置,被世人誉为“风水宝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投资福地、发展高地”。水能养人,在这呆了大半年了,正式受用啊,而且空气极好,正是个好地方,而聊到一个地方就不得不说本地特色的风土人情了。

悠远的历史及文化底蕴,造就了吉安今日的民俗风情,先说说一年的起始人们是怎么迎接的吧。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吉安老表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正月初二.一般都去拜年.走亲戚家,那时大家可以见到吉安地区特有风景,大街小巷都黄包车人山人海.在一起喝喝茶.打打牌.这样一直要到初七八的样子!

立夏节。立夏当天吃“立夏蛋”,家家户户,人人要吃蛋。有些人还会吃“立夏狗”,俗话说:“"吃了立夏子,榔头打不死;吃了立夏狗,两腿忙忙走。”这个节目气氛不浓,因为正是春插季节,农事太忙。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井冈山土、客籍民间过端午节以菖蒲、艾叶插于大门左右,城乡普遍做粽子。旧时过端午节,活动颇多。是日午时,以朱砂画黄纸符贴于门户。饮雄黄酒,小孩不会饮酒则涂于额上,以避生毒疮。以雄黄酒洒于墙脚,以免除疾病、驱虫蚁。近河流的地方,还进行龙舟竞赛。此俗至今不变,唯饮雄黄酒逐渐不兴。

六月六。俗谓“洗狗头”节,把狗抛到水里洗澡。过去有钱人家“晒票子”,一般人家晒衣服被褥等,据说不会发霉,可防止腐蚀和虫蛀。罗浮一带土籍居民,对“六月六”比较重视,邀请亲朋好友欢聚节目。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每当节日,至爱亲朋都要互赠月饼,新婚之人尤甚。是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吃团圆饭。晚上,以月饼、柚子及各种果品拜祭月亮,合家团坐,品茶赏月,吃月饼,庆贺合家团聚。此俗沿袭至今。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九九重阳”。农村做糖糕、咸糕祝贺。重阳节定为敬老,单位慰问离退休老人蔚然成风农村则给老人送礼物,祝老人健康长寿。近年,重阳节到来之际,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离、退休老人举行登山竞赛活动。

冬至节。当地群众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也是土籍民间“腌”、“腊”、“霉”的好时节。有句俗话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民间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活动,为过年作好物资上的准备。

奇异的客家婚俗。客家人的婚礼习俗隆重、热烈、有趣而雅致,是客家风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大致包括传庚书、选闺女、对女婿、行定、送日子、嫁娶,谓之“六礼”齐全。“六礼”婚俗中最重视的是嫁娶的花轿迎亲,旧时嫁过去的妇女在争地位、争宠时,常以“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引以为正统而骄傲,内含明媒正娶之意。花轿迎亲时,最有意思的是对轿联。迎亲那天,男女双方都要选好最信任、文墨最好的文人提对联,以耀本族人的光华荣耀,也考究对方族人的文采。迎亲那天,首先男方在花轿上巾着上联抬到女方去,女方必须在出亲的短时间内配上下联。对此女方颇为紧张。

别具一格的客家饮食。客家人历来好客喜茶。他们大多居住山区,自已种茶、制茶。客家人喝的是热茶,亲戚朋友来了,首先是炖滚茶、张碟子(有碟子装上食品)招待。邻里乡亲路过家门也会热情招呼“进来,食碗茶来!”

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进桌:建房破土动工时,做进桌酒,事先择定日期进桌,告诉亲朋好友来吃进桌酒。建造房子期间,各方亲戚朋友则要来助工、送菜。

上梁:梁是指屋脊之栋梁,一般事先做好一根梁木,油漆好。上梁的那天,迎来梁木时,有的绕道游梁,沿途鸣喜炮,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梁木迎进新屋中堂。全家人拜梁,木工、泥工师傅赞梁,梁木迎上屋脊安放好时,放鞭炮,满屋撒芒头(硬米米果)、水果、铜钱等,观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你抢我夺,非常热闹。上梁仪式结束后,晚餐大摆酒席,举行宴会。

圆屋:一般新屋建成盖瓦的一天做圆屋酒,即邀请已助工、送菜的亲戚朋友吃两餐。此时不送礼,主人以此感谢各方亲戚朋友的支持。

过火:进新屋居住叫过火,有的人不请客,只是较亲的一些人帮忙搬点东西。有的人家请客,办酒席一天,客人送礼物,晚上大放鞭炮,谓之烘屋,吃烘屋酒。

革命的摇篮,让这里更加拥有了历史的气息。这里的人们生活不像那些大城市的人一样,红灯绿酒,车水马龙。这里有的是安静祥和,没有那么多污染,有的只是清新。

篇2:吉安的风土人情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又称“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艺、灰塑(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

佛山剪纸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佛山剪纸原以剪为主,后改用刀刻多用于节日喜庆及日常的窗花、刺绣雕刻图样、商标、礼品、装饰等。佛山剪纸种类繁多,按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铜凿、纸写、银写、木刻套印、染刻、纯色等大类。利用本地特产之色纸、铜箔等,施以剪、刻、凿等技法,使佛山剪纸形式多样,装饰性强。纯色剪纸构图严谨,线条纤巧、秀逸流畅;衬色、写色剪纸色彩强烈、金碧辉煌;铜凿剪纸珠光闪闪,鲜明艳丽,别具一格。佛山剪纸既继承保留传统艺术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活气息,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术展览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还经常选送国外展出。

 佛山秋色可分为秋色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民间有将秋色的种类按秋色艺术的表演形式,把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为“灯色”,把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为“车色”,把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为“马色”,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称之为“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称之为“飘色”,出秋色时用竹竿挑起色架游行,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山、人物等像生艺术品谓之“景色”。又因佛山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民间秋色艺人却惯用秋色艺术品的工艺特点和艺术表演形式加以区分,把秋色分为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类。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证明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佛山木版年画是民间艺人、工匠创作并通过雕版、套色印刷(有部分再加手工绘制加工)而成的版画,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内容主要包括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用于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等。体现了农耕社会普罗大众祈求驱邪纳福的愿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佛山木版年画的主要价值有:

一、它是地方民俗事象中的文化载体。

二、宗教文化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它是体现佛山传统工艺技术的民间文化。

四、它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自觉。

五、它是佛山历史文化本源中的根脉。

洗邋遢。“年廿八,洗邋遢”,这个习俗我想很多佛山人都淡忘了,我起初更是连这个说法都不知道。洗邋遢主要是为了辞旧迎新。人们在年廿八的时候,都会将家中的香炉、房间以及除了厕所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打扫一遍,以干干净净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人们还会换上新衣服,洗洗脚,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

、“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花市于春节前三日举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游人买到鲜花,寓示、大展鸿图。

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行通济,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赛龙舟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佛山各地有民间举办的龙舟赛,各乡各村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漂亮醒目的龙舟在水乡的河网上力争上游,两岸站满观众,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许愿菜——生菜会

生菜会:生菜,与“生财”谐音,是民间喜用的吉祥物,有“生猛”、“生财”、“生仔“的含意。南海官窑、大沥、松岗、以及广州花地、坑口一带农村,每年正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举行生菜会。正月二十四是观音开库的日子,又是送子观音的诞辰,各地男女纷纷到观音庙赴会。明代开始以“生菜会”命名,举行隆重的祈福盛会。求子女者,到庙前小水池边,探手入水中摸螺蚬,摸得螺者可生子,摸得蚬者可生女。

生菜会期,还有花炮会活动。烧花炮时,人们争夺炮圈,谓之“抢炮”,据说夺得炮头的村,当年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会期还会搭棚演戏,唱八音。午后,人们吃生菜包。炒几味风味小菜,如酸菜炒蚬肉,意为子孙显达;茨菇炒猪肉,寓意为生个胖男孩。粉丝虾米,意为长命富贵。最后将米饭与小菜用生菜叶包成包子。

“同游生菜会,共聚故乡情”是新时期生菜会的主题

彩灯会——元宵灯会与花灯会

最早的灯会来源于元宵灯会与花灯会。唐代《开元遗事》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可见,光明夺目色。”至宋中叶,上元赏灯之风,从宫廷普行于庶民。《明皇杂录》云:“上在东部,过正月望夜,有匠工毛顺,巧思结彩为灯场二十间,高有五十尺,悬朱玉、金银,风之锵然。”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康熙《南海县志》载:“上元作灯市,剪彩为花,张灯五夜。烟火、秋千萧鼓载道,游人达曙。” 《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了“纸马火龙”、“柚灯纱笼”是民间秋色盛会和元宵灯节习俗的主要项目。

佛山狮头是佛山传统的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佛山狮头的造型、色彩、装饰及扎作工艺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被公认为东方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广东醒狮,俗称“南狮”,是狮子舞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以其狮头、狮被及其与之配套的锣、鼓、钹的运用构成意象色彩十分浓厚的外部形象,又由其舞者的意念、体能、技巧形成狮舞的若干程式,营造出吉祥、热闹的气氛,满足各种喜庆场面的需要。在广东醒狮中,各地的源流、形象、舞法略有差异,均来源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其中尤以佛山醒狮为代表。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武术表演——武术之乡

在清代,广东实际上已经成为南派武术的中心。清中叶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但到清末,蔡李佛拳取代了五大名拳的地位,成为广东最大的流派,其中佛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炎于咸丰元年(1851年)在佛山创办鸿胜馆,传下陈盛、雷灿、黄宽、张三炳、李恩、谭立、黄

四、阮懈等人,其中陈盛在佛山继任馆主,鸿胜馆成员逾万,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武馆。雷灿先后在广州、香港设馆,其门徒谭三,与北派拳师顾汝章易徒而教,人称“南拳北腿”,名满羊城。后将设在小北的鸿胜馆改为“北胜馆”,“北胜”自始成为一大流派。李恩在广州成立省港鸿胜馆,其规模在广州也一时无两。谭立在四邑设立多家鸿胜馆,影响很大。阮懈在香港设馆,其门人众多,至今在美国仍有传人设馆。在蔡李佛的三大流派——雄胜、鸿胜、北胜中,两派源自佛山,影响也最大。

咏春拳也是在清末传入佛山后始得发扬光大的。咏春拳始创于何地何人尚待考证,但“显”于梁赞是绝无争议的。而今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咏春拳,都传自佛山。

洪拳作为五大名拳之首,至清末已日渐式微。黄飞鸿、林世荣师徒对洪拳的振兴以至流传功不可末。黄飞鸿自幼在佛山继承家传,又拜林福成为师,成为洪拳大家。后来,黄飞鸿在广州开设武馆和宝芝林医馆,授徒凌云阶、梁宽、卖鱼灿、陈锦泉、帅老郁、帅老彦、陆正刚、林世荣、镜洲及继室莫桂兰等。林世荣是黄飞鸿最有成就德弟子,他广为授徒,使“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在省港佛广为流传,现世界各地流传的洪拳,也多为黄飞鸿、林世荣一脉。

佛山女人是长得不像广东女人的广东女人,但是她们仍然说粤语。广州女人是长得像广东女人的广东女人。佛山女人和广州女人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非常相似,只是佛山女人相貌偏向于北方人,广州女人相貌偏向于南方人。大家觉得呢?

佛山民间有许多禁忌,至今犹存,现分述如下。

民间不论开业、开市、建屋、入伙、嫁娶等喜事,多用月中的成、开、建、满、危(俗有危危百事通之称,但很少用)之日,禁用收、闭、破、执、除(丧字和凶事可用)之日,平、定之日,可酌量使用。在吉日中还须选择吉时才可举行。每逢杨公忌和三娘煞日,则诸事不宜。正月初一日祀神后出行,须向喜神、财神、贵神方位而去,忌向鹤神方位行,避免不利。正月初三日(俗称赤口),忌外出探亲访友。正月内工商企业开工、启市,忌债趸、上、下日。正月内外出远行,忌游祸日。春节元旦祀神时,忌童子口出不吉祥之言。是日忌扫地向门外扫出和泼水出户外。清明节,忌妇女扫墓。七月烧衣节,祭品中忌无设龙眼。十二月祭灶日,忌妇女祀灶神。年尾开油镬煮煎堆等食物,是年新丧之家不能举行。嫁娶的禁忌很多,计有:(1)男女年庚八字,忌有干支相冲(例如子午、丑未等)相克。(2)双方三代有疯疾遗传。(3)同姓不婚。(4)有血缘关系不婚》(5)未婚丧夫少女不婚。(6)在迎娶日花烛将燃尽而新妇未来或花烛燃尽,及被风吹熄,认为大忌。(7)忌新娘不贞,贻笑亲友。(8)迎娶日,忌用孤辰、寡宿、五离、七绝、杨公忌、七娘煞、破日等凶日。(9)忌新娘是日来月经,有则改期迎娶。(10)嫁女之家,最忌女儿三朝回门时,男家无烧猪送来,贻笑亲友。

丧家的禁忌:(1)孝子居丧时期笑不露齿面不现笑容。(2)守丧三年未满忌娶妻。(3)限止死后尸骨未寒忌续娶。(4)父死不久忌兄弟闹分家。(5)死者尚有尊辈在堂须先入殓封棺迁移在外或停庄候葬,或在迷信风沙以致厝棺于庄而后葬。(6)死者入殓时所铺的纸被,须分亲属身份,但以单数, 忌用双数,否则不利。在入殓封棺时不论何人。如有八字与死者八字相冲,须离开以避忌。(7)出殡埋葬之日,忌用重丧(复丧)、三丧、杨公忌、三娘煞之日。在埋葬时,送葬人忌身近土穴旁,避免身影被土掩在穴中。(8)丧家设在台上的杉木牌位,忌写“灵”字的繁体(因灵的繁体字有三个口),须写成简体。(9)灵位两旁的纸扎妹娣,孩童不可乱玩。(10)死者死后三周(二十一天)俗称“回魂”时期,家人须躲避,否则会撞着鬼差不利。(11)丧家挂上亲友挽联、祭帐,如有跌下,如有跌下,忌再挂上,否则有发生重丧。(12)孝子居丧期,忌犯房事。

关于生育的禁忌:(1)怀孕时期,对于每日胎神位,忌动土、钉墙,搬家具等,否则有流产、早产、或胎儿肢体有畸形甚至发生残疾。(4)怀孕四个月,不要与邻近孩童玩耍,以致患病,被人“拜四眼”(被人指责)发生流产。(5)孕妇忌吃蟹,有横生逆产之险。(7)孕妇忌在母家生产,否则于母家不利。(8)孕妇忌夜出或入庙,恐受邪侵。(10)生产时忌用力扭动身体否则有发生横生逆产危险。(11)产后忌将污物泼在街上。(12)产女婴后忌人谈论生女,因自惭不安而成病。(13)产后忌生客入房,致婴孩啼声不止。(14)婴儿满月忌用月忌和劫杀之日举行。

入书塾,俗称开冬学,又名开笔的禁忌,(1)忌用闭日举行。(2)忌途中风吹熄灯笼。(3)忌忘带生葱(聪)、芹(勤)和糯米搏撑(饼块)。取其粘椅子读书耐久座之意。

关于拜寿禁忌:(1)忌风吹熄寿烛。(2)忌寿烛无风自熄。

关于穿衣的禁忌:(1)忌衣不不称身。(2)忌穿着奇装民服。(3)忌不修边幅。

关于食的禁忌:(1)忌进食时狼吞虎咽。(2)忌筷子夹过对面和两旁。(3)忌席上饮食横流。(4)忌席间说话不休,口沫横飞。(5)作客赴宴忌坐在主位和上座不礼貌。(6)赴宴忌带儿女去吃(因只请一人无预多座位)。

关于住的禁忌:(1)忌居凶宅。(2)忌与对户斗风水挡煞。(3)忌与邻居不睦。

关于行的禁忌:(1)忌晨早撞僧尼。(2)忌“行通济”(桥名)时走回头路。(3)忌远行出门时忘祭路神。(4)忌行路横冲直撞,争先恐后。

具体的

三娘煞的由来

传说,因为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终身不能出嫁,就产生报复心理,坚决跟月老作对,于是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称“三娘煞”。每月“三娘煞”之日,即初

三、初七、十三、十八、廿

二、廿七,不宜结婚。

杨公忌的由来

篇3:沈从文:湘西风土人情的出色画家

古朴的乡土诗情在强劲的历史激流中失落, 这致使乡情小说的情调, 难免有若《边城》对翠翠哼着的巫师迎神谣所作的评点:“声音既极柔和, 快乐中又微带忧郁。”乡土情是散发着泥土气息的, 在泥土和社会历史衔接处, 作家的感情便发生了质的升华, 由人性的忧郁化作社会的忧愤和沉痛, 使作品在同情下层劳动者人性被践踏的悲剧遭遇中闪烁可贵的民主精神。《丈夫》描写农妇为娼, 丈夫的人性尊严受到残酷的侮辱。黄庄地方太穷, 农家一点点可怜的收成被“上面”拿去一半, 忠厚的男人也就无法膜拜儒家的贞节观, 打发健壮的女人到水码头上做接客生意, 以济家用。丈夫逢年过节带着土产去看望妻子“老七”, 他忍受着“老七”夜间接客不能陪他谈家常的苦闷, 只好向仅有一面之交、还以为是“老七”的“熟客”的老水保, 倾吐着对家中的栗子、小猪、小石磨、失踪半年的小镰刀的感情。老七对他毕竟还有怜爱, 为他买回胡琴, 于是他拉、老七唱, 交流着苦涩的感情。岂知引来酗酒的士兵。满船胡闹, 直到老七把他们安置在身边睡下才得安宁。水上警察查夜, 查完之后。巡官还要过细地“考察”老七。在船尾独宿一夜的丈夫早起就要走路, 他把老七和鸨母给的钱撒在地上, 金钱是难以弥补他在人的尊严上所受的屈辱的。作品直面忧郁的土地, 喑哑了宁静温柔的牧歌歌喉, 憨直愚钝的乡间躯壳中何尝没有尊严的人性人情, 这种尊严的横受摧磨, 证明了半人半兽的社会之冷酷。出于对下层社会人的尊严受损害的同情, 《贵生》甚至让憨实的主人公放了一把火, 以示对社会的抗议。贵生是砍柴割草, 并帮五老爷照看桐子林的青年, 舞龙、下棋、扮戏都来得, 是个乡村能人。他与桥头杂货店老板的女儿金凤眉眼传情, 店老板也动心赘他为婿以撑持铺面。可是因贪色丢掉军职回乡的四爷偶遇这个村店碧玉, 鼓动五爷娶这个“原汤货”为妾, 冲一冲运气, 因为五爷赌运不佳, 连年输去数万家产。贵生不再为金凤有“克夫之相”而犹豫, 进城向在大户人家当厨子的舅舅讨主意、以舅舅积存多年的二十元购置结婚用品。岂知赶回乡下, 杂货店老板已接受了五爷的聘金, 金凤第二天也被花轿抬进大宅深院。五爷是“宽容”的, 曾把三担桐子赏给贵生。而且让他来吃喜酒。长工鸭毛伯劝贵生:“一切真有个命定, 勉强不来。”到了半夜, 贵生的草屋和桥头杂货铺同时起火, 贵生也失踪了。这是一个憨厚能干、穷得硬朗自重的乡间青年, 这是一个崇奉“一切都是命, 半点不由人”的宗法制农村。但是人性是不可侮的, 当其人的欲望和幸福之梦被豪绅阶级毁于一旦, 憨厚人性翻转另一面便是:倔强。这是一把生命之火。它把豪绅施恩怀柔的手腕和乡间凡夫俗子的命定哲学化为灰烬, 同时在弥漫着温馨的牧歌情调的乡村上抹了一股悲凉凄怆的浓烟。

沈从文的乡土情愫, 融会着理性选择和浪漫情调, 他描写古风朴朴、或神人参半的边地人物, 旨在“替他所见的这个民族较高的智慧, 完美的品德, 以及其特殊社会组织, 试作一种善意的记录” (《凤子·题记》) 。这“善意记录”是与他目睹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会中人性异化和沉沦相对立的。他从由乡及城的人生轨迹中, 痛感“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 如像那热情, 与勇敢。与诚实, 早已完全消失殆尽” (《写在〈龙朱〉一文之前》) 。这种理性选择不无现实性和合理性, 因为他描写的湘西, 是汉、苗、土家族杂居之地, 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保留了浓郁的氏族制度遗风的宗法制社会。恩格斯曾经痛斥阶级社会的文明以其“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 毁坏了古老的氏族制度, 并且赞叹道:“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 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 没有监狱, 没有诉讼, 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凡与未被腐化的印第安人接触过的白种人, 都称赞这种野蛮人的自尊心、公正、刚强和勇敢”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2—94页) 。作于1928年冬的中篇《龙朱》是湘西“死去了百年的另一时代”, 即“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遗风的“光荣时代”的一首真挚热情的颂歌, 一部洋溢着浪漫气息和古典情调的边地风俗、人性和智慧的传奇。龙朱是白耳族苗人中兼备美貌美德和勇武智慧的王子。“这个人, 美丽强壮像狮子, 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这种逼人的美使远近女子不敢把他当目标, 做荒唐艳丽的梦, 因为她们不能把神当对象来热恋。为之流泪流血。尽管白耳族逢年过节, “男女成群唱, 成群舞, 女人们, 各穿了峒锦衣裙, 各戴花擦粉, 供男子享受”, 他却有若兽中之狮, 独行无伴。矮奴是聪明慧黠的, 用尽种种巧妙设譬奉承他, 也难以拨散他寂寞的阴影, 唯有提及对山有女作歌, 蔑视龙朱的用人, 指名要龙朱与她对歌, 才激起他的愤慨。他用精粹的歌词和甜美的歌喉与对山女子反复对答, 怦然心动, 待到循声寻觅时, 对方的“鸟儿”已远远飞走。龙朱陷入烦恼, 拔刀向天作誓:“我龙朱不能得到这女人作妻, 我永远不与女人同睡。”矮奴探知此女是花帕族黄牛寨寨主的姑娘, 龙朱便迫不及待地登门求爱, 以遂心愿。小说并没有编织过分曲折或惊险的故事, 故事是如此单纯, 它通过对奇风异俗和人才品貌的类乎民间传说的夸张叙写, 奇趣盎然, 野气扑人, 出色地烘托了一个作为古典遗风之代表的人物几近于超凡入圣的人情品性。主人公在氏族社会风气中养就的自尊心、刚强、聪慧, 和在爱情生活中所表现的勇敢和真诚, 是与灰色都市中虚伪庸懦的道德处于相反的两极的。作家为都市文化圈提供了一面能照出其平庸委琐的真实面貌的镜子, 自然这面镜子古雅朴野、锈迹斑驳, 有若沈氏多年致力研究的“唐宋铜镜”。

这种质朴的、向往氏族社会纯朴遗风的社会意识, 派生出作家对人物形象的特殊的审美追求, 其笔下的理想人物多带野趣或古典风格, 其品性素质多是糅合着神性 (皈依自然并具原始的天道心理) 和野兽性 (狮子般的刚强和绵羊般的驯良) 的一种未被金钱社会的文明所腐蚀的自然人性。《会明》中的同名主人公长得仪表堂堂, 一副将军相。在他峨然巍然令人敬畏若神鬼的躯干中, 安置着一颗平凡纯朴的心, 生性天真如小狗。忠厚驯良如母牛。十年前在讨袁军中当火伕, 如今在土著军队中依然其职。他保存着讨袁时的军旗, 不曾忘蔡锷说过“中华民国再不应当有皇帝坐金銮宝殿欺压人”的话, 无根无蒂地梦想着出现一种无官阶、无荒谬军法、无歧视和贪鄙的军队。他以为每打一仗, 便向军人到国境线屯边卫国的理想走近一步, 但十年军阀内战的结果是流一些愚人的血, 升一些聪明人的官。他于是不为“国家的迁都和政府的统一”, 只为“冲上前去就可以发三个月津贴”, 在开往前方的路上, 肩挑百余斤伙食担子, 依然一路唱歌, 大着喉咙说话。他始终保持农人的质朴, 战事稍弛, 便下乡采购东西, 顺便捎回心爱的黄得如金子的烟叶。他对村人奉送的母鸡每天一卵的本领无限钦佩, 一旦孵出小鸡, 便欣喜若狂, 到连队每个帐篷谈论小鸡, 进村就带着这笼鸡去看望原主人。为了这群鸡, 他渐渐倾向于“非战主义”了。作品着力在一个老军人身上发掘出农人的健康而纯朴的血, 他善良、天真、乐观, 做着先前的“光荣的梦”和眼前的“宁静的梦”。这个宗法制农村的纯朴灵魂, 糊里糊涂地被抛入裂土为王的军阀战乱之中, 性格在不谐调的环境中带上浓郁的喜剧性。当一块璞玉浑金被穷兵黩武之徒恣意拨弄, 置之血泊而充当攫取荣华富贵的垫脚石的时候, 喜剧性的描绘便弥漫着浓重的忧郁感。

《灯》中的老兵与会明属于同一类型, 同样被抛进另一个陌生的世界:不是战乱, 而是都市。这个跟随“我”的祖与父经历庚子事受、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 走遍半个中国的老兵, 没有沾染江湖习气, 带着一颗质朴单纯的心来到“我”的身边。他把“我”当小主人侍候, 尽心筹措伙食, 连给他到繁华的大世界取乐的钱, 也买回母鸡清烹, 还奉上一瓶家乡米酒。他得了置办新衣的机会, 只是买一套与都市环境不调和的朴素军服。遇到停电, 便为“我”准备了一盏旧式油灯, 在灯下讲述跟随吾祖吾父的光荣历史, 叹息督办省长之类把乡间的好风俗破坏了。这个古典风度的军人, 连梦都是古典的, 梦见穿着整齐的军装到大饭店门口为“我”的婚礼当“迎宾主事”, 梦见把“我”的小孩打扮成将军的儿子, 梦见“我”荣归故里, 他驰马前导, 入城报喜。这个人物既具有宗法制农民的质朴、诚实、善良, 又具有传统“忠仆”形象的封建伦理观念, 当鲁迅《故乡》从这种人物身上感到温暖后的悲凉之时, 沈从文则感到忧郁中的温暖。他们的心都联系着旧中国农民, 但联系以不同的思维方向。当鲁迅由此而向前探索那条亮色朦胧的“路”之时, 沈从文由此而频频返顾这盏亮色朦胧的“灯”。小说中的“我”把老军人留下的旧式煤油灯拭擦净洁、置于案端, 以作为他永远可爱地活在心中的象征。这旧式灯盏象征着东方古民族和平灵魂的人情美, 折射着“另一个天地”即沈从文魂梦萦绕的带浓郁氏族制度遗风的湘西宗法制农村的“光与色”。

在描写湘西社会特殊的“光和色”中, 沈从文小说充分地展示了由闭塞而保留原始清新感和神秘感的民间风情, 尤其是展示了把节日娱乐和宗教仪式融为一体的带点神话意味的奇异风俗。从而丰富了我国小说的生活畛域和审美内涵。这显然受了古楚文化的启示, 其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 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沈从文曾借小说人物意味深长地说:湘西的敬神谢神仪式“是诗和戏剧音乐的源泉, 也是它的本身。声音颜色光影的交错, 织就一片云锦, 神就存在于全体。……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二千年前中国会产生一个屈原, 写出那么一些美丽神奇的诗歌, 原来他不过是一个来到这地方的风景纪录人罢了。屈原虽死了两千年, 《九歌》的本事还依然如故。若有人好事, 我相信还可从这口古井中, 汲取新鲜透明的泉水!” (《凤子·神之再现》) 小说《山鬼》取了与屈原《九歌》的一章相同的题目。情节很单纯, 描写一个灵精快活、多才多艺的山乡青年到了需要爱情的年龄, 笑哭随便, 鄙视保董, 讥笑祭神, 爱花、爱月、爱唱山歌, 不惜徒步二十五里去赏一树盛开的桃花, 来去无踪地在高山深洞住四五天, 唱着深情忧郁的山歌。他何以成为无端哀乐的“癫子”, 或许如同《九歌》那空灵缥缈、仪态万方的“山鬼”因失恋而陷入神魂迷惘的境地吧, 小说并没有明白交代, 只留给读者如烟似雾的审美神秘感。小说摇曳多姿地点缀着、渲染着种种山乡风俗:巫师说青年变癫起因于冲着霄神撒尿, 为他作法禳解;山民在山麓傍晚聚会, 老人讲古事。退伍兵讲异地新闻, 癫子却因一副好歌喉, 用泥抟张飞武松之类英雄像的好手艺, 而成了“代狗王” (孩子王) ;母亲为癫子平安归来, 许了土地神夫妇一只鸡, 许了傩神一匹猪。单纯的情节衬以繁复的风俗描写, 宛若热带阔叶树, 干弱叶茂, 婀娜多姿, 有一种野趣盎然的生命力。

沅水流域, 自古以巫风称盛。《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 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又谓:“昔楚国南郢之邑, 沅湘之间, 其俗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1929年春所作的中篇《神巫之爱》就是把楚沅巫风、民间娱乐和男女真挚爱情相交织的风俗传奇。云石镇花帕族苗人年轻美貌女子五十人, 守候着神巫晚间到来, 给全村带来神的恩惠, 并把爱情赐给其中一人。神巫在烛光火把和野猪皮鼓声中跳傩, 唱娱神歌曲, 跳优美迷人的舞蹈。临至神巫为五十女子祈福。个个跪在他面前的女子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希望:“只愿求神让我作你的妻, 就是一夜也好。”但都被神巫瞪目喝走了。最后来了一个如玉似雪的白衣女郎, 赤足披发跪下, 不发一语, 但用宝石般的双眼向他传神。使他目眩心跳, 不愿当神的仆而愿做人的仆了:“我如今已从你眼中望见天堂了, 就即刻入地狱也死而无怨。”他决定在石云镇留下, 发现族总的寡媳眼神笑貌与那白衣女子无异, 仆人却打听到那白衣女子在三里外的碉楼中居住。次晚, 神巫踩在仆人肩上窥窗一睹白衣女子, 因她一言不发, 不敢贸然跳窗入室。原来这白衣女子与族总的寡媳是姊妹, 两人皆哑, “舌是生在眼睛上”的。第三晚, 神巫冒着暴雨, 跳入碉楼, 在灯火明暗不定中掀开蚊帐一看, 却看到姊妹二人并头而眠, 他心痴神迷, 仿佛一切皆梦。这是一个独特地区的独特宗教风气———巫风笼罩下的独特爱情。写法婉曲幽深。在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中不断地翻出奇笔, 使人如漫步于九曲游廊。在九曲游廊中闪烁着的是一种庄严、强烈、幽秘的光、色、声。它赞颂的并非神性, 而是人性战胜神性, 在浪漫主义奇异感中融解着人文主义亲切感, 令人在宗教与爱情交织的原始生活景观之中, 顿觉一个东方大国古老、辽阔和发展的不平衡。这类作品使你在奇特中感到优美, 惊愕时受到感染, 向你打开了一幅看似“新天方夜谭”, 实为一个古老国度文化遗迹的人物山水风俗画, 带有高度的地理风俗学价值。每一个想了解老大中国的边地人情风物的人, 尽可披卷一阅。

篇4:缅甸的风土人情

缅甸人崇拜佛教,樂善好施,但送给他人物品时,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来说,送物必须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间,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送给别人。在星期一,缅甸人禁忌送牛给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头、竹子等送给别人;星期三,禁忌把稻谷赠给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银制品。此外,缅甸人还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钱给别人。

在缅甸,有一个禁忌常会被初到者忽视,即当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洁净的。这是因为他们上厕所时用左手(缅甸的厕所里,不论档次高低,都有洗手设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龙头,或者只有一个简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时送茶、上菜、接物、递东西都不允许用左手,见面时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

缅甸素以“万塔之国”著称,在这里,到处可见大大小小金光灿灿风格各异的佛塔。据缅甸学者考证,古代在蒲甘地区实际有佛塔5000多座,这些佛塔,全是缅甸人捐款修建的。虔诚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愿。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穿,临终前把一生辛苦的积蓄捐献出来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正如缅甸人自己说的“我们缅甸人在施舍时手决不会发抖”。不过,缅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积德,以便摆脱苦海,来世升入天堂。

缅甸人无姓氏,只有名字,一般人在自己名字前冠一称号,以区别其性别、辈分。男人或晚辈自称为“貌”,称前辈为“吴”,称平辈为“郭”,女人通称“玛”,年龄大的称“杜”,缅甸人喜欢扎素色头巾,称为“岗包”。

缅甸人为了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不论男女老幼,下身都喜欢穿着五光十色的纱笼,就像我们说的围裙一样,穿起来看似有些邋遢,却方便凉快。如果是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男子穿的纱笼还讲究配套,即用一条布巾以一定格式扎在头上,这叫戴“岗包”,上身则穿没有衣领的对襟式长袖短衫。女子穿的纱笼看起来比较薄,但多配有底裙,腰间还会系上银带或安上纽扣作装饰。

读后收藏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和云南接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部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缅甸的形状就像一块钻石,从南到北长约209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925公里。年平均气温27度。曼德勒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度。1月为全年气温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为20度以上;4月是最热月,平均气温30度左右。缅甸矿藏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钨、锡、铅、银、镍、锑、金、铁、铬、玉石等。

篇5:傣族的风土人情

1)傣族的语言及文字。傣族即“傣泰民族”。傣泰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2)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3)傣族的天文历法。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4)傣医傣药。傣医即傣族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6:有关风土人情的谚语

2、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3、泰山五岳尊,不到灵岩不成游。

4、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甜甘草。

5、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羊皮袄。

6、食在广州,穿在杭州,景在苏州。

7、吉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8、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9、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10、镇江美味人皆晓,水晶肴肉和汤包。

11、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12、洛川的豆腐丝,甘泉的豆腐干。

13、济南趵突泉,美名天下传。

14、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5、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16、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17、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8、昆明市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

19、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20、西湖十景美,天下久闻名。

21、丹崖山上蓬莱阁,美妙仙境堪称绝。

22、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23、井淘三遍吃甜水,人走三省见识高。

24、延安三座山,宝塔、清凉、风凰山。

25、到了苏杭,忘了爹娘。

26、西安碑林大雁塔,名声赫赫传天下。

27、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28、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29、葫芦头,羊肉泡,西安佳肴人称道。

篇7: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

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

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

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一部分)。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我离家已经好多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渐渐淡漠了。唯有那花灯,却时时揪扯

起一种浓酽的思乡之情。

泸州山歌

川南泸州,有山有水,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也有数不清的船儿,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长出不少渔歌,那些嶙峋的礁石上就刻下了一道道血红的勒痕,就有一曲曲长江号子的产生。水边是山,就在那高高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树木林子,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蝉儿。山里人天天在深山里与流云、小溪、山花作伴,高兴了、忧愁了、有什么隐秘、或有什么衷情,便坐在石头上,唱起无曲的山歌来。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近听字字珠玑,远听似春雷碾过黄土高坡。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与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时,繁重的劳役,压得民工们喘不过气来,整个工地死气沉沉的,下面的监工向秦始皇启奏,秦始皇就号召民工自编山歌来唱,以解忧闷,那些民工就编一些浑山歌来唱,一唱就遭到当地女人的咒骂,秦始皇听后,就大开金口:就以我秦家来唱,看谁人敢骂,所以山歌也叫“情歌”。

打开窗户,或一条小溪缓缓流去,或是一片红枫如火如荼;或山岚,或花香;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无处不是一片田园风光。深山老林里,幽谷小河边,万籁俱寂,只听山歌袅袅,那是山里人的爱情在悄悄地抽穗扬花。

泸州人追求时尚,也不拒绝传统。男女相互倾慕,也常常不便启齿。但他们不喜欢媒婆从中摇唇鼓舌,搬弄是非。于是,便用山歌搭起了青年男女恋爱的桥梁,二人把满腔的情与爱倾泻在声声的山歌中,难怪男人唱:

高山种荞不用灰,情哥探花不用媒,不要猪羊不要酒,唱首山歌迎妹回。男人唱了,女人也唱: 千两金来万两银,难买情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抵不着情哥山歌情。

泸州山歌,优美动听,感情朴实,千百年来,一直为泸州人所爱所唱。在新的时代,伴随着悠扬的山歌,必将产生泸州人新的爱情传奇故事,你听,你听,纳溪那曲悠扬的《撵野猫》正在西部的天空萦绕„„

福宝唢呐

山歌是山里人表达爱情的方式。那么,唢呐则是山里人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表现。唢呐有七孔,人也有七窍,实际上唢呐就是人的浓缩,人的另一种心声。合江福宝是典型的山地:高高的峰巅,低低的峡谷,峰连峰,谷衔谷,形成波澜壮阔的大山气派。在野山上盘旋,在峡谷间行走,人如蚁蝼,不管你怎样地奔突和呐喊,撞击出来的仅仅是空谷回音,山里人便选择了唢呐这种喷发感情的工具。真正出

名的唢呐要数合江的唢呐队伍。

福宝唢呐队正式形成约有10年的历史。作为川南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其表演风格和演奏技巧自成一体。它在制作上十分考究,每支唢呐由三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分头堂、中堂、小唢呐、叽叽唢呐(超小唢呐)四个大类,其中小唢呐是表演中最常用的。每个唢呐队要有竹节鼓邦(盒鼓)、堂锣、钵、马锣等乐器伴奏。演奏时以竹节鼓手为指挥,唢呐和伴奏乐器全根据鼓点的轻重缓急演奏。福宝唢呐最令人叹绝的是“隐形法”吹奏技巧。吹奏者先用鼻吸气,然后从口中吹出,使唢呐音韵绵延不断,表现山野风光的高远辽阔,表现动物情态的活泼机警,表现人物情绪的热烈欢快、凄婉缠绵,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把感情世界

表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婚丧嫁娶,锣鼓可以缺,香蜡可以缺,唯独唢呐不能缺。少了,就像一个人掉了魂,一桩事没有了中心。唢呐的吹奏很讲究:娶亲吹的是迎亲调;嫁女吹的是离娘调;死人吹的是将军令、道土令;过山有过山调;过河有过河调;善于想象的山里人就是这样:赋予不同场合不同的唢呐调子,不同的唢呐旋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福宝唢呐队已拥有近千吹奏者,遍及合江城乡。平时三五人一队,为乡村农户婚嫁喜庆演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便迅速集合成上百人的队伍登台演出。随着其曲目和演奏技巧的不断改进完善,福宝唢呐已演变成为了一种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被推上舞台,深受人们喜爱。

大山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里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新鲜,古铜色的唢呐也早已不再吹那些陈词老调,走进山里,一曲曲“春天的故事”格外悦耳动听。

苗族踩山

苗族的踩山,是苗族同胞情感交流,爱情张扬的盛大集会。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几天,是苗族的踩山节。据古蔺旧县志记载:“苗族种类不一,有花苗、青苗、雅省苗之别,佃地耕种,就所佃地结草房而居,„„每于正月初旬,椎牛角酒,约会高处,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考其来历,主要是宋、元时期,苗族先民早于汉族迁来川滇黔边境地一带的崇山峻岭间,地广人稀,山阻水隔。为了团聚,每年选定日子,使分散居住的苗族居民得以欢乐聚会,畅叙乡情。到时,苗族聚居的各个村寨,议定一座适中的高山,如在叙永的合乐营,古蔺龙山的斯栗杠,箭竹乡徐家林的踩山包,石屏的扎山坝等地,立起花杆,开展集市贸易。周围几十里内的苗汉人民,身着盛装,兴高采烈赶来赴会。老年人与亲朋互致问候,闲谈一年来生产生活情况;青年男女则三人一堆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载歌载舞。节日气氛最浓的是“立花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将一根饰有五色花纹的木杆,竖立于地,杆端飘动着一面红旗。主持人手持红伞,开场道白,领唱苗歌。人们围在花杆四周,聆听歌手唱《团结歌》和《踩山歌》,男男女女即兴而歌,彼唱此和。最后,主持人唱《告别歌》,礼仪即告结束。男青年随即吹起芦笙,翩翩起舞,边唱边跳;姑娘们身着精工刺绣的花色衣裙,手撑花伞,笑逐颜开,酬唱应和,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男女青年彼此情投意合,则追逐林中,调换腰带,互赠礼物,以为定情。周围一带的汉族人民,也从数十里外赶来参加盛会,同享节日的欢乐。

农历二月初三到初五,七月初一到初五,苗族男女同样盛装赴会,不过不是爬上山,而是在县城、白沙、回龙场,观文、护家、马嘶、大村、石宝、麻城、摩尼等地赶苗场。除了尽情欢聚歌舞外,还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到了日头偏西才尽兴而归。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踩山节已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男人女人喷发情感的露天

广场。川黔“哭嫁”

在川黔接壤的古蔺、叙永、仁怀一带,在热热闹闹的婚礼上,至今还保留着姑娘

“哭嫁”的传统习俗。

姑娘出嫁一般在出嫁前就开始哭,少则一天一晚,多则五六天。哭嫁还有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哭的形式有哭“十二月花”者,有哭“四季花开”,有把哭的内容用数字连缀起来哭的,也有想到哪里哭到哪里的。哭的内容有长有短,押韵而且朗朗上口。如哭叔叔的哭嫁歌“月亮出来明又明,照见叔叔进省城,北京城内请银匠,南京城内请匠人,两头匠人一齐拢,侄女首饰打得成,一打双龙来戏水,二打童子拜观音,三打状元金杯子,四打狮子拜麒麟„„”等就是其中之一。

姑娘的朋友也提早几天成群结队来到她家,帮助缝衣、办米、卫生大扫除等工作。并从中挑选出几个热情、活泼、能说会道的姑娘或妇人,称之为“跑演堂”或“跟腿”。她们手拿一张长方形的小红纸,上书“请帖”二字,经常侍候在出嫁的姑娘身边,搞“侦察”工作或请客人。她们在外巡视,一发现有客人到来,便将“情报”报告给出嫁的姑娘,姑娘便根据“情报”进行哭泣。姑娘一开始哭,就由这群“跑堂”去将那人请来。如果是女客,“跑堂”便到客人面前作鞠躬礼,客气地说:“伯娘(或什么的),你想得周到来看望你的侄女(或其他)一眼,现在她正哭你,请你去将她劝着声”,其他也跟着附和,推的推,拉的拉,将那人拽到姑娘面前,伴哭一场。如果不哭,别人就会谴责你,说你不懂礼貌。如果是男客,“跑堂”也如法炮制一番。如果被请的人说:“算了,你们去将她劝着就是了!”那跑堂就说:“没那么简单,哭着谁,谁就要亲自去劝!”这样,双方一阵唇枪舌剑之后,被请到的人无法推托,只好道:“我拿点钱(或毛巾等),请你们将她劝着好吗?”于是做一个掏钱的动作,其实摸出的只是烟盒、火柴之类的破烂。这样一番玩笑之后,被请到的人才摸出钱。这些钱是早已做好了准备的,大部分人都准备了一把一分的纸币,这种钱看上去多,实际上不过三两面三刀块

而已,这就是“眼泪钱”。

关于此种“哭嫁”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随买卖婚姻的产生而形成的。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哭嫁时至今日,也只是一种民间习俗,哭的内容也被时代赋予了

它新的含义了。

雨坛龙灯

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有个特别的乡镇--雨坛乡,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乡也因此得名。雨坛彩龙也作为吉利祥和的象征,口碑居佳。俗话说“灯无老子戏无娘”,雨坛龙灯起于何时,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在明末清初极为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雨坛彩龙得到很大的发展,曾先后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和四川旅游大会获得殊荣,并进京参加了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198同时入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感和不倔不饶的民族性格。鉴于此,雨坛彩龙曾获得过“东方活龙”的美誉。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同”、“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宏气势。雨坛彩龙的龙体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及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高嘴短,双目从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

每一次出演,都是一金一银两条巨龙出演,两条龙各身长30多米,共13多节,由15人左右(包括1人耍宝)舞动,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目睹那那刚柔并进,神采飞扬,气势磅礴的泸州雨坛彩龙之风采,直让人心旌激荡,感慨万端:

泸州川剧

浩浩长江与沱江在泸州交汇,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铸就了铁打的泸州城。这里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长江横贯,四水合流,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市场繁荣,历来为川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孕育了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泸州河”川剧。

“泸州河”川剧艺术孕育于元代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式成班于清雍正2年(公元1724年)成立的庆华班。偏重于高腔戏,在川剧各流派中,具有显著的独特之处。首先,在宫调记谱上有别于其他流派。因此,使“泸州河”高腔戏的声腔更加圆润,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常演剧目有:《红梅》、《班超》、《琵琶》、《金银》等;创作剧目有:《百丑图》《炉火红鹰》《背篼记》《轵候剑》《星陨长空》和《孽障》等。在帮腔时,咏唱“莫词歌”中,其他流派只用一个同样的曲牌,而“泸州河”川剧则要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表演需要,安排不同的曲牌咏唱。在高腔曲牌中,“泸州河”的“梭梭岗”、“园林好”、“伍供养”三大类曲牌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高腔戏的此类曲牌。泸州市川剧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首次打破由鼓师领腔和男声帮腔的传统,招收了4名女子帮腔人员。随后,泸州所属各县剧团也相继仿效,大大提高了帮腔的艺术质量,并逐步推行到了整个川剧界。

器乐打击在川剧界独树一帜。“泸州河”川剧为更好地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十分讲究锣鼓、唢呐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腔戏中,要求飞、钻、重、犯、合同、尾声、尾煞、转煞,要做到板眼明亮,套打清澈,轻重入理,文武有序,变调自然,喜怒哀乐以乐动人。在演奏方法上,强调紧松快慢,抑扬顿挫,快如万马奔腾,细似小桥流水。风、云、雷、雨、雪,朝王鼓、摧军鼓、更鼓、升堂鼓、摧卷鼓、杀场鼓,层次分明。在鼓点锣鼓上,更为讲究,把水荷花分为挂板水荷花,大打水荷花和双杆子干打水荷花;风车子分七、八、九锤,各打不一;亮子分快、慢、烘、提;不论是文场武场,一律“借母怀胎”,自然韵律的转换使用在不同的地方,使锣鼓更具活力,有效地同舞台上的不同剧目和人物结合起来。“泸州河”的打击乐要求大锣要能打出七个半韵(半音),以更有效地烘托出剧情环境,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近300年来,在重视戏剧程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形成了“泸州河”川剧重表演、演人物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以来,泸州川剧为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泸州河”将永远浩浩荡荡,源源流长。

观文蜡染

古蔺县的观文,是苗族同胞集居的乡镇,其蜡染工艺及其普遍。晴朗的日子,在小山村里漫步,在高山或低谷,那些白墙青瓦的农家院落边,老远就看见院子里挂着一面面蓝底白花的小旗,在微风中飘动,成为大山深处一道特别的风景。

随意走进一户农家,成年妇女和姑娘都会这传统工艺,谈起蜡染,都会如数家珍。蜡染工艺其实很简单,其制作方法,是以溶化的黄蜡,在坯布描画花纹,再加水煮掉黄蜡,即显出花纹。蜡染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既继承了古代艺术传统的线描画法,又有自己的独创。具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性很强的特点,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浓厚的乡土风味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蜡染便已盛行于民间。汉代蜡染的色彩,是较单纯的蓝地白花,到晋代就能应用十种色彩。唐代蜡染,有不少是五彩花绢,日本正仓院保存有中国唐代蜡染,有染着五彩花鸟的薄纱和制作精美的大件屏风,屏风上染有富于绘画情节和装饰效果的山水、花鸟等,充分反映了唐代蜡染技术之高超。

蜡染这一古老工艺,在苗、水、土、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而且按不同的民族风俗和审美特征,艺术风格不同,应用范围、部位也有区别。如古蔺观文镇的蜡染多为单色(即蓝底白花),花色喜用龙爪菜、茨黎花和涡状、波状、连锁式花纹,多饰于衣领、袖、裙上。也有加染红、绿、黄色,或在图案的花蕊、枝叶上缀红、绿布;或在蓝白裙料某部位镶拼红、黄、绿色细边;或红底白花蜡染布,显得格外俏丽。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时尚的,如今,蜡染不仅用于民族服饰,而今已经走出小山村,走出国门,成为城里人的爱,成为都市时尚,装饰着都市人本已瘦薄的梦。

班打狮子

龙车镇地处纳溪区东部边缘,与江阳区、合江县和本区丰乐镇、白节镇、棉花坡镇接壤,境内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距泸州、纳溪城各19千米。境内村民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也种植那一年年,一代代经久不衰的龙车班打狮子。

纳溪龙车的班打狮子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百年历史,是四川狮舞中的一个优秀流派,堪称纳溪区民族文化瑰宝。龙车业余狮舞队从成立至今,曾代表纳溪区先后参加过泸州市名酒节、中国西南民间艺术节等重大节日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央视曾深入龙车乡,采访班打狮舞。目前在纳溪舞得最好、功夫最硬的当数龙车镇的业余舞狮队。龙车乡的舞狮人平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农闲、逢年过节时才出去表演。因为舞狮能挣钱过生活,以前学舞狮的人不少。龙车乡的狮舞称为“班打狮子”,是一种集武术、杂技、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班打狮子大致分为“孙悟空”(俗称“小脸子”)、“沙和尚”(俗称“大脸子”)、“耍狮子”三种基本角色。其中“小脸子”和“大脸子”对演员的体能、反应、胆识有很高的要求,因而训练十分严格。在高空走钢丝尚有一根重重的平衡杆,杂技演员的高空表演或上或下都有相应的安全设施,而这一切,在班打狮子的高空表演中绝不能有,否则便失去了它的悬念和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那年深秋,笔者随送文化下乡的队伍来到龙车镇,在一农家院落,亲自目睹了班打狮子的风采。那狮子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时而高空腾跃,时而伏地狂舞,引得舞台周围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是啊,班打狮子若干年来,就是这样稀释着生活的艰辛,延续着川南人灿烂的传统文化。

合江傩戏

古老民间艺术--傩戏,是戏剧的活化石,在我市最近举办的“创优”文艺晚会上,它终于被泸州文艺家们搬上舞台,让人一睹其真正的艺术风采。

傩戏起源于唐代,原系我国古代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源于巫术。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要跳一种舞蹈,谓之傩舞,舞者都戴面具,手中执干戈等兵器,表演驱逐疫鬼的内容,是人们趋吉避凶良好心愿的一种表现。汉代,宫廷的傩舞规模十分宏大。有“十二神舞”、“方相舞”等等。到后来,傩舞在民间增加了娱人的成分,逐渐发展为傩戏并一直流传至今。相传唐王怀念作战中阵亡的忠臣良将,立坛庆功,封为神坛,并敕封坛神赵昱,从此世人多用“庆坛”酬神。

合江傩戏以赵昱神威,祈祷纳吉,每届岁暮,便设坛鸣锣击鼓,吹号角,男着女装,歌舞达旦,乡民们一年辛勤劳动之后,在欢乐喜庆之期,通过庆坛活动悦己愉人。合江傩戏脸谱、音乐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戏本比较完整,以白鹿傩戏为代表向周边地区辐射。它和其它巴蜀傩戏一样 均用汉语表演,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艺术于一体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戏剧。它有固定的一套仪式程序,如开坛、上表、请神、送神等法事程式。有的傩戏还专门供奉着固有的神祇。这些神祇或用木雕、泥塑。或用彩绘于“案子”(卷轴画)上,演戏之前,必须陈设供奉。各地傩戏有固定的剧目,有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已纳入仪式之中,如《灵官镇坛》《祖师排朝》《钟馗斩鬼》《判官了愿》等等,均含有驱邪扶正、消灾解厄的意义。除此,傩戏中还有一些以娱人和教化为目的的民间小戏,均在仪式戏演出之后进行表演,如《南山耕田》《牧童看牛》《安安送米》《辟山救母》等等。

篇8:吉安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动画,国家,风格,影响

一、各国动画风格对比

首先, 我想说一下美国的动画。美国是以迪士尼 (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 和梦工厂两大公司为主, 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 如《狮子王》《飞屋环游记》《埃及王子》《马达加斯加》等。他们都是喜欢采用大制作, 效果十分抢眼。无论是哪个细节都做得十分精细, 画面感十分强。观看欧美的动画片和看他们的动作电影一样, 超炫的特效永远是主题。这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动画人员。

然后不得不说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动漫是属于以宫崎骏为首的二维动画。1922年, 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地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 造型高超, 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 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80年后, 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 首推宫崎骏。他是能够和迪士尼、梦工厂共分天下的一支重要的东方力量。从第一部担任导演的电影《鲁邦三世》和《风之谷》到后来的《千与千寻》为大家所熟知。他的电影题材虽然不同, 但是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融入其中。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让人们能停下来反思自己。

二、比较中国动画

下面就说说中国的动画。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 这也证明中国动画片是有实力的, 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片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 对今天的动画片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 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片的不足之处, 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在我的印象之中, 最早的中国动画是无比的神圣不可超越的, 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很多优秀作品, 极大地发挥了中国特色, 这是我们“80、90后”的记忆。很庆幸我能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成长在那个时代。对于现在00后的孩子们, 他们的记忆可能更多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了吧。我只能说这部动画片是近期中国比较成功的动画, 但我想它仅仅也就是“成功”, 但是它的制作我真的是不敢恭维。

三、结合我的专业创作介绍动画制作流程

介绍完了各个国家的动画后我想说一下我的毕业设计的内容。我会结合做动画的流程为大家讲解。动画一般分为二维、三维, 我选择做的是二维动画。首先动画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是一部动画片的起步阶段, 前期准备充分与否尤为重要, 往往需要主创人员对剧本的故事、美术设计的风格和场景的设置、人物造型、音乐风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复的探讨、商榷。首先要有一部构思完整、结构出色的文学剧本, 接着需要有详尽的文字分镜头剧本、完整的音乐脚本和主题歌。当美术设计风格和人物造型确立以后, 再由导演将文字分镜头剧本形象化, 绘制画面分镜头台本。对于我的毕业设计来说, 首先在脑子里构思的一个大概的故事概况。我要做的故事主题是关于《站》, 我用《站》来比做人生的每个阶段。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就像在一列火车, 每一站都有人上车, 也有人下车, 人生的火车没有回头路, 错过就是错过了, 珍惜现在。”通过这个确定主题, 然后开始素材和资料的收集和风格设定。我还是喜欢人物偏欧美化, 所以整体风格偏欧美。然后就是角色、场景设定, 在我的设计中, 需要一个小女孩贯穿整个动画。我分别设计了小女孩的童年、少年时期。当然角色的设计是动画的关键, 就像《千与千寻》中的千寻, 还有《飞屋环游记》中一老一少的设计必须深入人心。设计的人物还必须考虑到人物的性格之类种种。角色设定后, 结合角色设计场景。

然后是制作的中期, 中期包括构图原画、动画、着色特效及摄影效果。我的二维动画主要是手绘, 需要的软件就是PS和FL结合。然后设计好人物、场景后, 绘制分镜头手稿。现在可以开始画原画了, 原画画完之后加动画动作检查。这看似简单重复的动作却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把人物、场景和分镜头线稿扫描到电脑里开始绘制, 这是需要耐心的。

最后是后期, 后期又包括了剪接、音乐特效合成等, 有些还包括了试映、宣传、营销。到了最后的阶段, 每一个步骤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所以一个做动画的人要能耐得住寂寞。当全部做完后将影片剪辑然后合成处理使用AE等合成软件。这样一个片子就结束了它的制作过程。听起来也许觉得很简单, 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每一个片子的完成, 都是令人十分兴奋的。就像导演说“每个电影都是我的孩子”一样, 这种心情都是一样的。所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当然无比激动了。我相信, 你付出多少, 回报是会成正比的, 如果没有回报那只能说付出的还不够多。我庆幸我选择了我喜欢的行业, 所以我每天上班都是快乐的。但是动画这条路上注定是孤独且寂寞的, 因为选择了这个行业, 所以也要忍受它给你带来的磨炼, 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痛并快乐着吧。

上一篇:幼儿园大型端午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心血管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