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2024-07-17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精选8篇)

篇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主要职责任务、主要职责任务:

1、监督检查主管部门委托执法范围涉农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

2、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审批、发放、年审、注销各种行业许可证照和特许品种的许可行为、可行性调查。

3、执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负责基本农田保护的检查监督。

5、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授权进行专业执法。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检疫检验管理办法,依法对辖区内屠宰加工的动物、动物产品施行监督;依法对市场(超市)冻库和流动环节的动物、动物产品实行监督检疫。

6、负责对农业机械进行注册、登记、安全技术检验、核发牌证、年检工作;负责对农机驾驶人员考核及核发驾驶员证和年审工作;负责公路以外农机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全区农机化发展规划;开展农业设施、设备、农机具的推广应用;负责对农机技术、农机维修行业、农机使用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农机化统计与信息工作。

7、负责对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投入品中的种子、苗木、农药、农膜、肥料、兽药、种畜禽、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经营监管和安全使用管理。

8、负责对植物危险性、病虫疫情进行封销控制和管理,实施隔离试种、产地检疫,发放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证书,开展法规授权的植物检疫专业执法。

9、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办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依法对动物防疫、检疫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依法对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动物防疫条件进行监督;依法对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进行监督。

10、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监督管理工作,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调处理渔事纠纷;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亲体、苗种;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监督管理浅海、滩涂水产增养殖及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从事捕捉、运输、驯养、繁殖、出售、展览、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查处。

篇2: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1、宣传贯彻《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和国家、省行业行政执法相关法规和政策;

2、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

3、负责全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4、牵头组织全县农资市场集中整治活动;

5、依法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检查;

篇3: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1 基本情况

1.1 人员经费全部予以落实

现有基层农技人员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省招聘的两种人员组成,省招聘人员长期以来工资等经费一直实行差额拨款。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保证正常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多年来既服务又经营,常因经营不善而使农技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造成人心不稳,产生埋怨、抵触、失望情绪,严重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事关基层农技人员人心稳定的大事,姜堰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对凡属于公益性服务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1.2 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从根本上分离

20世纪80年代初起基层农技中心(站)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一体化,农技人员“既开方又卖药”,这一模式在从农村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利益推动,其性质逐步变异,部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有什么药肥就开什么方,什么药肥赚钱就开什么方,有时田间不需用药也开方,甚至有的农技人员还开大剂量方。这一被利益扭曲的服务方式既增加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为此,姜堰区20世纪90年代末以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在全省率先提出“乡镇农服中心(站)服务与经营、事业与企业实行分离”的规定,“两分离”的做法在多数乡镇农技站迅速得到落实,后由于区域调整等多种原因没有能够继续坚持并出现回潮。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问题。据调查15个基层农服中心中有12个停止了农资经营,农资经营权还给了供销社或转让给一些专业性农资经营公司,彻底实行了两分离,大大提高了农技人员对农用物资监管的积极性,有效控制了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效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效果将会逐步凸显。

1.3 非编人员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属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经常安排非编人员进入,不管是垂直时期还是分块阶段,接连不断向农技服务中心安排人员,20世纪90年代有一镇曾同时有8名村书记、主任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除安排镇、村干部外还有一些“关系户”被安排到中心(站)工作,最多时非编制人员占到50%以上,有人形象说农业服务中心(站)进人是堵塞不住的漏洞、拴不住的猛兽,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此次调查表明,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建设,近几年来非编人员进入农技服务组织基本得到控制。

2 存在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存在急待的解决问题。

2.1 编制空缺、“老年”在岗人员多

全区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有14个缺编,15个基层服务中心总编制人数应为258人,而实际只有191人,缺编67人,缺编率为25.47%,最严重的镇在编人数仅为编制人数的44.4%。近5年来,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退休43人,进人补编22人,2015年6月底比2010年实际减少在编人数21人;据不完全统计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未来1~2年退休28人,3~5年退休22人,6~10年退休41人,即10年内将有91人退休,占实际在编人员的47.6%。

2.2 在编不在岗被借人员多、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据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调查统计在编不在岗人员75人,占在编人数的39.27%,其中:被基层借用到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的有57人,占在编人员的29.84%,最多的一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被借用9人,占在编人员的45%;经营性人员15人,占在编人员的7.9%,15名经营性人员中4人从事非农业性经营、1人从事水产养殖、4人从事承包农资经营与农业服务于一体,6人专职从事农资承包经营。从而使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水产生产1/3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林业绿化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8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人员在7人以下,平均每个专业在1.5人以下。

2.3 专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据在编的191名农技人员第一学历分析,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38人,占19.9%;中专学历的118人,占61.78%;高初中的35人,占18.32%,其中有40人没有经过农业专业系统培训;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98人,占51%,无技术职称人员49人,占25.65%;近5年招聘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22名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11人是外语、中文、会计等非农专业毕业。

3 几点建议

为提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收回公益性服务在编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借用到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借用单位没有任职的应尽快将其收编到农业服务岗位;在借用单位任职人员能安排人员替换的也应将其安排到农业服务岗位,对一时难以安排替换的人员应将其编制替换出用来录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服务一线。对于从事农资经营或服务兼农资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其全部转入到公益性服务岗位上。对于那些从事非农经营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征求其本人意见,愿意到农业服务一线的应给予公益性岗位安排,不愿意的应让出编制招收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

3.2 严格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进人程序

基层综合服务组织公益性服务岗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进人程序,根据缺编情况有计划、按年度分期分批招录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坚决做到专业不对口不招,非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招。并要严格坚持标准,把能吃苦、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好、专业对口的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院校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工作能力强、安心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优先招录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岗位。同时坚持条件、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除进行批评教育外,问题严重的要予以解聘;对农技推广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和提拔使用,关心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3.3 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区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基层农技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业务素质上发生根本性变化。

3.4 试点农资“零差价”销售服务

篇4: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关键词: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职责变化

中图分类号:F324.3

1.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现状

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对非洲国家承诺的首批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基本完成了项目的第2个阶段,即技术合作项目,并陆续进入第3个阶段,即可持续发展期。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是各承建单位建设示范中心的目标,也是援助国和受援国的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中心或凭借承建单位自身的实力和示范中心现有的试验成果进行农业项目规模化开发:或承建单位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农业项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或在地方政府引导下,企业投资经营、承建单位以技术支撑的形式进行农业项目开发。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能够在资金上解决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问题。

2.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职能的重要性

示范中心第一阶段即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承建单位就应组建一支以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为首的专家队伍。这支队伍涵盖技术合作项目内容的方方面面、翻译、财务、厨师等,因此,专家组组长不仅需要具有某方面的技术特长,还需要具有相当的领导能力。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建设过程均属于国际合作范畴。因此,专家组组长还需要具备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示范中心是承建单位的驻外机构,它的基本任务包括: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生产、加工、市场开发、宣传等。专家组组长作为驻外机构的最高领导,代表的不仅是承建单位的利益,同时也代表着国家形象。为此,这个角色的人选务必德才兼备。

3.专家组组长的主要职责变化分析如下

示范中心建设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和目标各不相同,但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理、投资到位、质量过关,必然对技术合作期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并可能实现预期成果,从而使项目走向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不然。作为专家组组长,其关键作用在于第2个阶段,也就是如何带领专家组成员做好技术合作项目,完成双方政府要求的技术培训工作,并努力实现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根据工作进展,技术合作期又可以分解为创业期、雏形期、成年期、成熟期(创新期)和可持续发展过渡期。不同时期,示范中心的工作内容不同,专家组组长的职责也不尽相同。

3.1创业期

示范中心选址通常是在农村,那里道路崎岖、荒草遍地、蛇鼠蚊虫横行、缺水缺电,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等都很不理想。

专家进入这种环境后,首先要考虑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专家们可能都来自不同地区,来到示范中心后,大家都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每天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中非间生活习惯差异,想要的东西市场上买不到。这样势必给专家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蚊虫叮咬、睡眠质量差、营养跟不上、疲劳等因素,稍不留神就容易染上当地的流行病。作为专家组组长,如何让大家留下来安心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如何创业。

创业初期,示范中心条件简陋,设施不配套,当地市场既不熟悉也很难买到,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农业生产要求的品种是否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中国人习惯用的化肥、农药特性与市场关系以及有机肥市场等等都需要专家们从头摸索。工作一旦开展,需要聘用当地工人,并建立合理的劳资关系。如何保障示范中心安全运转、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工人克服过去的坏习惯并把中心当作自己的家,在劳资双方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地解决纠纷,在遭受偷盗的时候如何既保护示范中心的利益又保障专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是创业初期需要专家组组长思考和协调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将给示范中心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

3.2雏形期

当示范中心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后,开始进行较小规模试验并产生初期成果的时候,需要对产品进行测试、评估并投放市场。整个生产试验过程涉及生产资料、水电和运输消耗、人员开支、产品品名、产量、销售价格、利润、病虫害表现状况、产品各阶段性状等,产生的数据都需要记录整理,以便进行对比试验,并最终获得试验数据,从而完成品种筛选。初期投放市场的产品由于量小,很难把握市场的真实数据,况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与当地人存在很大差别。大批量的生产试验受条件制约,不大可行。因此,作为专家组组长,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以便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和市场分析数据,为将来的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也为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建立雏形。

3.3成年期

随着产品的不断增多,投资方向、市场营销、疫情防治等日益成为示范中心的工作重点。投资方向需要结合几方面的需要,如受援国对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示范中心对利润的诉求、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拳头产品等。市场营销状况左右着投资方向,同时也是示范中心可持续项目的试金石。在非洲做产品,首先要看清楚你的消费群体,然后才能考虑你的市场营销策略。非洲国家大多人口偏少,贫富差距大,低收入人群多,消费能力有限,而且消费习惯与中国人差别较大。因此在研发产品时,要特别注意示范中心自身的投资回报诉求。非洲农业底子薄,农产品单一,主要围绕出口类经济作物,导致其他各类农产品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因此,示范中心的发挥空间很大,同时也受着当地社会低收入的影响。中资企业员工具有一定的消费实力,但消费群体相对有限,而且也受到受援国当年财政支付能力的影响。如何权衡2个消费群体的关系,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专家组组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非洲广大地区农业生产落后,大多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因此,没有特别重大的病虫害发生。但由于气候条件适合虫害四季生长,防虫有一定困难。养殖业在非洲没有重大疫情,如禽流感、口蹄疫等,但一旦开始畜禽养殖,常见疾病也会接踵而来。如果掉以轻心,将使养殖业血本无归,因为大多非洲国家缺医少药。语言交流障碍也会使问题复杂化。

nlc202309011131

这个时期由于技术比较成熟,种植和养殖工作取得较好成果,社会公益性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逐步显现,与受援国官方间的关系日趋成熟。如何既做好生产又做好培训工作,需要专家组组长具有高度的协调能力。

3.4成熟期(创新期)

当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额趋于稳定、各种技术走向成熟的时候,示范中心即进入成熟期。这个阶段,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生产和管理绩效趋于最大化。本人认为,这也是示范中心的涨停期。因为受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条件制约,持续增长缺乏动力。如果满足于现状,之前的优势很可能渐渐消失,因为非洲的市场是开放的,没有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机制。而且由于就业率、收入和人口数等因素影响,每个国家的市场都非常有限。

要使工作走出困境,必须结合示范中心实际,拓展项目内涵,拓宽市场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使示范中心各项目之间形成一个比较大而且较为完整的链条,项目与项目之间互为犄角,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专家组组长必须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合理拓展项目内涵,调动专家积极性,激发专家智慧,实现示范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3.5可持续发展期

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期与技术合作期在时间上虽然是一个自然的延伸,但由于资金来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无论是示范中心的目标与任务,还是生产与管理,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技术合作期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而可持续发展期则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同时考虑社会效益。由于企业的进入,必然对示范中心的各种资源进行重组,以实现示范中心各部门工作的高速运转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个时期的专家组组长职责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因为他们很可能只是示范中心的管理者之一而不是之前的决策者,他的工作必须在紧紧围绕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示范中心的公益性职能。这就要求他能适时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权衡企业要求的经济效益与双方政府要求的公益职能之间的矛盾、示范中心投资方与示范中心承建单位利益平衡之间的矛盾、企业追求利润与专家和员工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4.总结

实践表明,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专家团队,而这个团队的核心就是专家组组长。职责要求他具有领导专家团队的能力、生产与效益分析能力、协调国内国外关系能力、服从国家驻外机构领导能力,而且在各个不同时期,他的职责表现的重点不完全相同。

篇5: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岗位职责

2.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测报,及时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并加强田间技术指导。

3.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拟定培训计划,组织人员参加;安排农技教师、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邀请有关专家讲课;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供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服务,培养骨干技术人才。

4.抓好林业和多种经营工作;落实森林防火的责任制和各种措施办法;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5.负责农村沼气能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篇6: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

1、协助镇政府制定农业长远发展规划和计划,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开展各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2、指导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指导农业基地建设、农业名牌产品申报和创建工作。

3、承办实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4、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农业建设,指导无公害、有机食品建设和申报工作,协助做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

5、组织指导农业救灾工作。

6、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信息、收集、整理、发布。

7、宣传与贯彻执行《森林法》和林业方针、政策,了解反映群众在发展林业生产中的要求和问题。

8、配合林业调查设计单位开展资源调查工作,负责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掌握本辖区内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

9、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农机化方针、政策和认真贯彻执行省农机管理条例。

10、制订本镇农机发展规划,做好本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1、切实做好本镇农机“计划、劳动、机务、财务”管理工作,指导村委与农机经营户及农户签订农机作业合同,并监督合同的实施和协调农机为农服务活动。

12、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型适用农业的机械,切实抓好全镇农机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工作。

13、认真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和核发牌证及年检年审工作,达到提高机手素质,提高机械技术状态,确保安全生产。

14、负责畜禽生产技术指导、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

15、负责畜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畜牧兽医技术创新。

16、负责《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

17、负责兽医卫生工作和监督检查。

篇7: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2.做好渔业和水产工作,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科技,加强技术服务,保证渔业、水产业持续发展。

3.拟定渔业和水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报批后组织具体实施。

4.做好渔业、水产的报表和统计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

篇8: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

1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分析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市场化水平。早在1991年, 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 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 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2008年底, 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5个系统, 县、乡2级共有推广机构151 000个, 其中县级约23 700个, 乡级约27 600个。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逐步建立起在组织构成上具有社会性, 在运行机制上具有灵活性, 在服务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在服务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线, 以乡镇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站点为链条, 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建设为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以黑龙江省海林市为例: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投资130万元, 建设了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土壤化验检测3个中心, 开通了海林农业信息网、电脑专家服务和自动语音应答系统, 实现了24 h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等服务, 已接待农民电话咨询3 000余次, 传递信息3 500余条。二是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个, 会员总数达5 344人, 新增农村经纪人581人;山市镇长胜村农机股份合作社, 实现对全村耕地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秋季测产增产18%。三是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海林市投入78万元, 改造3个乡镇10个村的畜牧兽医站点, 落实村级畜牧兽医员待遇, 增强了服务功能。建立市乡村3级疫情监控信息网络, 并利用畜牧“110”专车进行全天服务, 已免费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300多次。四是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区。海林市建立了市、乡、村3级标准化示范区, 其中市级8个、乡级36个、村级246个, 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化等各方面, 标准化示范户达700户。正式启动了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院县合作共建项目, 3年内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增长1.5个百分点, 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项目区平均增收1 050元·hm-2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 经济运行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与效果尚待进一步提高[2]。

2.1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三级产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 第二、三产业比重偏小。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不明显, 且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实力不强。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以县、乡 (镇)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全方位为农业生产服务。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类专业协会尚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和正确的引导, 组织服务功能不健全, 经营行为不统一。

2.3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未形成规模

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近几年我国所属各县 (市) 相继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水田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旱田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蔬菜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等, 但这些科技示范区仍处于建设阶段, 科技示范园区的“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2.4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表现在中级以上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偏少, 年龄老化, 专业结构不合理等, 特别是新技术、复合型、加工贮鲜、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偏少, 这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要求极不适应。同时, 我国大多数乡 (镇) 农技人员的服务内容仍停留在传统产业和一般性技术指导上, 如何与发展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农业现代园区、生态农业相结合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5 经费投入与保障不足

目前多数乡 (镇) 财政困难, 不能把经费投入到农业社会化服体系建设中。由于缺少经费投入, 一些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缺少集中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 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 知识老化问题比较严重。

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始终注重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县级以上职能部门要加大放权力度, 使乡镇政府责、权、利相统一, 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服务于群众。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的综合改革, 理顺行政、事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 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涉农事业单位的建设, 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 引入竞争机制, 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随着乡镇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三农”上来, 加大乡镇干部的教育与培训, 注重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服务“三农”的本领, 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 规范动作机制, 依靠现代农业技术手段为农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整合涉农部门分散的现有信息服务网站, 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逐步联网到村, 更好地为农户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以市、县农副产品信息中心为核心, 向乡 (镇) 、村、农户和经济实体、专业大户延伸, 及时快捷发布全市农副产品信息, 了解掌握和向农户提供国内外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 并加强对农产品销售的指导。

3.3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开展“农艺师进村、一师一个村、一师一个项目、一师一个行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技人员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建立和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 从市、县农口及涉农部门中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驻乡 (镇) 、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开展科技服务。

3.4 夯实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基础

一是健全乡镇农业服务机构, 建立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 形成集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科技示范、资金、政务服务等五大服务业体的联动网络;二是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确保按时足额到位, 在改善办公条件、搞好科技培训、推广农业项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对于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民营服务实体,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实行适当的优惠扶持措施, 促其发展壮大, 增强实力, 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为“三农”服务方面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及其它社会化服务组织, 创办或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四是建立乡村农民技术员制度, 以“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为依托, 加快乡人才开发, 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选送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到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术服务能力。

3.5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平台, 提高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 是发展地方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 将牡丹江市的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整合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 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为宗旨, 通过农业科研成果孵化、农业科技下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农业生产过程相结合, 形成政府+农企+农职研+农协+农户的相互关连、协调支撑、密切合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架起农企与农协、农协与农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推进牡丹江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22.

[2]高平堂.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 31 (6) :57-58.

上一篇:岗位设计文献综述下一篇:我想带你去飞翔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