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2024-08-27

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共10篇)

篇1: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又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计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三个阶段进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这三个阶段是课的导入阶段、课的讲授过程、课的小结阶段。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是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四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这样,又设在学生心中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篇2: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论文题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姓名:曾桂宝 联系电话:***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曾 桂 宝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生动有趣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会考,再加上教学不得法,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学科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问题情境 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就好比一个大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应该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地显示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其次才考虑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试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还怕要学的知识学不好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正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氛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同行交流一下。

1.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点明了本节的主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常常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以前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惊讶、迷惑的切入点。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第二节“搜索引擎的使用”的教学中,课题的导入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屏幕展示两个案例。第一个是,“你知道福娃的真正含义吗?”。学生回答的不具体。我想,我国是今年奥运会的主办国,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掌握一些关于奥运会的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福娃的真正含义,对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紧接着,展示了第二个案例,“你知道蚊子有多少颗牙齿吗?”,学生立刻就小声议论起来了,都感到很诧异,蚊子难道还有牙齿?学生的思维都被吸引过来了。我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回答,“我们可以去上网搜索”。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节课的课题“搜索引擎的使用”,并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我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兴趣有,我还怕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上网了解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2、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课堂切入口

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将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切入口。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单元第一节“探讨信息管理”的教学中,在讲到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对文件进行管理这个环节时,我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给学生听了一小段周杰伦的“借口.mp3”(剪辑过的);学生意犹未尽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这首歌曲的曲库(有好多好多歌曲),但一时很难找到这首歌(排除用查找的方法);问题1:同学们,你们感觉这个曲库乱不乱?要找一首歌难不难?问题2:那么,假如要给你去管理这些歌,你会怎么办?引出利用资源管理器以歌手为文件夹来对歌曲进行管理。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尝试管理这些歌曲的方法,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3、利用精彩的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透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是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在 “网络安全”的教学中,开展了一个主题是“你的资源是怎么被我窃取的?” 活动。任务布置: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休闲一下,提提神。第一:上网找一幅你崇拜的明星照片,下载下来,收藏到D盘;第二:登录ftp素材库,打开今天的文件夹,下载一游戏,安装,玩一玩。学生一听说有的玩,积极性太高了。纪律也特好,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在4分钟的时候,我做了一下调查:两个任务都完成的同学请举手。这时已有一大半的学生完成了(还有2分钟,继续完成任务),紧接着,关注有多少学生已被我控制了(凡是完成任务的学生,都中了冰河病毒,而中毒的电脑我都能控制)。原因是我在游戏软件上捆绑远程控制服务端软件。只要有学生安装了游戏,他的机器就中毒了。我随机抽取了几台机器,将学生下载的明星图片拷到我的电脑,记下了学生的姓名。紧接着我宣布时间到了。同学们,你们能跟我说说你们都喜欢哪些明星吗?叫一两个回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们的答案了。我将从学生电脑窃取的明星照片打开,并一一指出了下载的学生姓名。学生感到很神奇,小声议论起来:老师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你们的秘密的?下面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学生的讨论很激烈。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终于明白,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机器中毒了。这个毒来自于那个游戏文件,下载的所有内容对我来说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最后得出结论:在网络中没有绝对安全可言。所以,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要注意安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方面,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动脑筋,多查一些资料,每一章节都会有精彩的教学片断。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时也需要我们注意的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精彩在课堂,信息技术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紧紧抓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学科的特色。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篇3: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人常说,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 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 激起思维发动, 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正。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悬念,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 以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 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 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三个阶段进行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这三个阶段是:课的导入阶段、课的讲授过程、课的小结阶段。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 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 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 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 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 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 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 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 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 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 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 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 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 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 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 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 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 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 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 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 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 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 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三种。”同学们都很惊讶, 并由此产生疑问, 议论纷纷, 而且拿起笔进行证明, 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很快得出如下几种证法, 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在证明时学生们都很积极, 争先恐后地回答, 对于其中的证法, 有些学生有顿然大悟的感觉, 并且得到了满足。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 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 其实这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 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 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 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 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 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于是打开课本,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例如, 在讲幂的乘方的意义之后, 让学生们计算 (3500) 4× (﹣) 2001, 当学生们得到了解情况32000× (﹣) 2001之后, 就无法再计算下去了。这时, 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 其实, 如果你略施妙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 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听下节课‘积的乘方的分解。”这样, 又在学生心中一个悬念, 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 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篇4: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用名言、故事导入课题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次新课前,都要认真钻研教材,看看材料本身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根据材料中相关的人物,紧扣材料内容,用名言或故事导入课题。

二、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每逢节假日,都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把节假日的名称告诉学生,或简要讲解一些节日的由来(如April Fool’s Day,Christmas Day)。这不仅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也补上了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教学,从而通过文化差异比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用口诀帮助记忆,提高学英语热情。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有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 you用are; 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教师只要常收纳,多积累,勤总结,口诀就会涌涌不断,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四、运用图片,直观教具、实物等创造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变抽象为直观

人在思维的时侯都是用语言来进行的,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在没有掌握该语言词汇的时候,非直观性情景的学习思维过程总是以其母语来进行的,即间接思维(先经过汉语,在理解英语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不受其母语的干扰,可变抽象为直观,教学可运用图片、直观教具、实物(梁书广)等创造情景,图片、实物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同学接受和领悟快。

五、利用简笔画,使语言活起来

英语教学中,我认为简笔画是使语言活起来的一种好方法,其幽默、栩栩如生的画面,常令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一下便集中在有趣的画面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有利于促进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深受学生的欢迎。简笔画有助于课文的整体教学。具体做法是,讲每篇课文前,根据课文内容,编绘一组简笔画。讲课时,边画边讲。遇到生词时,多勾勒几笔,达到了视听的目的。之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图画和重点词语(每张画都有几个相应的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所听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使学生张口说话的目的。由于简笔画为教学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语言情景,给学生创造了听、说训练的机会,还能减少和不使用母语,因此,有助于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提高听说的能力。

六、自编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要“学以致用”,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每节课,我们都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两个),先用英语作Duty Report.内容有: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等。(未学到的项目可适当删减)。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别的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需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之所以这样做,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得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

七、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创设出许多学习英语的语境,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都会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以图、文、声、像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乐学情趣,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運用空间十分的广阔,还有待我们英语教师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发掘。

篇5: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重庆市铁路中学 王 娟

【摘 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本文通过创设生活化,历史化,实验化,错误化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思维问题情境中学到研究数学学问的方法,力求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一个主动愉悦的数学生命历程。

篇6: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取之不尽.若能把它运用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的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基本不等式这一节,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发现均值不等式这个定理.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

甲:第一次打折后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

乙:第一次打折后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

丙:两次都打折销售.

请问那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这个问题,归结于比较于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值猜出即.这是个经济生活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在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乐于去学.在教学中于生活比较贴切的例子还有拉闸门的产生及设计运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原理,足球射门的最佳位置及角度运用了二次函数的知识等等.只要教师善于去发现和创造性的运用.

二、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设置显而易见,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与体育相关的国际奥委会20xx年6月29日决定,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日期将比原来日期推迟两周,改在8月8日至8月24日举行,原因是7月末8月初北京地区的气温高于8月中下旬.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呢?进而提出如何科学、合理收集数据?又怎样分析和研究数据?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统计章节中去.

又如通过天文学中行星彗星的轨道引入圆锥曲线;物理学中的瞬时速度引入导数;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引入指数函数等等.只要其他学科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比较容易.此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新异悬念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师对某些内容有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或者提出一些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从而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并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主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双曲线标准方程》这一节,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非零常数(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道是椭圆.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差为非零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猜想,然后探究结果,进而得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是带着浓厚的兴趣的,这对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都将事半功倍.

四、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主导.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时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存储的过程,它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并对数学学习畏惧,没有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这样通过活动得来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学生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7: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论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宽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要,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应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一种式是不够的。

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益场所,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因此,本校英语组成立了“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课题组,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2.张思中先生的“心理优势”论认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英语,是因为他们怕出错而被人笑话或受到批评,所以有一种心理恐惧,因而产生了一种失败定势。如果在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俩俩对话或小组讨论,没有过多的批评指责或嘲笑,他们就会产生心理优势,从而就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3.近年来,国外教学理论强调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兴趣即自愿的努力才是高效率、好成绩的永动机,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

4.语言教学专家Krashen强调,语言学习是习得,而非学得(Learning),即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Long认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为准则,以张思中教学法理论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展现其心理优势,实践多元化,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防止与克服训练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功的把握,建立心理优势。

四、实验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习英语成为一种乐趣。

2.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增强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

3.培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2008~2009学年中,本校高二年级的8~14等七个普通班,英语成绩参差不齐,而高二1~7班的英语成绩基本平行,总均分比高二(8)至高二(14)班高出2.6分。

我们把高二(8)至高二(14)七个普通班作为实验班,其他7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这个课题的实验。

实验时间:一学年:2008年9月~2009年6月

六、实验步骤

1.进行宣传发动,向学生宣讲新《英语课程标准》和“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英语第二课堂。

2.将这8~14七个班命名为英语实验班,将全体350名学生分为兼顾各种层次的8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30~50个人,民主选出组长,每个小组聘请一名课题组的英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次活动由组长牵头,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英语活动。

3.规定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四节课和星期日晚自习两节课分别为两个批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星期四以分组活动为主,星期日集中活动。

4.实验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等教学原则。活动分为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

5.高二上学期主要以激趣为主,指导学生组织一些比较简单有趣的活动。高二下学期,继续扩大活动项目并要求学生在注重量的积累的同时,注意质的提高。

七、各小组实验内容

(一)英语口语小组

口语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利用已学句型确定会话主题,会话的形式有:

1.英语游戏

通过会话做英语游戏,不断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是锻炼口语,巩固词汇,语法和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

2.看图说话

活动时展示图片,学生就图片展开会话。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3.复述课文

让学生事先做准备,然后复述已学课文或表演根据课文改写的对话,评选优胜者。

4.主题发言

事先定好主题,各自做好准备。然后轮流发言,进行讨论评比,最后由教师小结。

5.即兴演说

小组活动开始,现场出题,即兴发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6.采访

用英语就某个话题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或者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7.担任导游

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学校和学校的英语广场,并随时接受提问,“外国朋友”主要由其它班级的同学和教师担任。

(二)图书阅读小组

该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书刊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板报橱窗小组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编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健康英文材料,主要是故事、名言、幽默小品、谜语游戏、名人小传、风土人情、英语知识、智力测验等。有的稿件鼓励学生自己动笔写,经教师批改后上板报或橱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展出学生优秀作业和试卷,力求做到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四)英语歌咏小组

学唱英语歌曲,不但有助于训练发音和单词记忆,而且有助于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英语歌曲,利用活动时间教唱,既学习了英语,又丰富和活跃了班级学英语的气氛。在每学期的学校文艺汇演中,选派一些优秀歌曲表演者参加演出,让他们展示其英语歌唱才能。

(五)英语戏剧小组

英语戏剧表演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但符合学生活泼、好奇、善于模仿和喜欢交流的特征,而且适于英语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把握好时机,改编一些课本剧和一些名剧片段,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学生英语表演,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体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交流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英语广播小组

这个小组由语音语调较好而且对播音和主持节目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在每周的学校晨钟广播台时间里开辟一个EnglishSquare栏目,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向全校作英语广播。广播稿主要从各年级学生中征集,先由广播小组筛选,再经英语教师审阅后,挑选出优秀稿件播出,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比稿件、比播音,并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一活动不仅使校园充满了学英语的气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听、说、读、写英语的机会。

(七)英语打字小组

我们学校配有四个微机室,因此我们组织了英文打字小组,特邀有关教师专门负责,学习英语打字的基础指法和技能。要求把每次规定打好的文章用e-mail及时发给教师,然后,学生间可以自由地用英语进行文字聊天,调动打字兴趣。并定期举行英语打字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英语帮扶小组

这个小组由英语成绩好的自愿者组成,每周周四下午第三、四节课或星期天晚上,把自愿报名的英语学困生组织起来,由帮扶组成员向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因为优秀学生用他们的亲身经验帮助学困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实验结果

(一)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积极性。

(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英语第二课堂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第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五)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语言在运用上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现代英语教学实际是中国教师教英语,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正规的书面用语,平时缺乏英语语言的应用环境,课堂使用只能是一些日常用语。可是,语言的运用决不止于此。在第二课堂里,可以请一些外教做一些节目,看一些原版英文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与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初步领会语言的某些实质,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语言。

实验课题实施以来,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全体学生的学英语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所有学生都拓宽了英语知识面,优生的信心增强了,差生也看到了希望。其次,“尖子”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个学生获一等奖,另有三个学生获二等奖。在学校的阅读竞赛、单词竞赛、听力竞赛和文娱表演中,有多人获奖。第三,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照班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8~14班的几次统测成绩均分与对照班很接近。

我们将继续实验、扩大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农村中学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篇8: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一、创设和谐情境,诱导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创设和谐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采用对学生充满信任、充满感情的谈话式语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创设探索情境,构筑成功情感

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主要靠思维。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通过思维实现的,只有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和探索,才能不断追求知识,不断勇于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索情境,让他们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体验满足和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中,使他们不断思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教师可用摆体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然后问:如果求一间房屋的体积,用这种方法行吗? 接着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任意摆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1)这些图形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2)立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3)从这些体积中你发现了长、宽、高和体积有什么联系? 通过动手、动脑、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学生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成功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或事物常常感到棘手。面对那些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等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创设动态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动口,利用直观教具等使静态、抽象、复杂的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 , 由于圆柱体体积公式较抽象 , 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而后把它拼成一个长方体,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即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相等。然后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积,进而得出v柱=πr2h。动态的形象教具使学生感受到美,自发地从内心涌出一股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四、创设趣味情境,调动学习情绪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较低落,这就严重地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趣味情境,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环境中接受美的陶冶和知识的洗礼,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较差,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往往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在这记忆效果最差的时刻,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或游戏活动, 往往能够重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再次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效果较好。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课堂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50以内的质数, 形式单调, 学生必将产生厌烦情绪,效果也就较差。为此,可在课堂的后部分设计一场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把1到50的数字制成卡片分发到学生手中,随意抽取一个数字, 让学生自己判断这个数字可由哪几个质数组成, 而后举着相应的数字卡片到黑板前, 由学生集体评议。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缓和了学习的紧张情绪,又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环境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五、开放课堂教学,在操作中培养兴趣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开放课堂教学,必须优化例题教学,并以例题学习为依托,重视学法指导,从学会到会学,化静为动,以动促思,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圆面积)一课时,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引入。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面积? 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圆分成16等分,然后拼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效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情感,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动态表象。再通过语言参与促使它的内化,抽象出圆面积公式的结论S=πr2,从而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变通性练习,例如:一个圆柱形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解这道题时,学生都用课本知识解,即: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教师提出这道题还有另一种解法,这立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得出求圆柱表面积还可以用:S表面积=C×(h+r)。这使学生品尝成功的欢愉,形成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篇9: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重点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由于本身的特征:抽象概括、逻辑性强,再加之升学考核题答案的唯一性等因素,所以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兴趣不大。但就教材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展现出一个新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寓于现实中,我就大胆地从所接触的客观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公式或数学思想。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动手实践、动手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有着严格的区分,前者有明确的目的性。如长方体的截面最多的多边形是几边形?此题的教学中,拿塑料泡膜的长方体用刀切出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再提问,要截出截面是三角形的图形,截面要截几个面?四边形呢?问长方体有多少个面,从而归纳出此题答案。

二、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提出实例在过去的课堂中很少用,有时也只是走过场,要促使学生实现概念化必须提供实例,当学生在思考时,实例成了学生思维自由来去的落脚点。

三、基于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当数学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才有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成就感,才能使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浓,探索性更强。

要强化课堂互动,不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一个要求,不是圣经,应活学活用。根据新课标,体会教材的整体理论和目标要求。互动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平等对待,老师是指挥者也是参与者,学生是参与者又是承载者。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的放矢,对于学生的“问”要符合学生思路的开展。

把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一个个地呈现出来,把前人和自己对知识的结论的认识过程分解成若干步,再铺设分阶梯,按学生实际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前进,但还要具体,思维指向明确,阶梯要小,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起点及思维基本模式。

而对于学生的问,要针对“惑”去设所问,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的“惑”去设所问,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的“惑”,并及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思维发散,标新立异,不断创新。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参评,克服过去老师是绝对权威,总是老师要求学生如何。因此要尊重学生,实行课务公开,让学生评判、监督、参与。如在考试后老师有意作出的参考答案有几个是走入误区的错题,并将此公布于教案的醒目位置,并分组阅卷,很快许多组提出答案有误,老师因势让学生在黑板上作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共同寻找问题症结。老师因势在学生不完善的步骤中讲解题,以讲座的形式及时穿插于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复习效果良好。

篇10: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悬念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李雅晨

内容摘要:教学情境是开启一节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敲门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等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沟通、交流与融合,学生对学习书本知识的情感和兴趣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数学课上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尽快地了解学习目标,是学生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形成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全新意识的重要来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人类的求知欲是自发的,但也需要一个目标一种力量去推动,它就是兴趣。俗话说:“‘最好的老师’并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兴趣”,兴趣是驱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便不能强制他们去学,那样会将他们的探知欲扼杀在摇篮里。学习动机有很多,但是兴趣却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去学,也不再成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负担,会让学生体验快乐享受学习。

数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逻辑严谨性、运用广泛性的学科,想学好数学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死板,学习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等等现象的存在,虽然方便了教学,却没有关注到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大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致使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兴趣,学习效益低下,甚至厌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照本宣科、上课就讲,而是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到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是现代教学的大趋势。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就成了我们努力探究的课题。

一、对教学情境的认识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来说,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也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通过综合多种教学手段以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呈现,营造出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积极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二)提出情境教学的背景

1、中外教育史的经验指导

“情境教学”的提出并不是基于现代教学,历史的长河中早有记载,在中外教育史上就有丰富的经验指导理论。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就表明过人的感情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出自叶圣陶先生的《二十韵》,什么是“入境”?要激发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犹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注意,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情境教学不光是在数学领域,在语文教学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吉林老师也提出过有关情绪教学法的理论,对实际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情境教学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国外也有很多教育学家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育著作被人们流传下来,他们对于情境教学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名著中《大教学论》指出:“一切事物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从对形象的感知到达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习变成主动、自觉的活动。教学是种艺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在轻松愉快中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美国哲学家杜威也认为教学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成果,他还提出“从做中学”原则,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学生一定要在有意义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学习。

2、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境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身心愉悦、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充满激情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知识。并且,脑科学 2

相关研究也能说明情境教学的益处。人的右半脑控制形象思维,左半脑控制逻辑思维,要知道,数学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左右脑分工协作的情况下,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心理暗示原理

情境教学法最早称为“暗示教学法”即“启发式外语教学法”。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从一次心理疗法的成功案例中得到了启发,才开始将全部精力转向暗示教学的研究中去的。暗示是一种无意识的带入,并不直接表明学习主题,而是巧妙地通过各种教学硬件软件或运用联想、游戏、练习、音乐等方式引起心理关注,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4、思维科学的相似论

相似,顾名思义,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我们在创设情境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身心状态等,即学习者知道了哪些,这是影响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说明,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从他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入手,教学情境越简单越符合生活实际,学习动机就越大,学生越容易学会知识,这里的相似其实就是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与初高年级不同的是,小学阶段是学生生涯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它关乎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6到12岁的孩子就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但是持久性差,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无意识注意占主导地位;思维模式是直观的、简单的、具体的,依赖于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新事物接受度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虽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态度,但在多数情况下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特别注意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一)情境创设要具有生活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原有的生活和知识基础上联系知识点,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的情境作为资源。要达到高效课堂,体现出有效的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

(二)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更具有现实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内容或形式源自于现实生活,更加具有真实性。曾经听了一节题为“几和第几”的数学课,那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动物举重比赛的情景,分别有兔子、大象、狮子和老鼠。学生们了解比赛规则后就立即想到了结果,按照常理分析,谁的个子高力气最大谁就第一,可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教师出示了比赛结果,狮子第一,大象第二,兔子第三,老鼠第四,当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赞同,大家都认为大象的力气最大,理当举的最重,大象才应该获得第一呢。由此看来,不符合现实性的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甚至做错题。的确,这些所谓的情境都是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假设出来的,但这种虚拟的情境并不是虚假的,再是虚拟的情境也要合乎常理,合乎科学逻辑。教师要想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首先要确保情境本身是客观现实的,学生只有在情境中感受到、触摸到真实的生活,所学知识才能更加牢固,记得更加深刻。

(三)情境创设要具有发展性

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基于学生知识的现有程度,更要考虑的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小学生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逐级升高的,从最开始只可以了解简单直观的事物到后来能认识非常抽象的事物。这就要求情境里出现的问题时要一点一点地提高难度,逐步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不是盲目的设立学生现有的知识不可能达到的层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要略微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既便于处理目前的问题,又蕴含这与目前问题相干且能学习的新的问题。创设的情境能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琢磨,达到新的高度。

(四)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性

每个学科都是差异性,都有各自的特征,因而情境创设要呈现对应的学科特征和意义,契合教学内容,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突显学习重难点,要能体现出该学科知识发现的整个进程、运用的一切条件和该学科内的知识之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只有这样的契合学科特征的情境,才会有效地说明该学科的意义,协助学生快速接受、精准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量。

(五)情境创设要具有内含性

问题能够引发思考,然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力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创设的情境来说,包含一些值得去深思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效的。带有问题的情境是思维过程的源头,如果想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要赋予它感召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旦学生有了去探索去学习的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油然而生,充满好奇的心情去学习势必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中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出有趣的、合适的、新鲜的、探究的问题情境,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困惑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问题之间的碰撞容易引起认知冲突,能很好地促进形成新知识的结构。

(六)情境创设要溶入情感

学生的情感需求不容忽视,在人的总需求中占重要位置。教学情境具备激起学生情感的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表现力强,情感丰富且复杂,缺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起伏比较大,在适合的环境下,会更容易迸发出激情。当小学生步入高年级以后,他们会慢慢变得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绪,也懂得了什么是尊重和自我尊重,有更稳定的情感。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但是新时代新课标下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情境创设要溶入情感,教师发自内心的创设新奇的有趣味性的情境,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开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条件。小学数学的知识是 借助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产生的,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符合现实性、生活性,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在有效的数学情境中,更容易启发学生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或资料来解决问题。为了完成一节高效课 5

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该如何创设活泼轻松、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作的尝试:

(一)创设比较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是对新鲜事物或者新知识比较好奇,可是由于刚开始接触,不一定能掌握地很到位,或者会不太理解;反而对学过的旧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又不一定感兴趣,所以在这个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创设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交替、比较以及用新知识所具备的性质作为创设情境的出发点,使学生能自愿地、轻松地、主动地接受并学习新知识。以旧引新,其实就是促使知识的迁移,通过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既能巩固旧知,又能一步一步阶梯式地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慢慢的认识到接受,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促使新知识的认识、了解、掌握和运用。

教学片段:

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①0.2分米+1厘米=? 2元-4角=? 3角+1元=? ②2/3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

③直接口算:5/9+7/9= 6/11-4/11= 3/5-1/1=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1/3和1/5 3/4和7/10 首先复习不同单位的数量包括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计算,这里要求先将不同的单位统一后再进行计算,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很好的预热,方便学生更容易理解。下面几题也是旧知识,复习的是有关分数通分再计算的内容,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其实只要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合理的类推,结果便无师自通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练习题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方便他们运用旧知识“搭桥引线”,另外还要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学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

(二)创设兴趣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情境要考虑到各层次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难 6

以产生兴趣,反而对看上去容易理解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问题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地、适当地选择教具,比如投影、面板、视频、图片等等,而且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或身体艺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

讲《平移和旋转》这课时,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去游乐园玩过啊?”学生们反应热烈,兴奋地回答:“玩过。”教师紧接着又问:“坐过摩天轮吗?摩天轮是怎么运动的呢?”学生们便开始用手在空中比划着运动的轨迹。教师再问:“那坐过冲浪吗?冲浪的船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开始了小组讨论。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随着几句师生间朴实的对话,自然而然的开启了新课的主题,这种带入感不生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知识的源泉来自于身边的生活实际,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又能为生活提供服务。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从身边的生活情景入手,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动力。若是用心的去发现,其实我们身边处处存在着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这些问题,巧妙地设计生活中的情境,就能拥有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创设生活性的情境,就是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将教材与生活合理地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对课本中已提供的学生了解的生活情境加以改动,也可以根据现实中的素材自己改编成一些有趣的情境再迁移到课堂中去。

教学片段:

在学习《认识负数》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坐电梯时会发现一楼以下还有的楼层是怎样标注的呢?”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由其他同学说出意思。引出“负”是什么意思?再请同学们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负数,并且说出哪些负数的含义,用这些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负数的教学情境。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多情况下,学生要面对的是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都较为清晰的情况,处理方法也只有一种或两种,这种问题虽然好解决,但是可供学生发挥思维能力的空间太小,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先将自己看作是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角色的能量,促使学生解决问题时有创新有进步,就需要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情境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学生不能完全地依靠书本知识依靠教师,要善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打破常规寻求新方法。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也不能禁锢范围,约束过多的条件,而是要创设充满挑战性、体现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

在《统计与可能性》练习时,笔者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做这样的练习设计: 盒子里面一共有8朵花,2个红花和6个绿花。

1、随意摸出一朵花,摸到的花可能是()色,也可能是()色。

2、摸到()花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3、可能性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得出结论。

4、怎样使红花和绿花摸出来的次数一样多?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第三个问题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学生需要结合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第四个问题就是拓展性的,需要学生逆向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样以来,学生们可以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五)创设故事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那种情节丰富、人物丰满的故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迁移到故事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其实,在一些我们熟知的故事中蕴含了很多道理、知识、问题等,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很轻松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这样既可以加深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还还能在故事中了解数学的意义。

教学片段:

课题《平均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景。

师:“同学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因为他们的机智勇敢,打败了 8

大灰狼,今天猪妈妈为了奖励他们做了12块又香又甜的酥饼。猪妈妈分给猪老大5块,给了猪老二4块,给了猪老三3块。猪老三哭着说:‘不公平不公平,我的最少,我也要5块。’猪老二也不高兴的吵着要5块。这下猪妈妈为难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请同学们帮猪妈妈出个主意吧。”

生:“猪妈妈再做3块,给猪老二1块,给猪老三2块,这样就一样多了。” 生:“不对,不对!在只有12块的情况下,只能从猪老大那儿分1块给猪老三,每人4块就一样多了。”

师:“怎样分才叫一样多呢?” 生:“平均分。”

采用“故事情境”导入,巧妙地把分饼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以有趣的故事情节,充满挑战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入对平均分概念和性质的认识,故事情节使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灵动有趣,既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又不会让学生学习数学感到负担、厌倦,从而产生利用平均分这样的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认真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六)创设活动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学生、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了课堂教学,它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须是学生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经历而感悟到的,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强行给予。将新知识新问题投射到活动性的情境中,使学生充分地听、说、做、看、想,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活动中,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奔向成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这种体验会更加深刻。

教学片段1:

学习《认识方向》,教师请学生们课前准备了一些可爱的玩具,摆在教室的不同方向,通过讨论和学习,初步掌握东、南、西、北各方向,随后请学生们自由编成小组,到台前展示认识方向的活动,课后做检测时发现大部分同学已能很好的认出方向、辨别方向了。

教学片段2: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全班分成8个小组,小组合作测量操场的长度,可以尝试进行如下的探索。

工具任选:①米尺 ②皮尺 ③5米卷尺 列出测量方法,计算结果。

学生们非常兴奋,纷纷选择工具,还有同学更加聪明,利用学校操场有些部分是长方形,就先量出一个长方形的长度,再乘长方形的个数,这样不仅精确,还节省了测量时间,同时也提出了另类的测量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学生们对这种能亲自动手操作的课非常感兴趣,因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学中玩,从玩中学,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也是可以变得生动有趣的,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也有解决的捷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数学融入生活,将生活带入课堂,一旦学生尝到了数学中的乐趣,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论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当今新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心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学习活动,明确知道除了学会书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要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让学生们“快乐学习”,让课堂“动起来”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J·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2.D·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3.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4.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5.耿东,浅谈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8期

上一篇:2024艺术校考学校下一篇:活力青奥 青春南京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