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19

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篇1: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称赞别人要真心实意,不能太夸张,否则将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识字,在朗读词句中认读生字;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继自己喜欢那个小动物就读那个小动物所说的话,通过自读、范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也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如果在平时,你听到别人鼓励和称赞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只小刺猬和一只小獾之间发生的事。看看相互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一遍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正音。

3、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刺 猬 板 凳 糙 但 傍 椅 瞧 留

⑴ 自读生字。

⑵ 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样认识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并表扬爱学习的学生。)

⑶ 齐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卡片认读。

4、将生字宝宝送回家,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题目是“称赞”,通过刚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图文结合,读中感知:

⑴ 出示第一幅图课件,结合课件学生自读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

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并回答: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小獾有什么表现?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出示课件第二、三、四幅图:

结合插图,朗读课文的.第五至十自然段。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刺猬和小獾得到称赞后的喜悦。

如: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⑶ 思考并回答:

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朗读全文。

说说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下面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当小刺猬,一人当小獾,一人读课文。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读得最棒,演得最好。

评选最佳朗读小能手和表演小能手,颁发小奖品。

5、小结:

自己选一个同学,在小组内夸夸他的优点。

四、实践活动

1、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2、回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受到称赞的喜悦。

篇2: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现在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老师表扬其它同学时,他们总是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教师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大家理解: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设计理念: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是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特别重要。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将运用故事引入、观看图片、小组比赛、情景识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遵循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并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迁移、创造性地运用词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能力。在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友谊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形声字、形近字等识字方法进行归类识字,让学生当识字的小主人,实现自主识字,快乐识字的理念。

3、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再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4、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5、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五、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懂得欣赏别人。

六、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2、在语言情境中学习12个二类生字,并且书写8个一类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你们的小腰板真直,精神真饱满。这是老师对你们的称赞,谁能说一句称赞别人的话?如:雅莉的歌声真动听。我的妈妈长得真漂亮。

2、是的,称赞就是用美好的语言去赞美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称赞》,随机板书,读板书。(设计意图: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景中,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教师高度称赞学生饱满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真正的肯定,拥有持久的快乐之感,才会有持续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故事引入,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这么棒,老师给你讲个故事。

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采果子。路上,小刺猬遇到了小獾。小獾正在学做小板凳,它做好了三张小板凳,可是板凳做得很难看。正当小獾泄气的时候,小刺猬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小刺猬给小獾竖起大拇指,夸它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傍晚,小獾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也留给小獾两个大苹果,感谢它的称赞,小獾闻了闻苹果,说:“哇!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香的苹果呢!” 小刺猬也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的称赞使我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故事好听吗?其实老师讲的故事就是我们的18课,下面请大家翻开书本85页,默读故事一次,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圈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老师巡视学生的圈划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的故事引入,利用阅读期待,可以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乐于阅读的兴趣,能迅速整体感知整篇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通过自渎自悟和质疑问难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学生的圈圈划划点点,可以让学生条理清晰,明确学习目标。)

三、学习生字,掌握字音。

1、找到不认识的字吗?老师刚才走了一圈,发现你们找到的就是这些生字,幻灯出示二类生字。

刺 猬 獾 板 凳 糙 但 傍 椅 泄 瞧 留

2、互动学习: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我们?先请一位学生示范读。你读得真标准,如果我读对了,请你们称赞我。

3、老师示范读,学生评价教师的读词。

4、你们也来汇报一下,让我称赞一下。全班齐读一次。要注意“獾”的读音,“糙”读舌尖前音,“傍”“凳”读后鼻音。

5、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比赛读。(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当小老师、老师示范、男女生比赛读„„,由易到难,剥笋似的层层展开,使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洋溢着乐学的激情。)

四、自读课文,巩固读音。

大家跟生字交了朋友,这些字宝宝真调皮,他们又藏进课文里,让我们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认准它,把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

五、识字教学,指导书写。

你们读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巡视听见同学们读准了生字宝宝的字音,接下来我们来认识生字宝宝的字形。

出示一类生字幻灯:

采 背 板 椅 但 傍 清 消(1)、正字音。

全班齐读一次,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准备怎样记这些生字?学生先进行四人小组交流,然后个别汇报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师生共同创设的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师合理适度的鼓励褒扬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运用已经熟悉的识字方法去自主识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家真的很会开动脑筋,想出了这样好的识字方法。刚才同学们读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背”是多音字?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教师板书:“bēi”:背书包、“bèi”背后。让学生去分辨什么时候该读什么音。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多音字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巧记生字的音形义。)(2)、辨字形。

“背”的部首是什么?出示“月”字,然后再依次出现“背、清、消”,让学生去观察,3个生字里面的“月”跟单独写的“月”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关键笔画,教师板书“背”,边讲书写要领,学生跟着书空:背字上下结构,上面是北,注意北右边的撇不能穿,月字的撇改成竖,中间的两个短横不封口,留一点空间。

教师点拨引导。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运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但、傍)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清)。老师再出示一些包含“青”的生字卡片,老师边讲述,边让学生去温故而知新:水儿清清是“清”、红日高照是“晴”、跟心情有关是“情”,用上礼貌语是“请”。

(设计意图:以形近字的比较为突破口,让学生懂得比较形近字,在几个生字之间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有意识地根据汉字形声字声旁表声,形旁表义的规律去识记生字,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学书写。

1、幻灯片出示“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采”字,看看“采”字怎样写?特别要注意什么笔画?出示“采”电脑显示采的笔顺,请你举起小手书空。教师示范写“采”。先写爪字头,短撇写在竖中线的右边,点、点、短撇,横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有点往上斜,注意中间一点不能与竖相连,最后两笔的撇捺要舒展。

2、教师示范写“傍”字。左边单立人,右边是旁,点要比单立人要高一点,秃宝盖的位置要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交叉点的上方,点、横钩,最重要的是写好“方”字,先写横折勾,最后写撇。(重要的笔画:秃宝盖、方字要用红笔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12分钟写字,播抒情古筝音乐)

4、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书写,师生互动评价。(3分钟)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位同学的字,你觉得好看吗?你觉得他哪些字的结构、笔画掌握得好?有什么地方需要改一改?(设计意图:书写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利用堂上的15分钟书写指导时间进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在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时,能够运用一些汉字构造规律来说,比如是左窄右宽,上小下大等,教师把规范学生的握笔姿势放在第一位,然后再一一指导学生的书写。)

六、扩词说话,理解字义。

通过分析字的结构、练习它的书写,我们已经懂得字的音形,下面我们来掌握它的字义和运用。

1、出示8个一类生字总表,谁可以给这些生字组组词?学生开火车组词。

2、你们的词汇量真丰富。出示“采”,瞧,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呢?生答:摘苹果。爪字头代表手,用手来摘东西就是采。我们也来采一下东西,(学生做采的动作)谁可以给“采”交朋友?还可以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用同样的方法同桌运用“采”字组词说话练习。)

3、认识“傍”。出示傍晚日落图。刚才有位同学用 “傍”字组词组成“傍晚”。你知道傍晚是什么时候吗?对了,就是指太阳下山的时候。谁能用傍晚说一句话?如: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采用形声义三步走的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看图、做动作、组词造句等方式进行,教师把如何认读、理解新字词、怎样读懂生字的学习方法化整为零,不露痕迹、水到渠成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课文时培养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七.全文朗读,再次巩固。

生字掌握了,下面考考大家的读书。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看看大家是否真的读流利课文。(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时的朗读使学生情感受到了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乐趣。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朗读练习,增强了朗读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自主朗读的能力。)

八、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课!

篇3: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学习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现在……”的句式说话, 并理解“不断提速”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3、4、5 自然段;初步运用生字组词法理解“创举”“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等词语, 了解“绿色环保“”海拔“”世界屋脊”三个词语。

3.会写“晚、新”两个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车的故事》。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生字新词, 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请大家将书翻到第150 页, “我会读”中的词语, 你能一组一组地读一读吗?

(学生自由读, 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叫一组一组地读。学生拍手一下, 示意老师已经读完。)

师:谁来读第一组?

生:速度、快速。

生:提高、提醒, 梦想、做梦……

师:你们读得可真好!上节课, 我们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列、弄、创、速、提、名) 你们能不能也来给这些生字组组词? (生开火车组词, 小老师带读)

师:上节课, 大家还用了换一换的方法学了这四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断、梦、郊、查) 你们也能组词读吗? (生组词, 小老师带读)

师:我们还用组词的方法学习了这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世界、修建。生读。个别读、两人一起读、齐读)

师:学习汉字时, 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 来学习一组组字。上节课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 我们还知道一节一节的车厢是靠谁带动的?

生:机车。 (齐声回答)

生:原来, 一节一节的车厢是由机车带动的。

师:我觉得你们把“原来”这个词读得慢慢的, 我仿佛真的明白了。

二、感受并运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的句式

师:其实机车还有不同类型的,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3 自然段, 再找找有哪些机车, 用横线画下来。

(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个机车。再启发学生读读找找)

生:磁悬浮火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电力火车。 (学生汇报时, 教师在课件中相机画出对应的机车名字)

师:你们读得很棒,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机车的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请大家看看图, 读读文, 为它们找到自己的名字, 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理由。

生:电力火车在最后一幅图, 因为在图上我看到有电线。

生:我觉得第二幅图是蒸汽机车, 因为它上面有一根管子在喷蒸汽。

生:我觉得第三幅图是磁悬浮火车, 因为它下面有根钢管, 也许可以悬在上面。

生:还有图上这个火车造型也能看出它速度快。

生:污染小。

师:哪里看出来污染小?

生:蓝天白云, 这火车看起来也很干净。

师:同学们真能干, 通过图文对照、查找资料了解了这些机车的模样和特点。你们还能根据课文的内容, 给这四个机车排排队吗?再读读这段文字, 圈一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完以后在认真地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圈完以后再读读课文, 这样做真好!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 注意听清要求。四人小组合作, 先请组里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机车, 尝试排顺序, 再找到对应的图片, 最后借助书本介绍一下这些机车。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师巡视, 进行指导。)

生:最早是内燃机车。 (课件出示“最早”)

生:后来人们把内燃机装到火车上, 制成了内燃机车。 (课件出示“后来”)

生:再后来, 又发明了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 (课件出示“再后来”)

生:这样的火车速度快, 污染小, 真称得上是“绿色环保型”火车了。

师:用上了这几个词呀, 不仅清楚地介绍了有几种机车, 还能明白它们发明的先后顺序呢!像这样四人小组分工再来介绍介绍。 (学生再次进行小组合作介绍)

师:其实我们中国的火车不仅污染小, 而且速度快。 (课件出示第4 自然段) 哪两个词语让你们感受到速度快呢?

生:不断提速。

生:夕发朝至。

师:我们先来看“不断提速”。在预习时, 有28 位同学提出不理解这个词语。 (出示图表) 过去我们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要22 个小时, 后来直达车加快到14 个小时, 现在动车组只要10 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而高速列车6 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这就叫作不断提速。请大家用上“最早、后来、再后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看图用上连接词说话)

师:还有一个词语“夕发朝至”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你们知道“夕”和“朝”分别是什么时候吗?

生:夕是晚上, 朝是早上。

师: (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你们可以想象, 从北京到上海夕发朝至的情景吗?

生:一个人晚上出发, 在车上看会儿电视, 睡一觉, 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三、借助微课, 理解词语“创举”

师:其实中国的火车不仅速度快, 而且铁轨也很先进。我们班有23 个同学提出对“屋脊”不理解。 (出示房屋图片) 看屋脊在哪里?点给我看看。

生: (学生用手指点屋脊) 就是房子最高的地方。“世界屋脊”就是我们的青藏高原。

师: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呢?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介绍的。 (播放微课)

师:你们能不能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学生轻声自读第5 自然段, 接着师生合作读, 师读第一句, 生读第二句, 读中感受“创举”。)

师:了解了火车和铁路建设的这一切, 小明做了一个梦, 这个梦呀也是他的一个美好的心愿, 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

四、学写生字“晚”和“新”

师: (课件出示第5 自然段中的“晚”和“新”) 通过了解, 同学们觉得这两个字特别需要老师指导一下。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但是还要注意穿插。 (师引导学生发现“晚”的撇, “新”的横和撇在书写时要注意穿插)

(师范写生字, 生各写一个生字。师相机巡视指导并进行书写展评, 总结在书写时与横中线、竖中线重叠的笔画要特别注意。)

【评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与发展的科普小品文, 文中具有常识性知识的词句较多,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常识性课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性, 娄屹岚老师巧妙地以多种形式的词语理解为切口, 来统领全文学习, 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词语理解的形象性、具体化。整堂课, 充满趣味, 扎实有效。

一、图文对照, 了解“火车种类”

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火车发展不同时期的四种机车, 有的已历史悠久, 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有的虽有乘坐的亲身经历, 但缺乏观察与了解。因此, 教师将学词与认知结合起来。在圈圈读读机车的名称基础上, 出示四种机车的图片及简洁的补充文字, 以学生预习中最想了解的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为例, 引导学生图文对照, 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 了解特点, 说说是怎么认识这种火车的。这样, 学生既学习了图文对照、整合信息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又了解了相关的常识性知识, 很好地体现了常识性课文立足于语言学习,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摆摆说说, 感受“火车发展”

在了解“火车种类”的基础上, 教师抓住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让学生感受“火车发展”。借助图片排序, 引导学生先自主读文, 圈一圈表示机车发明先后顺序的词语, 再通过小组合作摆摆说说的方式来介绍机车发明、发展的历史, 从火车不断地更新换代中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指导一年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体现了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展开合作学习的原则, 要求清晰、分工明确、分步落实。

步骤一:自主读文, 圈画表示顺序的词语, 为分工介绍做好铺垫。

步骤二:布置要求、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尝试合作学习。

步骤三:一个小组示范展示, 进一步明确学习流程。

步骤四:再次实践, 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 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发现由于分工明确, 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学习任务, 在合作中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相互调整, 学习成果有了新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质量。

三、拆字解词, 想象“不断提速”

“不断提速”“夕发朝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如何让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呢?教师通过补充资料, 并以数轴显示的方式将数字变化形象化、具体化, 再小组合作运用上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来说一说。让学生借助补充资料, 在运用句式说话中理解了所需时间越来越少, 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不断提速”, 从而感受我国火车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然后, 教师又从“夕发朝至”入手, 采用拆字解词的方式, 借助学生已有的对“朝阳”与“夕阳”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义, 并引导学生读读句子, 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读句子想象, 学生就将“夕发朝至”转化为具体的情景画面了。

四、寻找联系, 感知“世界屋脊”

借助图片演示让一年级学生具体感知“屋脊”是房屋的最高点, 那么“世界屋脊”又是指什么呢?为什么说青藏铁路建成后火车可以开到“世界屋脊”上了?教师不是自己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自主从文本中去提取有关信息来加以说明。学生找到了文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句子, 教师再补充:“青藏高原离海平面可高了, 有我们杭州20 多个玉皇山那么高呢!”从而具体感受青藏铁路的“世界之最”。这样, 不仅学习了常识性知识, 更突出的是教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着去依据上下文寻找联系, 利用关联信息解惑, 提升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五、借助微课, 感叹“伟大创举”

篇4:称赞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认识刺猬、小獾。

2、读准猬。

二、我会读

1、读课题。

2、课件出示四幅图,并听录音读课文,初知大意。

3、读课文:

⑴自由读。

⑵小组交流、解决难读的.地方。

4、展示读:

⑴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名读。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中一句自由读。

三、我会认

1、出示生字(会认的字)。

2、同位互读,正音。

3、开火车读。

篇5:课文《测量》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在学习1dm=10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100cm、1分米=10厘米和新知1dm=10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cm=10mm,形成概念。

篇6: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是小学高年级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闰土的“知识丰富”。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一、初读课文,认识特点

(略)

二、直入重点,理解“知识丰富”

(一)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

1.师述:读了课文,我们知道闰土勇敢机警、知识丰富、聪明能干,那你喜欢闰土特点的哪一个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丰富”。)

2、轻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找出6-16自然段)

3.快速读这一部分,思考:这里闰土说了哪些事?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

(“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看跳鱼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4.“无穷无尽”是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什么?(多;闰土知道的事情多,说明他“知识丰富”。)

5.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闰土知道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个“多”可以看出闰土的“知识丰富”。这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方面。

(二)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得“详细”

1.再仔细读这一段,想一想,这四件事当中,哪几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举例说说。

2.讨论汇报。

“雪地捕鸟”。闰土十分熟悉捕鸟的过程,还用了非常贴切的动词,如:扫出支起撒下一拉……

“看瓜刺猹”。绘声绘色描述:啦啦地响油一般的滑……

3.刚才我们重点讨论了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这两件事,从闰土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闰土对海边的农村生活是知道得多么详细啊!这对表现闰土的“知识丰富”,你又悟出了什么?

(闰土知道的事情不但多,而且对每件事知道得十分详细,这“详细”是他知识丰富的第二个方面。)

(三)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1.快速读这一段话,想一想这四件事,课文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我和闰土的对话)

2.请大家找一找“我”和闰土的对话句子,并用“”画出来。自由地轻声读读,读后交流。

3.因为闰土亲身经历了这些事,知道得十分详细,所以说得绘声绘色,我们大家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闰土的话。(运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

4.这一段除了写我们刚才读的“我”和闰土的对话以外,还写了什么?

(让学生找出“我”三个“不知道”的自然段)

5.请大家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反映了“我”的什么特点?(见识很少)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我”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的。)

6.再仔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画出有关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我并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素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所不知道”的是什么?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理解“无端、如许、先前、单知道、往常的朋友”等词语,重点理解句子:“……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7.师述: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三个自然段,从三个“不知道”了解了“我”和闰土相比,感到见识少。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这三个自然段写“我”的见识少,这与表现闰土的知识丰富又有什么作用呢?(加强对比,以“我”的“少”突出闰土的“知识丰富”。这是表现闰土“知识丰富”的第三个方面。)

8.小结并引入下课时。

评析

本课时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一点,重其所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

在理解“知识丰富”时,从知道得“多”到知道得“详细”,再体会“三个不知道”,从内容到写法,由易到难,剥笋式地层层展开,并有机地结合重点词句的品味,学生学得扎实;

篇7: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是“课文”最早记录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中, 郭晋希 (1916~1998) 在其专著《文心雕龙释注十八篇》 (1963年出版) 中注:“课, 责也。引申有推求之义。课文, 推敲文字。”

二是在明朝唐顺之 (1507~1560, 武进人) 的《章孺人传》有这么一段文字:“两弟夜读书, 课文夜过半, 孺人即又虑其劳以病也。”这个课文是何意呢?是督促读书做文章的意思。

三是中国木半湖文派的创始人、清朝吴敏树 (1805~ 1873) 在《业师两先生传》中写道:“先生怪其课文有异, 召诘之曰:‘汝年少, 文字当令生嫩秀发, 奈何作如许老成状?’”这里的课文却是“窗课”的意思 (窗课, 旧称私塾中学生习作的诗文) 。

所以从“课文”的发展, 看今天的课文教学, 其实做好三件事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课文中的字句需要推敲;

二是不要把课文教成终点, 要教成起点, 要有课程意识, 让学生去读整本书;

三是每篇课文如果能算作写作的范文, 就应该把课文中的写作“范儿”弄出来, 以促使学生做真正的文章。

下面以《第一朵杏花》为例来谈一谈如何以课文的方式教课文。

《第一朵杏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 讲述他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初读课文, 没有曲折的情节, 没有扣人心弦的场面, 也没有激动人心的话语。但是越读越喜欢, 越读越感觉它的美。

一、推敲文中字, 感受精妙, 体会首朵杏花美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阳光下的杏树, 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一个“泛”, 一个“绽”, 一个“捧”, 都是写杏树开花了, 但是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这三个动词, 既动态地写出了杏花不同的样子, 又让人充分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巧妙。“一片淡淡的粉红”, 说明人离杏树有一定的距离, 是远远地看, 所以是“一片”;“淡淡的粉红”, 说明杏花刚刚吐红, 可能有的是刚刚开出一两片花瓣儿, 有的还是饱胀的花苞, 所以颜色也是“淡淡的”, 这“淡淡的粉红”是花朵和花苞“透出”的颜色, 因此, 这个“泛”字准确地点出了此时杏花的样子。“绽”是“开放”的意思, 竺可桢爷爷看到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后, “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这时他看到了“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所以, 此时是近看, 是面对着这几朵花, 对于它们“绽开”的状态一目了然。杏树开出了第一朵杏花, 作者用了一个“捧”字。“捧”是“用双手托”,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很形象, 因为竺可桢爷爷经常来看花, 这杏树似乎也认识他了, 也知道了他的心思, 知道这一朵杏花对他的重要, 于是小心翼翼地虔诚地“捧出”, 回房后竺爷爷郑重地记下这个日子。通过品读研究, 这三个字从平面变得立体化, 充满生机, 也能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懂作者的内心。

“时间像飞箭, 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一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说时间过得飞快, 可是第二句却又像蒙太奇组合的慢镜头, 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因为竺可桢爷爷和孩子都期盼着春天的来临, 都想知道第一朵杏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的, 尽管孩子根本不知道爷爷为什么要知道。四个“吹”字, 描绘出了春天降临时的姿态以及所到之处万物苏醒的动态美。“绿、青、皱、鼓”, 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柳梢、小草、河水和花苞的特点, 分别从颜色和动作两个角度着手, 但是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加了一个“吹”字, 借助排比的表达方式, 一气呵成, 让读者的眼前浮现出由枯黄变嫩绿的柳梢, 小草从泥土中探出了青青的小脑袋, 河水解冻了, 泛起阵阵涟漪, 杏树的花苞慢慢地鼓起来鼓起来……这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春风还唤醒了哪些事物, 并用同样的句式练写。

二、读书做文章, 关注细节, 感悟花美人更美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作者却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这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研究的, 课后也有这样的一道题。笔者认为, 本文起于“第一朵杏花”, 终于“第一朵杏花”, 文中多次写到“第一朵杏花”, 而且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竺可桢爷爷的科学态度, 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只是他在物候学研究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例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 折射出的是他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正所谓“以小见大”。所以读书要先读题目, 要读懂题目, 逐步学会提炼题目。

主人公竺可桢爷爷的出场是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 看到杏花开了, 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便”字知道一看见杏花爷爷就去观察, 而且显得很自然。他观察得很细致, 开了四朵花, 开的程度不同。这也是在告诉学生观察应该是这样的, 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下。“习惯地问”, 不但写出他经常问杏花的开放情况, 四季轮回, 他经常会发问, 这已然成为他的“习惯”。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了时, “竺爷爷, 立即走到前院。”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 但小男孩称他“爷爷”, 说明他已年过花甲。“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 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每次的观察他都会认真地做好记载, 他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22个年头, 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观察杏花的开放, 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要更好地了解竺可桢爷爷, 了解他所做的研究, 建议学生去读读他的《竺可桢日记》《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等著作。《第一朵杏花》的学习, 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竺可桢、关心物候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说不定N年后, 我们真成就了一个物候学家。

文中的小男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是他帮助竺爷爷发现了这第一朵杏花, 功不可没。对于邻居竺爷爷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牢记了整整一年, 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更何况他根本不知道爷爷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可以想象, 在冬去春来的日子里, 孩子肯定天天在等、天天在看, 真正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

三、品写作之范, 抓住对话, 领悟写作的真谛

阅读教学中永远不为过的写作关注就是对文章对话句、说话句的创作奥秘的理解。没有说话句、对话句的文章自然不要关注说话句, 只要有的, 我觉得篇篇关注都不为过, 主要原因:一是说话句是绝大多数文章、书籍不可缺少的;二是说话句看似容易写, 其实越写越难, 越写越要智慧。如果只是简单教了, 偶尔关注一下, 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说话句的价值所在的。

《第一朵杏花》文中的对话很有特点, 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文中共有两段对话, 第一处出现在第一次看杏花时, 第二处出现在第二次看杏花时。首先让学生找到这两处对话, 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思考一下这两处对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并不难, 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处对话作者既写好了人物的语言, 还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等写好提示语, “仰起脸”“天真”“弯下腰”“奇怪”等, 而且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三种情况都有。第二处对话只有人物的语言, 没有提示语, 而且语言明显简短了。提示语是可以加上去的, 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提示语呢?学生稍作讨论后明白, 因为两个人的对话很急, 小男孩急于要找到竺爷爷告诉他第一朵杏花开了, 竺爷爷也急于要得到准确的信息, 所以来不及用提示语了。

篇8: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感知课文的含义,把课文小标题读成一首小诗。

一、谈话导入。

自古以来,作者都是为英雄讴歌,英雄的`美名被人铭记。很少见到有为动物竖碑立状。有一位作家沈石溪却为西双版纳的一头战象,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最后一头战象》!

二、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

读准字音:劈敌? 日寇? 石碑? 焦躁不安? 泣不成声? 浴血搏杀 紧绷绷 扑喇喇? 炯炯有神

2、请生读,纠正读音。

3、指导难写易错生字。

日寇? 焦躁不安

三、梳理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读——最后一头战象!

1、预习了课文,考考同学们的归纳能力。翻开课文第121页,出示幻灯片。

快速默读课文,根据划分好的段落,用小标题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2、学生读文,教师巡视,请同学上台写一写。

3、根据学生标题及时更改。

(幻灯出示)出示:

1)英雄垂暮

2)重披象鞍

3)再回战场

4)庄严归去。

4、反复朗读小标题,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像读诗词一样朗读四个小标题,读出对战象的崇敬之情。

四、学习第一部分“英雄垂暮”

1.提出要求:默读,画自己感动的地方。

2.学生自学。

3.交流感受。

五、教师总结:

篇9: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和这么都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高兴)那好,就为老师们送上一首歌。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共唱。

师:看来学生都很喜欢这首歌,那歌中唱到了谁?(妈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爱我们的妈妈,你们每天都在观察自己的妈妈,现在就把你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

生1:我的妈妈特别漂亮,特别是她那双眼睛,大大的,又黑又亮,还是双眼皮儿呢。

生2;我的妈妈天天作家手都糙了。

生3:有一回,我考试没考好,妈妈没骂我,也没打我,还鼓励我,下次努力,争取考好。

生4:在期末考试的那天,妈妈送我上学路上,总嘱咐我一定要好好答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争取考双百。

生5:我每天描字的时候,妈妈总坐在我身边笑眯眯的看着我。

生6:有一天,妈妈擦地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

师:同学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妈妈,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他的妈妈,(出示挂图),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

生:妈妈睡着了。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是啊!妈妈睡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那应该怎样读这个题目呢?

生:应该读得小声点儿。

师问:为什么?

生1:因为要大声读会吵醒妈妈。

生2:我们应该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读,因为如果声音太小,别人会听不见,声音太大,会吵醒妈妈。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谁来试试?

生大声读后,师:嘘,这样会把妈妈吵醒的,谁再来?

(学生再试)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69页,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师配乐范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呢?在读的时候,要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练读并记忆生字。

师:你们学得可真认真,课文读得满意了吗?

生齐答:满意了。

师:那现在找两名学生读一读。

(师找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生1:**同学读的很好,尤其读**的时候更好,我应该向他学习。

生2:他读得真的很好,特别是**一句,读的特别美。

……..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已经很好了,老师相信你们对生字朋友也一定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过一过生字关。谁顺利过关,谁就将成为本节课的“识字大王”。

(师检查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单字,并进行奖励。)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也想成为“识字大王”,现在小组内检查并奖励。

篇10: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金鱼图、音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

1、同学们喜欢猜谜游戏吗?课前我们就来玩一个猜景点的游戏。请同学们背诵描写景点的一首古诗,让大家来猜。

2、师背《饮湖上初晴后雨》,生猜。说到西湖,老师还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西湖的风景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导入新课

1、孩子们,就在那美丽的西湖湖畔,在泉白如玉的玉泉池边,作者结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青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的故事。

2、看老师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

他为什么画的这么像,像活的一样呢?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语句。

3、同位之间相互读一读彼此画的句子,交流交流你们的体会。

四、品读交流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生读,谈。

提问:谁还画了这一部分,我们都来读读这几句话,出示第四自然段

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读。

谁来谈谈你的体会,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词是不是可有可无。

出示对比句,读后,加上呆呆地 静静地,更能表现青年人的什么?

大家想像着青年看鱼时的样子,看看怎样读出他的专注和入神的样子读出来。学生练。

教师引读:

就在茶室的金鱼缸边作者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生读。

就在这位青年身旁,聚集着爱鱼的老人、孩子还有青年,个个有说有笑,还在金鱼缸旁不停的穿梭,唯独他是那么特别,生读。

作者依然喝茶、看鱼,等到太阳快下山了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生读。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星期天,作者一眼又瞥见了那位青年,生读。

他的世界远离了身边的热闹与喧嚣,成了一个只有金鱼的世界,生读。

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忘我 专注

小结:

同学们边读边想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还画了哪个句子。

2、出示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谈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认真 细致 熟练 专注)

体会的很好──他有时有时

指读:

请你读工笔细描的部分,想象一下,这样画出来的是怎样的金鱼图?

出示图,再读。

读挥笔速写,读出不同,师生评价。

师生合作读(配乐读)再来一遍。

合上书来一遍(齐读):

看这位青年画鱼的情境,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老人,孩子,也有青年。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

老人说,年轻的阿姨说,

人们赞叹着,青年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中学生说,几次见过他的作者说。

师:可是,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什么是融为一体?

齐读这一段(8段)。

有人认为他是一位聋哑人,没有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

他可以抬起头来看看周围人赞赏的目光。

他可以打手语与大家交流吗?

他可以自豪的举起自己的画 向大家炫耀吗?

可这些他都没有去做,他好像______________。

再读这段(8段) 指读。

出示: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他还忘记了什么?

提示:忘记了_____________忘记了_____________忘记了___________忘记了_______________。

他仿佛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3、当我发现他是一位聋哑人的时候,当我的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的略微一跳,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指读后三段: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联系上文说一说吗?(指板书)(关系)(由此让我们想到一位画家郑板桥)

五、情感升华

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他就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看鱼,画鱼,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鱼画的栩栩如生了。

了解了他的故事,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虽然我们不能与他交谈,却可以笔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抄一抄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看鱼画鱼的句子,对你以后学习观察人物很有帮助。

篇11:《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12: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识记8个一类生字,学习鸟字旁、竹字头两个部首,会写甲、鸭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识记8个一类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活动软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动画导入、相机识字

1.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

2.这么多同学都喜欢冬天,那你们可高兴了。冬天已经到了,你们看。

3.(动画出示:雪花纷飞的银色世界)大家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大家在雪地上可以做什么活动?

4.冬天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欢乐,有几个小伙伴也很喜欢冬天。这不,它们也来到了雪地上。

动画出示小鸡:你们看这是谁?

动画出示小狗:这又是谁?

(生字卡出示狗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它是怎么写的?我们以前也学过带犭的字,谁还记得?这些字多是小动物的名字,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认读狗字。

动画出示小鸭:我想大家一定也认识它吧?

篇13: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7《怎么都快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文7《怎么都快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的生字词大多是以“动词+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折纸船”“丢手绢”“踢毽子”等,而动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词,因为每次教学动词的时候我都会叫他们加上动作做一做以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印象,而这首诗歌如果解决了这些形式的词语就基本上能读通读顺课文了,所以第一课时我就反复地让孩子们读这些词语再加上动作,自己再出一些同种类型的词式给他们训练,举一反三,很快地他们不仅记熟了而且也理解了意思,这时候再来读通读顺诗歌,基本上都过关了。而且也在无意中让他们体会到了快乐,一举两得。这让我明白了,有些课文你只要找准了一些关键词句,那么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我在本课中将“独自、静悄悄、有劲”词语的.意思也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的,其中“独自、静悄悄”在第一小节的同一句中---“独自一个,静悄悄的”引导“独自”就是一个人,没有其他人,想象自己一个人、折船、折马、看书、画画时无人打扰的安静,知道“静悄悄“的意思。这是我们这个单元的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篇14:课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

本学期根据教研组工作安排,我们二年级两位老师在公开课中对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怎么上进行了实践探究。我与韩亚丽根据教学进度共同执教了第三单元最后一篇课文《12看雪》,尽管各自教学设计不同,但我们认为在低年级虽不同于中、高年级,但第一课时还是应该完成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通读顺课文的任务。不同点是我们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通过公开课研讨及我们两人多次交流,对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文有以下认识:

一、导入激趣,注重开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做到注 重开篇,导入自然,课堂过渡语言简洁。在教学《看雪》这篇课文时,我播放“纷纷扬扬的雪景”,谈话导入,唤起学生对雪的回忆,进而开始新课。韩老师则以一则关于“雪”谜语导入新课。

二、方法巧妙,扎实有效。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越是在低年级,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注意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并在识写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能做到爱学、轻松学,破除以死记硬背、多抄多写为主要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其次,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文设计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如:编字谜、组字游戏、变字小魔术、摘果子、开火车、看图认字、动作表演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要注意的是活动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扎实有效,不是走马观花热闹热闹。

三、学习字词,把握年段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我担任过低、中、高各年段教学,在实践中我觉得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段把握在“了解” 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 程度,高段则要掌握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三个学段,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在字词目标得到落实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

四、初读文本,落实通读目标。

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的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可以不惜时间一段一段的“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短课文读4-6遍,长课文读3-4遍。当然,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赛读等),但在试读中教师要主要指导,每一次读书都要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五、重视写字指导,方法灵活。

我们两堂课都存在写字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的缺点,课堂上识字教学用时过多,挤占了写字的时间。课后我们认真进行了反思,其实识字写字是不分家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集中教学外还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如果所认的字就是要求会写的,在学到这个字时可以有意识的讲清音、形、意,然后马上指导书写。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观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也可把我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难写的字,不必一一讲解,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动笔描红实践。另外,书法书也是很好的补充,上面有每个字的笔顺,学生在预习时或课后可以按笔顺描红练写,掌握间架结构。最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很重要,这样使他们感到很有趣,很生动,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我们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

曹 蕾 2012-12-20 二年级语文教研成果总结

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

教学之我所见

篇15:《中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 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 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 选择了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中东历来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 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引发冲突与战争;中东地区还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独特复杂的人文历史背景, 而备受世界的关注。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新事物、新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长期的热点地区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在本节之前, 已经学习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 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基本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像中东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且跨多学科、问题由来已久的复杂地区的分析和概括,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在图中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所涵盖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能够说出所濒临的海、海峡以及重要运河名称等;读图说出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主要石油输出国、石油运输路线, 理解中东石油资源对当地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信息技术, 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 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世界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培养关心世界大事, 关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东的地理位置;中东的石油资源分布及运输路线。

难点:中东石油资源分布及运输路线。

●教学方法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时政新闻图片及视频:教师展示本·拉登照片, 播放最近他被美军击毙的新闻视频。

问题引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世界恐怖大亨出生在哪吗?你对这个地区了解多少?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时政热点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欲望, 同时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政及热点问题。

技术运用:苹果Keynote多媒体展示。

2. 填图导学

活动过程:学生上Wiki下载并使用导学案, 通过读图、填图落实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濒临的海、重要的海峡和运河, 理解中东地区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位置。

学生活动1:在图1中填写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描绘北回归线。

问题引领:对照刚填写的地图, 中东地跨哪几个洲?与哪些海相邻接?大洲的分界线有哪些?中东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教学评价:学会认识一个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基本方法是能够说出一个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濒临的重要海、海峡及重要的运河名称, 重要的纬线 (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是否穿过此区域。以此为基础归纳出区域的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

技术运用:苹果Pages中填图和画线。

设计意图:变“记”为“做”。这些事实性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多为死记硬背, 学生毫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支持, 在“做中学”, 因此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学生活动2:在图2的政区图中用Photoshop软件画图:用红色的粗线画出中东地区的范围, 填写主要国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并标注其首都。

问题引领: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教学评价:认识区域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

技术运用:Photoshop软件的画图、文本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明确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

3. 小组研讨

活动过程:读课本图8.5、8.4和8.6分别填写下列问题及表格内容。

(1)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____、生产和输出石油___的地区。

(2) 读中东的石油产区图, 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

主要的石油输出国有______。

(3) 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____、____、____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教学评价: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的重要地位、中东石油的分布、运输路线及到达的地区和国家。

设计意图:将问题设计更加具体化, 通过图与表, 将石油的运输路线落实在地图上。

4. 小组展示, 教师总结

活动过程:随机选取一组 (全班共36人) 向全班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学习成果;确定另一组为评价组, 对展示内容适时评价,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教师适时纠正错误并作最后的点评, 对本节课作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从被动学习 (听讲-阅读-视听-演示) 到主动学习 (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 效率是不断提高的。小组展示给其他同学的方式属于主动学习效率最高的一种 (教授给他人) 。

5. 录屏作业, 人人展示

活动过程:从Wiki上下载中东录屏展示资料 (PDF格式) , 将展示资料和个人的视频图像调整到合适位置。打开录屏软件ScreenFlow, 勾选录制声音和视频, 一气呵成录制完毕, 作为作业上传到Wiki。

技术运用:ScreenFlow屏幕录制软件及Wiki平台的使用。

设计意图:能上台展示的小组人数是有限的, 录屏展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人人参与展示。用于录屏展示的资料是在导学案基础上专门设计的, 以空白地图为主, 学生要顺利完成的前提是事前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精心准备, 这样在“玩”中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还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其他多种能力。此外,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背景下, 电子作业相对于传统纸质作业来说, 抄写作业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只要复制粘贴一下即可。录屏展示中有本人的视频图像, 能确保是本人完成作业 (如图3) 。上传到Wiki的录屏作业,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 (有WIFI或手机网络) 通过苹果笔记本、iPad或iPhone批阅学生作业并记录成绩。

“iPad电子板书设计”使用了App Store里的免费软件iBoard, 其互动功能远远超越传统黑板 (如图4) 。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大多是事实性的知识, 不像高中地理理论性和原理性强, 在传统课堂中, 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地理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 实践证明效果很差, 学生也不喜欢。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人手一机,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学习, 在导学案的引领下, 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 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 教师不断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因材施教, 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性。

导学案方式在地理课堂应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学案的“导”很重要, 这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部分。教师的“导”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导学案的设计之中。教师要重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全新设计导学案, 不能一味地按书本的资源与顺序安排教学, 引导要清晰, 一环紧扣一环, 环环深入, 引导学生到达高阶思维。

(2) 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利用各种地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 展示分享环节最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可以在全班挑一位导学案完成较好的学生或小组重点展示, 解决疑难问题。其他学生可以纠正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就展示提出一些问题。经过师生共同研讨形成导学案答案并立即上传, 让学生及时更正导学案。

(4) 导学案设计完成之后, 一定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和心态从头到尾重新审视导学案, 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有时导学案在学生手里就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图片是否合适、字体是否变化、版面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等。

上一篇:全球环保发展情况下一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接收推免生的工作程序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