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阶段考试小结

2024-06-14

高三历史阶段考试小结(共6篇)

篇1:高三历史阶段考试小结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强阶层流动性 C.结束权力世袭制 D.强化官僚等级秩序 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5.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A.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B.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 C.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 D.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6.西塞罗说,“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 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B.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D.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8.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制度。具体操作: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 员(100名)、众议员(4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参议员按州分配,每州2名;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普选支持率是47.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赢家是希拉里。对于选举人票特朗普赢得了306张,希拉里赢得了232张。因此,最终特朗普赢得了大选,就任美国总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多数人没有决定权,每张选票之间十分公平B.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 D.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了美国州权平等的原则

9.“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C.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10.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11.《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对基督教的认同 B.主张政教合一 C.希望共建人间天国 D.天朝上国的心态 1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3.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4.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这一指示

A.影响中共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认识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

C.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发展 D.揭示了三大政策的重要意义

15.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16.1937年9月,毛泽东发出指示:“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毛泽东在此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

A.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 B.从侧翼辅助正面战场的抗战 C.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D.以空间换时间延缓日寇进攻

17.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A.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B.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 C.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 D.促成了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18.“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B.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C.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表现

19.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德国和苏联 B.美国和苏联 C.德国和美国 D.苏联和中国 20.从1946年l月在重庆成立的旧政协到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成立的新政协,“政协会议都具有临时权力机构性质”。人民政协存在的依据由“组织法”变为“章程”,这是一个重大的、质的变化。这一性质和职能发生变化是在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21.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22.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23.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这次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4.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25.刘金质在《冷战史》中把冷战分为五篇:冷战的开始(1945~1949)、冷战的扩展(1950~1962)、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冷战再现(1980~1984)、冷战的结束(1985~1991)。下列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A.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冷战的扩展: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C.冷战中的缓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 D.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6.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27.《欧洲史》中写道,“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28.当今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迪拜,最富有的国家是卡塔尔,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的„„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上述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A.两极格局的趋于崩溃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区域集团化扩展 D.南北贫富差距己缩小

29.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 A.国家土地所有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佃农的土地所有制

30.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 A.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 C.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3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30分)

31.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4分)(2)材料二“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的理解。(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顾,建国初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8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摘编自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二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摘编自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并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8分)(2)根据材科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6分)

参考答案

BBABC CCBAA DBDAC CACAB AABBC BABAB 31.(1)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变化: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分别指: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等部门。

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防止过度集权专制,保障民主。8分 32.

(1)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2分)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任答两项,共4分)

(2)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 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点2 分,共4分)成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33.

(1)原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签署关贸总协定,美国经济黄金时期;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美国科技实力领先;美国主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领导资本主义阵营。

态势:由敌对走向缓和。说明:朝鲜战争:尼克松访华。8分

(2)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实力增强,苏联威胁消失,中美之间战略需求出现变化;核扩散问题与核战争危险;国际关系中新矛盾、新冲突,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6分

篇2:高三历史阶段考试小结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能力。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两者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同形式,因此C项正确。答案:C 2.(2012·绍兴高二检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是()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由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体现了《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答案:D 3.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其目标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 4.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停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

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A.民权主义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解析:当时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所以最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是社会革命思想。本题选C。答案:C 5.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C.长征途中

B.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能力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反对不顾国情的机械照搬。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又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另外,还注意题干中“较早”这个限制语。答案:B 6.(2012·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D.《论持久战》——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解析:《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著作,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胜论或亡国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给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答案:D 7.(2012·太原学业水平检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B.三民主义 D.三个代表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答案:C 8.毛泽东曾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毛泽东思想最终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个会议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故C为正确答案。答案:C 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有()①领导力量问题 ②主力军问题 ③革命道路问题④战略步骤问题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主力军依靠农民阶级,革命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A 10.(2011.淄博高二检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表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C.①②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限定条件“新中国建立后”,①是建国前的内容,②是1992年,③是1978年,④是1987年,因此D项正确。答案:D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主要是根据国情进行的,由此排除A。B表述不正确;C表述不正确,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答案:D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①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 ③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个代表”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而不是关于外交的思想,因此含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2: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3: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9分)(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3)根据材料3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分)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2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他言之成理也可)14.(2012·福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2: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 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3: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4:邓小平审阅中共十四大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4分)(2)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6分)(3)材料2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2分)(4)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5)根据材料1和4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进行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及教材知识不难作答。第(3)问要结合“1956年”这一关键时间进行分析。第(4)问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结合邓小平理论即可得出解决的重大问题。第(5)问要依据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3)《论十大关系》。

(4)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篇3:高三历史阶段考试小结

【关键词】高三冲刺;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各校往往把从省质检结束到高考这一阶段称为高三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省质检作为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历来备受高三师生、家长的关注,它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誉为“高考前的一次总演习”,具有检测、诊断、反思等功能,能帮助师生发现复习中的得与失,为最后冲刺阶段优化复习,科学备考提供有力依据。冲刺阶段复习备考工作关系到高考成败全局,如何科学安排,优化复习策略至关重要。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总结反思,查缺找漏

每年省质检历史学科检测中,学生一些题目没处理好,甚至出现失误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基础不实,概念不清。在选择题中反映出史地空间概念薄弱和历史基本概念、重要史实的记忆理解不很到位,导致失分。二是信息提炼,顾此失彼。对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能力较弱,对深层次隐性信息无法拓展和深化。这在个别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中反映突出,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提高解答非选择题质量十分关键,说明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三是能力欠缺,审题不准。学生的辨别比较等能力水平依然低,主要表现为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抓不到落分点,答不全,甚至将题目看错、看漏,犯一些低级错误。四是应试经验,不够成熟。

二、优化复习,立足实效

1.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试题的基础性、主干性的特点,决定了复习备考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省质检后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读书”上。紧扣《考试说明》,依托教材和笔记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等进行认真的梳理、巩固;注意历史知识的主次,大胆取舍,把书由“厚”念“薄”,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以干带支,重在融会贯通。适度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避免在复习教学中盲目扩展、深化,更不要搞题海战术。要温故知新,查缺补漏,对高三各次大考试卷的错误点和新题型进行归类,这些错误点正是每个同学历史学科的“软肋”,务必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重蹈覆辙。各类新题型要注意其命题特点,解题基本思路,找出解题的一些规律来。

2.实战训练,提升能力

突出重视省质检后组织的几次重要考试,精选新题好题进行针对模拟训练,安排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进行考前适应训练。通过训练力争在答题时间、节奏、顺序的把握上,做到心里有数;在解题技巧、难怪题的处理上,做到临危不乱;在答题过程的心理调适、关注细节等方面,做到科学自然,不留遗憾。如在审题中,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并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判断,要特别训练对新材料、新情景时间、段落、空间、出处等的准确判别,培养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及原因、特点、性质、影响等方面的“限定词”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解题答题的技巧和综合能力。

3.加强研究,把准方向

要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学科“考试范围”,其中的“必考内容”就是我们需要牢牢掌握的历史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权威依据;对新增的“必考内容”应予以特别重视,如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增“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而把“明治维新”予以删减,这反映出去年以来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新思路、新政策。“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供的13道例题,体现了历史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维度的准确要求。“题型示例”中提供的27道例题,是我省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优质试题的筛选整合,“参考例题”能权威体现今年试题的各种题型及难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说,《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的唯一指针,务必高度重视。

三、聚焦热点,有效整合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和着眼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与现代公民教育;关注现实问题的历史寻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在体现历史时代感与应用价值的同时,突显人文精神。总体来看,我省高考历史试题相当“鲜活”,无论是引用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还是所设问题等不少都体现出历史学科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生活性和交叉性的特色,较好地坚持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导向。因此,适当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民生难点、地方特色等问题显得十分重要。2013年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古代商业城镇化发展演变、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研究和西方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等。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领土争端问题,透过中国古代领土版图的变化,对台湾、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分析来理解国家领土完整的神圣性,中俄关系演变,19世纪晚期以来日本对华侵略等。③学科交汇点研究。如环境问题、抗灾防灾问题、城镇化问题、土地问题的研究等。

高三迎考冲刺复习阶段只要策略得当,多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引导复习和训练,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总结指导与科学训练,突破重点难点,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高一历史阶段教学小结

一、教材、教辅使用情况:

1、教材:采用的是岳麓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本教材一改以往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而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即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教辅:采用的是中国海洋出版社高中新课标全程学习方略《世纪金榜》该教辅每一单元由单元整体感知、课程标准解读、基础知识梳理、主干网络、要点归纳透析、素能综合训练、情境探究讨论、课外知识拓展八个板块构成,凸显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情况: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由于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且采用模块这一新的编写方式,还出现大量新知识,因而解读及处理难度相当大,故造成课时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极为突出,这种状况制约着重“过程与方法”这一新课标重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状况又使所有的探究变得非常空洞而困难,课外探究更显奢侈。所以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如何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高一年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学生对不少初中本该掌握的常识往往是“茫然无所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当,再加上对历史科固有的轻视态度,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学生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感觉学习历史有困难,不知识怎样记忆史实,再加上政治制度史本身内容的抽象枯燥,也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基础知识,采用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确保师生共建生态课堂,和谐课堂。

三、问卷情况:

本学段年段进行一次新课程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涉及20个问题,具体的不再一一阐述,总体来说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

四、试卷情况:

第一学段测试由学校备课组命题,试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占54分,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材料题,占46分,侧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知识迁移、文字表达等能力;第三部分为附加题,占15分,主要检测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试题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五、成绩分布:(不含附加题)

高一(1)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705181910564.973.78.88818

高一(2)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39141410867.16920.79636

高一(3)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465.513.89429

高一(4)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11223146271.486.222.49437

高一(5)班:

到考人数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16151813565.56912.19438

六、答题情况:

(一)、选择题平均得40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基础知识没很好地掌握: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由于学生对历史不重视,没去落实掌握,导致失分。

2、对知识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造成大面积失分:这类知识在课本里还是在课堂上都是很显性的重点,况且在教辅中也做过类似的题目,但在试卷中换了一幅新面孔,换了一种题法,有些学生懵了,不知题目所云,就糊乱选做答。

3、没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不知解读关键词:题目考察的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容、实质、影响、作用等,学生对题中的关键词不加理会,导致出错。

4、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看题不认真,题干和题枝没看清楚,急于做答。这种本该拿到的分数却造成失分,实为可惜。

(二)、材料题平均得27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不会看材料,更不知从何下手解答。

2、不会结合题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不知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已学过的课本知识相结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4、答题语言不规范。

七、改进办法:

针对教学任务紧,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今后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教辅中的填空题做好预习工作。

篇5:高三历史教研组期中工作小结

2012届高三历史教研组期中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本组基本情况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由2位教师组成,只有两个教学班共78人。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立足学生总体素质偏差,并且对选科思想认识不够,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情基础上,加强合作、研讨,努力提高三门总分达线的学生的达标率。

二、主要工作回顾:

1、明确思想,制定计划。计划到天,到每一节课,并张贴上墙,便于学生了解进度也方便学校督促检查。

2、设定流程,规范模式。依学校要求,研讨制定了一轮复习的课堂流程,规范课堂教学模式,防止随意性的课堂出现。

3、研究考纲,分析考题。把“三纲二题一要求”作为复习的基本依据。“三纲”即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2012年考试说明。“二题”即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试题和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样题。“一要求”指《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两位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纲,领会相关的要求和精神,深入分析近几年高考的试题,了解近年高考的特点,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备考工作力求做实做细,尽量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4、加强教研,共同提高。加强教研,体现在集体备课,微型课和互相听课、评课。每周备课组活动两次,集体备课时定出每节的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可能考点。互相听课评课,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统一节奏,备课组内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教辅资料、统一测验。

5、减时增效,立足课堂。用好一轮资料,设计了随堂万能答题纸,课后一般不布置作业,万能答题纸主要做选择题,并及时批改,做到全批全改。生点生面批,经常向学生了解教学情况,及时改进了存在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分析考情,及时补救。每次测验后认真做好质量的分析工作,找出存在问题和制订出整改的措施,对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退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谈心,了解有关原因,帮助其赶上。特别是2012届高三历史市调研分析,提交了分析材料并规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举措。

7、面向重点,提优补差。重点生是三门总分达线的,选科不达一B一C 的,努力帮助这些学生达标。

8、指导学法,授之以渔。为了迎接市一摸在年级部安排下,对学生做了学法指导。

9、外出学习,收集信息。积极作好信息的收集工作,还加强和兄弟学校的联系以及业务的进修。去南京参加学科活动,了解前沿信息指导教学工作。

10、参加例会,明确要求。多是在周末放弃休息时间,参加备课组长会议,接受学校校长室和年级部的最新工作要求,并及时完成任务。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和遗憾:

1、微型课和互相听课、评课还不够到位。

2、对重点生的提优补差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课堂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努力方向:

1、依校长室和年级部要求,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从细处、实处着手,努力提高效率。

2、认真回头看高三一轮计划和时间安排,从紧、从学生实际和内容需要出发做出调整。努力备考市一调。

3、完善一轮复习模式,向科学管理和先进教学方法、理念要质量,努力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得更多的考分。

4、做好错题集锦和回头补救工作,不留盲点和薄弱点。

5、紧盯目标生和错位生,特别是语数外达线,选修未达一B一C的,努力在不争抢语数外的时间情况下,想办法、动脑筋,努力帮助学生达B或达C。

6、精选精练,高三练习多如牛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精选精练是关键。要对练习的好坏做出明确的判断,必须充分地对近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进行认真研究,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另外,根据当前的焦点、热点,结合教学的内容,精选练习。

执笔人:李怀军

篇6:高三21班一模考试分析小结

从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我班一模的成绩:

一、优点

本次考试我班的优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成绩表现突出,部分学科优势明显

在全班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总体成绩表现突出,总平均分在同层次班级中排名第二,其中语文、英语、文综更是在同层次中排第一。

2、高分人数有明显增加,培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过所有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我班的尖子群有了长足的发展,前五十的人数在同层次中排名第一,首次超越25班。同时,500分以上、480分以上的人数也和25班很接近。

二、问题

当然,在这次一模考试中也暴露出来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断层现象明显,两大断层制约了我班的一本和二本的上线人数。

我班在530至560分之间仅有一人,这一断层使得我班一本上线人数严重不足。另外,470分至480分之间也仅有一人,这一断层严重的制约了我班二本上线人数的扩大。

2、学生偏科现象明显,增加了我班培优工作的难度。

我班尖子生中很多同学存在明显的弱势学科,例如第一名的李晗罡同学的语文仅有99分,而前十名的陈梦如同学的地理更是连及格数都不到,这些情况给我班的培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3、艺术生的成绩令人担忧。

我班艺术生人数多,是我班完成高考目标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成绩普遍偏差。最高分的黄希文同学也仅才考了369分,而最差的赖玲蔚同学更是仅考了244分,这种情况比较令人担忧。

三、措施

针对我班面临的问题,经过班级所有科任老师讨论分析,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1、稳住尖子群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下一阶段的重点还是要稳住尖子群的成绩,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特别是针对其比较薄弱的学科要进行学法辅导,增加相应的练习量,争取取得培优工作的进一步成果。

2、增强边缘生

对边缘生的加强,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相应的学科老师对其薄弱的学科进行辅导加强,侧重于基础的梳理和训练;其二是经常找其谈话,不断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边缘生的加强,争取取得高考的最大战果。

3、安抚后进生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加强安抚,主要的是要多加鼓励和肯定,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纪律管理。主要的目的是营造好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不让这些人影响到班级的其他同学。

4、关注艺术生

上一篇:关于其他规避监管排放水污染物解释下一篇:我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