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法指导教案

2024-06-18

数学学法指导教案(精选6篇)

篇1:数学学法指导教案

课题:数学学法指导 课时:1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古人说“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数学的学习也要讲究方法,“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是学不到东西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善学的人。

三、讲授新课

(一)小组探讨

(二)全班交流

(三)教师归纳总结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

由于高一同学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让高一同学学会积极归因,树立自信心,如:取得一点成绩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能力;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变挫折,循序渐进,争取在高考成功。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其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思考,优化运算策略;逻辑思维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使用归类、网联策略,区别好几个概念:三段式推理、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关系;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知识的扩充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立体几何,体会图形、符号和文字之间的互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重视应用题的转化训练,归类数学模型,体会数学语言。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高一数学是高中学习一个艰苦的磨炼,经过了这个阶段的砺炼,就会打开高中数学的学习思维,前面的道路就会豁然开朗,只要同学们增强信心,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应对方法: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

【原因二】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高中考试平均分一般要求在70分左右。如果一个班有50名学生,通常会有10个以下不及格,90分以上人数较少。有些同学和家长不了解这些情况,对初三时的成绩接近满分到高一开始时的不及格这个落差感到不可思议,重点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会特别有压力。

应对方法:看学生的成绩不能仅看分数值,关键要看在班级或年级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看学生所在学校在全市所处的位置,综合考虑就会心理平衡,不必要的负担也就随之而去。

【原因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课堂听懂作业却常常磕磕绊绊,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应对方法: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

【原因四】思想上有所放松。由于初三学习比较辛苦,到高一部分同学会有松口气的想法,因为离高考毕竟还有三年时间,尤其是初三靠拼命补课突击上来的部分同学,还指望“重温旧梦”,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如果高一基础太差,指望高三突击,实践表明多数同学会落空。部分智力较好的男生“恃才傲物”,解题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书写不规范,考试时丢分严重。

经过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同学,甚至错误的认为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拨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

应对方法:高一的课程内容不得懈怠,函数知识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函数思想更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利器,学好函数对整个高中数学都很重要,放松不得。在高一开始时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非常重要。高中数学有十几章内容,高一数学主要是函数,有些同学函数学得不怎么好,但高二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却能学得不错,因此,一定要用变化的观点对待学生。鼓励和自信是永不失效的教育法宝。

四、小结:数学学习要讲究方法,希望大家牢记六字诀,结合个人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踏踏实实为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为后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祝愿大家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篇2:数学学法指导教案

第一章

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学习目标:

★ 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 熟悉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 理顺《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系 ★ 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一节

数学课程的理念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与目标

一、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

二、数学课程的定位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学习目标:

★ 列举《标准》与《大纲》的共性及差异 ★ 理解《标准》的特征,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

《标准》与《大纲》的理念比较

一、课程观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变为经验本位课程观

二、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数学学习观的变化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评价观的变化

1.评价的内容由中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第二节

《标准》与《大纲》的结构体系比较 内容略

第三节

《标准》与《大纲》的目标比较

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析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分析

三、《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四、《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为具有、明确

五、《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强调学习数学的背景、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交流、强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第四节

《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比较

一、《标准》的内容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挑战性及整体性 2.《标准》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学力

3.《标准》中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师教学 4.《标准》提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标准》的内容及要求的具体变化 内容略,自己阅读

三、各领域内容及要求的变化 内容略

第五节 《标准》与《大纲》的实施建议比较 内容略,自己阅读

第三课时

第三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 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什么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哪些特点及功能?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新颖之处?

第一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1.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 2.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社会性价值 3.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价值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特点 1.教学内容片段化 2.教学内容过程化 3.教学内容现代化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与呈现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内容紧密联系儿童生活。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认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 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 会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总体进行巧妙设计 ★ 善于将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付诸实施 第一节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情境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第三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第六课时—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 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要义 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二、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三、教学实施的探索性

四、教学实施的学科整合性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根据文中三个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和评析 第三节

“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数感及其培养示例 1.在学生体验中建立数感 2.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3.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二、符号感及其培养示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引进字母表述,是用符合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

三、估算意识及其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3.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

四、算法多样化问题

第八课时—第九课时

第六章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了解“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倡把课堂“搬到”学生居住、活动的地方去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合理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多样性原则

四、“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人文性原则 第二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案例

一、案例1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二、案例2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的。采用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模拟材料来组织学习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体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

三、加入第三节的一个问题:“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件的“逼真”与’“有效”⑴适应性⑵合理性⑶启发性

第十课时—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了解“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感受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策略,结合实践、反思、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有效教学。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情境性原则

四、“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一、案例一及评析: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数学教学中;体现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原知识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

二、案例二及评析:“抛硬币、摸球、连一连、摆一摆、说一说”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如何落实“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目标—统计观念的培养 1.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2.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3.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

三、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和学生“直观感知”的矛盾

第十二课时—第十三课时

第八章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怎样的一个学习领域 ★ 怎样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 怎样组织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特点与教学目标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

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数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 1.现实性 2.问题系 3.实践性 4.综合性 5.探索性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运用和整体把握

2.在教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第二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 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选择 2.从知识领域中延伸 3.从兴趣活动中拓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当的趣味性 2.适量的综合性 3.适度的挑战性 第三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常见形式 1.数学玩具与智力游戏 2.史料阅读与数学故事 3.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 4.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 5.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 6.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 7.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几个策略 1.突出主体 2.强调实践 3.渗透方法 4.灵活开放

第四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及评析

案例1 “旅游中的数学”评析: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取材,教师善于挖掘蕴藏其中的数学文化内蕴,注意适当引导或留有空间,学生自主拟定方案,自主评价。案例2 “竿高与影长”评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十四课时

第九章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

★ 了解数学评价改革带来的新理念

★ 了解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哪些新的探索 ★ 看到一些课程改革后的评价案例及其分析

★ 感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数学评价改革的新理念

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多维度 3.评价的方法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实施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评价 2.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 3.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 5.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加强自我评价 6.倡导综合定性的评价 7.正确理解评价主体多元 8.考虑差异,切忌面面俱到 9.慎用考试

10.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慎重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课堂观察

二、成长记录袋

三、活动评价法

四、数学日记

五、调查与实验

第三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案例分析 1.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探索案例 2.小组评价的探索案例

3.综合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活动的探索案例 4.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的探索案例—情境测试 第四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篇3:论数学学法指导

首先, 数学学法指导在数学教学中是必要的, 教学是需要“教”与“学”两方面相互配合的, 而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教师往往注重对教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学的探讨。其实, 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要想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外, 学生还必须配合适当的学习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在以学生为主体, 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 还要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 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在不断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必要条件。

其次, 教学方法的内容包括:一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包括指导学生预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认真听课的能力。指导学生记笔记、绘图表的方法, 指导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和复习的方法;二是学习能力的指导。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三是良好学习心理能力的指导。教育学生学习时养成专注、耐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篇4:论数学学法指导

关键词 数学学法;学习指导;心里指导;中学教学

数学作为教学阶段三大科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中学数学的学习指导方法至关重要。在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中,学生应当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如果数学能作为学生的一门兴趣爱好,那么教学难度便会由此下降。因此,中学数学的学法指导至关重要。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因与意义

数学学法指导,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过去数学教学生活中,很多学校以及老师偏重于老师教课改革,而对于学生学法指导却不注重。导致很多学生都摸索学习,浪费时间却不得要领。在现代一些学者看来,教师的教课范围应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不仅需要老师教得好,也需要老师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预习的能力。

此外,在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当中,也着重强调了老师在上课期间应当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与知识素养。当前授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将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有机结合。现代教学模式当中,将学法渗透进教法当中,才能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老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浪费不必要时间的机会。

此外,提高数学学法占课堂教学的比重,是响应教育部号召,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一大表现。学生是教学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老师的互动者。在数学教学生活中,我们数学老师不管是教课还是指导,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下学法知道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可接受程度。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数学学习知识的客体,而老师在课堂上却总以主体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实现。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老师在此过程中利用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自主的动手查资料,自主预习,自主做题,真正的在实践和学习中收获自己学生主体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

1.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老师应当在课堂上起到良好的正面引导,树立正面形象,从而以人格和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知道为何要学习数学,学习的动机是什么;通过课堂游戏以及一些有趣味的言语引导,或者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通过课下接触与课堂表扬等方式,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有毅力的学习数学;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以热情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之情绪良好,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海洋。

2.学习体系的指导

老师在利用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之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体系的指导。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举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每天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此外,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者印发预习学案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此外,更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在做题中画图,列表格。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问题以及做小游戏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此外,可以通过领导学生实地调研,或者根据实物展示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换位,通过学生扮演老师讲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

4.应试技巧的指导

要取得高分,仅是以上几种能力值得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当带领学生通过实际的试卷演练来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与应试素养。通过分析题目与试卷规格,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试卷,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试题,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与解题脉络,从而端正考试观,增加应试技巧与应试信心。

5.良好心理的指导

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在课堂上,老师应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应专注学习,免受外界因素的吸引与打扰。在分析题目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戒骄戒躁,独立思考,细心认真,拒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性问题

老师在指导数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系统的原则性问题。这些原则性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老师应当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区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教给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另外,通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段需要,老师讲课模式也应发生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以课堂生动性与趣味性为主,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则应该偏重于知识的丰富程度。

2.实用性原则

学习方法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利用它可以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举一反三,充分学习预习。因此,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应当偏重于教一些适合于大类解题的方法,以实用性为主。

3.自主性原则

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预习与做题,老师起指导性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数学学法指导应当遵从的原则性有很多,除了以上几点,还应当注重及时巩固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参考文献:

[1]宋乃庆等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王红革.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03).

篇5:数学教案-幼儿计算教学法

教学分析: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是幼儿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幼儿对物体分类的认知特点和幼儿教育纲要中提出的教学要求的基地上,重点掌握如何进行分类知识的教学。因为学生主要是缺乏教学经验,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只能提供一些语言描述的教学方法与口头讲述的课例让学生参考,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要改变吹慕萄J剑捎醚辖萄越獭⒐劭绰枷衿嫌胧ι揽蔚姆绞浇薪萄В鸩窖盗费锥扑憬萄У募寄埽嘌锥扑憬萄У哪芰Α?lt;/SPAN>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试教、观看录像片段教学、师生评课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教学方法。

课的类型:综合类

教学方法:讲、练、评相结合

教学重点: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采取合适的教具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掌握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的基本技巧。

教学准备:幻灯式投影机一台;投影片;VCD机一台;幼儿学数学(中班)VCD一盘;各种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纸制教具。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承上启下、直接导入  。)

二、新课教学

(一)、给学生介绍幼儿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的方法

1、帮助学生理解“外部特征”。

老师手拿一本书,请学生边观察边对该书进行描述。最后,老师小结:物体的外部特征一般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

2、指出幼儿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意义(能加强对颜色、形状的认识,为幼儿正确使用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借书证打下基础)。

3、指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按不同的外部特征分类的具体教学要求不同。

出示投影片,通过对该表的横向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干扰因素、物体的分类种数、每类物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幼儿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这与幼儿对物体分类的认知特点是相符的。

4、给学生介绍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方法。

(1)    首先指出教学时除了要以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外,还要注意联系相关的知识。举例说明:如教幼儿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时可以结合教幼儿认识颜色进行教学;教幼儿按物体的形状分类时可以结合幼儿认识的形状进行教学;教幼儿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等外部特征分类时可以结合教幼儿比较大小,长短等内容进行教学。

(2)    以教小班幼儿按物体的颜色分类和教大班幼儿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为例,介绍分类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试教: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1、请一位学生选择以上的一个内容进行片断教学。

2、学生集体评课,指出该同学的优点与不足。

3、教师启发性地评课。

(三)、观看采用新方法的教学片断——可爱的小蚂蚁(中班)

1、请学生留意该教学片段中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突出的不同点。并留意其教学过程 中的教学气氛与教学效果如何。

2、看录像教学片断。

3、师生共同评论该录像教学片段(重点指出该片断中老师让幼儿自主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使学生获得更扎实的基础基础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优点,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作出一步的探讨。)

三、小结

四、作业 

从“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中挑一个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断,要求用2—3种教学方法,并在下一节课选几位同学试教。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把相同名称和物体放在一起

(二)、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表格: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教学要求(投影)

颜色

教具要求

教学要求

形状

教具要求

教学要求

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

教具要求

篇6:数学学法指导教案

二、复习范围

1-6年级学习内容,侧重5-6年级所学内容。

三、新课程命题的特点:

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基本技能的考查,着眼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2、试题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学有所用。

3、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多学科的综合联系。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彰显人文魅力。

5、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自主构建。

四、课程内容学习的核心目标及目标达成策略:

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达成核心目标,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比如:参加辅导时我们常常要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参加;看到体形较为特殊的人,我们很多时候在估量,这个人有多少斤或千克。大家可能还记得一道期末质量检测题:选择重量单位的题目是:老师的体重可能是65()后面有三个选项(吨、千克、克)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这道题答错了,选择了“吨”。这说明孩子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感,没有形成吨这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没有衡量、辨析、推理验证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强化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应用数字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

B、能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计算能力,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

C、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能性进行检验。

典型例题:1、辨析:1米的50%,是50%米。

2、排列:加循环节使排列符合要求:

3.1416>3.1416>3.1416>3.1416

3、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第一季度就要浪费掉()千克水。

符号感:感受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一种与初中的数学学习直接接轨的一种数学素养,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恰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比如|:间隔问题,间隔数与物体数有什么关系,内隐着什么规律,我们可以画图,摆学具,画线段图,用图形或可用介质来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这是初步的符号感的表现。再如用n表示一个自然数,那么与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就可以用n-1和n+1来表示。还有比较典型的用字母表示公式、关系式等。

典型例题:1、利用关系式判断:8x=yy和x成()比例

x/2=yy和x成()比例

y/6=3/xy和x成()比例

2、在长方形内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阴影表示剩余部分

(1)阴影部分的周长是(2a)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b)*b)b

a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比如:认识球体,想象球中心的点就是球心,球心到球面的线段就是球半径。在实物不在眼前时,学生的头脑里依然有球立体的形象概念。再比如,在绿化栽树、载花,设计成什么样的图案,用哪些几何图形、如何组合等等。到第三学段经常要依据条件叙述画出图形,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无法保证后续学习的。

典型例题: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木块,摆(一层两排)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32平方厘米,每一块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好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一样长。()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不能得到()

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一个正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出现的立体图形是()

统计观念具体表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投资论证、采购、炒股等都离不开统计,需统计观念作保障的。

典型例题:污染指数

150

轻度污染

100

50

0

大连太原上海杭州厦门重庆昆明

上图是6月13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和建议?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论。

典型例题:一个圆锥形谷堆,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5米,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要把这堆谷子装在一个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2米(数据从里面量得)的圆柱形粮囤里能装下吗?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的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推理能力已落实到了四个内容领域之中。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重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

典型例题: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一个身高1.7米、水性不好的人下河游泳有危险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简要说明)

以上通过六个方面,说明了复习的着眼点,要使知识转化成内在的东西,形成能力,使学生得到实质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评价也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体现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基础性的基础上去追求发展性,不必过高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结构改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经由磋商与和解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或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重视促成学生经由磋商与和解而形成知识经验的重组。经由主体作用重建形成的个性知识网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才能达成学生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各模块知识网络分析:

以下提供各模块的知识网络仅供参考:(可以做学生的学案)

数的认识简易方程

数和数的运算数的整除代数初步知识

数的运算比和比例

一般复合应用题 长度

典型应用题 面积

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量的计量体积

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量

比和比例应用题时间

线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角

平面图形

空间与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圆柱体、圆锥体

统计表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

数和数的运算

(一)数的认识

整数的含义:像…-3,-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像0,1,+5,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9,…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占位

0是最小的自然数,0的作用表示起点

表示界线

A自然数1是最小的一位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

数的意义: 是整数的一部分,可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

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分数

分类: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意义:把整体“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有限小数

按小数部分分 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纯循环小数

分类循环小数

按整数部分分纯小数 混循环小数

带小数

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折扣*:商业用名词,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需要了解。)

注意:百分数、折扣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而分数除倍比关系外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B.数的读写: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写)出每一位上的数。

C、数的改写:

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省略“万”或“亿”位后面的尾数

2、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小数 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

小数百分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写成分数形式并约分

百分数分数

先写成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D、数的大小比较:

1、整数的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高位看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小数部分从高位看起,依数位比较

3、分数大小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不同,先通分再比较。

E、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数的整除

定义:(小学阶段研究“数的整除”时所说的数一般指非0自然数)

数a除以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整除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质数合数互质数

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偶数奇数

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三)数的运算

1、四则运算的意义

数的

分类

运算名称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四则运算的法则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加法: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减法: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退几当几十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结果中的小数点和加减的数的小数点对齐。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计算。

3、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乘法 1、从个位乘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2、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3、再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按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

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有整数的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3、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除法 除数是整数: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数是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要多看一位,除到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数是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上乙数的倒数。

3、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4、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a-(b-c)=a-b+c

除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a÷(b÷c)=a÷bc

(a+b)÷c=a÷c+b÷c(a-b)÷c=a÷c-b÷c

5、四则运算的顺序: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代数的初步知识

(一)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可以表示我们学过的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

(2)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地表达数学概念、运算定律和数学计算公式。还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

2、简易方程

(1) 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2)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4)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5)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

(二)比和比例: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比号 前项 后项 比值

分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у

х

反比例关系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上一篇:欧洲首家新华书店在伦敦正式开业下一篇:繁星读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