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2024-06-11

课程改革教学成果(通用6篇)

篇1: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成果名称

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

所属类别 第一负责人 所在单位

教育教改与实践探索

周德永 寿县菱角初级中学

2014年8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的

总 结

一、教育教学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现代化的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农村课堂,转瞬间使农村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硬件和软件资源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资源以提高课堂效益,呼唤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2009年元月,在省级课题《发挥远程教育资源效益,提升农村课堂教学水平》顺利结题的基础上,我们又申报了课题《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并被确定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我们着眼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背景下,通过中心校一级管理机构的督促、指导、共建的统筹管理模式来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校本教研开展。2.如何创新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3.如何创建一个广泛而便捷的网络平台,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加便捷。从而达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有效保障运行机制,使远程教育工程长效运转的目标。

二、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与实践过程

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这一重点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寻找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制作探索管理制度的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模式 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如下:

(一)、准备、分析阶段

随着我县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三种渠道的资源扑面而来,来自于“天网”的卫星接受系统,来自于“地网”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的素材,以及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分发的课堂教学播放光盘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统筹管理、维护,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利用,显得日益紧迫。2009年4月,周德永同志提出把《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2009年5月,论证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同时,课题组搜集相关资料,调查访谈,作好统计分析前的材料收集、准备工作。接着,参研学校的远程教育技术员把本校的农远工程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了整理,课题组对参研单位的教师信息技术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发了《中心校教师信息技术状况问卷调查表》《农远资源管理、维护、应用情况调查表》,基本摸清了参研学校教师应用农远设备、资源建设、维护能力的基本情况,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后期的教师培训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本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省重点研究课题,课题代码:JG09291。2010年1月12日在寿县一中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六安市规划办主任何鼎友,县规划办主任陶曙等专家对课题的开题以及研究实践进行了指导。

(二)、落实、研究阶段

1、组织培训:课题组负责人于2009年3月参加了寿县规划办举行的第一次培训会,倾听了到会专家和精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指导,感到收获很大。回来后,首先向分管领导进行了认真的汇报,然后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把县规划办陶曙主任的要求以及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传达和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细化了每个人承担的任务,使之更具体、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实施“三个一”工程:课题组教师(或自己辅导的年轻教师)每人至少要讲一节全镇性的运用远程资源媒体辅助教学的公开课,每人要写一篇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每人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管理也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探索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的模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开始进入农村中小学,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必将打破原来结构体系的平衡,引起教学过程的变革。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我们生活在农村孩子和教师来说其重要,确实成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要实现好这一目标,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转和资源的合理科学管理是前提条件。

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科学的使用制度。使用前一定制定好相关的使用制度和使用记载,规范应用。还要做好教师的使用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使用,边学习边使用,逐步提高利用率。要积极探索资源的使用方法,资源传输的最佳途径。比如,上整合课时教师以网页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就可以开发一个动态的上传下载系统,既帮助教师节省了制作网页的时间,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资源管理应用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管理好、利用好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卫星远程教育资源的节目类型、节目的内容、节目接收及节目管理利用。

远程教育卫星资源的管理利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的存储管理,中小学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由远教IP接收软件接收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容量大,每月的内容都甚至成G容量的资源,因此要对接收下载的课程资源及时地进行存储管理。

保存资源的存放目录结构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要求条理清楚,目录名称简单明了,并且与接收软件的存放目录名称有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以方便查找。

保存资源的介质除了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外,还应该考虑用其他介质,因为日积月累的资源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仅用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存储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但最理想的还是用光盘刻录机将资源刻录在光盘上,这是比较经济实用的存储方法。

管理人员是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技术保障。对于有限的技术人员来说,中心校要统筹全局,合理使用,正确引导,使他们要勇于钻研,热心服务,培训学校级的管理员,鼓励他们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敢于动手,不要一遇见安装、调试中的问题,就想到去求别人,应自己先思考问题的症结,再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在中心校技术管理员的指导下,亲自排除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实战经验。同时、在管理上要经常组织管理员们相互交流经验和得失。使他们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4、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

在日常的应用中,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储存使用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师资缺乏的农村学校,管理员既要接收、整理、储存资源,又要帮助做课教师调用资源。加之设备的维护,计算机系统故障的排除,资源组合的技术等是困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一个难题。

为了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心校应该发挥其管理的功能,集中优势,统筹全局,协助、互补,共克难题。

①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督促、指导设备、资源的利用。

中心校做为农村学校的直接管理者,可以抽调专人,以一当十,专门从事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然后资源共享。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辖区内各校教师资源不充裕,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首先,以中心校为主,建立辖区内的资源站。做为辖区内学校教师访问的资源库。

其次,就是让资源能在辖区内学校共享的问题了。根据互联网已经在各个学校基本开通的实际条件,建立局域网,资源共享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也可以通过域名解析,让辖区内远距离的学校共享资源,如在远程资源接收计算机上下载安装“花生壳”客户端,利用这一服务建立拥有固定域名和最大自主权的互联网主机。在“花生壳”网站上注册后申请了一个免费域名。在进行计算机远程连接时,只需输入域名连接,同样可以进行远程资源的共享。

当然,中心校还可以把收集整理好的远程教育资源上传到中心校校园网的网络硬盘上,供教师下载使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样集中采集,资源共享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学校解决了资源下载、建设的难题。

②送训上门,当面指导,灵活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培训、设备维护是困扰农远工程顺利实施技术难题。设备的使用在于人。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设备硬件,而且教师的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参训者得到提高。同时,这种集体培训的代价也非常高。中心校根据辖区学校的要求灵活机动的安排送训上门。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及时的解决教师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播放教学光碟到课件的制作,各取所需,分层指导,共同进步。同时,上门送训的技术员在与广大教师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互通心得,使农远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得到积累和放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有了专业维护设备的人员做技术后盾,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怕弄坏计算机以及远程教育设备而犹豫不前了。这样踏实的技术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技术难题。远程教育设备闲置就再也没有理由了。

③转变观念,督促、管理学校切实、灵活、有效地使用共享资源。

有了方便应用资源的网络,也给中心校对学区内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以及设备提供了很好的实时监控的系统。中心校的农远工程办公室能够及时掌握辖区内各个学校使用资源和设备的情况。无形中给学校的领导形成一定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促进学校远程教育资源效益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那种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落实到档案盒里,只为应付检查的虚假行为。

中心校作为学校的一级管理与指导的机构,要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导向作用,淡化应试教育性质的评比与检查,注重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的引导。使教师能充分地认识到实施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把它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为根本,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来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水平。

课题组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涧沟中心校校园网》平台,设置农远资源库,供辖区学校的老师选择使用。并在使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使中心校级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变得越来越种类齐全,格式丰富,教师喜爱的资源宝库。

三、教育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效果

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辛勤耕耘,积极收集整理研究过的资料,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学校也给老师们创造机会,一方面,学校组织论文评比,总结推广大家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中心校准备积极向外推荐老师们的好论文,推广我们的优秀成果。课题组的成员共有10余篇优秀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其中论文《充分发挥中心校对农远工程的管理职能》获市教师“六项作品”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寿县教育信息网》上刊登。

在学的学校典型课例公开课上,课题组教师积极准备,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运用远教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展示课题最后的研究成果,向全镇中小学展示。每位课题组教师都把远教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的主要内容,项目学校的管理员与中心校课题组成员经常一起研讨远程教育资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成败得失,通过课题研究这种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我中心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提升。课题组成员江福军老师荣获2009年安徽省“农远新星”的称号,周德永老师荣获2010年寿县“农远新星”称号。2011年该课题荣获安徽省第八届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本课题研究实践成果具体、明显。

课题组教师在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应用的实践中创新了农村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的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与应用的资料,而且大部分的课题材料都被上传到课题组专用的网站上,供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之用。在2012年寿县教科研成果交流会上,科研成果《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到了重点推广。

篇2: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文摘要】本文是关于“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共包括三章。第一章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学术史回顾以及论文重点。国内外对“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多集中在概念、特点、原则、意义等较为宏观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则尝试从这一方面着手进行初步的讨论,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重点所在。第二章简单介绍了“教案学案一体化”产生的背景、概念及举例。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章第二节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学案、教案的概念。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选取本人在山东省滨州一中进行教育实习时的一则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作为研究对象。本章共分三节,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所选教学案的设计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部分地方还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结语部分简单叙述了教学案的发展前景,分析了其优缺点,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仍是一种值得继续推广的。本文只是初步的探索,还不够完善,还有待于阅读者不吝赐教。

【英文摘要】This paper is about case studies of teaching case, including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cademic paper review and focus of this paper.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case is not man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concept, characteristic,principle and meaning form macro aspect, about the research of specific teaching case is very few, yet my paper is trying to discuss about it and it is the key of the paper.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关键词】教学案 历史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英文关键词】Teaching Case Histor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mod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6-7ABSTRACT7

摘要

第一章 本课题的学术史回顾、研究的第二章 “教案学案一体化”概述

第意义及论文重点9-1212-14第一节 “教案学案一体化”产生的背景12二节 “教案”、”学案”、”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内涵及教学案的实践举例12-1

4第三章 “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以滨州市滨城区一中高三·二十二班的历史教学案为例14-35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教学案14-22析、评论22-3540

结语35-37

第二节 对所选教学案的分参考文献37-40

篇3: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关键词:管理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

针对高职院校特点, 即以培养“银领” (即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 的目标、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突出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特色,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目标的实际情况,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的初步管理技能与素质, 使学生真正的“走进管理”。

一、传统《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管理学基础课程, 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多, 在的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影响, 常常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法。“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 是已知者把所知的东西传授给求知者;“学”, 是未知者向已知者求知, 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教是学的外因, 是变化的条件, 学是内因, 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积极性再高, 但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也难以达到将教师所已知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认识上的提高。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传统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内容以理论为主、技能为辅, 难于理解, 且内容过于抽象, 教师本人亦感到无所适从, 单纯的讲述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起来, 联系生活实际又觉得现实生活与大多数学生所处实际环境相距甚远, 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手段单一

在教学手段上, 传统模式一般采用“讲述+板书”的形式, 以语言讲述为主, 板书为辅, 课堂气氛不活跃, 教学呆板, 没有活力, 因此, 学生不易接受知识, 不能达到本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课程与情景式教学法的结合

1、《管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 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 主要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等四大关键能力。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仅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合格”管理者的, 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学会管理, 让学生自愿接受理论知识, 从而让学生自觉的、自愿的让学生自己接受枯燥的管理理论, 从而真正意义上让他们走进管理。

2、情景式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式教学法是一种学生根据课程主要内容而进行模拟演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树立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并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互动式课堂, 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助手”的理念。

3、情景式教学法的开展方式

该教学法开展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是使用教学器材展开情景模拟教学, 二是通过角色演练展开情景模拟教学。后者的开展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 进行人工演练, 它特别适合于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模拟。针对管理学课程而言, 就是教师根据课程重点内容, 安排模拟实训项目, 从而使学生真正的“走进管理”。

三、情景式教学实施过程

该课程在运用情景式教学法的过程中,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实施方式, 例如, 管理的“主体、客体、媒介”,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比较适合选用角色演练的方式进行。在此, 以“角色扮演——招聘”这一项目的教学改革方案为例, 介绍教改实施步骤:

(注:在本门课程开始前, 已按组为单位成立四个模拟公司, 且每个公司都有公司名称并通过竞选确定总经理人选) 。

1、在开展此项目前, 教师首先讲解招聘的相关理论知识点, 然后发动学生参与, 布置该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

(1) 认知能力:通过项目训练, 学生能够更深刻了解人员招聘与应聘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展示个人风采的能力;

(2) 动作技能:无论学生在项目中扮演的是哪一种角色——招聘人员或应聘人员, 学生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礼仪或行为操守尺度, 以及面对不同问题所应具备的应变能力;

(3) 情感目标:角色扮演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不同事物的选择判别能力。

2、安排项目内容并提出相关要求:

(1) 角色扮演的情景设定:根据模拟公司的工作计划建立组织结构, 各模拟公司组织招聘各部门负责人 (班级统一制定编制或职数) ;各模拟公司招聘由总经理主持, 公司成员均为招聘组成员;每名学生可向不超过三家公司 (不含本公司) 应聘;各公司根据每个应聘者的表现决定聘任;招聘程序按课程讲授内容进行, 同学们先在课下进行精心准备, 在课上完成角色扮演。

(2) 各公司要制定招聘计划, 包括招聘目的、招聘岗位、任用条件、招聘程序, 特别是聘用的决定办法, 并将计划书提交给教师一份。

(3) 每个人要写出应聘提纲或应聘讲演稿并提交给教师, 一定要体现出应聘竞争优势。

(4) 以公司为单位, 组织招聘活动 (四个模拟公司可轮流担任招聘方与应聘方) 。

3、展示与评价项目成果

(1) 角色扮演者自我评价;

(2) 项目组内成员相互评价;

(3) 教师根据本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评价各公司招聘的组织状况的好坏, 并以前来应聘者的人数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成立两个统计员) 并由学生对招聘情况做出评价, 如“为什么A公司招聘情况良好”, “而又是什么原因B公司招聘情况不好”。

评价每个人的表现, 特别是受到其他公司聘任的频次等, 找出学生在演练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 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同时, 分析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查找根源, 跟学生以启迪。

4、小组讨论

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综合评价获得个人反馈信息, 由此思考个人与小组实施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将个人思考意见汇总, 相互讨论并达成共识, 以此学生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 通过反思, 实现个人经验向公共知识的迁移, 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情景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实现学生学习的及时反馈, 通过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监控和调整自己学习的能力”, 从而促成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与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馈能力。

结束语

情景式教学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情景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不强调理论知识的识记与掌握, 而强调理论能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 这与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相符合, 有利于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组织思维, 提高学生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沟通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在我院管理学课程改革中, 该教学方法虽使用时间不长, 但实践证明, 情景式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能让学生保持对较高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实现知识的认知、内化, 理论结合实际,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绪君:《管理学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刘涛川等:《有效教学方法全集》,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04年467-473。

[3]单凤儒:《管理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6-22。

[4]http://baike.baidu.com/view/143712.htm

[5]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 《教育探索》, 2008年第7期。

篇4:中职电子教学课程改革

【关键字】中职;电子;课程改革

电子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身,是帮助中职学校培养中等技能的专业型人才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中职电子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中职电子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电子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中职学校采用的教材大同小异,最常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工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设置不太合理,教学案例也严重脱离社会发展。而电子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没有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教材中的大部分技术案例内容陈旧,使得学生所学的和实践当中用到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重点设置不合理,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中职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实际培训,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不高,过于深奥的内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社会的需要脱节。

(二)中职电子缺乏硬件教学设备

电子技术的内容晦涩难懂,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专业性强,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较为死板,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很多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差,实验设施缺乏,这些条件限制了教学方式的发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单一,主要的评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试,考试成绩能够占到学生最后总体分数的90%左右。考试压力使得课堂知识是考什么学什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学习本身失去了兴趣,但为了能够考评通过,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过关。这种单一枯燥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不能够具备应有的能力和知识,更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中职电子教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以工学结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我们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就无法培养企业满意的毕业生。近几年来,许多职校生很难做到专业对口,主要原因是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不足,闭门造车,仍然按照旧的教学模式运行。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也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来开展教学,必然导致办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滞后性。本专业改革以来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建立校企双向联系,主动了解企业的技术设备革新、新产品开发、战略转移等状况,并在教学课程中加以體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毕业生在当年就业时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做好毕业生的回访工作。本专业开设以来已有部分毕业生成为企业管理人员,是最能把握住企业脉搏的人。因此,学校多次邀请他们座谈,倾听他们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议。

(二)加强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电子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相应制造企业(尤其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技术更新更快,加工工艺和制造元器件也逐渐向标准化和集成化发展,而如今教材仍然偏重于学科理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不足。我校认真评估基础课教学后,做了以下改动。通过尝试,明显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教材对当前电子制造业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涉及不够,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应根据企业需求编写讲义,增加更多工程应用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从元器件内部分析为主转向元器件外部特性和应用为主,删除和精简一些分离元件电路的内容,增加常用集成电路的工程实例应用和分析,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本位的做法,从实际出发,按照必需够用为原则,大幅删减电路分析、高频电子课等,增加专业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成为电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虚拟平台的应用符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能较好地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实验操作情景,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各种电学问题。

(三)加强中职电子动手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技能训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题,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并提升理论,从而达到较好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比如,电子整机装配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定某一整机装配任务书,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学案,经老师审批后领取整机产品及耗材,学生按照任务书、学案来完成,最后小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给出结论,这种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还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经常安排学生在流水线上动手组装电子整机产品,如万用表、收音机装配与调试、音响安装与调试等。通过整机的安装、调试,学生不仅能对电子系统的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专项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和义务维修,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建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开始自制简单的电路,如声控灯、门铃、防盗报警和小音响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可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对于出现的故障,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以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制作结束时,可把产品拿到校园的橱窗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学会简单的维修技巧,让他们在维修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利用已学的电子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电子技术情境化教学改革[J],教师教育科研,2009,(3).

[2]严道峰,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技巧[J],中等职业教育,2008.

[3]杜燕敏,电子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4]王丽娟,浅谈中职电子线路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篇5:《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言(2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有多种流派和不同体系;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一般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从原始课程到古代学校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规律等是基本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取向有四种形式: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由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有三种取向:教材或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注意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等之间的关系;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是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等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具体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活动、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为基本对象,有目标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二)本章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与流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二是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属于学校。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依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条件和能力,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开发校本课程。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参加校外实践,了解学生所见习学校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情况,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情况:(2课时)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专门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和内容(课程)是教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教学认识论是我们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人类教学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古代教学和现代教学是两种基本形态;理论指导、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教学模式多样总和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优化教学即使教学达到完满状态的过程,可以从质量、效率和过程等不同角度来评判,优化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任务而做出的规定和设想;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导向、激励、标准三大功能;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促进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功能,教学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教学促进个人发展这一中介才能实现;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第八章 教学模式(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在当代,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了多样综合的大趋势;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既需要学习掌握好基本的教学模式,又要关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本章安排课堂讨论(2课时):如何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很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代,国内外均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第十章 教学手段(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教学手段有多种分类;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它是社会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给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5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因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而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局限性则促成了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围绕着教学的集体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而展开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探索,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整体丰富和多样综合;班级教学具有不同的课型和结构,同时又有一些基本的工作环节,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等一系列工作。

本章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章节的学习,安排讨论:(1课时)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内容;掌握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反思我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的活动,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分析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

(二)参考资料

1.《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学论》田慧生、李如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上、下)[美]布鲁巴克,5.《课程与教材》(上册)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3~88 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李子建、黄显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8.《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新课程设计的变革》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沈玉顺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课程新论》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三)其他参考资料 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kjjf.chinajournal.net.cn

2.《基础教育课程》/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ppt:jcjk.chinajournal.net.cn

3.《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jxzx.chinajournal.net.cn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昆明/云南省教科院 /hppt:kcjx.chinajournal.net.cn

5.《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浙江教育学院 /hppt:jxyx.chinajournal.net.cn 6.《小学教学研究》/江西/ /hppt:xxjy.chinajournal.net.cn 7.《小学教学设计》/江西/ /hppt:xxjx.chinajournal.net.cn 网上资源: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http:///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政策法规:

篇6: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国际语言学院

王妍

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都需要把英语这门必修课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方面。而从教学目标与要求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一.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般围绕着三T教学原则展开的,这三T分别是Text-based(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Teacher-based(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体)、Test-based(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四、六级考试作为参考的主要依据)。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为应试而教”倾向的影响。长期以来, 传统的应试教育, 一直困扰着教育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是以考试考级为最终“指挥棒”, 教学的过程仍然是———上课老师讲, 下课学生背,平时做习题, 目的是考级。这样, 表面上看, 老师们的任务完成了, 学生们短期愿望也达成了, 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忽视了学生需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 难以满足时代对既有技术又有能力的复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 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束缚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效果都受到了影响,最终将会被淘汰。

根据该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结论,再结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关于今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设性优改革方案: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那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活动的保证。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播者、知识权威、课堂主宰者向协调者(coordinator)、组织者(organizer)、资讯者(counselor)、评判员(judge)、参与者(participant)过渡。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适应角色转换要求的因素, 加强自身学习, 拾遗补阙,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勇往直前地迎接新的挑战。教师不仅仅要在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在知识结构上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现在属于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和知识已是日新月异, 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以适应信息时代地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逐步缩短, 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教学目标, 公共英语教师还需要拓宽知识结构, 努力了解并具备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2.构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a.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个目标

以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听说读写采用分别授课的形式,为了适应当前高校扩招的形势,更要实现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可将课程分别设置为读写和视听说两种课型,授课班级按照课型特征编成大班和小班。

b.教学内容应把职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区别开来

所谓“职业英语”, 即一种与日常英语相对的概念, 在英语中也叫“workplace English”,其是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使用的英语, 与GRE、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传统英语考试是不同的, 职业英语考试专为那些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人士设计, 它更注重语言的应用性, 注重听、说、读、写、译的均衡发展, 更加强调一个人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能力, 是综合素质和兴趣的长期积累过程。大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后, 再进行职业英语培训, 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 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后,要切实加强职业英语培训,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拥有职业英语证书的应聘者, 将会受到优先考虑。企业和应聘者个人将会为此节省很多成本”。这样, 不仅能够有利于达到高职英语学习的目标, 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就业并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他同时也提到, 如果单纯追求职业英语, 而不去关注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那么则会造成“空中楼阁”。因而, 职业英语理应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一部分。

c.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

应采用经国内外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与特点,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符合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教材。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高职英语》等。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选用不能以《大学英语》、《核心英语》或其他向普通本科或专科教学内容靠拢的一般英语教材。其缺少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与岗位响联系的实用性, 不能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 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其教材的选择要贯彻针对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思路,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 所选用的教材要突出交际性、实用性和知识性。d.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打破了英语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呈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带人了绚丽的彩色世界, 而且图文声像并茂, 直观动态, 富有表现力,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 学习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活动中, 学生全部感官参加学习, 而不是单用听、视、触、动中的一种或几种感官, 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 课件中形象的动画、适当的交互,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活动也事半功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每一节课板书和讲解占去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授课信息量受到限制,且只能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和学生的凭空想象去理解。如今教师可利用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实现非线性教学,共享优秀的教学成果,这大大扩展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量,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互联网能搞提供真实交流的情境,为教师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宽了途径。例如, 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提出问题, 针对问题自己去收集、分析和选择信息资料, 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而进一步地获得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老师还可以设立自己的email或创建自己的博客, 来与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 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包括进行心理咨询。3.实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上一篇:高考诗歌范文下一篇:在家办公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