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2024-06-19

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精选8篇)

篇1: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三、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政府的消费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之中 (傅正华,)。

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年发布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澳大利亚在 2007 年批准了 《京都协定书》,在 年又发布了酝酿已久的 《减少碳排放计划》 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日本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 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 2050 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决定到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胡鞍钢,2008)。我国制定的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因此,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改大排量轿车为小排量轿车甚至采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篇2: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 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 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 & 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 (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篇3:人文环境与低碳消费的影响关系

1.1 在当下人文环境工作模块中, 进行低碳消费环境的分析是必要的。

从一个气候角度来说, 气候的变暖会导致水资源失去平衡, 从而影响了现阶段的人类生存环境, 这就需要进行生态模块的分析, 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气候变化模块及其人文环境, 还有低碳消费模块的分析, 更好的进行这几个模块的分析, 进行这几者关系的剖析, 满足现阶段人文环境的工作需要。

在当下工作模块中, 进行低碳消费的分析, 必然需要进行气候变暖原因的分析, 大自然之所以会是逐渐变暖的, 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 由于大量的人类活动, 所以就进行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进一步引发了低碳消费的问题。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零碳消费模块, 这就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 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 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所谓的人文环境概念是比较模糊的, 是一个不太容易定义的概念。各个学科对于它的定义都是比较宽泛的。所谓的人文环境实际上是人的文化与人的社会文明。所以所谓的人文环境就是在社会生存系统中, 进行人类的文化价值内涵事物的反应, 它就是社会系统中的某些有形环境, 其实现了这些社会本体的某些无形环境的划分, 表现在方方面面。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 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 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 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 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1.2 通过对低碳人文消费环境的总结, 更有利于满足当下低碳消费工作的需求。

这就需要进行不同社会文化状态的分析。比如进行低碳消费理念的分析, 准确来说, 这是一种消费主体的心境, 就是关于消费者的消费品的选择, 进行相关心态的分析, 在一定的范围、地区中进行低碳消费价值理念的应用, 在决策模块中, 进行低碳消费的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低碳服务的提供及其低碳产品的消费。这涉及到诸多的消费主体的思维模式。人文环境是重要的原因, 一般来说, 任何的经济现象及其行为都是某些文化沉淀的结果。

2 消费政策及相关模块对低碳消费的导向

2.1 在当下消费策略及其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模块的分析中, 消费策略是与时俱进的, 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都是随着时期、社会、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价值理念。一般来说, 社会消费具备的目标及方向都是鼓励消费, 这里面涉及到方向及其目标的明确性。如果方向很明确那么它的发展就比较快速, 如果消费活动比较不明确, 则它的发展是很慢的。在低碳消费模块中, 其政策的低碳性能是比较低的, 通过对低碳消费模块的优化, 更有利于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2003年发布了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 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 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 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 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块中, 如何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限制, 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暖限制策略的应用, 比如进行二氧化碳等排放量的控制, 进行气候应对的控制, 更好的落实好环境保护的策略, 进行低碳消费责任的承担, 保证现阶段的市场低碳消费模块的开展, 提升其应用效益, 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 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 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 也是主要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 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 “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

2.2 在当下发展模块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 它是各种生存下来的价值观念的总结, 其实现了一定的政治模块、经济模块等的反应, 又将这些意义反馈与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各个方面, 影响了现阶段的低碳消费模块的开展, 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源泉, 其的发育时间比较长, 对于我国的人文历史体系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 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 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 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 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

在中国的人文儒家文化中, 可以看到某些思维学说, 也就是宁简奢, 这就是一种节约理念的应用也就是对于奢侈消费的控制, 这就是我国的传统人文环境中的文化。其提倡人们进行简单的生活, 更好的进行感官快乐的追求, 保证生活的良好开展, 这就需要进行节俭消费现状的分析, 保证现阶段消费工作的开展, 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主张精打细算, 量入为出, 反对奢侈浪费, 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 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90.8%, 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84.9%, 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 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7.5%, 显然, 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3 结束语

在现阶段节俭模块中, 进行低碳消费模块的应用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应用, 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等关系的协调, 保证低碳消费模块的应用, 进行节俭模块的应用, 进行能源资源的应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保证环境污染情况的控制, 更好的进行大气污染等相关情况的控制。这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节约型社会的营造需要, 更有利于进行国家安全的控制, 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提升, 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这需要做好一系列的细节工作, 满足现阶段工作的具体需要, 并且要大力提倡节俭, 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 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 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所以, 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摘要: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下人文环境的工作需要, 进行低碳消费模式的分析是必要的。所谓的低碳消费就是进行消费过程中的低能耗的控制, 保证低排放模块的优化,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具备良好的独特性, 其以独特的方式作用于消费者, 这就需要进行消费者低碳消费提醒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人文环境的低碳消费作用机理的分析。进行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低碳消费行为等的分析, 更好的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人文环境。

篇4:论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之影响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1.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2.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发布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2.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3.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3.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3.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J].新华文摘,2009(13).

篇5: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1、请问您支持倡导“低碳消费”吗?

A 大力支持B 保持中立

C “低碳消费”很难付诸行动D 反对

2、在日常学习时,您会自觉拔下不用的手机充电器或其他充电器么?

A 会B 偶尔会

C 不太会D 从没注意

3、你认为你所在学校的水、电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吗?

A 非常严重B 有些严重

C 使用正常,合理D 没有关心过

4、您最常使用的交通方式是:

A 步行B 骑自行车

C 坐公交车

5、在超市购物时你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吗?

A 每次都要购买使用

B 东西多时会用

C 不用,自己随身携带购物袋

6、你经常打包吗?

A 是

B不是

C偶尔

7、在学校搭电梯频繁吗?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8、你的宿舍每月水电费会超支多少?

A 0-10元

B 10-30元

C 30-50元

D 50-100元

E 100元以上

9、晚上去上自习,你会选择?

A人多的教室 B人少的教室

10、您觉得镇江市环境质量较五年前有了怎样的变化?

A变好了

B没多大变化

C没变化

11、如果按季节分类,您认为选购什么食品是低碳行为?

A应季节食品

B反季节食品

12、单选请问您家里使用什么类型的热水器?

A燃气热水器

B电热水器

C太阳能热水器

D无

13、居家生活难免会产生很多垃圾,您会主动分类垃圾吗?

A常常

B偶尔

C从不

14、若您了解了低碳的理念后,您会积极响应低碳生活吗?

A不会,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B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C会,还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

15、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支持低碳生活,那么,您认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篇6: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政府组织还是商业组织,均面临着与气候相关的成本、风险、收益和机会[1]。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已经将低碳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碳标签与低碳产品的产生和推广就是这一趋势的显著表征。欧美的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泰国都相继启动了碳标签方案来推广低碳产品[2]。然而,中国对于碳标签与低碳产品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明显落后于世界低碳管理发展的步伐。因此,开展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基于实证的方法来探索碳标签引领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碳标签在中国推广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向度。一是碳标签的效用研究。Gibbon,P.(2009)通过电话随机选取欧洲15岁及以上的265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47%的欧洲居民指出环境标签在其购买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有26%的受访者表示其从未阅读过标签内容[3];Kimura,A.等(2010)基于对日本151名硕士研究生的实验研究指出,碳标签所激发的环境友好感知对增加食品价值有正效应[4];Kasterine,A.等(2010)研究英国Tesco的实践表明,消费者对于每克碳并没有概念,因而难以引致消费者做出明智的决策,需要在碳标签上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相关概念[5];Wheeler,M.J.等(2011)对澳大利亚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不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找寻相关信息对产品的碳排量进行比较,碳标签可以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区分高碳产品与低碳产品[6];Gade-ma,Z.等(2011)基于对英国超市里428 名消费者调研数据指出,72%的消费者对加注碳标签的产品有表述层面的偏好,但由于不良的沟通和市场推广,高达89%的消费者在解释和理解碳标签方面存在困惑[7];张斌等(2013)关于碳标签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表明,碳标签能否实现其预期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关注环境的恶化以及是否愿意为碳标签食品支付额外的费用[8]。二是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Ponting,C.(2009)对英果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碳相关术语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如果能够让消费者对碳足迹能源标签有更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则可成为推广低碳的很好驱动力。同时,如果能够辅之以经济、管理和社会的工具,就可以驱动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行为乃至价值的转变,进而增加低碳产品的消费[9];Aoki,K.(2009)研究日本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是否会考虑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环境意识较弱的消费者对于食品降低1克二氧化碳排量愿意多支付的意愿小于环境意识较强的消费者[10];张红明等(2011)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夏献综述表明,众多研究支持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因素,如年龄、性别、收入、社会阶层、家庭结构、教育水平、居民居住地等与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有高度相关关系;国外大多数研究支持消费者的态度与其是否会采取负责任的消费行为有正相关关系[11];贺爱忠等(2011)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表明,信贷消费、低碳认知与政策对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低碳消费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环境关注度对低碳消费意向与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关键变量[12];Mark,A.C.等(2012)研究指出,如果更多的信息能够发布给消费者,生命周期分析能够揭示更多减少碳排放的方式,而又不增加甚至减少消费者的花费,则关注减少碳排放的消费者群体可能会增加[13];周应恒等(2012)通过对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发现低碳猪肉价格、消费者低碳农产品认知度、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对消费者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14]。

综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多为定性分析或者基于问卷的描述统计分析,鲜有对中国消费者的低碳产品消费行为进行相对客观的情境实验与行为观察。那么,碳标签通过何种路径或机制影响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购买决策?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存在,政府和企业又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本文致力于基于调查问卷和情境实验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来探析上述问题。

2 模型与数据

回顾行为改变的经典理论,可以发现,价值-信念-规范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表明,探析碳标签引领低碳消费行为的路径,需要重点考虑消费者的个体内因对于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如消费者利他价值(价值)、消费者对于碳标签的认知(信念)、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规范)等;而在重点考虑消费者的个体内因(如环境意识、低碳认知)影响其亲环境行为的同时,也要兼顾外因(如宣传教育)对于其亲环境行为的潜在影响[15,16]。而合理行为、人际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要义不仅支持消费者向亲环境行为转变是个体内因与社会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凸显出行为意向对实际行为的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17,18,19]。也就是说,探析碳标签引领低碳消费行为的路径,也需要充分发掘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即消费者偏好,对于消费者实际行为的直接显著作用。因此,本文将环境意识与低碳认知作为个体内因的表征,将宣传教育作为社会外因的表征,同时考虑行为意向,即消费者偏好,对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影响,来构建碳标签对于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样本数据整理所得。

本文设计了6个识别性问题和16个研究性问题来测度中国消费者低碳农产品购买行为变量及行为决定因子变量。其中,6个识别性问题分别询问消费者的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13个研究性问题分别根据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要素设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由受访者自行填写;另外3个旨在反映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研究性问题,以情境实验的方式由观测者填写。问题参照已有研究成果改编而来,以保证量表问题的效度。

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武汉、大庆、襄阳、许昌与谷城的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本文在上述地区共计发放问卷950份,实际回收876份,回收率为92.21%.返回问卷的876位受访者参加情境实验,其中873位受访者的问卷与实验结果均有效,有效率为99.66%.

本文分别从地域、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六个维度识别受访对象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地域维度,样本在所调研的六个城市总分布大体均衡,频率分布在13%(武汉)~20%(深圳);性别维度,女性样本频率(58.10%)高于男性样本频率(41.90%),符合国内农产品采购以女性为主的家庭传统。年龄维度,样本集中于农产品的现有消费群体与潜在消费群体,年龄为20~49岁的样本累计频率达到81.30%.学历维度,样本主要分布在高职高专(24.90%)与本科(33.10%),基本符合当前国内的学历结构特点,即青年人以本科学历为主,中年人以高职高专学历为主。收入维度,月收入在5000元人民币以下的样本累计频率达到86.40%,与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结果大体相符;农产品消费额维度,月农产品消费额在1000~1999元人民币的消费群体频率为34.70%,这一分布符合对国内农产品消费现状的相关统计描述。综上,本文样本在不同消费者类型中的分布,可以表征目前国内农产品消费者的不同特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过程采用主成分方法提取公因子以及正交旋转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剔除自成1个公因子的干扰变量后,其余15个显变量可提取出5个公因子,分别为宣传教育、环境意识、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继而运用AMOS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一阶斜交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绝对适配指标、增值适配指标与简约适配指标统计量中均达到模型的可接受标准;在自由度为73时,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等于86.633,显著性概率值p=0.132>0.05,显示模型收敛效度良好;模型中未见显变量横跨两个潜变量因子的情形,原先建构的显变量均落在预期的潜变量因子构架上,且因子负荷均大于0.50,显示模型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综上,本文构建出“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

3 样本总体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对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显示,各个潜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均在0.7以上,呈现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说明测量模型信度达到检验标准的要求;全部显变量的因子载荷都达到了大于0.5的标准,表明这些显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从属关系在统计学上是显著性;此外,模型的C.R.全部大于0.7,AVE也均大于0.4,说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通过检验(见表2)。

同时,对结构模型的检验显示,模型的基本适配指标都达到检验标准要求,估计结果的基本适配指标合格,没有违反模型辨认规则;绝对适配指标、增值适配指标与简约适配指标的统计量全部达到模型的可接受标准,在自由度为73时,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等于85.573,显著性概率值p=0.149>0.05,表明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情况良好(见表3)。

注:χ2:卡方值;df:自由度;χ2/df:卡方自由度比;RMR: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GFI:适配度指数;A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NFI:规准适配指数;RFI:相对适配指数;IFI:增值适配指数;TLI:非规准适配指数;CFI:比较适配指数;PGFI:简约适配指数;PNFI:简约调整后适配指数;CN:临界样本数;PCFI:简约比较适配指标。资料来源:作者根据AMO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本文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结构模型变量间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见表4)。结果显示,宣传教育对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宣传教育和环境意识分别对消费者认知和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偏好又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宣传教育、环境意识和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不产生显著影响。

注:***P<0.001,**0.001≤P<0.01,*0.01≤P<0.05,ns P≥0.0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AMO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由上述分析可知,消费者认知、环境意识和宣传教育三者均对消费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那么,这三个潜变量是否通过影响消费者偏好,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呢?即消费者偏好是否是这三个潜变量作用于消费者行为的中介变量呢?本文进一步对这一中介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检验。

首先,分别对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宣传教育、环境意识以及消费者行为五个潜变量所涉及的显变量分别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中介变量对自变量的、因变量对中介变量和自变量的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回归系数显著性与否对是否存在中介效用以及中介效用的类型进行判断[20]。结果如表5所示。

据表4可知,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即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3.8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9.16%.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与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6.5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5.88%.

综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中介效用检验的“碳标签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注:IV,自变量;M,中介变量;DV,因变量。***P<0.001,**0.001≤P<0.01,*0.01≤P<0.0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4 基于消费者特征的多组比较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如收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消费额等,可能对其消费者行为有显著影响[21,22]。本文分别从学历、收入、消费额、性别与年龄五个维度出发,开展维度内的结构方程模型多组比较分析,以揭示不同类型消费者碳标签行为响应模式差异的内在规律(见表6)。同时,为明确部分被拒绝假设的原因,本文运用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展开进一步验证(见表7)。

①学历维度:宣传教育对高学历层次(本科及以上)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明显高于对低学历层次(专科及以下)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两个学历层次的消费者而言,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则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

②收入维度:宣传教育对高收入层次(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高于对低收入层次(月收入3000元以下)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低收入层次消费者偏好所产生的影响,高于对高收入层次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低收入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而对高收入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5.9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8.48%;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5.34%,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4.96%.

③消费额维度:宣传教育对高消费额层次(月农产品消费额大于等于1000元)消费者的消费者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低消费额层次(月农产品消费额低于1000元)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低消费额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79.6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9.25%.而对于高消费额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4.7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8.82%;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73.57%,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6.86%.

④性别维度:宣传教育对男性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女性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女性消费者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男性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男性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9.6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2.29%;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73.45%,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9.71%.对女性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0.0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6.48%;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0.19%,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1.56%.

⑤年龄维度:宣传教育对中老年(年龄大于等于30岁)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青年(年龄小于等于29岁)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中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者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青年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中老年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青年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49.22%,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7.01%;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1.09%,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7.71%.而对于中老年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0.0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0.75%;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5.94%,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70.14%.

注:PE———宣传教育;EC———环境意识;CA———消费者认知;CP———消费者偏好;CB———消费者行为。***P<0.001,**0.001≤P<0.01,*0.01≤P<0.0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样本数据采用AMOS 17.0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注:PE———宣传教育;EC———环境意识;CA———消费者认知;CP———消费者偏好;CB———消费者行为。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样本数据采用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①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偏好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影响消费者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总体样本模型,还是收入、农产品消费额、性别、年龄维度的多组比较分析模型,最显著的路径均为: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行为,且消费者偏好是消费者认知和消费者行为的中介变量。例如,样本总体模型最为显著的影响路径为:宣传教育(0.344)→消费者认知(0.537)→消费者偏好(0.710)→消费者行为。

②对高学历、高收入以及高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相对显著;对低学历、低收入以及低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对于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1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最为显著的影响路径均为:宣传教育→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行为。相反,对于受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下的消费者群体、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费者群体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低于1000元的消费者群体,最为显著的影响路径则为:环境意识→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行为。

③环境意识对女性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男性消费者,对青年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中老年消费者。研究表明,对男性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女性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具有显著影响。对中老年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不显著;而对青年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帮助消费者形成对碳标签与低碳农产品正确的认知,以激发其对碳标签产品的偏好,进而产生低碳消费行为。由于消费者认知始终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并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显著影响消费者行为。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公益广告、宣传单页),以及公益宣传员、卖场促销员等,向广大消费者传递碳标签与低碳农产品的内涵及意义,使其能够正确理解碳标签信息,明确低碳消费行为的环境贡献与经济效益。

第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其宣传教育或者环境意识水平。本文结论表明,对于高端消费者、男性消费者以及中老年消费者而言,宣传教育的强化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而对于低端消费者、女性消费者以及青年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因此,为引导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产生低碳消费行为,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例如,可选择高等院校、高档商场以及高级社区,开展碳标签与低碳农产品的主题宣传活动,邀请高端消费群体加入碳标签宣传教育活动,以便发挥高端消费者的引领示范作用,树立起以低碳消费为时尚的社会氛围。

摘要:碳标签已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和亚洲国家开始推行和应用,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消费产品碳标签认证已是大势所趋,探索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深圳、武汉、大庆、襄阳、许昌和谷城六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分别对总体样本、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月收入水平、不同月农产品消费水平、不同性别组以及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偏好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影响消费者行为;对高学历、高收入以及高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对低学历、低收入以及低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意识对女性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男性消费者,对青年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中老年消费者。

篇7: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全国渔船基础数据来自《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状况分析》[2]、《全国海洋非捕捞机动渔船状况分析》[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7》[4]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8》[5]中统计数据。全国渔船耗油量数据取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节能减排潜力调查 (2008—2009) ”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报告[6,7,8]。

1.2计算方法

1.2.1 森林碳汇的计算方法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主要结果报告所列数据[9]可知,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1.95×108 hm2, 植被碳储量总量78.11×108 t。以植被碳储量总量与我国森林面积之比, 可宏观地估算出我国森林碳密度为40.06 t/hm2。王效科等[10]研究认为, 中国的森林植物碳密度在36~42 t/hm2。因此, 估算我国一定面积森林的碳储量可取以下公式, 即:

TC=S×ρC

式中:TC为碳储量, t;S—森林面积, hm2;ρC—我国森林碳密度, 取40 t/hm2。

1.2.2 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量的计算过程引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RNL) 提出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计算方法[11], 计算公式如下:

QC=QE×Fc×C×ξ

式中:QC—碳量, t;QE—有效氧化分数为0.982;Fc—1 t标煤含碳量为0.732 57;C—耗煤量;ξ—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 燃油排放二氧化碳与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的比值, 为常数0.813。

QCO2= QC×ω

式中:QCO2—CO2释放量;ω—碳换算二氧化碳常数3.67 (以CO2的碳含量为27.27%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2.1木质渔船建造对森林碳汇破坏的量化估算

根据统计数据[2,3,4,5], 我国渔业船舶总数为99.84万艘, 其中木质渔船数量占总渔船数的80%以上, 约80万艘。建造一艘长23 m的木质渔船, 大约需要消耗120 m3优质木材[12]。由于我国渔船大部分为小型渔船, 因此, 每建造1艘木质渔船所采用的木材数量取70 m3[13], 则我国建造木质渔船大约要消耗木材5 600×104 m3 (未计算已报废的木质渔船数及维修所需木材数) 。根据全球林产品商品链[14]统计, 砍伐1.34亿m3的原木建造渔船, 需破坏森林约100×104 hm2。据此推算, 建造木质渔船消耗木材5 600×104 m3, 已破坏森林约42×104 hm2。则:

建造木质渔船对碳储量的消耗量TC=42 ×104 hm2×40 t/hm2 = 1 680 ×104 t。

我国森林碳储量总量约为78.11×108 t[8], 建造木质渔船对碳储量的消耗量约占我国森林碳储量总量的0.2%。建造1艘木质渔船平均需要耗用木材约70 m3, 需破坏生长20年以上的树林约0.5 hm2, 即7~8亩成熟林。每艘木质渔船的建造对碳储量的消耗量TC=1 680/80=21 t, 相当于燃烧36 t左右的标准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木质渔船的建造对森林碳汇破坏的主要量化估算指标见表1。

注:木质渔船的建造所需木材为40~250 m3/艘。

2.2木质渔船使用对增加渔业碳排放量的估算

由于木质渔船受木质的不可塑性限制, 其型线受到一定的限制, 建造不易成型, 不易实现船体线型的优化设计和施工, 航行阻力较大, 抗风能力弱, 航速慢, 一般能耗比钢质船高出15%左右[6]。调研显示, 我国渔船燃油消耗总量约为790×104 t[7], 若其中80%的燃油量 (即632×104 t) 为木质渔船所消耗, 若以钢质渔船燃油消耗量为基数, 每年因木质渔船使用能耗高而多消耗燃油达95×104 t。则, 因木质渔船的使用而增加的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如下:

木质渔船多耗油95×104 t折算成标准煤:

C =95×104 t×1.457=138.4 ×104 t 因使用木质渔船而增加的碳排放量:QC =0.982×0.732 57×138.4×104 t×0.813=81×104 t

因使用木质渔船而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QCO2=81×104 t×3.67=297×104 t

全国机动渔船生产过程的年碳排放总量为673.2×104 t[8]。因使用木质渔船而增加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渔船总碳排放量的12%。以1亩树林每一昼夜能吸收67 kg二氧化碳计[15], 我国木质渔船每年因能耗过高而增加的297×104 t二氧化碳排放量, 需要约1.2万亩森林吸收10年。

使用木质渔船对增加渔业碳排放的主要量化估算指标见表2。

注:木质渔船燃油及碳排放增加量的计算以钢质渔船为参照基数。

3 讨论

篇8: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旅游者低碳意识,旅游者行为,低碳旅游,影响

进入21世纪后, 人为的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国都开始为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低碳”理念应运而生。“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 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而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大支柱产业, 也正逐步推行“低碳旅游”。

1 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衍生出来的, 它的概念于2003年2月24日, 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被提出。低碳经济理念得到迅速发展, 其主要内涵是指以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前提,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的转变来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从而改善全球气体变化,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的这一大背景下, 发展低碳旅游成为必然趋势。国内外学者都开始研究低碳旅游相关问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低碳旅游这一概念进行了概述, 如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因此, 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 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 即在旅游吸引物的建设、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 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这种观点将低碳旅游视为可持续旅游的范畴, 并指出了其实现路径。

综合学者们对低碳旅游概念的解释, 可以认为,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旅游生产者, 旅游管理部门, 旅游者等各方面, 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生产、旅游消费等旅游活动, 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从而使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与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得到共同提高。

2 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表现及分析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向游客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来调查分析旅游者低碳意识程度和行为表现。总共发放100份, 收回96份, 其中有效问卷95份, 有效率为98.96%。

2.1 旅游者低碳意识程度分析

本次调查中发现, 有23%的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概念不了解, 了解一点的旅游者有72%, 非常了解的只占5%, 可见我国旅游者中, 大多数游客对低碳旅游的相关知识只了解一点, 仍有一部分旅游者完全不了解低碳旅游的含义, 这说明我国旅游者低碳意识程度普遍较低。而人的意识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决策, 所以要发展低碳旅游, 首先要提高旅游者的低碳意识, 倡导旅游者进行低碳消费。

2.2 旅游者主要低碳行为表现

从问卷统计中可以发现, 旅游者通常是选择组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游, 自驾出游和骑自行车、徒步旅游的比较少;旅游者在选择住宿时, 通常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 选择自己能够承受价位的宾馆, 也有22%的旅游者会选择小规模型的宾馆, 但3%的游客选择豪华奢侈型。从上面的数据中, 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目前旅游者的低碳意识仍比较低, 在对出游方式的选择上和住宿的安排上, 大多数都没考虑减少碳排放这一问题。

旅游者在景区游玩过程中, 调查发现76%的旅游者会选择徒步游览景区, 而仍有24%的旅游者会选择乘坐景区交通工具来游览景区, 说明旅游者的低碳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对旅游者饮食这方面的调查发现, 有15%的游客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77%的旅游者偶尔使用一次性餐具, 只有8%的旅游者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可见大多数旅游者在就餐时, 并未做到低碳环保, 这仍需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国民的低碳意识。

3 影响旅游者低碳行为的因素

在实地观察和发放调查问卷中发现, 旅游者的行为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

3.1 内在因素

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 是否选择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这主要取决于游客的自身因素。调查数据显示, 低碳旅游者中有67%是男性, 可能这与男性旅游者爱关注时事, 追求于健康放松、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有关;低碳旅游者97%集中在18~55岁之间, 可见旅游者行为与其年龄有一定联系, 中青年人比较喜欢新事物, 追求新时尚;此外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旅游者的文化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71%的旅游者的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 他们都对低碳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并表示愿意进行低碳旅游。但很多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旅游者表示根本不知道低碳旅游这一概念, 这说明旅游者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低碳行为。旅游者受教育程度越高, 文化水平越高, 他的低碳意识就越强, 更易参与低碳旅游。另一方面, 旅游者的低碳行为也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例如旅游者在住宿安排上, 大多数会选择与自己经济条件适应的住宿环境。说明旅游者在安排住宿时, 首先想到的是要与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而住宿环境是否绿色环保, 他们很少考虑。说明旅游者行为的选择也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

总之, 因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收入、职位等的不同, 旅游者的行为也会呈现不同的趋向。

3.2 外在因素

旅游者的行为不仅受其自身条件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即参考群体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旅游者的行为有重要影响。若目的地建设科学、合理, 营造出一种低碳旅游的氛围, 这对旅游者的行为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另外, 如果目的地的宣传管理到位, 旅游者会更容易、更自觉地进行低碳旅游消费。

4 旅游者行为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 其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物、娱乐等各大环节都不可避免地有碳的排放, 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旅游者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尽量控制碳的排放, 降低对旅游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4.1 降低了旅游业能源消耗成本, 提高旅游业净利润

据统计, 旅游者每天用骑车来代替开车出行2公里, 一年大概能节约燃油2009吨, 能向大气少排放约6401.2吨二氧化碳;入住宾馆时若能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 则可省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 其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如果全国所有星级宾馆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 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将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 降低了旅游业发展成本, 同时也为旅游业节省一笔很大的财富, 旅游业的净利润也得到提高。

4.2 促进低碳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旅游者是旅游业的需求者, 是旅游市场的中心, 旅游者的需求决定着旅游企业的供给。旅游生产企业都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旅游产品, 来满足其需求。一旦旅游企业了解到旅游者的行为呈现出低碳消费这一趋势时, 就会研究开发出与低碳旅游相关的主题产品。所以, 低碳旅游消费群体便会催生低碳旅游产品, 低碳旅游产品大量的开发与衍生, 进而加速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改造、投产和绿色环保型酒店的创建, 并逐步形成低碳旅游目的地, 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低碳旅游产业经济链。

4.3 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旅游活动的开展既满足当代旅游发展需要, 但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旅游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其直接目标就是实现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与保证游客旅游质量之间的均衡。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以减少CO2的排放为核心, 通过控制碳的排放来获取旅游体验、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效益, 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 减缓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优化了生活环境,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旅游者的低碳旅游行为将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Peeters, P., Dubois, G.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mitigation constraints[J].Transp Geogr, 2009, 9 (3) :1-11.

[2]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25 (1) :13-16.

[3]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5 (11) :154-155.

[4]富筱琦.时尚出游少制造一点“碳”[N].华商报.2009-07-15.

[5]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 :100-102.

[6]郑琳琳, 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40-42.

[7]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09-11-30.

[8]张世满.旅游:一种健康而非低碳的生活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9) :9-10.

上一篇:《口渴了怎么办》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设计下一篇:小学新学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