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2024-06-18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精选6篇)

篇1: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毛主席说过:“青年,国家之青年也,振兴中华的责任就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肩上。”似乎很沉重,的确是很沉重。而且也有这样一句有分量的话: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盛则过盛;青年独立则国家独立。足以见得,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面对这样一个既严肃又现实的话题得以认真审视和再三斟酌。或许在现在生活中,你会感受到爱国情怀日益淡薄,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我们应该唤起那本已沸腾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必要的,同样也是重要的。

首先,得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也称中国的屈辱史。我们得从屈辱史中吸取教训,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我们饱受了多少多少不屈和苦难,一年国土的沦丧,满耳是大众的磋商,面对这样的境遇,你做何感想?在这期间涌现了多少爱国志士,关天培、林则徐、马占山、李大钊等等,他们身上无一不流露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情怀—爱国!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维护统一而牺牲了生命,他们骨子力透露出的那股“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热血无不令人汗颜。

其次,你得体会文人笔杆里和字里行间的中国魂—弘扬爱国精神,说到此,你得知道爱贵精神的内涵,涵盖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说道爱国主义,脑海力浮现的第一人就是南宋是诗人陆游,他那首《示儿》写出了多少热爱故土人的心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震撼了整个华夏炎黄子孙的心灵。现代文学也不乏此作,郭沫若的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奋进取,不懈奋斗。谈到此,你会发现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渝的爱国之行,载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鲁迅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且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许许多多的爱国故事,把事业转移到现代的,雷锋精神;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百姓的好书记郑培民,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感人肺腑,流传四海,定能代代传颂可见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书写了爱国主义传统民族精神的华章。最后,我们回到现实,面对现实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日新月异的科学,快节奏的生活步伐,难道爱国主义存在着危机?不会的!只要我们迎合时代的主旋律,一定会从这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得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既要继承爱国传统,也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只有如此,二者才能有机的结合。要做到上述情况,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关键是改革创新,它可以包括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等等。经济上,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商品市场的优势互补表现的尤为突出。高中的时候,我们接触过一篇鲁迅的文章《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提倡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而不是一味的拿来。文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上的多元化。思想上,西方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可以用来借鉴,对于东西各方面的交流,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更不能崇洋媚外,这才是新时代的最强音。

还有一点,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继承爱国传统,还得大力推广汉文化的学习,汉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中流砥柱,让我们中国的汉文化立于国际文化之首。

篇2: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摘要】:中国与世界各国接触时,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文化冲击,而我们在物流纷飞的时代,开始不能坚守我们的优良文化精神。虽然不怎么喜欢日本和韩国,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他们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情,这点我们正在慢慢丢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文化潮流的时代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那就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更要知道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关键词】:民族精神;弘扬;文化冲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各国的文化接踵而来,让国人不知所措。在西方文化、日本和韩国的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国人渐渐丢失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质。现在中国人已没有什么精神信仰,只剩金钱至上,关心自身不在乎外界的事物,道德慢慢地丧失。反而韩国、日本曾经向我们学习文化,却能保留我国的一些文化,他们有很强的民族感和爱国情,可是我们呢,中国优秀文化都丢失了,韩国还把端午文化给夺去。现在的中国不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关心西方节日。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更应重视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感和爱国情。不让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他们,当代大学生要了解民族精神才能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 什么是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团结统一——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足以看见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不猥琐,不妥协,团结一致就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爱好和平——虽然当今世界,和平是大的环境,但是在世界许多地方还是有很多战争、**,不和平的事情常有发生,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去维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在经过近百年的**之后,人们更加珍惜这和平;

勤劳勇敢——从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在的快速先进发展上来看,中华民族无愧于一个勤劳的民族,各项发明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让我们拥有一份宝贵的遗产即是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在经过百年的近代摧残后,我们能够不畏惧困难,坚强奋斗,在21世纪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民生产宗旨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时代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其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民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不容忽视!

二 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首先,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国;

其次,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深刻的内涵,那么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同样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在世界人民面前扬眉吐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无论何时弘扬民族精神都很重要。

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需从各个方面做起。其一,要培养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理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睁开雪亮的眼睛观察外界民族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善于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假如我们大学生对别的国家民族文明和制度没有平等的认同、宽容,而是以一种狭窄的视野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其发展的情景只能是夜郎自大的封闭。我们不能忘怀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耻辱和痛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于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只局限于看自身国内的发展,眼光没有放远,那是赶不上先进发达的国家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唤起。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去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整体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势中前进。其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远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其三,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结合文化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目标则在于:领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要有诚信尚德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德精神等。其四,在校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三项活动,将民族精神切切实实贯彻到实践行动中。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表现。它吸取了中华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与时俱进;它烨烨生辉,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到今天,已是几经沧桑,历尽风雨。然而它自强不息的向上进取精神仍在,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仍在。中华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以新的姿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吸收容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今天的大学生,站在时代要求的前列,将是有希望挑起祖国大旗的“脊梁”。民族振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大学生这一代人的身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努力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的步伐将在祖国灿烂的曙光中响起!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手段,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1]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 科学社会主义》 2007年 第02期

篇3: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是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次论坛中, 课题的相关参与单位和部分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历史、内涵特质和如何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代表们认为, 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其精神, 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 深入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源起、时代和民族特性、表现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对思考、探索、重塑我国当代的大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指出,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自中国现代大学建立以来100多年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 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因此, 对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研究应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站在宏观的视角, 以战略的眼光, 尽快梳理我国当代大学精神的基本观点, 同时总结中国大学精神形成和作用机制的有益经验, 通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高等事业发展提供引领和示范。

篇4: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73-02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功利主义盛行,重理工轻人文,培养方案与教育目的脱节,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民族狭隘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菲薄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的一切不如别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化断裂,年轻一代缺乏对民族文化深入、系统和本质的了解,由不了解催生不自信,由不自信演变成全盘否定,从而消泯民族精神产生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暂时领先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准,我们暂时还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面临的种种困境,由此带来的中西文化冲突所造成。民族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尊大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一切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闭目塞听、故步自封是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本质上讲,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深谙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精髓,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与精神的形成,无一不是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的产物。因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要不得的。“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价中国文化适合人生的一部分,固然要保存。而无用不适的一部分则要改革,我们要用科学态度,现代的眼光,来分辨何者为精华,而有保存之价值;何者为糟粕,应当予以淘汰。”

(二)从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来看,首先,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文化经典教育的缺失。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方面看,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民族文化理解上的表层化和民族精神根基的动摇。民族文化经典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我们大学课堂中大量“概论”性质的教材和讲义充斥于课堂,经典的原貌和精义常常被曲解和断章取义,很多已经被弄得面目全非了。其次,师资力量有限。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需要许多资源的,而师资力量的薄弱,使真正能融会贯通传统文化经典的专家学者稀少。面对西方和现实社会的冲击,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应对的策略?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困境。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文化传承是要靠制度来长期保持和养护的。然而,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和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更没有一套制度来保障。从中学到大学,家长和社会都重理轻文,将文科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宣传和企业、政府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忽视了人文科学在精神层面和文化价值层面为社会和个人精神境界提升和思想智慧开启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长期以来,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被束缚了。

二、当代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要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学校的建设与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在大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阵地作用。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活动,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而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关切自己与他人,关心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公民。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最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应该渗透到除两课教学之外的其他所有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学习之中。各门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因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文道统一的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二)通过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升华,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它的精华。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当然离不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传统的土壤。但调查发现,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等书籍的时间很少,对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很少。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并规定学生的应修学分。通过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国文学经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自觉用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来陶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以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并在继续发扬的基础上,丰富、创造和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搭建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善于抓住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契机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大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开展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先进人物和模范的事迹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使大学生能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楷模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民族精神的文化性、传承性、社会性、导向性与构建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重要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需要一支以身作则、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师资队伍。“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全面理解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的水平,增强教师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能力。”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本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教师,使他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以推动高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利用的资源。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在教育领域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评价载体的特点,而且功能更强,效率也更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娱乐、交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方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红色资源网站,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教学活动,把民族文化,艺术作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结合声像,动画,图片等学生们的喜闻乐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彭艳(1982—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龚李利(1986—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春生.新文化的旗手:罗家伦传[M].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篇5: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创新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因此,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来做: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m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内在的精神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使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

篇6: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摘 要】九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本文将从长征精神的形成、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长征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三方面来探讨长征精神,并且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关键字】红军长征 当代大学生 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长征精神形成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长征精神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负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1]

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2]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

(一)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

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2.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3.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三、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

[3]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平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五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9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9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4]

四、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

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1.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2.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5]

五、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

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东方出版社,2007.08.30

上一篇: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特种设备下一篇:涵洞加固施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