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2024-06-17

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精选4篇)

篇1: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思维导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式的学习方法,它适用于任何年龄段、任何行业及领域,只要你有想法,都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表达出来!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喜欢上思维导图。这样,他做完一幅思维导图将会非常有成就感。那么,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好玩,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具体怎样做呢?

① 一图胜千言

经常使用核心图像,在思维导图的其他层次结构上能使用图像就使用图像,因为图像更有吸引力。大脑会发现记忆图像比记忆词语更容易。

② 让色彩缤纷起来

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因为缤纷的色彩能使记忆鲜活,让孩子心情愉悦,看上去就很美。

③ 画的像大脑一样

孩子记录信息的方式越是贴合大脑自然的工作方式,大脑就越能高效地触发对事实和记忆的回想,有点像吃核桃补脑的感觉,形式上越相近,就越有帮助。

其次,便是关键词轰炸,通过重复把孩子对思维导图的潜意识变成意识。

孩子对思维导图的短期记忆要通过你不断的重复轰炸,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

孩子的思维导图越是个性化,孩子就越容易记住他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画画,那么你可以鼓励孩子去在核心图像和分支上画上图画,让思维导图变得可爱,活泼;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色彩,你就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色彩让他去感受,这次用水彩笔,下次用彩色铅笔,再下次用彩色中性笔,让孩子从感受使用色彩的快乐中喜欢上画思维导图;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故事,你可以用绘本或故事里的剪纸让孩子拼贴到他的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视觉效果更立体,更有画面感...

最后,不要忘了要多鼓励孩子,鼓励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语言,动作,感官,音乐...怎么丰富怎么来。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

2.利用关键词学习,让学习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帮助学生做积极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学会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以便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

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的缺点

思维导图也有自己的缺点,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是一个放射性的大网,像是一个树型结构,而现实系统中他并不会如此的简单,所以思维导图有的时候可能会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而且我也经常发现,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告功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如此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只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篇2: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过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另一位诺贝尔奖莸得者李政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着名画家“画科学”。李政道的画题都是近代物理最前沿的课题,涉及量子理论、宇宙起源、低温超导等领域。艺术家们用他们擅长的右脑形象思维的方式,以绘画的形式形象化的表现了这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

从两位大家的言行中我们看到形象思维的在思维中的地位。而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让我们想到此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机。

模型思想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经验形象;空间观念、数据观念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直观形象;综合实践方面的培养的正是形象思维中的创新形象。

形象思维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培养。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而“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

数学中的形象思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直观形象,经验形象,创新形象,意会形象。而这几个方面又能和思维导图的几个主要特征对应,所以说利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和结构性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是可行的。

思维导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着。

同时思维导图的可创造性和可延伸性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形成终身认知的科学知识结构是可能的。但国内在思维导图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综上可知,形象思维是一种值得培养,并能运用在数学领域中的有效的思维方式。

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有效的学习工具和创造工具,运用到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和学习中,以确定其在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对学生形象思维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形象思维的作用,我们将在本课题中进行研究。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的优势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在对形象思维,特别是针对小学数学中形象思维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两者的关联程度,以期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数学形象思维是必要的。所以两者的关联程度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篇3:如何让孩子将思维导图变成习惯

七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 七年级数学学习的抽象性是孩子们进入初中后遇见的第一个障碍.如何帮助七年级新生较快地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能力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生活, 相对直观的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框架, 其知识表征方式及过程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与数学教学有共通之处,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 发挥思维导图在教师任务布置、学生预复习、学生快速且有条理地进行课堂笔记的作用,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 而且有助于教师培养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用于教师的任务布置

在我们尝试进行板块三串式数学教学时, 板块是以学习任务 (内容) 为顺序表达, 即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3……如果我们把思维导图用于其任务布置, 那么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 加深理解 (见图1) .

数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次与学生在数学课堂见面, 我们通常会为了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单独进行任务布置,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让孩子们感受到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具体步骤.

二、思维导图用于学生的预、复习

很多学生在数学预习时, 仅仅是浏览教材内容, 对教材有初步印象, 这样的预习显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苏科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2.2有理数与无理数”可以指导学生这样预习 (见图2) .

每一个指向都用箭头表示, 学生可以清晰的在预习过程中做出判断哪些是自己明白的, 哪些是还有困难的, 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 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 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 理顺自己的思路. 同时, 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 提高听课效果. 另外, 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 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 确定重点与难点, 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一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抽象的数学课堂润色;二是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接受任务习惯、预复习习惯和课堂笔记习惯, 在习惯培养中激发学习潜能.

摘要:本文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 谈一谈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七年级新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思维导图,学习习惯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 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 徐克茹,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景敏, 张波.基于思维导图方法对职前教师极限概念理解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5) .

[3]石向东.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2001 (6) .

篇4:日企如何将好习惯变成文化

但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在日本企业里的体现却是单纯而又朴实的——就是培养并强化员工的好习惯,并将好习惯系统化、制度化,直至将这些习惯变成血肉化的东西。正是由于重视好习惯的作用,鼓励员工养成和坚持好习惯,日本企业普遍成功地激发了员工的活力,由此获得并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日本企业里,都有哪些被奉为圭臬的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又是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并促进员工成长的呢?

“微笑”被当作规矩

笔者初到日本一家企业工作时,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员工都是站着工作,等待比干活要难熬得多。这让笔者痛苦无比,脸上不觉流露出沮丧、懊恼的表情。不想,一位课长走到笔者的工作台前,沉稳而坚定地说:“即使是等待也不可有这样不耐烦的表情,您这样就会传递给其他员工一种不积极的、压抑的信号,会带坏其他员工的情绪。”

对于这一“指责”,笔者当时大吃一惊:难道日本企业对没有笑容也要管?!

没错,这家企业就是认为,保持“微笑习惯”是所有员工必须的行为。而没有好习惯的人就算不上高素质的人,而且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此,日本企业的制度基本都是围绕引导员工形成好习惯、保证员工坚持好习惯、鼓励员工发扬好习惯等来确立的,并且在考核员工时也以能否坚持好习惯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正因如此,员工在工作中愁眉苦脸会被认为违反了企业的“规矩”。

如果企业里所有员工都面带笑容地工作,不仅在组织内部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氛围,对外界更是传递出一种欣欣向荣的企业活力。所以,“微笑习惯”应该在企业里“被养成”一种员工始终如一遵循的正向行为。

好习惯不仅仅在企业里如此受重视,还是日本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珍视并合力培养的东西。他们普遍认为,拥有好习惯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事实上,日本社会对好习惯的培养是从孩童时代就已经开始的。曾有人问及一位日本友人日本幼儿园有何特色,对方淡定地回答: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就从培养微笑和打招呼的习惯开始。

沟通,80%取决于怎么说

一些看起来只是程式化的行为,在日本企业里,员工却通过习惯的培养赋予了它们真正的内涵。日本人特别信奉一条,那就是:与人沟通要想取得好的效果,20%取决于你说什么,而80%取决于你以什么态度说。

基于此,日本企业特别强调员工使用礼貌用语,并且要求在工作中时时讲、处处讲、天天讲不停!

笔者最初对此也不甚理解,但后来在接受礼貌用语培训时,日本指导老师的一句教示让我觉得犹如醍醐灌顶,他说:“您要是把‘谢谢、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拜托您了’等礼貌用语以爽朗明快的态度一天说50遍以上,就是人格的升华!”

事实的确如此。以礼貌用语与人交往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甚至于做到不管别人态度怎么样,自己若不说礼貌用语就会感到不舒服,就会深感这一好习惯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改善乃至教养方面的提升都会产生无形的推动力量。

所以,日本企业要求所有员工都要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养成、贯彻、强化好习惯,而且要兢兢业业地一直做下去,让“谢谢、对不起、麻烦您了”等这样的好习惯变成像洗脸刷牙一样的自然言行。通常来说,好习惯一时做不到位的员工,就会在晚会总结时被指出来,并被要求一定做到尽善尽美。终有一天,员工会切实感受到:自己才是好习惯的真正受益者。

换位思考卖产品

公司,在日语中被称为“会社”;会社,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企业,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创办企业,其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盈利,更应该着眼于为社会培养人才,致力于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育人育心,也同样体现在日本企业对推己及人等好习惯的强调和引导形成上。“减少利己之心,扩大利他之心,把每一天的感动扩大”,是他们推己及人的精神内核。

以笔者从前所就职的一家日本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例。一次在对出厂产品进行检查时,发现有个部件按照常规检查虽属优良品,可就是感到和以往有些不一样,听声音有点怪怪的感觉。因为拿不准是该放其出厂还是作为不良品扣下,于是就请教了领班。

领班当即不假思索地反问:“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是你,要不要买这个产品?”

我当即回答:“不买,因为还有更多比这个感觉好的。”

“那就废弃!万一它是个不良品,对企业来说只是万分之几的不良率,听起来不算什么,可是一旦被客户买去,就是100%的不良!”领班义正辞严地说。

对一些感觉不踏实的产品要马上废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客户那里也是100%的良品率,这显然已经超越了企业管理的范畴,而完全成了育人育心的社会工程——就是要把培养好习惯做到员工心里去。

上一篇:中暑应急演练总结下一篇:主持稿—表彰会